《乡愁》课文讲稿

合集下载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1【教学目标】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

(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

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

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

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乡愁的说课稿

乡愁的说课稿

乡愁的说课稿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乡愁的说课稿。

欢迎阅读。

乡愁的说课稿1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乡愁》。

本诗是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首诗。

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

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观看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四韵》MTV片段。

以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感伤的画面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然后,朗读: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

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

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

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

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停顿时间稍微长一点。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一、说教材:本篇说课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乡愁》。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了解乡愁情感的内涵,并能够分析诗人对乡愁的感受和思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对于乡村的思考和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积极热爱乡土,关心乡村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内心的乡愁情感,进一步理解乡愁的内涵。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把握乡愁情感的表达方式,感受到乡村对诗人的深刻影响。

四、说课过程:一、导入:1. 教师可通过投影展示一些乡村风景的图片,唤起学生的对于乡村的记忆和情感,引发学生对于乡愁的思考。

2. 引导学生回忆乡愁这个词在他们的生活中是否有过出现,以及乡愁对于自己有什么样的意义。

二、呈现:1. 通过勾勒乡愁的轮廓,引导学生感受乡愁这种情感的内涵。

例如,乡愁是对于离别的思念、对于家乡的眷念、对于乡村的朴素之情等。

2. 分段研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诗人对于乡愁的真挚感受。

重点突出第二段的诗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让学生体会母子之间乡愁的情感。

三、讲解:1. 展示诗人对于乡愁的表达方式。

例如,通过诗人对于乡愁的描述,学生能够感受到乡愁的真实情感。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并讨论乡愁对于诗人成长和人生的影响。

四、练习:1. 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论乡愁对于他们个人的影响和意义。

2. 学生个人写作: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

五、概括归纳:1. 教师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通过课文《乡愁》,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透彻的思考抒发了对于乡村和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2. 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乡愁的内涵和对于诗人的意义。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并能够表达自己对于乡村的思考和感知。

初三上册语文《乡愁》课文原文及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乡愁》课文原文及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乡愁》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熟读并背诵《乡愁》。

1.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诗歌。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2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诗歌的背诵与理解。

1.2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2.1诗歌情感的把握。

2.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家乡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家乡的印象和感情。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家乡的文化、历史等。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乡愁》,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2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诗歌理解3.1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2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诗歌分析4.1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5.诗歌欣赏5.1学生自由发挥,用绘画、音乐等形式表现诗歌的情感。

5.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欣赏、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6.诗歌背诵6.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背诵比赛。

6.2教师对学生的背诵进行点评,指导学生背诵技巧。

7.作业布置7.1让学生结合诗歌,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7.2布置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关于乡愁的诗歌,进行比较欣赏。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乡愁》这首诗歌。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部分学生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把握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个别学生在分析诗歌表现手法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给予更多指导。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乡愁》说课稿篇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原先只是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他们要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学会鉴赏,懂得什么是诗歌的美,怎样才能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会随之上个台阶。

因此,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

因为,这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他们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学目标]认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及了解体现诗歌特色的“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情感:在朗读、想象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从而体会、感悟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之情;在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创作欲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1、运用已有的学习诗歌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情感。

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三美”并以此来鉴赏诗歌。

2、再选一个意象,进行诗歌创作,为“乡愁”再添一韵。

[教法与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旧知识;运用已有知识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并帮助学生在分析体验中获得新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中提升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诗歌;在诵读、想象、品味、感悟中学会鉴赏诗歌;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关于作者与作品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乡愁的演讲稿8篇

乡愁的演讲稿8篇

乡愁的演讲稿8篇乡愁的演讲稿 (1)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余光中在《乡愁》中如是说到,年幼的我是万万不懂得这首诗的意思的,可是现在的我开始渐渐地懂了。

我是家的叛逃者,我抛却了一切,孤身一人来到这座被人称作“魔都”的城市,这座城市的繁华迷乱了我,而我就成了这座城市的迷途者,我忘却了一切,拼了命地想要融入到这座城市里。

记不清有多少年没有回家了,要说心中没有惆怅是不可能的,只是这种情绪都被我努力的压制住了,我不只一次的告诉自己“现在不玩命,将来命玩你。

”我忘了曾经的自己是多么的朴实无华,现在的自己又是多么……反正,家——一直都深埋在我心底。

偶然间,又读到了余光中的《乡愁》,家,那个被我深埋的地方,被我给放了出来。

那时,有关异乡漂泊的孤独无力感,瞬间变得清晰无比。

我想乡愁就正如余光中所说的那样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连接着乡音和我的思念。

对我而言,乡愁就是一列火车,轰鸣的声响捎来了家的余温,和来自家乡亲人的思念。

远方的家是游子身上的朱砂痣,深深地刻在胸口。

乡愁是一根长长的电话线,一边连着这头,一边连着那头。

熟悉温润的嗓音就像是一杯浓烈的清酒,就那样醉了我的梦。

远方的家,你是否听到了天边游子的呼唤,就连在梦里的呓语都是对你诉不尽的衷情。

远方啊,远方,你是我说不尽的情话,是我此生永远也忘不了的红玫瑰,就那样深深地存在我的脑海。

乡愁的演讲稿 (2) 夜幕降临了,它慢慢地被烟雾所笼罩.空气中回荡只有乡村才会拥有的柴草味,左右两旁山脚下好似萤火虫般大小的亮光忽明忽暗。

一条笔直的省道穿过它的心脏带着希望奔向远方,这是先进的精神,也是事物和该地特产输出的必经之路。

天空中的繁星越来越少,距离黎明也越来越近,山脚下的鸡鸣吵醒了沉睡一夜的村寨,鸡鸣声沿着弯曲的小路飘进了她的心中,唤醒了沉睡一夜的小镇。

这个小镇就是我的故乡,她虽然平凡,但是却有着一种时刻吸引着我的力量。

早晨的她是一位披着绿纱的少女,婀娜多姿,在云雾缭绕的日子里更加迷人。

《乡愁》说课稿 3篇

《乡愁》说课稿 3篇

《乡愁》说课稿6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二)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写乡愁的古诗吗?(如李白的《静夜思》)(二)整体感知1学生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2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

(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3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他是不是把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们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作者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讨论阐述,教师归纳概括: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

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4(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教师解释: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

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5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

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点评概述: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

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邮票上。

邮票虽小,可蕴涵着多少情感啊!)6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感觉。

)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重音。

如“小小”二字就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重读)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那”重读)(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乡愁》详细内容:本节课将学习杨洪基的诗歌《乡愁》。

诗歌通过描绘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家乡美好回忆及对亲人的牵挂。

学生将理解诗歌的主题,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并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表达自己的乡愁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背诵《乡愁》;难点: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并能够表达自己的乡愁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乡愁》复印件、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播放杨洪基的《乡愁》歌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阅读:学生自读《乡愁》,理解诗歌内容。

3. 讲解:教师讲解诗歌的主题、韵律和修辞手法。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 练习:学生朗读并背诵《乡愁》。

6. 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愁之情,可以是口头表达或写作。

六、板书设计《乡愁》主题:思念故乡、亲人韵律:ABAB、CDCD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书写一篇以“乡愁”为主题的短文,可以是回忆故乡的美好,也可以是对亲人的思念。

乡愁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连接着故乡和我的心。

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那个熟悉的小村庄,那里有我儿时的欢笑和泪水。

故乡的风景,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那片金黄的麦田,那条悠然流淌的小溪,那座古老的石桥,都承载着我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思念,是一种无言的情感,如同风儿吹过窗帘,轻轻拂过我的心田。

我想念那些亲切的乡音,想念那些温暖的笑容,想念那些简单的快乐。

乡愁,是一种深深的牵挂,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

无论我走到哪里,乡愁都会如影随形,陪伴我度过每一个难忘的时刻。

2. 作业题目:请学生分析并描述《乡愁》中的修辞手法。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3篇)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3篇)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3篇)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课文原文及篇1课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诗歌,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表现抽象感情的方法。

2、发挥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难点:通过联想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一、渲染气氛欣赏歌曲腾格尔的《乡愁》谁来说说听了这首歌的感受?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理解,其乡愁诗也异彩纷呈。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预习展示1、我会读生朗读《乡愁》(生正音评价朗读优缺点)2、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余光中说:“一首诗要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潜在的生命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

”)想想应用怎样的语速、语调来读?(思乡之情)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故国暂不能还,作者便滋生了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

3、请大家带着浓烈的思乡之情再读读这首诗歌。

4、想进步的更快吗?老师给大家找一个PK的对象(放录音)。

5、生挑战读。

四、合作探究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乡愁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表现它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2、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应该通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像在什么时间、在哪里、何人在干什么,他又能想到什么。

示例: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千山万水不能回到她的身边。

乡愁课文精讲

乡愁课文精讲

乡愁一、章节划分《乡愁》这首诗可以按照其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划分为四个小节。

1. 第一小节,诗人以“小时候”为起点,回忆了儿时的自己与母亲分离的情景,通过“邮票”这一象征性的物品,表达了母子之间的思念和牵挂。

2. 第二小节,诗人以“长大后”为转折点,描述了自己为了追求爱情而离开新婚妻子的情景,通过“船票”这一象征性的物品,表达了夫妻之间的离别和期待。

3. 第三小节,诗人以“后来啊”为过渡,描绘了生离死别的场景,即母亲去世,自己与母亲再也不能相见,通过“坟墓”这一象征性的物品,表达了母子之间的永别和无尽的哀思。

4. 第四小节,诗人以“而现在”为结尾,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不能统一的遗憾和对于同胞不能相聚的惋惜,通过“海峡”这一象征性的物品,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统一的深切渴望。

这四个小节,从个人的成长经历到家庭的悲欢离合,再到国家的分裂与统一,层层递进,情感逐渐升华,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乡愁画卷。

诗人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将自己对母亲、妻子和祖国的思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了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乡愁》的章节划分是以诗人的成长经历和家国情怀为线索,通过四个小节的情感表达,构成了一首感人至深的乡愁诗篇。

二、文章赏析《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而余光中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

三、中心思想《乡愁》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诗人余光中通过描绘具体的景物、场景和细节,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实物,将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乡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乡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乡愁》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乡愁》是一首由现代诗人余光中所作的抒情诗。

诗歌以乡愁为主题,通过描绘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祖国的深深眷恋。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教材分析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通过阅读诗歌,我们要理解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到乡愁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诗歌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我们要分析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3.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诗歌的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们要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乡愁》这首诗歌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对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可能对乡愁的情感没有深刻的体验,对作者的爱国情怀难以理解。

2.对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分析不够:学生可能对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不够了解,难以分析诗歌的效果。

3.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品味不足:学生可能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的理解和感受不够,难以品味诗歌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乡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乡愁》,培养学生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2.教学难点:对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的分析,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的品味。

2024《乡愁》课后说课稿范文

2024《乡愁》课后说课稿范文

2024《乡愁》课后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乡愁》,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乡愁》是2024年的课外阅读,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乡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

②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乡愁》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散文,让学生体会到家乡的重要性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在教授散文的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讲授法,引导讨论法;学法:阅读学法,个人思考法。

三、说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教授《乡愁》这篇散文,我准备了以下教学辅助材料:1、散文课件:将散文的内容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示在课件上,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绘画作品:展示一些描绘家乡的优秀绘画作品,以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会和学生进行一次简短的谈话引入,通过提问“你对家乡有什么印象?你对故乡的思念有多深?”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和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环节二、阅读理解和分析。

我将让学生个人阅读《乡愁》,并要求他们理解散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辨,促进他们对散文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环节三、展示优秀绘画作品。

为了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知和情感共鸣,我准备了一些描绘家乡的优秀绘画作品,通过展示这些作品,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对家乡的思考。

环节四、思维导图与总结在学生理解和分析散文的基础上,我会组织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乡愁》的主题和感受,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和展示,进一步加深对散文的理解和记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的一篇课文,作者是现代诗人余光中。

这首诗通过对乡愁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全诗语言简练、意蕴丰富,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

本诗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乡愁的含义,并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有所了解。

但乡愁这一抽象的情感,对学生来说可能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体会乡愁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乡愁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故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乡愁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

2.原因: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同时,诗人运用了一系列的诗歌表达技巧,如对比、排比等,需要学生加以领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理解乡愁的内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以往的学习经历,谈谈自己对乡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诗歌: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表达技巧,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

4.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乡愁的理解,互相借鉴,提高认识。

5.写作练习:让学生以乡愁为主题,进行小练笔,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乡愁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容: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情感:思念眷恋忧愁无奈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进行。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精选7篇)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精选7篇)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余光中《乡愁》说课稿(通用1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光中《乡愁》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

《乡愁》是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诗歌,本诗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

余光中的《乡愁》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通过了解余光中解诗,也可以通过读诗品余光中。

考虑到一方面本诗是写实性很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课文的学习首先是通过篇章完成的特点,确定本文总体的教学顺序是先读诗,然后在解诗中读人。

对诗歌的分析,注重先整体感知,再具体分析,理解感悟。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本课作者余光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爱国之情。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诗歌教学重在阅读,通过作者对诗歌的范读自身的简介及谈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领会情感,能有感情的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因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品析诗中文字词语提炼作者情感,透过文字读出作者在文字当中像杜鹃啼血一般写出来的情感和其中所蕴含的悲欢离合。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作者胸中的境界具体表现在文章,文学作品的言语情景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观看余光中朗读《乡愁》以及他的简介谈写作背景,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理解诗歌情感。

《乡愁》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

《乡愁》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

《乡愁》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乡愁》优秀说课稿1一、说教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诗歌采用自由诗的形式,句式长短不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通过描写乡愁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诗人展示了自己对故乡、对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

本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但对自由诗的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掌握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同时,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学会分析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培养家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学会分析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2.难点: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余光中及其作品《乡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写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首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4(教案)

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4(教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讲课稿 /初中讲课稿/初中语文讲课稿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初中语文教课方案文讯教育教课方案《乡愁》讲课稿4( 教课方案 )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讲课稿资料合用于初中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乡愁》讲课稿讲课人:杨煌一、说教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拥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课内容是为详细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期间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希望民族分裂场面早日结束,祖国一致大业赶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剖析:《新课程标准》中要修业生能“赏识文学作品,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偏向作出自己的评论”,“品尝作品中富裕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的缺少和知识构造的不完美,对乡愁的理解、对意会诗歌的境界有必定的困难,所以,我的教课方案是把本课教课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诵——品味——迁徙”。

经过听闻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恒久常新的广泛主题有必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定了以下教课目的: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区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诵。

能力目标:培育学生领会与赏识诗歌中美的能力。

感情目标:经过朗读领会作者深邃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拥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区感,纵横订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依据现代诗歌的特色,本诗的教课要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区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诵;经过朗诵领会作者深邃的思乡之情,让学生领会美。

《乡愁》课文讲稿

《乡愁》课文讲稿

《乡愁》课文讲稿《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下面是分享的《乡愁》课文讲稿,更多资料请点击(./wenxue)。

一、说教材(一)对教材的理解《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是一个现代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像,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的感情。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

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

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添了诗的音韵美。

(二)目标的设定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二、说教法1、情景教学法。

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情感,营造气氛。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

“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学生练读,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蕴。

3、写作训练法。

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想景悟情,让学生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从而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得具体可感。

三、说学法。

1、诵读法。

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 2篇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 2篇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篇4一、说教材(一)对教材的理解《乡愁》是九年义务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达方式,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

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二)目标的设定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创作小诗。

思想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诗歌的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诗人对祖国、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说教法1、创设情景导入。

运用多媒体手段,用彭帮桢的歌曲《月之故乡》和李白的《静夜思》,结合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点出主题——思乡之情。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教学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然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最后配乐朗读。

3、讨论、归纳法。

对诗歌的线索,诗歌的形象,诗歌的主题,采用讨论法以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小结。

4、写作训练法。

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体会诗与散文的不同。

并在赏析的基础上自己创作小诗。

5、迁移训练法。

补充冰心的小诗,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来鉴赏诗歌。

三、说学法1、了解作家及创作的背景。

因为诗人身处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几十年,才有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学生要了解这一点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诵读法。

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

乡愁的课文讲稿

乡愁的课文讲稿

乡愁的课文讲稿《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下面是乡愁的课文讲稿,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说教材《乡愁》是人教版初二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诵读、品味、迁移”四个环节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根据新课标及单元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停顿、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把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爱国之情。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现实感”。

诗歌教学重在朗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读和写是学生最为必要的学习方法”因此,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停顿、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读诗必须包含感情才能生动感人。

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并且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因此,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境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组织教学情境教学法: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人境始于亲”作者胸中的境界具体表现在文章,文学作品的言语情景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课文讲稿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下面是分享的《乡愁》课文讲稿,更多资料请点击(./wenxue)。

一、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是
一个现代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像,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的感情。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

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

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添了诗的音韵美。

(二)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情感,营造气氛。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

“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学生练读,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蕴。

3、写作训练法。

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想景悟情,让学生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从而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得具体可感。

三、说学法。

1、诵读法。

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

即诵读——想象——悟情。

2、想景悟情法。

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

(同时播放《天净沙·秋思》的画面,《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

)导入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一首秋思,道出了多少游子凄凉断肠的乡愁,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得多远,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紧紧握在母亲手中。

你的根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了的乡愁!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摸样?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想起你总是心惊魄动,总是泪水涟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板书),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如烟如雾的乡愁世界。

(声画结合,目的是塑造氛围让学生尽快的入情入境。

)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

要求:感受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蕴涵的感情。

2、生试读一遍,让生指出在朗读此诗时应把握的朗读技巧。

展示朗读要求:1、读出节奏2、读出重音语速(舒缓),语调(深沉),感情(真挚),节奏(多停顿,不宜读长句),
播放《乡愁》视频朗读。

让学生自由练读2-3遍,抽查个读,师简评。

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停顿,重音。

(三)解读诗歌。

1、想景捂情。

过渡语: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乡愁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写出。

学生讨论回答: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创设意象是诗歌中经常用到的创作手法,抓住诗作中的意象来感悟诗歌是诗歌学习的一种方法,那么如何来感悟呢?展示: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要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更应该透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何时、在何地、何人在做什么事,这样特定的氛围中流露出怎么的情感。

请同学们就其中一节进行想象,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就第一小节,“邮票”作了个展开想象的范例。

展示:
邮票,可以想象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万水千山不能回到她的身边。

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间,再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

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水千山,李白是“我寄愁心于明月”,小作者只能“唯寄愁心于邮票”。

他仿佛又想到离家时妈妈送他到小村外,关心的话儿说不完,那温馨的春风多像母亲慈祥的爱抚,那三月的阳光多像母亲眷眷的爱心,那风中依依的柳条多像母亲那不舍的深情。

真是邮票小小,深情依依。

下面大家展示想象,仿照范例也行,自由发挥也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行,三两个同学完成也可以,把你的想象倾注于笔端。

写过之后,让学生前后互评,推举写的好的在全班朗读。

2、归纳四种乡愁,展示: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对故土的眷恋。

3、最后一小节与前三小节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什么不同和联系?
学生讨论回答。

师展示:
个人思乡之情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真是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

(四)回顾写作背景及作者并且与当前政治形式结合,渗透爱国教育。

(五)拓展阅读。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男女生互读两首乡愁,感悟共同的情感。

(六)在满文军《望乡》这首歌中结束这节课的教学,同时展示作业:
一、背诵余光中《乡愁》。

二、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写出对诗中四个意象的理解。

三、课后收集三首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

自我评价:
整个教学设计体现新课标要求,立足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把学习与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采用情景教学法、朗读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情感,营造气氛。

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天净沙·秋思》的画面,《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

以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画面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并由此导入新课,点出主题——思乡之情。

让学生尽快的入情入境。

朗读法: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作为教学重点,听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写作训练法: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想景悟情,让学生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从而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得具体可感,在此基础上,归纳小结文章的主题。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因此我设计拓展阅读,运用练习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让学生真正乐学、趣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