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六课
高考历史培优补差思维导图课件: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文艺复兴
易错易混点二
苏格拉底属于智者学 派吗?
辨析一
智者学派否定神的意志 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但 并不怀疑和否定神的存 在,而且还借助古希腊 的神话传说进行人文思 想的宣传。
辨析二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 卓越思想家,但他不属于智者学 派。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自 由),忽视道德;苏格拉底强调人 的理性,重视美德。
苏格拉底厌恶智者派,与他们的为私利而动相反,他教 授了举世皆知的最纯粹的道德体系,……
----(美)迈尔斯《希腊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苏格拉底是 针对雅典怎样的现状提出上述思想的?
思想:美德即知识; 针对的现状:公元前5世纪后期,雅典社会世风日 下、道德沦丧。
历解 史释
易错易混点一
工商业
民主政治
实际问题
古希腊人文精神 的基本内涵
1.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人本身作为人 主要关注的焦点。 2.尊重人的价值,不断认识和提升人的作用。
课标解读 壹 构建 体系
古希腊人文精神 的基本内涵
1.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人本身作为人 主要关注的焦点。 2.尊重人的价值,不断认识和提升人的作用。
2.马丁·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张贴《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 的序幕。
3.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即得救”。即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 无需购买赎罪券。
4. 继德意志之后,宗教改革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许多新的基督教派产生,统称 新教,主要包括路德教、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三大教派。
5.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等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对欧洲现实主义的文学发展有着极其深远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二单元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学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知道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等人的主要作品。
②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
③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①根据教科书和导学案,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②梳理从材料中获得的有效信息,针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作出自己个人的表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在分析和解读材料事例中加深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
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三、自学指导【概念解读】文艺复兴14-17世纪, 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动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发源于意大利,然后在西欧各国得到广泛传播和高度发展。
一、文艺复兴(一)文艺复兴兴起【自主学习1】阅读材料材料一 14世纪时,意大利中、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崛起的商人阶级由于拥有财富而创造了为财富服务的新思维,提出了关照人的生命与尊严的价值观。
材料二在基督教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传统更多地保留在意大利。
一些意大利学者开始研究本土上的古代罗马的建筑遗址和文化手稿,……而且意大利各城市同拜占庭、阿拉伯一直有着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
因此意大利人更容易接触古希腊手稿和艺术古迹。
结合教材及材料分析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根据教材概括文艺复兴核心和主要内容1、原因(条件)2、核心3、内容(背诵)材料三恩格斯曾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并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
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看法,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归纳文艺复兴的实质。
古代史三级目录
中国古代史三级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原始社会:2.夏:3商: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分封的目的:2.分封的对象:3.分封的内容即诸侯的权力与义务:义务:权力:4分封的作用积极:消极: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实行宗法制的目的:2. 宗法制的实质;3.宗法制的核心内容:4.宗法制的作用;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诸侯争霸西周:东周(春秋战国)联系选修一商鞅变法:★★★★★时代特征: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文化:2.秦统一3.秦统一的历史意义:政治经济民族:二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称号的由来:基本特征: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①中央机构与职能:丞相:御史大夫:太尉:②作用: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郡县两级制2.地方官僚机构郡: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3.影响: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①并行制②七国之乱③汉武帝:令和附益法④()制监察地方官2.唐朝①地方设置()和()②问题: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军事:政治(行政):财政:4.元行省制度概况:意义: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中外朝制:2.唐朝①三省体制3.北宋最高行政机构:分行政权:分军权:分财权:4.元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位高权重2.汉朝:3.魏晋南北朝:4.隋——清:①开始②正式形成:③继承完善:④明中叶:僵化内容:格式:消极作用:⑤结束或废除:1905年⑥作用: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加强君权废除分2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设二内阁的出现1.发展过程:明太祖:明成祖:票拟批红权张居正任首辅时2.性质与评价3.比较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三军机处的设立1.清初:()威肋皇权2.康熙:设(),与()()三足鼎立3.雍正:设()4.军机处的性质与职能5.军机处设置的意义小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对基本矛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对基本矛盾发展趋势: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古代农业文明代表:中国黄河长江文明、西亚两河文明、中南美洲玛雅文明、埃及尼罗河文明2.主要耕作方法演变:刀:石:铁: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耕作方式★★★★★春秋战国:西汉:汉朝以后:隋唐:2.耕作技术、方法、制度:春秋战国:西汉:魏晋南北朝:耕作制度:宋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3.水利工程:战国:汉朝:4.灌溉工具:曹魏:唐朝:宋朝: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生产关系: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3.小农经济的作用积极:局限: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发展史夏商周:春秋战国:西汉:2.定义:3.领先世界的行业:青铜铸造业:冶金业:东汉:钢铁冶炼业:南北朝:商:东汉:制瓷业北朝唐朝宋朝★★★★★明清丝织业:商:西周:西汉:唐朝:宋朝明清: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家庭手工业2.民营手工业:3.发展历程: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朝:宋:元: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定义:基本特征: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丝国丝绸之路中西交流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发展历程商朝与商人: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唐朝时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和(),相当于最早的银行与汇票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世界最早的纸币——()政府的重要财源——()元:国际性大都市——()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贬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是()和()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宋以前(如长安))市的功能:市的设置:市的管理:2.宋以后打破市坊界限;草市:早市、夜市:四大商业名镇:中国六大古都:扬一益二: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西汉:丝绸之路2.唐朝:在广州设()专管对外贸易3.两宋:()税收是国库重要来源4.元朝:()是世界第一大港5.朝贡贸易的特点与目的(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6.清朝:()和“”政策广州十三行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发展演变:原始社会:夏商西周(私有制):春秋:生产力如发展,生产关系如遭到破坏BC594鲁国初税亩的实质:战国商鞅变法:废除,以法律形式确立了。
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说课稿)
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说课稿)肃宁县第一中学闫会增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三方面具体体现;(2)明确我国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3)知道文化区域性的成因和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4)明确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5)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特征,掌握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中华文化成就的呈现,感悟其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三个方面)2、难点:区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三、教法和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设置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从中获得体验。
1、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总结。
2、多媒体演示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更加形象生动地呈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视听效果,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3、事例分析法:课前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事例,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积极参与。
4.、讨论法: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出办法、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板书学习目标(2-3分钟)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表现及意义。
理解: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特征、相互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重、难点:区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区分中华文化的两个特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优化训练及答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基础达标1.(原创题)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 )A.否定罗马教廷权威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肯定人的现世价值 D.惩罚宗教“异端”答案:C2. 16世纪欧洲出现了反对教皇权威的宗教改革。
它首先发生于( )A.意大利 B.德国 C.瑞士 D.英国答案:B3.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完成了一个漫长的进程,并且把这一进程推到顶点,在这一漫长的进程中,古代思想在中世纪得到恢复和吸收。
”“古代思想”主要是指( )A.古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B.中世纪神学思想C.中国的儒家思想D.新教的人文主义精神答案:A4.(2018·汕头高二质监)“人应该与上帝平起平坐,因为两者同为世界主宰”。
主张这种观点的是( )A.古希腊的智者学派B.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者C.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D.近代的儒学思想家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信息“上帝”可排除D项;根据信息“平起平坐、世界主宰”可知这种观点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并把矛盾直指宗教神权统治,排除A、B项,C项正确。
答案:C5.(2018·惠州第一次调研)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
对此,后来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A.因行称义 B.先定论C.信仰得救 D.教随国定解析:本题考查图表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图表反映的是教皇兜售赎罪券,这是天主教“因行称义”的体现,马丁·路德为此提出信仰得救的思想,排除A项,C项正确。
B项是加尔文的思想;D项是宗教改革的结果。
答案:C6. (2018·佛山第一次质检)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说:“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 由此可知马丁·路德( ) A.主张人是自由和独立的 B.反对宗教信仰C.认为教皇无权阅读《圣经》 D.支持废除基督教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6课 宗教改革 (共39张PPT)
——与上帝直接对话
含义: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以一种新宗教 反天主教;提倡信仰自由,简化宗教仪式,与上帝 直接对话;实质上是反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 社会政治运动。
一、背景(预习课本)
阅读材料归纳:
材料一:14----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资产阶级力 量成长。然而教会繁琐的仪式和什一税,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引 起资产阶级不满。
材料二:就中世纪西方宗教改革而言,它所首先抨击的是久已成为 无上权威并且排斥任何不同理解的天主教会正宗教义。马丁路德宗 教改革的历史性功绩,就在于确认人的信仰应当取决于人内心的理 解,而非取决于外在的强制。 ----《西欧宗教改革与近代社会思潮》
(2)为挽救“黑暗”的欧洲,马丁·路德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 序幕。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其改革的突出贡献。
会,利于资本原始积累。
闵采尔农民起义后,宗教改革又取得以下成果:
4、国家的权力(世俗权利)高于教会—激发民族意识,利于加强 王权,得到封建诸侯支持。
5、教随国定—每个国家确立自己的新宗教,新教义
--------利于摆脱罗马教皇控制,促进民族国家形成,提高王权地位。
-----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一场披着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封建 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A、为何披着宗教外衣?B、 反封建什么对象?C、为何是政治运动?D、有哪些群众基础?)
相同点: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 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2)性质相同。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 准了天主教会; (3)形式相同: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 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 原始教义; (4)影响有相同。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文化 繁荣,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三)配套练习:第6课 第课时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1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秦统一六国的过程是一次大规模的东西南北文化融合、碰撞。
秦六国宫殿的建设,在壁画的制作、建筑材料的烧制处理等方面吸取了东方六国建筑的先进技艺与风格特点;“书同文字”,在对秦系文字“或颇省改”的基础上,对六国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这表明秦的统一( )A.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B.促动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D.中华文化进入了全盛时代解析:B项准确反映了“秦的统一”的意义,其他三项与“秦的统一”不符合。
答案:B2.北京奥运会颁奖礼仪服装共有16款,“青花瓷”系列被认为最富有中国情调的礼仪服装,其设计灵感取自历史久远的中国青花瓷器。
“青花瓷”礼仪服的设计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解析:由“历史久远的中国青花瓷器”可知,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
答案:D3.外国人对中国及中华文化越来越有兴趣,来中国学川剧一绝“变脸”的外籍人士也越来越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 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B.中华文化具有无穷的魅力C.中华文化已经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传播D.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解析:A项“最优秀”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故B项符合题意;C项“已经在世界上广泛传播”说法与事实不符合;D项本身说法准确,但与题意无关。
答案:B4.人类其他古代文明或消失、或停滞,几乎无一善终,只有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延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是因为( )A.国家的存亡对文明存续至关重要B.中国在历史上没有遭到过外族的入侵C.外族的入侵仅仅经济上的掠夺,不会导致一国文明的异化D.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解析:A选项意思准确,但它不是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的原因。
B 项与历史不符。
C项是错项,外敌入侵会对一国文明有破坏,甚至导致文明的异化(如伪满洲国时期的日化教育)。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教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教学课题本课课题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选自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本课前一课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后一课是《启蒙运动》。
二、课标解读本课围绕14~16世纪欧洲人文精神的发展这个主题,重点向学生介绍了当时欧洲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人文精神在历经数百年的压抑后,得以弘扬,并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
本课主要是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于人文主义精神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为下一课的学习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对西方人文主义形成一个整体连贯的只是体系。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文艺复兴概念之下,使学生形成如下的知识系统:古典文化、资本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关系;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文艺复兴的主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成就;文艺复兴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2)在宗教改革概念之下,使学生形成如下的知识系统:资本主义发展与宗教改革的相互关系;西欧国家宗教改革运动中的主要教派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的基本史实;德意志、法国、英国宗教改革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本节教材中涉及的基本史实和基本历史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历史过程、历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对文艺复兴中重要作品的了解,培养学生文艺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文艺复兴中的科学探索的认识和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反对宗教迷信。
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知识点总结
中学历史必修三岳麓版学问点总结中学历史必修三岳麓版学问点主要有哪些?接下来为你整理了中学历史必修三岳麓版学问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历史必修三岳麓版学问点总结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 背景根本缘由: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政治:周王室衰败,宗法制分封制起先崩溃,诸侯争霸,社会动乱经济:铁器牛耕运用,生产力进步,井田制起先崩溃,小农经济兴起,工商业进展文化:士大夫阶层兴起,供应了人才基础思想概况1.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 学说: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中庸'①政治学说:A、"礼'("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化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义不容辞于师'(2) 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3) 儒学特征:①重视血亲和伦理道德②重视实践理性③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④重视解决实际问题(4)历史地位: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提倡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见依据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5)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6)孔子的政治主见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日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礼'的观念,德治)(孔子仁和礼的思想作用:缓解阶级冲突;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2.老子创立道家学派(1)世界观:"道'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3课专制下的启蒙教案 (9)
专题六第三、四节西方人文主义的成熟——启蒙运动三、专制下的启蒙------启蒙运动一、呼唤民主和自由——启蒙运动。
1、背景:1)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大增,要求思想上反映自己的利益。
(根本原因)2)政治上:封建专制压制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于是他们在思想上开展反封建宣传,为夺权斗争作准备。
3)思想上: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开了套在人类理性上的枷锁。
②科学与知识的进步。
4)西欧历史的变化:近代科学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
2、性质:是一场17—18世纪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以理性主义为思想武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3、范围:起源英国、高潮中心是法国、扩展到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
4、核心:理性主义(Rationalism)【思考:什么是理性主义?1)“理性”的概念: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强调凡事都依靠人的思考去判断,而不依赖天意和神的旨意。
2)理性主义的目的: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3)实质:资产阶级要求科学、自由、平等,反对封建主义。
4)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理性。
(反对一切外在权威,不管它是来自教会或国王。
凡是违背理性的,都应当打倒。
)】5、斗争矛头:封建主义6、主要内容:集中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个人自由、权利平等、政治民主和科学7、意义及影响:A、对欧洲:①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欧洲封建专制统治,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作了思想准备。
②推动法国爆发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
B、对世界:①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如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运动,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②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C、对人文精神:启蒙主义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留下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
必修三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师版)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 (时间上)(2)源远流长的见证(3)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一个衰微的过程 2.博大精深 (内涵上)【注意】 1.汉字 ≠ 文字①文字: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2.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但不是一直处于前列 3.中华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民族性 ≠ 区域性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特有的)三.中华文化的力量1.原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对内: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3.对外:中华文化的力量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总结】一.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二.归纳已学过的“标志”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一、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2.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三精一魂)(1)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2)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3)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4)是中华民族之魂3.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永不泯灭(1)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2)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奋勇抗争之中,(3)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注意】1.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2.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中华民族精神创新性,实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是什么)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总结】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பைடு நூலகம்(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高考总复习政治PPT课件(原文)
①中华老字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②中华老
字号的文化传承取决于品牌的认定 ③中华老字号的文
化价值不受社会历史变迁影响 ④中华老字号的影响力 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先后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来自不同的地区,具
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其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展示
1.中华文化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 性 3.中华各民族对中 华文化的贡献
素养链接
1.政治认同:通过理解中华文化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树立文 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增强政治认 同 2.科学精神:通过对中华文化包容 性的理解,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和外来文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公共参与: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 历程的把握,促使学生自觉投身到 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
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中华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区域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
答案:D 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
[针对训练] 2.《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 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 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 陆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 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 角色,它(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 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 的重要体现
【想一想】 答案1:一万年和五千年等——源远流长;多个区域 文明等——博大精深;多个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 等——包容性。 答案2:该标识通过书法和汉字的丰富内涵展现了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强调了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
文艺复兴运动教案
文艺复兴运动教案【篇一:文艺复兴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基础知识2、过程与方法讲述法、问题探究、对比分析和课堂讨论3、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经济及文化发展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三、教学方法:图片法、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五、课时要求: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智者学派、古希腊三贤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共同体现了人文精神,而当时的希腊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
人文精神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基督教统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欧洲成了文化的沙漠。
到了14世纪,即中世纪晚期时“人”再次被发现的时代,人文主义再次复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一、文艺复兴1、背景:【教师】文艺复兴首先在哪个地方兴起呢?为什么?【学生】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教师】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会在意大利产生而不是其他地区?分析:意大利各城市国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采取了一些重商政策。
在政治上,工商业主、银行家等资产阶级控制着城市的政权;在经济上,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非常发达,是意大利最大的银行业和手工业的中心。
意大利地处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也是其商业繁荣的重要因素。
这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环境。
【教师】资本主义萌芽带来了什么变化呢?经济的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关注人的本身的发展,这就与当时基督教宣扬的以“神”为中心、祈求来世幸福的意旨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因此,他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首先在思想领域来一次大的解放运动。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三(2019年新编)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当堂达标题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1.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把他们周边不甚开化的民族,统称为“野蛮人”和“蛮族”。
早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就与蛮族直接交往。
公元前1世纪起,罗马社会开始有了吸收蛮族的迹象。
4世纪,罗马帝国的边境地带根本分不出纯粹的罗马人住区或纯粹的蛮族住区。
上述材料表明()A.民族交融曾发生在古代欧洲社会B.罗马帝国建立起一套吸收蛮族的制度C.希腊人最终被蛮族一网打尽D.东西文明的交流早在公元前就开始了2.4世纪中后期,遭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后,其首领说:“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
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
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用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
”西哥特首领对罗马帝国的态度变化表明()A.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的对立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重构与认同C.战争对罗马文明的严重破坏D.罗马帝国早已失去昔日的辉煌3.古代中国人口迁徙的总趋势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由黄河流域迁入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明清时期出现了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由内地人门向边疆迁移的反转,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变迁B.区域分工的出现C.人口政策的调整D.高产作物的传入4.时空不同,文化各异。
下图中,地域、文化成就及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①——金字塔——建筑艺术深受宗教影响B.②——《源氏物语》——借鉴吸收中华文化C.③——《几何原本》——崇尚理性和思辨D.④——“悬诗”——融合东西方的文化遗产5.如表为明朝人口统计表。
据此可知A.人口总数实际在增加B.人口数因战乱急剧减少C.人口外流正不断加剧D.外来物种养活更多人口6.下表是关于秦汉时期朝廷对河套地区开发政策。
由此可知,秦汉时期移民政策A.促进了华夏民族认同B.体现政府治理理念C.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D.直接影响王朝兴衰7.印欧人的一支——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自己与原住民肤色的不同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度,而另一支——吐火罗人也在靠近中国西北部的地区,将小麦带入中国。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希腊人和雅利安人等 A. ②③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⑤
结合课本35页,完成下题:
下列关于印欧人的迁徙,表述正确的是( ) ①进入小亚细亚的赫梯人灭亡了巴比伦王国,建立了帝国,破坏了巴比 伦文明,在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铁技术,推动了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 ②进入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 大帝国,使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深入交流 ③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成古代的希腊人,形成了希 腊文明,是欧洲文化的源头之一 ④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摧毁了原有的印度文明,把马和铁带到了印度, 形成新的印度文明,其中的种姓制度和佛教对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2.迁徙:
时间: 地区: 方式: 结果:
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 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他们凭借 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 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 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自课本34页
拓展性目标: 1、我会归纳印欧人迁徙的特点。 2、我能分析印欧人为代表的游牧民族迁徙的原因。 3、我能例证亚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挑战性目标: 1、我能对古代人口迁徙进行简单的评价。 2、我能总结区域文化的一些影响。
认识:1、人口的迁徙必然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汇与接触; 2、尊重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相
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
落后的游牧世界被先进的农耕世界吸收并同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口迁徙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p36学思之窗
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件32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CONTENTS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印欧人 古印欧人,是大约6000年以前,生活在今乌克 兰东部和俄罗斯南部的乌克兰平原(或称东欧平原)上 的原始民族,是今天欧洲人和印度人的共同祖先。他 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与牛、驴等动物相比,马 高大壮硕,奔跑速度快,受到印欧人的喜爱。印欧人 在作战时,把马套到车上,制造了马拉战车。依靠两 条大河,伏尔加河和顿河;适宜的气候,以及丰富的 水草和平坦的地势,是他们迁徙的主要条件。
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 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
——[古罗马]塔西佗著,马雍等译《日耳曼尼亚志》
阅读教材第36页的“史料阅读”,你认为2世纪左右,日耳曼人社会生活状况的特点和 原因分别有哪些?
(1)特点:正处在跨入文明时代的前夜;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 牧生活。 (2)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但也有所发展;游牧经济的特性;获取财产及提升声誉追求等。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
有科学家推测, 现代人类起源于东 非。科学家根据 DNA分析和骨骼解 剖学绘制的早期人 类迁徙图。
第 6 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
梦圆历史工作室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与民族交融
1、特点:
由北向南迁徙;规模大、人口众多;迁徙 活动范围广;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三、用 整体把握四大发明
仰望夜空,星光点点,惟月为大。缺缺圆圆,变幻摇曳。 抚今追昔,从旧石器时代甲骨上的简单符号,到如今咏叹唱和 的诗歌文章;从四大发明落日辉煌,到如今奋起直追; 从东方 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九天揽月; 祭之拜之,歌之咏之,而今又要亲临其境,人类的脚步,奔腾 向前;智慧的探索,未有止境。未来中国,科技兴国!
显微镜
细致观察历史
多棱镜 全面认识历史
望远镜
整体把握历史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
则夫,伦匡麻弼有头其体得才及何洁失学敝物性。,布,贞…尽、厥。…心鱼美含伦敦网可章乃慎 以造, 为珍蕴意数 纸。藻,犯 。廉,用严 元方实树颜 兴有好肤, 元、 斯文年奏。上取之彼,之帝弊善,其以能,为自此是新莫。不从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知识梳理
造纸术:书写材料的演变(秦汉、西汉、东汉)
雕版印刷术(作品)
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发明、改进)
指南针: 测定技术的进步(战国、北宋、南宋)
火 药:
发明(实践经验、知识积累) 应用(唐末到宋初、北宋、明)
四大发明的发明、改进、应用 传播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用—焉——,傅《故后咸天汉《下书纸咸·称赋蔡“》伦蔡传(侯》西纸”晋。)
依据材料,指出蔡侯纸的原料主要是什么?据此可 知蔡侯纸有什么优点?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用 细致观察四大发明
印刷术的进步 早司期南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学生甲(中国)
旧中国的漠视、愚昧及落后,使科技缺乏转 换你为是生否产同力意的学环生境甲. 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二、用 全面认识四大发明
(1)对中国的影响
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带来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但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对世界文明(欧洲)的影响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毕升
雕版
对比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毕升活字印刷术的 创新“新”在哪里?具有什么优点?
新:变死字为活字 , 变死版为活版 三省:省时、省力、省钱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用 细致观察四大发明
印刷术的进步 早司期南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
后期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用 全面认识四大发明
(3)角度三:中国人眼中的四大发明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
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
饭吃。
—鲁迅(中国)
欧洲人利用火药技术制造了近代枪炮,开着利用指南针导航的 近代军舰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而我们只有用血肉之躯抵 抗洋人的进攻,任凭敌人践踏中国的国土,最后丧权辱国,假如四 大发明不外传,外国发展缓慢,就不能给中国带来耻辱。
自己动手
纸
小钢针
磁铁
塑料泡沫板
脸盆
矿泉水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用 细致观察四大发明
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火药的发明历程
商 周: 冶金广泛使用木炭。 春秋战国:熟知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 汉 代:硫磺、硝石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
认识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 东 晋:葛洪提到“火药”。
第一种在文学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培根所
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A.印刷术
B.造纸术
C.古典文化
D.儒家学说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3.四位学生在作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 影响为题,各命了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最适宜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 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 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欢迎各位专家、老师莅临指导! 感谢各位同学配合!
青田县中学 叶新红
Email: lsqtyxh@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光耀千古的古代科技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二、用 全面认识四大发明
(1)角度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播图
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用 全面认识四大发明
(2)角度二:西方人眼中的四大发明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对现代世界的形成, 曾起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 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 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 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國
三晉
西晉
東朝
南 北
隋
唐
五 代
宋元
明
清
毕升泥 活字
木活字转 轮排字盘
铜活字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木活字
转轮排字盘
铜活字
认识:中华民族是富有智慧和创造的民族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用 细致观察四大发明
指南针
夏商
战 国
漢
秦
西漢
东國
三晉
西晉
東朝 南
北
隋
唐
五 代
宋元
明
清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知识反馈
(1)“神州六号”宇宙飞船载人飞行成功,是我国宇航事业的重 大成就。追溯历史,中国人最早探索航空事业,在这方面,成果历 历可陈。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的火药发明,中国的这 项发明产生于:
A.汉朝 B.唐宋 C.元朝 D.明朝
(2)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 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简、帛
上述书写材料有什么缺点? 缺点:书写比较麻烦,不易携带、价格昂贵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1949年,成立中国科学院 1956年,掀起“向科学进军”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91年,制定863计划 1996年,确定科技兴国战略 1999年,发射“神舟1号飞船” 2003年,发射“神舟5号飞船”载人飞船 2007…… ……
—雨果(法国) 材在料公二元:3众世所纪周到知13,世中纪国之人间在,世中界国上曾以保保持守令、西含方蓄望而尘著莫称及。的这科学 归技结术于水几平千,年那传时统中文国化的具发有明保和守发、现从远众远、超迷过信同等时特代点的。欧经洲受,了这几一 千点年可儒以家毫文不化费思力想地熏加陶以的证中明国。人…,…从但言16语世、纪行以动后方,面欧乃洲至诞学生术了观近 点代方科面学都,小中心国翼的翼文谦明虚却谨没慎有,能不够肯产轻生易与跨欧越洲雷相池似一的步近。代…科…学不。善 于追根结底的研究,不高兴标新立—异李的约行瑟为(…英…国) 策封、建思科专考举制:制制是度度什;;自么实然使行经中闭济国关占近锁统代国治科等地技等位落. ;伍传?统据儒此家你思得想出;什重么农启抑示商?政
必古代科技成就璀璨夺目,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科
学家(如毕升),假如现在政府准备为毕升这位科学家 建立一座纪念碑,你将会撰写怎样的碑文?(要求:碑 文字数100—150) 2.献计献策:
中国现今科技水平虽然有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 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假如你作为一名关心中国科 技发展的社会人士,你认为我国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科技 水平?
虚拟旅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 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 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 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 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 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 陈列的约有2000件。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 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 国历史,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绝大 多数都是无价之宝,镇馆之宝。
①造纸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促进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发展; ②火药的使用,摧毁了欧洲封建堡垒; ③指南针的使用,迎来了新航路开辟的时代; ④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三、用 整体把握四大发明
材像料印一刷:术“、科大学炮的、发气生球和和发麻展醉一术开这始些就发是明由,生中产国决人定都的比, 经我济们上 的早需。要可曾是经有是一, 而个且区愈别来,愈在是欧对洲自,然有界一的种认发识明的,主马要上动就力生”气。勃但勃长 期地以发来展, 中成国为封一建种社奇会妙占的据东统西治,地而位在的中经国济却形依态然是停自滞然在经胚济胎。状这态种, 以无小声农无经息济。为中基国础真的是经一济个形保态存, 自胎给儿自的足酒、精安瓶于。现状, 对科学技术 没有迫切的要求, 也使科学技术的进步失去了原动力。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 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