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通论复习思考题
史学概论部分章节复习思考题.docx
第七章第二节《导向性方法及其与技术性方法的相异与互补》习题作业习题作业:一、名词解释:1、导向性方法,2、柯林武德二、简答题:1、导向性方法有哪几种?2、试述导向性方法与技术性方法的根本区别和互补关系。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导向性方法:导向性方法是研究者用来指导自己如何进行判断和推理的理论原则。
那些原则实际上是由一定的世界观或社会历史观一一史学本体论转化而来的。
2、柯林武德:英国著名的史学家,著有《历史的观念》,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论断,在历史解释方面,认为研究历史不过是发现事件背后的思想而已。
这是一种“移情式”的导向性方法,其背后是人本主义唯心史观在支配。
二、简答题:1、导向性方法有哪儿种?答:导向性方法由社会历史观转化而来,主要有四种一一运用统计归纳性的经验规律做解释,运用精神、文化因素(包括人性、理性、“人之常情”等)做解释, 运用“多种因素随机组合”方式做解释,运用因果必然性规律做解释。
2、试述导向性方法与技术性方法的根本区别和互补关系。
答:二者的根木区别是:第一,持有不同社会历史观的研究者可能采用同样的技术性方法,却不可能采用同样的导向性方法。
第二,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方法。
二者的互补关系是:第一,导向性方法与技术性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缺一不可。
第二,技术性方法从推理的形式和技巧上有助于保证推理的严密性和首尾一贯性,而科学的导向性方法则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
第七章第一节《技术性方法及其内在矛盾》习题作业习题作业:一、名词解释:1、史学方法论2、技术性方法3、归纳法4、演绎法5、密尔五法二、简答题:1、简爲纳法与演绎法的区别、互补关系及其不可克服的矛盾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特点和适用范围理论。
是对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规则、步骤或指导原则的性质、特点和适用范围等等所做的理论阐释。
2、技术性方法:技术性方法就是确定历史事实的方法,是关于历史研究和叙述的技巧性问题的方法。
中国历史专题思考题
1、史记:[课件]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百度]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五史”之首,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载了从传说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间的历史。
2、直线论历史观:[百度]人本主义的直线性历史观,主张人类社会是在曲折中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成为走向某种终极目标的进步过程,而这个目标就是人在人世间的尽善尽美的境地,其实现有赖于人类对自我和社会的完善,历史被称为"进步的科学"。
3、竺可桢曲线:[课件]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绘制出近五千年来中国气温变化曲线图,即“竺可桢曲线”,这是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首次揭示。
其基本结论是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两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动周期,历时约400—800年。
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首先从东亚太平洋沿岸出现,而后波及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
竺可桢曲线4、华夏族:[课件] 华夏、诸夏:春秋时代出现;春秋时期,东方诸侯逐渐统一于“华夏认同”,他们发现了“自我”,因而强烈感觉到“非我”的存在。
华夏以“内华夏、外夷狄”来强力维护争夺边缘地区,并建长城以垄断南方资源,如此更迫使长城以北的人群全面游牧化。
华夏认同形成后,所有自称华夏的人群都以“族源”来证明自己是华夏。
[维基] 华夏族,意指曾生活在中原地区(或者说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族群,为日后汉民族的主体。
“夏”的字形,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是“长面的人形,有双手环握,双足交叠。
”为夏族部落人的自称。
5、族群认同:[课件]王明珂提出了“族群边缘研究理论”。
认为族群是由族群边界来维持,是由一群人主观上对外的异己感和对内的基本情感联系所造成。
史学导论思考题
1、能创立独断之学者应具备何种学术品性、知识结构和学风?(1)“独断之学”,是指历史学家好学深思、富于学术个性和原创性、坚持独识卓见的专门之学。
它既是有造诣的历史学家的重要素质与学风,也是东西方史学的优良传统。
历史学家具有独断之学,才课不受流俗干扰、不被利欲所动,独立自主地对历史做出深邃的判断,形成独特的学术风格与学说体系,乃至形成独树一帜的学派。
(2)真正的独断之学,需要经由长时间极为刻苦的研究,抉奥探幽,求真务实,终于能纠偏发微,引导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3)真正能创立独断之学者,锲而不舍、一往无前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毅力,坚实广博的知识基础,极其严谨极其务实极其认真极其细致的研究实践,缺一不可。
(4)独断之学,对于原始资料,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都采取非常谨慎的批判态度。
真正的独断之学者,对于自己的研究结论,也同样持非常审慎的批判态度,终身都在继续探求,随时都在准备修正错误。
而决不是“老子天下第一”,把自己当成真理的化身。
(5)独断之学,还非常注意将自己的研究置于人类科学发展的总运动中,从其他各学科吸取养料,并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接受其他各学科的切磋、锤炼与检验,而决不收孤立于其他各学科之外。
(6)历史学家的独断之学,既是一种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的知识成果,更是一种治学的刚毅精神和独立自得的品格。
造就独断之学,必须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发扬学术个性,提倡和保护不同的学派、不同的理论体系自由争鸣,为历史学家将丰富的史料积累和独创性的思维品质密切结合为一体,提供空阔的学术自由空间。
2、简析历史学家的群体之学(1)含义:首先,指史学家中从事资料编撰、资料考证、史事史实推求、史著撰述、史学批评等等各有所长者通力合作,分工越来越精细的通史研究者、各分科研究者、各个案研究者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切磋、互相支持;其次,指史学家与其他各学科专家互相交流、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形成跨学科的新型研究组合;再次,是一批志同道合的历史学家,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派,或者形成一个时间长短不等的研究集体,有计划、有组织的分工合作地去完成一项相当有规模的研究计划或专门课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一、全书要点(一定要了解,在填空、名词解释、简答中或有涉及)1.远古传说(1)远古传说: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历史意识的反映。
远古传说主要是有关氏族社会里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2)远古传说的内容:关于人类起源和自己祖先、氏族由来的传说;关于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故事;关于原始氏族、部落间战争的故事。
(3)远古传说的特点:传说中的人物都被神化;传说中的英雄都是不脱离生产和为公谋利的人物;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是对自然的一种迷信或崇拜。
(4)远古传说在史学上的价值: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2.《春秋》与《左传》(1)《春秋》:作者,孔子。
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私人撰写的编年体史书。
是孔子依据鲁国国史并参考列国史料所修。
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各诸侯国的朝聘、会盟、战事等政治、军事活动,以及包括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到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实。
(2)《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
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
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存在的问题: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3)《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世界史通论思考题
第一讲
1,对奴隶制应该如何理解,是否应该超越罗马法和社会经济的观点来理解奴隶制?
答:
2,是否应该把奴隶制理解为古代社会特有的现象?
答:
第二讲
1、共和国的内战是否政治家失误的结果还是历史的必然?答:
2、共和国倾覆之后,罗马皇帝统治的社会基础有何变化?答:
第三讲
3、如何理解封建主义?中国史和世界史对“封建”的界定有何不同?
答:
4、西欧中世纪的婚姻爱情观与古代中国的家庭伦理观念有何不同?
答:
第四讲
5、由阅读《本尼狄克规章》和圣贝尔纳的爱情观,你对中世纪修道院有何感想?
答:
6、中世纪欧洲的政教关系并非现代美国式的政教分离,那么是否就是政教合一?
答:
7、由思考默顿的精神出发,你觉得应该如何理解中世纪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
答:
第五讲
1、宗教裁判所观念的形成具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
答:
2、资本主义兴起与基督教伦理的退却之间是什么关系?答:。
史学史思考题(1)
史学史思考题(1)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一、主要名词:1、《尚书》《书》,汉以后称为《尚书》或《书经》,是我国最早的文献汇编。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尚书》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等文,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
“典”是重要的史事记录;“诰”是君对巨的训诫,“谟’是臣对君的谋画,“誓”是王誓众之辞,“命”是册命或君主的某种命辞。
《尚书》有古文、今文两种。
古文二十五篇,是伪书。
今文二十八篇,大部分为周史官搜集整理的文献和当时的—些记录。
2、《春秋》《春秋》即《春秋经》,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第一部汉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
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限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含242年史事。
《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以及一些自然现象。
3、属辞比事属辞比事出自《礼记.经解》里的“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这是说出了《春秋》在编撰体例和表述要求上的特点。
属辞,指遣词造句,辍辑文辞。
比事,指排比史事。
4、《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所记史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记载了春秋时期255年的历史。
19万字,篇幅是《春秋》的10倍。
《左传》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史书。
5、《竹书纪年》《竹书纪年》原名《纪年》,后人又称《汲冢纪年》或《汲冢书》。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75篇,共10万余字。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双学位中古史思考题
双学位中古史思考题中国古代史复习思考题(上)第一章原始社会1、试述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序列2、新石器时代我国有哪几种主要文化类型?3、叙述人类婚姻形态的发展过程第二章夏商时期1、重要名词:鈞台之享盘庚迁殷司母戊鼎甲骨文第三章西周1、什么是分封制?周初有哪些重要封国2、什么是宗法制?试析宗法制和分封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巩固西周王朝的重要作用3、重要名词:三监工商食官平王东迁诗经金文第四章春秋时期1、大国争霸的原因、实质及其意义2、“弭兵会”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3、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评价4、重要名词:管仲春秋五霸召陵之盟葵丘之会初税亩城濮之战践土之盟黄池之会第五章战国时期1、魏、楚、秦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探析其成败的原因2、郡县制的产生、变化及其特征3、战国时期流通的金属货币有哪些种类?各使用于哪些国家4、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经过及其意义5、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6、重要名词: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上计长平之战合纵连横窃符救赵《左传》《国语》第六章秦1、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2、评论“焚书坑儒”3、评析秦始皇4、重要名词:三公九卿钜鹿之战灵渠第七章西汉1、楚汉相争,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汉武帝強化中央集权的措施3、张骞通西域的原因及其意义4、西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产生及其影响6、为什么说《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名著作7、重要名词:治安策削藩策七国之乱推恩令《七略》轮台罪己诏谶纬神学察举征辟《白虎通》第八章东汉1、刘秀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強皇权?2、地主田庄的形成及特点3、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4、党人反对宦官斗争的实质及对党锢事件的评价5、班超经营西域的主要功绩和意义6、什么是古文经?什么是今文经?经今古文之争的发展趋势及实质7、重要名词:尚书台部曲党锢之祸西域都护退功臣进文吏第九章三国两晋南北朝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2、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3、西晋占田制的主要内容及影响4、八王之乱的形成和影响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意义8、重要名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侯景之乱九品中正制宗主督护制侨置土断五胡十六国网上找第十章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学时)一般知识点:隋初的改革措施隋统一的原因与意义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隋炀帝的功绩隋炀帝的暴政“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大运河的修建及其意义重点:隋初的改革措施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隋炀帝的功绩大运河的修建难点:隋末农民战争与隋炀帝的关系对隋炀帝进行公正的评价正确认识隋王朝的历史地位第一节隋朝前期的政治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南北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改革官制府兵制的发展改定刑律科举制的创立三、隋朝与周边各族的关系:突厥汗国与隋朝的关系吐谷浑大陆和台湾联系的加强第二节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整顿发展经济的措施:均田令的颁布和实施情况改定赋役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整顿钱币和度量衡二、社会经济的短暂繁荣:农业的发展仓储的丰实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繁荣三、营建东都和开通大运河:营建东都开通大运河第三节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一、宗教文化:佛教道教二、科学文化的发展:经学和音韵学音乐和绘画天文历法和数学三、对外文化交流:与朝鲜半岛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的文化交流第四节农民起义和隋朝灭亡一、社会矛盾的积累、激化:隋文帝时期社会矛盾的积累隋炀帝暴政和社会矛盾激化二、农民起义和隋朝灭亡:农民大起义隋朝的灭亡隋末农民战争的结局和影响第十一章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8学时)一般知识点: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度武则天的是非功过武周社会状况开元天宝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两税法田庄经济奉天之难永贞革新元和中兴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甘露之变会昌灭佛黄巢起义唐代诗歌古文运动《唐律疏议》刘知几与《史通》唐代的文化交流重点:“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古文运动《唐律疏议》唐代的重要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和科举制度安史之乱的背景与影响唐代文化发达的原因唐代文化的特点和唐王朝的历史地位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科学的评价难点:“玄武门之变”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唐律疏议》唐代的重要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和科举制度唐代文化的特点和唐王朝的历史地位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科学的评价第一节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一、唐王朝的建立与统一:从太原起兵到关中称帝经略北南,统一全国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太宗登基政权机构建设《唐律》的修订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府兵制度学校与科举《氏族志》的修订贞观之治三、武周政治:从高宗继位到武周代唐武则天时代的政治纷争武则天的作为与武周政治的是非功过四、唐玄宗与“开元之治”:唐玄宗登基开元年间的改革与“开元之治”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农牧业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兴起商业的繁荣和交通的发达第二节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一、天宝形势与“安史之乱”:均田制的破坏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府兵制的终结和军事格局的变化天宝年间的政治危机安史之乱二、唐后期的政治斗争:唐中央与藩镇割据势力的斗争中枢政制的演变南衙北司之争朋党之争三、安史之乱后的经济改革:第五琦与刘晏的理财措施两税法的实施四、经济地理的变化第三节唐代的民族关系一、突厥及西域诸王国:东突厥汗国唐和西突厥争夺西域的斗争后突厥汗国二、薛延陀和回纥:薛延陀汗国回纥汗国三、吐蕃四、南诏五、靺鞨族和渤海国第四节唐末农民大起义一、唐末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黑暗二、黄巢起义的爆发三、大齐政权的成败四、唐王朝的灭亡第五节唐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一、宗教和哲学:宗教的流行反佛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韩愈、李翱的唯心主义思想二、儒学和史学:儒学唐修八史《史通》《元和郡县图志》和《蛮书》三、文学:诗歌的繁荣古文运动传奇小说俗讲和变文四、艺术:雕塑绘画音乐和舞蹈五、科学技术:天文学医学雕版印刷术建筑六、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婚丧礼俗文体娱乐节日风俗第六节唐代中外关系一、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二、和朝鲜、日本的关系:朝鲜日本三、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四、和中亚、西亚、北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亚诸国伊朗和东罗马阿拉伯第十二章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8学时)一般知识点:后晋与契丹的关系幽云十六州问题周世宗的改革与北伐十国概况陈桥兵变北宋的“统一”北宋前期的集权措施宋辽、宋夏关系王安石变法澶渊之盟宋江、方腊起义金朝的兴起靖康之难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绍兴和议两宋经济程朱理学三大发明的完成沈括及其《梦溪笔谈》重点:北宋前期的集权措施王安石变法金朝的汉化澶渊之盟岳飞抗金绍兴和议两宋经济程朱理学三大发明的完成难点:北宋前期的集权措施王安石变法金朝的汉化两宋经济程朱理学与唐宋社会转型第一节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兴起一、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五代十国军阀混战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斗争二、契丹的兴起和南侵:辽政权的建立和辽的政治制度契丹人民对东北经济发展的贡献契丹贵族的南侵三、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事业:周世宗的改革周世宗的南征北伐四、南方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第二节北宋建立和社会矛盾的发展一、北宋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的建立和统一战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二、北宋前期的社会矛盾:主户和客户“三冗”严重和剥削的加重王小波、李顺起义第三节辽、西夏及其他边疆各族与北宋的关系一、契丹(辽):宋、辽战争和澶渊之盟辽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二、西夏:党项社会的发展西夏的建立西夏与宋的和战以及经济、文化交流党项族人民对西北地区的开发三、大理:大理政权的建立大理和宋的经济、文化交流四、壮族:壮族社会的发展壮族人民对广西的开发侬智高反宋及其失败第四节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积贫积弱局面的加深农民和士兵起义不断发生庆历新政二、王安石变法及其失败:变法的指导思想变法的内容变法的失败三、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和农民起义:宋徽宗时期的腐朽统治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第五节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佃户身份的某些变化:农业生产的发展佃户身份的某些变化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工匠身份的某些变化:矿冶业的发达造船业的进步制瓷业的重大发展雕版印刷业的发展和造纸业的兴盛纺织业的发展工匠身份的某些变化三、商业的发达:城市的繁荣和市镇的兴起金属货币的大量发行和交子的出现商税和专卖第六节金朝的建立和辽、北宋的灭亡一、金朝的建立和辽的灭亡:女真社会的发展阿骨打领导的反辽斗争和金朝的建立北宋、金的“海上之盟”与辽的灭亡二、北宋的灭亡:收复燕云的交涉金军两次南侵和北宋的灭亡第七节南宋的建立和宋金和战一、南宋的建立和南北军民的抗金斗争:南宋的建立李纲宗泽领导的抗金斗争北方义军的抗金斗争金兵的再次南下和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伪齐政权的建立和秦桧南归定都临安二、钟相、杨么起义和南宋平定游寇的斗争:钟相、杨么起义南宋政府平定游寇的斗争三、南宋与金的和战:南宋军队抗击伪齐、金兵的战斗和“绍兴和议”完颜亮南侵和“隆兴和议”“开禧北伐”的失败和“嘉定和议”第八节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方的社会经济一、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生产的新水平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二、南宋中后期的社会矛盾: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农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三、金朝的社会经济:女真族的封建化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九节南宋的灭亡一、南宋后期统治危机的加深:史弥远擅权和理宗朝的黑暗统治宋、蒙联合灭金和蒙古南侵贾似道擅权二、南宋的灭亡:从襄樊失陷到丁家洲溃师元军下临安和文天祥等人的抗元斗争崖山之战和南宋灭亡第十节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一、宗教:佛教道教其他宗教二、哲学:宋学的产生北宋宋学各派理学的形成和浙东学派的崛起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和宋学的衰落三、史学:《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资治通鉴纲目》《通志》当代史的编修方志和类书的编修金石学四、文学艺术:词的兴盛宋金的话本小说和说话人宋金的戏曲绘画五、科学技术:毕升和活字印刷指南针的广泛应用火药、火器的发展李诫的《营造法式》医药学的发展数学苏颂和天文学沈括和《梦溪笔谈》六、社会生活及习俗:服饰饮食居室婚嫁丧葬节日习俗第十一节五代两宋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一、海外贸易的发展二、中国和高丽经济文化的交流三、中国和日本经济文化的交流四、中国和南亚诸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五、中国和阿拉伯、非洲诸国经济文化的交流第十三章元朝的大一统(4学时)一般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军的三次西征蒙古军的南进蒙古四大汗国元朝的用人政策特别是吏员出职制度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回回族形成元朝与诸国的交往红巾军起义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军的三次西征旧俗与汉法之争元朝的政治制度元朝的经济状况元朝的文化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难点:元朝的汉化元朝的政治制度元朝的文化元朝的历史地位民族融合特点第一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一、蒙古族的发展和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蒙古族的起源蒙古族的发展和强大成吉思汗和蒙古国的建立二、蒙古灭西夏与灭金:蒙古灭西夏蒙古灭金三、蒙古四大汗国的建立:成吉思汗西征拔都西征旭烈兀西征四、元朝的建立:蒙古军南进忽必烈称帝第二节元朝的政治一、治国政策的新变化:“汉法”与“旧俗”之争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军事法律学校与教育科举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和对各族上层的笼络:四等人制对各族上层的笼络元朝政权的性质三、平定叛乱:李坛之叛海都、乃颜之叛四、对边疆的治理:岭北地区西藏云南台湾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驿站与急递铺第三节元朝的社会经济一、农业生产和土地占有关系: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土地占有关系户等和赋役二、手工业的发展:官办手工业和匠户私营手工业和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三、商业的繁荣:商业大都市国家对内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钞币的统一和流通斡脱钱四、海运和大运河的整治:海运大运河的整治第四节元朝的衰落和灭亡一、元朝社会矛盾的逐渐激化:地主的残酷剥削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各级政权的日趋腐朽二、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韩山童与刘福通首举义旗彭莹玉、徐寿辉起义方国珍、张士诚起兵北方红巾军的北伐和失败南方红巾军的蜕变三、朱元璋建立明朝和元朝的灭亡:朱元璋消灭割据势力元朝的灭亡第五节元朝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一、哲学:理学成为官学邓牧的异端思想二、宗教:喇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史学: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官修史籍少数民族文字史籍四、语言、文学、艺术:语言学方面的成就少数民族文学元曲与元杂剧中外艺术的荟粹五、科学技术:数学天文学地理学水利工程学机械学农业科学医药学六、社会生活:饮食服饰民居婚姻丧葬文娱活动风俗与观念第十四章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6学时)一般知识点:朱元璋建立明朝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土木之变张居正改革资本主义萌芽宦官专权倭患与戚继光抗倭明末农民战争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永乐大典》重点: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郑和下西洋土木之变张居正改革资本主义萌芽宦官专权倭患与戚继光抗倭难点:明初专制皇权的强化郑和下西洋张居正改革资本主义萌芽宦官专权倭患与戚继光抗倭明朝在世界历史走向第一节明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一、明初的政治:中书省制度的废除和内阁制度的形成监察制度的建立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的创立《大明律》和《大诰》学校和科举制度抑制豪强、整顿吏治和“胡蓝之狱”“靖难之役”二、明初的经济:明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确立明初经济的初步发展三、明代前期流民现象的普遍化和流民暴动:赋徭负担的不均和地租的沉重流民现象的普遍化叶宗留、邓茂七起义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一、明代中期宦官对政治的干预二、明代中期政治秩序的变动:以皇帝为首的贵族大地主庄田的建立和膨胀军屯体系的破坏三、明代中后期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手工业技术的进步、规模的扩大和小农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经济的繁荣四、封建社会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萌芽:农业雇工的出现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班匠制度的变革和商人对私人手工业的控制江南丝棉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五、明代中后期的内阁倾轧六、明代中后期财政危机的加深和张居正改革:明中后期财政危机的加深张居正改革七、万历年间各地市民反抗矿监、税使的斗争:矿监税使的横征暴敛湖广地区民变山东临清州民变南直苏州民变第三节明代边疆地区各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蒙古族:明前期的蒙古三部土木之变庚戌之变与隆庆和议二、畏兀儿族三、藏族四、苗、瑶、壮、彝等族五、高山族六、满族:建州三卫和奴儿干都司的建立建州女真的社会经济女真各部的统一和后金政权的建立后金与明朝的战争皇太极称帝与东北统一第四节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明末农民战争一、明后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政治败坏土地高度集中,农民濒临绝境二、明后期的各类民众暴动:徐鸿儒起义南方佃农的抗租斗争和奴仆暴动民变迭起兵变的发生三、明末农民战争:农民战争在陕北的爆发和初步发展张献忠部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李自成部在河南的发展大顺农民政权的建立和明朝的灭亡大顺政权在北京大西农民政权的建立明末农民战争的失败及其历史影响第五节明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一、永乐大典的编纂二、哲学:王守仁的“心学”王艮的思想李贽的社会批判思想三、文学和艺术:小说戏曲诗文书法与绘画四、科学技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科学成就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建筑五、明代的礼制和社会习俗:婚娶丧葬服饰饮食宅第器用节令风俗第六节明代中外关系和中西文化交流一、郑和下西洋二、华侨对南洋地区的开发三、中日友好往来和东南沿海人民的抗倭斗争四、万历时期的援朝之役五、西方早期殖民者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六、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的东来与中西文化的碰撞第十五章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6学时)一般知识点:后金的建立八旗制度清兵入关及其暴行南北各地的抗清斗争清初的统治政策三藩之乱台湾问题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平定边疆改土归流军机处文字狱摊丁入亩“康乾盛世”闭关政策鸦片战争清朝的衰亡《红楼梦》重点:八旗制度清兵入关及其暴行清初的统治政策三藩之乱台湾问题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平定边疆改土归流军机处文字狱摊丁入亩闭关政策难点:八旗制度军机处文字狱摊丁入亩对“康乾盛世”的评价闭关政策第一节清军南下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一、清入关初的统治政策和北方人民的抗清斗争:清入关初的政策措施北方人民的抗清斗争二、南明福王政权始末,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三、鲁王、唐王政权始末,东南人民的抗清斗争四、桂王政权始末,西南人民的抗清斗争五、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和收复台湾第二节清代政治一、清代的政治制度:中央主要政权机构地方行政组织保甲制度特别行政区的管理制度官员的考核制度二、清代军事制度和《大清律》的制定:军事制度《大清律》的制定三、怀柔和迫害相结合的思想控制:笼络各族上层对思想控制的加强四、封建社会后期的贵族政权第三节统一形势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一、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斗争和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控制的加强: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部上层分子的叛乱土尔扈特蒙古重返祖国的斗争对西藏管理的加强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平定张格尔的叛乱二、边境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东北地区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藏、青海、甘肃与西南各省台湾地区南海地区第四节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一、清初恢复经济的措施:清初经济的残破恢复经济的措施二、清代前期农业经济的进步三、康、雍时期的“摊丁入亩”四、清代中期地租形态的变化五、清代中期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六、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七、手工业工人和市民的反抗斗争第五节清代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一、清代中期的社会危机:封建地权的集中和地租剥削的沉重官僚政治的腐败和赋役负担的繁重二、各地民众的反抗斗争:佃农的减租、抗租斗争林爽文领导的台湾人民起义川、楚、陕、甘、豫五省白莲教起义李文成、林清领导的天理教起义第六节清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一、哲学:明清之际的杰出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理学的思想家颜元、戴震二、考据学和史学三、清代对图书的整理和编纂四、文学和艺术:小说戏剧绘画五、科技和建筑:科学技术园林建筑艺术六、满族社会习俗的变化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第七节清代中外关系和中国人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一、和亚洲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朝鲜日本越南泰国缅甸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人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和欧洲的文化交流抵抗沙俄侵略的斗争与西方的贸易和抵抗英国殖民者侵略的斗争。
世界史通论古代部分思考题参考答案2022
世界史通论古代部分思考题参考答案结合补充阅读材料,思考下列问题:1、对奴隶制应该如何理解,是否应该超越罗马法和社会经济的观点来理解奴隶制?(对应材料1、2、3)1)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的剥削制度,同时,奴隶社会又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它使人类从原始蒙昧阶段跨入了文明的门槛,曾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奴隶制曾经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但是只有西方人将它发展到了极致。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业和辅助部门手工业和商业当中都曾普遍使用奴隶。
人们在判断一个社会是否为奴隶制社会的时候,多使用的是数量标准,即奴隶劳动在多大程度上排挤了自由人的劳动。
奴隶制对罗马社会有重大的影响,然而奴隶经济并非罗马经济的唯一成分,复杂多样的罗马文化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奴隶社会可以解释的了的。
因此,使用超越罗马法和社会经济的观点是完全可能的。
2)罗马法对于奴隶制有着重大的影响。
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关系是罗马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主要表现为家主权和恩主权。
奴隶的处境可以相当的不同。
奴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财产,墓葬也会受到保护,甚至被解放为自由人。
然而,法律上奴隶依旧是没有人身权利的“社会死亡”者,依旧受到了残酷的压迫和奴役。
解放奴隶是受到限制的,即便是最后被奴隶主解放,依旧会受到“恩主”的限制。
3)派特森先生认为,奴隶制是象征性的对人生经历的控制。
正是由于奴隶们的独立性,他们才会在奴隶主心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这种疏远感导致了社会关系的破坏,进而导致了奴隶的社会死亡。
奴隶的社会死亡有2种模式,一是从内而外被驱逐,剥夺一切权利,比如刑徒;二是从外而内被疏远——主要是由于象征着手下败将——比如战俘。
阈限的社会死亡者(奴隶)可以自如的充当秩序和混乱的中间人,游走于社会的边缘。
这是将奴隶作为一种政治力量而非经济力量来考量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4)派特森先生把历史上为帝王服务的宫廷奴隶称为“终极的奴隶”,即认为宦官政治是奴隶制的另一种表现。
中国现代史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现代史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中国现代史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l、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主要是纺织业、面粉业,再次得到发展机会。
重工业在这一时期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轮船航运为主。
中国的新式银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兴起的。
大战后期,中国经济领域出现资本集中的现象,形成了一些大的民间资本集团。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开始渗入农村,加速了商品化农业的发展。
至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达200万左右。
影响:(1)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生产技术提高,大机器生产的工业产生;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2)推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
(3)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及军事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4)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2、试述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提出的基本口号、直接斗争目标和发展阶段。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上的失败消息传出。
基本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
直接斗争目标: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要求惩办北洋政府三个亲日派官僚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发展阶段:5月4日到上海6月3日为第一阶段。
中心在北京,主体是学生。
6月3日的三罢斗争到6月28日拒签合约为第二阶段。
中心在上海,主体是工人。
3、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怎样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历史意义:(1)是一次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与干部上的准备;(3)培养造就了一批现代中国杰出的人物;(4)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5)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广泛发展。
人民版历史必修课中思考题与课后习题答案印给学生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P4【学习思考】应当看到,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标志着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氏族制度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P4【学习思考】下渚湖防风文化P7【自我测评】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物资出现,为阶级的分化准备了条件。
人口的增多,使得社会构成复杂化,管理成为共同的需要。
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发生部族间争夺生存资源的战争,也使得权力者受到拥戴。
早期国家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
夏的历史尚待探索,殷商时代的政治形式已经逐渐完备。
西周政权的统治地域空前广阔,以“礼乐”为标志的秩序,反映当时政治建设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P7【材料阅读与思考】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子所欣赏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并非要全面退回西周。
不过,孔子思想的怀旧色彩,也使得当时许多儒学人士对新的社会现象和新的文化因素本能地表现出抵触的态度。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P10【学习思考】李斯的意见是通过“朝议”形成影响的。
如果不采用“朝议”的方式,不同政治主张无法交锋,正确的意见就无从发表,也难以维持,秦二世时代就是这样。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张“朝议”的作用。
在专制制度下,最后的政治裁决权掌握在最高执政者——皇帝手中。
如果皇帝不认可,无论是怎样的“应运豪杰,因时大臣”,也不可能切实参与行政,任何正确的政策也不可能施行。
P11【自我测评】(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2)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P11【材料阅读与思考】秦自商鞅以后,一直奉行以法治国的政治策略。
法治使秦国走向强盛,并最终统一中国。
但秦法的极端残酷和酷烈,“焚书”“坑儒” “挟书律”等残酷的思想专制手段也无济于事,反而出现“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的局面,使秦王朝迅速走向了崩溃,最终以“暴秦”的形象载入史册。
2023版历史课后思考题完整答案
2023版历史课后思考题完整答案1. 请解释历史是如何影响现代社会的。
历史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历史是人类经验的积累,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复错误。
其次,历史塑造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认同和身份,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最后,历史也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产生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来理解这些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2. 请描述一位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
一位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是亚历山帝。
他统一了古希腊的希腊化城邦,征服了巴比伦、波斯和埃及,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亚历山大的扩张使希腊文化向东方传播,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
他的帝国后来也为罗马帝国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亚历山帝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请解释冷战是什么,它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冷战是指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这场对抗持续了数十年,虽然没有爆发全面战争,但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冷战导致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斗争,形成了世界分裂的局面。
它也推动了核武器的扩散和军备竞赛,引发了各种地区冲突和代理战争。
此外,冷战导致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势力对立和互不信任,直接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的演变。
4. 请描述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的区别。
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主张市场经济、私有财产和民主政治。
它认为经济和政治的自由竞争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共产主义则追求社会的公平和平等,主张国家掌握生产资料,取消私有财产,并实现无阶级社会。
共产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消除阶级差别和贫富差距,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公正。
5. 请描述一次对未来历史的影响深远的事件。
一次对未来历史影响深远的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导致了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
它结束了欧洲列强的霸主地位,催生了美国和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推动了国际组织的建立,如联合国,以促进国际合作和和平。
西南大学《西方史学通论》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南大学《西方史学通论》复习思考题及答案《西方史学通论》复习思考题一、填空1、在西方史学史上,曾经发生过4次重大变革,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世纪,第二次发生在公元世纪,第三次发生在时期,第四次发生在20世纪中期,即当代新史学的诞生。
2、、、通常被认为是古希腊三大史学家。
3、、、通常被认为是古罗马三大史学家。
4、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学者所著《》被认为是近代史学理论的开山之作。
5、理性时代《》一书的作者、意大利学者被认为是近代历史哲学的创始人。
6、在近代西方史学史上,被誉为“文化史之父”的是国学者,著有《路易十四时代》、《风俗论》等。
7、19世纪前期英国史学家的突出代表是《论英雄与英雄崇拜》的作者和《希腊史》的作者。
8、最能代表近代欧洲史学成就的,是英国学者所著《》和国学者所著《教皇史》,它们被誉为近代史学“双璧”。
9、近代欧洲学者在史料整理方面成果斐然,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分别是德国史家集体编著的长达126卷的《》,英国学者集体编著的《》以及德国学者主持编著的《拉丁铭文集成》。
二、名词解释1、希罗多德2、波里比阿3、基督教史学4、人文主义史学5、浪漫主义史学6、托马斯·卡莱尔三、简述题1、简述古罗马史学主要特点。
2、简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史学主要成就。
3、简述理性时代英国史学主要成就。
4、简述理性时代法国史学主要成就。
5、简述19世纪前期英国史学发展状况。
四、论述题1、比较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在史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2、比较李维和塔西佗的史学思想和方法。
3、评述兰克和兰克学派及其对国际史学的影响。
《西方史学通论》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填空1、5;4-5;文艺复兴2、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3、萨鲁斯特、李维、塔西佗4、波丹、《理解历史的方法》5、关于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则、维科6、法国、伏尔泰7、T. 卡莱尔、G. 格罗特8、E.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德国、兰克9、德意志史料集成、不列颠史料集成、T.蒙森二、名词解释1、希罗多德:古希腊历史学家。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思考题 精
1、何谓史学史.史学史就是叙述史学本身发展演变的过程,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历时性地研究历史学本身。
2、谈谈中国史学史的任务1、清理中国史学遗产。
2、阐明中国史学演进的过程。
3、揭示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
3、试述中国史学史的对象和基本内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1、史家的史学活动及其成果。
2、历史观:即人们对客观历史的根本本看法和观点(历史是否变,变的方向、动力、规律等)。
3、史学思想:即人们对史学自身的认识(撰史目的、历史的作用、史家的修养、官修及私修的利弊、求真求用的关系等)4、历史编纂学:关于如何编撰史著的具体方式方法的学问,涉及到编写形式、内容和技巧,有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选择、体例安排、史书语言修饰等问题。
5、官方史学及其相关的制度与举措:包括关于史观建置、史馆机构、官方修史制度、官方修史活动等。
同时,私家修史也历代盛行,写出了不少优秀史著,那么,也需要官私修史的利弊利弊得失的比较研究。
6、史学评论:对客观历史和史学自身的评论。
前者包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后者包括对史料真伪、史书体例、成就高低、影响大小的判断,还有对史家素养、史学思想、史学方法的论说。
7、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史学史研究必当汲取哲学史、思想史以及历史学各门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同时也将自己的成果至于置于其他关联学科的知识系统中检验与定位8、史学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史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越是在古代,史学活动越是与政治文化及其他社会因素交织一起,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1、远古的传说有怎样的史学意义?一是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保存了一些历史真实。
二是文字出现以后人们加工整理记载下来,成为揭示氏族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三是传说中反映出来的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相互关系的意识,影响了后世史家观点和史学风貌。
2、夏商周三代史官的基本情况及其职能。
据说黄帝时就有了史官,仓颉。
史学通论复习题
史学通论复习题史学通论复习题史学通论是研究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它探讨历史的本质、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历史研究的方法论等问题。
作为历史学的重要分支,史学通论不仅对历史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广大历史爱好者提供了一种深入了解历史的途径。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些史学通论的复习题。
一、历史的本质和历史观1. 什么是历史的本质?历史的本质与历史的研究对象有何关系?历史的本质是指历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特征和属性。
它包括了历史的客观性、独特性和综合性等方面。
历史的本质与历史的研究对象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历史的本质决定了历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
2. 什么是历史观?历史观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历史观是指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方式。
它是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历史观的形成与个人的经历、社会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周期1. 什么是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的发展规律有哪些?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指历史发展的一些普遍规律和规律性倾向。
它包括了历史的连续性、曲折性、多样性等方面。
历史的发展规律有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等。
2. 什么是历史周期?历史周期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历史周期是指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循环性变化。
它是在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
历史周期的形成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历史研究的方法论1. 什么是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有哪些?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是指历史学家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所采用的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
它包括了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方面。
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有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2. 什么是历史学的理论体系?历史学的理论体系有哪些要素?历史学的理论体系是指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的组合。
它包括了历史的本质、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的研究方法等要素。
历史学的理论体系是历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大学历史学概论课后习题解答
大学历史学概论课后习题解答1. 为什么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事件?欧洲文艺复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事件,原因如下:-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化发展的转折点,标志着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变。
- 文艺复兴被视为文化的“大爆发”,在文化、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 文艺复兴使得“人”成为文化中心,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个人自由、尊严和人性的价值,影响深远。
2. 请解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并列举两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是一种强调人类自由、尊严和人性的文化运动。
它强调个人对知识、哲学、艺术和科学的追求,以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
该思潮在文化、艺术、哲学和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以下是两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 基兹·德拉·克鲁斯(Petrarch):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之一。
他的主要作品有《熙德兰山歌》、《家书集》等。
-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
他的主要作品有《哈姆雷特》、《李尔王》等。
3. 文艺复兴运动是如何影响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推动了欧洲社会向近代化转变。
文艺复兴运动在文化、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使欧洲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 引领了欧洲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创作了很多经典文艺作品,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达维德像》等。
- 推动了欧洲教育的改革,人文主义的思想强调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促进了教育的多元化和普及化。
史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史学概论复习思考题史学概论复习思考题1、历史、历史学、历史学概论、历史、历史学、历史学概论2、历史的规律性、历史的规律性3、历史的渐变和突变、历史的渐变和突变4、历史的必然性、历史的必然性5、历史的选择性、历史的选择性6、简述历史学的层次结构、简述历史学的层次结构7、历史学的个性是什么?、历史学的个性是什么?8、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是什么?、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是什么?9、简述中国封建社会史学成就。
、简述中国封建社会史学成就。
10、为什么说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是欧洲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的黄金时代?11、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补充和贡献是什么?、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补充和贡献是什么?12、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3、什么是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二者的关系如何?正确掌握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意义是什么?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意义是什么?14、简述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动力说。
、简述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动力说。
15、康德的“对抗”与“性恶”动力说。
、康德的“对抗”与“性恶”动力说。
16、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与“爱”的动力说。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与“爱”的动力说。
17、达尔文的“生存竞争”动力说。
、达尔文的“生存竞争”动力说。
18、马克思主义历史动力说宏观论及其理论层次。
、马克思主义历史动力说宏观论及其理论层次。
19、马克思主义历史动力说微观论及其在史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历史动力说微观论及其在史学中的应用。
20、 史学认识的特征史学认识的特征21、历史主客体的内涵和外延、历史主客体的内涵和外延22、历史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历史认识的主体和客体23、史学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史学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24、实证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25、相对主义史学、相对主义史学26、历史研究中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
、历史研究中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
史学概论思考问题
目录页
史学概论 思考问题
第一章
第一章 导论
1、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 2、历史学具有怎样的特点? 3、史学理论在历史学科中有怎样的重要地位? 4、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认为:历史 "是现在跟过 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 你如何分析这个 观点?
第二章 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
第五章
第五章 社会历史的基本性质 1,怎样理解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你对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有何看法? 3,应当怎样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问题?
第六章
第六章 历史认识论
1、什么是历史认识论? 2、什么是历史认识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3、历史认识主体的认知结构有何特点? 4、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如何检验? 5、历史学使认识达到正确与精深的机制是什么? 6、什么是历史认识的社会实现?怎样看待历史学 的可应用性?
第三章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1,叙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历程. 2,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第四章
第四章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及近代的转型
1、中国古代对于史学宗旨有何论述?内在原因如何? 2、史学在中国古代的学术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又有怎样的变 化? 3、试析中国古代史家标准论的主要观念. 4、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转型何时开始?标志是什么? 5、"古史辨派"对中国史学的发展有何学术意义? 6、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
第七章第七章 史学方Fra bibliotek论1,讲述"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 2,什么是历史主义?. 3,何谓历史的比较方法? 4,计量史学方法的特点如何?应当如何避免其局 限性? 5,心理史学方法有何特点?
史学概论思考题
史学概论思考题绪论和第一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类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互相影响,相互制约。
2史学概论:是将历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系统化,理性认识,是总体性、抽象性的认识,并且以“逻辑论证的形式表述出来”二、列举1各种历史观:唯物史观、英雄史观、天命史观、进化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循环论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2最基本的几种历史观(1)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2)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
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史学概论思考题(西南大学)
史学概论思考题(西南大学)史学概论思考题【导论】简述“史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和学科特征。
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统称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史学的理论体系。
史学概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概要地论述历史科学,它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史学概论是新的史学分支学科,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它的研究对象自然就是史学本身,或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内容:(1)史学本体论:①史学的性质;②史学的发生(2)史学认识论(3)史学方法论①历史研究的方法。
②历史研究成果的表述和编纂的理论和方法其特点具有:(1)反思性。
(2)概括性。
(3)理论性。
什么是历史理论?什么是史学理论?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历史理论:是指历史运动本身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理论:是指史学自身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
联系:历史理论以客观人类社会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史学理论从理论和方法上说明如何研究历史的,二者都以人类社会历史为指向,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理论的性质、规模和水平,决定了史学理论的性质、规模和水平。
区别: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历史理论具体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过程和客观规律,对象为客观历史,而史学理论研究对象是历史学本身。
简述历史唯物主义与史学理论的关系。
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生产力归根结底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种对社会历史认识的思想体系即唯物史观。
原理及意义:①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因此,人们研究历史,探索规律,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尽地占有资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史学概论思考题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通论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班固《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的记载,以西汉一朝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完整的记述了西汉一代的历史,继承了《史记》以纪、传、表、志互相配合的体裁特点和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见解。
《汉书》具有博洽的特点,表现为它的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地理、民族、学术等等各方年的内容。
《汉书》由于受时代的影响,被深深打上了正宗观念和唯心主义的烙印。
一是宣扬君权神授二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强调等级制度不可逾越。
2、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进行历史叙述的史书编纂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它吸收了编年体以时间为序,易于明了史事之间的联系和纪传体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有利于综合史实的优点和克服了编年体所记“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辨”和纪传体所述“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的缺点编纂史书的新体裁。
纪事本末体的优点是,它所述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时间顺序编写,能完整地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它把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化、条理化、故事化,无论对于史书编纂还是对于历史理解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不过,纪事本末体也有它自己的缺陷。
纪事本末体史书往往都是从编年体、纪传体史书改编而来,故其史料价值相对较小。
此外,纪事本末体还有其叙述不便的地方,如对于一些零散而又不易纳入某个标题下的史事,该体就很难加以叙述。
3、波利比阿:(BC201年~BC120年)著名的希腊史学家,著有通史20卷,现存前5卷及其与部分残片。
依照时间顺序,两个奥林匹亚之间的四年为一个时期,叙述自公元前264年到164年地中海地区的国际政治关系历史。
他严格区分历史和悲剧,认为在历史作品中,真是应当凌驾一切,艺术手段处于从属地位。
他强调历史家的直接观察和经验是最可靠的史料。
在引用文献时,提供文献的出处和存世情况。
注重探寻历史过程的因果关系。
波利比阿认为国家体制的演变是在原始君主制以后的六中制度的循环:君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极端民主制(群氓统治)。
在这种循环中,杰出的人可以通过努力来延缓特定政体的衰老和灭亡。
4、比昂多: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接触的历史学家,它运用罗马遗留的古物资料写成罗马三部曲,即《复兴的罗马》《著名的罗马》《胜利的罗马》。
《复兴的罗马》是历史地理和考古学的著作,《著名的罗马》是一部地理和历史词典,《胜利的罗马》则是运用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写成的罗马史,由此比昂多比成为“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另外,他在《罗马衰亡以来的千年史》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中世纪”概念,注意到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分阶段性。
5、孟德斯鸠:法国启蒙运动杰出的思想家、理性主义史学家。
在《罗马盛衰原因论》和《论法的精神》两部书中,他分别从史学实证和哲学思辨两个层面探究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此外,他还比较系统的阐释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虽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但毕竟摆脱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注意从客观物质因素中寻找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
6、《罗马帝国衰亡史》:是由启蒙时代英国著名史学家吉本的传世名著。
它以基督教与蛮族的胜利为主题,主旨明确,结构严谨。
全书包括后期罗马帝国和整个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事件,是一部体大思精的通史之作。
吉本撰写该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探寻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
他在寻找罗马帝国衰亡原因的基础上,对基督教进行了批判。
他以理性主义的态度和冷峻的笔调对基督教的愚昧主义、禁欲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和辛辣讽刺。
在该书的第15、16两章里,吉本从大量的历史事实出发,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进行了有力地批判,认为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违反人性,闭塞人的心智,这是与人的理性求知不相容的。
他是第一个从历史的角度而不是从神学的角度对基督教进行批判的历史学家。
《罗马帝国衰亡史》在历史编纂学方面显示出了严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
吉本的文笔优美,语言生动,使得《罗马帝国衰亡史》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什么历史和历史学历史从广义上将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从狭义上将是自文明产生以来人类与群体生存方式有关的重要经历,他是在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轴线上展开的人类活动。
历史学:历史学是一门研究历史的学问,是关于人类过去经历的专门化的人类认知体系,它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内省。
历史与历史学是有根本性的区别的。
从研究范围上看,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一切的总称,而历史学只是研究过去发生的事实的一门专门学科。
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历史一直存在着,但是历史学学的出现确实在人类发明了记载历史经历和历史知识的规则并自觉的追求关于历史的知识的时候,才作文一门学问真正形成。
从主客观上看,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是绝对客观的,但是历史学是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经验方法以及不完全的事实对过去的重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它只能无限接近事实却永远无法等同于事实。
历史与历史学也是有联系的。
历史学作为一门阐释过去历史的学科,一直尽最大的努力尝试重构过去,解释过去,这种历史认识是基于对历史事实与历史理论两个基础而得到发展的。
总之,历史是源,历史学是流。
因其历史的客观性才有历史学在此基础上的发掘;同样也因为历史学对过去的叙述、解释,才能是过去一去不复还的过去能为人们所记忆和理解。
2、中国古代史学的基本特征1,史学政治化史学政治化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主要特点。
史官制度造成的官史学传统,导致中国古代史学的编撰主要以帝王、贵族的言行和有关王朝兴衰的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大事为核心内容。
中国史学的政治化不仅表现为历史记载的内容多为国家政事,而且还表现为史书在编撰体裁上,不是用帝王世系纪年,就是以帝王传记为中心。
2,史学的道德化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重要传统是史学道德化,即寓伦理、道德于史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惩恶扬善、褒是贬非来达到历史教化的目的。
【例如孔子作《春秋》可以看作中国史学道德化的一个典型,他修《春秋》,是想通过书乱世之史,以为天下后世定仪法、作劝诫,从而建设一个理想的新社会。
《春秋》之后,将伦理、道义寓于史著从而把史学道德化的倾向在中国古代史学中一直延续、未曾中断。
北宋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就是在继承《春秋》“史义”的基础上写成的。
】道德评价是史学参与现实的一种途径,是有政治文化与社会意义的,但是道德评价的尺度永远是主观的,道德化史学与史官相结合,是政治价值凸显于文化底蕴中。
3,历史循环论历史循环论是中国古代盛行的一种关于历史变迁的理论,它认为社会历史的运动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
这是中国古人由于对历史运动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就参照自然现象的循环往复,而认为历史运动也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在国家历史变动的意义上注重历史的规律性,这种循环论只强调历史在政治交替中的循环往复,却忽视了社会其他因素的情况,如经济、文化的变化)4,经史结合经史结合,是指经学与史学相融合,这是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一个突出特征。
经,主要指《诗》、《书》、《易》、《礼》、《乐》、《春秋》这六部书。
经史结合的论说,不仅从史料角度扩大了史学研究的范围,而且也为阐发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经史合一、“六经皆史”的观念下,“六经”是先王的政典,是“切人事”的文献,是历史记录,人们因此可以将“六经”当作先王时期的重要史料来看待,故可以对先王时期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作出研究,从而有助于我们对上古时期历史的认识。
此外,经史合一,也为史学研究讲求致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史既然是经,而经学向来都讲究经世济民,所以史学应该跟经学一样讲求经世致用。
(王阳明:“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史学因此极为彰显,也成为表达经典的工具,横在经学及上古经典精神的照耀下。
经学既然解决了人类观念的根本性问题,则史学思考不为史学关注)5,编纂学发达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发达,可以从中国史书种类、数量的繁多以及史书编纂体裁的多样等方面得到充分的说明。
有经传表志综合体。
从史学著述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史学著述可归于9类:编年、纪传、纪事本末、典志、方志、谱谍、传记、史评、目录。
3、年鉴学派的史学思想年鉴学派得名于1929年在法国创刊的一份杂志——《经济、社会史年鉴》(该刊1946年开始更名为《经济、社会、文明年鉴》),该刊的创始人是年鉴学派的第一代领袖人物吕西安·费弗尔(L. Febvre,1876—1956年)和马克·布洛赫(M. Bloch,1886—1944年)。
1、年鉴学派提倡总体史和跨学科研究的治史原则,强调“问题史学”。
这总体史应该包括人类社会的各个层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
但是,由于要反对传统史学的政治史研究倾向,年鉴学派第一代领导人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社会的层次。
这种总体的历史,不仅是在空间上是整体的,在时间上也是整体的。
正是由于强调总体的历史观,才要求在研究方法上必须是综合的、跨学科的。
年鉴学派强调“问题史学”,注重“分析”、“提问”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性。
在历史研究中,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是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历史学家工作的好坏同他所提出问题的质量高低有直接关系,因而,相对于历史客体而言,认识主体处于历史认识的核心地位。
2、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费弗尔、布洛赫认为,历史学家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处于现实环境之中。
他们首先是现实的人,其次才是历史学家。
他们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时代,其次才是自己时代以外的历史。
不过,历史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同时历史学家对现实了解的广度与深度,也会极大地制约他的史学研究。
3、作为年鉴学派的第二代领袖人物,布罗代尔(F. Braudel,1902—1985年)在史学上的贡献主要是其长时段理论,《地中海》就体现了这一理论。
布罗代尔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时间量度,换言之,历史时间可分为长、中、短三种不同的时段:所谓“短时段”,他瞬息万变,一掠而过,指的是传统史学领域中的一些突发性的事变。
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只等起到极其微小的作用。
“中时段”以节奏较慢。
周期变化为特征。
他揭示一种较为开阔的时间度量,一种新的历史叙述方式随之产生,即所谓“情势”“周期”和“循环过程”的叙述方式。
中时段的历史构成的短时段中事件发生、发展的基础。
长时段以变化极其缓慢、时间跨度很大为基本特征,这是“一种缓慢地流逝、有时接近静止的时间”的运动,长时段理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在这种“近乎静止”的历史时间段内,人们可以观察到人类历史严谨的深刻的内在运动。
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是他对历史认识自我深化的结果,也是年鉴学派史家在新的历史条件第 3 页共6 页下对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