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总体特征优先:(又叫整体优先效应)总体特征是先于局部特征被只知觉的,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Navon将这种加工顺序称作总体特征优先。
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中枢能量理论:他们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这种理论可称作中枢能量理论。
Stroop效应:当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对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在识别色字的印刷颜色时,词的印刷颜色与词义之间的差异会引起被试者反应时间的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作stroop效应。
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的用于变化着的环境。这种加工是受人有意识的控制的,又可称注意性加工。
自动加工:是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是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系列位置效应:词表中间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差,而起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优,均高于中间部分这种情况称作系列位置效应。起始部分较优的成绩称作首因效应,结尾部分较优的回忆成绩称作近因效应。编码特异性原则:在识记的阶段进行信息编码时的上下文环境,如果回忆时再次出现回忆的成绩会好一些。
场合依存效应:环境刺激对回忆起到的线索作用(外在背景作用)
启动效应:指之前所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A.V.L单元:鉴于字母、字词的听觉代码和口语代码都是不同形式的言语代码,因此,常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a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图式:经过组织的知识图式根据上属组成和其他特征值的配对来表征概念。
脚本:是人们用来推理常规事件的图式
自传体记忆:指对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与自我经验相关联的信息的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个人复杂生活事件的混合记忆,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连。
前瞻记忆:对于计划中将来评价或行为的记忆,有三种类型: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基于活动的前瞻性记忆
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
问题解决:就是应用各种算子来改变问题的起始状态,使之转变为目标状态。
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已知的信息推知未知信息的过程。
决策:是根据已有信息对事物的状态做出判断或对未来的行动方案做出选择,决策可以看作推理的高级形式
代表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长出现。
调整启发式:(锚定效应)指人们在获得新信息时,难以准确的修正他们对于事件的最初估计,其判断在很大程度上被锚定于事件的初始值
可得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概率。
沉没成本效应:沉没成本指个体仅仅因为先前已经在某件事情有所投资便继续投资该时间,并且希望能重新赢得他的投资成本,人们会付出更多资源来证明以前决定的正当性。
工作记忆:指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用于暂时储存信息和操纵加工信息,以便完成复杂的任务。
简答题
1.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向是什么?(各自特点)
(1)信息加工取向(2)联结主义取向(3)生态学取向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2.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各自特点时间空间的区别哪些事件或者空间辨别率高)(1)x射线断层扫描方法CT (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RET(3)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4)经颅磁刺激Tms(5)脑电图MEG(6)
事件相关电位ERP
3.模式识别的四种理论模型
(1)模板匹配理论:(模块说)
核心思想:模板是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外部模式(图式)的袖珍复本,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外部刺激的编码和某一个模板有最佳匹配时这个刺激就被确认为和这个模板属于同一类型于是得到了识别。(2)原型匹配理论:(原型说)
基本思想:原型是一类客体的内部的概括表征。是外部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该刺激纳入此原型代表的类别,从而得到识别。
(3)特征分析理论或特征匹配理论:(特征说)(重点)
基本思想:人在识别一个模式时,将这个模式分解为许多基本特征,再将它们与储存于记忆中的特征相匹配,然后根据特征的组合来进行模式的分类。一旦获得最佳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实验证明:Gibson(1969)曾就英文字母的特征做过研究。Neisser(1964)做过一个实验,材料是6个一行英文字母,区别仅在于所要搜寻的特定字母(靶子)与组内其他字母在特征上有高低不同的相似程度
(4)成分识别理论:p39
4.过滤器模型的理论内容?P53
①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有限,为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整,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通过过滤器的信息被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贮存,其余信息暂存于某中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
②过滤器类似波段开关:可以接通一个通道使该通道的信息通过;而其余通道信息则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
③过滤器的选择作用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制约条件的:(a)新异较强,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易于通过过滤器受到人的注意;(b)人的期待有重要影响,即人所期待的信息易于受到注意。
5.衰减模型的理论内容?P56
①、Treisman提出了衰减模型。他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来通过的,不是允许一个通道的信息通过(追随耳),而是即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此点必背)
②、注意的选择不仅依赖于刺激的特点;还依赖于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即已经贮存的信息。
③、将阈限概念引入高级分析水平。追随耳的信号通过过滤器时没有受到衰减,保持原来的强度,可以顺利的激活有关的字词,从而得到识别,非追随耳的信号由于受到衰减而强度减弱,常常不能激活相应的字词,因而不能得到识别,但是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如自己的名字有较低的阈值,可以受到激活而被识别
6.简要比较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异同(注意)p53
(1)异:过滤器模型支持单通道理论,衰减模型支持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过滤器理论倾向于注意的选择更依赖于刺激本身是否合乎某中标准,衰减器理论更倾向于注意的选择不仅依赖于刺激的特点,还依赖于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因而更具有灵活性。
(2)同①两个模型的根本出发点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②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在两个模型中是相同的,都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之间,③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常称之为Broadbent-Treisman过滤器-衰减模型,合称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7.简述中枢能量理论。
中枢能量理论把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于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Kahneman提出的能量分配模型较好地体现中枢能量理论,他认为人可得到的资源和唤醒是连在一起的,其数量也可因情绪、药物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决定注意的关键是所谓的资源分配方案,它本身又受到几个因素的制约: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当时的意愿、个人的长期倾向和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在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下,所实现的分配方案体现出注意选择。中枢能量理论能很好的解释同时进行两个作业所产生的各种复杂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