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五邑侨史文献中的“出洋史”诗
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时蔡戎未弭故见于篇末
龙源期刊网 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时蔡戎未弭故见于篇末
作者:刘禹锡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2017年第26期
汉家旄节付雄才,百越南溟统外台。
身在绛纱传六艺,腰悬青绶亚三台。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闻道楚氛犹未滅,终须旌旆扫云雷。
链接
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的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清朝时,中国与南洋和波斯湾地区有6条定期航线,都集中在广州,其中最著名的一条航线叫“广州通海夷道”。
沿着这条航道,无数“南海一号”“哥德堡号”以广州为起点,蜿蜒浩荡一路前行,越南海、印度洋、波斯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为珠江的“大舶参天”和“万舶争先”壮观贸易景象赋诗:“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
鼓浪屿诗句
鼓浪屿诗句
1、《登鼓浪屿日光岩》——当代陈仁德
一叶轻舟破雾霾,波涛滚滚此登台。
日光岩上凭栏望,隔岸清风过海来。
译文:一叶小舟冲破雾霾,在滚滚的波涛中登上鼓浪屿。
站在日光岩上倚靠着栏杆,眺望远处,对岸的清风穿过大海吹过来。
2、《自集美至鼓浪屿》——近代钱穆
赤岸黄墙屋,青波白板船。
鸥光来远屿,帆影落遥天。
译文:红色的海岸,黄色墙壁的屋子,青色的波浪,白色的木板船。
海鸥也飞到鼓浪屿来,船帆的影子落在遥远的天边。
3、《游鼓浪屿》——近代连横
倚剑来寻小洞天,延平旧迹委荒烟。
一拳顽石从空坠,五色蛮旗绝海悬。
译文:拿着剑来寻找鼓浪屿小洞天,延平旧址荒无人烟。
一拳打在石壁上,一堆小石块掉了下来,五彩缤纷的旗帜在海岸边飘扬。
媲美徽州文书的跨国民间文献——五邑银信
银 信 ,亦 称 “ 银 ” 信 ,是 晚 清 民 国 时 期 五 邑 及 其 周 边 粤 语 方 言 区 民 众 对 海 外 华 侨 华 人 寄 回 家 乡 的
汇 款 ( 银 ” 和 家 信 ( 信 ” 的统 称 。 由于 近 代 金 “ ) “ ) 融 、邮政 、交 通 和信 息传 播 网 络 还 很 不 健 全 ,参 与
随 着 “ 平 碉 楼 与 村 落 ” 申报 世 界 文 化 遗 产 和 筹 建 开
“ 门五邑华侨华人 博物 馆”两大 文 化工程 的开展 , 江 大 量 沉 睡 于 民 间 的 华 侨 文 物 浮 出 水 面 ,得 到 政 府 相 关 部 门 的抢 救 性 征集 和保 护 。在 征 集 的 5万 余 件 华 侨 文 物 中 , 大部 分 为 纸 质 的 华 侨 银 信 文 献 。 此 类 文 献 对 解 读 碉 楼 和 洋 楼 背 后 的 文 化 意 蕴 ,重 构 华 侨 移 民 史 ,建 构 更 加 接 近 真 实 的 侨 乡 形 成 历 史 ,审 视 普
银 信 递 送 的 机 构 比 较 庞 杂 ,华 侨 把 血 汗 之 资 与 家 书
寄 给 亲 友 往 往 比较 繁 难 。在 晚 清 民 国 时 期 ,五 邑华
侨 通 过 传 统 的 金 山庄 、银 号 汇 款 给 家 人 ,银 大 都 伴 有 信 ,“ ” 和 “ ” 紧 密 相 连 。 银 信
二 、银 信 文 献 的构成 要 素
一
、
银 信 的 涵 义 与 文 献 的 命 名
欲 明 了银 信 文 献 的构 成 要 素 ,首 先 应 该 大 致 了 解 银 信 由海 外 华 侨 递 送 到 国 内侨 眷 手 中 的 过 程 , 以 及 各类 参 与 递 送 的银 信 机 构 , 因为 银 信 递 送 途 程 上
晚清诗人反对西方侵略的诗
晚清诗人反对西方侵略的诗
以下是一些晚清诗人反对西方侵略的诗:
1.《炮子谣》:这首诗是陈澧所作,他痛斥了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
强调了大炮和火箭并不能真正决定战争的胜负,而鸦片烟才是最大的杀手。
这首诗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和控诉。
2.《兵巡街》、《捉夫谣》、《太守门》、《毁神庙》:这些诗是姚燮在鸦
片战争时期创作的,他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揭示了侵略军的暴行,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深深痛恨。
3.《镇城惨劫》:这是越伊优亚生的作品,描述了英国侵略者在镇江
之战中屠杀镇江人民的惨状,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深深痛恨和对无辜人民的深深同情。
开平华侨漂洋过海的诗
开平华侨漂洋过海的诗赤子的梦,
飞越重洋,我回来了,
带着无限的希冀回来,
带着火热的心回来,
带着赤子的梦回来。
从湄公河畔的椰林,
到珠江边的红棉树下,
从洞里萨湖岸的棕榈丛,
到银洲湖滩的葵荫。
沐着春风夏雨的嫩绿,
看着深秋残冬的枯黄,
遭受闪电雷鸣的袭击,
拼发爱的无奈,难言的隐痛。
曾经有过甜蜜的温床,
也有兴高采烈的跃动,
捧出一颗赤诚的心,
为所爱的一切作奉献。
在烈焰中化作一束光电,
在腥风血雨中大步前行,
站立在翻江倒海的潮头,
仰望云天引吭高歌。
骚动过后迎来蓝天彩虹,直指苍穹抚平曾经的忧郁,无怨无悔无愧于人生轨迹,告慰母亲和谐宁静的心灵。
我又悄悄的回来了,
依然怀着那炽热的心,
依然带着无限的想望,
让那赤子的梦不断延伸。
五邑民间传说
语文选修Ⅱ之2江门市新会第二中学语文科组编著目录1、皇帝碗”与官冲古窑 (3)2、“神童”的故事 (5)3、陈梦吉的故事 (7)4、一张百年虎皮的故事 (9)5、叠书山与刘三姐 (11)6、出银元的淦安楼 (12)1、皇帝碗”与官冲古窑在江门市新会区银洲湖的东岸,有一个镇叫古井,镇内有一条村叫官冲,全村人口2369人,耕地面积3096亩。
村内有慈元庙、奇石、杨太后陵等古迹,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天祥那首著名的《过零丁洋》诗,就是在官冲对开的海面上写成的。
近年这里又开辟为“崖门古战场遗址”,是江门、新会著名的旅游景点。
皇帝碗官冲村之得名,据《江门市地名志》说:“南宋祥兴二年,南宋军南逃,大批官(兵)船曾在此靠岸。
元至元年间(1279-1294),林姓先祖从罗坑来此立村,追念此事,定村名‘官冲(涌)’”(第117页)。
官冲村内有一个小山叫碗碟山,海拔仅15米。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便经常在这里挖到一些碗碗碟碟罐罐。
这些碗碟古色古香,因为宋朝末代皇帝曾在官冲驻骅,离碗碟山数百米便是陆秀夫负宋帝赴海之地和南宋朝廷的“行朝草市”,便以为这些碗碟就是宋代皇室遗下的,所以叫“皇帝碗”。
话说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6月23日,张世杰拥宋帝昺率宋军20万乘1000多艘战船从碙州驶往新会崖山,在官冲登岸。
之后在崖山建行宫30座、军屋3000间。
设行朝草市,以慈元殿为金鑾殿,杨太后携8岁的儿子宋帝昺在此与群臣议事,部署抗元事宜,下诏各地起兵勤王。
祥兴二年正月十三日,元将张宏范率元军2万、战船500艘,并带上于五坡岭战败被俘的文天祥从潮阳追至崖山。
正月廿六日,元将李恒率战船120艘与张宏范于崖山海面会合。
二月初六日晨,宋元大军在官冲对外的海面决战。
元军利用潮水涨退南北夹攻宋军舰城,战至申时(下午三至五时),元军突入宋船中军,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巳去,“先沉妻子于水,登帝船曰:‘陛下不可再辱’,抱帝以匹练相束,用金玺硾腰间,赴水死”。
华人 华侨 诗词
华人、华侨的诗词作品往往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以及对侨居地的融入和适应。
以下是一些华人、华侨的诗词作品:
1. 七律·怀乡
远离故土已多年,每每思乡心难安。
异国他乡多苦楚,思亲念友泪潸然。
归心似箭何时到,梦回故乡心自宽。
愿君多珍重,家国两平安。
2. 七绝·异乡思
海外游子思故乡,每逢佳节泪沾裳。
异国他乡难觅处,心随月色到西窗。
3. 七律·侨居
侨居异国已多秋,思念家国总不休。
夜半梦回思故土,晨起泪湿枕巾头。
他乡虽好终是客,心向故乡情自悠。
愿得早日归故里,与君共赏中华楼。
4. 七绝·思乡曲
月色朦胧夜未央,思乡情切泪千行。
海外游子心如箭,归心似梦到家乡。
这些诗词作品表达了华人、华侨对祖国的深深思念和热爱,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和情感。
近代五邑侨史文献中的“出洋史”诗
近代五邑侨史文献中的“出洋史”诗作者:黄柏军来源:《粤海风》2016年第04期江门五邑(旧时指新会、台山、开平、恩平以及鹤山等五县)是中国著名侨乡,至今旅居世界各地侨胞近四百万,海外乡亲数量和家乡常住人口数量一样多,故此有“海内一个五邑,海外一个五邑”的说法,是名符其实的“中国侨都”。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内战连连,民生凋敝,天灾人祸,水深火热,五邑百姓走投无路,只有走金山,至此拉开了百年沉重五邑华侨史的序幕。
百年华侨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震撼人心的五邑华侨文化,这是江门五邑本地学术、文艺研究一个很大的宝矿,近代以来,很多出洋的侨胞乃至文人墨客创作了很多高水平的诗词和文章。
五邑华侨题材诗文作品,感情丰富,材料详实,读之令人感叹,这是先侨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珍贵精神遗产。
笔者发现,研究华侨出洋,“卖猪仔”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名词。
华工是活生生的人,为什么却被叫唤为“猪仔”?“猪仔华工”是如何被蒙骗、绑架出国的?“猪仔华工”远渡重洋的出国之旅有着怎样的辛酸血泪?他们在异国他乡过着怎样的非人生活?这些近代华工出洋血泪史,我们通过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当我们捧读真实的先侨出洋自述诗词或者侨乡出洋歌谣,那字里行间的悲凉和凄惨,依然教我们出离愤怒惨不忍闻。
读一读这些关于先侨的真实出洋故事吧,你对百年华侨历史会有新的感悟和认识。
新会籍华侨李承训的《猪仔诉》、鹤山籍诗人易其彬的《卖猪叹》、台山广海木鱼民歌《旅途述怀》等三首作品就是反映华侨出洋经历的“亲见亲闻亲历”的“三亲”史料,亦史亦诗,真可谓华侨历史文献中的“诗史”也。
下面试把三首反映华侨出洋故事的诗词抄录浅析如下:其一,新会籍华侨李承训的《猪仔诉》。
广东新会籍华侨李承训早年被蒙骗卖猪仔出洋,至清朝同治十三年(1847年)九月十一日,陈兰彬委员(后为清廷首任驻美公使)、税司马福臣、吴秉人致总理衙门的《古巴华工事务各节》中记载了许多五邑籍华工的海外遭遇供述呈词。
马六甲海峡律诗是指在马六甲海峡地区所创作的律诗
马六甲海峡律诗是指在马六甲海峡地区所创作的律诗。
马六甲①
何似船行天际去,马河入海水天弥。
尚遗昔日荷兰堡,早下英衙米字旗。
累累坟丘华裔祖,徐徐烛雾郑和祠。
风催白浪三千里,命系孤帆一半离。
注释:
①马六甲:位于马来西亚西海岸,马六甲河入海口处,濒马六甲海峡。
曾先后为葡萄牙、荷兰、英国殖民地。
现遗存荷人残城堡、英人总督府。
明郑和七下西洋中转站,并带来明王朝册封马六甲国王的印玺。
早期开发者多华侨,现居民华裔较多。
侨民建纪念郑和的郑和庙。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诗句
一、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诗句的历史意义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源自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在很多剧目中都能听到歌唱。
这句诗句所表达的含义是指大英帝国曾经通过海上航行来到我国,也曾经通过海上航行离开我国。
这句诗句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我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涉及到我国与西方列强的交流和互动,以及我国在近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从历史意义上来看,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诗句所述是指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大英帝国曾经通过海上贸易和侵略手段进入我国,通过“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等手段,打开我国大门,掠夺我国资源,剥削我国人民。
与此大英帝国的文化、科技、宗教等也通过海上渠道传入我国,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史、我国现代化进程、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史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诗句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并非仅仅局限于我国和大英帝国之间的互动。
相反,这句诗句所述涉及到整个亚洲地区,东亚地区以及全球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联系。
正因如此,这句诗句批判地反映了当时我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经历殖民主义深渊、积极反抗外国侵略者和争取国家独立解放的历史过程,成为近现代我国史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二、对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诗句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我国艺术和文化的精深体现,也是我国历史的见证者。
这句诗句不仅仅是记录一段历史事实,更是对我国近代史的一种反思和思考。
在我看来,这句诗句所反映的历史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它还是一种启示和警示。
大英帝国曾经通过海上贸易和侵略手段入侵和控制我国的历史经验,深刻地告诉我们,海洋是具有巨大治国安邦的战略意义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
这句诗句也展现出我国人民的顽强斗争和反抗意志,铭记历史并反省自身,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诗句所带来的历史教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闻一多七子之歌诗集
闻一多七子之歌诗集《七子之歌》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
诗人在这一组诗作品里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和大连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作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从而让民众从漠然中警醒,振兴中华,收复失地。
全诗整体构架均齐、各节匀称、富于建筑美,韵律回旋起伏、一唱三叹、饶有深致。
《七子之歌》诗歌原文: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
诗人作《凯风》以愍之。
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
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
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 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
”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香港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威海卫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老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含侨字古诗句
含侨字古诗句入幕知孙楚,披襟得郑侨。
——唐·杜甫《奉赠卢五丈参谋》薄宦东西蜀,侨居太少城。
——宋·陆游《寄吕博士》瑶池深深锁策府,玉皇宫阙侨其间。
——宋·文天祥《赠祕书王监丞》肃命趋仙阙,侨装抚传车。
——唐·张九龄《初发道中赠王司马兼寄诸公》世无公孙侨孔仲尼,谁辨梦觉。
——宋·黄庭坚《清闲处士颂》吾闻国侨理,三年名乃振。
——唐·元稹《赛神》祝良张侨乃真选,李瑑道古徒为擒。
——宋·曾巩《湘寇》献岁抱深恻,侨居念归缘。
——唐·韦应物《岁日寄京师诸[季]端武等》刑山赴真宅,应见国侨来。
——宋·文彦博《故宣徽惠穆吕公挽词其一》自古陉山多吉宅,国侨裴令继芳尘。
——宋·文彦博《中书令鲁国宣靖鲁公挽词其一》所谓栰喻者,利济如侨梁。
——宋·文彦博《送干元寺`住持实大师》知君陋巷心犹乐,比我侨居事已夸。
——宋·程颢《和王安之五首小园》既异国侨为,将同傅岩济。
——宋·梅尧臣《和颖上人南徐十咏范公桥》既见国侨如旧识,何须阮籍乃吾师。
——宋·苏颂《和前三篇其二》阴堂介邢密,相望国侨祠。
——宋·苏颂《宣徽南院使太子太保赠司空冯公挽辞三首其二》侨立司州溪水上,吟诗把酒对青春。
——宋·陈与义《与王子焕席大光同游廖园》委巷何深僻,侨居太寂寥。
——宋·王炎《清化寓居》衰翁好藏密,移病此侨居。
——宋·宋祁《偶作二首其二》侨籍依三辅,愁颠徧二毛。
——宋·宋祁《书怀寄郭正》晚年阖闾国,侨寓陋巷屋。
——宋·郑思肖《锦钱余笑其三》把茅便欲侨居去,奈此功名未了缘。
——宋·刘过《入徽州》待阙官期远,侨居客思多。
——宋·文同《景逊以诗招棋因答》昔在天彭郡,侨居过一冬。
——宋·文同《张思孺秘校挽诗二首其一》蔡公力量真刚者,遗爱胜于郑国侨。
梁启超留学诗句
梁启超留学诗句
嘿,你知道梁启超吗?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啊!当年他出国留学,写下了好多让人赞叹不已的诗句呢!
比如说“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
”这句诗,就好像是梁启超在跟我们诉说着他远渡重洋后的那种陌生感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这不就像是你离开家乡很久后,突然回去,发现一切都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感觉吗?
还有“唤起窗前尚宿酲,啼鹃催去又声声。
”哇,这是多么深切的思乡之情啊!就好像我们在异乡,早上被鸟儿的叫声唤醒,心中涌起对家乡的无尽思念,那种感觉真的是让人心里酸酸的呢。
梁启超的这些诗句,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想象之门。
他在留学的日子里,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看到了那么多不同的风景和文化,这些都融入到了他的诗句里。
想想看,他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心中肯定有很多的感慨和思考吧。
他把这些都写进了诗里,让我们这些后人能够通过他的诗句去感受他当时的心境。
“拍碎双玉斗,慷慨一何多!满腔都是血泪,无处着悲歌。
”这是多么强烈的情感表达啊!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特别让我们激动或者悲愤的事情,想要大声地喊出来一样。
梁启超用他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他的留学经历,他的思考,他的情感,都在这些诗句里了。
我觉得啊,他的这些诗句真的是太宝贵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总之,梁启超留学诗句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欣赏的。
它们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梁启超最著名七言诗
梁启超最著名的古诗1. 《澳亚归舟杂兴》
作者:梁启超(清)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3. 《二十世纪太平洋歌》
作者:梁启超(清)
哥伦布舟师横海至,太平洋水天始通。
舟师横海何所之,欲求富国强兵术。
4. 《雷庵晤夏穗卿》
作者:梁启超(清)
十年不见夏灵峰,今日雷庵喜再逢。
话到沧桑欲何语,惟应同听暮江钟。
5. 《读陆放翁集》
作者:梁启超(清)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6. 《台湾竹枝词》
作者:梁启超(清)
郎搥大鼓妾打锣,稽首天西妈祖婆。
今生够受相思苦,乞取他生无折磨。
7. 《自励二首·其二》
作者:梁启超(清)
平生最恶牢骚语,作态呻吟苦恨谁。
万事祸为福所倚,百年力与命相持。
立身岂患无余地,报国惟忧或后时。
未学英雄先学道,肯将荣瘁校群儿。
8. 《去国行》
作者:梁启超(清)
割慈忍泪出国门,掉头不顾吾其东。
9. 《寄赵尧生侍御以诗代书》
作者:梁启超(清)
山中赵邠卿,起居复何似?
去秋书千言,短李为我致。
……
浮云西南行,望中蜀山紫。
悬想诗到时,春已满杖履。
近代诗五首
尾联:作者用典故来安慰家人,表达了他豁 达的胸怀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了这样 一个故事:宋真宗访天下隐者,得知隐者杨朴, 能诗。把他请入宫中,宋真宗问杨朴:“临行有 人作诗送卿否?”杨朴就把妻子写给自己的诗献 给皇上回答说:“唯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 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 断送老头皮。”惹得宋真宗大笑。从这首诗来看, 杨朴妻不仅有才学而且不乏幽默与泼辣,她与丈 夫的感情是深厚和谐而平等快乐的。杨朴之妻戏 称丈夫为老头皮,“老头皮”之说广泛留传,它 竟成为一个典故,一股文学热潮,后代许多人都 用之做诗说笑。
1913年四月得悉宋教仁被刺,策动讨袁,遭软 禁,直至袁世凯死后才获释。1917年参加护法 军 政府,任秘书长。五四运动后,日趋保守, 鲁迅批评他“既离 民众,渐入颓唐”。晚年 成了一个退居宁静书斋的学者。但 九·一八事 变后,他关注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反对蒋介 石的 反动政策,主张抗日。1936年病逝于杭 州。 早期诗作,宣传革命,富于激情。其文学成就 主要在论文 和散文方面,其著述辑有《章氏 丛书》、《章氏丛书续编》, 《太炎最近文 录》等。
邹容( 邹容(1885~1905),1902年赴日本留 ~ ) 学,投身民主革命,是与秋瑾齐名的著名 革命演说家。1903年,以“革命军中马前 卒”写成《革命军》一书,这是邹容对资 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重大贡献。1903年,章 太炎因“苏报案”被捕,邹容慷慨入狱。 1905年4月3日死于上海狱中。辛亥革命成 功以后,孙中山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 荣衔,崇祀宗烈祠。 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在中 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写下篇章的重庆人。
1903年5月,一本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 邹容”的书——《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 局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邹容开宗明义 的提出,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皇权,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并为这个国家定 名“中华共和国”。《革命军》为两千多 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敲响了丧钟,为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吹响了号角,成为一篇名副其 实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檄文。在这部书 的结尾,邹容高喊:“中华共和国万 岁!”“中华共和国4万万同胞的自由万岁!”。
2 、五邑侨乡文化专题(新)
江门战略---回眸十一五
辉煌“十一五” “十一五”亮点 亮点四:区域合作扩展旅游市场 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分别与香港、澳门签订了 旅游合作协议,与珠海、中山、深圳、东莞、佛山、 惠州、肇庆等城市签订旅游紧密合作协议,组织开 展区域万人有等活动,带动了全线短线有、自驾游。 在省外,与十几个省市建立了旅游业紧密合作关系, 并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同时在2009年,还在全国 重点城市、地区设立了20个江门旅游联络处,以点 带面拓展旅游大市场。如今,江门市的客源结构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外省及外国游客纷至沓来。
江门战略---回眸十一五
辉煌“十一五” “十一五”亮点 亮点一:旅游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十一五”期间,江门市旅游经济快速增长, 过夜游客人数年均增长率超过12%,旅游总 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22%。今年1--9月,我 市接待过夜游客789.52万人次,全省排名第 五。
江门战略---回眸十一五
江门战略---回眸十一五
辉煌“十一五” “十一五”亮点 亮点二:一批品牌旅游区相继建成 在“十一五”期间,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平碉楼与 村落申遗成功,使我市拥有了世界级的旅游产品。另外,古 兜温泉、锦江温泉、台山川岛、富都温泉荣获国家4A级旅游 区称号;台山北峰山被评定为国家森林公园;鹤山大雁山被 评定为省级森林公园;台山国华台电被评定为全国工农业族 游示范点;新会小鸟天堂、恩平凤凰生态乐园被评定为广东 最美乡村旅游区(点),恩平歇马村歇马举人村、那吉镇石 头村和开平自力村被评定为广东人文历史类最美乡村旅游示 范区(点)。新会古井镇等四个村镇被省旅游局授予“广东 省旅游特色县镇村”称号,鹤山双桥村等7个村镇被授予 “广东省旅游特色村”称号。
江门战略---回眸十一五
首本华侨文史集《五邑侨胞耀中华》8月中旬首发
首本华侨文史集《五邑侨胞耀中华》8月中旬首发
中国首部记录海外华侨史料的合集《五邑侨胞耀中华——江门市华侨华人、港澳台胞“三亲”史料》(以下简称《五邑侨胞耀中华》),将在8月中旬的南国书香节上正式发行。
据悉,该合集记录了超过400名祖籍江门的海外华侨、华人以及华人团体的历史资料、事迹介绍等,填补了国内相关史料的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该合集的内容主要有改革开放前,老一辈五邑侨胞在支持辛亥革命、抗日救亡、支持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维护祖国主权完整、促进祖国统一、民族独立方面的感人事迹;江门五邑侨胞支持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事迹,包括捐资家乡公益事业、支持家乡建设,回国回乡投资举办实业等物质、文化、精神等方面的贡献;改革开放后江门五邑的新华侨、新同胞在各自领域中作出的、对全国乃至全世界产生较大影
响和贡献的典型人物。
该合集在撰稿时通过当事人记述口述整理的“亲历、亲见、亲闻”的文史资料形式记录下来。
如恩平市争取到中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之女唐闻生亲自参与撰写其父亲的稿件,新会区动员了电影先驱黎民伟的儿子写黎民伟的稿件等,史料详实、丰富、可信。
该合集从2015年8月全国政协、广东省政协提出征集出版的设想,到2017年8月中旬首发,经历2年时间。
在征集和撰稿期间,江门市政协等部门以在三区四市的社会知名度、社会贡献度、经济贡献度等标准,征集华侨代表事迹。
400多个人物、团体代表中既有清末新宁铁路之父陈宜禧,也有新一代旅港侨胞、著名企业家与慈善家梁建强等,既有个人代表,也抗战时期“飞虎队”等团队代表,历史跨度从清末至现代,人物涵盖政治、商业、慈善、科教、军事等各个领域,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史合集。
通讯员卢锦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五邑侨史文献中的“出洋史”诗
江门五邑(旧时指新会、台山、开平、恩平以及鹤山等五县)是中国著名侨乡,至今旅居世界各地侨胞近四百万,海外乡亲数量和家乡常住人口数量一样多,故此有“海内一个五邑,海外一个五邑”的说法,是名符其实的“中国侨都”。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内战连连,民生凋敝,天灾人祸,水深火热,五邑百姓走投无路,只有走金山,至此拉开了百年沉重五邑华侨史的序幕。
百年华侨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震撼人心的五邑华侨文化,这是江门五邑本地学术、文艺研究一个很大的宝矿,近代以来,很多出洋的侨胞乃至文人墨客创作了很多高水平的诗词和文章。
五邑华侨题材诗文作品,感情丰富,材料详实,读之令人感叹,这是先侨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珍贵精神遗产。
笔者发现,研究华侨出洋,“卖猪仔”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名词。
华工是活生生的人,为什么却被叫唤为“猪仔”?“猪仔华工”是如何被蒙骗、绑架出国的?“猪仔华工”远渡重洋的出国之旅有着怎样的辛酸血泪?他们在异国他乡过着怎样的非人生活?这些近代华工出洋血泪史,我们通过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当我们捧读真实的先侨出洋自述诗词或者侨乡出洋歌谣,那字里行间的悲凉和凄惨,依然教我们出离愤怒惨不忍闻。
读一读这些关于先侨的真实出洋故事吧,你对百年华侨历史会有新的感悟和认识。
新会籍华侨李承训的《猪仔诉》、鹤
山籍诗人易其彬的《卖猪叹》、台山广海木鱼民歌《旅途述怀》等三首作品就是反映华侨出洋经历的“亲见亲闻亲历”的“三亲”史料,亦史亦诗,真可谓华侨历史文献中的“诗史”也。
下面试把三首反映华侨出洋故事的诗词抄录浅析如下:
其一,新会籍华侨李承训的《猪仔诉》。
广东新会籍华侨李承训早年被蒙骗卖猪仔出洋,至清朝同治十三年(1847年)九月十一日,陈兰彬委员(后为清廷首任驻美公使)、税司马福臣、吴秉人致总理衙门的《古巴华工事务各节》中记载了许多五邑籍华工的海外遭遇供述呈词。
其中,华工李承训以五律长诗的形式,记载了自己被蒙骗到澳门猪仔馆之后,卖到外国当劳工的遭遇,堪称是我国早期华工亲身经历亲笔撰写的为数不多的侨史文学作品,值得一读:
窃我幼家贫,谨承父严训。
行年十八岁,舌耕江门镇。
壬申岁父疫,五月之中旬。
求施于乡党,得钱三千文。
叩谢乎闾里,归家议葬亲。
因丧而失馆,家无粒粟贫。
愿往亲友处,觅枝以栖身。
路遇梁阿高,小泽乡中民。
旧识谈往事,复假问寒温。
云澳一艇户,其家颇称殷。
修金壹拾元,邀我为西宾。
我信以为然,随到澳门津。
伊指一洋船,云即我东人。
乃用小艇往,半海露情真。
云往吕宋国,我初不愿闻。
伊出铁利器,不从定丧身。
念家存老母,妻儿女成群。
迫得乃从权,泣叹生不辰。
到此古巴岛,与奴隶为邻。
工夫苦异常,牛犬胜十分。
惜短杆拙笔,难尽录由根。
万望发慈悲,早救我辈人。
旋邦见母子,万代共沾恩。
所诉尽实情,无半点虚陈。
《猪仔诉》有三特别:作者特别、遭遇特别、供词形式特别,是难得的华侨早期反映“猪仔华工”故事的文学作品。
因为那时候,出洋者多数文化水平比较低,甚至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所以尽管很多华工都是被蒙骗出国,但是无法写成完整、富有文采的诗词作品,《猪仔诉》做到了这一点,为华侨史留下了真实、难得的历史记录。
《猪仔诉》文字流畅、叙述清楚、情感细腻,是罕见的好作品。
为什么华工作品中没有太多的《猪仔诉》?这是因为众多海外华工里面,像李承训这样当过教师、精通文墨、能
写诗词的华工实属凤毛麟角。
我们也感谢李承训,他以亲身经历为经纬,以传统中华诗词的形式,记录自身悲惨遭遇。
该诗可谓发自肺腑、一气呵成、声声怨诉、句句血泪,令人读了为之同情堕泪。
其二,鹤山籍诗人易其彬的《卖猪叹》。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的贩卖猪仔风气猖獗,外国资本家为了获取廉价劳动力,鼓动香港、澳门的地痞流氓成立“猪仔馆”用蒙骗、欺诈、绑架的形式贩卖人口到外国,五邑农村是受害重灾区。
所以,一时间五邑城乡谈“猪”色变人人自危的地步,青壮年劳力在僻静路上行走,一不留神可能就被猪仔头绑架押运到港澳“猪仔馆”然后装船运往外国。
强行绑架“猪仔华工”的丑恶现象,也被有心人以纪实诗词形式记录下来,流传后世,其中最有名的当数鹤山诗人易其彬所写的《卖猪叹》。
道光年间贡生、鹤山籍著名诗人易其彬的一曲《卖猪叹》形象地唱出了“猪仔”被骗卖的经历和给家人造成的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危害,因而在侨乡广为流传至今:
朝亦闻卖猪,暮亦闻卖猪,
朋友忽相值,辄云慎防虞,
出门久不归,惶惶寻路衢。
番儿竟何为,买人以猪呼,
奸民贪其金,掠买将人愚:
“红毛宝藏国,金山跨珠湖,
去时为陈胜,归来为陶朱,
肥甘足汝口,轻暖足汝躯。
”
贫民闻辄喜,争从番儿组,
或有不受欺,白刃来相驱,
一登番儿船,入笠难逃逋。
汝行执行事,汝去托何区,
传闻乡异词,骨肉知何如,
虽不知何如,总然鲜安居,
不胜番儿役,鞭扑无完肤,
天风何惨惨,云雨常载涂。
父母不可唤,兄弟隔海隅,
此生有归期,敢怨衣食无?
死为冻死鬼,犹得依吾庐。
良民自涕泣,奸民自欢娱,
一身曳纨彀,妻孥缀琼琚,每食必玉馔,每饮必芳醐,
日吸西洋坭,夜宴珠江妹,
一掷轻万钱,千金获须臾。
君莫嗔奸民,奸民如虎豹,
虎豹亦可惜,大吏诚宽舒,
岂无捕以献?倏忽归其间。
道途逢老翁,菜色霜鬓须,
绕膝诸孩孙,垢面啼呱呱,
前岁方失母,父今为番奴,
我老已苦此,何能携众雏?
言有同乡归,十载离鸾孤,
溯自高曾来,仃伶寡友于,
一子硕果存,宝之如常珠,
昨日喜成人,今日供罹罩,
剩有新娶妇,含啼对阿姑,
我听老翁言,不答徒嘻吁,
闻道只今年,卖猪十万余。
其三,台山木鱼民歌《旅途述怀》。
台山的广海,是重要的近海军事古镇,这里由海港出发去澳门,路程非常近,是五邑人经过澳门出洋的必经之路,由于这样的关系,近代以来广海也成了华侨众多的著名侨乡。
广海一直流传着很多关于华侨出洋的民谣、歌谣,其中有一些很有历史价值。
下面请看已故侨史专家刘重民先生搜集于台山市广海镇的一首
民歌体七言诗:
《旅途述怀》(木鱼)
国弱家贫灾难多,惟求生路苦奔波。
传闻番邦有活路,揖别亲人泪滂沱。
澳门虽然景色好,毕竟还是眼中梭。
蜗坐船中如猪仔,粗食无水受折磨。
船主巡逻监管甚,面目狰狞似恶魔。
浪恶颠簸常呕吐,百日航程凄苦多。
身在囹圄叹命苦,自怨自叹奈谁何?
踏上番邦见天日,形容枯槁似瘦骡。
他乡异域苦伶仃,方知所闻是传讹。
寄人篱下何日了,前景茫茫怎收科。
百般忍受苦中苦,拼搏生存莫蹉跎。
有朝云开见明月,回唐欢聚会娇娥。
这首木鱼民歌形式的《旅途述怀》反映了大多数五邑先侨出洋前后的所思所想和所见所闻,情感活动的刻画尤其细腻传神。
我特别欣赏他开端的四句:国弱家贫灾难多,惟求生路苦奔波。
传闻番邦有活路,揖别亲人泪滂沱。
我们的华侨先辈为什么要背井离乡、远走异国?为什么要含辛茹苦、做牛做马?只因为我们自己的国家积贫积弱、战火连连、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我们的先辈才被迫离开家庭离开亲人前往外国寻求生路。
这大量真实感人的华侨史料文献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国家贫弱,百姓遭殃;国富民强、政治清明、社会发展、安定繁荣,我们中国人才能过上安乐的日子。
五邑早期华侨文献资料,它展示的是一部血泪史,是一部苦难史,同时也是一部光荣史,更是一部奋斗史,它蕴含的历史和启迪是深刻的、深远的,注定将成为后来者了解五邑侨乡历史的最厚重的乡土教材,值得我们好好珍藏和铭记,好好继承下来发
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