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密度图详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语言与非参数统计(核密度估计)

背景

核密度估计是在概率论中用来估计未知的密度函数,属于非参数检验方法之一,由Rosenblatt (1955)和Emanuel Parzen(1962)提出,又名Parzen窗(Parzen window)。

原理

假设我们有n个数X1-Xn,我们要计算某一个数X的概率密度有多大。核密度估计的方法是这样的:

其中K为核密度函数,h为设定的窗宽。

核密度估计的原理其实是很简单的。在我们对某一事物的概率分布的情况下。如果某一个数在观察中出现了,我们可以认为这个数的概率密度很大,和这个数比较近的数的概率密度也会比较大,而那些离这个数远的数的概率密度会比较小。基于这种想法,针对观察中的第一个数,我们都可以f(x-xi)去拟合我们想象中的那个远小近大概率密度。当然其实也可以用其他对称的函数。针对每一个观察中出现的数拟合出多个概率密度分布函数之后,取平均。如果某些数是比较重要,某些数反之,则可以取加权平均。

但是核密度的估计并不是,也不能够找到真正的分布函数。

代码作图示例

我们可以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R中输入:

●[plain]view plaincopyprint?

1.plot(density(rep(0, 1000)))

可以看到它得到了正态分布的曲线,但实际上呢?从数据上判断,它更有可能是一个退化的单点分布。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核密度估计是不可取的,至少他可以解决许多模拟中存在的异方差问题。比如说我们要估计一下下面的一组数据:

●[plain]view plaincopyprint?

1.set.seed(10)

2.dat<-c(rgamma(300,shape=2,scale=2),rgamma(100,shape=10,scale=2))

可以看出它是由300个服从gamma(2,2)与100个gamma(10,2)的随机数构成的,他用参数统计的办法是没有办法得到一个好的估计的。那么我们尝试使用核密度估计:

[plain]view plaincopyprint?

1.plot(density(dat),ylim=c(0,0.2))

将利用正态核密度与标准密度函数作对比

[plain]view plaincopyprint?

1.dfn<-function(x,a,alpha1,alpha2,theta){

2.a*dgamma(x,shape=alpha1,scale=theta)+(1-

a)*dgamma(x,shape=alpha2,scale=theta)}

3.pfn<-function(x,a,alpha1,alpha2,theta){

4.a*pgamma(x,shape=alpha1,scale=theta)+(1-

a)*pgamma(x,shape=alpha2,scale=theta)}

5.curve(dfn(x,0.75,2,10,2),add=T,col="red")

得到下图:

(红色的曲线为真实密度曲线)

可以看出核密度与真实密度相比,得到大致的估计是不成问题的。至少趋势是得到了的。如果换用gamma分布的核效果无疑会更好,但是遗憾的是r中并没有提供那么多的核供我们挑选(其实我们知道核的选择远没有窗宽的选择来得重要),所以也无需介怀。

R中提供的核:

kernel = c("gaussian", "epanechnikov", "rectangular", "triangular", "biweight", "cosine", "optcosine")。

我们先来看看窗宽的选择对核密度估计的影响:

[plain]view plaincopyprint?

1.dfn1<-function(x){

2.0.5*dnorm(x,3,1)+0.5*dnorm(x,-3,1)}

3.par(mfrow=c(2,2))

4.curve(dfn1(x),from=-6,to=6)

5.data<-c(rnorm(200,3,1),rnorm(200,-3,1))

6.plot(density(data,bw=8))

7.plot(density(data,bw=0.8))

8.plot(density(data,bw=0.08))

得到下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带宽为0.8恰好合适,其余的不是拟合不足便是过拟合。

窗宽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我们这里不加证明的给出最佳窗宽选择公式:

(这个基于积分均方误差最小的角度得到的)

这里介绍两个可操作的窗宽估计办法:(这两种方法都比较容易导致过分光滑) 1、 Silverman大拇指法则

这里使用R(phi’’)/sigma^5估计R(f’’),phi代表标准正态密度函数,得到h的表达式:

h=(4/(3n))^(*1/5)*sigma

2、极大光滑原则

h=3*(R(K)/(35n))^(1/5)*sigma

当然也有比较麻烦的窗宽估计办法,比如缺一交叉验证,插入法等,可以参阅《computational statistics》一书

我们用上面的两种办法得到的窗宽是多少,他的核密度估计效果好吗?

我们还是以上面的混合正态数据为例来看看效果。

使用大拇指法则,将数据n=400,sigma=3.030658,带入公式,h=0.9685291

使用极大光滑原则,假设K为正态核,R(K)=1/(sqrt(2*pi)),h=1.121023

可以看出他们都比我们认为的h=0.8要大一些,作图如下:

[plain]view plaincopyprint?

1.plot(density(data,bw=0.9685))

2.plot(density(data,bw=1.1210))

由我们给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