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诗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穆旦诗歌分析
————————————————————————————————作者: ————————————————————————————————日期:
寒冬里不屈的灵魂
——试析穆旦的《冬》
摘要:《冬》是穆旦晚年的绝唱,是诗人穆旦在生命后期对自己人生之路的总结和回顾。也堪称穆旦诗意的最高境界。《冬》有两个版本,本文对两个版本就感情基调、诗的内在联系、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原稿本更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建国之后,穆旦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受到了极大的束缚,而且在政治上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时代的重压之下,诗人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以独立而高贵的人格对抗着苦难,展现了不屈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穆旦;人生轨迹;两个版本;《冬》;赏析
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一个富有活力的诗
歌群体。成员包括郑敏、穆旦、袁可嘉、辛笛、陈敬容等九位重要的诗人。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穆旦就是这个群体中的重要一员。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翻译家。
他在诗艺的探索和翻译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人生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他的受难历程与新中国的历史过程正好可以相互印证。《冬》是诗人在人生最后一个冬天里写下的,是诗人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虽然当时的政治局势有所好转,但诗人的生命状态依然是“寒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进行文学作品鉴赏要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更好了解作家,把握作品,正确理解作品。接下来,笔者将对作者的人生轨迹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穆旦人生轨迹所造就的人格及思想主题
穆旦作为一个早慧的诗人,他小学二年级的习作《不是这样的讲》一文就发表在邓颖超/刘清扬主编的《妇女日报·儿童乐园》上,当时诗人尚未满7周岁。而作为明清两代的江南望族之后,祖父一代家境逐渐衰落,父亲因记忆力差而没有体面的工作,使他们一家人在封建大家族里处处受到排斥和冷眼,他小小年纪就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贫富的对立使他呈现出早熟和坚韧的品性。
在南开中学,品学兼优的穆旦发表了各种散文随笔以及大量诗歌,并第一次使用穆旦这一笔名。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后改为外文系,在系统地接触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论后,诗歌创作走向了成熟。七七事变后,1937年10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迁至长沙,不足四个月迫于战事再度西迁。穆旦作为护校队员,徒步3500华里远行至昆明。这段经历给了他人生不可多得的历炼,增加了他诗歌思想的厚度。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缅甸。身为西南联大助教的穆旦投笔从戎,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同年5月亲
历滇缅大撤退,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在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中翻山越岭,扶病前行。部队被打散后,他只身一人经过半年之久,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抗战胜利三年后,穆旦写了《森林之魅—祭胡康白骨》,是中国现代诗坛上直面战争,思考生命与死亡的不朽诗篇。而这段经历也是诗人最后获罪的主要“证据”。1958年他被指为历史反革命,调图书馆“监督劳动”。继而是文革的批斗、抄家、下放。十几年间由于迫于政治的迫害,他中断了与大部分亲友的书信,对厄运缄口不言。诗人停止诗歌创作,但坚持翻译。
虽然他40年代曾创办《新报》,任主编,为文化做过贡献;虽然他曾出版了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8-1945)》和《旗》,并且在1948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被赫伯特·克里克莫尔收入《世界名诗库》而名声远扬;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几经周折,并谢绝了美国几所研究机构的聘任,办妥回香港的手续回到祖国。1953年回到天津南开大学任副教授并致力于俄、英诗歌的翻译,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着贡献。但这些都被“历史反革命”的罪名所遮蔽。这使诗人敏感的心灵遭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煎熬,考验着他对人生艰难挫折的抗力;同时也升华着诗人的人格、凝聚着诗人思想的主题。
当1975年恢复创作。1976年3月却不慎摔断腿骨,恰逢唐山大地震,诗人的腿伤未能得到及时医疗而伤残。但他在病痛中夜以继日地修改补齐自己曾经翻译的旧著。1977年2月26日,穆旦因心脏病突发而遽然辞世。1979年的平反对于他为时已晚。诗人的一生受尽了各种各样的苦难,然而正是这些苦难才给了他灵魂升华的力量。屈原云“发愤抒情”,
韩愈说“不平则鸣”,欧阳修说“穷而后工”;古之大诗人皆从苦难、郁愤中来;然大诗人之境界更在于如何升华这些苦难和郁愤。
就穆旦诗歌创作而言可分三个时期:20世纪30年代—40年代为其创作的高潮期,50年代—70年代是其创作的停滞期,70年代后期为其创作总结期。造成漫长停滞期的原因是自1957年开始穆旦在政治上不断受到打击,在近20多年的压抑与折磨之中,诗人只能保持沉默。直到1976年在诗人生命的后期又迎来了一个创作高峰。一举创作了《智慧之歌》、《停电之后》等将近30首作品,《冬》即是诗人晚期诗作的代表。这些诗可以看作诗人在生命后期对自己人生之路的一次回顾与总结,渗透着他对不幸个人命运的反思以及个体生命意义的探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渗入、铭刻于人们的内心。再经过多少代先贤的积淀,它几乎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基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屈原是爱国主义的滥觞,此后历代知识分子、仁人志士皆以此作为人生理想。虽世殊时异,但其精神主旨是一致的。那就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他们高瞻远瞩,以敏锐的洞察力,深邃的思想走在时代的前列。即使遭受痛苦和磨难也坚贞不渝,他们严格的保护着自己的操守,为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是时代的良心所在。穆旦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建国以后他的创作受到了长期的舒服和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