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高二区域地理《中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亚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图了解中亚地区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特征,并能通过经纬度、主要地理事物轮廓特征进行区域定位。
2、通过观察地图了解中亚的地形并会描述地形特征。
3、能运用自然地理整体性原理分析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能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中亚气候形成的影响。
4、能通过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本地区农业的主要类型及评价种植业分布的自然条件。
教学重难点地理位置和地形对中亚气候形成的影响;中亚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近期热点新闻事件——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中亚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位置引入新课《中亚》。
2、据图描述中亚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答题的规范性。
2、介绍第二亚欧大陆桥,提出问题:描述从我国连云港沿第二亚欧大陆桥至欧洲的鹿特丹沿途自然景观的变化。
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从上引出中亚地区的草原和荒漠的自然景观。
3、探究活动:讨论“中亚地区形成草原荒漠的自然景观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去分析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海洋水汽的阻挡作用,分析归纳中亚地区气候的成因。
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5、通过观察地图认识中亚地区主要的河流湖泊。
(1)结合中亚地区的气候特点,分析中亚河流的水文特征。
(2)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巴尔喀什湖”以及“巴尔喀什湖地区分布图”,讨论比较巴尔喀什湖东、西部湖水盐度的差异,并分析成因。
6、(1)总结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说明中亚地区的主要农业类型有哪些。
(2)结合中亚自然环境,说明中亚地区的种植业的分布特点,并分析阿姆河、锡尔河沿岸种植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以及农业发展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是高二区域地理——世界分区之《中亚》部分,是亚洲地区唯一一个不临海的内陆地区,地理环境独特。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通过去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塔时发表讲话时提出的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出话题。
高中地理下学期第5周 中亚教学设计
中亚课题名称 世界地理 第五节 中亚科 目 地理 年 级 适用班级区域地理 第 5 节 3 课(节) 教学时间 第 6 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中亚的位置及地形特征2、能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中亚的气候特点 ,通过 气候等特征分析中亚的河湖特征、植被类型、农业类型及农业区位条件。
3、能说出中亚的资源类型 ,推断出中亚的工业类型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分析中亚的特征 ,通过讨论分析咸海缩小 的原因、影响和防止措施 ,巩固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咸海的缩小 ,分析其原因及危害 ,引发学生的危难 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中亚的气候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 咸海缩小的影响及防治措施三、教学过程预设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习式导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我们先回忆一下 ,上一个学期我们都学习过哪几个区域?学习一个区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 复习相关内容 ,巩固 小组讨论 ,回答问题 学生记忆 (引导学生讨论) 导入新课 考虑?东亚、东南亚、南亚;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经济、典型的国家下面我们就按照大家的思路来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区域的学习。
(课件展示)中亚的范围(提问)中亚包括哪些国家?他们的首都分别在哪里?在这些国家中与我国相邻的分别是哪几个?(引导学生在地图上确认,并进行填图练习)分析归纳位归纳位置特征,提升看图回答,仔细听讲学生对地图的分析能置特征从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中亚与我国西部省份相邻,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它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力(课件展示)中亚的地理位置(提问)从位置看,中亚与东亚、东南亚、南亚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利用比例尺量算中亚距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黑海的大致距离)东距太平洋约 3750 千米,南距印度洋的阿拉伯海1100千米,北距北冰洋1600千米,西至黑海约 1100 千米其它的三个区域都与海洋相邻,而中亚距离海洋较远,深居亚欧大陆的内部。
区域地理——中亚教学设计-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二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中亚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二区域地理——世界分区之《中亚》部分,是亚洲地区唯一一个不临海的内陆地区,地理环境独特。
中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都是在中亚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而其干旱的气候环境又是由于其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导致的。
所以,在进行本节课设计时,重点是让学生清楚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从而分析其他地理要素。
二、三维目标剖析(一)知识与能力:1、能通过观察地图说出中亚的位置及地形特征。
2、能够通过气温降水量直方图总结中亚地区的气候特点,通过气候等特征分析中亚的河湖特征、植被类型、农业类型及农业区位条件。
3、能运用自然地理整体性原理分析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分析中亚的特征,通过讨论分析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及咸海面积越来越小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咸海的缩小,分析其原因及危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三、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
且经过一段时间世界地理的学习,目前已经初步掌握了世界某区域分析的一些方法和方向。
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总结区域特征,教师做简单引导。
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想象为直观,多列举案例并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四、教学重点中亚的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环境的影响五、教学难点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法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在课件上展示近期热门词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图片以及播放“丝绸之路”的动画视频,从而引入新课《中亚》。
【展示地图】“中亚五国范围图”“中亚经纬度范围图”以及“中亚在亚欧大陆中的位置图”【讲授】中亚绝大多数位于东经50°到东【观察并回答】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中亚,并试着回答。
中亚地理教案
中亚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中亚地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景观及经济发展。
2.教学难点:中亚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中亚地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说出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亚地区有什么了解?请简要介绍一下。
2.教学新课(1)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①引导学生阅读地图,找出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
②讲解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如地处亚洲中部,东临中国,西接俄罗斯,南界伊朗、阿富汗,北邻哈萨克斯坦。
(2)中亚地区的自然特征①引导学生观察中亚地区的地形图,说出中亚地区的地形特点。
②讲解中亚地区的气候特点,如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稀少。
③分析中亚地区的河流、湖泊特点,如锡尔河、阿姆河等。
(3)中亚地区的人文景观①引导学生了解中亚地区的民族构成,如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等。
②讲解中亚地区的宗教信仰,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③分析中亚地区的文化特色,如建筑、音乐、舞蹈等。
(4)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①引导学生了解中亚地区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②讲解中亚地区的经济结构,如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③分析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如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巩固提高(1)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地图,说出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
(2)让学生绘制中亚地区的地理简图,标注重要地理事物。
4.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中亚地区的发展前景。
5.作业布置(1)熟记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
(2)绘制中亚地区的地理简图,标注重要地理事物。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讲解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 《中亚》教案设计
第四节中亚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地理组李世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特征,及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
(2)中亚季风气候形成原因以丘陵、平原为主的地形特点。
(3)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荒漠为主的自然景观。
(4)里海沿岸丰富的油气资源。
(5)中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产生的深刻影响——灌溉农业。
2.能力目标:(1)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中亚的主要地形区、河流和湖泊的位置。
(2)能够根据中亚的气候特点,说明主要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
(3)能够结合中亚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说明中亚的经济结构。
(4)能够以灌溉区土地盐渍化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能够根据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为例,分析其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6)能够通过“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来分析中亚位置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特征,及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荒漠为主的自然景观【教学方法、手段】问题引导教学法;小组探究学习法;读图训练,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前面学习了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相信同学们积累了一些区域分析的地理思维和方法。
本节内容采用分小组活动以问题引导法进行探究,依据是否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以及课堂参与度,课后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第一小组)(学生互动环节)一、地理位置和范围—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学生互动环节:引导设问,激励探究。
主讲学生:如何描述区域的地理位置? 学生A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主讲学生:看图说明中亚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学生B :最主要部分东经50ºE –80ºE , 40 ºN-50 ºN 。
主讲学生:看图描述中亚的海陆位置?学生C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
地理教案-第章 中 亚 第一节 概 述
地理教案-第一章中亚第一节概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地理特征。
2.掌握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经济发展状况。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
2.难点: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与中国经济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中亚地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中亚地区的位置。
(2)简要介绍中亚地区的范围,让学生对中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讲解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1)分析中亚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
(2)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中亚地区的自然风光。
3.讲解中亚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1)介绍中亚地区的民族、宗教、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
(2)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中亚地区的人文风情。
4.分析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1)介绍中亚地区的经济特点,如资源丰富、经济结构单一等。
(2)分析中亚地区与中国经济的联系,如能源合作、贸易往来等。
四、教学评价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亚地区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中亚地区与中国经济联系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中亚地区的了解是否更加深入?3.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教学手段、教学节奏等?六、教学资源1.中亚地区地图2.中亚地区自然风光图片、视频3.中亚地区人文风情图片、视频4.中亚地区与中国经济合作相关资料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与中国经济的联系。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重难点补充:1.讲解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对话设计: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亚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学生答:中亚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
世界地理中亚教案范文
世界地理中亚教案范文目标:了解中亚地理特点,认识中亚国家的位置和主要特点。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亚地理特点,知道中亚国家的位置和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对地理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亚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爱好,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二、教学重点1.中亚地理特点的介绍。
2.中亚国家的位置和主要特点。
三、教学难点1.对中亚地理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2.中亚国家的位置和主要特点的记忆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亚地图,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中亚地理有初步的了解。
2.梳理中亚地理特点:通过图片、PPT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中亚的地理特点,包括地理位置、地势、气候、交通等方面的特点。
教师重点讲解中亚地势高原化、气候干旱等特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
3.培养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分组讨论中亚地理特点对当地经济、交通和民众生活的影响,并找出相关的案例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4.中亚国家的位置和主要特点: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PPT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亚国家的位置和主要特点,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基本情况。
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他们对这些国家了解的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5.总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重点强调中亚地理特点对当地民众生活和经济的影响,并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中亚地理。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以小组为单位,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中亚地理的更多情况,并准备展示报告。
五、教学方法1.图片、PPT展示。
2.视频播放。
3.小组讨论。
4.互动对话。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3.学生对中亚地理特点和国家情况的理解程度。
七、板书设计中亚地理特点-地理位置-地势特点-气候特点-交通特点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亚地理特点和国家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人教版高中区域地理——《中亚》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区域地理——《中亚》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知能
点一:
中亚
的位
置及
范围
(国
家和
地区)
引导学生
进行知识
梳理
适时点拨
归纳总结
1.海陆位置
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较远
2.经纬度位置
3.交通位置
古代“丝绸之路”,现代“第二亚欧大陆桥”
归纳总结
知能
点二:
中亚
引导学生
进行知识
梳理
适时点拨
归纳总结
1.地形
以丘陵和平原为主
东南部:天山
帕米尔高原
课题名称中亚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1、了解中亚的位置及范围(国家和地区)
2、了解中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气水等)
3、了解中亚的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能力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本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及成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气水)
难点结合实例,分析本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及成因三、教学过程。
地理教案-第章中亚第一节概述
地理教案-第章中亚第一节概述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亚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自然地理特征。
2.掌握中亚的国家组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人文地理特征。
3.分析中亚地区在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及成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亚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国家组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
2.教学难点:中亚地理环境与资源分布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亚洲地理知识,提问:亚洲有哪些地理分区?(2)引导学生关注中亚地区,简要介绍中亚的地理位置。
2.学习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1)展示中亚地形图,讲解中亚的地形地貌特点,如:天山山脉、费尔干纳盆地等。
(2)讲解中亚的气候特点,如:干旱、半干旱气候,以及降水分布不均等。
(3)分析中亚的河流、湖泊等水系特点,如:阿姆河、锡尔河等。
3.学习中亚的人文地理特征(1)讲解中亚的国家组成,如: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
(2)分析中亚的人口分布特点,如:集中在河流、湖泊附近,以及城市地区。
(3)介绍中亚的经济发展状况,如: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4.分析中亚地理环境与资源分布的关系(1)讲解中亚的资源分布特点,如:石油、天然气、煤炭、棉花等。
(2)分析中亚地理环境对资源分布的影响,如:干旱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地形地貌对矿产资源的影响等。
5.讨论中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引导学生关注中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经济结构单一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解决中亚经济发展问题的途径。
(2)教师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结合教材,整理中亚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国家组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资料。
2.思考:中亚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中亚“概述”地理教案
中亚“概述”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亚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自然资源。
2.掌握中亚各国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民族、宗教、经济等方面。
3.分析中亚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地位及合作前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亚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及合作前景。
2.教学难点:中亚各国的民族、宗教特点及经济状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中亚地区的地图为导入,让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中亚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中亚地区的地理特征。
2.新课讲解(1)中亚的地理位置介绍中亚的地理位置,包括位于亚洲中部,东临中国,西接俄罗斯,南界伊朗、阿富汗,北靠哈萨克斯坦。
强调中亚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地位。
(2)中亚的地形地貌讲解中亚的地形地貌,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等。
重点介绍中亚的两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和图兰平原。
(3)中亚的气候特点介绍中亚的气候特点,包括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干旱气候。
强调中亚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4)中亚的自然资源讲解中亚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金、银等。
重点介绍中亚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及其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
(5)中亚各国的基本情况分别介绍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民族、宗教、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3.案例分析以中亚地区的天然气管道为例,分析中亚地区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合作前景。
4.课堂小结5.课后作业(1)简述中亚的地理位置及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性。
(2)分析中亚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论述中亚的自然资源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中亚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及合作前景,了解中亚各国的基本情况。
世界地理中亚教案范文
世界地理中亚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掌握中亚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3)了解中亚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包括人口、民族、宗教、经济、城市分布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分析,加深对中亚地理位置的理解。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中亚地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异同。
(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前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关注全球地理现象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
(2)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中亚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
2. 教学难点:(1)中亚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的综合理解。
(2)中亚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地图:中亚地区地图、世界地图。
2. 图片:中亚地区自然景观、城市风貌、民俗风情等图片。
3. 资料:关于中亚地区的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
(2)提问:你们对中亚地区有什么了解?中亚地区包括哪些国家?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根据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中亚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3. 课堂讲解:(1)讲解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分析中亚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3)介绍中亚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包括人口、民族、宗教、经济、城市分布等。
4.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前景。
(2)分组讨论,提出见解和建议。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中亚地区地图,标注主要国家和重要城市。
3. 调查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正确性以及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
高中地理_高二区域地理《中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武夷山区为例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中亚是学生在区域地理中接触到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
介绍了中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即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因此本区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能利用局部区域图对中亚进行空间定位2、能利用整体性原理,结合图表资料分析中亚以“干旱”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地理特征。
(二)综合思维目标1、以农业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探究中亚干旱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三)人地协调目标1、通过问题探究,探寻中亚发展的方向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2、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材整合:长期一来,我们的教学都是以教材为蓝本来组织教学,自由度较小,限制了老师教与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较小,现在我从区域地理的整体性出发,整合区域地理和必修自然地理的课程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进学生实际的内容,组织学生探究中亚地区,为学生学习此类地区提供了普遍适应的模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学习效果。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综合性比较强,但高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应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能通过一些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和比较,本节课突出学生的分析讨论过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重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模式和发展问题2、难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意义3、重难点突破:区域的发展与自然地理条件密切联系,还受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高二区域地理《中亚》课程教学设计
中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找到中亚的位置、气候、地形地貌、植被、水文等自然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推导出中亚的人类活动(农业生产、人口、城市特点)。
2.能分析中亚“缺水却水丰”、“盛产白金却不多产能”、“咸海更咸”等的原因3.培养和锻炼学生“区域认知”、“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能力4.通过《中亚》这个案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并最终能将这种方法、思路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中。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班的学生。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气候、《必修二》、《必修三》、《中国地理》的知识,在学习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以“中亚”这个区域为载体,让学生分析区域特征(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及内在联系、区域生态环境、区域可持续发展,这水到渠成。
因此,本节课以教师为导,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内容分析】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区域地理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典型区域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地理学习一般方法。
”从高考综合题设计角度,区域充当的是“背景”的角色,以中国或世界某区域作为载体创设情境,通过“原因”、“问题”、“影响”、“措施”、“开放性问题”等设问方式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等。
从全国卷备考的角度,应注重课堂的高效性,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所以,《中亚》本节课抓住主线“自然地理要素”——“整体性”——“人类活动”建构联系、构建思维导图,再通过几个突出又特别(或者说彰显个性)的问题,比如“缺水却水丰”“盛产却不多产能”,结合高考常见题型“区位分析”“原因分析”“影响”“可持续”设问,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最后再找内在联系,得出区域一般分析方法:把握整体性,抓核心特征。
并希望通过《中亚》这个案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并最终能将这种方法、思路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中。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新课标中学地理图文详解指导地图册北斗地图》、学案【课时设计】2课时第1课时:完成探究一至四第2课时:完成探究五、课后练习【课前预习部分】将区域的基础知识和突出的地理事物,比如“控制性经纬线”“主要气候类型”“主要的河流”“地形特点”“最突出的矿产——石油及分布规律”通过填图画图的方式让学生课前了解。
第十一章 中亚_高中地理教案
第十一章中亚_高中地理教案第十一章中亚【教学目的】一、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亚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并培养学生应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使学生认识加强我国与中亚各国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自然条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具准备】地图:①亚洲政区图。
②亚洲地形图。
③哈萨克斯坦图。
图片:①俄罗斯、乌克兰、维吾尔等民族人物服饰图。
②伊斯兰教、清真寺图片。
③塔什干城市景观图。
投影片:①中亚地形图。
②亚欧大陆桥图。
③地形、风向、降水三要素复合图。
中亚地形为底图;第一复合图为北半球温度带图;第二复合图为太平洋、印度洋季风风向和大西洋湿润气流前进方向图。
④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关系图。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发现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一、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
1.引导学生阅读“亚洲政区图”,明确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的方位。
在图上指出中亚的范围和主要国家。
请一学生上台,在地图上指出与我国相邻的中亚国家名称。
要求学生记住与我国相邻的中亚国家名称及其空间位置。
2.在“亚洲地形图”上组织学生量算中亚距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距离,由学生得出中亚地理位置的第一个特点:距海较远,深居内陆。
3.在“亚洲政区图”上绘出古代“丝绸之路”路线,指出“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地区和终点,说明中亚是古代交通要道。
出示“亚欧大陆桥”投影片,指出“亚欧大陆桥”的起点、沿途铁路线、经过国家和终点、说明中亚是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陆桥的必经之地,现代交通要道。
总结以上两点,得出中亚地理位置的第二个特点:交通要道。
二、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1.指导学生阅读“中亚地形图”,依据海拔高度,启发或帮助学生识别各种地形类型,得出中亚地形特征为:①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②以高原、平原为主,地表沙漠广布。
要求学生记住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图兰、里海沿岸平原、卡拉库姆沙漠的名称和空间位置。
高中中亚教案学情
高中中亚教案学情【篇一:高中中亚教案学情】中亚教学设计张道英高二地理组考点要求: 1、中亚地处内陆的地理位置 2、中亚的地形特点及气候特征 3、中亚的农牧业与工业考点分析:中亚的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都是在中亚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而其干旱的气候环境又是由于其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导致的。
所以,在进行这节课的设计时,重点是让学生清楚中亚干旱的气候环境,从而分析其他地理要素。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 4 班的学生,这是一个高二文科普通班,学生自然地理部分基础薄弱。
但经过前几个区域的学习,目前已经掌握了区域分析的一些方法和方向。
在教学设计时,可放手让学生去总结区域特征,老师做简单引导。
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获得成功的喜悦,更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可以独立的学习,增强自信。
3、能说出中亚的资源类型,推断出中亚的工业类型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分析中亚的特征,通过讨论分析咸海缩小的原因、影响和防止措施,巩固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咸海的缩小,分析其原因及危害,引发学生的危难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教学重点:中亚的气候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咸海缩小的影响及防治措施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咸海缩小的新闻观看视频引起学生的震骇及学习欲望预习检测抽查小组回答问题问题回答问题检测预习结果培养合作意识位置特征小组合作读图总结,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小组合作总结并回答小组合作总结并回答小组合作总结并回答小组合作总结并回答小组合作总结并回答小组合作总结并回答学生讨论气候特征植被小组合作读图并完成题目培养合作意识农业及农业区位通过气候特征及农业分布图引导农业类型,通过 1 道练习题深入分析该地种植棉花的区位条件小组合作读图总结河湖特征培养合作意识河湖特征培养合作意识地形特征小组合作读图总结,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培养合作意识资源工业读资源分布图,说出资源类型,并推断工业类型培养合作意识讨论咸海缩小的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运用前面所学知识。
中亚教学反思
《中亚》教学反思
临高中学地理组吴坤政
由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区域地理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区域地理学习的相关方法,所以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构想作为导入,带领学生走进中亚,探讨“一带一路”建设和中亚的关系。
由于本节课设计的教学内容有点多,以至于各个环节有些匆忙,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活动、感知和体验。
另外就是教师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有些欠缺,需要加强训练。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武夷山区为例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中亚是学生在区域地理中接触到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
介绍了中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即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因此本区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能利用局部区域图对中亚进行空间定位2、能利用整体性原理,结合图表资料分析中亚以“干旱”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地理特征。
(二)综合思维目标1、以农业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探究中亚干旱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三)人地协调目标1、通过问题探究,探寻中亚发展的方向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2、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材整合:长期一来,我们的教学都是以教材为蓝本来组织教学,自由度较小,限制了老师教与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较小,现在我从区域地理的整体性出发,整合区域地理和必修自然地理的课程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进学生实际的内容,组织学生探究中亚地区,为学生学习此类地区提供了普遍适应的模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学习效果。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综合性比较强,但高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应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能通过一些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和比较,本节课突出学生的分析讨论过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重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模式和发展问题2、难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意义3、重难点突破:区域的发展与自然地理条件密切联系,还受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本节注重学生获取、分析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本节的教学重难点,除了由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外,关键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充分调用原有地理知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六、教学设计:自主学习】参考教材144 页1.用曲线画出中亚地区的大致范围, 找出中亚五国。
2.在图中分别标出经纬线的经纬度。
3.指出该地区的河流湖泊。
4.在图中标注出以下地形区:哈萨克丘陵、图兰平原、里海沿岸平原、卡拉库姆沙漠、天山、帕米尔高原等。
5.中亚的主要能源类型及分布。
6.中哈输油管道。
【课堂探究】·一、寻找中亚——在哪里位置和范围:、走进中亚——有什么1、整体性小组合作讨论: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归纳总结】运用整体性规律总结高寒的自然环境2、差异性思考:中亚地区植被水平分异的原因?三、探究中亚——为什么1、农业类型:、2、农业分布思考:分析灌溉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704080506040° 80 草原草原荒漠荒漠森林【区间对比】右图为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分别归纳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指出其主导因素。
【案例分析】材料一:中亚是世界上重要的产棉区之一,其中乌兹别克斯坦每年出口棉花70 万吨。
乌兹别克斯坦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夏季长而炎热,冬季寒冷,终年干燥少雨。
全国1 月平均气温-6 ℃ —3℃,七月份26℃—32℃,南部白天气温经常高达40℃;昼夜温差大,秋季降温快,无霜期200 天左右。
全国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差异很大,年均降水量平原低地为80 毫米—200 毫米,山区为1000 毫米,大部分集中在冬春两季。
材料二中亚棉花分布图(图甲) 思考(1) :从气候角度说出棉花的生长习性。
材料三:据乌官方数据显示,2015 年乌耕地面积为369.51 万公顷,其中棉花播种面积129.8 万公顷,占比35.1%。
该国是世界世界五大产棉国之一也是世界第2 大棉花出口国,尤其以长绒棉为主,这也是为什么乌兹别克斯坦被称为“白金之国”(1)从气候角度说出野生黑枸杞的生长习性。
(2):分析乌兹别克斯坦棉花品质优良的原因。
(3)针对该地区棉花市场广阔的特点,有人建议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你是否赞同?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说明理由。
拓展延伸】材料一:咸海面积变化材料二:图示平原在20 世纪60 年代频发沙尘暴。
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 。
(2)、试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四、发展中亚——怎么办主要方式:【问题探究】材料一:中哈石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西部的里海港口城市阿特劳,横穿哈全境,再从阿拉山口至中国新疆的独山子,总长3088公里(中国境内270 公里),设计年输油量5000 万吨。
思考(1):中国从中亚进口石油比从中东进口有哪些优势?材料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为中亚丰富的油气资源提供了广大的市场;再加上优越的邻国地理位置,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在能源思考(1)、请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角度分析咸海缩小的原因。
归纳总结】干旱区的农业类型与发展条件上的合作日益加深。
思考(2):中哈石油管道的战略意义归纳总结】中亚的发展方向知识构建】以以干旱为特征的中亚知识体系《中亚》学情分析在学习了湘教版必修3《区域国土整治》之后,学生对区域的分析应该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缺乏系统的整体性分钟和知识的整合。
初中虽然已经学习了区域地理,但是仅仅限于认识区域事物,没有从更高的层面进行分析和探究其原因和方向,因此在进行设计时,紧扣课标的要求,整合了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内容设计了本节课。
本节课综合性比较强,但高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应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能通过一些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和比较,但对个别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中亚》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学会了如何描述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自然和人文特征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并且能够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整体性原理分析具体发展模式产生的综合效益。
通过当堂检测反映出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效果较好,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获取信息和分析判断能力,从而增强了其区域分析能力。
《中亚》教材分析: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中亚是学生在区域地理中接触到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
介绍了中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即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因此本区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能利用局部区域图对中亚进行空间定位2、能利用整体性原理,结合图表资料分析中亚以“干旱”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地理特征。
(二)综合思维目标1、以农业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探究中亚干旱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三)人地协调目标1、通过问题探究,探寻中亚发展的方向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2、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材整合:长期一来,我们的教学都是以教材为蓝本来组织教学,自由度较小,限制了老师教与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较小,现在我从区域地理的整体性出发,整合区域地理和必修自然地理的课程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进学生实际的内容,组织学生探究中亚地区,为学生学习此类地区提供了普遍适应的模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学习效果。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综合性比较强,但高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应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能通过一些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和比较,本节课突出学生的分析讨论过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重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模式和发展问题2、难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意义3、重难点突破:区域的发展与自然地理条件密切联系,还受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本节注重学生获取、分析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本节的教学重难点,除了由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外,关键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充分调用原有地理知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六、课时:1 课时中亚编写人:刘晓芳审核人:高地理组1.有关中亚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叙述是A.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B.地处西风带,深受湿润的西风影响,气候温湿C.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D.境内多内流河、内陆湖2.中亚五国的共同特点是( )A.都与我国相邻B.都是内陆国C.地形均以山地为主D .河流全属于内流河3.中亚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降水稀少 B .高原沙漠广布C.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D.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读“中哈输油管线( 哈萨克斯坦阿塔苏—中国新疆阿拉山口输油管线6 题。
4.中哈输油管线经过地区主要的生态问题是A.水土流失B.土壤次生盐碱化C.土地荒漠化D.气候变暖5.目前,我国进口的石油基本来自中东,为了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从位置方面考虑除了中东外,较为理想的进口石油的地区是①加勒比海地区②北非③东南亚④中亚⑤俄罗斯) 示意图”,回答4 ~)A. ①②③B. ①③⑤C. ②③④D.③④⑤6. 哈萨克斯坦石油最丰富的地区在A. 里海沿岸B. 巴尔喀什湖附近C. 额尔齐斯河沿岸D. 北部丘陵7.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填出图中代码代表的国家或湖泊名称:A ,B ,C ,D ( 湖泊)。
(2) 图中之国的农业类型以农业为主,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经济作物是。
(3) 据报道,1960 年以来,图中湖泊的面积、)水量、水面高度均在减少,而湖水盐度开始接近海水盐度,原始有机体几近死亡。
试说明其原因。
(4) 为减缓D 湖生态恶化、水量减少的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有:8.. 图中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 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
因沙尘中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
读图,(1)R1 和R2 两河的主要补给是,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2) 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3)20 世纪50 年代,在L 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 完成下列各题。
(4) 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
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5)大量引R1、R2河水灌溉会对L 湖产生什么影响?(6)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