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初高中物理衔接是否顺利,直接影响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本文从造成初
高中物理衔接出现较大“跨度”的原因入手,对教师的教法以及学习方法提出了行
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物理;衔接;思考
作者简介:郝宏波,任教于广州暨南大学附中。
一直以来,我们经常听到高中学生们反映:“高中物理难学”。其中原因,不
一而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初高中物理衔接不当。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
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度过物理学习的难关?成为我们每个物理教师必
须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初、高中跨年级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初高中物
理衔接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较大“跨度”的原因分析
首先,从内容上看,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知识点增
到约90个。初中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观察实验入手,直观性较强,相对简单,如密度、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二力平衡、蒸发、沸腾、压强、浮力、杠杆等,都是生活中常见,容易理解的。它建立的物理模型,对思维深度的要求比较低。
高中物理则要求能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抽象出物理概念、规律,特别要求学生能
分析出具体的物理过程,教学内容比初中更深奥、更抽象。同时,初中教材的文
字叙述通俗易懂,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而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
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相吻合,并且其中的规律不复杂,实验原理简单,
易于操作。而高中物理教材每节课的内容多,篇幅较长,叙述方法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
其次,思维方法上的差异也会造成一定的困难。初中物理的学习,主要是形
象思维,且静态思维多于动态思维。在思维活动方面初中学生一般都能够跟得上。如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从力(力的三要素)的初步概念、常识去研究,摩擦
力只作为阻力形成来介绍而已。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刚
进入高一的学生必须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上的一大飞跃,由
此产生了思维上的困难。学生在理解这类问题时不但要克服以前形成的思维定势,而且要加深理解,困难可想而知了。
最后,便是数理“脱节”造成的困惑。数学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工具,初中物理
所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基本的代数运算和少量的几何常识。而高一年级的物理学
习中,如: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
判断;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有关幂的运算、繁分式变形、简单的极限运算等。
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
而非,这里既与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较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
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可以说学生的数学知识是跟
不上物理教学需要的。这种学科间横向联系的失调,给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
理问题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加大了物理学习的难度。教学中笔者甚至还要给部分
学生讲述什么是“斜率”的概念,由此可见一斑。
二、适当调整初三和高一教师的教法,缩小初三、高一的“跨度”
初中是物理学科的入门阶段,学生最早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概念规律的建立
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是在初中,所以要使初中成为高中物理的准备,就必需
做到以下几点:
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概念的引入、解释加以深化、细化,可以提高学生对
概念清晰的认识,为高中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初中讲弹力,仅仅停留在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恢复原状是产生的理。其实从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字面分析,一个力的产生涉及两个物体,两
个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两个物体要有弹力,必须有弹性且相互作用有形变。初中学生经常遇到类似题目:画出水平地面墙脚的一只篮球受力示意图(图1)初三学生的常见错误结果是如图2所示:对于初三学生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
就是在于他们的习惯思维考虑:墙面对于篮球有一个支持力(弹力)。但是如果
我们对于力的概念加以延伸,要产生弹力,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还得相互挤压,
学生很容易知道墙面和球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再换一个思维角度来看,物体静止,合力为零,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水平方向“合力为零”学
生很容易接受,但是若存在图2所示的水平向左的力,物体在水平方向合力不为零,还能够静止吗?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准确解答本题,还能够对于“力和运动”有
更深的理解,他们进入高中后,对于高一阶段的“共点力平衡”、“力与运动”的学
习将会较为轻松。
2.初中物理教学中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概念的逐步深化过程。
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无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能力
方面的要求都应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由于知识的不断积累,以及数学能力的
提高,方法的改进,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必然由原来的定性了解上升到定量分析的
高度。例如:初中学习利用动滑轮的省力问题,“利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应
强调支持动滑轮的二段绳子的拉力方向必须竖直向上。为什么拉力方向要竖直向上?这样的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或让他们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其实我们初中教
学中完全可以这样既不超纲,又为高中学习研究“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绳子拉力与夹角的变化而变化”这些问题打下伏笔。
3.高中物理教学要适时、适当复习初中知识。
由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从已知到未知,将新知纳入旧知的结构而逐步演化
提高的过程。所以,通过适时、适当的复习有关初中物理知识是初高中物理教学
衔接的主要方法之一。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以点带面展开式的学习高中的新
知识点,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找到初高中知识要求的差异,更有针对
性的学习。
例如,初中对于力的表示,通过作力的示意图,仅仅要求:用力的示意图描
述力时要知道箭头的方向就是力的方向、箭头或是箭尾是力的作用点、同一张图
上带箭头的线段越长表示力越大,明确说明不要求带箭头线段长度与力的大小严
格成比例;而高中阶段对于力的合成,需要用力的图示来表示力,要求线段长度
与力的大小严格成比例。这里就出现一个断层,初教材和《初中毕业生物理考试
大纲》对于“力的图示”不作要求,而高中必修1教材却又默认“力的图示”为初中
学生已掌握的内容。因此作为高一物理教师还得跟学生复习“力的示意图”后再讲“力的图示”。
三、加强研究方法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得出,还是习题的处理,掌握科
学的思维方法都很重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创新性是新课程标准
下教师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教师在传授课堂知识的同时应努力使学生养成勤于
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同时应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技巧、变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