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春秋战国的四字成语
春秋战国的成语
春秋战国的成语1.尊王攘夷释义: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干,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问鼎中原释义: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中,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3.退避三舍释义: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与楚国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4.一鸣惊人释义: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5.老马识途释义: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6.负荆请罪释义: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7.纸上谈兵释义: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春秋战国成语大全
春秋战国成语大全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光辉灿烂的时代之一,大部分成语也是出自于这个时代白虹贯日bái hóng guàn rì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
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
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抱怨雪耻bào yuàn xuě chǐ报:报复。
雪:洗刷掉。
报怨恨,雪耻辱。
《战国策·燕策·乐毅报燕王书》:“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兵临城下bīng lín chéng xià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
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
”不祥之兆bù xiáng zhī zhào兆:预兆。
不吉利的预兆。
《战国策·秦策一》:“襄主错龟数策占兆,以视利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一:“汝之生,不祥之证。
”不遗余力bù yí yú lì遗:留;余力:剩下的力量。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
”不翼而飞bù yì ér fēi翼:翅膀。
没有翅膀却飞走了。
比喻物品忽然丢失。
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
”《战国策·秦策三》:“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北宫婴儿běi gōng yīng ér北宫:古代王后所居之宫;婴儿:指齐国孝女婴儿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涌现出许多成语,这些成语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情况。
以下是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知名成语:1. 引锥刺股:出自《春秋左传》,形容勤奋学习的精神。
2. 名副其实:出自《左传》,形容名字与实际相符。
3. 藏名待时:出自《左传》,形容隐居等待机会。
4. 妇孺皆知:出自《吕氏春秋》,形容人所共知的事情。
5. 竭泽而渔:出自《孟子》,形容贪得无厌,不考虑后果。
6. 胸有成竹:出自《战国策》,比喻有明确的计划和想法。
7. 水滴石穿:出自《战国策》,比喻持之以恒,可以克服困难。
8. 相机行事:出自《左传》,比喻根据情势来决定行动。
9.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比喻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10. 千锤百炼:出自《孟子》,比喻经过多次磨砺,才能达到完美。
11. 自欺欺人:出自《战国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 一箭双雕:出自《战国策》,比喻一举两得,达到双重目的。
13. 动如脱兔:出自《战国策》,形容行动敏捷迅速。
14. 狭路相逢:出自《孟子》,形容困境面前的决战。
15. 兵不血刃:出自《孟子》,形容取得胜利而不流血。
16. 扬眉吐气:出自《战国策》,形容恢复自信。
17. 焚琴煮鹤:出自《论语》,比喻盲目执着地追求价值低下的东西。
18. 囊萤映雪:出自《战国策》,比喻虚有其表,没有实际内容。
19. 守株待兔:出自《战国策》,比喻消极等待机遇的愚蠢行为。
20. 出尔反尔:出自《左传》,形容言行前后矛盾。
以上只是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知名成语,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也为后世广泛使用,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内涌现了许多深受人们喜爱的成语典故。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个由春秋战国时期故事演变而来的成语,并分析其含义及运用。
1. 鸿门宴(hóng mén yàn)鸿门宴是指项羽在鸿门设宴,刘邦在宴会上一度遭到包围的故事。
此后,人们用“鸿门宴”形容陷害朋友的计谋。
2. 掩耳盗铃(yǎn ěr dào líng)掩耳盗铃取自《庄子·外物》“瞽者,无桎梏之忧,无目视之色,尽瞽而不失所系。
盗铃者,非盗铃也,将以为盗铃者也。
”,意为掩耳不听,偷窃铃铛声音的错误行为。
成语用来比喻自欺欺人或者故意回避现实。
3. 囊括(náng kuò)成语“囊括”源于《荀子·君道》:“夫藏舟于壑,巨鱼驰援,溺于勇者,巨鱼囊括而已矣。
”意指夹攻用兵,困住敌人。
现在常用来比喻包揽一切或巨大的功绩。
4. 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自相矛盾是把原本应该互相配合的两人比作相互攻击的人。
成语用来形容言行或观点互相对立,自相矛盾。
5. 东施效颦(dōng shī xiào pín)东施效颦比喻不懂装懂,模仿别人的样子。
成语由春秋时期的美女东施效法西施后,因装腔作势而得名。
以上是几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这些成语形象生动,富有故事性,所蕴含的意义也非常深刻,成为了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可以适当运用这些成语,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春秋战国成语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1. 鸿门宴 (hóng mén yàn) - 源自《史记·留侯列传》。
形容受到陷害或受到欺骗的局面。
2. 战国七雄 (zhàn guó qī xióng) - 指战国时期的七个大国:齐、楚、燕、赵、魏、韩、秦。
3. 杞人忧天 (qǐ rén yōu tiān) - 源自《战国策》。
形容杞人忧天,虚构自己的不安全感或无谓的担忧。
4. 木已成舟 (mù yǐ chéng zhōu) - 源自《吕氏春秋》。
形容事情已经发展到无法改变或挽回的地步。
5. 掩耳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 - 源自《战国策》。
比喻欺骗自己或故意回避现实。
6. 画饼充饥 (huà bǐng chōng jī) - 源自《战国策》。
比喻空想、做无用的事情。
7. 见利忘义 (jiàn lì wàng yì) - 源自《史记·弘农李将军列传》。
形容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顾道义。
8. 韬光养晦 (tāo guāng yǎng huì) - 源自《孙子兵法》。
指隐藏实力,等待时机。
9. 亡羊补牢 (wáng yáng bǔ láo) - 源自《战国策》。
比喻事情临近灭亡时,才采取措施。
10. 抱薪救火 (bào xīn jiù huǒ) - 源自《史记·高祖本纪》。
比喻为自己的错误行为采取补救措施。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1.桃李满天下:出自《墨子·公输》。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孟尝君在位时,任用了很多有才能的人才,使得桃树和李树都开满了花果,象征着人才济济、国家昌盛。
2.柳暗花明:出自《楚辞·离骚》。
屈原被放逐之时,看到柳树下花朵盛开,暗喻即使遭遇逆境,仍能看到美好的一面。
3.渔人得利: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故事中,渔夫抓鱼非常得心应手,但在关键时刻,却选择了放弃,喻指放弃短暂的小利而追求长远的利益。
4.背水一战:出自《左传·宣公十年》。
战国时期,晋国和秦国发生战争,晋国处于水墨之地,背靠险峻的水墨,采取背水布阵的战术,以逼迫敌人作战,引伏谋反。
5.纸上谈兵:出自《孙子兵法》。
指只在纸上推演策略却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实践能力。
6.晋楚不协:出自《左传·成公二年》。
形容晋国和楚国不合作,彼此对立。
7.杞人忧天: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杞国的一个人过于担心天空会掉下来的现象,反映了杞人的无谓担忧和不切实际的焦虑。
8.齐白石画鸡: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以战国时代齐国人白石画鸡的故事为背景,形容塑造事物特点时非常准确和精细。
9.金玉满堂:出自《战国策·赵策一》。
形容财富非常丰富,金银珠宝堆满整个屋子。
10.见风使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比喻一个人随时根据形势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说话或行为方式。
11.韬光养晦:出自《孙子兵法·兵势篇》。
比喻隐藏实力,暂时退让或不争名利,以待时机。
12.四面楚歌:出自《楚辞·离骚》。
形容处于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13.纸上谈兵:出自《孙子兵法·謀攻篇》。
指只在纸上推演策略却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实践能力。
14.势如破竹:出自《吕子·积士》。
比喻势不可挡,像破竹般一路顺利。
15.自相矛盾:出自《左传·僖公七年》。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也是成语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众多的成语由于其独特的内涵和形式被创造出来,至今仍然广泛运用于现代汉语中。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一、兵家必争《孙子兵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兵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一些成语也因此而产生。
比如我们常说的“兵不厌诈”,就来源于《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也”这句话,意指在战争中需要使用各种策略和伎俩。
二、智勇双全在春秋战国时期,智慧和勇气是战胜敌人的重要品质。
因此,许多与智勇双全相关的成语也应运而生。
例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来自《论语·公冶长》中的一句话,意指再聪明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而“勇往直前”则源自《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句话,强调了勇敢向前的精神。
三、行动胜于言辞春秋战国时期,行动胜于言辞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所以也应运而生许多与此相关的成语。
比如,“言行一致”即来源于《左传·僖公四年》中的一句话,强调了言行要保持一致;而“言而无信”则指的是说话不算数。
四、兴衰荣辱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家的兴衰荣辱事关重大,这也使得一些与兴衰荣辱有关的成语得以诞生。
例如,“一败涂地”即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句话,形容战败到了失败的地步;而“亡羊补牢”则出自《新序·冯唐易传》中的一句话,意指事情出了差错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五、道德伦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开始兴起,道德伦理观念得到了广泛传播。
许多与道德伦理有关的成语也由此产生。
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即来源于《论语·子罕》中的一句话,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纯洁无私;而“为人民服务”则出自《论语·颜渊》中的一句话,强调了政治家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这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不仅凝聚了那个时代的智慧和哲学思想,更是我们汉语文化的瑰宝。
春秋战国成语有哪些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有哪些成语故事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秋战国成语有哪些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完璧归赵--战国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与战国有关的成语
与战国有关的成语1、退避三舍: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
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一定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
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时,晋文公遵守诺言,果真把军队撤后九十里。
②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2、问鼎中原:①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象征国家政权)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②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3、围魏救赵:①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②比喻袭击敌人后方迫使敌人撤退。
4、卧薪尝胆:①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在屋内悬一苦胆,出入、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
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
②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5、赵武灵王胡服骑射:①战国时,赵武灵王向塞外少数民族学习,对传统的兵制兵服进行了大改革,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②比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6、优孟衣冠:①春秋时,楚国有一个叫优孟的演杂戏的艺人,他擅长滑稽讽谏,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
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优孟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庄王看他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让他做宰相。
他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并趁机对楚王进行规劝,庄王终于封了孙叔敖的儿子。
②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
7、三家分晋:①春秋末年,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②比喻国土被人分割。
8、西门豹治水:战国时,魏王派西门豹去做邺(今河北临漳县)令。
西门豹到了邺县,破除“河伯娶媳”的迷信,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大渠,把漳河水引到田里灌溉庄稼。
从此,漳河两岸年年丰收。
9、朝秦暮楚:①战国时,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
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②比喻人反复无常。
10、负荆请罪:①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封为上卿。
春秋战国成语大全
春秋战国成语大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争霸,兵戎相见,形成了许多经典的成语。
这些成语或取自历史典故,或寓意深远,成为了中华文化瑰宝。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性成语。
一、诸子百家1. 字字珠玑(出自《战国策》)意思:每个字都像珍珠宝石般珍贵。
形容文章的每个字句都非常精彩,富有价值。
2. 黔驴技穷(出自《战国策》)意思:驴子被绊倒了,它再怎么拼命踢腿也无济于事。
比喻一个人的本领或计谋已经用尽,无法再有新的办法。
3. 见微知著(出自《战国策》)意思:从微小的现象中能看出大事。
比喻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趋势。
二、君臣状况4. 竭泽而渔(出自《战国策》)意思:将池塘里的水都用尽,就能捕到更多的鱼。
比喻为了一时获利,不顾长远利益,做出损害自己根本利益的事情。
5. 出奇制胜(出自《战国策》)意思:运用特殊、出人意料的办法,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
形容战术灵活变通,能冷静应对。
6. 隔岸观火(出自《战国策》)意思:在岸边看着对岸的火势,不去帮忙扑灭火势。
比喻看到别人遇到困难,却不伸出援手。
三、国家征战7. 因势利导(出自《战国策》)意思: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趋利避害,寻求最有利的出路。
8. 轻装上阵(出自《战国策》)意思:指不带行李、不带多余装备的战士。
比喻做事或行动轻松、不受拖累。
9. 守株待兔(出自《战国策》)意思:守着树桩等待兔子撞到。
比喻盲目等待机会,不去积极争取。
四、谋略智慧10. 囊中之物(出自《战国策》)意思:指已经获得的东西。
比喻囊中的财物多到装不下。
11. 守口如瓶(出自《战国策》)意思:形容对秘密或重要事情保守口风,谨慎克制,不泄漏一点风声。
12. 百密一疏(出自《战国策》)意思:百密之中有一点疏忽。
比喻做事要非常谨慎,不能有半点疏忽和松懈。
五、忠诚信义13. 肝脑涂地(出自《战国策》)意思:心肝都粉碎,涂满了地面。
形容忠诚程度极高,愿意为朋友或国家付出一切。
历史:春秋战国的四字成语
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亡羊补牢、一暴十寒、三人成虎、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令五申、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窃符救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抱薪救火、毛遂自荐、鹬蚌相争、买椟还珠、买椟还珠、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邯郸学步、按图索骥、乘龙快婿、鸡鸣狗盗、哀而不伤、安然如故、按兵不动、包藏祸心、杯水车薪、奉公守法、利令智昏、病入膏肓、与狐谋皮、一字千金、一网打尽、一窍不通、叶公好龙、问一得三、闻一知十、畏首畏尾、甚嚣尘上、上行下效、专心致志、完璧归赵.具体例子:、奉公守法、赵奢是赵国名将.他做征收租税地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地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国?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地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地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地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地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地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地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地对象,贤能地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地国王那里去,不贤能地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地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地人,所以当然出使到楚国来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东施效颦、春秋时期,越国有一美女,名唤西施,不仅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而且就是平时所做地任何一个动作,都是非常美地.因此常有一些姑娘模仿她地衣着,装束;也常有一些人有意无意地模仿她地行为举止.有一天西施患病,心口非常痛.她出去洗衣服时,皱着眉头,用一只手捂着胸口,走在路上虽然非常难受,但旁人看来今天地西施却又别有一番风姿.西施有一邻居容貌长地很丑,见西施人长地美,别人时常效仿西施地衣着,举止.她就常常暗地里观察,看看西施到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着胸口,皱着眉头地样子后,感到非常美.于是她就跟着学起这个样子来了.本来容貌就丑,又皱起了眉头,本来形体就含胸弓背,却又捂住了胸,弄得更加丑陋不堪,后人就把这个典故说成是《东施效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毛遂自荐、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地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地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地道理,作了非常精辟地分析.毛遂地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关于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关于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成语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其中,有一部分成语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涌动着各种思想和学派的交锋,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让我们一同领略这段历史的风采。
一、卧薪尝胆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这是一个形象地比喻人们通过自我苦行来鼓励自己,并以此来追求胜利的成语。
其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晋国,当时大臣范睢在秦国的威胁下,晋国无法应对,处于弱势地位。
而当范睢发现国君对晋国的威胁开始利用丹青之术绘制薪柴,并在每天深夜放在床下,以此来提醒自己时刻警惕,不再松懈。
最终,晋国因范睢的勇气和智慧成功摆脱了秦国的威胁。
从此,卧薪尝胆成为鞭策人们不断奋进的成语。
二、鸟尽弓藏鸟尽弓藏,出自《吕氏春秋·敬老览》。
这是一个描述战争结束后隐藏兵器的典故,也是形容人们保留一部分实力,以备不时之需的成语。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鲁国被邻国欺负,但国君不愿正面回应,反而采取了隐藏兵器、规避对战的策略。
当邻国逐渐放松戒备时,鲁国突然发动进攻,给予了对方沉重的打击。
从此,鸟尽弓藏成为告诫人们保持警惕,并保持实力不可或缺的成语。
三、趋炎附势趋炎附势,出自《韩诗外传》。
这是一个指人为了迎合权贵或权力势力而改变立场的成语。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韩非子为了生存,不断地利用权势和权力来保护自己,改变原先的立场。
从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以及人性的复杂。
趋炎附势这一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利益或权力时,要保持独立思考,不盲从他人,保持原则和品格的不易。
四、推陈出新推陈出新,出自《战国策·魏策一》。
这是一个鼓励人们推翻旧的观念、创造新事物的成语。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魏国的统治者意识到,只有推陈出新、革新观念才能使国家进步。
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创造了许多富有哲理和文化内涵的成语。
下面为您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1. 虎而冠:形容虚有其表,美其名而不实际的人或事物。
比如有人穿戴华丽,但实际上无能力或没有真才实学。
2. 不蔓不枝:比喻不连贯,不系统,不完整的事物。
比如一篇文章的论述没有逻辑,不成一个整体。
3. 空中楼阁:比喻没有实际基础的空想或不切实际的幻想。
比如一个计划没有可行性,只是空中楼阁。
4. 相敲相对:比喻双方在力量、地位、权益等方面相对平衡,在互相制约中保持平衡。
5. 鞠躬尽瘁:形容尽力全力工作,倾尽全力完成一项事业。
出自南宋文学家文天祥的《正气歌》。
6. 调兵遣将:指派遣军队,调用军队进行作战行动。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7. 管中窥豹:比喻通过一个小的部分来判断整个情况,夸大应用。
8. 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情或在已经完美的事物上再加以修饰,反而败坏了原来的效果。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 矛盾重重:形容矛盾复杂,纷繁不解的情况。
10. 庖丁解牛:比喻能够对复杂的问题、事物进行深入剖析,洞察其本质。
11. 负荆请罪:比喻主动承担责任或请求宽恕。
12. 鸡鸣犬吠:讽刺指无关紧要的事情引起多方争论和骚动。
13. 杯弓蛇影:比喻因为过度畏惧而产生的虚惊。
14. 无中生有:形容无中生有的捏造事实、诬陷他人。
15. 隔墙有耳:比喻小道消息很容易传播,充满了窃听和打听的可能。
16. 以德报怨:以善行回报对方的恶意,以情报道复仇。
17. 讳疾忌医:比喻不愿意承认和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指正。
18. 丢车保帅:比喻舍弃小的利益保全大的利益。
19. 春风化雨:比喻使人感受到亲切关怀和温暖的言行,让人受益匪浅。
20. 棋逢对手:比喻双方实力相等,不分胜负。
21. 观者如云:形容前来观看、关注的人很多。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及解释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及解释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刻。
在这个时期,许多成语应运而生,成为了中国语言表达中的瑰宝。
本文将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并对其进行解释。
一、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苏代。
苏代因为乌骓之战失去了父亲和兄长,决心要为他们报仇。
为了壮大自己的国力,他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了艰苦的训练,躺在薪上,不顾疼痛而尝试各种毒药,以增强自己的耐力和勇气。
最终,他成功地复仇了。
卧薪尝胆成语由此而来,意味着为了实现目标,不怕艰辛和困难,甚至愿意忍受痛苦。
二、弄瓦之喜这个成语源自战国时期赵国的樊一箭。
樊一箭的妻子梦见太阳坠落到汴水中,预示着丈夫要失败。
为了避免这个预言成真,樊一箭在战斗中投石击碎陶罐,以示将失去的家财比作瓦片。
最终,他获得了胜利。
弄瓦之喜成语由此而来,表达对于小事发生喜悦的心情。
三、百发百中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的射箭技艺。
当时,箭的制作和射击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射箭成为一项重要的军事技能。
能够在百发箭中全部射中目标的射手被认为是非常出色的。
因此,百发百中成语意味着在众多的尝试中取得百分百的成功。
四、相煎何急相煎何急这个成语源自战国时期的齐国。
齐国君主田和和韩非子之间有一次争论,韩非子意图迫使田和消除齐国君主的职位,而田和则试图平息争端。
他们的情形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而形成了这个成语。
相煎何急意味着在争斗中没有必要急于对敌人采取行动,而应该冷静分析及处理问题。
五、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用来形容绘画作品中巧妙的点缀。
画龙点睛的背后有一个成语典故。
据说,有一幅画中的龙似乎还不完整,于是画家在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
点上这一点后,整幅画作立刻生动起来。
画龙点睛成语因此而来,用来形容通过最后的关键步骤或关键细节来使整体事物更加完善或生动。
六、知己知彼知己知彼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的兵法家孙子。
孙子认为了解自己和了解敌人的情况是制定战略和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春秋战国四字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四字成语故事朝秦暮楚;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退避三舍;买椟还珠;图穷匕现;纸上谈兵;毛遂自荐;卧薪尝胆;围魏救赵;一鼓作气;悬梁刺骨;鸡鸣狗盗;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惊弓之鸟;闻鸡起舞;老马识途;一鸣惊人;三令五申;邯郸学步;狼狈为奸;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揠苗助长;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杞人忧天;一暴十寒;抱薪救火;窃符救赵;暗箭伤人;郢书燕说;朝三暮四;墨守成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余音绕梁;蝇头微利;偃旗息鼓;一飞冲天;三人成虎;管鲍之交;上下其手;郑卫之音;城北徐公;九原可作;纵横捭阖;季孟之间;暮虢朝虞。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有: 1、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春秋战国成语按时间排序
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按时间排序: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2.卧薪尝胆: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了三年各种屈辱的生活后,被放回越国,他卧在薪上,每顿饭前都要尝一下苦胆,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雪耻。
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重新强大,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3.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
齐国派遣田单为将领,率军救赵。
田单用奇计,引诱魏军深入,然后在敌后发动攻击,终于大破魏军,解除了赵国的围困。
4.纸上谈兵: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但缺乏实际作战经验。
赵括盲目地照搬兵书,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军打败,损失了四十万大军。
从此,“纸上谈兵”成了形容空谈理论、不切实际的代名词。
5.负荆请罪:战国时期,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的名将,但由于蔺相如的官位比廉颇高,廉颇心中不满,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了,总是躲避他。
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蔺相如解释说:“秦国不敢攻赵,是因为有我和廉颇。
我和廉颇发生冲突,对国家不利啊!”话传到廉颇耳中,于是他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去道歉。
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负荆请罪”这个成语,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6.完璧归赵: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王想要它,于是派人到赵国提出交换条件。
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决定:若秦国以城池来换宝玉,就同意交换;若秦王想霸占宝玉,就派蔺相如带着宝玉去秦国交涉。
在秦国,蔺相如以巧妙的外交辞令挫败了秦王的阴谋,平安地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引申出“完璧归赵”这个成语。
7.毛遂自荐:战国时期,平原君率领赵国大军进攻楚国,由于楚国也派了重兵把守,赵军长期围困在楚国的巫山。
平原君的手下毛遂自荐,到楚军中去游说,经过一番曲折艰难的交涉,毛遂终于说服了楚军主将,解了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字成语:
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亡羊补牢、一暴十寒、三人成虎、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令五申、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窃符救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抱薪救火、毛遂自荐、鹬蚌相争、买椟还珠、买椟还珠、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邯郸学步、按图索骥、乘龙快婿、鸡鸣狗盗、哀而不伤、安然如故、按兵不动、包藏祸心、杯水车薪、奉公守法、利令智昏、病入膏肓、与狐谋皮、一字千金、一网打尽、一窍不通、叶公好龙、问一得三、闻一知十、畏首畏尾、甚嚣尘上、上行下效、专心致志、完璧归赵。
具体例子:
1、奉公守法、
赵奢是赵国名将。
他做征收租税的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
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
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
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将杀奢。
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国?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
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2、管鲍之交、
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
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
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
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楚国。
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
”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
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
”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
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的国王那里去。
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当然出使到楚国来了。
”
4、东施效颦、
春秋时期,越国有一美女,名唤西施,不仅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而且就是平时所做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非常美的。
因此常有一些姑娘模仿她的衣着,装束;也常有一些人有意无意地模仿她的行为举止。
有一天西施患病,心口非常痛。
她出去洗衣服时,皱着眉头,用一只手捂着胸口,走在路上虽然非常难受,但旁人看来今天的西施却又别有一番风姿。
西施有一邻居容貌长的很丑,见西施人长的美,别人时常效仿西施的衣着,举止。
她就常常暗地里观察,看看西施到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后,感到非常美。
于是她就跟着学起这个样子来了。
本来容貌就丑,又皱起了眉头,本来形体就含胸弓背,却又捂住了胸,弄得
更加丑陋不堪,后人就把这个典故说成是《东施效颦》。
5、毛遂自荐、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
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
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
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
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
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
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
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
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
秦军撤退了。
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
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