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蝉》教学设计(精选3篇)
![《蝉》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6c9346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b.png)
《蝉》教学设计(精选3篇)《蝉》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蝉》教学设计(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2、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教学难点: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蝉》。
回忆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蝉这种动物的?(课文是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和蝉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二、自主学习第二部分,了解蝉的发声器官和叫的时间长的知识,感受它对音乐的喜爱。
1、作者通过哪些内容向我们说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交流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从哪儿感受到蝉非常喜欢音乐?预设第三自然段:1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
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
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的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2师引导:从这些话你读出了什么?3师引导:把大家的理解可以归纳成这样一段话,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
胸部装有响板。
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师引导:请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原文,看看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4师引导:你发现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①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
《蝉》省级优秀教案5篇
![《蝉》省级优秀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d552e2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1.png)
《蝉》教案5【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设计理念】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
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
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而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
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
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设计思路】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时打破了文章的顺序,根据教材本身特点,重组教学内容,从看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
再引导学生读故事发生之原因及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少年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对于吴王的影响及该成语故事阐述的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隐患的道理,从而感受少年的机智和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过程】(本教学过程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字、词问题,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成语导入,增加积累1、同学们,你们到现在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那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看看谁掌握的成语多。
2、学生用1分钟时间想成语后交流。
《蝉》教学设计15篇
![《蝉》教学设计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f474ef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6.png)
《蝉》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2.揣摩字词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删减品析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一朵花曾感动过我(故事:古代的蜀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们无忧无虑,国君叫:杜宇,他负责勤勉,爱戴百姓,看到人们乐而忘忧,他心急如焚,四处奔走,年复一年督促百姓耕作。
终于积劳成疾离开了百姓。
可他对百姓难以忘怀,就幻化成一只督促大家的鸟,发出声声啼叫,直到喉咙啼血,鲜红的血滴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丽的杜鹃花)。
一只蝉也曾打动过作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小思的《蝉》去感悟一下人生。
二、读蝉1.老师与学生配合朗读(思考:识记重点词)勾画感动你的句子或很美的句子。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宽恕”作引2.白板出示:删减品析法理一理作者感情变化投影:(1)“杜鹃花没有零落,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
近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的。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
对比阅读还原(还,就,更),学生对比朗读,教师点评分析,交流朗读情感的变化。
小结:(还、就)突出蝉鸣之早,透露出作者的厌恶之情。
(更)有力的对比出蝉的鸣叫知知不休,很是烦人。
虚词组成情感的递进,使厌恶之情淋漓尽致。
齐读:“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这是一烦,占门再来看看二烦。
第21课 蝉 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1课 蝉 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837b65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4.png)
第21课蝉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蝉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与作品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封面页播放音频:蝉鸣。
【作者简介】【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
法布尔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主要著作是《昆虫记》(又名《昆虫的故事》),这本书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背景链接】出处: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
王大文译。
有删改。
背景:法布尔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没有上过像样的小学,为了补贴家用,还得给人做短工。
在农村里,他被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昆虫迷住了,爱上了研究昆虫。
他没有专门学过昆虫学,但是依靠专心致志的自学和长期耐心而细致的观察研究,写出了《昆虫的故事》(即《昆虫记》)。
内容:《蝉》共由“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组成。
作者详尽地介绍了蝉的生活习性,以及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两部分——“蝉的地穴"和“蝉的卵”,以小标题的形式分割,各有侧重。
【文体知识】【字词清单】【多音字】【理解词语】【蜕变】(人、物或者事情)发生质的改变。
比喻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且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对比关系。
这里指蝉蜕皮成长。
【罅隙】缝隙。
【喧嚣】吵闹喧哗。
【庞然大物】高大笨重的东西。
【灭顶之灾】指毁灭性的灾难。
【转瞬即逝】形容一转眼就消失了。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没有触动。
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整体感知】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设计
![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2ae1219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7.png)
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设计蝉教案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词语,读,正音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
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2、交流:(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
(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3、指导读4、齐读六、作业1、描红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蝉悠闲自由自在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少年拿着弹弓瞄准正隐伏着祸患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蝉》优秀教案
![《蝉》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22084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09.png)
《蝉》优秀教案《蝉》教案篇一一、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并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二、教学难点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背诵三首古诗【目标展示】感悟并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新知研习】一、学习《蝉》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
能文辞,工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
2.诵读、探讨(1)从“饮清露”、“出疏桐”中可以看出蝉具有什么品质?(生性高洁,栖高饮露)(2)“高”有哪些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3.背诵这首诗二、学习《孤雁》1.简介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并讨论(1)“不饮啄”的原因是什么?(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执着的精神。
)(2)“谁怜”包含什么感情?由此体会诗人对孤雁的感情。
(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3)野鸦与孤雁的叫声有何不同?体会这两种鸟的象征意义。
(野鸭象征着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诗人以孤雁自比)3.感悟理解并背诵全诗三、学习《鹧鸪》1.简介写作背景郑谷(约851,约910),唐代诗人。
少颖悟,7岁能诗,世称郑都官。
2.诵读探讨:(1)整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绪?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鹧鸪的外形体貌和习性。
第二联借写鹧鸪开始刻意营造一个独特的意境,渲染一种惆怅凄切的气氛。
第三联借人情写物象,借助于佳人的身心感受,烘托了鹧鸪啼鸣的凄切。
尾联又进一步从环境的角度加以渲染,使全诗所营造的悲凉氛围和伤感情调达到了极点。
这首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2)了解颔联“青草湖”、“黄陵庙”的典故,并仔细品味颔联。
(3)体会并背诵。
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篇二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
蝉教案一等奖
![蝉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9142e2b169eae009591bec40.png)
蝉教案一等奖这是蝉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蝉教案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重点)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难点)3.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
(重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提问1: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 ,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 ,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建穴,第5—7段写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 ,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次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
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
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 ,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 ,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蝉的教学设计一等奖6篇
![蝉的教学设计一等奖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dd791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f.png)
第1篇蝉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
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如何将内容表达具体的,学会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蝉》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难点:学习语言,品味语言。
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具安排:生字卡片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言激趣:一肚子没学问,开口闭口知道,瞧瞧这小家伙,实在真是骄傲。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蝉的一篇课文。
二、初读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2、生交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蝉是我的邻居,一到夏天,我家屋外就成了蝉的天下。
)3、那么蝉还有些怎样的特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1、本课有三个多音字,壳,哗,调。
注意字音。
“蝉、弱、震”是翘舌音,操是平舌音,腾是后鼻音。
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音。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可采取归类学习。
3、全班交流。
4、重点指导生字书写:叠腾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具体学习蝉的特点,知道蝉是如何脱壳的,了解雄蝉喜欢唱歌的特点。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
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生字。
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我家屋外成了蝉的天下,那么蝉又是如何脱壳,雄蝉喜爱演奏、蝉的视觉,听觉分别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2-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4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蝉是怎样脱壳的?勾画重点词句,特别是动作的词语。
2023最新-《蝉》教案优秀8篇
![2023最新-《蝉》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f252b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d.png)
《蝉》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美丽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蝉》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蝉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提高朗读能力,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要能读出感情;2、了解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以及培养由事物引发哲思的能力;3、体会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活着的情感,树立对动物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的掌握难点: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教学方法:提问法、引导法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蝉的成语,比赛说出找到的成语)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
比喻人见闻不广。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把蝉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万斤的重量看成是亲轻的。
喻指是非颠倒,真伪混淆。
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
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功薄蝉翼:功劳象蝉的翅膀那样微薄。
形容功劳很小。
常用作谦词。
寒蝉凄切:寒蝉:冷天里的知了。
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
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
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
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
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
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蝉喘雷干:蝉:昆虫名,知了;干:空。
蝉喘息,雷声净。
形容酷热干旱。
(同学们喜不喜欢蝉?那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篇关于蝉的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蝉是不是和成语当中的蝉感觉一样。
)二、初步感知,读熟《蝉》1、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注意结合预习,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对文章进行正音训练,积累生字词。
2、读过课文,你们觉得蝉还烦不烦?你们还喜不喜欢蝉?三、整体感知,了解“蝉”“蝉之烦”1、作者为什么说蝉的叫声是“烦人的聒聒”?(蝉鸣得早,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追问:因为蝉打扰了我们人类,就觉得它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安排讨论)“蝉之恕”1、我们知道,作者最终宽恕蝉“烦人的聒聒”,从文章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哪些作者宽恕的原因?(预设答案:病蝉可怜、小小的却响彻夏天、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好好的过活90天)2、“我”和朋友进行了第一次“对话”,请找出来,说说这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我”认为仅仅是一个夏天的时间却是蝉的一辈子,通过用17年和一夏三个月的时间对举,说明人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蝉,以我们自己的好恶去苛责蝉。
蝉(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蝉(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922487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2.png)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掌握,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我意识到在课后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辅导,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语言表达与感受:学会欣赏并模仿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情感。
举例解释:
-在讲解生字词时,教师应通过例句、实物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记忆和理解词语的含义。
-分析文章结构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使用的时间线索和描述技巧,如从“幼虫到成虫”的顺序,以及使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3.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使问题更具针对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加强课堂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蝉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蝉的生长过程和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作者如何通过对蝉的观察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和生命周期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其他昆虫的生命周期和课文中的描述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分析蝉的生长过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蝉》教案优秀9篇
![《蝉》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ffacd4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e9.png)
《蝉》教案优秀9篇《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
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
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三、诵读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学生各抒己见)(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灯蛾咏蛾物性自有僻,附炎岂我情。
宁投明处死,不向暗中生。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多层次逐步诵读:1、读准字音,节奏,了解诗体。
2、疏通诗意,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诗意的牵引与扩展1、民间俗语“灯蛾扑火,自取灭亡。
蝉教案一等奖
![蝉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0a199202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b.png)
蝉教案一等奖教案标题:《蝉教案一等奖》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蝉的生态特征、生命周期和重要性,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自然与社会学科的教学。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蝉的生态特征和生命周期。
b. 了解蝉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c. 掌握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基本技能。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进行简单的科学观察和实验。
b.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蝉的生态特征和生命周期。
c. 能够表达对蝉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精神。
c.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蝉的生态特征和生命周期。
2. 进行科学观察和实验,培养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了解蝉的生态特征和生命周期。
b.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实验材料。
2. 学生准备:a. 提前阅读相关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b. 带来观察蝉和实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入蝉的话题,激发学生对蝉的兴趣和好奇心。
b. 提问学生是否见过蝉,观察过蝉的生活习性。
2. 知识讲解(10分钟):a. 介绍蝉的生态特征和生命周期,使用图片或实物进行说明。
b. 引导学生思考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讨论蝉对自然界的重要性。
3. 观察实验(20分钟):a. 将蝉放置在透明容器中,让学生观察蝉的外观特征和行为习性。
b.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蝉的特征和行为,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c. 引导学生提出关于蝉的问题,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究。
4. 实验设计(15分钟):a. 学生分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蝉的喜好食物或生长环境。
b. 学生讨论实验的步骤和材料,并记录在实验设计表中。
c. 教师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实验,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5. 实验实施(20分钟):a.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表的步骤进行实验。
初二《蝉》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初二《蝉》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795a5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1.png)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6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了解关于蝉的知识。
3、知道作者通过哪些方法知道蝉的知识?4、默读课文,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了解关于蝉的知识。
2、知道作者通过哪些方法知道蝉的知识。
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具准备1、搜集蝉的资料和图片。
2、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介绍蝉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图片和资料,并说明从哪里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
3、导入新课:你们找到的资料可真多。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知道蝉的知识的。
二、提纲导入,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下面的要求,先在小组内学习课文。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你从课文中知道了哪些关于蝉的知识。
三、检查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一读,教师强调。
(2)教师再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学生读一读,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和书写。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说说哪几个自然段合起来介绍关于蝉的哪些知识。
第一段(第1至3自然段)写作者小时候通过捉蝉,了解蝉的叫声响亮的原因。
第二段(第4至6自然段)写作者通过捉蝉的游戏知道蝉的幼虫是什么样子。
第三段(第7至9自然段)写作者通过读书,知道更多蝉的知识,了解蝉的一生。
第四段(第10段)写作者对蝉的描绘和称赞。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至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蝉叫声响亮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么知道的?2、指名反馈。
(1)“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蝉的叫声使树林更加宁静,鸟叫声使山谷更加幽静。
蝉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蝉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bc30b3bc850ad02de8041d6.png)
19 蝉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以及法布尔和《昆虫记》的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手法写作科学小品的用意。
3.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一(猜谜语导入):大家来猜一个谜语: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
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
自吹啥都懂,其实全不晓。
这是什么动物?今天我们跟随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一起去了解这一小动物吧。
导入二(讲作者故事导入):有一位作家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
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
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
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
他被国人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他就是法布尔。
而《蝉》这篇课文就是出自《昆虫记》。
就让我们走进《昆虫记》,去看一看法布尔眼中的《蝉》究竟是什么样的。
1.作者简介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
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这与作者长期接触大自然和喜爱文学,酷爱诗歌分不开。
少年时期的法布尔家境贫苦,为了帮助贴补家用,便担当起给人放鸭的劳动。
正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少年法布尔爱上了昆虫研究这一行。
由于他对各种昆虫的精细的持久的观察,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的烙印,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深刻的意义。
第21课 蝉 第2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1课 蝉 第2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9ade9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d.png)
第21课蝉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蝉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与作品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精讲】蝉的卵(12、13)蝉的产卵——第一层找一找蝉产卵的地点、方式和产卵数量。
地点:干的细枝上方式: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一根枯枝上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
数量: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蝉遇到的危险(14-17)——第二层蝉的敌人是什么?蝉是用什么办法来拯救自己的家族的?①敌人:蚋。
②产大量的卵。
“蚋,一种小昆虫,体长1~5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畜的血液,能传播疾病。
幼虫栖于水中。
"PPT出示蚋的图片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生长(18-24)——第三层1.仔细读该部分,说一说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活动情况及其所经历的时间,画一画示意图。
蝉的生命简史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2.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内容上,这句话概括了蝉的一生,同时还激起了人们对蝉这种小生灵的敬佩、同情;结构上,既照应了对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的产卵、孵化过程的叙述,并且对全文做了形象的总结,令人印象深刻。
3.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钹声也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因为蝉从产卵到成虫的过程很艰难。
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尊重和对世间万物的关爱。
【合作探究】1.本文的说明顺序有什么特别之处?一般的顺序:卵→幼虫→成虫本文的顺序:幼虫→成虫→产卵;卵→幼虫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说明“四年黑暗中的苦工",它既是重点(蝉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活动在地下),又是难点(最不易为人所知的地下生活),也使行文摇曳多姿,不落俗套。
《蝉》教案设计一等奖
![《蝉》教案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a0cd6e6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1.png)
《蝉》教案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蝉的观察和赞美之情。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对蝉的详细描绘,感受作者对蝉的赞美之情。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蝉》2.相关图片、视频资料3.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熟悉的昆虫,如蝴蝶、蜜蜂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蝉有什么了解?蝉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a.课文描绘了蝉的哪些特点?b.作者为什么赞美蝉?c.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对蝉的描绘,引导学生理解蝉的特点,如外形、生活习性等。
2.分析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蝉的赞美之情。
3.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赞美蝉?(五)观察实践1.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找出蝉的影子,如蝉蜕、蝉鸣等。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蝉的观察日记。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附录:课文《蝉》片段蝉是大自然的歌手,它们用自己的歌声,赞美着大自然的美好。
蝉的歌声清脆悦耳,像一串串银铃般的音符,飘荡在绿意盎然的树林里。
蝉的寿命虽然短暂,但它们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尽情地歌唱,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对大自然的热爱。
蝉的外形独特,它们的翅膀像透明的纱巾,轻轻颤动,仿佛在翩翩起舞。
蝉的腹部像一个小小的音箱,发出悦耳的歌声。
蝉的生活习性也很有趣,它们在树枝上产卵,卵孵化后,幼虫会钻入土中,经过几次蜕皮,最终变成成虫。
成虫出土后,它们会寻找伴侣,繁殖后代,完成生命的传承。
作者在文中对蝉的描绘充满了赞美之情,他赞美蝉的歌声,赞美蝉的生命力,赞美蝉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21课《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第21课《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https://img.taocdn.com/s3/m/44b2ee6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1f.png)
第21课《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蝉》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意,理清课文脉络结构,了解蝉的特点习性。
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浓浓的情感。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1. 认读词语,领会文意,理清脉络结构。
2.了解蝉的习性和特点,提升概括和筛选相关语段的能力。
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蝉的图片,询问学生是否认识或者见过这种昆虫,说说对它的名字、生活习性的了解和认识。
世界著名昆虫学家,法国人法布尔就曾在他的著作《昆虫记》中具体详细地介绍了蝉这种昆虫。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法布尔的《蝉》,去看看蝉具有怎样的习性和特点。
二、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
法布尔,1823年12月22日,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
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
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
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1910年法布尔在《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
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仅有的安慰。
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
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2. 掌握字词储藏室(chǔ) 金蜣(qiāng) 窠(kē) 隧道(suì) 黏(ni án) 穴道(xué)涂墁(màn) 抵御(yù) 纤弱(xiān) 臃肿(yōng zhǒng) 罅隙(xià)徘徊(pái huái) 翻转(zhuǎn) 壳(qiào) 纳(ruì) 无动于衷(zhōng) 孵化(fū) 鳍状物(qí) 轧碎(yà) 跳蚤(zao) 黏土(nian) 喧嚣(xiāo) 伫(zhù) 伫立伫候贮(zhù) 贮藏贮存储(chǔ) 储存储藏储蓄储备卸(xiè) 卸货卸载御(yù) 抵御防御纤(xiān) 纤维纤细纤弱纤长纤(qiàn) 纤夫纤绳3.朗读课文,开展小组合作,画出能够表现蝉生命历程的示意图。
2024年《蝉》教案(通用
![2024年《蝉》教案(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f3b16870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5d.png)
2024年《蝉》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蝉》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学习作者通过对蝉的观察和思考,所表达出的对生命的感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蝉的生活习性和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蝉的生长发育过程图片,引发学生对蝉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蝉的生活习性,思考作者从中得到的生命感悟。
3. 课堂讲解:a.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如拟人、比喻等。
b. 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6. 随堂练习:学生当堂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蝉》2. 板书内容:a. 蝉的生活习性b. 文章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c. 主题:关爱自然、敬畏生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蝉的生长发育过程。
b. 分析文章中的一种写作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c. 结合文章主题,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2. 答案:a. 蝉的生长发育过程:卵→幼虫→成虫。
b. 示例:拟人手法。
如“蝉鸣,是它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赋予蝉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蝉的生命价值。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道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并尝试用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描述。
蝉【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蝉【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f61360426fff705cd170a1d.png)
19* 蝉1.知识与技能目标:抓住主题句或关键词,抓住精神;学习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来仔细品读课文、揣摩文中语句,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及其中表达的情 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生活, 体悟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激趣导入法、朗读指导法、启发法、讨论法、资料搜集法、竞赛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法。
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展示图片“大家知道这个是什么虫子吗?”学生自由回答 (蝉,知了,等等 ) 。
我们今天讲的就是这个 (板书)那么有没有同学可以来说一说和蝉有关的东西?(学生发言 )我这里有一个和蝉有关的古希腊神话。
话故事 )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法布尔的《蝉》。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法布尔 (1823 — 1915) ,法国昆虫学家,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 的巨著,书中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金蜣.(qi āng) 窠.(k ē) 隧.道( su ì)涂墁.( m àn) 抵.御( y ù) .纤弱 (xi ān)蚋.( ru ì) .轧扁(y à) .鳍( q í)喧嚣.(xi āo) 罅.隙( xi à) .钹( b ó)跳蚤.(z ǎo)3.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罅隙】缝隙。
【张合自如】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首先想请一位同学说一下, 《蝉》这篇文章是什么样的文体?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 这是一篇法布尔的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 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第21课《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1课《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53fe0e0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2b.png)
第21课《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 1 蝉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顺序,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科学性和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蝉的感情,学习法布尔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他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课时安排1 课时《>课程导入(猜一猜)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
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
自吹啥都懂,其实全不晓。
(猜一动物) 由谜语引出本文的课题:蝉。
自主探究一预习与交流1.走近作者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
著有《昆虫的故事》(又译作《昆虫记》)。
少年时期的法布尔家境贫苦,为了贴补家用,便担当起给人放鸭的劳动。
正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少年法布尔爱上了昆虫研究这一行。
由于他对各种昆虫精细、持久地观察,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的烙印,使他的作品富有更深刻的意义。
2.知识链接(1)《昆虫记》是法布尔穷毕生之力所写,书中栩栩如生地记录了昆虫世界中各种各样小生命的食性、喜好、生存技巧、天敌、蜕变、繁殖……尤其对昆虫的描述,既充满童心,又富有诗意和幽默感。
他的笔调朴实、清新,并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
这本书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2)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
它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说明中兼用文学的笔法,对要说明的事物进行具体地描绘,因而写得生动活泼,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科学小品文的特点是:①短小精练,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具有“小品”的特点;②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③文笔轻松、活泼、生动、形象,颇有文采,可叙述,也可描写;④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科学融入艺术之中,富有情趣,引人入胜。
3.积累字词(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蝉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抓住主题句或关键词,抓住精神;学习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来仔细品读课文、揣摩文中语句,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联系生活,体悟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激趣导入法、朗读指导法、启发法、讨论法、资料搜集法、竞赛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展示图片“大家知道这个是什么虫子吗?”学生自由回答(蝉,知了,等等)。
我们今天讲的就是这个——蝉(板书)那么有没有同学可以来说一说和蝉有关的东西?(学生发言)我这里有一个和蝉有关的古希腊神话。
(讲述神话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法布尔的《蝉》。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书中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金蜣.(qiāng) 窠.(kē) 隧.道(suì)
涂墁.(màn) 抵御.(yù) 纤.弱(xiān)
蚋.(ruì) 轧.扁(yà) 鳍.(qí)
喧嚣.(xiāo) 罅.隙(xià) 钹.(bó)
跳蚤.(zǎo)
3.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罅隙】缝隙。
【张合自如】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首先想请一位同学说一下,《蝉》这篇文章是什么样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法布尔的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科学小品的特点: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
2.简要分析课文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开头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2~11):蝉的地穴。
第一层(2~8):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第二层(9~11):写蝉出洞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
第三部分(12~24):蝉的卵。
第一层(12~14):写蝉怎样产卵的:蝉选择产卵的地方、产卵的过程、产卵的数目。
第二层(15~17):写蚋怎样破坏蝉刚产出的卵。
第三层(18~20):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
第四层(21~23):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24):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四部分(25~26):蝉用四年地底下的生活,换来一个月阳光中的歌唱,我们不应当讨厌它喧嚣的歌声。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课文整体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
【交流点拨】写地穴是按照考察的过程,从外到内的顺序写的,写内部构造的同时也介绍了建造地穴的方法。
幼虫出穴以后,又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幼虫出穴以后怎样寻求脱皮的地方;怎样完成脱皮而变为成虫,飞离树枝;怎样产卵;怎样孵化成幼虫;幼虫落地以后又怎样寻觅隐藏处所,然后挖土隐入地下。
把蝉一步一步发展生长的过程写得非常清楚。
步骤四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1.请说说你认为本文描写得既生动又准确的段落。
(启发更多的学生进行交流,各抒己见)
【交流点拨】写得生动的很多,如第8~10段,写蝉出洞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
尤其是第10段写蝉最后从壳中脱出,先以拟人手法说“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然后用一连串的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地写了出来,既生动,又准确。
又如第18~20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先是对刚孵化的幼虫作了具体的描写:“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接着又对出壳以后落地之前的幼虫的情态进行了描写:“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这好像不是在写虫子,而是在写一个可爱的小孩子。
2.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举例说明文中使用准确的语句。
(让学生讨论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这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
(2)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
(3)头先出来,接着
..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是吸管和前腿,最后
(4)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
.....枯死的小枝。
(5)蝉卵刚产出,蚋立刻
..就想把它们毁掉。
【交流点拨】准确性是贯穿于全文的,这5句只是从字词方面进行推敲,不能理解为仅仅这些句子里的词语才准确。
比如第7段写幼虫在地穴里怎样建造坚固的墙壁,段中不仅“臃肿”“喷洒”“柔软”“肥重”“压”“挤”等词用得很准确,而且整段话说明的建造过程,也很清楚准确。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蝉》这篇课文,没有引用什么材料,完全是靠文艺笔调对蝉的生长过程进行具体的、甚至是相当细致的描写,来增强它的生动性。
这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艺性说明文。
2.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本节课中,我设计质疑探究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设计的阅读这个版块旨在落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应重视探究式阅读、创造性阅读、多角度阅读”。
评价落实旨在落实“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