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古代刑法中的罪过
中国古代刑罚体系

中国古代刑罚体系
中国古代刑罚体系是指古代中国社会在法律和司法方面的刑罚制度。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不同朝代和时期的刑罚体系有所不同。
以下是中国古代刑罚体系的一些常见形式:
1. 酷刑:古代中国刑罚中最为残酷的形式之一。
包括打髀(打腿)、械斩(手刑)、凌迟(肢解)、千刀万剐等残忍的处罚手段。
酷刑用于惩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罪行。
2. 杖刑:用刑杖对犯罪者的背部进行多次鞭打。
杖刑用于惩罚轻微的刑事犯罪。
3. 砍头:古代中国常见的死刑方式,即用刀砍下犯罪者的头颅。
砍头用于惩罚重大罪行和叛乱。
4. 流放:将犯罪者流放到边远地区,剥夺其回归家乡的权利。
流放用于对付政治异己和重大罪行。
5. 截肢:将犯罪者的手、脚、耳鼻等器官截去。
截肢用于惩罚特别严重的罪行。
6. 徒刑:将犯罪者押送到边疆或较为艰苦的地区劳动改造。
徒刑用于惩罚一般刑事犯罪。
7. 罚金:强制犯罪者支付一定金额的罚金。
罚金用于对付一些轻微的经济犯罪。
请注意,这些刑罚形式主要适用于中国古代,现代中国已经对刑罚制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采用了更为温和和人道的刑罚形式,并且遵循法治原则和国际人权标准。
简述唐律疏议中的十恶罪名及其特点

简述唐律疏议中的十恶罪名及其特点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在唐朝中,唐律疏议曾经被广泛使用。
《唐律》是中国古代的刑法,是唐朝统治者采取的治理制度,也是唐朝的法律科学体系的一部分。
它由一系列的规范组成,以控制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安宁和国家统治。
《唐律疏议》是搜集唐朝时期法律规定的总结,也是唐朝时期执法者判刑参考的依据。
它包括了十恶罪名,它们是:行窃、妨害民生、凶杀、阴司、搭窃、抢劫、伪证、贪污、非法拘留和谋害,下文将对这十恶罪名进行介绍,以及其特点。
首先,行窃是指盗窃。
《唐律》规定,行窃指偷盗私人财物,或侵犯公共财物,行窃者将受到牢狱惩戒、劳役或死刑。
例如,宋徽宗时期,唐律《明令》规定,犯有行窃罪行的罪犯,将被判处三年劳役。
其次,妨害民生是指伤害人民肉体健康和生命,损害公共财产的行为。
《唐律》规定,妨害民生的行为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如处以重刑或死刑。
例如,宋徽宗时期,《新则》明令,犯有妨害民生罪行的罪犯,将受到死刑处罚。
再者,凶杀指容易致人死亡的犯有暴力行为。
《唐律》规定,对凶杀犯有严厉的处罚,如重刑或死刑。
例如,宋徽宗时期,《新则》明令规定,犯有谋杀罪行的罪犯,将受到死刑处罚。
第四,阴司指恶意攻击他人的行为。
《唐律》规定,阴司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处以重刑或死刑。
例如,宋徽宗时期,《新则》明令规定,对于故意杀害他人的罪犯,将受到死刑处罚。
第五,搭窃指偷窃他人物品或无名物品的行为。
《唐律》规定,搭窃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处以重刑或死刑。
例如,宋徽宗时期,《新则》明令规定,搭窃罪行的罪犯,将受到三年劳役或死刑的处罚。
第六,抢劫指暴力抢劫他人物品的行为。
《唐律》规定,抢劫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处以重刑或死刑。
例如,宋徽宗时期,《新则》明令规定,犯有抢劫罪行的罪犯,将受到三年劳役或死刑的处罚。
第七,伪证指利用虚假证据诬告他人的行为。
《唐律》规定,伪证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处以重刑或死刑。
中国古代罪名体系

中国古代罪名体系一、引言中国古代罪名体系是指古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中所规定的各种罪名及其相应的刑罚。
古代中国的罪名体系与现代法律体系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原则和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罪名体系展开讨论,介绍其基本特点和主要罪名。
二、中国古代罪名体系的基本特点1. 严刑峻法古代中国的罪名体系以严刑峻法为特点,主要目的是为了震慑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在古代,一些严重的罪行会被处以酷刑,如凌迟、腰斩、千刀万剐等,以示威慑。
2. 罪责与刑罚相对应古代中国的罪名体系注重罪责与刑罚的相对应关系。
不同的罪行会有相应的刑罚,以保证罪责与刑罚之间的合理关系。
例如,杀人罪会被处以死刑,盗窃罪会被处以刑罚,而轻微的违法行为则会受到轻罚。
3. 分类明确古代中国的罪名体系对不同的罪行进行了分类,并确定了相应的罪名。
主要的罪名包括:杀人、伤人、盗窃、敲诈勒索、奸淫、贪污受贿等。
这种分类明确的罪名体系有助于司法机关对罪犯进行定罪和判刑。
三、中国古代主要罪名及其特点1. 杀人罪杀人罪是古代中国罪名体系中最严重的罪名之一。
古代中国对杀人罪非常重视,一般会处以死刑作为刑罚。
杀人罪分为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两种,根据罪行的不同,刑罚也会有所不同。
2. 伤人罪伤人罪是指故意或过失造成他人身体伤害的行为。
在古代中国,伤人罪也是一种严重的罪行,会被处以相应的刑罚,如杖刑、徒刑等。
伤人罪的刑罚程度会根据伤害程度的轻重来决定。
3. 盗窃罪盗窃罪是指非法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
在古代中国,盗窃罪被视为严重的罪行,会被处以刑罚,如鞭笞、徒刑等。
盗窃罪的刑罚会根据盗窃金额的大小、情节的严重程度来决定。
4. 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罪是指以暴力、威胁等手段勒索他人财物的行为。
在古代中国,敲诈勒索罪也被视为严重的罪行,会被处以相应的刑罚,如徒刑、杖刑等。
敲诈勒索罪的刑罚会根据勒索金额的大小、手段的恶劣程度来决定。
5. 奸淫罪奸淫罪是指以非法手段强行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古代15种常见罪名

古代15种常见罪名在古代,十分重视法律规范和社会秩序,因此对犯罪的行为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和惩罚。
有些罪名的定义和惩罚标准在历史上出现过变化,但在大体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15种常见罪名,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杀人罪。
古代最重罪之一,主要指故意杀人或因过失杀人。
刑罚重度,常以死刑为主,但也有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处罚方式。
第二,盗窃罪。
指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
刑罚的重度往往与盗窃的程度成正相关,例如盗窃重要的文物或文化遗产就会被重判。
第三,奸淫罪。
指强行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在古代普遍视为重罪,而且通常把女性视为“弱者”,对加害者也有比较严厉的惩罚。
第四,妨害风水罪。
指损毁、破坏或更改土地、建筑或环境等的行为。
这个罪名主要在古代中国和部分东亚国家使用,对于民间的风水信仰有很大的影响。
第五,伤害罪。
指伤害他人身体或健康的行为。
刑罚通常分为轻重,伤害轻微者较轻,严重者则往往被判处严重的刑罚。
第六,诈骗罪。
指诱骗他人,捏造谎言或以其他不正当方式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这个罪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定义可能有所不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被视为重罪。
第七,赌博罪。
指在赌博游戏中赌博或组织赌博活动的行为。
在许多地区,赌博被视为不良行为,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
第八,偷税罪。
指故意隐瞒或少报收入、财产或税收的行为。
在古代,税收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因此偷税被视为对国家的犯罪行为。
第九,替嫁罪。
指以婚姻为名让他人代替自己结婚或伪装他人身份进行婚姻欺诈的行为。
在古代,婚姻常常涉及到家族荣誉和利益,因此替嫁也被视为严重的罪名。
第十,放火罪。
指故意纵火或烧毁公私财产的行为。
这个罪名在历史上的定义和处罚标准也存在差异,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被认为是重罪。
第十一,谋杀罪。
指策划、计划或实施谋杀他人的行为。
在某些地区和时期,谋杀罪和杀人罪的定义可能略有不同,但它们都是对犯罪人的严重惩罚,通常是死刑。
第十二,反叛罪。
指反抗国家统治或颠覆政权的活动。
古代中国的犯罪与刑法制度

古代中国的犯罪与刑法制度古代中国的犯罪与刑法制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观念和价值观。
其中的法律制度与现代有很大区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古代中国的犯罪与刑法制度。
在古代中国,犯罪行为被严格区分为两大类别:衙外事和衙内事。
衙外事指的是对公共利益的犯罪,如盗窃、强盗、叛乱等。
而衙内事则是指对私利的犯罪,如家庭纠纷、人身侵害等。
这种分类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公共秩序和私人利益的重视程度。
公共事务犯罪通常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因为它们直接威胁到社会秩序的稳定。
在古代中国,刑法主要依靠十恶不赦的分类来确定罚则。
这十个罪名包括杀人、盗窃、淫乱、被杀、伤害、作乱、诬害、呼骂、妖言和冒名。
与现代刑法不同的是,古代中国的刑法注重保护社会安全和秩序,往往以恶行的严重性为标准确定刑罚。
在古代中国,官员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在刑事司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负责侦破案件、审视证据以及判决罪犯。
在一些重要的案件中,高级官员通常会亲自到案发地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罪犯进行量刑。
这种直接干预行为凸显了法律权威和官员的责任感。
古代中国对犯罪的审判过程也非常注重证据。
证据被视为判决的重要依据,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
目击证词、现场勘查和物证都可以用来作为审判决策的依据。
这一审判程序的确立,体现了中国古代司法系统的公正和客观。
古代中国的刑罚种类丰富多样,远比现代简单。
最常见的一种刑罚是笞刑。
它是通过将罪犯的身体用竹棍或鞭子进行击打,从而使其受到体罚。
此外,流放、斩首和杖刑等也是常见的刑罚。
有一种惩罚叫做“五刑”,包括剐、刑、杖、笞和编。
这些惩罚不仅致命,而且非常残酷。
由于刑罚的残酷性,古代中国的刑法制度备受争议。
虽然古代中国的刑罚制度常常被现代社会所批评,但其背后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法律和道德规范的重视。
刑罚不仅仅是为了惩罚罪犯,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的犯罪与刑法制度体现了国家对维护公共秩序和保护私人利益的重要性。
古代犯罪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源远流长,尤其在唐朝,法律制度达到了较为完善的阶段。
《唐律疏议》作为唐朝最重要的法典,对后世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唐律疏议》中的一则盗窃案为例,分析古代犯罪法律的特点和审判过程。
二、案例背景唐朝某年,长安城内发生一起盗窃案。
某富商家中失窃,价值连城的珠宝被盗。
案发后,官府迅速介入调查,很快将嫌疑人赵某抓获。
赵某交代,盗窃行为系受同乡王某指使,两人共同分赃。
王某在案发后逃匿,官府悬赏通缉。
三、案件审理1. 起诉与立案官府接到报案后,立即对案件进行了立案调查。
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盗窃案属于“斗讼律”中的“盗窃”一项,应当依法审理。
2. 侦查与取证官府对赵某进行了审讯,赵某交代了盗窃过程,并指认了同谋王某。
官府随后对王某进行了通缉,但王某一直未归案。
3. 审理与判决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盗窃罪的刑罚如下:- 盗窃五匹以上,处绞刑;- 盗窃三匹以上,处流刑;- 盗窃一匹以上,处杖刑;- 盗窃未遂,减一等处罚。
考虑到赵某系初犯,且盗窃价值未达到五匹,官府最终判决赵某杖刑一百,并罚没盗窃所得。
四、案例分析1. 法律体系特点《唐律疏议》作为古代中国法律的典范,具有以下特点:- 法典编纂严谨:《唐律疏议》分为十二篇,涵盖了刑法、民法、诉讼法等多个方面,体系完整。
- 刑罚种类繁多:唐朝刑罚种类繁多,包括死刑、流刑、杖刑等,刑罚与罪行相对应。
- 重视证据:《唐律疏议》强调证据的重要性,要求审判过程中必须依法取证。
2. 审判过程分析本案中,官府依法进行了立案、侦查、审理和判决。
在审理过程中,官府充分考虑了赵某的犯罪情节,并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进行了判决。
3. 古代犯罪法律对现代的启示- 法治观念:古代犯罪法律强调法治观念,要求依法治国,对现代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 刑罚与罪行相适应:古代犯罪法律注重刑罚与罪行相适应,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 重视证据:古代犯罪法律强调证据的重要性,对现代司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论述秦代罪名与刑罚制度

论述秦代罪名与刑罚制度
秦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于罪名与刑罚制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秦代,罪名与刑罚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其中包括对罪名的划分和对刑罚的规定。
首先,秦代对罪名的划分相对严格,主要分为大罪和小罪两大类。
大罪包括叛逆不道、谋反不轨、谋害君主等严重的罪行,而小罪则包括盗窃、伤人、欺诈等相对轻微的罪行。
对于大罪和小罪的划分,秦代采取了严格的标准,对于不同的罪行给予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其次,秦代的刑罚制度也相对严厉,对于大罪和小罪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刑罚。
对于大罪,秦代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裁,包括处以极刑、流放、剥夺财产等严厉的惩罚手段。
而对于小罪,秦代也采取了相应的刑罚,包括笞刑、徒刑、罚款等轻微的惩罚方式。
此外,秦代还建立了严密的监察和司法制度,设立了官员负责审判和执行刑罚,以确保刑罚的执行公正和严谨。
总的来说,秦代的罪名与刑罚制度相对严格,对于大罪和小罪
有着明确的划分,对犯罪行为采取了相应的严厉或轻微的刑罚。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法律尊严,但也存在着对人权的侵犯和刑罚的过度使用等问题。
秦代的罪名与刑罚制度对后世的法律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法制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中国古代罪名体系

中国古代罪名体系一、引言中国古代罪名体系是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罪名的确定和刑罚的执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罪名的分类、具体罪名及其刑罚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罪名的分类在中国古代,罪名按照犯罪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一般可以分为刑名和辟名两大类。
刑名是指对犯罪行为的直接描述,如杀人、盗窃等;辟名则是通过象征意义的名字来间接表示犯罪行为,如强盗、贼等。
三、具体罪名及其刑罚1. 杀人:古代中国对杀人罪非常重视,一般分为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两种情况。
故意杀人罪的刑罚多为死刑,而过失杀人罪则视情节轻重而定,可以处以重刑或轻刑。
2. 盗窃:盗窃罪是指非法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刑罚通常是根据被盗财物的价值和数量来决定。
财物价值高且数量多的盗窃行为将面临更严厉的刑罚。
3. 强奸:强奸罪是指以暴力或胁迫手段对他人进行性侵犯的行为。
古代对强奸罪非常严厉,一般可以处以死刑或酷刑。
4. 偷税漏税:偷税漏税罪是指个人或企业故意隐瞒、篡改财产、收入等信息,逃避纳税义务。
古代对偷税漏税罪也是严惩不贷,一般会处以重刑。
5. 贪污受贿:贪污受贿罪是指公职人员滥用职权、侵吞公共财物以及收受贿赂等行为。
古代对贪污受贿罪非常重视,刑罚通常是根据贪污受贿的数额和性质来决定。
6. 伤害他人:伤害他人罪是指故意或过失造成他人身体伤害的行为。
古代对伤害他人罪也是严惩不贷,刑罚多样化,根据伤害的程度和后果来决定。
7. 谋反叛乱:谋反叛乱罪是指组织、策划或参与反叛、叛乱活动的行为。
古代对谋反叛乱罪非常严厉,一般会处以死刑或酷刑。
8. 妨碍司法公正:妨碍司法公正罪是指以暴力或其他手段干扰、阻碍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的行为。
古代对妨碍司法公正罪也是重罚不贷,一般会处以重刑。
四、古代罪名体系的特点1. 严厉性:古代中国对犯罪行为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以起到威慑作用。
2. 等级性:古代中国对犯罪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不同罪名对应不同的刑罚,形成了严密的等级体系。
古代中国的犯罪与刑事司法

古代中国的犯罪与刑事司法古代中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体系,因此犯罪与刑事司法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在犯罪和刑事司法方面的情况,包括犯罪的类型、刑罚的种类以及司法制度的运作。
在古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下,犯罪的类型多种多样。
盗窃、杀人、奸淫等违法行为在古代中国社会中非常常见。
其中,盗窃是最为普遍的犯罪行为之一。
由于社会的贫富差距较大,许多穷人为生活所迫会选择犯罪作为谋生的手段。
杀人则多与争斗、冲突或报复有关。
在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中,男子有“显贵”之名,而妇女则地位较低,因此奸淫的案件也并不少见。
除此之外,古代中国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犯罪行为,如勾结敌人、谋反、宦官勾结妇女等等。
这些犯罪行为都对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在古代中国,刑罚的种类众多,从轻微的罚款到极其残酷的酷刑,多种刑罚并存。
刑罚被分为轻刑和重刑两大类。
轻刑包括了罚金、杖刑、笞刑等,而重刑则是指斩首、枭首、械绞等极其严厉的刑罚。
古代中国的刑罚体系非常严格,赋予了官员很大的权力。
轻刑一般由地方官员进行判决和执行,而重刑则由中央政府负责。
此外,地方刑罚的执行要根据地方的风俗、习惯以及地方法律的规定进行。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刑事司法的地方化特点。
古代中国的刑事司法制度相当复杂。
司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了调查、审判和执行。
调查是指对犯罪行为进行搜证、取证以及查找嫌疑人的过程。
在古代中国,司法官员需要亲自掌握这些信息,而不是依赖于调查人员。
审判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由于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古代中国的法庭审判往往更加注重以妥善的方式处理案件,依据规则和法律解决争议。
古代中国的审判过程十分严格,需要依据证人证言、物证和其他证据,以及一系列复杂的法律程序。
在执行过程中,古代中国主要依赖于官员的权威和官府的力量来执行刑罚。
刑事司法制度的运作需要权威化、集权化的体系,以确保刑罚的执行力度。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的犯罪与刑事司法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唐代十罪判罚制度

唐代十罪判罚制度
在唐朝,判罚制度是一项严谨的法律制度,旨在确保公正的司法审判和有效的惩罚犯罪。
唐朝的判罚制度以其独特的十罪判罚制度而著称,这十罪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
对于这十种罪行,唐朝的法律制定了详细的惩罚措施。
例如,对于谋反罪,罪犯将被判处死刑,而且其家人也会被流放。
对于谋大逆罪,罪犯也将被判处死刑,但其家人不会被流放。
对于谋叛罪,罪犯将被判处流放,而且其家人也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对于其他罪行,惩罚措施也会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这些惩罚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司法审判。
除了十罪判罚制度外,唐朝的法律还规定了其他的惩罚措施,如杖刑、徒刑、流放等。
这些惩罚措施都是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和性质来决定的。
同时,唐朝的法律还强调了对罪犯的改造和教育,以避免他们再次犯罪。
总的来说,唐朝的判罚制度是一个全面而有效的法律制度,它不仅确保了公正的司法审判,还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同时,它也为后来的法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浅论犯罪过失

浅论犯罪过失作者:高敏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9年第06期摘要:关于犯罪过失世界各国学说众说纷纭,存在许多争议。
中国刑法和外国相关刑法对此都有不同视角,而且犯罪过失也是刑法理论中复杂问题之一。
关键词:浅论;犯罪;过失本文以犯罪过失为切入点,介绍犯罪过失的相关法史、中外国相关学说以及我国现行刑法的立法论等。
一、法史(1)在中国法的发展历史历程中,犯罪过失的概念存在,且对应于犯罪故意。
“过失”之说还有一些不同认识,一是《周礼·秋官·司刺》中的“三宥”制度。
即,“一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之说[1]二是《尚书.舜典》的“眚灾肆赦,怙终贼刑”之说,注云:“眚,过;灾,害;肆,缓;贼,杀也。
过而有害,当缓赦之;怙奸自终,当刑杀之”[2]。
三是《周礼》中的“三宥”制度并不是后世刑法中过失的渊源,而是臣僚因公犯罪、误失、遗忘的渊源。
而是西晋张斐《律注表》提出的“不意误犯谓之过失”。
而自文字记载,“眚”指“过失”、“过错”。
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在西周时期已经有了对没有犯意,却危害社会的行为已经有了初识。
(2)《唐律》是我国古代刑法的瑰宝。
其《名例律》:“本应重而犯时不知者,依凡论;本应轻者,听从本。
”虽然没有明确而单独规定犯罪过失,但在具体罪中多有呈现“失”、“误”、“过失”、“不觉”等认识错误。
《清律》也有“若过失杀伤人者,较戏杀愈轻,各准斗杀、伤罪,依律收赎,给付其被杀伤之家。
”之类发条,基本和《唐律》观点一致。
二、学说(1)无认识说。
“过失犯之处罚,在于行为人疏忽未认识行为之违法性,或由于行为人之错误,致未认识其行为之结果,凡此均可因有所需要之注意而得以避免。
”[3]西方法律多受罗马法的影响,就刑事责任的主观要素而言,划分为故意和过失。
其区分的依据是否对事实有无认识。
(2)不注意说。
一种是以木村龟二为代表的观点:“过失是虽对犯罪事实没有认识,但对该事实应该认识并且有认识的可能的场合,即由于不注意对犯罪事实没有认识。
古代刑法的研究报告

古代刑法的研究报告古代刑法的研究报告古代的刑法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对犯罪行为进行制裁和惩罚的法律规定和制度。
对古代刑法进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法律体系、社会秩序以及文化传统,对现代刑法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古代刑法的特点1. 严厉而残酷的刑罚:古代社会中的刑罚常常以“杀”为主,尤其是对重罪的处罚更加残酷,如斩首、凌迟、剁手剁脚等。
刑罚的残酷性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犯罪行为的极度反感和惩罚的决心。
2. 以审判权力的集中为特点:在古代社会中,刑事审判权通常被集中于统治者或者贵族阶层手中,他们对刑事审判具有绝对的权威,甚至可以兼任审判官和执行官。
3. 刑罚的分类明确:古代的刑罚按照犯罪的性质和程度进行了明确的分类,从轻罪到重罪分别有不同的刑罚,如罚站、鞭打、流放等。
刑罚的分类使得社会可以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框架,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二、古代刑法的作用1. 维护社会秩序:古代的刑法通过对犯罪行为的严厉惩罚,能够起到震慑作用,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秩序。
2. 彰显统治者的权威:古代的刑法常常由统治者或贵族阶层制定和执行,通过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可以加强统治者的权威,维护社会的统一和秩序。
3. 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古代的刑法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一些被压迫和受伤害的群体,如妇女、儿童等,刑法可以提供相应的保护,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正义。
三、古代刑法的发展演变古代刑法的发展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公正正义的追求,古代的刑法逐渐趋向于人道化和文明化。
1. 法律的制定与完善:古代社会法律的制定常常不完善和具有片面性,它们通常以传统习俗为基础,没有明确的法典和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刑事审判的公正和合理性,逐渐完善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2. 刑罚的人道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权观念的兴起,刑罚逐渐从残酷和虐待中解放出来,趋向于人道化和文明化。
古代中国的刑法

古代中国的刑法
古代中国的刑法历史悠久,从殷商时期就有了一定的规定。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刑法日趋完善。
主要的刑罚包括笞刑、杖刑、烙印、流放、斩首、鞭打等。
同时,还有以劳役为刑的苦役和徒役。
在秦朝,刑法制度达到了顶峰,制定了“法家之法”,实行“以法定罪,以律治罪”。
在汉朝,刑法逐渐趋于温和,主要刑罚为罚金和削职为民。
唐朝时期,刑法逐渐趋于人道主义,如规定严禁非法拷问,推行了“按罪从重”的原则。
明清时期,刑法逐渐呈现出特殊的地方特色。
如明朝江南一带曾实行“活捉犯罪嫌疑人”的刑法,清朝则实行了对同一罪犯实行连坐的“箍罪”制度。
此外,清朝还加强了对盗窃、贪污等罪行的打击,实行了“重金求举”的政策。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刑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完善。
从最初的简单刑罚到逐渐趋于人道主义,再到特殊的地方特色,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1 -。
论中国古代的重罪制度

论中国古代的重罪制度重罪是指统治者充分利用法律强制力,打击严重危害统治秩序的法律制度。
重罪制度包括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表示某些犯罪的严重程度,标示着某些犯罪是刑法的打击锋芒所指;另一层含义是刑罚适用制度,被纳入重罪范围的罪名,在刑法适用上,有重罪加重的规定和原则。
重罪主要包括十恶、六赃、七杀和奸党。
其中“十恶”在立法技术上表现为对严重犯罪的归纳与概括,内容有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十恶”源于《北齐律》的“重罪十条”,但反映出了法律对伦理原则的维系更加充分。
“六赃”是指六种非法获取财物的犯罪,其制度的确定在唐代,随着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以及对利用职务之便获取财物行为的加重严惩,六赃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七杀”是指中国古代刑法中其中杀人罪的通称,即谋杀、故杀、劫杀、斗杀、误杀、戏杀、过失杀。
七杀将杀人的主观方面、不同情节、性质和种类加以区分,并将这些都凝结在罪名之中,构成不同的杀人罪。
这七种杀人入罪的划分,对于正确地把握犯罪构成,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由于罪名将罪犯的主客观方面结合在一起,采取根据犯罪行为的自然外观特征进行描述的方法,最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欠缺内在的科学性。
奸党罪的正式入律是由于明、清之际,中央专制集权强化。
极端的皇权专制,在刑法上表现为严厉打击一切危害皇权的行为,因此视奸党与谋反、谋叛罪相同的重罪,施于最严厉的惩罚。
奸党罪的刑事责任一是本人处斩,并连坐其妻,妻子或流放安置或为奴,没收财产;二是常赦所不原;三是取消人犯八议等法律特权。
中国古代的重罪制度与“礼”息息相关。
比如十恶中的“大不敬”(具体包括盗大祀神御之物、乘舆服御物、盗及伪造御宝、合和御药物不如本方等)、“内乱”(具体为间小功以上亲,父祖妾及与和者)、“不孝”等罪名都属于重罪,遵循加重的规定和原则。
从上文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礼与法并存社会,纲常礼教与封建法律的结合,自西周开始历经几百年的演化、渗透和融合的过程, 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引礼入法”,再到唐律对“引礼入法”历程的升华,成为礼法合一的典范。
中国古代刑法制度

中国古代刑法制度自古以来,刑法一直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刑法制度凝聚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智慧,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古代刑法制度的历史演变、罪责和执行方式,以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一、刑法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刑法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早期的刑法制度主要依赖于部落社会的习俗和宗法规范,实行私刑和血仇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秩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刑法制度逐渐形成并不断演变。
在封建社会时期,刑法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更加完善的阶段。
首先,秦朝的法家思想提倡依法治国,明确规定了法律框架和法律制度。
秦代的法典《秦律》和《烧钱律》成为了中国古代刑法制度的开端。
随后,汉朝制定了《刑法正义》,明确了罪责和刑罚的标准,以及审判程序。
隋唐时期,《唐律疏议》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刑法制度,规定了更加详细和系统的刑罚类型和执行程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刑法制度的演变并不断吸收了其他法律文化的成果。
宋代的《宋律》借鉴了唐代法律制度并加以完善,清代的《大清律例》则进一步规范了刑法制度并加入了满洲族的法律传统元素。
二、罪责和刑罚中国古代刑法制度对罪责和刑罚有着明确的规定。
根据中国古代刑法的原则,罪责分为四个层次:重罪、次重罪、轻罪和微罪。
重罪主要指危害社会安全和稳定的严重犯罪行为,比如谋反、谋杀、叛逆等。
对于重罪,古代刑法制度实行的刑罚主要有死刑、杀身、枭首、交通罪、流放和杀全家等严厉的惩罚方式。
次重罪指造成一定社会危害的犯罪行为,如盗窃、抢劫等。
对于次重罪,刑法制度规定了鞭笞、剁手、偿赔、劳动教养等比死刑轻但仍相对严重的刑罚。
轻罪则是指一些造成轻微社会危害的犯罪行为,如偷窃、故意伤害等。
对于轻罪,刑法制度实行皮肉之刑、杖刑等较为轻微的刑罚。
微罪则是指那些对社会影响较小的犯罪行为,如乞讨、小偷小摸等。
对于微罪,传统刑法往往采用罚金、辱刑等形式进行处罚,追求的是惩戒和教育。
中国古代的犯罪与刑法制度

中国古代的犯罪与刑法制度中国古代的犯罪与刑法制度,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法律制度的重要方面。
尽管与现代的法律制度有所不同,但古代中国所采用的犯罪与刑法制度也体现了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特点。
通过对古代中国的犯罪与刑法制度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律运作方式。
古代中国的刑罚体系多种多样,整体上分为死刑、官刑和民刑三大类。
死刑是指对重大罪行的最高刑罚,包括腰斩、千刀万剐之类的残酷刑罚。
官刑是由朝廷直接授予官员执行的刑罚,如鞭刑、杖刑等。
民刑则是由民间自行实施的刑罚,如打骂、剃头等。
在古代中国,刑罚的严厉程度与罪行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同时也受到社会地位、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与现代的法律制度相比,古代中国的犯罪与刑法制度更加注重惩罚与报复。
在古代中国的社会风气中,重视家族和尊严,对于犯罪行为的容忍度相对较低。
因此,在古代中国,刑罚往往更加严厉,犯罪分子会受到更多的惩罚和压制。
同时,古代中国的刑罚制度也与社会道德以及宗教信仰有着紧密的联系,法律与道德、宗教信仰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种较为封建的刑法制度。
古代中国的刑法制度也注重职责分明和审判程序的公正性。
在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中,法官的职责十分重要,他们负责审理案件并决定罪犯的刑罚。
而古代中国的审判程序则分为三步骤:合议、判决和执行。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们会详细搜集证据,听取各方陈述并进行合议,最终做出判决。
由于时代的限制,古代中国的审判程序可能相对简单,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程序已经体现了相对的公正性。
此外,古代中国的刑事法律制度也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古代中国人普遍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社会稳定和犯罪预防的关键。
因此,社会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古代中国的犯罪与刑法制度。
通过约束个人行为和家庭关系,古代中国试图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总结古代中国的犯罪与刑法制度时,我们可以看到它饱含了对战胜罪恶的决心和对社会秩序的追求。
刑法中的罪过理论研究

刑法中的罪过理论研究罪过理论是刑法中一个核心的理论体系,它通过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和界定,为刑法的适用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虽然在不同的法系和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解释,但罪过理论对于刑法学的发展和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罪过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欧洲,当时人们开始反思如何公正地对待犯罪行为,以及如何确定刑罚的合理性。
这种思考推动了罪过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罪过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罪过应当由犯罪主体自身所为的,是一种道德上不当的行为。
根据这一观点,犯罪主体应当对其行为负有责任,承担相应的刑事后果。
在罪过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是“主观方面的罪过”,它指的是犯罪主体的主观故意或过失。
主观方面的罪过可以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
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将导致违法结果,但仍然故意为之;过失是指犯罪主体没有预见自己行为的违法后果,但由于不当的疏忽或疏忽造成违法行为。
主观方面的罪过是刑法责任的基础,没有主观方面的罪过,则不能追究犯罪责任。
除了主观方面的罪过,罪过理论还考虑了犯罪主体的客观方面的罪过。
客观方面的罪过包括了犯罪主体的犯罪情节、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法庭对犯罪主体判刑时的决策,因为它们能够反映出犯罪主体的社会背景、心理状态等,对于判决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罪过理论的研究中,有一部分学者关注的是罪过的主观能动性。
他们认为,罪过是犯罪主体自身的意志和行动的产物,必须要将犯罪行为与犯罪主体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切实反映出罪过的本质。
与此相对应的观点是罪过的客观和客观化趋势。
这一观点认为,犯罪行为不应仅仅与犯罪主体联系,还应考虑到很多客观因素,例如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
这种观点强调了犯罪行为背后的社会根源和规范。
罪过理论的研究还可以引申到犯罪预防和刑罚执行的领域。
犯罪预防强调的是通过罪过理论的研究,构建合理的刑事政策和刑罚体系,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刑罚执行则关注的是如何根据犯罪主体的罪过程度和情节,对其进行相应的罚款或剥夺自由等刑罚,以起到震慑和惩罚的效果,并促使其改恶从善。
古代中国刑法

古代中国刑法古代中国的刑法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对于犯罪行为进行惩罚和制裁的法律制度。
古代中国的刑法体系源远流长,时代变迁中产生了许多法典和法律文献。
以下是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刑法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周礼》:古代中国的刑法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周朝时期。
《周礼》是一部记述周代礼制的文献,其中包含了对于刑法的一些规定。
《周礼》中规定了七种罪行,如谋反、盗窃、伤人致死等,以及与之相应的刑罚,如流放、罚金、杖刑等。
2. 《齐民要术》:这是一本记载了古代农业生产、社会法律制度等内容的书籍。
其中包含了一些关于刑法的规定。
例如,对于盗窃行为,《齐民要术》规定了相应的刑罚,如首次盗窃者处以杖刑,再犯者处以绞刑。
3. 《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的著作《韩非子》中也包含了许多关于刑法的内容。
《韩非子》中提出了“法者,所以内防也”、“法者,所以外禁也”等观点,强调了刑法的作用和意义。
4. 《汉律》:汉律是汉代统一的刑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刑法典。
《汉律》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刑罚,如谋反、盗窃、伤人致死等。
《汉律》中还包含了刑罚执行的程序和衡量刑罚轻重的标准。
5. 《唐律疏议》:唐代的刑法集大成者是大明宪宗时期的著作《唐律疏议》。
这部法典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刑罚,并详细描述了刑罚的执行程序和法律的相关细节。
同时,《唐律疏议》还注重了对犯罪分子的改造和教育。
6. 《宋刑统》:《宋刑统》是中国宋代的一部法律典籍,在刑法领域有很高的权威性。
《宋刑统》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刑罚,并详细描述了刑罚执行的程序、标准和具体方法。
7. 《明律》:明律是中国明清两代的刑法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大规模的刑法典。
《明律》规定了众多犯罪行为的刑罚,并详细描述了刑罚执行的程序和法律的相关细节,同时《明律》注重了对犯罪分子的改造和教育。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刑法以厘清法律规范为核心,注重法治理念的积极引导,力求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对犯罪分子进行惩罚和改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古代刑法中的罪过罪过问题是刑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所谓罪过,是指犯罪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所持有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状态。
在我国古代的法制中,很早就出现了故意和过失的区别,并把其作为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但是,关于罪过的容、形式、围等问题,与现代刑法理论中的罪过存在较大的差异。
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考证与探讨,以阐明古今罪过理论的异同。
一、我国古代刑法中关于罪过的表述及发展变化关于罪过的表述,最早见于《尚书》。
《尚书。
舜典》:“眚灾肆赦,怙终贼刑。
”其注曰:“眚,过;灾,害;过而有害,当缓赦之;怙奸自终,当刑杀之。
”《尚书。
大禹谟》:“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其注曰:“过误所犯,虽大必宥;不忌故犯,虽小必刑。
”《尚书。
康诰》:“人有小罪,非眚,乃为终,自作不典,式而。
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
乃有大罪,非终,乃唯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实乃不可杀。
”可见,“眚灾”、“过”即过失犯罪,“怙终”、“故”、“非眚”即故意犯罪。
“过失”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周礼。
秋官。
司刺》有三宥之法,其中“再宥曰过失”。
司农注:“过失,若今律过失杀人不坐死”。
玄注:“过失,若举刀欲斫伐而轶中人者”。
在战国及代,罪过表述为“端”与“不端”。
《墨子。
号令》:“其端失火以为乱事者,车裂。
”清人毕沅注曰:“言因事端以害人,若今律故犯。
”又如《简。
法律答问》记载:“甲告乙盗牛若贼伤人,今乙不盗牛、不伤人,问甲可(何)论?端为,为诬人;不端,为告不审。
”意为:甲控告乙犯盗牛和伤人罪,而实际上乙没有盗牛,也没有伤人。
对甲应如何论处?如果甲是故意的,则构成诬告罪;如果甲不是故意的,则为告发不实。
即“端”为故意犯罪,“不端”为过失犯罪。
在汉代,“法令有故、误”(《后汉书。
郭躬传》),“圣君原心省意,故诛故贳误”(《论衡。
答佞》)。
可见,“故”与“误”是汉代刑法中相对称的罪过概念。
此外,“过误”也常被用来泛指过失犯罪,其意与“误”完全相同。
如《汉书。
钟离意传》:“时诏赐胡子缣,尚书案事,误以十为百,帝见司农上薄,大怒,照郎将笞之。
意因入叩首曰:过误之失,常人所容。
”及晋代都沿用“过误”来表述过失犯罪,如《律》:“过误相杀,不得报仇”;《晋律》:“过误杀人三岁刑”。
此外,“过”、“误”等传统用语作为一种习惯也常被使用。
但在晋代,刑法中更为普遍采用的是“故”与“失”相对应的罪过概念。
《晋书。
刑法志》载:“夫律者,当慎其变,审其理。
若不承用诏书,无故失之刑,当从赎。
谋反之同伍,实不知情,当从刑。
此故失之变也。
”这里“故失之刑”、“故失之变”中的“故失”即指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晋代明法掾裴在其《注律表》中对“故”、“失”作了明确的解释,即:“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
”可见,“故”与“失”是晋代关于罪过问题的法律用语。
唐律集历代法律之大成并为后世所沿用。
关于罪过,唐律在区分故意和过失的基础上,将过失犯罪分为“误”、“失”和“过失”三种,而“过”、“过误”在唐律中未再出现。
“误”是与“故”相对的表示一般过失犯罪的概念,“失”和“过失”则仅适用于某些种类的犯罪(将在后文详述)。
故意犯罪在唐律中表述为“故犯”,如《唐律。
杂律》规定:“诸水火有所损败,故犯者,征偿”。
但更多情况下则直言“故”,如“故杀伤人”、“故纵”、“故出入人罪”等。
宋、元、明、清沿用唐律,对罪过的表述基本无变化。
清末刑法变革,制定了《大清新刑律》。
该律第13条规定:“非故意之行为,不为罪。
但应论过失者,不再此限。
”至此,“故意”与“过失”作为相对称的罪过用语始见于律文。
二、我国古代刑法中罪过的表现形式及其含义1、关于故意犯罪我国古代刑法中概括表示故意犯罪的罪过称为“故”。
何为“故”?《说文》释曰:“故,使为之也。
”所谓“使为之”,即身不为而使人为之,使人为之必出于有意,故意之义由此而生。
《。
汜论》:“勒问其故。
”注曰:“故,意也。
”《国语。
楚语》:“夫其有故。
”注曰:“故,犹意也。
”可见,以“意”训“故”是故意的本源。
在古语中,“故”即为故意,因此很少连言“故意”。
在法律中,“故意”一词更是从未出现过。
从法律意义上解释“故”的含义,当首推晋代裴的《注律表》,其曰:“其知而犯之谓之故”。
这实际是对故意犯罪所下的定义。
知,就是知道、明知。
“知而犯之”即行为人已经认识到、预见到行为的性、危害性,却仍然去实施这种行为。
裴的解释对后代法律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从唐律到明、清律基本沿用此说,没有本质的变化。
故清末法学家家本称:“‘故’字之意,自当以此为定论。
”(《寄移文存。
卷二》)故意犯罪在古代刑法中的表现形式除“故”以外,还有“谋”、“贼”、“知”等。
“谋”,是指谋划、策划。
《简。
法律答问》载:“‘臣妾牧杀主。
’可(何)谓牧?欲贼杀主,未杀而得,为牧。
”这是对谋杀的解释,即:什麽叫谋?企图杀害主人,没有杀就被捕获,叫作谋。
晋代裴对“谋”的解释是:“二人对议谓之谋”。
可见,谋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商议犯罪。
《唐律。
名例》亦规定:“称‘谋’者,二人以上。
”但在此基础上又规定:“谋状彰明,虽一人同二人之法。
”谋是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与他人共议时方可表现出来,故法律规定须二人以上。
但如果通过某种事实、情状已能判明行为人意图实施犯罪,根据唐律也可构成“谋”罪。
《唐律疏议》举例释曰:“假有人持刀仗入他家,勘有仇嫌,来欲相杀,虽止一人,亦同谋法。
”可见,“谋”是古代故意犯罪的预备形式,如果进一步实施犯罪并发生危害结果,则加重处罚。
如《唐律。
贼盗》规定:“诸谋杀人者,徒三年;已伤者,绞;已杀者,斩。
”“贼”,是指故意杀、伤人。
《左传》昭公十四年:“杀人不忌为贼。
”《尚书。
舜典》注:“杀人曰贼。
”《左传》僖公九年注:“贼,伤害也。
”、汉律中都有贼杀、贼伤等罪名。
晋代裴注律释曰:“无变斩击谓之贼。
”即没有发生事变而斩杀、殴击他人。
在古代刑法中,“贼”作为故意犯罪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围仅限于侵犯人身的杀伤犯罪,而且仅存于唐代以前的刑律中,在唐代以后,“贼”被“故杀伤人”罪所取代,不再是法律用语。
如《唐律疏议》曰:“非因斗争,无事而杀,是名‘故杀’。
”可见,“无事而杀”的“故杀”与“无变斩击”的“贼”是同一含义。
因此,在《唐律》中没有再出现冠以“贼”字的罪名。
“知”,是指明知、知道。
《简。
法律答问》:“夫盗二百钱,妻所匿百一十,何以论妻?妻智(知)夫盗,以百一十为盗。
”意思是:丈夫盗窃二百钱,其妻藏匿了一百一十钱,如果妻子知道是丈夫盗窃所得,则对妻子按盗窃一百一十钱论处。
这显然属于知而犯之的故意犯罪。
汉代有“见知故纵之法”,唐律有“知情藏匿罪人”,“见知”、“知情”都是明知故犯,故为故意犯罪的表现形式。
2、关于过失犯罪我国古代刑法中概括表示过失犯罪的罪过称为“过”、“误”或者“过误”,是指非出于行为人的本意而发生的过错、错误。
如《周礼。
地官。
调人》:“凡过而杀伤人者,以民成之。
”注曰:“过,无本意也。
”疏曰:“此谓非故心,是过误攻杀或伤于人者。
”即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行为人没有认识、没有预见到的,是违背行为人本来意愿的。
因此,在古代刑法中,行为人不是有意实施危害行为而在客观上产生了危害结果的,就称为“过”、“误”或者“过误”,它们都是与故意犯罪相对称的过失犯罪的表现形式。
过失犯罪在古代刑法中的表现形式还有“失”和“过失”,“不知”有时是过失犯罪,有时则不为罪。
“失”,在古代刑法中有两种含义。
一是作为与一般故意犯罪相对称的过失犯罪概念,指非出于行为人本意而造成危害后果的情况。
这种用法仅见于晋代。
如裴注律曰:“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
”可见,“失”是与“故”相对称的概念。
所谓“意以为然”,即行为人主观上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的,但在客观上却产生了相反的结果,这种主客观的不一致,就是“失”。
在这里,失与故相对称,其含义与前述“过”、“误”及“过误”基本相同。
二是作为特殊的过失犯罪概念,指有关公务犯罪的过失。
《简。
法律答问》载:“士五(伍)甲盗,以得时直(值)臧(赃),臧(赃)直(值)过六百六十,吏弗直(值),其狱鞫乃直(值)臧(赃),臧(赃)直(值)百一十,以论耐,问甲及吏可(何)论?甲当黥为城旦;吏为失刑罪,或端为,为不直。
”据此,甲盗赃六百六十,审判官吏以盗赃一百一十论罪,对审判官吏应处以失刑罪,但如是故意所为,则以不直论罪。
失刑与不直都是公务犯罪,前者是过失犯罪,后者是故意犯罪。
“失”仅用于过失公务犯罪,在古代刑法中比较普遍,如《唐律。
职制》规定:“贡举非其人,……失者,各减三等。
”《唐律。
断狱》规定:“即断罪失于入者,各减三等;失于出者,各减五等。
”明清律中的规定亦与此基本相同。
应当注意的是,“失”虽然是公务犯罪的过失表现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的过失公务犯罪都用“失”来表示。
如《唐律。
职制》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
”此罪显系过失公务犯罪,但未用“失”来表示,而是用“误”来表示的。
“过失”,在古代刑法中特指过失杀伤罪。
晋代裴注律曰:“不意误犯谓之过失。
”所谓“不意误犯”就是指危害后果的发生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本意,所以,“过失”的含义与“过”、“误”是一致的。
但是,在古代刑法中,“过失”不是概括表示过失犯罪的罪过形式,而仅作为限定性用语适用于过失杀伤罪。
裴注律中有这样四句话:“两讼相趣谓之斗,两和相害谓之戏,无变斩击谓之贼,不意误犯谓之过失。
”这是裴对斗、戏、贼和过失四个罪名的解释,这四个罪名都是有关杀伤方面的犯罪。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过失”是一个罪名,是指与表示故意杀伤罪的“贼”相对称的过失杀伤罪。
在《唐律》中“贼”变为“故杀伤”,“过失”则成为与“故杀伤”相对而言的“过失杀伤”。
“过失”总是与杀伤有关的罪名连在一起使用,如“过失杀人”、“过失杀伤人”、“过失杀”、“部曲奴婢过失杀主”、“过失杀伤祖父母、父母”等,即使单独使用“过失”或“以过失论”、“子犯过失流”等,也都无例外地限指杀伤罪。
有的学者在引用裴《注律表》时,作出如下断句:“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不意误犯谓之过失”(见《九朝律考》)。
这种理解是不确切的。
一方面,在中国古代刑法中,故意犯罪仅言“故”而不言“故意”,另一方面,与“故”相对言的罪过形式是“过”、“误”、“失”,而不是“过失”。
“不知”,是指行为人因不知道、不了解事实真相而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
在古代刑法中有些“不知”属过失犯罪,如《简。
法律答问》载:“发伪书,弗智(知),赀二甲。
”即不知道是伪造的文书而传发,处赀二甲的刑罚。
此即过失犯罪。
也有些“不知”则不为罪,如《唐律》“知情隐匿罪人”注曰:“其展转相使而匿罪人,知情者皆作,不知者无论。
”疏议曰:“展转相使匿罪人者,假有甲知情匿罪人,又嘱付乙令匿,乙又嘱丙遣匿,如此展转相使匿罪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