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线索
中国古代史核心线索归纳
中国古代史核心线索归纳一、中国古代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1.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确立三公九卿制度: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2. 汉朝初期基本沿袭秦制;汉武帝时期,皇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确立中外朝制度,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三省体制,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4. 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职责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彼此牵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5. 两宋时期,形成“二府三司”体制,中书门下掌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
另设置台谏掌监察。
6. 元朝,形成一省二院制,中书省是最高行政长官,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掌管宗教事务。
7.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8.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是国家为了方便行政管理的实施,而划分行政区域、设立地方分治机构的制度。
1. 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2. 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3. 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4. 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5. 宋朝,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这些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史(宋元版块) 复习课件--202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②从功能上看: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③从地域分布上看:从战国到唐代,商业都市主要分布在北方,唐代以后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城市的数量明显多于北方。
示例
论题: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开发的影响。
论述:①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宋朝户口分布 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两宋交替之际,大批中原人口南移,进一步奠 定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②伴随着北方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传入 ,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开发,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 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 提高。③由于平原地区的生产条件相对优越,导致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 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
,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
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
高。
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
地区
主要地形
平均人口密度(人/方千米)
苏州、湖州、常州、秀州
平原
104
温州、台州
丘陵
55
歙州、睦州
山区
30
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 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版块四 两宋的新变化与 元朝的统一
• 主干知识线索:
一、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
1、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由枢密院掌军事,三司掌财政,与宰 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三衙”在调兵权与统兵权上 进行分权。 2、元代: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七年级全册历史的中国古代朝代脉络按时间线索将其整理
七年级全册历史的中国古代朝代脉络按时间线索将其整理夏:约前2071-约前1600商:约前1600-约前1046周:西周:前11世纪-前771东周:前770-前771春秋:前770-前256战国:前475-前221秦:前221-前206汉:西汉:前206-公元23东汉:25-220三国:魏:220-265蜀:221-263吴:222-280晋:西晋:265-316东晋:317-420十六国:304-439南北朝:南朝: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北朝:北魏:386-534东魏:534-550北齐:550-557西魏:535-557北周:557-581隋:581-618唐:618-907五代十国: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晋:936-946后汉:947-950后周:951-960十国:902-979宋: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辽:907-1125西夏:1038-1227金:1115-1234元:1279-1368明:1368-1644清:1644-1911前2070年-前1600年,夏朝。
共471年。
前1600年-前1046年,商朝。
共存续555年。
前1046年-前771年,西周。
前770年-前256年,东周。
东西两周共存续791年。
前770年-前476年,春秋时代。
前475年-前221年,战国时代。
前221年-前206年,秦朝。
存在15年。
前206年-前202年。
楚汉相争。
前202年-公元8年,西汉王朝。
9年-23年,新朝。
23年-25年,玄汉政权。
25年-220年,东汉王朝。
两汉共存续426年。
220年-266年,曹魏。
221年-263年,蜀汉。
222年-280年,东吴。
266年-317年,西晋。
317年-420年,东晋。
两晋存续154年。
304年-439年,十六国时期。
北朝:386年-534年,北魏。
534年-550年,东魏。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
初中需要掌握的朝代线索: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东汉-----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南宋(金)-----元-----明-----清朝代速记歌诀: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晋朝--公元266-420年分为西晋(266年),东晋(317年)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显)->(李旦)->唐玄宗(李隆基)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宋朝--公元960-1276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速记口诀: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附:中国历史朝代简表朝代起止年代创建人都城黄帝尧舜禹约170万-4000年前黄帝尧|舜/夏朝前2100-1600 启阳城商朝前1600-1100 汤亳→殷西周前1100-771 武王镐东周前770-256 周平王洛邑春秋前770-476 /洛邑战国前475-221 //秦朝前221-206 秦始皇咸阳西汉前202-公元8年汉高祖长安新朝8-23 王莽长安东汉25-220 光武帝洛阳三国魏220-265 曹操洛阳蜀221-263 刘备成都吴229-280 孙权建业西晋265-316 司马炎洛阳东晋317-420 司马睿建康十六国304-439 //南北朝420-581 //隋朝581-618 杨坚大兴唐朝618-907 唐高祖长安五代十国907-960 //宋朝北宋960-1127 赵匡胤开封南宋1127-1279 高宗临安辽朝916-1125 耶律阿宝机上京西夏1038-1227 李元昊兴庆金朝1115-1234 阿骨打中都元朝1271-1368 忽必烈大都明朝1368-1644 朱元璋南京→北京清朝1644-1911 努尔哈赤北京历史大事记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奴隶社会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国学×参考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封建社会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1718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东汉(25年到220年)25年东汉建立73年班超出使西域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三国(220年到280年)220年魏国建立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263年魏灭蜀265年西晋建立魏亡西晋(265年到316年)280年西晋灭吴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结束东晋(317年到420年)317年东晋建立383年淝水之战南北朝(420年到589年)420年南朝宋建立南朝的开始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隋(581年到618年)581年隋朝建立北朝结束589年隋统一南北方南朝结束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611年隋末农民战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唐(618年到907年)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627年——649年贞观之治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8世纪前期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以渤海为号同一时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713年——741年开元盛世755年——763年安史之乱780年实行两税法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五代(907年到960年)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北宋(960年到1127年)960年北宋建立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11世纪中期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1069年王安石变法国学×参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金灭辽南宋(1127年到1276年)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元(1271年到1368年)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1276年元灭南宋1351年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明(1368年到1644年)1368年明朝建立盟军攻占大都元亡明初开始修建明长城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16世纪中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1581年实行一条鞭法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1644年清军入关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6851686年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696年昭莫多战役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18世纪中期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小和卓发动叛乱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初中需要掌握的朝代线索: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东汉-----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南宋(金)-----元-----明-----清。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2024高考历史复习: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北宋建立后,通过战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派文官出任知州;在各路设置转运司;充实中央禁军,拱卫京师。
(2)分化事权,互相牵制。
在中央增设枢密院、三司和参知政事;枢密院与“三衙”分权。
地方上,各路设立“四监司”;各州增设通判。
分权于下,集权于上。
(3)崇文抑武。
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文官执掌枢密院;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朱熹3.措施:重文轻武,实行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4.影响:(1)积极性: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消极性:降低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无力抵挡辽与西夏的进攻。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积弱)(1)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威胁。
北宋两次北伐,均告失败。
(杨家将)辽军南下,澶州之战,缔结澶渊之盟。
(2)北宋与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达成和议。
(庆历和议)2.财政危机(积贫) 三大原因:(1)推行募兵制,军队不断扩编,促使军费剧增;(2)分化事权,政府机构重叠,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3)对外以钱财换和平。
送给辽“岁币”,送给西夏“岁赐”。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边防压力沉重,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2)庆历新政的失败。
庆历新政是范仲淹发起的,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遭到官僚集团的抵制而失败,但是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
(3)宋神宗锐意改革,大力支持。
2.内容(1)经济上——富国之法:国家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国家从事商业经营(市易法)等。
(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2)军事上——强兵之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置将法、设置军器监)。
两宋时期基本历史线索
两宋时期基本历史线索
两宋时期基本历史线索
一、宋代的历史地位
二、宋代的基本问题
一宋代的历史地位
……古人好读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
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
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
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致熊纯如的信严复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
……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理学与艺术》钱穆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宋史职官志考正》序
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邓广铭
陈寅恪
11 至13 世纪期间,在政治社会和生活诸领域中没有一处不表现出较先前时代的深刻变化。
这里不单单是指一种社会现象的变化,而更是指一种质的变化……一个新的社会诞生了,其基本特征可以说已是近代中国特征的端倪了。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中国历史纵向线索归纳
中国历史纵向线索归纳一.中国古代制度1.原始社会:尧,舜,禹时代——禅让制,2.夏——王位世袭制,奴隶制形成。
3.西周——分封制,奴隶制强盛。
4.战国(秦)——县制,(东周时期,奴隶制瓦解)5.秦朝——郡县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6.隋朝——科举制,三省六部制7.元朝——行省制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强化1.秦朝——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总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西汉——“更化”,“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隋朝——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地方设立郡县两级制,开创科举制。
4.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5.北宋——中央权力一分为三,兵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6.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提高六部地位;在地方设三司;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8.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
三、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1.西汉——文景之治,东汉——光武中兴2.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3.清朝——康乾盛世四、经济(一)、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末年,“永嘉南渡”,江南逐渐开发,为南移打下基础。
2.唐末——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北宋——“国家根本,仰给江南”。
4.南宋——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口号——实业救国2. 黄金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原因:(1)、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行一系列振兴工商业的措施;(2)、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3. 萎缩——20世纪20年代后(一战后)原因:(1)、帝国主义掠夺,特别是日本入侵,对民族工业造成毁灭性打击;(2)、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4. 特征——(1)、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2)、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和沿海地区(3)、受中国社会性质制约,整体水平比较落后。
两宋知识点总结
两宋知识点总结一、政治1. 北宋政治北宋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由于党争纷杂,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在政治上有一些重要的人物,比如王安石、秦桧等。
其中,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政治史上的一大事件,他提出了一系列变法措施,试图解决政治经济困难,但最终失败,引发了王安石变法与新旧党争,进而导致庆历之乱,被迎上位的宋哲宗弹劾下台,新党政权被瓦解。
2. 南宋政治南宋政治的重要性是明朝建立的里程碑。
南宋的政治中心设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南宋政治上有一些重要人物,比如赵构、岳飞、陆游等。
南宋政治的特点是官僚统治和文官专政。
当然在南宋政治上也发生过一些重要事件,比如靖康之变,这一事件导致了南宋的灭亡。
二、经济1. 北宋经济北宋经济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尤以农业和手工业发达而闻名。
北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日臻完善,农业生产水平骤然上升,大规模水利工程得到充分利用、系统开发,使中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和产量大规模提高。
同时,经济贸易蓬勃发展,特别是发达的海上贸易,使得北宋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处于持续稳步增长状态。
2. 南宋经济南宋朝时期至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
南宋时期,农业经济继续坚定向好的方向发展,农业生产取得进一步持续稳定发展。
南宋手工业与商业发展更加成熟、蓬勃;南宋的商业首次获得弘扬,发展状况也前所未有。
南宋时期以其独特的经济现象,以综合发展、互通互联的全国性经济合作、创新思维思维、实体经济,繁荣发展起来。
同时,金、蒙、西夏三国对南宋桂林以南、长江流域以北的产业经济发展,经由长江北上以及在三国发展商品经济。
三、文化1. 北宋文化北宋文化以诗词、绘画、饮食等方面的发展为主要特点。
在诗词方面,有着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文学大家的出现,形成了欧体诗、苏门词等不同风格的诗词。
在绘画方面,有着文人画的兴起,出现了梅道奇、李唐等大画家。
而在饮食方面,北宋是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宋代的饮食文化有着鲜明的北方特色,比如有糖葫芦、冰糖葫芦等食品的出现。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之宋辽夏金元史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宋辽夏金元史从960年北宋建立到1368年元灭亡、明建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宋史(960——1276年)一、北宋(960年,陈桥驿兵变——1127年靖康之变)的建立和统一之路宋太祖、太宗两朝是北宋初期。
1、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2、平定李筠、李重进(二人为后周大将)的叛乱;↓3、963年,平定荆南(南平);↓4、965年,消灭后蜀;↓5、971年,后汉降宋;↓6、975年,灭南唐;↓7、978年,吴越献地,降。
至此北宋消灭南方割据政权;↓8、979年,太宗亲征,灭北汉,之后发动征辽战争。
986年,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1、“杯酒释兵权”,把全国武装的最高统帅权收到皇帝手中;2、撤销殿前都检点,设“三衙”,即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和殿前司统领禁军;集军权 3、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将全国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类;4、确立养兵募兵制度;集权措施 1、分割宰相权力,设参知政事为付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掌管军事以分割宰相军权,设户部、盐铁、度支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集行政权 2、削弱郡县长官权力,设通判监督知州;3、官、职、差遣分离;4、改革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选拔人才;集财政权:中央“制钱谷”,各地设转运使把财政收入运到指定地点;集司法权:设提点刑狱一职,主管地方司法;评价:1、对于解除藩镇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并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2、随着时间推演,造成“三冗二积”的不良局面;三、北宋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是重点】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中期。
1、土地问题严重。
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大量农民失去田产;2、北宋人民负担沉重。
北宋实行五种版籍户口制,低等户民倍受盘剥;3、土地赋税实行两税法,又有各色杂税、杂役;A、社会矛盾 4、徭役和差役负担重;5、由于冗官、冗兵以及奢侈浪费,财政入不敷出;6、对外战争失利,军事危机加深;B、农民起义起义(一)、王小波、李顺起义:993年,四川茶农王小波率众起义,首次明确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王小波牺牲后,妻弟李顺被推为首领。
中国古代史线索梳理
中央集权的四大焦点 1)皇权与相权 2)中央与地方
3)思想的控制
4)官员的选拔
从周朝到秦帝国的社会大变革、社会大转型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民族关系
西周
(原型)
东周 (转型)
秦朝 (定型)
转型的实质: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大变革、大转型.
主要 代表人物 学派 儒家 法家
道家
主要思想
从海禁到闭关锁国(海禁——开禁——闭关锁国, 影响),康熙帝抗击_____入侵.
特点:经济交流 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从“______”到“_______”
_________制(特点:__________)
____________体制
社会大变革(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以______为典型)
君 创建 三点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 巩固 汉承秦制、_________制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线索 神话与考古(内容、意义)、文明的特征、核心地区
青铜器(功能)和甲骨文;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 法探究历史 礼乐制度(目的、内容、作用、发展) 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汉初黄老思想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泥活字印刷、火药武器、梦溪笔谈 几何原本的翻译;早期西学东渐的意义 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四库全书及狱 西周起源(敬天保民明德)——春秋战国创立(孔孟 之道)——秦朝遭打压(焚书坑儒)——汉初逐渐复 苏(黄老思想)——汉武帝时代发展并确立正统地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富国强兵
要,受到当政者欢迎;
促成统完成.局限性:
专制独断、严刑峻法,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_史学理论: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史学理论: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
自南宋初重修《神宗实录》确定“是元祐而非熙丰”,“唯是直书安石之罪”的编撰宗旨,从而彻底否定王安石变法以降至今,历史已走过近900年。
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褒贬议论,亦是一桩几经变动而又难以了结的历史公案。
依据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特点和评价主流意见的变化,可以把近900年间评议、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分作三个时期:南宋至晚清;20世纪前半叶;20世纪后半叶。
一南宋至晚清近800年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
而否定的评议主要形成于南宋。
南宋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否定性评议的形成有两条线索:一是南宋史家在编修北宋历史的著述中对王安石变法史实的评议和选材;二是理学家及事功学派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
先说第一条线索。
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是从南宋至晚清绝大多数史家及思想家评论王安石及其变法的首要观点。
宋廷南渡以后,宋高宗表示“朕最爱元祜”,并把北宋亡国之罪由蔡京集团追及王安石。
宋高宗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元祐史臣的观点重修《神宗实录》,“唯是直书安石之罪,则神宗成功盛德焕然明白”。
二是贬斥王安石新法褒奖元祐更化。
宋廷的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后宋孝宗朝由李焘、洪迈等人修撰的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国史》,及私史著作如王称《东都事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和该书的删节本,如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彭百川《太平治绩统类》、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宋元之际《宋史全文》等,对王安石变法史实的取舍和评议大都源自绍兴本《神宗实录》。
是故,清人蔡上翔在为王安石辩诬时说:“公之受秽且蔓延于千万世,尤莫甚于此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宋中后期人编撰的《宋诸臣奏议》(赵汝愚)、《宋宰辅编年录》(徐自明)、《大事记讲义》(吕中)等对后世否定王安石变法有较大影响的私史,亦采取了类似于“唯是直书安石之罪”的编撰宗旨。
宋代文学史发展线索
宋代文学的体会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关键期。
各种新兴文体相继兴起,文学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转移。
这些都为此后文学的发展开创了道路、拓展了空间。
宋代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词、诗、以及散文这三个方面,涌现了一大批的词、诗、散文作家。
在整个宋代文学士来说,又分为北宋和南宋,总的说来,北宋的文学成就要比南宋的文学成就要更高。
宋初结束了晚唐五代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人民获得了比较稳定的生产环境。
统治者也采取一些放宽压迫、减轻博学的措施,使阶级矛盾趋向缓和。
农业、手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社会呈现了繁荣的景象,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加之当时教育的普及远远超过前代,文臣待遇优于武人,广开科举又使更多的文人有机会进入仕途。
这些都对文学的发展繁荣做了充分的准备。
而造纸术,印刷术及刻书业的发达,又对文学知识和文学作品的传播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宋代文学可以分为六个时期,即北宋初期、北宋中期、北宋末期、南宋初期、南宋中期、南宋末期。
宋朝的词是宋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
在北宋初期,宋王朝刚刚建立时,词的发展基本上是处于停滞状态的,虽有王禹偁、林逋等人写的词,但总体上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特的时代风貌,词风基本和晚唐五代一样。
直到欧阳修、晏殊、范仲淹、张先、柳永等人的出现词才真正开始发展了。
晏殊的词已经洗去了五代时期“花间词”的脂粉气和浓艳色彩;欧阳修的词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并且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范仲淹的词多描写塞外的生活;张先的词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并将日常生活引入了词中。
柳永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词人。
在词的体式上,他大量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齐头并进;在创作方向上,他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在语言上,他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口语和俚语;在写作手法上,他善于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
中国文化之 两宋: 内省、精致
• 王守仁(王阳明的本名)的心学在陆九渊的基础 上进一步深化,他不仅承袭了“心即理”的学说, 而且还指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 外无理”,认为身体的主宰是心,心的本体是理。 在王阳明看来,事物的理并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 中,而是存在于人的内心。 • 关于如何认识人的内心,王阳明提出“致良知”。
四、教育和科技成就
• (一)宋代教育的特色 • 一是学校教育制度上等级差别不断缩小。 二是重视发展地方学校,书院教育发展到 高峰。
(二)宋代科技成就
• 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三大发明是宋代 的科技成果: • 沈括的指南针 • 毕升的印刷术 • 唐福、石普发明了火药。
(三)数学
• 贾宪在《皇帝九章算法细草》中提出了贾 宪三角,秦九韶在数学九章中提出了“大 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
瓦舍 勾栏
• 在两宋的城市里,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出现 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兼游艺场所叫瓦子,瓦室或瓦 舍。在瓦舍里设有栏杆围起来的演出场所叫勾栏, 勾栏里有乐棚供专业艺人演出使用,主要节目有
• (一)傀儡戏 (二)参军戏 (三)市人小说 • (四)杂剧 (五)讲史 (六)说书 • (七)皮影 (八)角抵 (九)花鼓
(四)历法
• 沈括 “十二气历”法。
思考题
• 试比较唐代文化和宋代文化有何不同,并 思考唐宋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二)宋明理学的发展线索
• 按历史发展的顺序,理学可分成道学、心学与气 学三派。
• 1.周敦颐、邵雍是理学的开创者,对后来的道学、心学、 气学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 2.程颢、程颐兄弟是道学的奠基者,朱熹则集其之大成。 • 3.陆九渊是心学一派的创立者,王阳明则集其之大成。 • 4.张载既是气学的开创者,又是道学的开创者。经王廷 相、吴廷翰、方以智等人的发展,至明清之际的王船山而 集大成。
(舟山)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破除传统“汉族中心论”
凸显社会发展、民族融合两个显著特征
教学依据—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基于前朝教训的宋制变革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与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王安石……不知立国之本世纪末者,真不足以 谋国也。元祐、绍圣,一反一复,而卒为夷狄侵侮之 资,尚何望其振中国以威夷狄哉!。
——【南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王安石变法 还导致了什么?
设计意图:史料互证,辅以历史史实 突破王安石变法之弊的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教学过程
(一)徐谓礼文书背后的历史 变守之间的政治军事
突显宋太祖改制之弊。
教学策略——教学过程
(一)徐谓礼文书背后的历史 变守之间的政治军事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苏轼《山村五绝》节选
乌台诗案——苏轼讽刺诗之一
这些材料说明王安石 变法出现了什么问题?
开封民避保甲,有截指断腕者。——《宋史·王安石传》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
文物证史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交融与发展
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 元八思巴字官印
南宋沉船 “南海一号”瓷器
说课流程
教学 依据
课标 要求
教材 学情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核心 素养
教学 策略
教法 学法
教学 过程
教学 反思
教学依据—课标要求
通过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 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 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下)宋辽夏金篇两宋年代简表(960—1279)辽、北宋时期全图辽西夏北宋北宋疆域与自然地理区域叠压图Daily Life In China on the Eve of……古人好读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
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
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致熊纯如的信严复钱穆▲宋元明清四代约一千年,可以说是中国的近代史。
——《宋以下中国文化的趋势》▲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
……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理学与艺术》一、宋代历史再认识——附谈“唐宋变革说”一、宋代历史再认识——附谈“唐宋变革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六朝及天水一代,思想最为自由。
——《论再生缘》陈寅恪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 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 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邓 广 铭一、宋代历史再认识——附谈“唐宋变革说”Naito Hypothesis唐和宋在文化上有显著差 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 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含 了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
内藤湖南东洋的近世和宋王朝的统 一天下一起开始。
——《东洋的近世》宫崎市定一、宋代历史再认识——附谈“唐宋变革说”唐銀薰香弔球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唐宋文化的嬗变,在中国文化史上也许是最 值得研究的题目之一。
唐文化与宋文化,分别代 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精神。
前者可以说是古 典文化的巅峰,后者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 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学术潮流的演变来 看,中唐的中国文化出现了三件大事,即新禅宗 的盛行、新文学运动(即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新 儒家的兴起。
宗教的、文学的、思想的新运动的 出现,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新发展。
三者的发 展持续到北宋,并形成了主导宋以后文化的主要 形态,也是这一时期知识阶层的精神表现。
——陈来:《宋明理学》北 宋 雙 龍 金 香 囊一、宋代历史再认识——附谈“唐宋变革说”长时段中看历史“Middle Period”Tang Song Transformation & Song~Yuan~Ming Transition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视域变化的意义周边民族政权的崛起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相对于宋朝来说,辽、夏、 金都不再是周边附属性的民族政权,而已经成 长为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能够与赵宋 长期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
中原王朝的核心地位和领头作用,不是体现在 统一大业的领导权上,而是表现在政治制度、 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巨大深远影响上。
宋代历史再认识• 应该说,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 它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 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 • 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 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 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 辉煌阶段。
二、宋代的重大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一)北宋:士大夫政治,守成与变革 (二)南宋:战、守、和——中国转向内在(一)北宋:士大夫政治,守成与变革二、宋代的重大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1、北宋:士大夫政治,守成与变革北宋历史的基本线索 “祖宗之法”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士大夫政治与北宋的改革运动 经济发展与都市繁荣 宋学:新儒家的觉醒北宋卤簿大钟二、宋代的重大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1、北宋:士大夫政治,守成与变革建隆元年(显德七年)春正 月辛丑朔,鎮、定二州言:“契 丹入侵,北漢兵自土門東下,與 契丹合。
”周帝命太祖領宿衞諸 將禦之。
太祖自殿前都虞候再遷都点 檢,掌軍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
數從世宗征伐,洊立大功,人望固 已歸之。
於是主少國疑,中外始有 推戴之議。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陈桥兵变遗址陈桥兵变瓷枕二、宋代的重大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1、北宋:士大夫政治,守成与变革禁军:“腹心之患”杯酒释兵权宋太祖:“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 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
尔曹 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 立永远不可动之业。
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 其天年。
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 上下相安,不亦善乎!”明日,皆称疾请罢。
上喜,所以慰抚赐赉之甚厚。
庚 午,以侍卫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殿 前副都点检、忠武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殿前都指挥 使、义成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侍卫都虞候、镇安节 度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皆罢军职。
独守信兼侍卫都指挥 使如故,其实兵权不在也。
殿前副都点检自是亦不复除授云。
(原注:此事最大,而正史、实录皆略之,甚可惜也。
今追 书。
) ——《涑水记闻》卷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北 宋 武 官 造 像二、宋代的重大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1、北宋:士大夫政治,守成与变革藩镇:“肢体之患”宋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 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 久之计,其道何如?” 赵普:“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 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 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 宋太祖:“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北宋黄玉经火龙把杯二、宋代的重大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 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1、北宋:士大夫政治,守成与变革979年灭960年建立“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 965年灭963年灭 975年灭 978年献土 963年灭 978年献土971年灭二、宋代的重大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1、北宋:士大夫政治,守成与变革赵弘殷斧声烛影太祖 太宗 赵匡义(光义)(炅)秦王 赵匡美(光美、开宝九年(976)十月, 上不豫……夜召晋王,属 以後事。
左右皆不得闻,但遥 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 有所逊避之状。
既而上引柱斧 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 之!”癸丑,上崩于万岁殿, 时夜已四鼓。
赵匡胤廷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理宗 赵昀赵德昭孝宗 赵昚赵德芳真宗 赵恒金匮之盟高宗 赵构二、宋代的重大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1、北宋:士大夫政治,守成与变革防弊之政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 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皆 可预为之防。
惟奸邪无状,若为内 患,深可惧焉。
帝王合当用心于此。
——《杨文公谈苑》宋太宗赵炅北宋同姓諸侯王子印守内虚外,强干弱枝二、宋代的重大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1、北宋:士大夫政治,守成与变革寇准澶渊之盟景德元年(1004),契丹大举 南下,京师震动: 当时大臣有请幸金陵、幸西蜀 者。
左相毕文简公病不出,右相寇 莱公独劝帝亲征,帝意乃决,遂幸 澶渊。
——《邵氏闻见录》卷一宋 真 宗东京二、宋代的重大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1、北宋:士大夫政治,守成与变革契丹给宋造成的亡国威胁远 大于西夏,而西夏给宋造成的国 防压力则远甚于契丹。
——李华瑞: 《北宋朝野人士对西夏的看法》延州故城1040~1042 宋夏战事迭起 1044,宋夏媾和 其后战和不常西夏崛起二、宋代的重大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1、北宋:士大夫政治,守成与变革内政外交压力庆历新政终于有一辈以天下为己任的秀 才们出来,带着宗教性的热忱,要 求对此现实世界大展抱负。
于是上 下呼应,宋朝的变法运动,遂如风 起浪涌般不可遏抑。
——钱穆范 仲 淹至范文正時,便大厲名節,振作士氣,故振作士大夫之功為多。
——《朱子语类》宋代的“士大夫政治”“与士大夫治天下”——文彦博 士大夫作为政治主体在权力世界正式发挥功能。
这 时出现了君臣双方所共同承认的一个原则,即皇帝 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
这是北宋政治史上一项 具有突破性的大原则。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文化虽然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儒 学的传承者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性 的作用,只是到了11世纪前后的北宋时代。
--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二、宋代的重大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1、北宋:士大夫政治,守成与变革王安石变法(熙丰新法)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 狄。
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
四方有志之士愢愢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 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流俗之言不足恤元祐更化—绍述哲宗嗣位,尊為太皇太后。
驛召司馬光、吕公著。
未至,迎問今日設施所宜先。
……起文彦太皇太后高氏博於既老,遣使勞諸途,諭以復祖宗法度為先務,且令亟疏可用哲宗者。
——《宋史·后妃传》泰陵(哲宗)亲政,时事鼎新。
首逐吕正愍(大防)、苏文定(辙),明年改元绍圣。
——《挥麈录》后录卷一花石纲遗物党同伐异●宋江起义(1119—1122)方腊起义●(1120—1121)宋江起义宋、金“海上之盟”1115年,东北女真族建立金政权,并开始向辽发动进攻,辽兵屡败。
徽宗希望借机收复燕云地区。
双方于1120年订立“海上之盟”。
盟约商定,两国共《武經總要》所載南宋鬬艦同灭辽。
从北宋对辽作战与宋金交涉过程中,女真贵族看出宋廷政治的腐朽与军事的无能。
女真军队灭辽后,乘势大举南下。
南宋撞車(模型)朱熹南宋疆域形势图南宋两宋政治地理格局比较余蔚:两宋政治地理格局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6期(靖康二年,1127)五月一日庚寅,登坛寅受天命。
……王泣涕,即皇帝位于应天府治之正衙。
……百官称贺。
改元建炎元年。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一南宋政权的建立宋高宗赵构《三朝北盟会编》二、宋代的重大政治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2、南宋:战、守、和南宋王朝(1127~1276年)生于战火和灾难。
然而,就在它乱纷纷的头几十年中,这个王朝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发展趋势却将塑造此后若干世纪中的中国的形象。
——刘子健《中国走向内在》自汴城而迁南京,自南京而迁扬州,自扬州而迁江宁,建炎三年之间,无虑三徙。
今越在荆蛮之域矣。
所行益穷,所投日狭,天网恢恢,将安之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六高宗致宗翰(粘罕)国书:建炎元年始,宋廷步步南迁。
李纲任相75日而被排挤出朝宗泽高呼“渡河”三声而逝。
李纲剑金宋1141年,绍兴和议。
1164年,隆兴和议。
1208年,嘉定和议。
绍兴八年,定都临安(杭州),仍称行在。
绍兴、淳熙之间颇称康裕,君相纵逸,耽乐湖山,无复新亭之泪。
士人林升者题一绝于旅邸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便把杭州作汴州!”又湖南有白塔桥,印卖朝京路经,士庶往临安者必买以披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