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第12条有感
2024年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在____年,我有幸读到了一本名为《给教师的建议》的书籍,这本书对我来说具有极大的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关注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这本书正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首先,这本书强调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书中指出,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
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提醒。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深化自己的学科知识,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其次,这本书提到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这一点对我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多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并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再次,这本书提到了课堂管理和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和谐的课堂氛围,以便学生更好地参与和投入学习。
这对于我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
在课堂上,我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我也应该注重课堂纪律的维护,确保课堂秩序良好,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学习环境。
最后,这本书还提到了教师的情感投入和责任心。
教师应该对学生负责,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潜能。
这点对我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全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用心去教导每个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只有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是非常关键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十二节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十二节怎样使检查家庭作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有感阳谷县第三职业高级中学李恒柱1、问题的提出:当被提问到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余学生不思考也不听。
2、解决的办法:教师给所有的学生都出题,让学生在草稿本上做出来,教师通过巡回检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教师可以简便的方式取得全体学生关于知识情况的信息;二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完全独立地工作,避免了在检查作业时部分学生学习部分学生不学的情况;三是教师可以直接指导成绩较差的同学,使其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救,为获取新知识打下更好的基础。
实际上对于作者在文中提到的问题,在我们的现实教育生活中大量存在,我们现在在上课时有一个教学环节叫前置补偿,或者叫课前提问,名称不同,道理是一样的,一个是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掌握的如何,另一个是对以前尝过的、这节课需要用到的知识看学生是否还记得。
大部分情况是当教师提出问题是学生心理想的往往不是这个问题如何回答,而是老师千万别叫着我,叫着我算我倒霉,叫不到我算万事大吉,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根本没把心思放在回答问题上。
真正能检查到的,也就是那几个被告叫着的学生,多说是一部分成绩好,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
好多教师也因为没有好办法而一味地责怪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做罢。
但也有部分教师用到作者所使用的方法。
这个方法首先比较好,但我感觉他真正好在教师给学生出的题目比较好。
通过做这些题目,学生不仅复习了昨天所学过的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所出的题绝对不是把昨天所学的内容让学生简单地复述一遍那么简单。
比如教师让学生求出圆面积的公式,自编一道求圆面积的应用题并解答出来。
这道题首先学生要把昨天学的圆面积公式要记住,并理解圆面积公式为何是这样的,能根据已有知识把圆面积公式推导出来,说明学生不仅记住了公式,而且理解了圆面积是怎么回事。
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编一道求圆面积的应用题。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28篇)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28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1这学期,我重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经典。
虽然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对中小学教育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和与之相符的实例,他主张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等等,对教师的帮助极大。
在我所阅读的此书中一篇文章提到怎样对待“后进生”,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被人们美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真正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学校里大都存在着这样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生活环境、天生的智商等种种原因,使他们的学业不佳,使他们成为校园中不被关心的人,处处矮人一等,而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自然成为老师的宠儿,老师关注的焦点,校园中的一等人,而先前提到的那些人就会遭受教师的另眼相看,沦为弱势群体,没人关注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思想。
其实学生再怎么幼稚,他也有他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灵魂,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笑容,多洒一份阳光,多播一份希望,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吧。
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的人则做到了,而有的人则需打一个“问号”了。
不同层次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
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
试想一下,这样下去,怎么会有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不专心听讲了,做小动作了,课后作业不能及时完成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多大的.成效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中也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十一和第十二条建议(二篇)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十一和第十二条建议晚上坐下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提的第十一和第十二条建议。
第十一条建议是说“思考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苏氏在这篇文章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恐怕是每位教师都遇到过的,就是在前一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当时都懂的情况下,到了第二天又忘记了,或者是作业会出错。
这其中的原因何在?难道仅仅归结为学生不用功,没有到家复习,或者是粗心马虎?看看苏氏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教学实践,绝不是这么简单。
学生当时明白了并不等于记住了,记住了并不等于理解了。
也就是说,面对新的知识,也许当时学生懂了,可他们却没有一个消化或者“反刍”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层上,所以第二天会造成印象模糊或者忘掉。
所以教师在每一节课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味一下,会用自己的思考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脑子里放一遍“电影”,这样,学生就会看出哪些地方出现了断挡,他们就会自觉地重新看书或者请教老师,将自己薄弱的环节给补上。
这样获得的知识是经过自己加工的,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知识留在他们头脑中的印象就会是深刻而持久的,也就不会出现上面说的情况。
如何保证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回味的过程呢,关键是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老师的讲解)去理解所学的内容。
不要怕耽误时间,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说: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心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
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说到检查作业,也是老师头痛的问题,因为老师上课时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对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检查到,而在检查其中的几位时,有些学生还不听。
(这里所说的检查主要是针对前一天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的口头检查。
现在很多老师已经省略掉了这一环节)如何进行检查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第十二条建议(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运用草稿本的方法。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精选24篇)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精选24篇)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篇1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
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
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苏氏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一再地践踏罢了。
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
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己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最后,在这条建议中我对提到的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很感兴趣。
在教学中我也一直努力尝试,但我的做法一般是:在课堂中,完成基本知识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在作业中,呈现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春夏秋冬悠然轮回,不知不觉中我们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热潮中已经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
我还记得初次见到这本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
我喜欢在闲暇的时候捧着它,细细揣摩,仔细研读,把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对照和反思。
我喜欢读文学方面的书,总觉得教育方面的书不外乎是高深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但自从见到这本《给教师的建议》后,我就迷上了这本书。
这本书让我激动、兴奋、震撼,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共鸣。
我想,如果我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就能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那么我会少走多少弯路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人从这部书中读出了教师要读书,也有人从这本书读出了教师要快乐教育,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爱。
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这本书拨动我心弦的还要数第75条建议——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他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每一个孩子,不管他来自何方,出身尊贵,也不管他的穿戴与长相千差万别,他都是怀着一颗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的美好愿望来到学校的。
我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可能都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大的影响。
课堂上那个性格内向的男孩在鼓足勇气后举起怯怯的小手,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可他一言不发,同学们哄堂大笑。
老师严厉的说想好了再回答。
从此他再也不敢举手。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新课改的课堂上,那个男孩在老师的亲切的鼓励下,勇敢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老师和同学都为他祝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20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1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
作为一线教师,书中许多的经验都很值得我去学习和反思。
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书中提到:“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
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
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 “爱,是一种责任”。
反思一下自己七年的教学,自己又做到了哪些呢?每次写论文绞尽脑汁,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呀!在平时教学中我也往往不自觉地有偏爱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对一些学习成绩差、平时又经常捣蛋的学生则总是认为"孺子不可教也",经常大发脾气。
其实静下心来想想,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天空,每个人身上都有潜能,只是我们把学习成绩看的太重,没有发现而已。
要善于发现,这就需要我们对他们同样的倾注一份爱、一份尊重。
在教学中,善于赞美学生,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多读书,才能冷静地、设身处地处理好师生关系。
用全面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学生,从内心来热爱他们,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世界上最朴素的形象是土地,他不需要任何装饰,永远是那么浑厚博大,那么质朴自然,默默地哺育着一切,不思回报的奉献着一切。
教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胸怀呢?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2我读了这本名叫《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这是一本用我们的爱和经验写出的书,是我们幼儿教师职业的真实写照。
我读了之后让我感到既亲切又实用,既感动又欣慰,既切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又有较大的成就感,欣慰的是能为自己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让我深深领悟到怎样才能当好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是怎样来当幼儿教师的,使自己的所做所谓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使自己心中有了一个书中有很多教育成功的案例,让我从中书中找到了不断完善自己的金钥匙。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有感12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有感12《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有感12提要: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更多资讯《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有感12在同事的介绍下,读了一本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着的《给教师的建议》。
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建议》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
假期里的品读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
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
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
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
”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
给教师的建议12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考教师期间,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
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
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
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
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
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也给处于教育前线上的我们指引了方向。
读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转变角色、教会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
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
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
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
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
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虽然在上学期间接受过关于教育教学的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但是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才会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多么的遥远。
工作岗位上的“动态”学习与坐在教室里的“静态”学习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面对的对象不同。
关于理论,一时半会理解不了,你还有机会,但站在教室,在课堂上绝对不允许你有丝毫的差错,因为坐在教室里的学生是不会答应你出错的。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选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从中受到的启发还是比较明显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
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通过读这本书,我认为这里包含两点:第一是关于学生的思考方向,第二是关于教师的是思考归宿。
学生的思考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利用各年级各学科不同的思考特点,让他们有目的的去想问题,探究问题,让那些不成熟的思维动起来,主动地去感知世界中存在于万事万物中的规律,进而让学生能单独研究规律,发现真理,造福人类,这是最高目标,也是最美好的期望。
所以,在当下我国教育的环境中,无论是从家庭还是到社会,都对教育的期望很高,自然而然,学生承载的压力也比较大,老师不断的创造条件,让学生放开是思维去思考,天资比较聪慧的学生,能够在“空想”中掌握很好的知识,但对于有其他发展倾向的学生来讲,他们的思考还处于朦胧状态,知识对于他们是种一苦涩的味道,越学越困难,也根本不知道其来自何方,又要用于何方。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思考,教师应当思考让这些孩子怎样进入学习状态,学会思考,但在短暂的时间里,要取得丰硕成果的心理作用,教师只能让这些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东西,尤其是算数中,哪一种种题型学生掌握不了,就教给他固定的解题方法,这些学生在繁重的记忆中度过每一天的学习生活。
这种方法在短时间内或者段考中会有一定的作用效果,但慢慢的学生变得厌恶了学习,思考的意义凸显的不足,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模型和关系量连接不到一起,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观察不明确,语言文字理解外延不明显,一系列过度的思维停滞让他们已经感觉到学习的困难,似乎已经克服不了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2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2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
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
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
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
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这几天,我又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拜读了一遍,越读越是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
真是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说到:“在绝大多数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至7分钟。
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
这是多么深刻的表述啊!新课标同样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通过课前质疑、读中释疑、学后小结,这样全程参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怎能不高呢。
我认为,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做为教师,就必须学会“放弃”。
常说放弃是一种美丽,而教师如果放弃的是一直以来主宰的地位,我想这也是一种美丽。
那教师的任务是什么呢?还是传道、授业、解惑?不。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保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星,设法使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
这与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到的创新、个性发展不是同样的道理吗?我想只要教师主动从“首席指挥”退居到“幕后策划”,把发展的空间全部留给学生,将心比心,以情换情,那我们的课堂内外就将永远如沐春风,充满欢笑了。
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丰碑。
他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
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官道口中学教师研读《给教师的建议...
官道口中学教师研读《给教师的建议》第十二期简报亲爱的同行们,以前你们是如何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怎样使检查家庭作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呢?读了苏老第十二条建议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附:每位教师的心得体会如何科学检查学生的脑力劳动效果,更进一步地说,就是如何使老师的劳动更有效率。
使用草稿本的方法很早就有,但把它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来使用,这很重要。
我记得小时候上学没有钱买本子,有时要花5分钱买一种用大黄油制作的油印本,一页纸用完一折再用,还真有效,做过多少数学题也忘记了,现在想起还真是有效。
如何检查学生的掌握效果?也是每个老师的面临的问题。
一个个提问,时间不允许,学生检查,效果不放心不能一手掌握。
这种草稿本的方法一是能调动大部分学生的手动,带起脑动。
也就是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使老师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草稿本是学生的小舞台,是老师的指向标。
草稿本的使用,要经常检查,可以指导学生节约卫生使用。
节约使用,是教育学生不要浪费,既为了环保(每一页纸都是草木的结晶),又为了经济。
有时,还可以提倡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反面正面都用)。
卫生使用,是要求学生科学划分草稿本的区域,既可以同科,也可以分科,重要的地方还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提醒。
特别为复习做好了资料准备。
提倡草稿本的使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首脑并动,学生会更聪明。
动作记忆的遗忘速度比起知识记忆的遗忘速度要小得多,所以要锻炼学生多动手动脑。
(六年级语文王娟玲)怎样使检查家庭作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之前只知道布置作业,检查作业,书写认真的、全对的、出错率高的等等都是从作业中看到的,然而我却从来没有想过要使检查作业成为学生的有效脑力劳动,读了苏老第12条建议,让我幡然醒悟。
这篇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采取的是“使用草稿本的方法”,他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把问题抛出来,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做,让每个学生都能被检查到,这样也就不会出现我之前的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况了,这种工作形式的优点首先在于检查知识时用不着把学生都懂得知识再重复一遍,同时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独立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把检查知识变成了知识的积极作用,并且教师在来回巡视的时候能密切注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_12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假期里,带孩子去看病,公交车上暑气逼人,刚坐下,就听见一声惊喜的呼唤“老师”,我回过头,一个大男孩朝我笑着问出一句话:“老师,你还记得我吗?”我很想张口能叫出他的'名字,可是我从自己的记忆深处拼命搜索,但是却毫无印象。
一路攀谈,知道他现在一家公司上班,干的还不错。
知道我和孩子去看病,他就一路陪同,直到将一切安顿好,他才和我告别,可是我却依然没能记起他的名字。
可是他的一句话却让我认识到了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孩子的心灵关注尤为重要。
“老师,上学时你还给我缝过衣服呢。
”上班已经十五年了,教过的学生已超过千人,可回过头来看我的却是那些平时不太关注的学生。
德国农学家苏力贝克发现: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会发芽,但如果在白天翻耕,野草种子的发芽率高达80℅,约为前者的四十倍。
这是为什么呢?苏力贝克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绝大多数野草种子在被翻出土后的数小时内如果没有受到光线的刺激(即使是,短至几分之一秒)的刺激便难以发芽。
那我们口中经常提及的叛逆的、上课捣乱的、一无是处的所谓的“学困生”是不是也常处于黑暗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忘记给他们一缕“光”------一缕希望的光,一缕自信的光,一缕面对生活微笑的光……这一缕又一缕的光,看似微弱,看似微不足道,但它拯救的,可能是他(她)们的整个人生啊!借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段话作为__的结尾:我们当教师的,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上站住脚。
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他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再次感受到,做一个好老师不容易,需要从很多方面修炼,概括起来就是三个词:爱心、勤奋、创新。
做教师要有爱心,要爱教育事业,要爱每个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
2024年《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精品12篇)
2024年《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精品12篇)《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1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
可前不久,一本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后来,中国的教育专家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他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为《给教师的建议》。
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
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
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
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
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
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
2024年《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_12
2024年《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约765字)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不错,的确是这样。
在看过《给教师的100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例如:《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文中,鲜明而生动地指出: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师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
”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
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总之,读过这本书后,带给我极大的启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艺术,以后还要多看此类的书籍以增强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约744字)幼儿老师每天面对着三十多个孩子的吵吵闹闹声,常常一天下来觉得身心疲惫,喉咙更是变得嘶哑,于是怎么让自己不累,轻松地来带着这些小家伙们学、玩自如,是我们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当看到《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样一段时,不禁让我有豁然开朗地感觉。
给教师的建议(12)
如何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检查家庭课业的那种很不顺利的状况,使我苦恼了不止一年:在这一部份工作上,常常是把时刻白白浪费了。
咱们每一个教师都很熟悉这种情景:当被提问到的学生方才开始回答下列问题的时候,所有其余的学生就各干各的情形了;对回答进行试探的,顶多也只是是少数几个有可能被提问的学生。
一个疑问使我长期得不到安宁:如何才能在检查作业的时候,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试探,以便使教师对全班的工作都能检查到呢?利用草稿本是一个拯救的方法。
譬如上几何课。
全班都预备好让教师检查家庭课业。
教师向全班提出两道作业题:求出圆面积的公式,自编一道求圆面积的应用题并解答出来;扼要说明三角形相等的特点。
全部学生都把题目抄到草稿本里。
在那个地址,草稿本代替了黑板,教师并非喊任何人到黑板上来做题。
教师注意地观看着每一个学生的工作情形。
若是他想了解,某一个学生对求出的公式是不是深刻明白得,就让学生说明一下他是怎么做的,什么缘故如此做,等等。
这时没有必要把学生叫起来回答。
每一个学生都在工作,就像他被叫到黑板跟前做题一样。
教师随时(在完成作业的某一个时期上)能够让全班或一部份学生停止作业。
这种工作形式的优势,第一在于检查知识时用不着把学生都知道的知识高声地重复一遍。
教师有可能仿佛以简便的形式取得关于学生知识情形的信息。
同时,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完全独立地工作。
那个地址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把检查知识变成了知识的踊跃运用;第二,教师有可能紧密注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情形,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此刻,咱们学校在检查家庭课业时,三至十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利用草稿本。
咱们感到不如此做就无法检查学生的作业。
体会证明,这种检查法能训练学生紧缩地、经济地表达思想,避免他们死记硬背。
那种拼命死记硬背的学生,永久也不能学会简明扼腹地回答下列问题,抓不住要点。
咱们的检查方式那么能训练学生在阅读和记诵的同时进行思想。
若是用新的事实对各类归纳进行新的试探,借那个方法来检查学生的知识(规那么、公式、定理、结论),就能够够大大提高学生在检查知识时的脑力劳动的成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多篇)
If you insist, you will shine. Time is an invincible weapon. It can gather arms and sand into towers, making theimpossible in life possible.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2021年《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21年《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虽然不能全部领悟书中的内容,但在很多问题上给我很大启发。
其中,“教师要爱护学生对你的信任”这一问题的让我很受触动。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建议你,年轻的朋友: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
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所谓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
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
你必须严格地、坚持的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
”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尤其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批评孩子,可能完全没顾及孩子的自尊,也许正是在这时,孩子失去了自信,也失去了对老师的信任。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在教师手中,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
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爱,付出感情,才会赢得学生的爱与信任,学生才有可能将教师“纳为自己人”,才可能接受教师的善意批评,并努力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教师的教学工作才可能做好。
还记得,一个星期前我班进行了语文基础检测,看到有几个孩子做得很差,试卷上很多空白,我随即在教室里发火,严厉地批评了几位同学。
我能看到得出,他们很恐惧。
现在想来有点后悔,本来我能感觉到,孩子们还是喜欢我的,可就是在批评他时,我变得冷酷、无情,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
其实那些孩子在看到自己做不上时,就已经很无奈了。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12条感受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12条感受家庭作业是教师为了巩固学生当天在学校所学知识,要求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完成的作业。
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认真完成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学生学习态度的最好证明,同时也直接反映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及学生的家庭环境。
老师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如果老师早晨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那么检查一轮就至少需要半个小时,假如是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那么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一节课的时间都不够检查作业的,怎能有时间进行新课呢?进城执教五年来,我一直在探索着一条有效检查家庭作业的途径,经过我的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终于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检查作业的方法,那就是:“双管齐下”检查法。
“家长自查”法“家庭作业顾名思义是以家庭为主的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主战场是“家”,家长是他们的主要监督者。
学生家庭作业的完成与否,完成的质量如何,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是否能养成,很大一部分在于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
如果每一个家长都能够给孩子创建一个舒适的完成作业的环境、合理地安排孩子写作业的时间并及时地检查孩子每天的学习情况,让他们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学习习惯,那么孩子肯定会认真、高效地完成家庭作业。
我主要采用让家长签字的方式让家长参与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
比如: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最好离开,到规定的时间才准时进来检查,这样有助于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和集中注意力习惯的培养。
二管:“重点突破”法“家长检查法虽然效果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逐渐显现,根据组长检查作业反馈的信息来看,惯犯”很多,他们一般是比较抗压的学生,对组长的检查采取“三不理”态度让背书时不理,让掏作业时不理,问家长号码时不理。
的方式,逐个突破。
这样的家长,找他商量对策也是徒劳,我只能采取“盯”的方式,每天必查他的作业,若写不完,就让他搬着凳子趴在我面前写,直到写完为止,对这样的孩子一定不能松懈,要时刻警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一、通过读书感到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通过读书,我深刻体会到,为人师者,就要处处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
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学会关注每一个活生的心灵,用“真爱”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推掉压在无形生命自卑的巨石,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洒满阳光,特别是残疾孩子。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
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品德、行为,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
学生是极具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
如:在卫生大扫除中,为了使每位同学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我每天提前早到校,首先拿起扫帚带头把卫生区打扫的干干净净,到教室里拿起抹布,擦桌子和学生一块打扫教室的卫生。
虽然他们是些智障孩子,看到老师在干,也主动的干起来。
我班学生王荣涛是个通校生,有时候来到看到老师在打扫卫生,自己不好意思的说:“老师我来完了,没有打扫卫生,真对不起,明天我一定早来。
到了明天,我走到校园的时候,已经看到这个同学在草地上拣树叶了。
行动是无声的语言,这样,我不需要过多的鼓动性的语言,就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他们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并且在质量要求上还与老师比一比,看谁干的又快又好。
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
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行为;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否则,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养,也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通过读书让自己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班主任更是如此,通过学习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与这些优秀班主任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12条有感读《给教师的建议》第12条有感提要:如果用新的事实对各种概括进行新的思考,借这个办法来检查学生的知识,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检查知识时的脑力劳动的效果源自建筑资料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12条有感
检查家庭课业的那种很不顺利的状况,使我苦恼了不止一年:在这一部分工作上,经常是把时间白白浪费了。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很熟悉这种情景:当被提问到的学生刚刚开始回答问题的时候,所有其余的学生就各干各的事情了;对回答进行思考的,顶多也不过是少数几个有可能被提问的学生。
一个疑问使我长期得不到安宁:怎样才能在检查功课的时候,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使教师对全班的工作都能检查到呢?
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办法。
譬如上几何课。
全班都准备好让老师检查家庭课业。
教师向全班提出两道作业题:求出圆面积的公式,自编一道求圆面积的应用题并解答出来;扼要说明三角形相等的特征。
全体学生都把题目抄到草稿本里。
在这里,草稿本代替了黑板,教师并不喊任何人到黑板上来做题。
教师注意地观察着每一个学生的工作情况。
如果他想了解,某一个学生对求出的公式是否深刻理解,就让学生解释一下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等等。
这时
候没有必要把学生叫起来回答。
每一个学生都在工作,就像他被叫到黑板跟前做题一样。
教师随时可以让全班或一部分学生停止作业。
这种工作形式的优点,首先在于检查知识时用不着把学生都懂得的知识高声地重复一遍。
教师有可能好像以简便的形式取得关于学生知识情况的信息。
同时,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完全独立地工作。
这里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把检查知识变成了知识的积极运用;第二,教师有可能密切注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现在,我们学校在检查家庭课业时,三至十年级的所有学生都使用草稿本。
我们感到不这样做就没法检查学生的功课。
经验证明,这种检查法能训练学生压缩地、经济地表达思想,防止他们死记硬背。
那种拼命死记硬背的学生,永远也不能学会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抓不住要点。
我们的检查方法则能训练学生在阅读和记诵的同时进行思想。
如果用新的事实对各种概括进行新的思考,借这个办法来检查学生的知识,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检查知识时的脑力劳动的效果。
在小学各年级,我们一般地不在上课开始时专门留出一段时间用来检查知识。
我们把检查知识跟加深、扩充和运用知识密切结合起来。
例如,教师想要检查学生掌握下列定义的情况:句子的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之间的语法联系
等。
教师让学生把草稿本打开,给他们布置一道实际性的作业题,有的学生很快完成了这道作业,教师就给他再出一道作业,学生通过完成这种作业。
既运用了知识,又对这些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千万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目的。
应当尽量把知识的评定跟其他目的结合起来。
也不要走极端——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每一份书面作业都评定分数,这样做会引起不良后果。
至于其中的道理,有待加以专门解释。
源自建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