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试题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44fc54cccbff121dc368354.png)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曾这样记载神农发明农业:“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同时,汉代的很多画像石也有类似的内容(如下图)。
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A.神农教民劳作的观念在汉代比较盛行B.中国古代农业是人民群众发明的C.文献与考古结合证明了神农确有其人D.汉代的农业生产仍然以耜耕为主2.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
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3.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
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
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
这一现象表明()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4.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
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5.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
……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
这说明()A.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C.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6.马王堆汉墓1号墓(西汉初长沙国垂相利仓妻子墓)出土遣策竹简312枚,逐件记载了随葬物品:用漆木质鼎盛放的羹,用竹b盛放的肉食品,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等。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学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学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52279ab2b307e87101f696f8.png)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专题总览】农业基本构造手工业古代中国经济的商业基本构造与特色重农抑商政策经济政策“海禁”政策【课程标准】概括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认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色。
【知识构造】宋元:国外商运发展快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发展历程明清: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地区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和会馆宋从前:市的商业活动存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商业市场(市)的发展历程宋此后:“市”打破了原来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宋从前:城市主假如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商业城市的发展宋此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知识梳理】一、商业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初期的商业互换。
2、商朝:商业有了初步发展,职业商人和最早的钱币已经产生。
[ 中国最早使用的钱币是天然贝壳 ] [ 特别提示 ] 商消亡后,商朝人以擅长经商著称,因今后代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3、西周:推行“工商食官”政策,官府控制商业。
跟着商业进步,交易活动日趋屡次,钱币需求数目增添,大量的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很多庶人打破官府的约束,经营商业致富,成为有强盛实力的商人,私商渐渐代替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跟着商业的繁华,形成了很多有名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为追赶收益而来往奔走。
6、唐朝:(1)水道商运发达:商船“俞大娘航船”以规模弘大著称,南至江西,北至淮南,每年来回一次,所获收益十分可观。
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协助性经营场所买卖特别兴旺。
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接踵问世。
柜坊:专营钱币的寄存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是我国初期的汇兑制度。
[ 特别提示 ] 隋唐期间,政治上的一致和大运河的开通,亲密了南北方的经济来往,加上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屡次,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体现出空前繁荣的情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5607307804d2b160b4ec0a4.png)
资本主义萌芽。 •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
变化。
7
• 2.时代特征
• (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 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贵族用的奢 侈品,这些商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而且 各个诸侯国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封 建社会初期发展的时代特征。
13
• 2.(2018·全国文综卷Ⅰ,4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 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 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 为生,受雇期间,若A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 就。这反映出当时 ( )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15
• 3.(2018·江苏历史卷,4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 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 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 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D 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 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 线索2:古代手工业的成就: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 古代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历史悠 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技术水平领先。明中 3
• 线索3:古代商业的发展:模式固定→突破限制→出现商 帮。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7c9a1b3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4c.png)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https://img.taocdn.com/s3/m/efde8fa4284ac850ad02421b.png)
重要成就: 重要成就 (1)冶金业(铜、铁、钢) )冶金业(
原始社会晚期: ①原始社会晚期:已掌握冶铜技术 商周: ②商周:青铜铸造业繁荣 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③西周晚期 出现铁器 西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④西汉 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杜诗发明 ⑤东汉 杜诗发明水排 魏晋南北朝:发明的 发明的灌钢法 ⑥魏晋南北朝 发明的灌钢法 (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 (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 世界领先地位) 世界领先地位)
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 秦汉
开始 得以发展
魏晋南北朝 遭受摧残 隋唐 两宋 元朝: 元朝: 明中叶 清:
恢复与发展 日常用具及用品, 在曲折中艰难发展 (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 自民营手工业) 自民营手工业) 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出 现资、三种形态: 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 三种形态: 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
二、官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 手工业 素称发达
1、地位、特征、发达原因:P8 地位、特征、发达原因: 成就: 2、成就: (1)冶金业 ①②③④⑤ 各朝代 冶金业: ①②③④⑤P8(各朝代 各朝代) 冶金业 (2)制瓷业 ①②③④⑤⑥ P8(各朝代 制瓷业: 各朝代) 制瓷业 各朝代 (3)丝织业 ①②③④⑤⑥⑦ P8(各朝代 丝织业: 各朝代) 丝织业 各朝代
D、唐朝
5、下列手工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下列手工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A.冶铁业B.棉织业C.造纸业D.印刷业 冶铁业B.棉织业C.造纸业D. A.冶铁业B.棉织业C.造纸业D.印刷业 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诗中的名句。 唐诗中的名句。然而楼兰古国在唐代以前已销声 匿迹,留下了千古之谜。 匿迹,留下了千古之谜。楼兰国的兴盛在很大程 度上得益于: 度上得益于: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农耕文化的发达 C.旅游业的发展 D.战略位置的重要 7、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 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电子教材-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可编辑)
![电子教材-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5aeb615c964bcf84b9d57bef.png)
---------------------------------------------------------------最新资料推荐------------------------------------------------------ 电子教材-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可编辑)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构成宁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
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1/ 3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学习建议] ●采用列表的方法,从生产工具、耕作方法和农作物等方面,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联系古代工商业发展的情况和重农抑商政策,认识古代经济政策对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运用地图,观察古代经济区域的分布特点,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第 1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 1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未耜,教人们种植谷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目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fa0c685e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14.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1.1 农业的起源与古代农业的发展1.2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3 商业的兴盛与古代城市的发展1.4 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5 古代经济政策与管理制度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1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2.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3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的命运2.4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3.1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3.2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建设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4.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4.3 大众传媒的发展4.4 社会的风俗与礼仪第五单元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5.1 新航路的开辟5.2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5.3 两次工业革命5.4 世界市场的形成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6.1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6.2 罗斯福新政6.3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7.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7.2 新经济政策7.3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7.4 农业集体化7.5 苏联模式的形成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8.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8.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8.3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8.4 经济区域集团化8.5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请注意,上述目录基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一般内容而编制,但具体内容与细节可能会因版本更新或其他因素而有所变动。
建议参考实际使用的教材版本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d899a3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25.png)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中世纪的世界一、中世纪的时期1. 中世纪的定义及时期划分中世纪,指的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时间大致从476年(西罗马帝国被灭)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之间。
在整个中世纪时期,欧洲社会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2. 中世纪的特点中世纪是一个多事之时,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封建制度盛行、天主教盛行、民族国家渐渐兴起、文艺复兴的萌芽、商业活动与城市发展。
3. 中世纪的生活中世纪社会的生活,以农业为主,封建领主与农奴的关系极其严重;城市经济的兴起改变了农村社会,贵族乐于享乐、重视对艺术的提倡,也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二、中世纪的东方和伊斯兰世界1. 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又称拜占庭帝国,它成为文化艺术和科技的中心。
不过,受罗马帝国衰败的影响,东罗马帝国也在矛盾之中。
2. 伊斯兰世界伊斯兰教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了一种新的影响力,它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中东的政治、经济,也渗透到了欧洲的文化、社会中。
在伊斯兰世界里,诸如医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而这也激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三、中世纪的基督教1. 基督教的扩张与发展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分裂之后,逐渐取代了罗马的宗教。
教会在中世纪的政治、宗教上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同时也陷于世俗化和腐败之中。
2. 教会改革及封建君主与教会的矛盾中世纪教会陷于阴霾之中,这使得教会改革成为了必要。
教会改革的产生是教会内在腐朽的反映,改革运动的目标是要解决教会内部腐化问题以及教会与封建势力的矛盾。
3. 基督教的影响中世纪的基督教对于欧洲的文化、经济、政治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它被进一步地挑战。
四、中世纪的商业与城市1. 商业活动的发展中世纪商业活动的兴起使得生产和贸易逐渐脱离了封建领主的控制,商业贸易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
2. 城市的产生中世纪城市的产生,标志着封建时代社会大变革的开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4cdcdbc04a1b0717fd5dd61.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井田制的瓦解 B.耕种技术的进步C.劳动人口的增长 D.小农经济的形成2.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如“第五访少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申屠蟠家贫,傭为漆工”;“栾布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等。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土地集中日益严重C.租佃关系普及深化 D.水陆交通长足发展3.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一说为二年刑)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A.意在维护土地私有 B.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C.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D.利于了解秦朝经济生活4.《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据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醺醺(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这段话体现了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 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5.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
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
”“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
据此可知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D.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6.欧阳修撰《新唐书·地理志》,于所修农田水利事,皆祥记载。
据其所记载,散见于全国各处,而淮南道和江南东道为独多。
北起楚州(治所在今天江苏淮安),南迄明州(治所在今天浙江宁波南)海滨,络绎不绝。
据此可知,当时A.农业区域差别明显 B.南方社会比北方更安定C.南方农业得到发展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7.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b697ce69dc5022aaea00cf.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eb275f10a6f524ccbf854d.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A. AB. BC. CD. D2.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
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3.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诗句反映出当时(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B.坊市界限被打破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D.商品经济的繁荣4.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很不稳定D.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5.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政策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6.《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7.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
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A.冶铁业开始使用灌钢法B.出现需要多人操作的花楼机C.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8.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籍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商挂着官职继续从事商业活动(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其实并没有实权)。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最新最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最新最全)](https://img.taocdn.com/s3/m/f700674cc77da26924c5b0bf.png)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石器) (2)石器锄耕(耒耜) (石器、木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3)铁犁牛耕: a 春秋战国时出现并逐渐推广 b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隋唐时期:曲辕犁标志我国耕犁的完善,为后世沿用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分散);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②农业技术:精耕细作;③生产模式:小农经济,一家一户,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原始社会晚期: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 (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元代的纺织业,明清花楼机,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主要的衣四、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的特征1、起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经营模式:官营、家庭、民营手工业长期并存3、经营方式:规模大、部门多、分工细、技术领先4、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冶金瓷 器丝织业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目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4959ee3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08.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变二、“重农抑商”三、“海禁”与“闭关锁国”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开辟新航路一、东方的诱惑二、新航路的开辟三、走向会合的世界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海上马车夫”二、“日不落帝国”三、世界市场的拓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二、从工场到工厂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二、垄断组织的出现三、世界市场的发展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二、洋务运动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二、短暂的春天三、曲折的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二、探索与失误三、国民经济的劫难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二、经济体制改革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经济特区的创办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铁路与公路二、水运与航空三、通讯工具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走向繁荣二、影视事业的发展三、互联网的兴起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历史展览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虚假“繁荣”的幻灭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三、“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第18课罗斯福新政一、临危受命二、实施“新政”三、摆脱危机困境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二、建立“福利国家”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三、“斯大林模式”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改革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布雷顿森林会议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一、欧洲联盟二、北美自由贸易区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75f4230e16fc700abb68fcde.png)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2、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3、“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墨子》)农民如此勤劳主要是①缴纳租税的需要②商品交换的需要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4.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5.下列诗句所描述的生产方式不利于自然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是A.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C.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6、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地主经济C、封建国有制度下的经济D、封建庄园经济7.“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取作商贾。
”这首唐诗不能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象是A、商人众多B、商业繁荣C、农村破败,天地荒芜D、商业政策相对宽松8.阅读下表:表中内容能够说明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古代A.农耕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B.粮食产量徘徊不前C.农业的发展世界领先 D.王朝对农业的重视和大力扶植9.“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
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D.特点是少投人多产出10.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1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12、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统编版高中历史高二上 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单元 练习卷 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高二上 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单元 练习卷 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83912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9.png)
高中历史高二上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卷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西方那块士》中讲到:“由于有了农业,食物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活更多的孩子,为了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更多的地方出现农业”。
以下与作者观点最接近的是()A.农耕文明具有扩展潜能B.农耕文明社会分工发达C.农耕文明生产效率较高D.农耕文明社会组织完备2.在中世纪,原产于亚洲的香料成为欧洲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16世纪以来,欧洲民众对香料的癖好席卷一切:鱼、肉、果酱、汤,甚至饮料都掺入香料。
这说明()A.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B.美洲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C.欧亚贸易拓展影响了欧洲人的口味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转向奢侈3.日本等国研制的摘番茄机器人,能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成熟果实。
法、美等国研制的机器人,可使肥料分配完全自动化。
这说明()A.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得到运用B.农业开始大规模机械化C.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D.在农业生产中机器完全代替人力4.如图所示反映出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A.农业生产的多样化B.小农经济已基本成熟C.养蚕缫丝技术进步D.百姓的农耕定居生活5.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革命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为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
同时,农业现代化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大型农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B.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保证了食品的健康和美味C.技术进步解决了食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D.依靠新闻媒体监管食品安全成为各国的共识6.下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经专家分析鉴定,这些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且产量可观。
这说明当时()A.主要通过采集获取食物B.食物来源相对比较稳定C.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D.黄河中上游经济较发达7.结合所学,分析图表。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A.统一时期粮食总产量大于总需求量B.分裂对峙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C.生产力停滞使明清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D.明清高产作物引进未改变粮食紧张状况8.在人类处于食物采集阶段,人类各群体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其狩猎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精品教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精品教案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2.中国形成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是在
A 五六千年前
B 七八千年前
C 六七千年前
D 八九千年前
3.我国农业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A石斧、石锛 B骨耜、石耜 C钱、钹 D铁铲、铁犁
4.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工业
5.垄与沟轮换耕种,能防风抗旱,比普遍采用的播撒方法先进,这种方法是
A “区田法”
B “代田法”
C “轮种法”
D “间种法”
6.观察阅读下面材料,指出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
A.广种薄收B.少种多收C.休耕轮
作D.精耕细作
7.下列结合错误的是:
A.战国——铁农具 B.唐朝——高转筒车 C.明清——风力水车 D.汉朝——耦犁
8.我国古代下列生产工具中,基本上无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
A.耧车B.翻车C.筒车D.提花机
9.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地主经济C.封建国有制度下的经济D.封建庄园经济
10.“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墨子》)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①缴纳租税的需要②商品交换的需要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11.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
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模式②不承担国家赋税
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情景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2.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农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B 手工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C 商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D “重农抑商”的基本特点之一
二、问答题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回答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的相关问题:
(1)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使用铁农具和牛耕;铁犁牛耕
(2)这一耕作方式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有何影响?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3)简要概述这一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