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

合集下载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过秦论》堪称一部思想深刻的哲学著作。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过秦论》的优秀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作品。

一、导学目标1.理解《过秦论》的作者、发表时间和背景。

2.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

3.学习《过秦论》中的名言警句。

4.掌握《过秦论》的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

二、导学过程1.导入了解学生对《过秦论》的认识程度。

对于初次接触该作品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问:“你们了解过秦国吗?秦朝的崛起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是什么?”针对不同的回答,鼓励学生谈论他们的想法和看法。

2.阅读学生可以在导师指导下,阅读《过秦论》的摘要。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每一个段落的意义,并从中找到主要思想。

可以鼓励学生读重点段落或引人入胜的部分,或者读出名的警句。

3.讨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获得了一定的理解和思考。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作者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②《过秦论》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形象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③与现代社会的相似之处这样的讨论可以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过秦论》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政治氛围和文化思潮。

4.作品分析在讨论之后,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过秦论》的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并帮助学生分析该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对偶和联想等。

5.名言警句《过秦论》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可以成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素材。

老师可以在学生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名言警句的实际意义以及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

三、导学总结本文提供了一份《过秦论》优秀导学案,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这部作品。

通过学生的积极学习和讨论,他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过秦论》的主题和人物,掌握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并从中汲取古代智慧,指导他们成为理性思考并有追求的新时代人《过秦论》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名著,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课文结构:文章主旨文章概述了秦从攻到守、从兴到亡的全过程,大力描写前面惨淡经营了百余年,,反衬后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速亡结局,从而有力突出了中心——秦之过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翻译原则1、忠于原文(不能错译漏译,尤其是比较重要的字;尽量直译)。

例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译成:不爱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

错因:“爱”没有翻译出来,应译为“吝惜”。

2、文中如果出现特殊用法的词(如:通假、活用等),译文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例如:例句:外连衡而斗诸侯。

错译: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拼斗诸侯。

错因: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文言中,不及物动词的后边有宾语时,这种不及物动词大都是使动词。

这里,在“斗”的后边带有宾语“诸侯”。

译文: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使(其他六国)诸侯相互争斗。

3、文中如果出现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

例句: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错译:锄头、枪把并不锋利于钩戟长矛呀!错因:于,介词,在形容词之后引出比较对象,相当于“比”。

这是个介宾短语后置的句子,翻译时应把介宾短语提前做状语。

译文:锄头、枪把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呀!难句译注: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连词,相当于“因而”“之”,助词,的。

译文:这样一来,秦国就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2)会盟而谋弱秦会盟:聚在一起订立盟约.“盟”,动词,订立盟约.文言中,当用“而”把动词(或动词短语)和名词连接起来时,这种名词就用作动词。

弱:使动用法,使……弱。

译文:(他们便)聚在一起订立盟约来谋划削弱秦国(的势力)。

3)追亡逐北亡:逃亡的败兵。

北:败逃,这里指溃败的军队。

这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追”和“逐”为互文,“亡”和“北”为互文。

译文:追逐逃亡的败兵。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臣:可靠的大臣。

过秦论导学案(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姓名【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

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预习案】一·知识积累:1、解题:本文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过”是“论”,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崤()膏腴()逡()镞()黔()氓()隶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一夫作难()【探究案】探究一:1、阅读并翻译第一段。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窥周室()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于是秦人拱手()取西河之外()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据肴函之固()内立法度( ) 外()连横而斗诸侯( )探究二:研读第一段:1.文章第一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2.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

过秦论导学案 最全

过秦论导学案 最全

10 过秦论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汉语特殊句式;2、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文学魅力。

学习重点、难点1、结合课文词句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特点,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2、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激励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背诵课文。

预习案1.下列各组词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膏腴.(yú) 雍.州(yōnɡ) 藩.篱(pān) 亡矢遗镞.(cù)B.锋镝.(dí) 辅佐.(zuǒ) 氓.隶(mãnɡ) 一夫作难.(nàn)C.囊.括(láng) 连衡.(hãng) 谪戍.(shù) 度长絜.大(qiâ)D.盟.约(mãng) 肥饶.(ráo) 猗.顿(qí) 俯首系颈.(jīng)2.下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并吞八方内立法度揭杆为旗宰割天下B.不测之源斩木为兵百越之地山东毫俊C.区区之地万乘之势六合为家分裂山河D.金成千里百家之言比权量力成败异变3.下列短语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①合从缔交②流血漂橹③孝公既没④振长策而御宇内⑤而倔起阡陌之中⑥蹑足行伍之间⑦天下云集响应⑧百有余年矣⑨序八州而朝同列⑩锄耰棘矜A.①③⑤⑧B.①②⑤⑧C.①③④⑨D.⑥⑦⑧⑩4.《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____________写的一篇史论文,所谓“过秦”,即____________。

作者以秦王朝不义而亡的史实,借古讽今,以讽汉文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

4.答案:贾谊言秦之过(或指出秦的过失)探究案1、提问: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提问:从全问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3、研读课文第三段,作者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各方面的具体内容。

《过秦论》导学案.doc

《过秦论》导学案.doc

《过秦论》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过程和方法: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一、积累字音膏腴() 陈轸() 遗镶() 孝公既没()鞭笞() 蒙适() 藩篱() 俯首系颈()登滑() 墨餐() 瓮牖()( )度长整大()劲弩() 朝同列() 一夫作难( ) 蹑足行伍()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约从离衡()(5)倔起阡陌之中( )(2)合从缔交()(6)赢粮而景从 ( )(3)制其弊()(7)百有余年( )(4)陈利兵而谁何(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3)流血漂橹(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5)以为桂林、象郡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天下云集响应(2)赢粮而景从(3)内立法度,南取汉中(4序八州而朝同列(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6)追亡逐北(7)却匈奴七百余里(8)约从离衡(9)外连横而斗诸侯(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1)会盟而谋弱秦(12)以弱天下之民(13)以愚黔首(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五、翻译并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黑。

陈利兵而谁何。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铸以为金人十二。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身死人手。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稷棘矜,非钙于钩戟长徐也。

六拓展阅读1.荐读《途经秦始皇墓》和《焚书坑》途经秦始皇墓许挥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过秦论》导学案(讲课用正式版)

《过秦论》导学案(讲课用正式版)

————————————————————————————————————————————《过秦论》贾谊【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背诵最后三段〖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对比论证手法【学习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使用说明:1、依据“课堂预习”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能准确断句和诵读;能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与文章整体性的关键问题有一个把握。

2、用15分钟左右完成“预习自测”的题目,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反复记忆,认真完成。

【课前预学】一、知识积累1、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后贬为长沙王太傅。

不被重用。

33岁抑郁而死。

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

与屈原合称“屈贾”。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为代表。

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2、时代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

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

二、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预习自测题】1、字音:崤(xi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黔(qián)首氓(mãng)隶隳(huī)鞭笞(chī)轸(zhěn)恬(tián)藩(fān)瓮(wâng)牖(yǒu)孝公既没(mï)召(shào)滑俯首系(xì)颈践华(huà)为城劲(jìng)弩不及中(zhōng)人墨翟(dí)蹑足行(háng)伍朝(cháo)同列将(jiàng)数百之众度(duî)长絜大比权量(liàng)力万乘(shâng)之势一夫作难(nàn)【整体研学】——————————————————————————————————————————————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 1-4段):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第一层:( 1-3段):写兴起的过程。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学生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文段一,理解“固”、“修”、“务”等实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过程与方法:学生朗读,小组研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固”的一词多义现象。

学习难点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练习翻译文段。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请同学们欣赏首诗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其文被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

三、背景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四、学生准确认读,为背诵课文打基础1.字音(1)腴()轸()镞()笞()蒙恬()(2)孝公既没()召滑()俯首颈系()(3)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4)蹑足行伍()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5)比权量力()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6)鉏耰棘矜()度()长絜大崤函()黔首()(7)锋镝()隳()流血漂橹()瓮牖绳枢()氓隶()2.通假字约从离衡()合从缔交()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五、师生研读第一段(一)、自读课文第一段,小组研讨解决以下知识: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崤函之固()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包举宇内内力法度()外连横()斗诸侯()2.重点词语解释务耕织()君臣固守()修守战之具()(二)、学生练习翻译第一段,理解内容()(三)、知识延伸(一词多义现象)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六、学生质疑反馈七、课堂小结八、布置作业:整理第一段文言现象预习第二、三段《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学生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过秦论》编号19第一课时研究目标】1.熟读课文,消除阅读障碍;2.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研究重点】第1段重点实词积累研究难点】文章从___写起的原因探究研究方法】1.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议论的节奏、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

2.解义,结合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解读字词的意义,必要时再借助工具书。

课前预】一、【知识储备】(认真阅读相关材料,提取重要信息)1.关于作者:___是西汉洛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人,是西汉杰出的政论家和文学家。

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___召为博士,不久___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

后因提议改革政治,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___的赏识,但遭到权贵嫉妒和毁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之后转任___太傅。

___坠马而死,他“自伤为___”,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世称___、___、___。

与___合称“___”。

___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

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死时仅33岁。

___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

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

代表作品有辞赋《吊屈原赋》、《鹏鸟赋》和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2.解题:“过”是名词(过失、过错),也可以是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是一种古文体,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则是“戒汉”。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___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___的过失。

二、【预检测】1.看清字形,标出注音(A级)膏腴(gāo yú)___(chén zhěn)遗镞(yí zuì)___既没(xiào gōng jì mò)鞭笞(biān chī)___(méng tián)藩篱(fān lí)俯首系颈(fǔ shǒu xì jǐng)召(zhào)滑墨翟(huá mò zhái)___(wèng yǒu)度长___(dù cháng jié dà)劲弩(jìng nǔ)朝同列(zhāo tóng liè)一夫作难(yī fū zuò nàn)蹑足行伍(niè zú xíng wǔ)践华为城(jiàn huá wéi chéng)不及中人(bù jí zhōng rén)将数百之众(jiàng shù bǎi zhī zhòng)比权量力万乘(bǐ quán liàng lì wàn chēng)魏、秦两国在战国时期并立,但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期击败对方。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高一语文裴晓红2014年3月6日编号:19【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A级)2、学习文章一、二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A级) 3.学习反衬、排比、对偶得修辞手法。

(B级)【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得汉赋作者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她学识渊博,很有抱负,就是汉代杰出得政论家,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得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其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

她得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她得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司马迁把她与不同时代得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2、写作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得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得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得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二、朗读课文,识记下列字得读音及字形。

1、生字(注音识形)崤( ) 轸( ) 镞( ) 笞( ) 恬( )膏( )腴( ) 逡( ) 镞( ) 系( )颈( )黔( )首隳( ) 鞭笞( ) 藩( ) 氓( )隶瓮( ) 牖( )矜( ) 絜( ) 銛( ) 铩( )2、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得读音)孝公既没( ) 召( )滑俯首系( )颈践华( )为城劲( )弩不及中( )人墨翟( ) 蹑足行( )伍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 ) 力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 )3通假字: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威振.四海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三、研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贾谊及秦的历史,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2、难点(1)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2)体会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时以文才显名,二十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

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

贾谊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2、背景介绍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兼并战争开始了。

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但随后秦始皇实行暴政,繁重的劳役、严苛的刑法等,激起了民怨。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

公元前207 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王朝灭亡。

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他目睹了秦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写作了《过秦论》,借古讽今,劝汉文帝施行仁政,以避免重蹈秦亡的覆辙。

四、课文研读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崤(xiáo)函膏腴(yú)合从(zòng)缔交逡(qūn)巡陈轸(zhěn)遗镞(zú)鞭笞(chī)蒙恬(tián)隳(huī)名城销锋镝(dí)瓮(wèng)牖(yǒu)绳枢氓(méng)隶蹑足行(háng)伍将(jiàng)数百之众度(duó)长絜(xié)大一夫作难(nàn)2、疏通文意(1)第一段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导言《过秦论》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作者为韩非,该篇是自由主义和唯实主义思想的代表之一。

它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都必须用正确的观念、方法去对待和解决种种问题的重要性。

从史学的角度看,它也是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阐述的理论和思想大部分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并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参考作用。

二、内容导读《过秦论》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为:第一部分:通论。

该部分主要论述了人性、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基本问题,有“圣人观”、“政治观”、“道德观”、“教育观”、“哲学观”等多重观点交织。

第二部分:批判秦政府的专制统治。

该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通过对秦政府种种罪恶行径的揭露和批判,揭示出专制统治所引发的社会危害和政治灾难。

它以攻击政治制度和反对特定人物为主。

第三部分:提出救亡思想。

该部分深入探讨了如何拯救秦国、拯救中国的方法论和策略性“建言”。

三、教学目标1. 了解《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思想内容。

2. 理解和掌握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和人性观。

3. 掌握《过秦论》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能够分析和评价《过秦论》对中国历史的启示和对现实社会的照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专制统治?它所带来的危害是什么?”“你认为中国古代最著名或有代表性的专制朝代是哪一朝?”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们逐渐进入《过秦论》的主题。

2. 阅读与解析请同学们先划分文本结构,并结合导学案提供的“内容导读”,逐段解析问题:a) 第一部分:通论1) 解释“圣人观”和“政治观”。

2) 对“万物皆备于天”的观点进行阐释。

3) 阐述韩非子的“道德观”。

4) 总结韩非子的“教育观”。

5)发掘韩非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的一些思想。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1课《过秦论》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1课《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班别: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学习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 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 岁。

2、关于文章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

《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3、时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自主学习】一、夯实基础(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腴(y u)轸(zh 总n)镞(z u)笞(ch 1)恬(ti a n)藩(f Q n)瓮(w e ng)牖(y 6 u)召滑(sh d o)俯首系(x i)颈践华为城(hu a)劲弩(j 1 ng)墨翟(d i)蹑足行伍(h a ng)将数百之众(ji a ng)度长絜大(du o)比权量力(li a ng)万乘之势(sh e ng)朝同列(ch a o)一夫作难(n d n)一、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③合从缔交/ 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⑤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⑥百有余年矣(有,通“又”)二、一词多义1.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2.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3.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4.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2.名词作动词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作窗户;枢,系户枢)④《过秦论》(过,指摘过失)3.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①据崤函之固(固,险要的地势。

过秦论 精品导学案含答案.doc

过秦论 精品导学案含答案.doc

第16课过秦论【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知识,积累文中名句。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的叙议关系,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情感。

——I晨读积累I --------------------------------------------------------------------------- 1 文本名句1.秦孝公据曙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漿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铺,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7.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10.一夫作难而七庙漿,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文本导学丄语言积累1 •词语理解⑴通假字%1孝公既发:%1合丛缔交,相誉为一:%1赢粮而景从:%1百有余年矣:(2)—词多义-追方逐北,伏尸百万: ________________秦无亡矢遗離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_________ %1亡彳吞二周而£诸侯:__________________、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____________-因華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____________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_________________ %1利<信臣精卒,陈刻兵而谁何: __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剂: _______________"秦孝公据嗜函之圍: 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1固< '汝心之回,固不可彻: ________________、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回以怪之矣:—(3)古今异义%1纠零天下之士古义:今义:%1宽厚而爱人古义:今义:%1才能不及甲人古义:今义:%1屮不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今义:%1南取百越之地,纠为桂林、象郡古义:今义:(4)虚词归纳「蒙故业,因遗策: _______________%1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______________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________________「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_______________%1以<〔尝纠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___________2.词类活用⑴有唐卷天下,包举宇内,寒括四海之意:(2)内立法度:(3)外连衡而爭诸侯:(4)审取汉中,西举巴蜀,不割膏腴之地,寸.匕收要害之郡:(5)天下吞合而呗应,赢粮而厲;从:(6)履至尊而制六合:⑺执敲扑而鞭筲天下:(8)子孙市壬万世之业也:⑼序八州而朝同列:(10)流血澤橹:⑴)吞二周而匚诸侯:(12)胡人不敢南T而牧马:(13)秦孝公据唏函之圍:(14)因華乘便:(15)且夫天下非少弱也:(16)尊贤而車士:(17)会盟而谋弱秦:(18)士不敢穹弓而报怨:(19)以圏黔首:3.特殊句式(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3)为天下笑者:(4)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5)威震四海:4.语句翻译(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秦论》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过秦论》学案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升级。

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重视文化传统的学习和研究。

而《过秦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现代学生来说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开展一系列与《过秦论》有关的教学活动,对于传承和推广中国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案设计1.研读《过秦论》文本首先,学生应该先阅读《过秦论》的原著,摸清全文的脉络,理解作者的主旨思想和要点。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重点关注论述的逻辑结构,以及其中的引用和比喻。

2.辩论角色扮演在完成研读后,学生可以分组,每组选择一方阐述论点,并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辩论。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论点,并在辩论中提升逻辑推理、思辨能力。

3.阅读配套材料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过秦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配套材料,如历史资料、辩论材料、专题研究等,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拓展。

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料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原著中不同的论点,培养阅读和研究文化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1.课堂初始化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过秦论》中的一些疑惑和不解,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2.情境模拟在学生阅读完原著和配套材料后,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梳理出庄子和韩非子的不同哲学思想,让学生从不同哲学视角重新审视历史。

3.个人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逐渐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式,而这需要进行个人思考。

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更广泛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教师可以围绕全文主旨,提出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关键。

4.小组讨论在教学中,小组讨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小组进行研究和讨论。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合作和沟通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应用能力。

总之,《过秦论》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通过学生的深入研究和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贾谊及秦亡的历史背景,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汲取历史教训。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分析秦亡的原因。

2、难点(1)领会文章的对比论证手法,以及其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

(2)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二十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

后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自伤失职,抑郁而死,时仅 33 岁。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2、背景介绍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由此国力大增。

秦始皇即位后,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但秦朝的统治极其残暴,繁重的劳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使人民苦不堪言,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给秦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公元前 207 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秦朝灭亡。

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他目睹了西汉初期的社会现实,对秦亡的历史教训进行了总结,写下了《过秦论》。

四、课文研读1、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2)梳理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叙述秦孝公至秦二世历代君主的功业和秦亡的过程;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施行正确的政策;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能力,终至灭亡。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高一语文裴晓红2014年3月6日编号:19【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A级)2.学习文章一、二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A级) 3.学习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B级)【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

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其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

他的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2.写作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二、朗读课文,识记下列字的读音及字形。

1.生字(注音识形)崤()轸()镞()笞()恬()膏()腴()逡()镞()系()颈()黔()首隳()鞭笞()藩()氓()隶瓮()牖()矜()絜()銛()铩()2.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3通假字: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威振.四海陈利兵而谁何. 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三、研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考纲目标:1、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2、熟读课文,掌握字音,把握朗读节奏二、课前预习:1、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2)、背景简介(目的是明确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看课本图,说说灭六国的顺序。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5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3)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给下列生字多音字及通假字注音①生字正音:崤()函膏腴()杜赫()陈轸()孙膑()带佗()倪()良赵奢()逡巡()遗镞()漂橹()鞭笞()蒙恬()藩篱()黔()首隳()名城锋镝()迁徙()瓮牖()绳枢()氓()隶蹑()足谪戍()长铩()阡陌()景()从锄櫌()棘矜()非铦()钩戟()②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③通假字:(读本字音)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孝公既没()百有余年()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威振四海()2、研习问题:朗读全文,注意朗读节奏及语速。

3、我的疑问:三、学习过程: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识大致理解文意2、读第一段。

朗读提示: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

整段以中速读。

3、读第二段。

朗读提示:应注意以下两方面:①秦国“从孝公既没……南……西……东……北收要害之都”语调上扬,应有秦扩张领土、势力空前增强的气势。

②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诸侯恐惧……叩关而攻秦”众诸侯约从缔交,罗致人才,戮力攻秦,语势上扬,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秦人开关延敌……争割地而赂秦”,强秦轻而易举,获得大胜,六国却不堪一击,语势由强到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应由低缓的语气读出。

最后一句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即可。

3、读第三段。

朗读指导:统一天下前,应由较强的语势读出,充分渲染塑造一个“威加海内”的帝王形象。

统一天下之后,秦王朝至此已达顶峰,这意味着从此转入守势。

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的暴虐无道,故诵读应有“声讨”之势。

末句“天下已定”总承以上内容,其后应有长停顿,然后转入叙秦始皇的心态,用以反衬下文灭亡之速,读时须有嘲讽意,突出“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语。

4、读第四段。

朗读指导:①“始皇”二句,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宜用从容、沉着的语调读出。

②“然”急转直下,稍作停顿,以下先抑(“陈涉”至“之富”)后扬(“蹑足”至段末)读出对比情调。

③末句叙事结束全篇,要读得沉着、有力。

5、读第五段。

朗读指导:“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

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及其肯定的意思。

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銛”“抗”“及”。

特别应重读“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试使”换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

“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

四、当堂检测: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或查字典给课本上没有注释的下列加点字词作解释:①务.耕织()守战之具.()②会盟()重宝()③明.智忠.信()尊贤.而重土()④兼.韩、魏……之众()杜赫之属.()⑤于是..六国之士()于是..从散约败()⑥开关延.敌()天下诸侯已困.矣()⑦因.利乘.便()延及..孝文王()⑧享国..之日浅()陈.利兵而谁何()⑨铸以为..金人十二()自以为..关中之固()⑩斩木为.兵()为.天下笑者()五、画知识树:《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一、考纲目标:1、理解分析前两段内容,以诵读、翻译为主2、积累文言字词句式,学会迁移运用。

二、课前预习:1、基础知识:第一段重点文言知识(1)词类活用现象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用法:()意义:()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用法:()意义:()外连衡而斗诸侯用法:()意义:()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用法:()意义:()(2)通假字外连衡而斗诸侯()第二段重点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词语。

以致天下之士古义()今义()不爱珍器古义()今义()于是六国之士……古义()义()流血漂橹古义()今义()秦人开关延敌古义()今义()(2)通假字。

孝公既没()约从离衡()(3)段中词性活用的词语南取汉中,西举…:用法:()意义:()流血漂橹:用法:()意义:()约从离衡:用法:()意义:()追亡逐北:用法:()意义:()因利乘便:用法:()意义:()会盟而谋弱秦:用法:()意义:()(4)句式: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2、研习问题:(1)读全文后想一想,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3、我的疑问:三、学习过程:1、读全文后想一想,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2、深入一层探究: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3、翻译、分析一、二段。

边诵读边翻译,并总结大致内容。

第一段:第二段:四、当堂检测:1、指出与例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例:因利乘便( )A.蒙故业,因遗策B.因河为池C.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D.相如因持璧却立2、判断正误。

(1)《过秦论》的作者是东汉贾谊。

过,这里是动词。

() (2)“外连衡而斗诸侯”,译为“对外取用连横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其中“外”与“斗”都是名词活用做状语。

()(3)《过秦论》的中心论点是全文最后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五、画知识树:《过秦论》导学案第三课时考纲目标:1.理解分析三四五段内容,以诵读、翻译为主。

2.积累文言字词句式,学会迁移运用3.回顾交流西汉初的社会情形,明确作者写《过秦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总结写作特点。

二、课前预习:(一)、基础知识:第三段重点文言知识1、段中古今异义词语。

因河为池古义( ) 今义()2、段中的词类活用。

吞二周而亡诸侯用法:()意义:()弯弓而抱怨用法:()意义:()以愚黔首用法:()意义:()以弱天下之民用法:()意义:()南取百越之地用法:()意义:()使蒙恬北筑长城用法:()意义:()鞭笞天下:用法:()意义:()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用法:()意义:()履至尊而制六合用法:()意义:()3、段中通假字陈利兵而谁何()4.段中特殊句式:(1)铸以为金人十二()(2)陈利兵而谁何?()第四段重点文言知识1、段中古今异义词语(1)山东豪俊古义( ) 今义()(2)赢粮而景从古义( ) 今义()2、段中的词类活用。

瓮牖绳枢之子用法:()意义:()天下云集响应用法:()意义:()赢粮而景从用法:()意义:()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用法:()意义:()3、段中通假字。

赢粮而景从 ( )3.段中句式: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

()第五段重点文言知识1. 词类活用现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用法:()意义:()序八州而朝同列用法:()意义:()2.句式: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二)、研习问题:秦攻势和守势的变化以及结论的推出。

(三)、我的疑问:三、学习过程:1、翻译、分析三四五段。

2、回顾汉初社会情形,明确作者写作意图(1).提问: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3、研读课文3-5段,明确各段内容。

提问①: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提问②: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的故事。

“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

用意何在?提问③: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4、本课小结贾谊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智,将炽热的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确实才调无伦。

5补充: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体会贾谊写作风格(1)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

本篇精采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1、2、3、4、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

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2)本文结构特点采用逐层推进法、首尾呼应法。

在用占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实后,在篇末点明论点。

论点的出现不仅水到渠成,势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实的对比中更加清晰、突出。

(3)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

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

(4)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

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

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

下面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

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