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五年级上教案新表格式
【五上科学】【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表格式教案2【教科版】
分组讨论。
完成实验方案,汇报交流。
写观察记录。
学生观察
分组讨论
通过设计对比实验,让学生知道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注重对学生观察记录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老师演示的实验现象,让学生体会植物适应环境方面的能力。
三、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交流实验
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
师随机板书
思考回答
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二、探究活动
(一)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子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生长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知道哪些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学生观察比较
思考回答
让学生建立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作业设计
作业:
1.让学生说说他们还知道哪些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二)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课题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25《风的作用》(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2-5《风的作用》(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5.风的作用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课题5.风的作用_____ 课时]核心概念10.地球系统学习内容及要求10.3岩石与土壤5〜6年级④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了解化石的形成及科学价值;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观念通过模拟风卷起沙子磨蚀岩石的过程,结合查阅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到风的作用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知道风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是缓慢进行的。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岩石打磨前后的现象,能推测解释风蚀拱门的形成过程。
探究实践模拟风卷起沙子磨蚀岩石的过程中,能观察和记录岩石打磨前后的现象,会对“风对地形变化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态度责任通过模拟实验、图片和文字资料的阅读分析,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并对风对地形变化的作用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通过模拟实验及阅读分析图文资料,探究“风对地球表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探究结果推测并解释“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风蚀地貌(戈壁、沙漠)照片、雅丹地貌的资料。
学生:1.岩石(砂岩)、砂纸、放大镜;2.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
大家坐好。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地球。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震和火山喷发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样貌。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表格)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表格)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所涉及的知识点,包括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原因,简单的科学实验等。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探索的能力,并能应用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包括以下内容:1. 太阳系与地球2. 物体的性质与变化3. 植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4. 动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5. 人体呼吸和消化系统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然观察能力。
2. 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研究的互动和交流。
4. 情景教学法: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研究,增强研究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使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 新课讲授:简要介绍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点,并进行重点讲解和示范。
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讨论交流: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和自己的思考。
5. 深化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展开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
6. 小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7. 课后拓展:布置相关的课后拓展作业,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1.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过程、结果和结论。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能力等。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4. 课后作业:评阅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种子发芽实验
从实验中获得的信息
秋冬季的生物
动物的栖息地
动物的栖息地
建立栖息地
记录动物的特征
观察到了哪些特征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生物的生活需要
我们知道的太阳
阳光下的影子
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
美丽的彩虹
阳光下的物体
光强与光弱
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制作和评价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
研究材料的特征
雨天中的布料
各种材料的“锅”
被“种下”的材料
材料的选择
保护鸡蛋
材料进步的历程
材料的再利用
新材料的畅想
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饮食和健康
选择健康食品
水——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我们每天应该喝多少水
健康需要新鲜空气
关心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运动与健康
让我们的精力更充沛
珍惜健康,珍爱生命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时间在流逝》(表格式教案)
北纬28度
3.分享一组学生活动的照片。
(二)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
1.本活动若照书来燃烧一炷香,时间会来不及。
下水实验发现配送的线香长度约为9厘米,烧完一炷香约需要18分钟。
故建议将活动改为测量相同长度的燃香时间(见下图)
探究燃香的长度变化
燃香的长度第一格第二格第三格第四格
两量的时间
我的发现
2.下图是本活动所需的材料,其中配送的材料:线香(折成2半,约4.5厘米);需自配材料:火柴、计时器、橡皮泥(插香)、红笔、直尺。
3.建议让学生用红笔给线香做标记,约5-10毫米为一格(燃烧1
格约需1-2分钟)。
实验前要注意指导秒表的使用方法和读数。
此外,还需提醒学生要在无风干扰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分享一组学生活动的照片。
4.下图是学生的记录单。
学生较容易发现:燃香的速度差不多均匀。
因此,古人曾用燃香来粗略估计时间。
三、材料点评
1.下图1是配送的直线香,学生很方便就能用直尺测量标记。
建议配
上 一 些橡皮泥,用来插香。
下图2是配送的蜡烛,每只可燃烧30分钟左
右,作为奖励发给学生制作蜡烛钟。
工和度于野已的时间
lam
用3单 甲告的长度 2分 免用时间
B .45
否中) 查的互面
在烧列年十包的时间 -
一 通 的 1 的g 5* 分2 厘度所 翻然烧的速度本1的。
相间
商的大面
再动支屋 2:08分 51分 然烧进度
202分 实
2 分 估 料m
140分 分之 1.0
分 1引 nm
教科版教科版。
时间在流逝核心素养目标教案表格式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第1课时时间在流逝
【教学反思】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日常学习和生活,对时间既熟悉又陌生。
在学习本课时,很多学生都在感慨,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流逝了。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资料、交流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方法和事例,让学生对古代计时工具有个初步的认识。
接着通过观察研窕“一炷香”的时间,进一步分析这些计时工具存在的局限性,激发学生接下来对水钟和摆钟的探究兴趣。
在研究“一炷香”的时间这个环节中,燃香的长度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学生测量的时间会存在一定误差。
如何更加准确地测量燃烧的长度,是我们在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探讨的。
人教版(PEP)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
人教版(PEP)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
格式教案
单元一:物质的组成
第一课:物质是各种原子组成的
教学目标
- 了解物质由各种不同的原子组成
- 能够辨别物质的不同性质
教学重点
- 物质由不同原子组成的概念
- 物质性质的辨识
教学步骤
1. 引入课题:让学生观察各种物质,引导他们思考物质的组成
2. 介绍原子的概念: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语言,讲解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3. 物质的组成:解释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并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4. 物质性质的辨识:通过实验和观察,教学生如何通过物质的性质来辨识不同物质
5. 小结:总结本课的内容和重点,鼓励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
教学资源
- 物质样本:水、盐、铁块、糖等
- 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二课: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教学目标
- 理解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 掌握物质由原子组成的原理
教学重点
-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的概念
- 物质由原子组成的原理
教学步骤
1. 复:通过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课的主题
2. 原子的基本概念:讲解原子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大小和数量
3. 原子的组成:解释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原理,并通过示意图展示
4. 物质的基本单位:通过举例说明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基本单位
5. 小结:总结本课的内容和重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教学资源
- 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
- 举例:氢、氧原子的示例
单元二:生物相互关系
(以下部分省略,总共800字以上)。
青岛版(2017)五年级上册科学《2光的反射 》表格式教案
1.认识光的反射现象;知道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
2.能借助平面镜,观察并描述光的反射现象;能用图示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一般物体都能反射光的结论
3.能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讨论,对物体是否反射光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说自己的方法与思路,形成实验计划。
(3)教师可提供镜子让学生进行实验。
(4)学生交流实验中的现象。
(5)师生小结: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人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
三、拓展活动
找一找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教师提出活动指向:找一找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提醒学生;课下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求助家长等形式,找一找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借助古诗,唤起生活经验,同时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从古诗中发现其中的科学现象,激发探究兴趣。
二、活动过程
光照在镜子上,传播方向有什么变化
1.用一面平面镜做光的反射实验,初步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1)教师提出问题:太阳光照在镜子上,传播方向有什么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一面平面镜进行实验。
(3)学生交流实验中的现象。
(4)师生小结:行进中的光遇到镜子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2.用两面平面镜做光的连续反射实验,加深对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
(1)教师提出问题:太阳光先后照在两面镜子上,传播方向有什么变化?
(2)学生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开展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汇报。
(5)师生小结:行进中的光先后遇到多个平面镜,传播路线会发生多次改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表格式备课(含计划)
四、观察自然界里许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生长图片:
1、比较香蕉树、松树、仙人掌的叶有哪些不同。
2、并回答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说说平时自己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事例.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填表后再讨论)
绿豆芽的总数量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实验说明
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
2、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
教学后记
动态修改
科目
科学
年级
五
班级
设计:周国庆
年月日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
教法提示
2023秋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4-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表格式教案)
教师:关于健康生活的相关资料、教学课件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课前谈话:
材料准备:视频资料
1.播放视频:小小协调王
2.学生尝试挑战
3.提问:联系学过的知识,完成这项挑战,需要身体的哪些部分配合?
(预设:骨骼、关节和肌肉——运动系统;大脑做出反应——神经系统;为我们提供能量的——消化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以及呼吸系统)
9.学生开始健康评估。
(预设:学生评估自己的健康状况,分析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对身体产生的危害,同时教师展示健康生活的资料,辅助学生交流。)
10.讲述: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评估,是开启健康生活的第一步,让我们通过分享来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健康状况。
(二)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1.提问:我们要学会制定健康生活计划,来帮助我们改变这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结合你的情况,你想要实现什么健康目标?
2.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果身体的一个部分出现问题,会导致其他部分甚至整个身体、心理也出现问题。
3.提问:怎样做才能保护好我们的身体,健康快乐地生活呢?
4.讲述:今天我们就来挑战“无冕之王——我是健康生活师”,我们的任务是通过评估自己的健康状况——制定健康生活计划——最后执行计划达到健康目标。
五、练一练
一、判断题
1.只要是卫生的油炸食品,多吃也没关系。( )
2.适当的压力对人有好处,能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
3.反复进行投篮练习,命中率并不会提高。( )
4.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能使我们的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 )
5.吃得太多会增加胃的负担,但饿肚子不会影响胃的健康。( )
答案:1.× 2.√ 3.× 4.√ 5.×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套(表格式)
伏打电池
第七课时
电的产生和电池的制作与使用
风筝大赛
第八课时
风筝的结构、原理和应用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套(表格式)
生物
教案标题
课时
知识点
熟知水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水的来源和使用
葡萄实验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课时种子植物的生长牛奶中的惊喜
第三课时
勾兑牛奶的过程和原理
植物和光
第四课时
光的基本知识和植物的生长
大自然中的“医生”
第五课时
小动物和大自然的关系
生活中的细菌
第六课时
细菌的普遍存在和防治
神奇的蚕丝
第七课时
蚕的生命周期和蚕丝的生产与应用
生物群落
第八课时
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和构成
物理
教案标题
课时
知识点
投影仪小手
第一课时
投影仪的原理和使用
能源日
第二课时
能源来源和分类
色彩与光
第三课时
颜色和光的基本知识
闪亮亮的电
第四课时
电的种类和使用
摆的摆
第五课时
物理摆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
合理使用家用电器
第六课时
部编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部编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教学目标
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掌握科学上册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
1. 第一单元:观察与探究
- 知识点:观察的方法与意义、事物的特征、测量物体的长度- 实践活动:观察日常事物、测量实物长度
2. 第二单元:物质与变化
- 知识点:物质的性质、常见物质的变化
- 实践活动:观察物质的变化、体验常见物质的变化过程
3. 第三单元:能量与工作
- 知识点:能量的来源和转换、机械能和热能
- 实践活动:实验能量转化、制作简单机械模型
4. 第四单元: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 知识点:物种的多样性、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方式
- 实践活动:观察不同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方式
教学进度表
根据上述教学计划和进度表,我们将在四周的时间内完成部编
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部编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有关光的思考》教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教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教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认识棱镜》教案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各种不同颜色的光。
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也具有不同的混合颜色。
借助科普视频讲解彩虹形成的奥秘,雨后空气中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相当于我们实验中的三棱镜,当太阳光照到小水珠时发生了折射,就分散出不同颜色的光,于是便形成了美丽、奇特的彩虹。
可见,雨后出现彩虹,与太阳光的组成以及空气中的小水珠有关,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出现不同颜色的光是一样的道理。
(二)制作一个彩色轮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与思考。
我们通过三棱镜对白光的折射,发现了白光可以分散出不同颜色的色光,那么色光是不是可以混合成白光呢?第二部分,通过制作一个彩色轮研究色光混合成白光的现象。
1.介绍制作材料与制作方法2.学生制作并测试,让彩色轮快速旋转,观察彩色轮快速旋转时发生的变化。
3.教师提示,扎孔或用剪刀时要注意操作安全。
4.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结。
白色,这说明不同颜色的色光混合在一起后会变成白色光,但必须是等量的红、蓝、绿三色光才能混合成白光。
三、研讨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白光通过三棱镜时会变成有规律的、不同颜色的色光组合——红、橙、黄、绿、蓝、靛、紫,所以三棱镜对光的作用是,让光发生折射,而且可以把白光分散出不同的色光。
2.彩色轮或是彩色陀螺,在快速旋转时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变成接近白色的颜色,这说明不同的颜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也证明了白光是由不同色光组成的。
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定是等量的三原色光,即红、蓝、绿三种光才能混合成白光。
教师小结:当陀螺或旋转轮快速旋转时会看到彩色轮慢慢接近.板5.认识棱镜书设计教学反思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光的反射现象》教案④不改变手电筒和“纸屏”的距离,在同一平面水平移动手电筒或“纸屏”,使光线照不到标记处;⑤利用平面镜,调节角度,照亮“纸屏”上的标记;⑥记录手电筒、“纸屏”及平面镜的位置;⑦重复实验,总结规律。
2023秋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1-1《光源》(表格式教案及反思)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举例说明光源的特征,区分光源与反光物体。
教学难点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观察某些物体发光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1.火柴、蜡烛、钢丝球、两节电池、两个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
学生:1.手电筒、镜子等;2.记录单等。
2.讨论:借助工具。正常人的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黑暗中的物体,可以借助仪器拓宽人的视野并看清目标。
使学生知道夜视仪可以拓宽人们的视野,感受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知道夜视仪也需要光,只是将人眼看不到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呈现在屏幕上。
五、练一练
一、判断题
1.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是人造光源。( )
提问:这些物体是光源吗?为什么?
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胡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物体存在而发光。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研讨:没有光会怎样?(预设20分钟)
(三)观察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到发光需要能量
1.活动一:点燃蜡烛,观察它燃烧发光的过程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光很亮,所以它们是很好的光源
B.十五的月亮又圆又亮,属于光源
C.关闭台灯,台灯不能发光,所以它就不是光源了
D.以上都不对
答案:1.B 2.B 3.C 4.C 5.C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光源(课题)
人造光源自然光源
八、课堂思
一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一课。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发光物体分为光源与反光物体两类,学会区分。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观察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到发光需要能量。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3-3《我们的水钟》(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3-3《我们的水钟》(表格式教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计量时间》单元 3. 我们的水钟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计量时间》课题3.我们的水钟课时1核心概念12.技术工程与社会学习内容及要求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5~6年级②知道工程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知道工程通常由多个系统组成;知道中国主要的大科学工程。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观念通过滴漏实验,知道水位高低、孔径大小等因素会影响水流速度,认识到“同一装置中,控制水位不变,水流速度不变”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
科学思维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能判断水流速度与水位高低的关系。
探究实践在实验过程中,能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水流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态度责任在观察古代水钟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才智,体会到社会的发展会带动计时工具的进步。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制作水钟的方案,并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制作。
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课前搜集各种水钟的资料与图片。
学生:1.每组提供直筒矿泉水瓶、200毫升量筒、透明水杯、铁架台、计时器;2.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
大家坐好。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时间。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前搜集各种水钟的资料与图片、课件 1.回顾古代计时工具。
2.出示教科书中的古代水钟图。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表格版)(新版)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表格
版)(新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科学上册的基本知识。
2.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
本教案涵盖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的全部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课程单元:
1. 动力的传递与静力的平衡
2. 机械与自然现象
3. 简单电路
4. 光的传播
5. 空气与水的利用与保护
6. 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与示范实验相结合。
2. 提倡学生自主观察和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3.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小组探究活动。
四、教学流程
详细教学流程请参考附件中的教案表格。
五、教学准备
1. 教材: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2. 实验器材和材料:根据教案需要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材料。
3. 教辅资料:根据教案需要准备相关教辅资料。
六、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观察和小组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研究情况。
2.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3. 综合考核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实验能力的提高。
以上是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表格版)(新版)的基本信息,请参考附件获取详细的教案表格。
科学五年级上教案新表格式.docx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课题1、种子发芽实验(一)主备人授课人郑立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了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流程个性补充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了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了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了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授课时间:
课题
5、食物链和食物网
主备人
授课人
郑立军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点
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授课时间:
课题
4、蚯蚓的选择
主备人
授课人
郑立军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
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
教学
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
难点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 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教 学 流 程
个性补充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授课时间:
课题
6、做一个生态瓶
主备人
授课人
郑立军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个性补充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 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 学 流 程
个性补充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记录单,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 准备
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 学 流 程
个性补充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授课时间:
课题
2、种子发芽实验(二)
主备人
授课人
郑立军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