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军事哲学思想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武军事哲学思想探究

孙武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他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中。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代齐国人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圣”、“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1772年法国神父阿米奥特将此书译成法文,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威廉二世在被废黜后的侨居中看到此书后

叹道:“早二十年读《孙子兵法》,就决不至于遭受亡国的痛苦了”。现今已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自问世以来,早已超出国家和时代的界限,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属于古代,也属于现代和未来,它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和永恒的宝贵精神财富。这部光辉的军事著作,其中蕴含着睿智而精深的军事哲理。

毛泽东在研究《孙子兵法》时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

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孙中山研究《孙子兵法》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就中国的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为中国的古代军事哲学”。刘伯承元帅研究孙子时说:“正兵和奇兵,是辩证的统一,是为将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法则,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相生,变化无穷”。《孙子兵法》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最早系统地成立军事哲学的著作,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

一、孙武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自古以来,宗教天命论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商朝以占卜为主,而周朝以筮为主,商周是占卜发展的鼎盛时期。至春秋时期,以占卜决定战事仍屡见不鲜。春秋末期,奴隶主政治统治面临动摇,宗教唯心主义同无神论的唯物主义的斗争十分激烈,随着早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自然界的很多现象不是靠占卜所能决定的,孙武对于“天”作了明确的解释:“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计》篇),认为把自然界神化是不可取的。在战争中,他极力反对用迷信的方法预测胜负,如:“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用间》篇),表现出彻底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不仅如此,孙武还创造性的实现了军事领域由占卜决策向经验决策的转变,他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五事”,就是:道、天、地、将、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计》篇),这五种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除此之外都是不可信的。孙武主张从实际出发,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待战争的胜与负,“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孙武还强调用调查研究,“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篇)。还利用间谍情况进行调查,索取情报,他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用间》),孙武主张不惜人力、物力、财力使用间谍,获得可靠的军事情报。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思想,在2500多年前被孙武所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二、孙武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孙武的辨证法思想涉及军事领域的诸多方面,如:众寡、强弱、攻守、进退、奇正、虚实、动静、迂直、勇怯、治乱和胜败等一系列矛盾。分析矛盾强调“两点论”,是孙武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孙子兵法的辨证思维。他认为,无论攻守、强弱等战争对立双方,都是相互依存的,利害相连的,可以转化的。比如敌人的防御由于“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虚实》篇),凡事不可能天衣无缝,总有弱点,总有疏漏。因此,如果避实而击虚,敌人的主动地位就会转化为被动地位,所以孙武肯定的说:“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篇)。这种促使矛盾转化的朴素思想,对于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以小胜大的国家和军队,无疑是一件锐利的思

想武器,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战争是运动的,战争中的矛盾现象是发展变化的,孙武把这些变化比做“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势》篇),“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势》篇)。这些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也就是说事物可以向正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向反的方向转化。这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反映了孙武的辨证思想。

孙武认为战争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政治目的,只要战争进行到预期的阶段就可以停止了,这就是孙武所说的“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城而非久也,必以全胜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在这种全胜思想的指导下,将帅如何用兵,这相当重要。对不同兵力采用不同打法,孙武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谋攻》篇)。对不同状态的敌人,运用不同的诡诈手段和谋略手段:“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计》篇)。“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者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篇)。对付敌军可“夺气”,而对付敌将可“夺心”。辩证法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矛盾区别对待,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可以说孙武能够很好的把握政治和战争的辨证关系,这种辩证的思维对后世影响

极大。

在中国历史上,有四部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他们分别是《论语》、《老子》、《易经》和《孙子》。《孙子》作为一部兵书能够与《论语》等著作一样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成为民族文化的典范之作,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孙武在军事理论上的辉煌成就,是与他在哲学思想上充满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密切相联的。在哲学领域内,《孙子兵法》并没有自己完整的体系,但它所蕴涵的精妙的军事指挥艺术以及军事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文化经典,它的亘古魅力必定会对后人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子兵法》辞典.吴如嵩.白山出版社

2、《孙子兵法》教本.刘春志、刘思起.国防大学出版社

3、《孙子学通论》.赵海军.国防大学出版社

4、《中国古代战略理论精要》.过毅.王卫星.军事科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