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的存在价值和传承方式

合集下载

对当今戏曲的现状及前景作文

对当今戏曲的现状及前景作文

对当今戏曲的现状及前景作文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曾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去村里的戏台子前,那热闹的场景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那时候,村里一旦有戏曲演出,就像是过节一样。

大人们早早地收了工,孩子们也兴奋地满村子跑,呼朋唤友。

戏台下,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吃摊,糖葫芦、棉花糖、炸油糕……那香甜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我和小伙伴们挤在人群里,伸长了脖子往台上看。

台上的演员们穿着鲜艳的戏服,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一颦一笑都充满了韵味。

他们的唱腔或悠扬婉转,或高亢激昂,那声音仿佛能够穿透人的心灵。

还记得有一次,演的是。

穆桂英一出场,那英姿飒爽的模样就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

她身披铠甲,手持长枪,眼神中透着坚定和勇敢。

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每一句唱词都饱含深情。

当她唱到“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时,全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人们纷纷鼓掌叫好,我也激动得跟着拍起了小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的辉煌似乎渐渐远去。

如今,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戏曲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们的热捧。

曾经热闹非凡的戏园子变得冷冷清清,观众越来越少。

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也越来越淡,他们更热衷于流行音乐、电影和电视剧。

那些曾经名噪一时的戏曲演员,也因为生计问题不得不转行。

有一次,我偶然路过一个老旧的剧院,看到门口张贴着一张戏曲演出的海报。

海报已经有些褪色,上面的演员形象也显得有些模糊。

我走进剧院,里面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观众,大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舞台上的演员依然在认真地表演,但台下的冷清却让人感到一丝凄凉。

我不禁想起小时候那热闹的场景,心中充满了感慨。

戏曲这门艺术,难道真的要被时代淘汰了吗?其实,仔细想想,戏曲的魅力依然存在。

它那优美的唱腔、精湛的表演、丰富的内涵,是任何现代艺术都无法替代的。

只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戏曲需要找到新的出路,需要创新和变革。

比如说,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演变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无数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戏曲艺术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走过了不少曲折的道路。

本文将从演变与发展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历史沿革、演出形式和今日现状。

一、历史沿革戏曲艺术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大约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在那个时候,戏曲艺术被认为是士大夫的娱乐,因此演员也多为士族阶层。

随着元代的到来,戏曲艺术逐渐向民间传播,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艺术形式。

到了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成为一种复杂多变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一时期的戏曲艺术更加注重舞台美术、音乐、编导等方面的表现,表演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

二、演出形式戏曲艺术的演出形式也有所变化。

最初的戏曲表演往往是在庙会、市场上进行的,没有一个固定的舞台和专业的演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艺术走进了剧场,形成了一种较为专业化的演出形式。

曲艺、杂技、马戏等形式也向戏曲艺术借鉴,使其表演形式更加多元化。

三、今日现状在当今社会,戏曲艺术仍然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角色。

虽然受到了一些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但戏曲艺术仍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传承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戏曲作品都经过了改编,结合了现代社会的元素,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增强了观赏的乐趣,比如《白蛇传》、《红楼梦》等经典戏曲均有改编作品面世。

戏曲艺术也走出国门,受到了越来越多外国观众的欣赏和认可。

同时,一些政府部门也加大了戏曲艺术的扶持力度,通过补贴、培训等途径,以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总之,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历经了千年的传承和演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民族文化。

演出形式和表现方式不断变化,但戏曲艺术的内在精神和独特魅力却从未随时间流逝而消逝。

今天,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保护、传承和发扬戏曲艺术,让更多的人走进这一文化的殿堂,领略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戏曲音乐的发展现状与传承

戏曲音乐的发展现状与传承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戏曲音乐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刘孟雅(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摘 要:在我国悠久地历史长河中,拥有着许许多多的艺术宝藏,戏曲音乐就是其中之一。

它是人民在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历史中的珍宝,但当今社会戏曲音乐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怎样传承是现在戏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因此,文章分别从戏曲的现状,产生问题的原因,传承和发展三个方面去论述。

发扬,传承我国优秀的戏曲文化艺术,让其走向世界,绽放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中国戏曲音乐;发展现状;传承引 言戏曲文化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

戏曲文化起源于原始歌舞,又经过时代的更迭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样式。

戏曲艺术的特点是将各类的艺术以相同的标准汇合到一起,在这些艺术相同的性质下体现他们不同的特性。

传统音乐文化在我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历史舞台上是一颗宝贵的明珠。

时代在逐渐变化,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对戏曲了解的十分少,甚至有一些人只知道戏曲这个字眼,所以我们更应该去传承戏曲艺术,重视戏曲的传承就是尊重和维护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表现,使更多的人们去了解戏曲,认同戏曲,推广戏曲,这将是戏曲艺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一、 戏曲的现状自20世纪70年代传统戏曲音乐发展到顶峰以来,戏曲音乐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70年代后期传统戏曲音乐的创作呈现出整体的衰落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音乐家自身的原因。

反之,绝大多数戏曲音乐工作者仍然在不断地探索与学习,仍在戏曲艺术发展的道路上努力奋斗。

所以,我们在分析事物变化的原因前,不能只着眼于事物本身的发展而忽略事物外部环境的影响。

戏曲作品的创作出现下滑的现象从外部的环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放的中国政策必定使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形成打击,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并且还有人们因工作或者学习等其他情况带来的身体压力和精神压力,文化体制的变化也使艺术逐渐迈向市场,变得市场化等等,这些都是对戏曲艺术带来巨大改变外部因素。

当今豫剧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当今豫剧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当今豫剧发展现状分析报告引言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然而,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豫剧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分析当前豫剧的发展现状,探讨其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豫剧的传承与创新传统豫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行当和表演风格而闻名,深受观众喜爱。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豫剧逐渐面临着观众年龄层次偏高、传承困难等问题。

为了能够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豫剧需要进行创新,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时代感。

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的推广手段,结合新媒体和社交平台的传播方式,将豫剧推向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另一方面,通过豫剧剧目的更新与改编,增加时代元素和现代故事情节,以更好地迎合现代观众的需求。

二、豫剧市场的发展与挑战豫剧作为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

然而,与其他娱乐形式相比,豫剧市场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豫剧面临着现代娱乐市场多元化的竞争。

随着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多种娱乐形式的兴起,豫剧需要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开发出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其次,豫剧的观众年龄层次偏高,对新一代观众的吸引力有限。

为了扩大市场和观众群体,豫剧需要注重年轻观众的培养和吸引。

可以通过剧目的选择、演出形式的创新以及推广和宣传手段的更新等方式来增加年轻观众的参与和兴趣。

三、豫剧艺术的保护与发展豫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为了推动豫剧艺术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需要加大对豫剧艺术的扶持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豫剧剧团和演员的资金支持,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演出平台和场所。

同时,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年轻人从事豫剧艺术的学习和传承。

其次,可以与其他剧种开展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剧种的创新方式和经验,使豫剧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此外,豫剧院团应加强内部管理建设,提高专业水平,吸引更多的优秀演员和导演加入。

地方戏曲生态现状与保护传承对策

地方戏曲生态现状与保护传承对策

地方戏曲生态现状与保护传承对策发布时间:2022-02-15T07:05:56.524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8期作者:赵伟[导读] 地方传统戏曲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动态”的演出形式来表现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又顺应时代精神,创造性地转换文化传统。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吕剧艺术中心山东省广饶县 257300摘要:地方传统戏曲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动态”的演出形式来表现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又顺应时代精神,创造性地转换文化传统。

本文介绍了地方戏曲生态现状,分析了地方戏曲面临的危机,阐述了推进新形势下地方戏曲保护传承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地方戏曲;生态现状;传承保护地方戏曲的程序性、虚拟性在戏曲表演中演员的形体动作呈现出一种舞蹈的美感,艺术性地将历史或现实再次呈现,并带给观众美的享受。

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必须依靠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怀和重视,依靠大批具有高度全面的艺术修养及敬业精神的戏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1地方戏曲生态现状戏曲生于民间,从演出形式和内容上看,都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形态,其产生就是一种草根文化,表现的也是底层百姓的生活与需求。

地方戏曲的发展与人文环境、政策走向是分不开的,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程度。

在经济比较发展的地区,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植力度也比较大,曲艺活动的开展也更有保障。

地方戏曲演出团体,既要迎合市场和百姓的口味,又要完成戏曲的传承与创新,培育出优秀的传承人和艺术人才,能力是有限的。

尤其是雾灵皮影,其对表演技艺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

2地方戏曲面临的危机分析地方戏曲的危机大体表现为:少数剧种表面的兴盛与大多数剧种的没落。

少数剧种演出的繁荣不能代表整个戏曲艺术,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多数剧种演出时观众冷清、入不敷出的现状。

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之初探

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之初探

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之初探我国戏曲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文化底蕴、艺术底蕴深厚,地方戏曲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XX县XX镇是一个有着戏曲文化底蕴的古银杏特色XX 镇,它有着历史悠久的戏曲传统文化,XX镇节庆仪式独特,民俗文化丰富,唱戏、演戏是XX镇的传统,村中老一辈人都会哼上几句戏曲小调,银杏树下经常可以看到拉着二胡唱戏的镜头。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戏曲越来越不景气,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将本土的“戏曲”文化传承下来,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

一、地方戏曲传承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受到经济、地缘、人文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当前,许多地方戏曲都面临着投入不足、设备陈旧、演出市场不断萎缩、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剧种数量不断减少等困难与问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学习的群体小,涉及面窄以及投入不足一方面,目前社区戏曲主要是通过社团的组织形式来学习,老年人是主要学习者,群体单一而小,而且,老年学习社团依靠群体成员的共同兴趣爱好和自觉自律,以及大家的积极努力和群策群力,群体活动也坚持了下来,但毕竟还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指导如:专业知识讲座、专业技术指导、小型表演或者竞赛活等以及社会支持、缺少资金的问题,社团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另一方面,投入不足,戏曲发展无法得到后勤保障。

戏曲是一项高投入低产出的艺术活动,要打造一个精品剧目,往往需要几年甚至上十年的时间。

在以戏养团都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拿出更多的钱去打磨精品,显然是有难度的。

而目政府财政对地方戏曲的扶持力度不够,民间戏曲社团都是靠演出收入来维持生存。

这样就导致了许多戏曲团体没有排练室,设备设施陈旧无力更新,创作经费少,基础条件差,演出市场小,缺乏持续生存发展的能力。

师资队伍和优秀人才的缺失人才是推动戏曲传承与发展的第一要素,在专业人才缺失的情况下,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从古代开始,戏曲一直是国人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与休闲娱乐方式之一,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每逢过年过节都会看上几场戏、听上几首曲儿来为自己白水般平淡的日子增姿添彩,或是给自己已经幸福美满的生活来一次锦上添花。

中国的戏曲与传统艺术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的戏曲与传统艺术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的戏曲与传统艺术文化传承与创新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

传承与创新是戏曲艺术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本文将从中国戏曲的历史渊源、传承与创新的现状以及创新的前景展开论述。

一、戏曲的历史渊源戏曲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与祈福仪式,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演化为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艺术形式。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汉时期,戏曲已具备较为完整的表演形式。

唐宋时期,戏曲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不同地区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剧种,如京剧、昆曲、越剧、粤剧等。

二、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中国的戏曲艺术得以长期传承,离不开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支持。

政府出资设立了戏剧学院与研究机构,培养和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与导演,为戏曲艺术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各地也设立了一些戏曲学校与培训班,致力于传播与教育戏曲艺术,培养新一代的戏曲人才。

此外,传统戏曲艺术节目的演出、比赛和展览活动也为艺术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些活动不仅为戏曲爱好者提供了欣赏演出的机会,也为戏曲艺术家交流学习提供了平台,从而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三、创新的现状戏曲艺术的传承不能只停留在对传统形式的模仿与复制,而应积极探索创新的方式与手段。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戏曲艺术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戏曲演员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注入更多现代元素,使戏曲艺术更具时代感。

一些创新实践,如改编经典剧目、创作新剧目、融合戏曲与现代舞蹈等,让戏曲走进了电影、电视等新媒体平台。

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戏曲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戏曲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如戏曲音乐、戏曲表演的在线音频、视频发布与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与欣赏戏曲。

四、创新的前景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戏曲艺术的投入与支持,加强戏曲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同时,建立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机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为戏曲艺术的创新提供更多机遇。

新时代赣剧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探析

新时代赣剧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探析

新时代赣剧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探析赣剧,作为中国南传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近几年,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加,赣剧也在这股浪潮中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文将从赣剧文化传播的现状,以及赣剧在新时代下的发展趋势两方面进行探析,希望能够对赣剧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一定的总结和展望。

一、赣剧文化传播的现状1. 传统传播方式的困境赣剧作为地方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通过传统的演出形式和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传统的赣剧文化传播方式已经逐渐失去了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

很多年轻人对赣剧并不了解,没有机会接触到赣剧文化。

2. 新媒体传播的兴起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赣剧的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现在,很多赣剧团体开始尝试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来进行宣传和推广,有针对性地面向年轻观众进行推广,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赣剧的受众群体。

3. 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赣剧也有了更多的演出机会和商业合作机会。

赣剧的舞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院和村里的祠堂,它们还开始与一些商业演出机构合作,通过演出活动的形式来更加灵活地进行赣剧文化的传播。

二、新时代下赣剧文化的发展趋势1. 创新传统,吸引年轻观众文化传承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赣剧必须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注意。

这需要赣剧团体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将传统的赣剧艺术与当代的审美需求相结合,推出更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2. 多样化的演出形式在新时代下,赣剧必须要适应不同类型的演出形式。

除了传统的舞台演出外,可以尝试在一些特殊场景中进行赣剧的表演,比如在城市公园、校园等地进行户外演出,这能够增加赣剧的曝光度,并创造更多的演出机会。

3. 打造赣剧IP赣剧作为中国南传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

可以通过打造赣剧IP来进行推广,比如开发赣剧文化衍生品,举办赣剧主题的展览活动,并与其他文化产业进行合作,来提高赣剧的文化影响力。

新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

新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

新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传承。

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凤阳花鼓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戏曲表演形式,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凤阳花鼓在当今社会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有效地推动凤阳花鼓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传承与发展相统一,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以期能够为保护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凤阳花鼓的历史渊源凤阳花鼓,起源于安徽省凤阳县,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代。

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鼓、舞、唱、做,加上丰富的表演服饰和道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凤阳花鼓不仅在音乐上有特色,其舞蹈形式也是独具风格,代表着一种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淀。

凤阳花鼓曾经是皇宫宴会的专场表演,也是民间庆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地深受人们喜爱。

二、凤阳花鼓的传统与现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凤阳花鼓在今天的社会中遇到了一些困境。

一方面,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凤阳花鼓的传统表演形式在当今社会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观众群体日益减少;凤阳花鼓的传承人群日渐减少,年轻一代对于这一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导致了凤阳花鼓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凤阳花鼓的传统与现状也是一种相互矛盾的状态,既有其传统的魅力与价值,又面临着新的发展难题。

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凤阳花鼓的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传播是保护和传承凤阳花鼓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才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凤阳花鼓,从而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传播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策略:1. 利用现代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传统艺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已经变得日益重要。

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开通社交媒体账号等方式,对凤阳花鼓进行宣传推广,使更多的网络用户了解和关注凤阳花鼓。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自诞生以来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粤剧的生存状况、传承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将对粤剧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粤剧传承和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谈及粤剧的生存状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粤剧在当今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受到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传统戏曲表演市场逐渐收缩,粤剧在观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下降。

粤剧传承人和演员队伍的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对粤剧的学习和传承意愿不足,导致传统剧种的传承面临困难。

在文化市场上,粤剧的表演机会减少,粤剧团体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加。

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粤剧传承和发展的努力并未停止。

许多粤剧团体和艺术家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推广和传承粤剧,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粤剧。

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也加大了对粤剧的支持力度,推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鼓励粤剧的传承和发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实施,为粤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在粤剧传承和发展的探索中,现阶段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方面,一些年轻人对粤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传承粤剧,在传统戏曲界崭露头角。

粤剧团体积极组织各类演出、比赛、培训等活动,尝试将粤剧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提高了粤剧的艺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除了以上的积极努力,粤剧的发展还需面对一些挑战和问题。

粤剧的传统表演形式、剧目和故事情节多为古典文学作品,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兴趣,需要进行现代化改革,创作新的粤剧剧目。

在演出市场上,粤剧团体需要寻找新的演出模式和市场定位,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粤剧传承人的培养和传承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加强对粤剧的传统技艺和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对粤剧传承和发展进行探索的我们也要看到粤剧在当今社会的独特价值和发展潜力。

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在国际交流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以绍兴越剧为例

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以绍兴越剧为例

一、越剧发展现状(一)越剧专业人才培养及学习环境在浙江,当地对越剧的宣传和人才的培养比较到位,有越剧专业的学院也很多。

特别是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该校承担着为全国越剧界培养越剧艺术人才的教学任务,被誉为“越剧艺术家的摇篮”。

学校的前身是越剧之家,于1955年在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等积极倡导下创办而成。

这些学校或专业的毕业生会根据不同的能力和需求进入各个越剧团。

(二)政府推广方式多样,宣传力度加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作出重要讲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使戏曲界为之振奋的同时感慨着“戏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来了,这无疑代表着广大戏曲工作者对振兴民族戏曲艺术的期望和渴求。

不仅如此,2006年3月27日,时值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推进越剧事业的发展与振兴,由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主办的《越女争锋》等节目也很好地宣传了越剧艺术。

二、越剧的发展创新困境(一)越剧团数量少和受众群体老龄化虽然政府已采取相关措施保护越剧的传承和发展,但越剧的前景还是令人担忧。

从20世纪60年代到如今,国营专业剧团数量从260多个减少到35个左右。

与此同时,越剧的观众越来越趋向老龄化。

就目前来说,越剧的受众群体年龄断层特别严重,亟须年轻观众。

而当代青少年对越剧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越剧受语言限制越剧起源于浙江绍兴,以嵊州话为代表的吴语进行传唱。

吴侬软语是越剧艺术的特色和标签。

但也正是因为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语言艺术,使得越剧的传播受到了限制。

就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浙江年轻人已经对吴语有些陌生,甚至完全听不懂,这对越剧的推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对于不说吴语的人来说,越剧更是陌生,或许听说过这个剧种,但是听不懂台上的越剧演员们在唱什么,所以慢慢也就不太愿意再去深入了解。

(三)越剧剧目主题特点较为单一相对于其他剧种,越剧剧目的特点比较单一。

鲁艺的价值与当今社会下鲁艺传承

鲁艺的价值与当今社会下鲁艺传承

鲁艺的价值与当今社会下鲁艺传承鲁艺,是指鲁剧和鲁曲,是山东省传统戏曲的一种。

鲁艺源自山东,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艺在当今社会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鲁艺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鲁艺的价值以及在当今社会下鲁艺传承的现状。

我们来谈谈鲁艺的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鲁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鲁艺的表演形式粗犷豪放、情感饱满,能够直抵人心,触及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鲁艺中的唱腔、表演、音乐等元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众,深受人们喜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鲁艺的地位不可替代,它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的重要体现。

我们来考察一下当今社会下鲁艺传承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鲁艺在当今社会并非像以前那样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许多青少年对鲁艺的传统形式和内容缺乏了解和兴趣,甚至对鲁艺持怀疑态度。

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传媒的冲击,现代人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这都为鲁艺的传承增加了难度。

针对以上现状和挑战,我们应该重视鲁艺的传承工作。

政府应该加大对鲁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鲁艺的传承和发展。

学校应该将鲁艺纳入校本课程,加强学生对鲁艺的了解和学习。

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共同参与到鲁艺传承中来,举办相关的活动和演出,弘扬鲁艺文化,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传承人应该注重创新和发展,将鲁艺与当今社会相结合,推出更受观众欢迎的作品,提高鲁艺的市场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鲁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在当今社会下,鲁艺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期待鲁艺能够在传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地方戏曲的传统魅力地方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

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吸引着无数观众和艺术爱好者。

地方戏曲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着古代智慧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不同地域的戏曲形式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地方戏曲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细腻婉转的唱腔,又有激烈激昂的动作,既有含蓄细腻的表演,又有豪放激情的演绎,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艺术享受。

戏曲中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和包容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力。

地方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的载体。

通过地方戏曲,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和共同价值,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地方戏曲传承了民间智慧和劳动力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必须加以保护传承,让其继续传承下去,为后人提供学习和参考。

1.2 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地方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当今社会快节奏发展的形势下,地方戏曲面临着外部文化冲击的挑战,传统剧种逐渐消失,传承人口减少,传统技艺失传等问题日益突出。

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戏曲是我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保护与传承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地方戏曲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是各地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保护传承地方戏曲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地方戏曲是一种民间艺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保护传承地方戏曲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担当,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只有通过保护与传承,地方戏曲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亟待保护与传承。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弘扬,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延续和弘扬。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审美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既是对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传统的珍视和呵护,也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在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如传承人口逐渐减少、受众群体日益萎缩、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需要相关部门、社会组织、文化机构、传统戏曲从业者以及广大戏曲爱好者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相关部门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文化传统的护卫者和文化产业的引领者,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措施,加大投入力度,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加强法律保护、推动传统戏曲艺术教育、鼓励传统戏曲演出等方式,积极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相关部门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中起到引领作用,才能有效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除相关部门以外,社会组织也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举办戏曲展览、推广传统戏曲艺术、举办戏曲比赛等方式,扩大传统戏曲的影响力,增加受众群体,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社会组织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承载着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应加大力度,积极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

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

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摘要】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围绕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展开研究,通过对定义特点、传承现状、难点挑战、成功案例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强调了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

文章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展望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中国戏曲传承问题的重视,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关键词】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传承现状,难点,挑战,成功案例,对策,建议,重要性,展望,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戏曲艺术不仅在中国久远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境。

传统的戏曲艺术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和观众群体,但是受到了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传承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和障碍。

对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戏曲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问题与对策,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通过口头、身体和行为传统等方式传承下来的戏曲艺术形式和技艺,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之一。

研究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能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能够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传统戏曲文化面临着失传和衰败的危机,通过深入研究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和难点,可以找到有效的传承策略,保护和弘扬戏曲艺术。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摘要】本文围绕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展开讨论。

在探讨了地方戏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以及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接着,通过地方戏曲的历史渊源和当前面临的困境分析了保护地方戏曲的紧迫性。

然后对保护地方戏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传承与发展地方戏曲的措施。

展望了地方戏曲的发展前景,并在结论部分强调了加强地方戏曲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地方戏曲发展的建议。

通过全文的阐述,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发展、历史、困境、现状、措施、前景、重要性、建议1. 引言1.1 地方戏曲的重要性地方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它是我国每个地方都有的独特艺术形式,通过其特有的音乐、舞蹈、表演等元素,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情感表达。

地方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是民族的精神家园。

地方戏曲在传承中不仅保留了传统的表演形式和技巧,同时也吸收了各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戏曲剧种。

这些地方戏曲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戏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作为文化传统的延续,更在于其对当地文化和民风民俗的生动展现。

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继承,更是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弘扬。

只有让地方戏曲得到充分保护和传承,我们才能让这一文化瑰宝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1.2 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意义保护传承与发展地方戏曲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前人智慧,传递价值观念,激发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地方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价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

保护传承地方戏曲不仅可以保护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也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

传统戏曲文化与当今时代发展的传承及保护

传统戏曲文化与当今时代发展的传承及保护

传统戏曲文化与当今时代发展的传承及保护摘要:传统戏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同以往,当下传统戏曲文化发展遇到一定的阻碍,面临着形单影只、无人问津的尴尬处境。

传统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紧密联系,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戏曲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之精髓,需要发挥群众的力量,将传统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相结合。

基于此,本文从必要性、意义、发展现状、具体措施几方面入手,对传统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进行探讨。

关键词: 传统戏曲文化;群众文化;融合,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全面促使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传统戏曲文化,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是重要举措。

从文化发展的情况来进行分析,传统传统戏曲文化在不断地流失,很多优秀传统戏曲剧目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困境,而群众文化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因此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将传统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进行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相辅相成,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推动二者传承与发展。

一、传统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实际上传统的传统戏曲文化本身就来源于民间,又在民间不断地传承发展,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伴随着传统戏曲文化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和传统戏曲文化的不断创新,传统戏曲的爱好者也越来越多。

为了能够将传统传统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进行融合,就需要将传统传统戏曲不断地融入群众活动中。

另外传统传统戏曲文化具有地域性差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戏曲文化,蕴含着地方的人文精神与价值观以及当地的民俗特点。

将传统戏曲文化融入地方群众活动中,这样更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二、传统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融合的意义传统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促进传统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既有利于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避免其观众流失、技艺失传,从而历久弥新,又有利于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在群众文化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从而丰富群众的社会生活,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

戏曲的社会在场性和传播困境

戏曲的社会在场性和传播困境

文化长廊南方论刊·2022年第6期一、戏曲的社会在场性(一)戏曲的想象和综合性寓于民俗之中1.戏曲的想象和受众的生成“想象”或虚拟性,作为产生戏曲受众的必要前提之一,是戏曲传导共鸣的主干通道。

戏曲在艺术上将“以人为本”作为主体立场,以“一桌二椅”为话语形式,以“虚实相生”为美学语境。

此三者皆指向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取向之一——“留白”。

想要让留白的艺术发挥作用,首先要让艺术本体保持完整和纯正,即空无的留白之中同时存在能够激发受众之“想象”的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本体。

无本体便无想象,无想象即无受众,无受众则无戏曲。

2.戏曲的在场和民俗张世英认为,想象“冲破界限、超越在场,不仅冲破某一个别事物的界限以想象到同类事物中其他的个别事物,而且冲破同类的界限以想象到不同类的事物。

”[1]而只有在场事物足够明晰以至于形成切实的“界线”,才有“冲破界线”的前提,即想象的前提。

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媒介,戏曲离不开演出团体和演出场地,但二者并不能明晰完整地构成戏曲在场的条件,而只能作为一种附属的镶嵌物。

最终明确构成戏曲在场并使戏曲通往不在场的是被附属的民俗。

当戏曲演出团体和演出场地有机结合并镶嵌于合适的民俗之中时,戏曲的本体方能在场。

想象和受众也只有在此前提和根据下才有可能。

3.戏曲和民俗的综合性关系戏曲和民俗融贯于戏曲的综合性之中。

综合性是戏曲的根,而这综合性并不囿于其表演艺术形式上,还体现在与之全方位接触且不断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语境的综合性上,同时体现在戏曲和社会语境的关系的综合性上。

戏曲传承的线索与社会结构的勾连之处,即民俗。

民俗是戏曲扎根的水土,是戏曲综合性的必要依靠。

“保护戏曲必须保护民俗,把它作为一个传承场,关注生存于它的一切艺术因素与非艺术因素,才能让戏曲切实地传承发展下去。

”[2](二)社会在场性戏曲对民俗绝对的、恒常的依赖性,笔者称之为戏曲的“社会在场性”。

1.表演形式和演出环境的关系戏曲的社会在场性可分为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两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的存在价值及传承方式——以秦腔为例汉语言文学1班郭子婷 201430040139摘要: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星,它自出现在人类文明起便已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所具有的虚拟性、综合性、写意性都因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除了已经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和昆曲外,地方戏曲也不容忽视,它们都在孕育自己的土地上闪耀着不一样的光芒。

虽然地方戏的历史都比较短,主要在20世纪初开始活跃于各地的戏曲舞台上,包括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都从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当地浓厚的乡土特色,往往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地方戏曲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正逐步下降,人民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喜欢欣赏地方戏曲了,能够接下前人戏班衣钵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然而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是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呢?又应该怎么把它们传承下去呢?地方戏曲实际上在当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许多优秀的作品都应该在今后保留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关键词:地方戏曲;文化价值;戏曲艺术;传承与创新戏曲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早在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便成为国际上中国文化的形象符号之一。

由于与西方的戏剧在服装、舞台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形成了区别于戏剧的艺术形式,成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兼具表演与歌舞的艺术文化。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王国维先生认为中国戏曲实际起源于巫觋歌舞,也就是与巫术有关,而对于西方的戏剧起源存在着一种广泛认可的学说,那就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仪式的说法。

由此可见,实际上不管是中国戏曲还是西方戏剧的起源都与巫术、祭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也正说明了戏曲来源于人民的生活,若想传承下去,也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民是戏曲艺术的最大观者,戏剧在保留传统优秀剧本的同时,也要添加能吸引人民眼球、满足人民兴趣的元素。

地方戏曲实际上更符合不同地域人民的精神需求,地方戏曲的不同特色也往往是因为各地环境所造成的地域性格、兴趣不同而形成的,因此,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地方戏曲反而取代昆曲、京剧成为人民中最受欢迎的剧种。

但把视线放在当前,随着其他娱乐方式入侵人民的生活,地方戏曲的发展却似乎越来越衰弱,在人民中的受欢迎程度也越来越小。

举一个例子来说,戏曲虽然在中央电视台开辟了一个专门的频道,但一般经常欣赏的也就只有真正的戏曲爱好者和一些老年人了。

如今的年轻人群中已经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再细细品味戏曲的魅力了,由于许多剧本仍然一直沿用过去戏曲大家的剧本,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入贴近年轻人生活的元素,除此之外,与之相对应的是戏曲文化的传播也日渐衰微。

在许多剧院里每天都放映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电影,戏曲却鲜能见到有演出的信息。

这些并非是危言耸听,而是地区戏曲发展到如今的现状。

这样看来,戏曲艺术似乎已经走向了它的夕阳时代,成为一门没落的艺术形式,但地方戏曲似乎真的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娱乐的潮流,没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而将要被淘汰了呢?如果它们并没有存在的价值,又为什么会成为国家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恰恰说明了地方戏曲的珍贵之处,因此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已经成为如今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地方戏曲的存在价值(一)地方戏曲的文化价值虽然秦腔是作为探究地方戏曲存在价值和未来传承方式的一个代表,但其他地方戏曲在此也十分有必要提及它们的价值所在。

虽然秦腔与其他地方剧种有着千差万别,但在对当地文化的价值体现上却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

不管是川剧、越剧、豫剧还是秦腔,它们往往都不是独立发展的,而是在受到各种各样乐曲、歌词的影响下吸收了其中符合它们文化价值而又广受人民喜爱的元素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各个地方剧种的文化价值是多元的,由多元的文化价值又呈现了各自的文化特色。

以川剧的目连戏为例,川剧目连戏虽然它的本源故事来源于佛经,但这个戏曲里所包含的并不完全是佛教的思想。

川剧目连戏从佛经中吸收了目连救母的故事之后,对它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都作出了许多改变。

从变现形式看,它经历了从佛经故事向中国化的通俗文学演变,从思想内涵看,它从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佛法无边演化成为宣扬儒家忠孝节义思想,因此到了最后,川剧目连戏的文化价值不再是佛教思想而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了。

但这其中的儒家思想不是单一的,其中又可以剖析成农民的道德观、宗教观、人生哲学和社会理想。

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符合农民趣味的地方戏曲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往往都是通过吸收其他文化思想进而改造、融合本地农民文化价值而发展起来的。

由此可见,在以农民为主体的时代,地方戏曲的文化价值也跟随着这一主体特征而发展。

再以秦腔为例。

秦腔中往往呈现的是历史剧目,多取材自“列国”、“三国”、“杨家将”等传奇故事,它们所包含的文化大多是歌颂忠臣义士、英雄豪杰,宣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本主义,表达了人民的是非善恶观念和褒贬态度,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倾向,除此之外还有表现民间生活和婚姻爱情的。

因此,秦腔的选材在当时实际上是非常贴近人民生活的,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也能够得到人民的认可。

川剧目连戏和秦腔所包含的文化价值都具有能在如今时代存在的一面,同时又具有已经不符合时代追求的价值。

川剧目连戏中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包含着道德等积极的元素在里面,同时由于仅仅关注农民的价值需求,又包含了一定的落后性。

当今时代的主体是丰富的,城市居民的关注点并不是土地,而是身边的时事变化,农民也不再是封建社会时期的农民,除了关注土地外,他们的眼光也开始走向大山之外。

因此他们的文化需求也有所变化,而地方戏曲的文化价值往往还停留在过去的那个阶段。

这个是地方戏曲文化价值的一个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并不都是消极、落后的,其中积极的部分能帮助引导树立规范人民道德的标准,戏曲中的主角人物以及他们的精神往往能影响他们的价值选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这是地方戏曲文化价值的另一方面。

(二)地方戏曲的审美价值地方戏曲除了具有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精神的文化价值外,还具有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服饰、道具等方面的审美价值。

西方戏剧舞台上往往有精美的舞台布景和华丽的服饰,道具也是极其精致的,而中国地方戏曲虽然在这些方面若论华丽富贵并不能与之相比,但他们所具有的浓浓的生活味和乡土气息也是他们做不到的。

地方戏曲的审美价值并不在于布景有多逼真,舞台道具有多充盈,而在于用简单的意象来营造一个可以发挥观者想象的意境,这似乎和古典诗词、绘画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往往舞台上仅简单的一桌一椅,背后的墙、门、窗、桌上的书等全靠观者想象,这就给观者提供了一个可以与戏曲交流的机会,用生活经验去弥补舞台上没有提供的场景设置。

因此,地方戏曲具有写意的审美价值。

除了舞台道具之外,地方戏曲中的一些传统绝技在今天依旧具有能打动人心的审美价值,它们往往在观感上给人以震撼,带给当地人民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以秦腔为例,其中便有九种绝技,分别是吹火、变脸、吹面灰、顶灯、打碗、鞭扫灯花、踩跷、牙技、尸吊。

而在粤剧中则经常使用具有岭南特色的武功等表演技巧。

各个地域的戏曲都拥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绝技,这些绝技往往也成为吸引观者前来欣赏戏剧艺术的一大原因。

除此之外,在冗长的戏曲表演中,这些绝技经常成为其中的亮点,赢得观者阵阵掌声。

这些绝技至今大部分仍在戏曲中有所保留,因此它的审美价值并没有随着时间消亡。

实际上在我看来,唱腔、伴奏才是地方戏曲中最独特也是审美价值十分凸显的一个方面。

地方戏曲的唱腔各不相同,但它们之间却彼此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以粤剧为例,粤剧唱腔一开始是吸收弋阳腔和昆山腔为主,后来又转为西皮二黄,发展到这里却都并没有凸显本地特色,但到了民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声腔,有潇洒典雅、韵味醇浓的薛腔等具有岭南地方温润、细腻特色的唱腔。

而秦腔则分为表达欢快情绪和抒发悲愤情感的苦音和欢音两类,但总结起来秦腔唱腔具有高亢激越、豪放、粗犷的特点。

这些唱腔作为历史上文化精髓的一部分在今天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而这种审美价值正浸润在唱腔中所体现的当地人民的性格和精神之中。

二、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以秦腔为例纵观上文,地方戏曲确有传承与保留的必要性,而地方戏曲该如何传承是当前摆在眼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

地方戏曲作为一种艺术不仅仅需要表演主体一代一代的传承,观者也应纳入其中一部分,一门艺术失去了欣赏它的人,它的消亡在所难免。

传承纵然重要,但一味传承却是不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审美趣味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若完全按照过去一套,照搬经典剧本,仍然是无法使地方戏曲在当地重新获得人民的喜爱,闪耀光芒的。

除了传承保留过去经典剧目中的优秀方面外,创新在地方戏曲的发展上也十分重要。

而传承和创新不仅仅是戏曲表演艺术家这一群体能够独立完成的,政府和作为观者的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也十分重要。

因此,传承和创新应从站在表演者与欣赏者之上的政府、表演者和欣赏者三个角度来看,而欣赏者的作用是贯穿于前两个主体之中的地方戏曲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中,这一点极为重要。

仅仅是列入名单,便已足够引起广大人民的重视。

人民的精神境界还未达到要自身投入保护地方戏曲的时候,政府必须是传承地方戏曲的主力。

通过立法,根据当地戏曲的特色,明确该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主体、客体和内容,这一点可以为地方戏曲的艺术家提供指导。

除此之外,确立当地戏曲艺术传承人制度,就评选等相关程序及如何管理作出规定,在地方戏曲受众仍较小的今天,传承必须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因此建立地方戏曲艺术保护基金也十分有必要。

保护秦腔艺术便可参考以上几点,在秦腔艺术曾经比较兴盛的地方,通过设立秦腔艺术专项基金,为秦腔艺术表演者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建立奖罚机制,激发秦腔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和表演积极性。

而政府还可通过免费派票和加强戏曲艺术在公共场合出现率的方式让人民走近戏曲,让他们尝试着重新去静静坐下来欣赏一场戏曲艺术,拉近戏曲与他们的距离,这在政府推进戏曲传播到得到人民接受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地方戏曲的传承不仅仅依靠政府,还要依靠表演者。

地方戏曲艺术家是传承、创新的主体,他们怎么发展戏曲艺术,戏曲艺术就会走向哪方面。

艺术家应对于传统的剧目有所挑选,择其之精华、摒其之糟粕,在继承传统戏曲中优秀文化思想的同时可以融入新时代的元素。

粤剧在发展中丰富了伴奏乐器,从最原始的中国传统戏曲伴奏乐器到加入了西洋乐器,给观者带来了不一样的听觉感受,这一点值得借鉴。

然而不管是传承还是创新,其中最重要的人。

因此艺术家的培养在其中也十分重要,但如今艺术表演者在中国的培养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流行音乐人在当今时代四处可见,但戏曲表演者却鲜为人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