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

合集下载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如下:
结构对称,词性相对;
成分搭配,语义相配;
字音字形,通假异义;
邻字帮助,同义反义;
联想迁移,前后联系;
古今对比,各有所异;
先分后总,寻找规律;
结合语境,突出重点。

以上口诀仅供参考,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和文章内容来理解记忆。

另外,还可以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实词推断:
1. 形声字推义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可根据形旁推知字义。

2. 通假字推义法:古代汉语中有很多通假字,可根据通假字推知本字的含义。

3. 偏旁部首推义法:汉字的偏旁部首往往能提示其所表示的意义类别,可根据偏旁部首推知字义。

4. 语境分析法:结合上下文语境,根据句子结构、词语搭配等推断词义。

5. 联想迁移法:根据已知的词语含义,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词语的含义。

6. 古今对比法:通过古今词义的对比,了解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的不同之处。

7. 字典查阅法:通过查阅字典,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会意字, 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 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 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 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 通“彩”,色彩
【推断】“采”组词:神采、文采,将其代入句中。结合 上下文,前有“云”“异色”,若下文提及“神 采”“文采”,不合理。从读音上寻找通假字“彩” (音同形近),语意通顺。
(4)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然曩余闻云安 多虎,有妇人昼日臵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 什么意思? 之,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 (09年湖北卷) 知怪,虎亦卒去。 庶几:差不多 你认为这种解释正确吗? 不正确。 那“庶几”是什么意思呢? 结合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觝触” “而儿痴,竟不知怪” “……其一惧” 庶几:希望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 选择、选拔 )《谏太宗十思疏》
“简”与“择”相对应,理解为“选择、 选拔”。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攻取

《过秦论》
“举”与“取”相应,意思相近,理解为“攻取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安逸享乐 ( )
【推断】“兴国”与“亡身” 相对, “忧劳”与 “逸豫” 相对,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 “安逸享乐”之意了。
八、联想推断法
即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 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 定文中实词的含义。高考文言文阅 读中所考查实词,其意义和用法一 般在课文中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 可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推 断其词义。
如: 除南清河太守
除臣冼马(李密:《陈情表》)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专题复习
01
结构分析法
03
通假分析法
05
语法分析法
02
据形索义法
04
联想推断法
06
语境分析法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CONTENTS
04
05
01
03
02
字形
1、丰则贵籴dí ,歉则贱粜tiào 2、冀得一归觐jìn
01
03
02
怎样利用通假推测词义?
例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

例2:“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 ”,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5.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边“分”“离”这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国家已经四分五裂了,根本保卫不了 6.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 “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饭吃” 荒年的春天,自己年幼的弟弟来了也不供饭;丰年秋收时,疏远的客人也招待他吃饭。 7.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渡口 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 8.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其有七千有余 石阶 上山的路全程有四十五里,都是用石块砌成石阶,那石阶总数有七千多。 9.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到……去 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拜访 10.可以独飨白粲 càn 食用米 可以独自吃白米饭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一)想想看:
•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 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 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 2、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 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 “拜见”。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 形旁有表意的功能。 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给你方法 三、结构推断法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被任用 腰系着 选择、选拔
2.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终日”意为“整天、时间长”—— “须臾” 意思为“时间短”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 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 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 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 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 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给你方法 四、联想推断法
1、联想课文有关语句: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 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 ①进之布指算,不爽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差错 ②铨(quán)简秀士 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 选拔 ③不以外夷见忽 府吏见叮咛(《孔雀东南飞》) “见”是第一人称“我”之意。
给你方法 六、借助语境法
语境分析推断
内部语境 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
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 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 言环境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释为“和着”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③所举应法,得其罪辜 告发、举报的符合法律 他揭发检举官员,都依法行事,被检举的人也是 罪有应得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6、句式推断法 (互文对举法)
• A、同义对应 例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从句式结构来看, 属 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 相对;“忠”和 “贤”同义,那么“用”和“以” 也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 意思。 例2、”通五经,贯六艺“贯”和“通”对应, 也是“通晓”义。 • 例3、《谏太宗十思疏》中“戒奢以俭”的“以” 字的含义,我们根据这一规律,“奢”与“俭” 相对,“以”与“戒”相对,“戒”为动词, “以”也应当为动词,我们再根据上下文,可推 测出“以”为“行,用”之意。
• 有些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 。 • 如①“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 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苏轼《石钟山记》 •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 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 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②句联 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 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 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 能理解为“说”。
文言实词推断
1、字形推断法
• 例1、《陈涉世家》中“适戍渔阳九百人”, “适”从“辶(辵)”,表行走之意。 • 例2、《庖丁解牛》:“今臣之刀十九年 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一句中的“硎”是“石”字旁,并且这种 东西还能够“发刀刃”,可以推知是“磨 刀石”。
• 小结: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 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凡形旁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 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 犭、 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言)、辶 (辵)、忄(心),彳(行)”等与行为有关, “禾”与五谷关;贝”与金钱关;“皿”与 器具关“女”、与妇人关;“冖”与笼罩关; “系”与捆绑关;“歹”与死亡关……“月” 关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 眼……总之,本字关本义,形符表义不可不 知。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的确、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确实)
2、上欲封昙首等,……昙首曰:“近日之事,衅 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 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
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
《宋书·王昙首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偏爱、偏私)
②成语迁移
善才绳之。 绳→绳之以法→约束、制裁 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恪→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 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出类拔萃→超出
例: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薄→日薄西山→靠近
吾亦望汝副其心
副→名副其实→符合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
速→不速之客→招致、邀请
想想看:
1、势拔五岳掩赤城 超出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
3. 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
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 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能承受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 》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 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 也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 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 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 1、追亡逐北
(亡—北,逃亡者)
•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逸豫,安逸享乐)
如: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1.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 由此, 可推断“亡”与 “有”的意思也应相对, 当“无”讲。另外, 有时亦可借 助整齐的句式, 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 进而推断出这个 词的正确意思。
2.“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
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 为名词, 可译为“险固的地势”。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4、 追亡逐北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被任用) 6.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字义同“灭”字)
(全
国I)
3.二月卖新丝,五月粜(tiào)新谷。
解答: 籴——买进粮食; 粜——卖出粮食; 比——靠近,挨着;((比肩接踵,比邻而居,鳞 次栉比)
结论: ⑴用“贝” 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 ①抚军亦厚赉成名。
(赉lài: 赏赐)
《六
国论》
号呼靡②﹙及穷购。饿:无悬聊赏(,依重赖金,寄收托买)﹚,追购又急,天高地迥,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伏”通“服”,佩服)
形旁从 “禾”与五谷有关;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象形、指示、形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会意字:
▪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 之 分间合的成关的系意合义成, 这一种个造字字, 法综从人据合叫止持甲表会,戈骨示意从 行文这。戈 进,些。 ,构字成
从“皿”与器具有关; 从“阝(fǔ)”与地名或高地有 关;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一、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1.“前代圣君,博思咨诹。

”(《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咨询。

2.“虽蒙宽宥,犹执谦退。

”(《后汉书·王梁传》)“宥”与“宽”同义,宽恕。

3.“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孟子·滕文公下》)“囿”与“园”同义,古代帝王蓄养禽兽的园地。

4.“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

”(贾谊《过秦论》)“望”与“怨”同义,怨恨。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李密《陈情表》) “擢”与“拔”同义,提拔。

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论语·宪问》)“尤”与“怨”同义,责备。

二、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1.“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范仲淹《润州谢上表》)“治”与“乱”反义,治,安定;乱,动乱。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

“臧”与“否”反义,臧,善;否,恶。

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3.“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尚书·舜典》)“黜”与“陟”反义,黜,贬退,陟,提拔。

“幽”与“明”反义,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昏愚的官员;明,贤明的官员。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韩愈《进学解》)“细”与“大”反义,细,小的;大,大的。

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傅”与“咻”反义,傅,教导;咻,喧闹。

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庄子·秋水》)“消”与“息”反义,消,衰微;息,滋长。

三、借助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保留着文言文古雅的词汇。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比如“既启之而复卷之”,前文说到要看白居易的文章,开箱取文,后面又说将文章“卷”起来,可以判定此处“启”为“打开”之意。

(2)联想迁移法:1.联想课内已学知识,比如可以根据《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判定“劫”为“胁迫”意,可以根据《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判定“矜”为“注重”意,《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判定“就”为“赴任就职”意。

2.成语词语联想法。

联系现代汉语中成语中的字词意义带入分析。

联系现代汉语该词的组词词语带入分析3.标志联想法。

(3)结构分析法:结构相似,句意相同或相反的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意思也相同或相反。

比如: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4)语法分析法:根据现代汉语的句子语法来分析。

(5)字形分析法:比如“统过干”中“过”字,可以根据其部首“辶”推断其与行走、行动有关,再根据语境可解释为“拜访”,比如:“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6)成语词语印证法:比如“曹沫投其匕首”中“投”字,可以联系我们平常了解的典故“投笔从戎”判定为“丢下”意。

与此类似的还有“披”可以联系“披览、披阅”,“器”可以联系“大器晚成”,“的”可以联系“有的放矢、一语破的”,这些都可以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迁移,解答出来。

(7)邻词推断法:就是根据旁边的词来推断这个词的含义。

(8)通假代入法:比如“桓公怒,欲倍其约”中,“倍”可以联系其通假字“背”,作“背叛”解,很合乎语境;又如“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这里的“支”很明显应通“肢体”的“肢”字。

(9)语意代入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例: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绐(dài):欺骗)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通五经,贯六艺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三、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子:况修(义为长)○短随化,终期于尽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义为敝)四、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子:左右欲○刃相如•刃,做动词用,指“杀”•将军披○坚执○锐•披和执是动词,坚和锐做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兵器五、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 课内学过地实词、成语、词语)推断词义)诸将乞○贷淬宽恕、宽免严惩不○贷惩:处罚;贷:宽容。

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屡试不○爽差错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差错六、通假推断法:根据同音、近音、行近通假的原则推断词义。

例:知者创物,能者述焉。

“知”通“智”昌宗从旁趣说“趣”通“促”,意为“催促”。

七、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

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

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

导读: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字(一般都是实词),或者没有见过,或者是见过而不能确知其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题的第一个题目,就是考察实词含义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一、答题步骤第一步,审题。

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二.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依形推义法(一)依形推义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1.有牧人御众之才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及并州未安,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无复西顾之忧,所以得专精山东,终成大业。

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

”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光武谓恂曰:“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

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

”光武于是复北征燕、代。

恂移书属县,讲兵肄射,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斛,转以给军。

《后汉书寇恂传》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3.启听淮北取籴d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一、答题步骤第一步,审题。

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二.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依形推义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1.有牧人御众之才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3.启听淮北取籴d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5.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jìn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kuì“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

7.赢粮而景从。

yíng“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

8.殚dān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méng饥寒冻馁,něi 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

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

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牛刀小试
(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 伪唐,为监察御史。 解释“家”的意思并说说理由
牛刀小试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 “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 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 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 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 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解释“缕”的 意思并说明理由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 商贩,贸籴粮食。 (2004全国I)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翻译:郡中不产粮食,而海
里出产珠宝,同交阯连接,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粜(tià o)
——卖出粮食
⑴用“贝” 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殚精竭虑。 不伦 贪得无厌。 诲人不倦。 长治
1、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 使人浮于食。——
人浮于事
请解析下面红色的字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禄的等级。现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
屡试不爽
3、孝公既殁,--蒙故业,因遗 策—— 因循守旧 因(循):沿袭
爽:差错 屡次试验 都没有差错
例:选出下列划线句正确的一项 齐武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 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 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 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 见“黠儿”为褒义,故选B)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13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13法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被重用 腰戴
②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③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太平之国
(三)
⑴沛公军坝上 ⑵将军身披坚执锐
谓语动词 驻军
宾语,名词
坚硬的盔甲 锐利的兵器
问题—— 你能推断出“军”“坚”“锐” 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方法三:语法、词性分析推断
2、因文定义 学会推断
2、错题回放
(1)希得好引善人,不要虚誉,盖有诵荐 于上而其人莫之知者。《姚希得传》
引荐
联系上下语境推断
(2)此为国计,非为身计也。 《姚希得传》
谓语动词, 考虑
借助语法词性推断
二、以题悟法
(一)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节拍
随着、和着
问题: ——你能解释出 “应”字在句中的含义吗?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褒贬)
3、薛潭学讴①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 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 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 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唱歌
词性推断法
3、薛潭学讴①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 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 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 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冯梦龙《古今谭概》)
问题: ——你能推断出“弄璋”和“弄瓦”的意思吗?
可以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
“我夫人有娠”(娠:怀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璋 ”是好的玉石,顶端作斜锐角形, 是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丧葬时 所用的礼器。给儿子“璋”玩,一方面 是希望他有玉一般的品德,一方面又希 望他成为贵族,可以“光宗耀祖”。后 来就把生下男孩子称为“弄璋之喜” 。 “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给女儿“瓦” 玩,是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红(gōng) 之意。

高考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十三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十三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十三法————————————————————————————————作者:————————————————————————————————日期:高考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十三法一、语音推断法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

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1、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2、或至涂而反。

3、以身徇国,继之以死4、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6、昌宗从旁趣说7、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8、民,吾民也。

发吾粟振之,胡不可?9、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10、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11、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二、依形推断法汉字中形声字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其形义相关的特点为我们推断文言词语含义提供了条件。

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从字形可推知字义。

1、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2、傥窀穸(zhūnxī)不为盗所发。

3、刑天舞干戚4、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觉5、居一岁,入觐,卒于京6、启听淮北取籴7、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8、门前植槐一株,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三、语法推断法1、追亡逐北因利乘便2、道芷阳间行3、拔剑撞而破之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5、烟涛微茫信难求6、庭除甚芜7、自放驴,取樵炊爨8、沛公军霸上9、范增数目项王9、将军身披坚执锐10、庭除甚芜,堂屋甚残四、语境推断法语境分析法是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的一种技巧。

例1、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

句中“责备”是重点,也是得分点。

前文大意是说圣人也有缺点,抓住这一点,就可以推断出“责备”就是“要求完备”。

当然,亦可用联想比照法由成语“求全责备”来推断其含义。

例2、2006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阳”句中“迫”字的含义。

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文言实词(虚词)意义的方法一、字形推断法(实词)1、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振长策而驭宇内。

”“策”,从“竹”,本义与竹条有关,故“策”在句中的意思是“刂(刀)、弓、戈、斤(斧)、”关兵器;“犭、鸟、虫”关动物;“讠(言)、忄(心)关心理;“禾”关五谷;“贝”关金钱;“皿”关器具;“宀”关房舍;“求”关毛皮;“系”关捆绑;“纟”关丝织品绳索有;“歹”关死亡;“月”关肉;“饣”关“吃”练习: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①“组”以“纟”为偏旁,和绳索有关,前有“系”(捆绑)燕父子,可推知“组”为“带子,绳索”。

②“析”由“木”和“斤(斧子)”组成,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边“分”“离”,可推断“析”的意思为“分开”。

2、围绕本义逐渐引申的词义。

例:左右欲引相如去“引”是会意字,“拉开弓”是其本义。

由特指“拉弓”,去掉“弓”,向一般引申开去,“牵拉”其它。

例:卓既杀琼,珌旋亦悔之旋,本义是指旌旗随风飘转。

由“转”引申为“快”,由“快”引申为“时间短、不久”之义,由具体的“旗帜飘转”引申到抽象的。

“晦”,日月不明,所以代指月末。

唯其不明、晦暗,所以引申出“隐晦、隐藏”的意义来。

二、字音推断法(实词)借助声旁,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会意字,从手,从耳,用手牵耳而割取之。

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

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借助读音推断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本“颁发”义,但在此不通,借助读音推断通“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积累常见通假字!!三、语法分析推断法(看差什么成分等)主宾语—名词、代词,谓语—形容词、动词,定语—名词、代词,状语—副词。

如:①范增数目项王差动词,应“用眼睛示意”②、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例6:(2010重庆卷)
贫甚,质女婢于人
质:人质
[解析]: “质”如果是名词,那么“质”“女 婢”两个名词连用,应该有一个词是动词,有 此判断:质:名词活用动词。译为“典当、抵 押”或“把……抵押给”。
例7:
“廷”用在动词“折” 前面,什么用法?
2003年全国卷第16题(5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例5.(2006年浙江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 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緼,赋形受质,人 物是分 质:资质
[解析]:该句中,“赋”和“受”对举,“形”和 “质”对举。为此,我们可以借助“形(形体)”的 意义,推断出与之相对的“质”的意义,应当为“实 体、本质”,所以A项“资质”的解释是错误的。
链接高考 例1:
1、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行旅:旅行,游览
(04山东、河北)
“行旅”与“人物”处于对应位臵,借助 “人物”可推知“行旅”当为名词,故错。
例2 :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 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 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2005浙江卷)
11.对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B.庭除甚芜 除:废弃。
成语就其来源看,是古汉语遗留在 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其中的字词 的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 特点,并且由于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 泛,故而可以借助它来推断词义。
(1)裴矩(人名)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折:辩驳)(遂:竟然)
“面”用在动词“从” 前面,什么用法?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三、整齐句式推断法
观察下列句子,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咼中文言实词推断十二种方法一、答题步骤第一步,审题。

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二.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依形推义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1有牧人御众之才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 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3.启听淮北取籴d i“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 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5.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j in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ku i“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

7.赢粮而景从。

y i ng“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

8殚d an才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m e ng饥寒冻馁,n0i 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

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

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二)语境分析法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1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

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2.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

《祭十二郎文》“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 才更合理。

3.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审视该句语境“”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

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4.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 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

5.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6.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

7.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

“居”有的同学译为“居住”,有的同学译为“待过”,放在全文语境中考查都不太确切,应为“做官”才合理。

8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解为“优待”,“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是译不通的,只能是“对待”。

(三)语法分析法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

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

1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 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2.庭除甚芜。

w u 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

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3.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

5.仆诚以著此书。

《报任安书》“以”许多书中都未标明其意义,若用语法来断定,本句中“仆”为主语,“著”为谓语,“诚”为状语。

因而“以”应为通假字,本字为“已”,当副词“已经”解。

6 .自放驴,取樵饮爨(cu a n) o把“樵”解为“打柴”,看上下文“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饮爨”,整体意思为取柴做饭,因此“樵”字应是名词,当解为“木柴”而非“打柴”。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 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8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的。

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

9.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

10.徒立故琅I d ng琊y a王泽为燕王。

“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

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

12.部使者檄刚抚定。

x 1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

13.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 了。

13.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

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

(四)妙用修辞法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

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1.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j in“顽鲁” 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奔。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结构整齐,“忠”“贤”近义,“用”和“以”处于同一位置,那么语法功能应该一致,并且词义相近。

那么“以”也解释为“任用”,这种解释虽不常见,但却可以据此推断出来。

3.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的含义,所给选项解释为“拜:拜访”,首先考虑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节”,后又引申出“行礼”、“拜谢”、“拜见”、“授予官职、任命”等含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

4.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那么“利人者”中的“利” 应该是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利益”,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7.党同伐异。

8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9.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 a未尝不呼父母也。

(五)成语印证法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始速祸焉。

《六国论》“速”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而推知其应为“招致”。

2.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0r我们可联想成语“遐迩闻名”而推出其为“近”。

3.其文约,其辞微。

我们可和成语“微言大义”相联系,就可解为“精微,含蓄”之意。

4.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ji e“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可推知为“忍受”义5.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字联系成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之义。

6.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字联系熟语“封侯拜相”,可推知为“授职”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

7.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字联系成语“少安毋躁”,可推知为“稍微”义。

8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有的放矢的:箭靶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狐假虎威假:借助(六)课文求义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同时,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 金人曳y O出,击之败面。

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2.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寡人之于国也》)3.齐人追亡逐北。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过秦论》)4.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5.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 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