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1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 第一单元 第四课 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教案 人教版-旧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历史与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 第一单元 第四课 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教案 人教版-旧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历史与

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冷战”后的和平主题》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4 从历史和地域两方面,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1-5 认识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国际比较中感受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史实,说明和平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通过地图、图片等材料,了解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多极化趋势。

能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认识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是威胁和平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分析资料,认识当今时代的主题,并正确分析当今危害世界和平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和平对世界发展的意义,树立热爱和平的情感;学会关心时事、关心社会,树立高度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教材结构分析“‘冷战’后的和平主题”──主要围绕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和平”展开。

教材首先从社会主义在世界X围内遭受的挫折谈起,指出东欧政治版图发生的重大变化。

接着,进一步说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宣告“冷战”的终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然后,通过具体案例描述“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各种矛盾。

最后,总结了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指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遭受的挫折及“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教学难点】世界和平遭遇的一系列挑战。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为主教学时数1课时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课前播入FLASH《你和我》,呈现2008年奥运赛场上运动健儿奋起拼搏的精彩画面。

【提问】这首歌曲大家听起来亲切吗?学生:亲切,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曲《你和我》。

【提问】2008奥运会可以说是一场全球的盛会,是一场综合多种赛事的盛会,但它更是一场全人类的和平盛会、团结的大会。

中国给世界带来了惊喜,但我总感觉有些遗憾,大家能否说说这届奥运会有哪些令人遗憾的事呢?学生:X翔因伤退赛,中国男篮未能将胜利进行到底击败西班牙队,中国女排没能卫冕……(大家七嘴八舌,异常热烈)。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重点 总结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重点 总结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要点第一课战后世界格局“两极”与“冷战”1.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聚会并签定了雅尔塔协定,这次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联合国——1945年成立,安理会会常任理事国有中、美、英、法、苏(俄),宗旨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2.为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与苏联的战时同盟,转而反苏、反共,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建立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建立针对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华约。

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3.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冷战”即美国要采用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对付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20世纪50年代美苏的军备竞赛;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4.二战后,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之一就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20世纪40年代,亚洲首先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亚洲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五六十年代独立运动席卷非洲,1960年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5.1955年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周恩来出席了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国家间都应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次会议表达了获得独立的亚非人民要求掌握自己命运的共同愿望。

(亚非会议是独立后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6.二战后,各国对现代化的追求,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现象。

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一、时代主题和当代xx的国际战略(一)时代主题的转换1.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生活的主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的科学分析,指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日益加剧,形成全面的、深刻的和持久的政治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由此,列宁提出当时国际生活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2.当今时代的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力量超过了战争的力量。

人类在20世纪中已经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经历了冷战对峙的磨难,付出了沉重代价。

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都不愿意历史的悲剧重演,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再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和动乱,都不愿看到任何国家或集团再推进新的霸权和强权。

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这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普遍要求,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共识。

其二,经济的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以经济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对一个国家的世界地位的影响,纷纷把发展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冷战结束后,经济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重点,经济斗争成为国际斗争的主要内容,发展问题更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的突出问题,具有全球的意义。

谋求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流。

其三,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方兴未艾。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首先是在发达国家,而后便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

几乎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经济出现巨大增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同时也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其他领域。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主题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主题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主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一概括,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特点、地位和作用及其科学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立场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判断,并深刻地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特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围绕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首要的理论问题。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及其对它的批判,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原则进行了描述。

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一、时代主题和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一)时代主题的转换1.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生活的主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的科学分析,指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日益加剧,形成全面的、深刻的和持久的政治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由此,列宁提出当时国际生活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2.当今时代的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力量超过了战争的力量。

人类在20世纪中已经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经历了冷战对峙的磨难,付出了沉重代价。

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都不愿意历史的悲剧重演,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再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和动乱,都不愿看到任何国家或集团再推进新的霸权和强权。

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这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普遍要求,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共识。

其二,经济的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以经济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对一个国家的世界地位的影响,纷纷把发展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冷战结束后,经济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重点,经济斗争成为国际斗争的主要内容,发展问题更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的突出问题,具有全球的意义。

谋求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流。

其三,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方兴未艾。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首先是在发达国家,而后便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

几乎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经济出现巨大增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同时也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其他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一、国际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当然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国际背景。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国内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党在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一方面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另一方面又察觉到苏联模式有严重问题。

“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经济体制:纯而又纯的国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政治体制:苏共领导的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政权思想文化:斯大林解读的马克思主义“大一统”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认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随后由于反右扩大化,使“左”倾思想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科学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指出:“正如七大以前,民主革命20多年的曲折发展,教育全党掌握了我国民主革命的规律一样,八大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0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 年第2 期一、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提出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由现代化问题提出来的。

围绕现代化问题,各国都在探索自己的道路。

就不同社会制度而言,有资本主义各国走过的现代化道路,有正在探索的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就不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而言,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有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有发展中国家正在探索的各种现代化道路。

于是,在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世界上五颜六色,不同国家各显其能。

没有一条对别国来说可以直接照搬照抄的发展道路,更没有一种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

自1840 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后,就提出了现代化问题,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变法维新,再从变法维新到推翻帝制,再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证明:只有通过革命铲除“三座大山”,才能为现代化打开通道。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中国逐步选择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这一探索既有显著成绩,也有重大失误。

中国领导人在经历了成功与失误的比较之后,终于认识到:“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功,就在于找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内涵与外延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根据改革开放30 年的实践,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条道路作了系统的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九年级下册社会作业本答案参考

九年级下册社会作业本答案参考

三一文库()/初中三年级〔九年级下册社会作业本答案参考〕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1. C2. D3. C4. D5.A6.B7.C8. C9.A10.(1)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

(2)美苏战时同盟公开破裂,“冷战”全面展开。

11.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距离,运河船只通行费收入巨大,可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获利甚丰,对于恢复和发展埃及经济至关重要。

同时,收回苏伊士运河,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殖民主义统治,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1. C2. C3. A4. B5. C6. B7. A8. B9.(1)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而进行的土地改革。

(2)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10.朝鲜战争。

第二问答案略。

1 1.(1)人民公社化运动。

(2)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民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被收归公社所有,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 C2. C3. B4. A5.D6.A7.B8.B 9.(1)C (2)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设立经济特区。

lO.(1)澳门。

中国。

(2)“他们”指葡萄牙殖民者。

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逐渐被葡萄牙人占领。

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中葡两国政府于1987年4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联合声明。

1 999年12月,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 1.(1)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2)美国总统访华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结束了两国长达20多年的敌对、隔绝状态。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2.(1) 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1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带来大国之间协调与 对话增强,给中国提供了一个更长时间发展的和 平环境。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来各国间尤其是大国间的交流 日益密切,彼此的共同利益增多扩大,中国可在 全球化中趋利避害,乘势而上。
第四、世界科技革命发展迅猛,带来的产业革命和 对国家综合国力的重新整合,为中国实现技术的 跨越式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机遇。
增长率
28.30
72.58
214.64
55.56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人均GDP:仍处于世界后列
国家 时间 1978年 2000年 中国人均 占发达 GDP($) 国家均 GDP($) 155 1.68 949 4.12 占发展中 国家人均 GDP($) 9.61 23.4 占世界 人均 GDP($) 4.44 12.11
文盲和半文盲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达10%以上,达 到1.8亿。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高等教育比较 国家 发达国家 平均水平 % 20.19 65.19 中等收入国 世界平 家平均水平 中国% 均水平 % % 6.34 29.25 0.71 24.53 9.85 39.27
时间
1978年 2009年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国内形势:
第一、2001年在中国经济总量上到世界第六位, 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第二、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进入社会矛 盾凸显期和黄金发展期。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第三、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进入全面 开放时期,与国际经济的正式接轨。 第四、20多年的改革,中国不仅积累了一定的物 质基础,更积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经验,具备了经济起飞的条件。

当代文艺创作中的时代主题

当代文艺创作中的时代主题

当代文艺创作中的时代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文艺创作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更是表现时代、抒发情感的手段和方式。

在当代,文艺创作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时代主题,这些主题既一个个个体的生活,也反映着整个社会的变迁,展现了一个个时代的面貌。

本文将从小说、电影、音乐、绘画等不同领域入手,讨论当代文艺创作中的时代主题。

一、小说在当代小说中,反映时代变迁的主题无处不在。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城市和生存主题。

城市主题是当代小说中最为普遍的主题之一,既有进城打工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况,也有城市文化、城市隔阂,这些主题都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生存主题则探讨了在社会变革中人们对生存的种种困难与挣扎,这一主题在当代小说中表现得十分生动鲜明。

如《平凡的世界》、《活着》等作品,直接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种种困惑和挣扎。

二、电影电影的特有魅力之一就在于它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传播思想和价值观。

在当代电影中,时代主题的呈现得尤为突出。

其中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影片最为突出,如《中国合伙人》、《独立日2》、《流浪地球》等作品,这些影片通过表现出中国、世界和未来的种种局面,揭示出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的喜怒哀乐、价值取舍和命运选择等。

三、音乐从抒情到现实主义再到新感性主义,音乐一直陪伴着人们的成长。

在当代音乐中,时代主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主题的呈现使得音乐的价值和魅力更加多元。

例如,体现社会话题的歌曲、流行曲等。

这些音乐作品中,描绘了珍爱生命、反抗饥饿、追求和平等多种社会议题。

四、绘画绘画是一种视觉表达艺术,也是表现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绘画中的时代主题变得十分多样化。

大众文化和电影、小说、绘画以及各种新兴媒介的互相影响,使得当代绘画的时代主题更为丰富。

如“当代语境”——反映当下社会文化现实的时代主题,通过把握文化语境、审视时代风貌,从而让观众在艺术的力量下触摸社会的肌理。

综上所述,当代文艺创作中的时代主题十分突出,无论是小说、电影、音乐还是绘画,它们都在反映了一个个时代背景和生活面貌的同时,传达了对于当代社会和人生的种种关注和思考。

当代中国与世界

当代中国与世界

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1.时代主题所谓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随着世界矛盾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时代主题也会发生转换。

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

2.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毛泽东提出两点论。

如何判断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历来是观察和估量国际形势、制定和执行内外政策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毛泽东分析战后国际形势,指出世界反动力量确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着的。

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

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勇敢地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建立了全国政权。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密切关注世界上各种力量的消长和各种矛盾的变化,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继续坚持新的世界大战既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防止的两点论。

●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在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

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分化和改组,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提出这么一个看法,就是有两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

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

”根据这样的判断,在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下,中国不仅对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继续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且对建立和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1974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一、国际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当然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国际背景。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国内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党在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一方面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另一方面又察觉到苏联模式有严重问题。

“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经济体制:纯而又纯的国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政治体制:苏共领导的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政权思想文化:斯大林解读的马克思主义“大一统”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认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随后由于反右扩大化,使“左”倾思想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科学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指出:“正如七大以前,民主革命20多年的曲折发展,教育全党掌握了我国民主革命的规律一样,八大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0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

当代中国与世界相关理论

当代中国与世界相关理论

当代中国与世界(对外关系)专题基本内容提示:1、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2、当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以及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方针政策3、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特点和优势一、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邓小平在20世纪后期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1987年中共十三大“当代世界主题”1997年中共十五大“当今时代主题”2、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化的规模、相互依赖程度、国际金融危机等(2)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新兴大国崛起,激烈挑战霸权主义(3)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4)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成为重要发展战略(5)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金融危机。

严重自然灾害、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二、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1、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截至2011年7月,中国已同16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签署10个自由贸易区协定,同129个国家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同96个国家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已成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积极实践者。

中国积极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互利共赢的大国关系框架,促进形成机遇共享、共同发展的周边合作书面,巩固并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和团结合作,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更广泛。

(2)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已经成为新兴市场国家中的重要一员,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年均进口近7500亿美元商品,相当于为数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

中国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10%以上。

中国越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和所作的贡献越大。

当今时代的主题

当今时代的主题

第五课、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第二节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课时安排:3课时。

课型选用: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为资料分析式研讨课,第三课时为小品表演式活动课。

第一框题当今时代的主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的关系;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2)初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释国际重大政治现象,正确认识其本质。

3、觉悟目标:(1)正确认识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自觉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2)支持我国政府按照国际法准则参与国际事务、处理国际关系和维护国家的荣誉、尊严和利益的活动。

教学重难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材料一:瑞典国际和平研究所于2001年6月发表的年鉴显示,全球军费开支经过冷战后的连年下跌后,从1998的连续两年上升,去年全球军费开支达7890亿美元。

而美国就占全球军费开支的37%,高居首位。

俄罗斯、非洲及南亚一些国宾的国防开支也呈大幅增长之势。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富国的收入是穷国的150倍,富裕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25%,但消耗的世界资源却占70%,消耗的金属占75%,消耗的木材占65%,消耗的粮食占60%。

目前世界穷人的队伍越来越大,由1968年的25亿上升到现在的42亿。

目前,联合国成员中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

想一想: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生答,师归纳:当代国际问题纷繁复杂,世界并不太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日益扩大。

面对人类社会此起彼伏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全世界人民都渴望持久的和平,渴望安宁的生活,渴望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渴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渴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可以说,“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一、当今时代的主题1、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板书)(1)和平问题(板书)和平是相对于战争而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一、国际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当然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国际背景。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国内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党在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一方面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另一方面又察觉到苏联模式有严重问题。

“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经济体制:纯而又纯的国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政治体制:苏共领导的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政权思想文化:斯大林解读的马克思主义“大一统”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认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随后由于反右扩大化,使“左”倾思想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科学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指出:“正如七大以前,民主革命20多年的曲折发展,教育全党掌握了我国民主革命的规律一样,八大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0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主题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只有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作用,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当代中国的主题,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内容方面来讲,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以民为本、市场经济、共同富裕、中华文化、民主政治。

第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又不同于“以人为本”。

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文章的主题与时代背景

文章的主题与时代背景

文章的主题与时代背景【文章主题与时代背景】---中国的发展与时代背景【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许多世纪的变迁和发展。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以来的主题与时代背景,以展示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和挑战。

【一、晚清封建社会】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沉浸在封建主义的体制中。

社会主题以政治动荡、社会不公和民族危机为主导。

作为中国民族复兴思想的萌芽,中国的主题由传统价值观与时代背景的碰撞而产生冲突。

这个时期的主题包括内忧外患、改良与革命等,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困境和思想启蒙的初步尝试。

【二、近代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近代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题主要围绕着国家建设、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展开。

中国社会面临着民族独立、政治改革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冲击。

主题包括国家统一、社会现代化、民主与权力等,展示了中国为追求现代化而进行的努力和探索。

【三、毛泽东时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毛泽东时代。

这一时期的主题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建设、革命斗争和农村工业化。

中国社会面临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选择,并开始探索自己的发展模式。

主题涵盖了集体主义、阶级斗争、农村改革等,展示了中国在追求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艰辛和成就。

【四、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主题逐渐转向经济发展、市场化和国际交流。

中国社会面临着经济改革和全球化进程的挑战,开始探索适应时代的发展道路。

主题包括市场经济、市场化农村改革、对外开放等,展示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的崛起和经济腾飞。

【五、当代中国】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主题更加多样化和开放,既包括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也包括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

中国社会面临着全球化、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挑战,并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主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社会安全等,展示了中国在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努力和成果。

什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

什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

什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
1.中国当代青年运动的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

与人民一起奋斗,与祖国一起前进,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做贡献,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奋斗。

这是中华民族的梦想,是国家的梦想,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

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限光明。

青年要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去,谱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歌曲和精彩人生。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四课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第一课时课程标准1-4 从历史和地域两方面,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1-5 认识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国际比较中感受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要求1.运用史实,说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以及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任务。

2.通过地图、图片等材料,说明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多极化趋势;通过具体案例,认识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是威胁和平的主要因素,体会和平对世界发展的意义,树立热爱和平的情感。

3.比较、分析相关数据和资料,知道南北问题的渊源、表现,认识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对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作用。

4.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中国的现状及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树立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

结构分析教材主要围绕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以及当代中国在这一世界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给学生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的面貌。

“‘冷战’后的和平主题”──主要围绕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和平”展开。

教材首先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受的挫折谈起,指出欧洲和中亚政治版图发生的重大变化。

接着,进一步说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宣告“冷战”的终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然后,通过具体案例描述“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各种矛盾。

最后,总结了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指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重要意义。

“‘南北’关系与‘发展’主题”──主要阐述了当今世界的另一个主题──发展。

教材呈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面貌,指出贫富差别悬殊的状况依然存在,由此引入发展问题。

接下来,解释了什么是发展问题,发展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表现,并指出当代世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最后,就发展中国家为改变现状的努力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和展望,点出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在勾勒了当代世界的两个主题后,回到中国自己的现实问题上。

教材开门见山指出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这种现实条件和世界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同在,教材以小康社会为切入点,对21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进行展望。

最后,将落脚点放在青年学生身上,指出青年一代应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描述,不仅可以让学生放眼世界,认识到和平与发展对当代世界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而且能使学生立足于现实,立足于中国,就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有意识地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冷战”后的和平主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德国统一“冷战”结束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争取和平是当今时代主题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冷战“后的和平主题环节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情景导入播放FLASH《黑镜头》引出和平主题学生通过观看《黑镜头》了解战争带来的灾难运用动画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合作探究1、展示苏联解体地图,读图回答:(1)解体后的苏联分裂为哪些国家?(2)你认为俄罗斯还能像前苏联一样与美国对抗吗?你的理由是什么?(3)这个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展示北约东扩图,小组探究:(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多年来,华约组织和北约组织成员国发生了哪些变化?(2)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3)比较“冷战”时期与“冷战”结束后欧洲版图的变化,说说世界格局有哪些新的特点?3.展示美国9.11事件图片(1)这次事件的发生原因(2)美国对这件事该不该反思,反思什么?(3)中国对些事的态度以书本提供的另三个案例,将全班分成三组,每组负责一个案例讨论:(1)说说导致这些事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你认为,在这个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让他们利用地图分别负责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组同学结合苏联解体和前面学过的华约组织的相关内容,分别列出华约组织的成员和苏联解体后的15个国家名称。

一组同学则利用图1-45,列出北约几次扩张的国家名称,并回答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答出(恐怖主义、反思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中国政府反对恐怖主义的立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一起解决问题。

拓宽学生的思绪,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1.资料: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中,造成南联盟至少有1800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100万人沦为难民,1500万儿童无法上学,此外,还轰炸了12条铁路,50多座桥梁,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20多家医院……回答: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2.今国际形势下,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我们正在做怎么的努力?学生合作讨论,以组为单位完成任务专题探究:关注世界和平内容点析1.随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和强大,在20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美苏争霸的局面。

但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1989年8月19日苏联发生政变,加速了政府解体的步伐。

随后,各个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直到12月25日最后解体。

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无可估量的损失,也宣告了美苏争霸的结束,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极大影响。

图1-44表现的就是苏联解体后的世界地图局部,昔日的苏联已经分化为大大小小15个独立国家。

2.冷战后,特别是苏联解体后北约组织发展迅速,不断进行东扩。

图1-45清晰地展示出北约两次东扩的国家,从中可看出北约势力范围的急剧扩张。

苏联的解体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解体,从更深层意义上说,它的解体是社会主义阵营实力的削弱。

一些华约组织成员国,在北约东扩的旗帜下,纷纷加入北约。

华约组织最终于1991年解散,而北约的势力范围却在全世界不断扩大,图1-44和图1-45强烈的对比可让学生感受到当今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3.“冷战”的结束,也使其他矛盾凸现出来,特别是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等问题,成为困扰世界和平的主要问题。

教材列举了学生较易从媒体获知的一些事例,并一一进行描述。

其中,北约轰炸南联盟、美军轰炸伊拉克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一种表现,“9.11”事件是恐怖袭击,巴以冲突虽是地区冲突,但其背后是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支持。

这些事例,一方面展示了当今世界局部地区不太和平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指出在多极化趋势下,美国作为惟一一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推行霸权、强权的行径,这同样是对世界和平的巨大威胁。

活动目的本专题探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冷战”后的和平主题进行诠释,即苏联解体和北约东扩、祈盼和平与挑战和平。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究竟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发展态势?这些变化对当代世界有什么样的影响?都是需要学生了解的。

因此,教材首先运用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世界政治力量对比上产生的明显变化;然后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当今国际政治发展中有代表性的、对世界和平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以说明当今世界总体上是一种和平的发展态势,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安定因素,对和平造成极大威胁。

其中,“苏联解体和北约东扩”是对课文中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展开进一步的描述和说明。

让学生通过时政地图了解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同时学生还可联系前面所学的华约与北约组织,探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阵营势力的消长和背后隐藏的问题。

“祈盼和平与挑战和平”则是对应课文中冷战后威胁和平的各种矛盾。

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北约轰炸南联盟、“9·11”恐怖袭击、巴以冲突和美军轰炸伊拉克。

旨在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客观认识当今世界存在的不安定因素,了解和平面临的几大威胁和美国在各种冲突中扮演的角色,全面认识、了解“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

同时,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反对恐怖主义、大国霸权、强权政治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实施建议导入建议影像资料导入教师可在课前播放北约轰炸南联盟、“9·11”恐怖袭击、巴以冲突等新闻片段,提出问题:“这些事件说明了什么?”“这些事件都是对当今世界和平的极大威胁,如果我们整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结果将会怎样?”在学生得出和平重要性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1.对苏联解体的教学建议教师应提前准备一张苏联解体之前的地图,让学生观察当时苏联的势力范围。

然后,结合教材中的描述,与图1-44进行比较,提出以下问题。

○解体后的苏联分裂为哪些国家?(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摩尔多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

)○苏联解体带来的主要变化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同时它还宣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2.对北约东扩的教学建议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让他们利用地图分别负责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组同学结合苏联解体和前面学过的华约组织的相关内容,分别列出华约组织的成员和苏联解体后的15个国家名称。

一组同学则利用图1-45,列出北约几次扩张的国家名称。

然后将两组探究的结果呈现给所有学生,并提出以下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五十多年来,华约组织和北约组织成员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时加盟的国家有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8个国家。

北约组织成立初的成员有美国、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挪威、荷兰、葡萄牙和英国12个国家;1952年土耳其和希腊加入,1955年联邦德国加入,1982年西班牙加入。

1991年华沙条约组织宣布解散,其中一些国家先后加入北约,过程如图1-45右边的文字解说。

)○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华约与北约力量的消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阵营势力的削减和资本主义阵营的扩张,也表明了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受的挫折。

)活动中,教师还应紧紧围绕本专题后的问题展开,让学生作出较为合理的回答。

【活动答案】○第一次:华沙-波兰、布拉格-捷克、布达佩斯-匈牙利;第二次:维尔纽斯-立陶宛、塔林-爱沙尼亚、里加-拉脱维亚、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布拉迪斯拉发-斯洛伐克、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索非亚-保加利亚。

○苏联解体导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正处在向新格局过渡的重要时期。

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力量对比的失衡,使原来被美苏争霸所掩盖的各种矛盾、争端凸显出来,甚至形成对抗冲突。

当今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些民族冲突、南北对立、贫富差距和宗教争端等,就反映了这些情况。

此外,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包括欧盟和日本等在内的国家集团或世界强国同时并立,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在新的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没有形成前,这一局面还将在较长时间里存在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