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穴位及定位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科常见穴位PPT课件

百会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 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穴居颠顶,联系脑部 治疗高血压、眩晕、血 管性头痛等。安神定志: 治心悸、失眠、健忘等 证
印堂
穴位于人体额部,当两眉头 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仰靠或仰卧位取穴。 有明目通鼻、宁心安神的作 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 疗失眠、头痛、鼻渊等病症。 主治病证:头痛,眩晕,失 眠,结膜炎,睑缘炎,鼻炎, 额窦炎,鼻出血,面神经麻 痹,三叉神经痛,子痫,高 血压、小儿惊风等。
曲池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 屈肘 取该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 侧腕的取穴姿势,曲池穴位 于肘部,寻找穴位时曲肘, 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 缘凹陷处。 1.助排便,解除掉发危机; 2、有预防和改善老人斑、 皮肤粗糙 3、缓解高血压 按摩曲池穴容易造成流产, 孕妇禁用
内关
内关穴位于人体的前臂 掌侧,从近手腕之横皱 纹的中央,往上约两指 宽的中央。 1、帮助入眠,可调节 自律神经,改善胸痛、 心悸、盗汗,舒缓腹胀 感,治头晕目眩; 2、治疗心绞痛的穴位。
气海
位于腹正中线脐下一寸 半 ,取穴时,可采用仰 卧的姿势,气海穴位于 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 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 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 3/10的位置,即为此穴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闭经、崩漏、带下、阴 挺、恶露不尽、胞衣不 下等妇科病证,腰痛、 食欲不振、夜尿症、儿 童发育不良等。
肾俞
阳陵泉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 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范围:半身不遂, 下肢痿痹,麻木,膝膑 肿痛,脚气,胁肋痛, 口苦,呕吐,黄疸,小 儿惊风。现多用于坐骨 神经痛,肝炎,胆囊炎, 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 小儿舞蹈病等。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PPT课件

骨度定穴法-背部
直量:上下距离(直寸)以脊椎棘 突为依据。
横量: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6寸 (单侧为3寸);两骶髂关节之间-3 寸(单侧为1.5寸),以此作为背部横 寸的依据。肩峰至后近中线-8寸。
骨度定穴法-胸腹部
直量:胸部的上下直行距离(直寸)以肋间 隙为依据。
腹部,自胸骨下角(歧骨,剑突上)至脐中 -8寸;
腘横纹-外踝尖 下 肢 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
常用骨度 度量法
用途
12 直度 确认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3
直度 确认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3
直度 确认第7颈椎棘突下-后发际正中距离
9
横度 确认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9
横度 确认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8
横度 确认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12 直度 确认胸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在按摩治疗过程中,准确地选取穴位非常重要。 经穴、奇穴的分布都有一定的位置,在取穴时应 当采取正确的方法。腧穴的定位方法有以下4种。
腧穴的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法 体表标志法 指寸定位法 简便取穴法
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现 又称“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 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 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 位的方法。即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 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分,每一 等分为1寸。常用的骨度分寸以表 说明如下。
常用骨度度量法用途前发际至后发际12确认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眉心至前发际正中确认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后发际正中至第7颈椎棘突下确认第7颈椎棘突下后发际正中距离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横度确认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前额两发角之间横度确认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横度确认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确认胸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胸剑联合中点脐中确认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脐中耻骨联合上缘横度确认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两骼后上棘之间横度确认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腕横纹肘横纹12确认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肘横纹腋横纹股骨大转子腘横纹19确认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腘横纹外踝尖16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18确认下肢外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股骨内侧踝下方内髁尖1313体表标志法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以及骨节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针灸穴位图解ppt(共107张PPT)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配伍】配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
手阳明大肠经
偏历 Piānlì
【穴名解释】偏,与正相对,偏离之意。历,经历。偏历名意指本穴的气血 物质偏离大肠正经而行。本穴物质为阳溪穴传来的炎上之气,行至本穴后因 进一步受热膨胀并向外扩散,而由于肺经所处的西方之地天部之气不足,所 以本穴的膨胀扩散之气偏行肺经,故名偏历。
【治法】 有余于气则泻,不足则补,偏寒加灸。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主治】 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疔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
【穴义】 肺经经水在此散而化为凉性水湿。 【治法】 寒则灸补,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取穴方法】 仰掌,在腕横纹上,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取穴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配伍】 配尺泽,鱼际,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无脉症。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针灸穴位图解
LOGO
十二经脉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
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 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
手三阴经从 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 手走头
足三 手太阴肺经 2. 手阳明大肠经 3. 足阳明胃经 4.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阴肺经
主治疾病
【穴名解释】温,温热也,是对穴内气血物质性状的描述。溜,悄悄地走失 也。温溜名意指偏历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在本穴悄悄地散失。本穴物质由偏历 穴传来,为吸热后上升于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气血行至本穴后,因其所处 为天之天部,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少,气态物质仍保留原来的余热而缓 缓地散热蒸发,散失的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故名温溜。 【穴义】 大肠经的阳热经气在此聚集并缓慢蒸散。
【配伍】配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
手阳明大肠经
偏历 Piānlì
【穴名解释】偏,与正相对,偏离之意。历,经历。偏历名意指本穴的气血 物质偏离大肠正经而行。本穴物质为阳溪穴传来的炎上之气,行至本穴后因 进一步受热膨胀并向外扩散,而由于肺经所处的西方之地天部之气不足,所 以本穴的膨胀扩散之气偏行肺经,故名偏历。
【治法】 有余于气则泻,不足则补,偏寒加灸。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主治】 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疔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
【穴义】 肺经经水在此散而化为凉性水湿。 【治法】 寒则灸补,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取穴方法】 仰掌,在腕横纹上,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取穴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配伍】 配尺泽,鱼际,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无脉症。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针灸穴位图解
LOGO
十二经脉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
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 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
手三阴经从 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 手走头
足三 手太阴肺经 2. 手阳明大肠经 3. 足阳明胃经 4.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阴肺经
主治疾病
【穴名解释】温,温热也,是对穴内气血物质性状的描述。溜,悄悄地走失 也。温溜名意指偏历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在本穴悄悄地散失。本穴物质由偏历 穴传来,为吸热后上升于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气血行至本穴后,因其所处 为天之天部,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少,气态物质仍保留原来的余热而缓 缓地散热蒸发,散失的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故名温溜。 【穴义】 大肠经的阳热经气在此聚集并缓慢蒸散。
三个常用穴位PPT课件

四、上肢部常用穴位
曲池 [位置]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 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处。 [效能]祛风解表,清热利湿, 通经活络。 [主治]上肢关节疼痛,瘫痪, 麻木,高血压,高烧,过敏 性疾病,皮肤病等。
合谷 [位置]第一、二掌骨之中点。 [效能]疏风,解表,镇痛,通络。
[主治]感冒,五官科,眼科疾病, 面神经麻痹,神经科疾病,各种 疼痛等。 内关 [位置]伸臂,仰掌,前臂内侧, 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 [效能]宁心安神,理气镇痛。 [主治]心脏疾病,神经系统疾 病,精神障碍,胃痛,呕吐, 各种疼痛等。
迎香: [位置]位于鼻翼旁0.5寸、 鼻唇沟中。 [主治]鼻炎、鼻塞、口眼 歪斜、面神经麻痹。
印堂 [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 人中: [位置]位于人中沟正中线 点(图2)。 上1/3与下2/3交界处。 [主治]头痛,眩晕,鼻 [主治]主治惊风、口眼歪 出血,鼻渊,小儿惊风, 斜、急性腰扭伤、精神 失眠。 病、中暑、休克、虚脱。 鱼际: 位于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眩晕、喉痛、胸背痛、 发热恶寒。
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 骨外侧约一横指。 [效能]平肝和胃,降逆和 中,通调经络。 [主治]肝胃不和,恶心呕 吐,胃痛,急性胃肠炎, 关节炎,下肢麻痹,半 身不遂等。
委中 [位置]腘窝横纹之中点。 [效能]泄热清肺,利腰 通络。 [主治]急性胃炎,呕吐, 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关节炎,偏瘫,腰痛, 牛皮癣等症。
第三讲
30个常用穴位
第三讲
一、头面部常用穴位 百会 [位置] 在头顶正中线与 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效能] 开窍宁神,平肝 熄风,升阳固脱。 [主治] 头痛,眩晕,高 血压,脱肛等。 睛明 [位置]闭目,在目内眦角 上方0.1寸处。 [效能]疏风清热,通络明 目。 [主治]眼科各种病症,面 瘫。
中医常用穴位 ppt课件

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 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遗精, 阳痿,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 尿,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 性皮炎,高血压病
神门穴
❖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 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 临床应用 ❖ 心痛、心烦、惊悸、健忘、
失眠、神经衰弱等心与神志 病证。 ❖ 高血压
❖ 临床应用 ❖ 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
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 热病 ❖ 胁肋痛,上肢痹痛
风池穴
❖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 凹陷处即是
❖ 临床应用 ❖ 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泪出,
鼻渊,鼻出血,耳聋,中风,口眼歪斜, 热病,感冒,落枕 ❖ 刺灸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 0.5~0.8寸,
交点处
❖ 临床应用 ❖ 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
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 等 ❖ 升阳举陷:治脱肛、泄泻等证
关元穴
❖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 脐下3寸
❖ 临床应用 ❖ 遗尿,遗精,小便频数,小便不通,
疝气,月经不调,带下,痛经,崩漏, 产后出血,小腹痛,完谷不化,泄泻, 脱肛,中风脱证 ❖ 强健要穴---艾灸关元穴
委中穴
❖ 定位---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 腱肌肌腱的中间
❖ 临床应用 ❖ 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 ❖ 腹痛,急性吐泻。 ❖ 小便不利,遗尿。 ❖ 腰背痛、腿部疲劳----揉按委中穴
涌泉穴
❖ 定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 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 临床应用----养生保健 ❖ 用热盐水浸泡双侧涌泉穴。热水以自己能适应为
鱼际穴
鱼际
❖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 临床应用: ❖ ①单针鱼际对哮喘而伴有口干舌燥者有良好治疗作用 ❖ ②咳嗽,咳血 ❖ ③小儿疳积 ❖ 每天搓鱼际穴防感冒、咳喘
神门穴
❖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 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 临床应用 ❖ 心痛、心烦、惊悸、健忘、
失眠、神经衰弱等心与神志 病证。 ❖ 高血压
❖ 临床应用 ❖ 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
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 热病 ❖ 胁肋痛,上肢痹痛
风池穴
❖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 凹陷处即是
❖ 临床应用 ❖ 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泪出,
鼻渊,鼻出血,耳聋,中风,口眼歪斜, 热病,感冒,落枕 ❖ 刺灸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 0.5~0.8寸,
交点处
❖ 临床应用 ❖ 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
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 等 ❖ 升阳举陷:治脱肛、泄泻等证
关元穴
❖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 脐下3寸
❖ 临床应用 ❖ 遗尿,遗精,小便频数,小便不通,
疝气,月经不调,带下,痛经,崩漏, 产后出血,小腹痛,完谷不化,泄泻, 脱肛,中风脱证 ❖ 强健要穴---艾灸关元穴
委中穴
❖ 定位---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 腱肌肌腱的中间
❖ 临床应用 ❖ 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 ❖ 腹痛,急性吐泻。 ❖ 小便不利,遗尿。 ❖ 腰背痛、腿部疲劳----揉按委中穴
涌泉穴
❖ 定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 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 临床应用----养生保健 ❖ 用热盐水浸泡双侧涌泉穴。热水以自己能适应为
鱼际穴
鱼际
❖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 临床应用: ❖ ①单针鱼际对哮喘而伴有口干舌燥者有良好治疗作用 ❖ ②咳嗽,咳血 ❖ ③小儿疳积 ❖ 每天搓鱼际穴防感冒、咳喘
常用腧穴的定位及主治医学PPT课件

17
四、足太阴脾经(21穴)
体表路线:
起于隐白→内踝前→小腿内侧中间(内踝上 8寸前)→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8寸后)→ 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 寸→止于腋中线第六肋间(大包)。
体内联系:属脾,络胃,并与咽、舌、心联
系。
主治概要: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和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 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 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治疗呕吐;配胃俞、中脘、章门、 水泉治疗月经不调;配中脘、天枢、
足三里、关元俞治疗泄泻;配肾俞、
足三里治疗五更泄泻;配委中、太 溪治疗腰痛。
三阴交治疗消渴。
36
七、足太阳膀胱经(67穴)
6.委中Wéizhōng (膀胱之下合穴)
【定位】腘横纹中点。 【主治】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 遗尿;④丹毒。 【备注】配肾俞、阳陵泉、腰阳关、志室、太溪治疗腰痛;配长强、 次髎、上巨虚、承山治疗便血。
38
七、足太阳膀胱经(67穴)
9.至阴 Zhiyin (井穴)
25
五、手少阴心经(9穴)
2.神门 Shénmén(输穴;原穴)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 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 ①心病、心烦、惊悸、 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② 高血压;③胸胁痛。 【备注】配内关、心俞治心痛; 配内关、三阴交、大陵治健忘、 失眠。
26
五、手少阴心经(9穴)
3.少冲 Shàochōng(井穴)
体表路线: 起于承泣穴→下颌角前→沿耳前上行→前额角(头维)。 →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入缺盆→胸前 正中线旁开4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下肢外侧前缘→止 于厉兑穴。
四、足太阴脾经(21穴)
体表路线:
起于隐白→内踝前→小腿内侧中间(内踝上 8寸前)→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8寸后)→ 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 寸→止于腋中线第六肋间(大包)。
体内联系:属脾,络胃,并与咽、舌、心联
系。
主治概要: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和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 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 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治疗呕吐;配胃俞、中脘、章门、 水泉治疗月经不调;配中脘、天枢、
足三里、关元俞治疗泄泻;配肾俞、
足三里治疗五更泄泻;配委中、太 溪治疗腰痛。
三阴交治疗消渴。
36
七、足太阳膀胱经(67穴)
6.委中Wéizhōng (膀胱之下合穴)
【定位】腘横纹中点。 【主治】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 遗尿;④丹毒。 【备注】配肾俞、阳陵泉、腰阳关、志室、太溪治疗腰痛;配长强、 次髎、上巨虚、承山治疗便血。
38
七、足太阳膀胱经(67穴)
9.至阴 Zhiyin (井穴)
25
五、手少阴心经(9穴)
2.神门 Shénmén(输穴;原穴)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 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 ①心病、心烦、惊悸、 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② 高血压;③胸胁痛。 【备注】配内关、心俞治心痛; 配内关、三阴交、大陵治健忘、 失眠。
26
五、手少阴心经(9穴)
3.少冲 Shàochōng(井穴)
体表路线: 起于承泣穴→下颌角前→沿耳前上行→前额角(头维)。 →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入缺盆→胸前 正中线旁开4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下肢外侧前缘→止 于厉兑穴。
针灸推拿常用穴位图解PPT课件

• 定位-----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 腕屈肌腱之间
许食盐,每日临睡觉前浸泡15~30分钟
• 用艾灸,每日一次,至涌泉穴有热感上行为度。
• 用按摩手法推搓、拍打涌泉穴 • “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如果每日坚持推搓涌泉
穴,可使老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防病能力增强。
-
22
太溪穴
• 定位---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 临床应用 • 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肾虚性五官
升压
-
13
三阴交穴
• 定位-----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 临床应用 •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
,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 遗精,阳痿,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脚气, 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
-
14
阴陵泉穴
• 定位-----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 临床应用 • 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
病证。 • 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疾患。 • 腰脊痛及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 气喘、胸痛、咯血等肺部疾患。 • 消渴。 • 失眠、健忘等肾精不足证
-
23
劳宫穴
• 定位-----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 临床应用 • 心痛,心悸 • 中暑昏迷----劳宫、水沟、十宣
-
24
大陵穴
针灸推拿常用穴位
-
1
手指同身寸的定位法
• 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 • 拇指同身 ----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一寸 • 横指同身寸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
许食盐,每日临睡觉前浸泡15~30分钟
• 用艾灸,每日一次,至涌泉穴有热感上行为度。
• 用按摩手法推搓、拍打涌泉穴 • “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如果每日坚持推搓涌泉
穴,可使老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防病能力增强。
-
22
太溪穴
• 定位---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 临床应用 • 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肾虚性五官
升压
-
13
三阴交穴
• 定位-----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 临床应用 •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
,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 遗精,阳痿,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脚气, 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
-
14
阴陵泉穴
• 定位-----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 临床应用 • 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
病证。 • 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疾患。 • 腰脊痛及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 气喘、胸痛、咯血等肺部疾患。 • 消渴。 • 失眠、健忘等肾精不足证
-
23
劳宫穴
• 定位-----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 临床应用 • 心痛,心悸 • 中暑昏迷----劳宫、水沟、十宣
-
24
大陵穴
针灸推拿常用穴位
-
1
手指同身寸的定位法
• 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 • 拇指同身 ----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一寸 • 横指同身寸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
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应用(中级)课件

返回
天枢
主治 1定位: 、为肠病要穴, 治腹痛,腹泻, 脐旁2寸
便秘,痢疾,阑 尾炎等。 2、局部可治疗腹 肌麻痹。
返回
足三里
定位 犊鼻穴下三寸, 胫骨前山脊外一 横指处
• 主治
足三里
• 1、胃肠道疾病要穴,用治胃胀、胃痛、嗳 气、吞酸、呕吐、呃逆、腹痛、腹泻、便 秘、痢疾等症。 2、止咳化痰,降气平喘,用治咳嗽气喘等 症。 3、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降血压治 疗高血压病,又能抗休克,升血压。 4、镇静、安神,治头昏失眠。 5、强壮补虚之要穴。 6、头面五官病,常与合谷配用。 返回 7、下肢瘫痪之要穴。
神门
返回
手太阳小肠经常用穴位
后溪
主治 ① 治头、面、耳、 定位:
目病 握拳,第五掌指 ② 颈项强痛,落枕 关节后尺侧横纹 等 头赤白肉际处 ③ 治疟疾要穴 ④ 局部治五指的拘 挛,常与合谷配用
返回
足太阳膀胱经常用穴位
肺俞 主治 定位:
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三胸椎棘突下, 要穴,治咳嗽,哮 旁开1.5寸 喘等,急性宜针, 慢性宜灸,或针炙 并用。 ② 背肌酸痛。
• 主治
内关
• ① 心病要穴,对心率有双向调节作用,快者能 转慢,慢者能转快;对心律也有调整作用,可治 疗心律不齐;对冠状动脉有扩张作用,可缓解心 绞痛; ② 镇静安神,治失眠,癫狂等; ③ 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血压高者可使之低, 低者可使之高; ④ 宽胸理气,治胸闷胸痛,气喘等; ⑤ 和胃降逆,治胃痛呕吐,嗳气呃逆等; ⑥ 有清热作用,治阴虚发热; 返回 ⑦ 为胸部手术针麻要穴。
返回
主治
脾俞
① 健脾和胃,治胃痛,胃 • 定位: 胀,恶心呕吐,呃逆,嗳 气,泛吐酸水,慢性腹泻 • 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等; 旁开1.5寸 ② 健脾疏血,治盆血,出 血,月经过多等; ③ 运脾化痰,治咳嗽痰多, 稀白如沫(寒痰,湿痰); ④ 利水消肿,治浮肿尿少
《常见穴位及定位》课件

穴位介绍:内关穴
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上,是一种常用的穴位。它可以调和气血,缓解手臂和手腕的不适症状,如疼痛、僵硬等。 我们将详细了解内关穴的定位、刺激方法以及适用的疗效。
穴位介绍:太冲穴
太冲穴是足三里经的起点穴位,位于脚背的一条凹陷处。它具有调和气血、 疏通经络、缓解腿部不适等作用。我们将深入探讨太冲穴的定位和刺激方法, 并了解其特殊疗效。
穴位的分类和作用
穴位可以根据其位置和功能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经络穴位、奇穴和特殊穴位。每个穴位都有独特的作用, 如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缓解疼痛等。了解这些分类和作用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穴位的使用。
定位手法及技巧
穴位的定位是非常关键的,它决定了疗效的准确性和效果的显著性。掌握定位的技巧对于运用穴位疗法至关重 要。我们将学习一些定位手法和技巧,来帮助我们准确地找到穴位并进行刺激。
《常见穴位及定位》PPT 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常见穴位及定位》PPT课件。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穴 位的概念、分类和作用,并详细介绍一些常用的穴位。让我们开源自这次穴位 之旅吧!什么是穴位?
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特定的力量聚集点。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整气血运行、恢复身体的 平衡状态。它们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针灸和按摩疗法中。
穴位介绍:阳陵泉穴
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是足太阳经的起点穴位。它具有清热解毒、调畅气 血、舒筋活络的作用。我们将详细介绍阳陵泉穴的位置、刺激方法以及对健 康的影响。
穴位介绍:太阳穴
太阳穴位于太阳窝下方,是一个敏感的穴位。它具有舒缓头痛、眩晕以及调 节情绪的作用。我们将了解太阳穴的定位和刺激方法,并讨论其在缓解头痛 和压力的应用。
穴位介绍: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的凹陷处,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它可以缓 解手腕和手指的不适,如关节炎、酸痛等。我们将详细介绍合谷穴的定位和 刺激方法,以及其在中医疗法中的广泛应用。
常用穴位定位与取穴方法PPT课件

4
4.肩髃*(Jiānyú,LI15) 【定位】 在肩峰端下缘,三角肌上部中央。上臂外展或向前
平伸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主治】 ①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颈项拘挛;②瘰疬;③目
疾。 【操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5.迎香*(Yíngxiāng,LI20) 手、足阳明经交会穴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主治】 ①鼻塞,鼽衄,口歪,面痒;②胆道蛔虫症。 【操作】 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始部,颧肌中;有面横动、静分支;布有面神经 及眶下神经。 • 【主治】 口眼歪斜、眼睑瞤(3-①)动、齿痛、 颊肿、三叉神经痛。 • 【操作】 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l寸
9
3.颊车*(Jiáchē,ST6) 【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当咀嚼时咬肌
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 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操作】 直刺0.3~0.5寸,平刺0.5~l寸。可向地仓透刺。 4.头维*(Tóuwéi,ST8) 【定位】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 头痛,目眩,目痛,流泪。 【操作】 平刺0.5~l寸。 5.地仓*(Dìcāng,ST4)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主治】 口歪,流涎,眼睑瞤(3-①)动。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透刺。
5
6
足阳明胃经
1.承泣*(Chéngqì,ST1) 足阳明经、阳跷、 任脉交会穴
【定位】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 之间
【主治】 ①眼睑瞤(3-①)动、迎风流泪、目 赤肿痛、夜盲;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操作】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 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 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按压针孔片刻,以防 出血。
4.肩髃*(Jiānyú,LI15) 【定位】 在肩峰端下缘,三角肌上部中央。上臂外展或向前
平伸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主治】 ①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颈项拘挛;②瘰疬;③目
疾。 【操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5.迎香*(Yíngxiāng,LI20) 手、足阳明经交会穴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主治】 ①鼻塞,鼽衄,口歪,面痒;②胆道蛔虫症。 【操作】 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始部,颧肌中;有面横动、静分支;布有面神经 及眶下神经。 • 【主治】 口眼歪斜、眼睑瞤(3-①)动、齿痛、 颊肿、三叉神经痛。 • 【操作】 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l寸
9
3.颊车*(Jiáchē,ST6) 【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当咀嚼时咬肌
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 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操作】 直刺0.3~0.5寸,平刺0.5~l寸。可向地仓透刺。 4.头维*(Tóuwéi,ST8) 【定位】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 头痛,目眩,目痛,流泪。 【操作】 平刺0.5~l寸。 5.地仓*(Dìcāng,ST4)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主治】 口歪,流涎,眼睑瞤(3-①)动。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透刺。
5
6
足阳明胃经
1.承泣*(Chéngqì,ST1) 足阳明经、阳跷、 任脉交会穴
【定位】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 之间
【主治】 ①眼睑瞤(3-①)动、迎风流泪、目 赤肿痛、夜盲;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操作】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 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 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按压针孔片刻,以防 出血。
穴位的定位及功效PPT课件

• • • • • • • • • • • • • • • • • • • •
9、足太阳膀胱经穴厥阴俞;定位: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 功效:疏通心脉,宽胸理气。心痛,心悸。咳嗽,胸闷。牙痛。 10、足太阳膀胱经穴心俞;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功效: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 心痛,心悸,胸闷,气短。咳嗽,吐血。 失眠,盗汗。 11、足太阳膀胱经穴督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 功效:理气宽胸,心痛,胸闷。胃痛,腹痛。咳嗽,气喘。 12、足太阳膀胱经膈俞 ;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功效:理血化淤,调气补虚,调和脾胃。便血。咳嗽,气喘,吐血,盗汗。 13、足太阳膀胱经肝俞:定位: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功效:疏肝理气,养血明目,癫狂,脊背痛。 14、足太阳膀胱经胆俞:定位: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功效:疏肝利胆,理气解郁,调和脾胃,口苦,胁痛。肺痨,潮热。 15、足太阳膀胱经脾俞: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健脾利湿,益气和中。 腹胀,呕吐,痢疾,便血。水肿。 16、足太阳膀胱经胃俞;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功效:理气和胃,化湿消滞。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 17、足太阳膀胱经三焦俞;定位: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功效:通利三焦,疏调水道。 水肿,小便不利。腹胀,肠鸣。膝关节无力。 18、足太阳膀胱经肾俞;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功效: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遗尿,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耳 聋,耳鸣,咳嗽,气喘。中风偏瘫,腰痛,骨病。
腿后侧
1、足太阳膀胱经承扶;定位:在大腿后侧,臀下横纹正中。 功效:祛湿补气 ,缓解腰痛、痔疮。 2、足太阳膀胱经委中;定位:腘横纹中点, 功效:治疗腰背痛要穴,排毒的出口。需弯曲腿部点按。 3、足太阳膀胱经承山;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 小腿或足跟 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三角形凹陷处。 功效:治疗腰腿痛,痔疮。 4、足少阴肾经穴太溪;定位:脚内踝后侧贴着内踝。 功效:肾经的原穴,补肾的大穴。对人体非常有补益作用。 5、足太阳膀胱经穴昆仑;定位:外踝后侧凹陷, 功效:经常拨动可以降低血压,增强大肠的蠕动,治疗便秘。对治疗腰痛也 有很好的效果。 6、足少阴肾经穴涌泉;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 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功效:人体长寿大穴,排毒穴,经常按摩此穴,则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 力充沛,腰膝壮实,行走有力。辅助治疗头痛、休克、中暑、偏瘫、耳鸣、 肾炎、每晚按摩100次可调节高血压。
常用穴位PPT课件

最新课件
31
▪ 快速取穴法
▪ 拇指食指并拢,当第 1.、2掌骨间背侧肌肉 最高处的中央。
最新课件
32
4 阳溪
▪ 阳溪—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在腕背 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 腱与拇掌长肌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 痛,齿痛,腕痛。
最新课件
33
▪ 快速取穴:
最新课件
41
快速取穴:抬臂俯掌,掌腕背横纹中点直上3橫 指,前臂两骨头之间的凹陷处。
最新课件
42
10 颊车
▪ 足阳明胃经 ▪ 颊车—定位:正坐或仰卧,在面颊部,下
颌角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 按 之凹陷处。 ▪ 主治:口眼呙斜,颊肿,齿痛,牙关紧闭。
最新课件
43
快速取穴:使劲咬牙,面部会有一块地方凸出来一个 包,那是咬肌,咬肌上的窝即是。
手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 二横纹上取劳宫穴。
最新课件
18
任脉
本经腧穴:起于会阴,止于承浆,共二十四穴。
最新课件
19
任脉
最新课件
20
督脉 体表路线:
起于尾骨尖下长强穴→腰背项部正 中→巅顶→前额正中→鼻柱→人中 沟→止于上唇系带与齿龈相接处的 龈交穴
最新课件
21
最新课件
22
带脉
▪ 带脉的“带”字,含有腰带的意思。因其 横行于腰腹之间,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 状如束带,故称带脉。带脉的主要功能, 总的说来是“约束诸经”。它从第二腰椎 发出,围腰一周。因此,足部的阴阳经脉 都受带脉的约束。由于带脉出自督脉、行 于腰腹,腰腹部是冲、任、督三脉脉气所 发之处(冲、任、督皆起于胞中),所以 带脉与冲、任、督三脉的关系极为密切。
针灸常用穴位.ppt

• 10.肩髃
•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 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 下方凹陷处。
•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②瘾疹。 •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
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 11.迎香
•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 主治:①鼻塞、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②胆道蛔虫症。 •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 18.足三里
•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 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 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 操作: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 19.条口
• 定位:上巨虚穴下2寸。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 前缘一横指(中指).
• 12.地仓
•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面局部病证。 •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 13.下关
•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 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 主治:①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 证;②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 16.梁丘
• 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 缘上2寸。
• 主治:①急性胃病;②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③ 乳痈、乳痛等乳疾。
• 操作:直刺1~1.2寸。
• 17.犊鼻
•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 •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疾患。 • 搡作:向后内斜刺0.5~1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
2、命门
• 平时怕冷手脚凉, • 精神不振睡眠多。 • 面白眼黑唇色淡, • 此时阳虚灸命门。 •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
下凹陷处。 • 刺激方法:按揉法、
艾灸法 • 主治:腰痛、肾阳虚、
遗尿等。
.
9
3、太溪
• 口燥咽干皮肤干, • 面色潮红有盗汗。 • 手足心热是阴虚, • 按压太溪滋肾阴。
• 定位:位于足内侧, 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 间的凹陷处。
.
21
15、血海:补血养肝
• 定位:在股前区,髌 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 侧肌隆起处。
• 主治:月经不调,痛 经,闭经等妇科病
.
22
16、关元:滋补元气
• 定位:前正中线,脐 下三寸处。
• 保健方法:温灸或按 摩。
• 主治:调节内分泌, 治疗生殖系统疾病。
.
23
17、肾俞:滋补肾气
• 定位:在第二腰椎棘 突旁开1.5寸处。
• 主治:腰痛、肾脏病、 耳鸣、精力减退等。
.
24
18、足三里:健康长寿
• 定位:在小腿外侧, 犊鼻下3寸,胫骨旁开 一横指。
• 主治:胃痛,呕吐, 呃逆,腹胀,,消化 不良,便秘等消化系 统疾病。
.
25
19、涌泉
• 定位:在足底部,蜷 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约当足底第2、3跖趾 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 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主治:头痛,头晕、中 暑、小二惊风、小便 不利等。
常见穴位的定位及应用
.
1
如何定穴
• 同身寸:指以患者本人体表的某些部位定 分寸,作为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主要有 骨度法和指寸法两种,临床多指后者。
• 1、手指同身寸法 • 2、骨度分寸法 • 3、体表标志法
.
2
手指同身寸法
• 中指同身寸 • 拇指同身寸 • 横指同身寸
.
3
骨度分寸法
• 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 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 方法。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 可按一定的骨度分寸在其自身测量。
(外膝眼与外踝连线的中 点)。
• 刺激方法:按法
•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 痰多等痰饮病证。
.
12
6、太冲
• 郁闷不乐心情差, • 胸胁胀满爱叹气。 • 食欲减退睡眠差, • 气郁熏灸太冲穴。
• 定位:人体太冲穴位于足 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 后方凹陷处。
• 刺激方法:揉法、艾灸法
• 主治:头痛,眩晕,胁痛, 癫狂。
• 刺激方法:按法
• 主治:头晕目眩、耳 鸣、阳痿等。
.
10
4、阳陵泉
• 平时面部油光光, • 易长痤疮与粉刺。 • 舌苔黄腻易疲倦, • 清热利湿阳陵泉。 • 定位:小腿外侧之腓
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 刺激方法:按法 • 主治:肩周炎、落枕、
膝关节炎、腰扭伤
.
11
5、丰隆
• 面部皮肤油脂多, • 胸闷痰多面色黄。 • 眼胞微浮易困倦, • 痰湿是证按丰隆。 • 定位:外踝尖上8寸,
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 桡侧的中点处。 • 刺激方法:按法 • 主治:发热,头痛, 咽喉痛、鼻塞等。
.
1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9、三阴交
• 定义:脾经、肝经、肾 经三条阴经运行的气 血交汇于此。
• 定位:内踝尖上三寸。 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 陷处。
• 养生保健穴位。
.
16
10、内关:保健心脏
• 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 定位:在前臂掌侧,
.
4
.
5
自然体表标志法
• 1、固定标志法:以人体表面固定不移,又 有明显特征的部位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 例如关元穴、气海穴是以肚脐为标志
• 2、活动标志法:根据人体进行某些局部活 动后出现的隆起、凹陷、孔隙、皱纹等作 为取穴标志。如找曲池穴时需要弯曲手臂
.
6
常见保健穴位
• 1、气海 • 2、命门 • 3、太溪 • 4、阳陵泉 • 5、丰隆 • 6、太冲 • 7、肺腧 • 8、合谷 • 9、三阴交 • 10、内关
.
26
20大椎
• 定位:第七颈椎棘突 下凹陷处。
• 主治:热病、肩背痛、 中暑、霍乱、呕吐等。
.
27
•谢谢
.
28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 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 间。 • 主治:用于治疗心绞 痛、心律不齐、胃炎 等。 • 心脏系统疾病及胃肠 不适的首选大学
.
17
11、神门:防止失眠
•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 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凹陷处。
• 主治:心慌、心悸、 失眠等。
.
18
12、列缺:补肺益肾
•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 纹上1.5寸。
• 主治功能:宣肺解表, 通经活络,通调任脉 。
.
19
13、委中:舒服腰背
• 定位:腘横纹中点, 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 肌肌腱的中间。
• 刺激方法:点按式
• 主治:腰背痛、腹痛、 小便不利。
.
20
14、天枢:增进胃动力
• 定位:脐中旁开2寸。 • 主治:腹痛、腹胀、
便秘、腹泻、等胃肠 病,月经不调、痛经 等妇科疾患。
.
13
7、肺腧
• 皮肤瘙痒荨麻疹, • 喷嚏鼻塞又哮喘。 • 过敏体质需注意, • 三伏天灸去肺俞。 •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旁开
1.5寸, 属膀胱经。 • 刺激方法:揉法、艾灸法。 • 主治:肺经及呼吸道疾病,
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
14
8、合谷
• 保健身体治未病, • 合谷内关足三里。 • 定位:在手背,第1、
11、神门 12、列缺 13、委中 14、天枢 15、血海 16、关元 17、肾俞 18、足三里 19、涌泉 20、大椎
.
7
1、气海
• 不爱说话声音低, • 精神不振易疲劳。 • 出汗舌红易感冒, • 气虚之证灸气海。 • 定位:前正中线上,
脐下1.5寸。 • 刺激方法:按揉法、
艾灸法。
• 主治:腹痛、术后腹 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