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1章

合集下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版)习题解答1-5章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版)习题解答1-5章

第一章的习题答案1.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强弱程度(即所释放能量的大小)的指标。

地震烈度是衡量一次地震时某地区地面震动强弱程度的尺度。

震级大时,烈度就高;但某地区地震烈度同时还受震中距和地质条件的影响。

2.参见教材第10面。

3.大烈度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小烈度地震发生概率较高,可根据地震烈度的超越概率确定小、中、大烈度地震;由统计关系:小震烈度=基本烈度-1.55度;大震烈度=基本烈度+1.00度。

4.概念设计为结构抗震设计提出应注意的基本原则,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抗震计算为结构或构件达到抗震目的提供具体数据和要求;构造措施从结构的整体性、锚固连接等方面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以及弥补部分情况无法进行正确、简洁计算的缺陷。

5.结构延性好意味可容许结构产生一定的弹塑性变形,通过结构一定程度的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小截面尺寸,降低造价;同时可避免产生结构的倒塌。

第二章的习题答案1.地震波中与土层固有周期相一致或相近的波传至地面时,其振幅被放大;与土层固有周期相差较大的波传至地面时,其振幅被衰减甚至完全过滤掉了。

因此土层固有周期与地震动的卓越周期相近,2.考虑材料的动力下的承载力大于静力下的承载力;材料在地震下地基承载力的安全储备可低于一般情况下的安全储备,因此地基的抗震承载力高于静力承载力。

3.土层的地质年代;土体中的粘粒含量;地下水位;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地震的烈度和作用时间。

4.a 中软场地上的建筑物抗震性能比中硬场地上的建筑物抗震性能要差(建筑物条件均同)。

b. 粉土中粘粒含量百分率愈大,则愈容易液化.c.液化指数越小,地震时地面喷水冒砂现象越轻微。

d.地基的抗震承载力为承受竖向荷载的能力。

5. s m v m 5.2444208.32602.82008.51802.220=+++=因m v 小于s m 250,场地为中软场地。

6.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烈度为7度,取80=N砂土的临界标贯值:[])(1.09.00w s cr d d N N -+=,其中m d w 5.1=土层厚度:第i 实测标贯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的上界取上部非液化土层的底面或第1-i 实测标贯点所代表土层的底面;其下界取下部非液化土层的顶面或相邻实测标贯点的深度的均值。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1阶段练习题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1阶段练习题

第一阶段练习题考试科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一章至第二章(总分100分)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地震按地震序列可划分为、和。

2、地震按震源深浅不同可分为、、。

3、地震波可分为和。

4、面波包括和。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关于地基土的液化,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A.饱和的砂土比饱和的粉土更不容易液化B.地震持续时间长,即使烈度低,也可能出现液化C.土的相对密度越大,越不容易液化D.地下水位越深,越不容易液化2、土质条件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很大,土质越松软,加速度谱曲线表现为()A.谱曲线峰值右移 B.谱曲线峰值左移C.谱曲线峰值增大 D.谱曲线峰值降低3、震中距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很大,在烈度相同的条件下,震中距越远,加速度谱曲线表现为()A.谱曲线峰值右移 B.谱曲线峰值左移C.谱曲线峰值增大 D.谱曲线峰值降低4、为保证结构“大震不倒”,要求结构具有( )A.较大的初始刚度 B.较高的截面承载能力C.较好的延性 D.较小的自振周期T15、实际地震烈度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A.建筑物类型 B.离震中的距离 C.行政区划 D.城市大小三、判断题(直接判断对错,每题2分,共20分,)1、地震作用对软土的承载力影响较小,土越软,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就越小。

()2、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小于地基土的静承载力。

()3、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距。

()4、建筑场地类别主要是根据场地土的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厚度来确定的。

()5、地震基本烈度是指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6、横波能在固态物质和液态物质中传播。

()7、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称为震中距。

()8、当饱和粉土中粘粒含量百分率达到一定数值后,可初步判为不液化土。

()9、地震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

()10、地震震级可以近似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CH1结构抗震基本知识(备课笔记)

CH1结构抗震基本知识(备课笔记)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 吴建霞
2010-6-8
1
第 一 章
2010-6-8 2
第一章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 筑 构 抗 震 设 计
2010-6-8
第一章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1.1 地震基本知识 1.2 地震的基本术语 1.3 地震动特性 1.4 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
3
第一章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 筑 构 抗 震 设 计
2010-6-8

22
第一章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3. 震
建 筑 构 抗 震 设 计 震
2010-6-8
23
第一章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2010-6-8
1.2.3 震
建 筑 构 抗 震 设 计 震级: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的大小和尺 震级: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的大小和尺 一次地震 度.里氏震级: 里氏震级:
1. 2
震 基本
了解震源,震中,震中距等概念, 了解震源,震中,震中距等概念,
掌握地震波,地震波分类,震级, 掌握地震波,地震波分类,震级,地震 烈度,基本烈度等术语. 烈度,基本烈度等术语.
14
第一章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2010-6-8
1. 2.1 震
建 筑 构 抗 震 设 计
震源 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 发生地震的地方
7
第一章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构
建 筑 构 抗 震 设 计
岩石断裂产生振动 回跳) (回跳) 岩石原始状态
2010-6-8

பைடு நூலகம்
受力后发生变形
8
第一章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 筑 构 抗 震 设 计
2010-6-8
9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解答第1章绪论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湖度时不应降低。

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

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

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总复习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震动和近场地震动?P3答: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叫地震动。

其中,在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动称为近场地震动。

2.什么是地震动的三要素?P3答:地震动的峰值(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称作地震动的三要素。

3.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类?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构造地震。

4.什么是构造地震、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P1答: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深部岩石的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一般简称地震。

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一般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的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的称为深源地震;我国绝大部分发生的地震属于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邻近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面上某点至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地震波分哪几类?各引起地面什么方向的振动?P1-3答: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体波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引起地面垂直方向的震动,横波引起地面水平方向震动。

在地球表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

地震曲线图中,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次之,面波最后到达。

分析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可以确定震源的深度。

6.什么是震级和地震烈度?几级以上是破坏性地震?我国地震烈度表分多少度?答:震级:指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是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

(1)m=2~4的地震为有感地震。

(2)m>5的地震,对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3)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M(地震震级)大于5的地震,对建筑物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李国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李国强

y
设防烈度为 8 度和 9 度区的大跨度屋盖结构,长悬臂结构,烟囱及类似高耸结构和设防烈度为 9 度区的高 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12、为什么抗震设计截面承载力可以提高? 地震作用时间很短,快速加载时,材料强度会有所提高。 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对结构构件承载力加以调整(提高),主要考虑下列因素: ⑴动力荷载下材料强度比静力荷载下高; ⑵地震是偶然作用,结构的抗震可靠度要求可比承受其他荷载的可靠度要求低。 3
G E = D k + ∑ψ i Lk

5、什么是地震系数和地震影响系数?它们有什么关系?
F=m
g x
m g g
S T) aa( x = 中 k =
g x
m ax
g
—地震系数,通过地震系数可将地震动振幅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分离出来,是确定地
较大的放大,因此场地固有周期 T 也将是地面运动的主要周期,称之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2、为什么地基的抗震承载力大于静承载力? 地震作用下只考虑地基土的弹性变形而不考虑永久变形。地震作用仅是附加于原有静荷载上的一种动力作 用,并且作用时间短,只能使土层产生弹性变形而来不及发生永久变形,其结果是地震作用下的地基变形 要比相同静荷载下的地基变形小得多。因此,从地基变形的角度来说,地震作用下地基土的承载力要比静 荷载下的静承载力大。另外这是考虑了地基土在有限次循环动力作用下强度一般较静强度提高和在地震作 用下结构可靠度容许有一定程度降低这两个因素。 3、影响土层液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
第 5 章 钢混结构抗震 1、什么是刚度中心?什么是质量中心?应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刚心就是指结构抗侧力构件的中心,也就是各构件的刚度乘以距离除以总的刚度; 质心就是指结构各构件质量的中心; 质心和刚心离的越近越好,最好是重合,否则会产生比较大的扭转反应。因为地震引起的惯性力作用 在楼层平面的质量中心,而楼层平面的抗力则作用在其刚度中心,二者的作用线不重合时就会产生扭矩, 其值等于二者作用线之间的距离乘以楼层惯性力的值。 2、总水平地震作用在结构中如何分配?其中用到哪些假定? 根据各柱或各榀抗侧力平面结构的抗侧刚度进行地震作用引起的层剪力的分配。假定地震沿结构平面的 两个主轴方向作用于结构; 假定楼层屋盖在其平面内的刚度为无穷大。 3、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有何意义? 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将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一级最高。划分的目的是控制钢筋混凝土的等 级及用量,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不足。 4、为什么要限制框架柱的轴压比? 当 n 较小时,为大偏心受压构件,呈延性破坏;当 n 较大时,为小偏心受压构件,受压边砼先达到极限 压应变,呈脆性破坏。并且当轴压比较大时,箍筋对延性的影响变小,为保证地震时柱的延性,故限之。 5、抗震设计为什么要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杆件”的原则?如何满足这些原 则? P133~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第1.0.2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第1.0.3条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抗震设防烈度"字样,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简称为"6度、7度、8度、9度"。

第1.0.4条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第1.0.5条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第1.0.6条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2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术语第2.1.1条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第2.1.2条抗震设防标准 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建筑结构抗震随堂练习参考答案(1~3章)

建筑结构抗震随堂练习参考答案(1~3章)

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 D.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抗震措施,当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应符合
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9. 某地区设防烈度为 7 度,乙类建筑抗震设计应按下列要求进行设计( ) A.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 8 度考虑 B.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 7 度考虑 C.地震作用按 8 度确定,抗震措施按 7 度采用 D.地震作用按 7 度确定,抗震措施按 8 度采用
一个震级,但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不同 D. 震级表达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烈度表达地震释
放的能量大小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4. 地震烈度和下列哪些因素无关( ) A. 地震的震级 B. 地震的持续时间 C. 震中距 D. 地震的类型Fra bibliotek答题:A.
B.
C.
D. (已提交)
建筑结构抗震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章 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1.1 地震的基本知识
1. 建筑抗震设计中所提到的地震主要指( ) A. 构造地震 B. 火山地震 C. 陷落地震 D. 诱发地震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2. 下列关于地震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地震波只有纵波和横波两种 B. 纵波相对于横波来说,周期较短,振幅较小 C. 横波的传播
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 D. 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抗震措施,当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应符合本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试第1章绪论1、震级与烈度有什么区别与联系?震级就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与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与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小震就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中震,10%; 大震就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

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

(完整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解答第1章绪论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

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

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第一章(第2节课讲义)建筑结构抗震

第一章(第2节课讲义)建筑结构抗震
地震区划:依据地质构造资料、历史地震规律、强震观测 资料,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法,可以计算给出每一地区在 未来一定时限内关于某一烈度(或地震动加速度值)的超越概 率,从而可以将国土划分为不同基本烈度所覆盖的区域,这一 工作称为地震区划。
(下图是1990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二、地震烈度 1.地震烈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地震烈度表 3.基本烈度 4.设防烈度
二、地震烈度
1.地震烈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地震烈度表 3.基本烈度 4.设防烈度 5.多遇烈度
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出现的频度最 高的烈度,也称为常遇烈度、小震烈度,用Is表示。其超 越概率为63.2%,重现期为50年。
6.罕遇烈度
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具有超越概率 2%-3%的地震烈度,也称为大震烈度。重现期约为2000年。
大、中、小震的划分标准
多遇 烈度 (小震)
基本 烈度 (中震)
罕遇 烈度 (大震)
第一章 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
§1.2 地震的一些基本概念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 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 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 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 几次。
堪修复
多数砖烟囱从根部破坏或倒毁
(7.08-14.14) (0.72-1.41)
11
毁灭
地震断裂延续很长。山崩常见。基岩上的拱桥
毁坏
12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二、地震烈度
1.地震烈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地震烈度表 3.基本烈度与地震区划

清华大学出版社抗震结构与抗震设计第一章

清华大学出版社抗震结构与抗震设计第一章
构造学说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启迪与基础。60年代初, 美国地质学家以海底扩张学为基础,提出了板块构造学 说的雏型。1968年,他们依据大量研究成果对全球岩 石圈的板块进行了初步划分,正式形成了板块构造这一 名称。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和上地漫顶部厚约70—
100km的岩石组成了全球岩石圈。全球岩石圈可以 划分为若干大小的板块。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全球 岩石圈被分为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澳板块和南极板块。各大 板块之内还可以划分为较小的板块。板块之间的接 合部类型主要有:海岭、海沟、转换断层及缝合线。
国内外大量震害表明,采用合理的抗震设防标准,抗
震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是当前减轻地震灾害的最有效 措施。
近年来全球8级及8级以上地震一览表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次 1次 0次 1次 0次 1次 1次
0次 2003
2004 2次
2005 1次
1.2.2 地震类型和成因
地震
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人工地震
构造地震
92%的地震发生在 地壳中, 其余的发 生在地幔上部
破坏性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震。据统计,构造地震约 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地震成因
在1887年G.Hartwig曾写道:“地震的原因仍
然隐藏在蒙昧之中,而且可能永远如此,因为这 种剧烈的震动起源于地球深部,远远处于人类所 能进行观察的范围之下。”
然而今天,地震学中变形介质的方程已把地震中多半
属于定性揣测的领域与定量分析的领域分离开来了。 地震学在许多方面已经发展成为最严谨的学科之一。
地震成因

建筑结构抗震重点知识2

建筑结构抗震重点知识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知识整理第1章绪论地震分为诱发地震和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等烈度线)地震动:由地震波传播引起的地面振动。

地震动的峰值、频谱和持续时间成为地震动三要素。

地震波分为体波(P、S)、面波(R、L),P最快,S次之,面波最慢。

纵波引起上下颠簸运动,横波引起地面水平运动;瑞雷波是形成地面晃动的主要原因。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基本烈度、多遇地震烈度、罕遇地震烈度M=1+2/3*I0地震的破坏作用:①地表破坏(地裂缝、地面下沉、喷水冒砂、滑坡)②建筑物的破坏建筑物的动力破坏主要表现为主体结构强度不足所形成的破坏和结构丧失整体性。

③次生灾害水坝、燃气管道、供电线路破坏、有毒物质容器破坏造成水灾、火灾、空气污染抗震设防三个水准见教材P9“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基本准则采用两阶段设计方法实现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第二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类建筑抗震设防见教材P10概念设计基本原则:①注意场地选择。

地震区的建筑宜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不在危险地段建设②把握建筑体型。

结构对称、形状规则、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竖向不规则的类型:侧向刚度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③利用结构延性。

④设置多道防线。

⑤重视非结构因素。

特别注意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之间要有可靠地连接或锚固。

第2章场地与地基多层土的地震效应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覆盖层厚度、土层剪切波速、岩土阻抗比。

覆盖层厚度:地下基岩或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至地表面的距离。

场地类别根据覆盖层厚度和等效剪切波速分为ⅠⅡⅢⅣ共四类。

第一章:抗震设计原则

第一章:抗震设计原则

第一章:抗震设计原则1.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深部岩石的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2.震源: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至地面的距离。

<60km,浅源地震;60~300km,中源地;>300km,深源。

我国绝大部分为浅源地震,一般5~40km。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

震中区:震中邻近地区。

震中距:地面上某点至震中的距离3.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变形能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

8.纵波(压缩波,又称P波) :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周期短,振幅小,波速快,一般200~1400m/s,纵波引起地面垂直方向的振动。

9.横波(剪切波,又称S波) :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周期长,振幅大,波速慢,一般100~800m/s。

横波引起地面水平方向的振动。

8.震级: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M)。

M=lgA 震级增加一级,振幅(amplitude)增加10倍,释放的能量增加32倍。

一般来说,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称为微震;M=2~4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M>5的地震,对建筑物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震;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8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

9.地震烈度:地震时在一定地点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10.地震基本烈度: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在今后50年期限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1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和地震灾害后果的严重性)甲类建筑(特殊设防类):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乙类建筑(重点设防类):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丙类建筑(标准设防类):属于甲、乙、丁类建筑以外的一般建筑。

丁类建筑(适度设防类):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12. 抗震设防烈度:是指按国家规定的权限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全解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全解

第一章绪论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种类型?按其震源的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

深浅:构造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d<60km)、中源地震(60 –300km),深源地震(>300km)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各种地震波各自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如何?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

是一种弹性波,分为体波(地球内部传播)、面波(地球表面传播)。

体波:分为纵波(p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

特点是:周期短,振幅小;影响: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橫波(s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特点是:周期长,振幅大。

影响: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分为洛夫波(L波):传播时将质点在与波前进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上作蛇形运动。

影响: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横波>面波橫波、面波:地面震动猛烈、破坏作用大。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地面振动减弱、破坏作用逐渐减轻。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

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

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什么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和基本烈度?什么是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

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基本烈度: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指50年),某地区可能遭遇到的超越某一概率的最大地震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就是指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什么是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多遇地震一般指小震,50年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

罕遇地震一般指大震,50年超越概率2%~3%的地震烈度。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习题与思考题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习题与思考题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习题与思考题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几种类型?按其震源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2、试述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和宏观背景?3、试分析地震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震害现象4、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运动影响如何?5、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何关联?6、地震基本烈度的含义是什么?7、为什么要进行设计地震分组?8、试列出三座城市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9、什么是建筑抗震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10、我国规范根据重要性将抗震类别分为哪几类,不同类别的建筑对应的抗震设防标准是什么?11、什么是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2、根据经验公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是5×1024尔格,它对应的里氏震级是多少?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1、什么是场地,怎样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2、简述选择建筑场地的相关规定3、如何确定地基抗震承载力?简述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的验算方法4、已知某建筑场地的钻孔资料见下表,试计算该场地土层的自振周期,并按《抗震规范》的规定来确定该建筑场地的类别土层资料5、什么是砂土液化?液化会造成哪些危害?影响液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怎样判别地基土的液化,如何确定地基土液化的危害程度?7、简述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施第三章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1、什么是地震作用?如何确定结构的地震作用?2、地震系数和动力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确定这两个系数?3、 影响地震反应谱形状的因素有哪些?设计用反应谱如何反映这些因素影响的?4、简述确定结构地震作用的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5、何谓求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的平方和开方法(SRSS ),写出其表达式,说明其基本假定和适用范围6、简述计算地震作用的方法和适用范围7、什么叫鞭端效应?设计时如何考虑这种效应?8、什么叫结构的刚心和质心?结构的扭转地震效应是如何产生的?9、哪些结构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如何计算竖向地震作用?10、 什么是结构或构件恢复力特征曲线,反映了结构或构件的什么性能?11、地震动的三要素是什么?采用时程分析法选取地震波时如何考虑这三要素?12、 抗震设计中如何考虑结构的地震作用?依据的原则是什么?13、什么是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为什么要引入这一系数?14、什么是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怎样确定结构薄弱层或部位?15、一单层单跨框架如图1所示。

2016春华南理工建筑结构抗震随堂练习答案

2016春华南理工建筑结构抗震随堂练习答案

2016年春华南理工网络教学建筑结构抗震随堂练习答案第一章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1.1地震的基本知识1.建筑抗震设计中所提到的地震主要指()A.构造地震B.火山地震C.陷落地震D.诱发地震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2.下列关于地震波的说法错误的是()A.地震波只有纵波和横波两种B.纵波相对于横波来说,周期较短,振幅较小C.横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垂直,纵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震动方向一致D.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3.关于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者都是表达地震发生时能量的大小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个烈度C.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不同D.震级表达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烈度表达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4.地震烈度和下列哪些因素无关()A.地震的震级B.地震的持续时间C.震中距D.地震的类型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5.近震与远震,下列说法中()是正确的?A.近震指距震中距离较近的地震B.远震的地震影响比近震要小;C.远震是某地区所遭受地震影响来自设防烈度比该地区设防烈度大二度或二度以上地区的地震;D.震级较大、震中距较远的地震,对周期较短的刚性结构的破坏,比同样烈度震级较小,震中距较近的破坏要重。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6.实际地震烈度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A.建筑物类型B.离震中的距离C.行政区划D.城市大小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1.2地震的活动性1.以下地区不是世界主要地震带的是()。

A.环太平洋地震带 B.沿北冰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主要山脉的狭窄浅震活动带C.南极洲 D.欧亚地震带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1.3地震震害1.地震的次生灾害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3 地震成因和分类
一、地震成因 地震是地球动力作用的产物
内动力——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外动力——塌陷地震(地下溶洞、矿坑、矿井 的崩塌) 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震(水库,城市、油 田的抽水、注水,人工爆破、爆炸等)
1.2.3 地震成因和分类——续
构造地震的成因 板块构造运动假说
地壳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对流等因素产 生的巨大能量作用下产生运动,使板块之间相互挤压和错 动,致使其边缘附近的岩石层脆性破裂而引发地震。 断层假说
1.2.1 地球内部构造——续
3、地核 地球最里面的一层,半径约为3500km,是地球的核
心部分。可分为外核(厚2100km)和内核(厚1400Km), 其主要构成物质是镍和铁。 根据推测,外核可能处于液 态,内核可能处于固态。
地震观测发现:地震横波 不能通过外核(即不能通过 液体)。
1.2.2 地震的基本概念
1.2.2 地震的基本概念——续
2、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 震源:地壳岩层发生断裂破坏、错动,产生剧烈振动的地 方,称为震源。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称为震中。 极震区:在震中附近,振动最剧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叫极震区。 震中距:地面某点至震中的距 离称为震中距。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或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 震源深度。
在地幔对流等因素产生的巨大能量作用下,使地壳和 地幔上部的岩石层发生皱褶变形,当积聚的地应力超过岩 石的极限强度时,岩石层便发生脆性断裂,猛烈回弹错动, 从而引起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地面传播,形成地震。
1.2.3 地震成因和分类——续
二、地震的分类 1、按成因分类:
1)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深部岩石薄弱部位的 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振 动。 破坏性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震。据统计,构造地 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课程要求
• 掌握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 能,了解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律;
• 培养运用规范、标准,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和 抗震计算能力;
• 了解结构抗震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及抗震理 论、方法的发展趋势。
教材选择
• 教材选用:丰定国、王杜良主编,《抗震结构 设计》第2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8 月。
三种类型地震中:主震型地震约占60%,多发型地震约 占30%,单发型地震约占10%。
地震序列的认识和判别对预报地震和预防地震都很重要。
1.2.4 地震波动理论
地震波:地震产生的地壳运动(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 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种波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包含:体波和面波。 1、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
课程简介续
• 科学界多年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门学科——地 震工程学。它包含工程地震和结构抗震两方面 内容。
• 工程地震主要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区 划、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规律、地震动工程参 数的选择及估计等。
• 结构抗震主要研究:建筑场地动力性能与抗震 设计关系、构件与结构动力特性、结构动力破 坏机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理论与抗震设计方 法等。
课程简介续
•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综合了地震成因,强烈地 面运动,结构物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等方面 的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多科性的学科, 它涉及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震学、工程力 学(结构动力学、材料力学、结构静力学)、 工程结构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地基 与基础)、施工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
1、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 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 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 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目前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8.9级,发生于1960 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目前观测到的最深地震发生在地下720km左右。
1.2.3 地震成因和分类——续
3、按地震序列分类: 地震时弹性应变能,以波的形式释放扩散,经多次反
射、折射形成持续过程,加之断裂错位不是瞬间完成的, 故在一定时间内(几十天或数月)相继发生在相邻地区的 一系列大小地震称为地震序列。
2.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
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 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20 世纪全球两次死亡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均发生于我国。 • 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8.5级)死亡23.4万人。 • 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7.8级)死亡24.2万人,伤
课程性质和目的
•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一 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学习本课程的主要 目的是通过介绍地震作用计算的基本原理 及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培养学习者掌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 设计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课程,从而能 贯彻执行我国的相关法律、规范,对地震 区作抗震减灾规划,掌握防止或减少建 (构)筑物由于地震而造成的破坏的技能, 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能尽可能地减轻震 害,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
在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主震。 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 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称为余震。 主震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主震震级很突出, 其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中的绝大部分,叫主震型地震。 这是一种常见的破坏性地震类型。
1.2.3 地震成因和分类——续
震群型或多发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主震震级 不突出,主要地震能量是由多个震级相近地震释放出来 的。 孤立型或单发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前震和余 震都很少,甚至没有,绝大部分地震能量都是通过主震 一次释放出来的。
1.2.4 地震波动理论——续
20余万。
1.1.2 我国的地震情况——续
3.我国的地震活动地区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
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
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课程简介
• 地震是一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性极大的 突发性自然灾害,地震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直接 原因是建筑物的剧烈震动、破坏倒塌。目前预测工 作没有发展到准确预报的程度。随着我国城市化的 发展,人口和财富向城市高度集中,基础设施高度 发达,地震造成的后果将日益严重。我国是一个地 震多发、震害严重的国家,抗震防灾是一项特殊的 社会公益事业,它关系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 筑结构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
一带、 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1.1.2 我国的地震情况——续
4.目前的地震形势 地震的发生有间歇性。一段时间内发生较频繁,一段时
间内较平静。世界以及我国目前均处于地震活跃期,抗震 任务不容忽视。
1.2 地震基本知识
1.2.1 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平均半径约6400km,内部由三个圈层组成。 1、地壳
1.2.3 地震成因和分类——续
1962年3月19日在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坝区发生了迄今 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震级为6.1级。 4)陷落地震 :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突然大规模陷落或崩
塌而造成的地震,如地下溶洞或旧坑崩塌引起。这类地 震的震级很小,造成的破坏很少,次数也很少,约占 3% 。
构造地震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建筑抗震设计中仅 限于讨论构造地震作用下建筑的设防问题。
1.1.1 地震是群灾之首——续
三、全世界地震带 主要分布于以下两个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2)欧亚地震带 这两个地震带 释放的能量, 约占全球所有 地震释放能量 的98%。
欧亚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Βιβλιοθήκη 1.1.2 我国的地震情况
1.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 据统计,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 之一。原因是:我国正好介于地球的两大地震带 之间。
• 本教材反映了我国新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2001)的内容及当前国内外的 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结构抗震的 基本理论和实践,从而不但能遵循规范而且能 高于规范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猛烈冲出地面、气 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 界地震的7%左右,在我国很少见。
3)诱发地震: 因人为因素如由于水库蓄水或深井注水等 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 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 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后两种地震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相对较小。
1.2.3 地震成因和分类——续
2、按震源深度分类: 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地震。
全世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浅源地震波及范 围小,但破坏力大。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至300千米的地震,占12%, 破坏性大。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300km,占3%。震源深,波及范 围大,破坏性小。
1.1 地震灾害概述
1.1.1 地震是群灾之首
一、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 人为灾害:火灾、污染(大气、水、海洋)、核 泄漏、战争等。
• 自然灾害: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 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 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 地震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 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产物,是一种普遍的自 然现象。全世界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其中: 破坏性的大地震平均每年约18~20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