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磁约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核聚 变反应原理
磁 约 束 核 聚 变 原理
核聚变能源的优势
磁约束核聚变的未 来展望
NO. 1
核聚 变反应原理
核聚变反应原理
主要原理 反应条件 所需燃料 可控核聚变 的手段
常温下,原子核之间由于斥力很难靠近,而当高温时,原 子动能极大,可能使原子核间距非常小,从而发生核反应。 核聚变就像烧火,温度不够高,火很快就会熄灭,因此核聚 变需要核裂变提供高温,在高温中发生一定量的核聚变,从 而提供继续反应的温度。 氘与氚,氘在海洋中含量较为丰富,而氚则可以通过锂在中 子的轰击下获得,利用一定弄的的锂和氘理论上可以形成氘 -氚的链式反映,不过氘-氚反应极其危险,还有待改进。 目前使核聚变处于可控范围的手段主要有磁约束和惯性约束 两种,磁约束主要利用磁场,惯性约束则主要依靠激光使外 层气化,向内产生较大压力,再辅以高温发生核聚变
磁约束核聚变的约束方法
每一个作螺旋形运动的带电粒子,就是一个微小的螺旋形的电流。这个微 小电流产生的磁场,无论是电子或离子,按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基本上是和 外加的感应磁场B0方向相反的,是一种抗磁性。这些单个粒子所形成的微小电 流,叠加的结果,宏观地表现为,在圆柱表面上横向流动的电流I(图1)。这 个表面电流产生的磁场BI把圆柱内部原有的磁场B0抵消一部分,结果圆柱内的 磁场为Bi=B0-BI,圆柱外的磁场仍为B0。用磁场压强的概念,等离子体圆柱外 的磁压强为B0/2μ,圆柱内的磁压强为B/2μ,式中μ为磁导率。圆柱外的磁压 强大于圆柱内的磁压强,超过的部分即可平衡圆柱内的等离子体压强p,对它 起到约束的作用。当时,等离子体可以维持宏观的平衡,既不扩张又不被压缩。 由此就可得到一种利用磁场约束等离子体的、理想化的设备。这是一个很长的 圆筒形的真空室,内充稀薄的氘氚气体;外面绕上导线所成的直螺线管,真空 室内产生磁场来约束其中产生的等离子体。宏观地看,等离子体平常没有磁性, 但一旦加上磁场时,等离子体中的带电粒子运动就发生变化,形成如上所述的 粒子回旋运动,产生抗磁性,表现为磁性等离子体──一种抗磁性流体物质, 从而被外磁场所约束。 按照磁场中粒子横越磁力线扩散的理论计算,圆筒形真空室中等离子体圆柱的 直径不必大于1米,比不用磁场时,按热核等离子体中粒子自由飞行的情况所需的 10米,缩小到10倍。这就是用磁场约束热核聚变等离子体的主要优点。但这种约 束作用,只表现在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在平行于磁场的方向,等离子体仍没有 得到约束,圆筒真空室仍需长达10米。等离子体沿圆筒真空室两端逸出损失, 成为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托卡马克的前世今生
欧洲建设了联合环-JET,苏联建设了T20(后来缩水成了T15,线圈小了,但是上了超导), 日本的JT-60和美国的TFTR(托卡马克聚变实验反应器的缩写)。这些托卡马克装置一次次把能 量增益因子(Q)值的纪录刷新,1991年欧洲的联合环实现了核聚变史上第一次氘-氚运行实验, 使用6:1的氘氚混合燃料,受控核聚变反应持续了2秒钟,获得了0.17万千瓦输出功率,Q值达0.12。 1993年,美国在TFTR上使用氘、氚1:1的燃料,两次实验释放的聚变能分别为0.3万千瓦和0.56万 千瓦,Q值达到了0.28。1997年9月,联合欧洲环创1.29万千瓦的世界纪录,Q值达0.60,持续了2秒。 仅过了39天,输出功率又提高到1.61万千瓦, Q值达到0.65。三个月以后,日本的JT-60上成功进 行了氘-氘反应实验,换算到氘-氘反应,Q值可以达到1。后来,Q值又超过了1.25。这是第一次 Q值大于1,尽管氘-氘反应是不能实用的(这个后面再说),但是托卡马克理论上可以真正产生能 量了。在这个大环境下,中国也不例外,在70年代就建设了数个实验托卡马克装置——环流一号 (HL-1)和CT-6,后来又建设了HT-6,HT-6B,以及改建了HL1M,新建了环流2号。有种说法, 说中国的托卡马克装置研究是从俄罗斯赠送设备开始的,这是不对的,HT6/HL1的建设都早于俄 罗斯赠送的HT-7系统。HT-7以前,中国的几个设备都是普通的托卡马克装置,而俄罗斯赠送的 HT-7则是中国第一个“超脱卡马克”装置。什么是“超托卡马克装置”呢?回过头来说,托卡马 克装置的核心就是磁场,要产生磁场就要用线圈,就要通电,有线圈就有导线,有导线就有电阻。 托卡马克装置越接近实用就要越强的磁场,就要给导线通过越大的电流,这个时候,导线里的电 阻就出现了,电阻使得线圈的效率降低,同时限制通过大的电流,不能产生足够的磁场。托卡马 克貌似走到了尽头。幸好,超导技术的发展使得托卡马克峰回路转,只要把线圈做成超导体,理 论上就可以解决大电流和损耗的问题,于是,使用超导线圈的托卡马克装置就诞生了,这就是超 托卡马克。目前为止,世界上有4个国家有各自的大型超托卡马克装置,法国的Tore-Supra,俄 罗斯的T-15,日本的JT-60U,和中国的EAST。除了EAST以外,其他四个大概都只能叫“准超 托卡马克”,它们的水平线圈是超导的,垂直线圈则是常规的,因此还是会受到电阻的困扰。此 外他们三个的线圈截面都是圆形的,而为了增加反应体的容积,EAST则第一次尝试做成了非圆型 截面。此外,在建的还有德国的螺旋石-7,规模比EAST大,但是技术水平差不多。
托卡马克的前世今生
EAST位于中国合肥,是目前为止,超托卡马克反应体部分,唯一能给ITER提 供实验数据的装置,他的结构和应用的技术与规划中的ITER(2005年正式确定的国
际合作项目ITER,也就是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的缩写,这个项目从1985年开始,由苏联、美国、日本 和欧共同提出,目的是建立第一个试验用的聚变反应堆。(注意:ITER已经不是托卡马克装置了,而 是试验反应堆,这是一大进步)最初方案是2010年建成一个实验堆,实现1500兆瓦功率输出,造价100 亿美元。没想到因为各国想法不同,苏联解体,加上技术手段的限制,一直到了2000年也没有结果, 其间美国中途退出,ITER出现胎死腹中的危险。直到2003年,能源危机加剧,各国又重视起来,首 先是中国宣布加入了ITER计划,欧洲、日本和俄罗斯自然很高兴,随后美国宣布重返计划。紧接着, 韩国和印度也宣布加入。)完全一样,没有的仅仅是换能部分。EAST解决了几个重
仿星器磁场约束法
2
3
4
5
托卡马克的前世今生
为实现磁力约束,需要一个能产生足够强的环形磁 场的装置,这种装置就被称作“托克马克装置”—— TOKAMAK,也就是俄语中是由“环形”、“真空”、 “磁”、“线圈”的字头组成的缩写。早在1954年,在原 苏联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托 卡马克装置。貌似很顺利吧?其实不然,要想能够投入 实际使用,必须使得输入装置的能量远远小于输出的能 量才行,我们称作能量增益因子——Q值。当时的托卡马 克装置是个很不稳定的东西,搞了十几年,也没有得到 能量输出,直到1970年,前苏联才在改进了很多次的托卡 马克装置上第一次获得了实际的能量输出,不过要用当 时最高级设备才能测出来,Q值大约是10亿分之一。别小 看这个十亿分之一,这使得全世界看到了希望,于是全 世界都在这种激励下大干快上,纷纷建设起自己的大型 托卡马克装置
环 流 器 实 验 的 进展
近年来环流器类型的磁约束装置实验及理论和计算分析得到的,关于磁约束 等离子体的规律性知识,代表了等离子体物理学的广泛而较为深入的前沿新发展。 这方面主要的成果之一是,确定了一些重要参量在一定范围内适用的比例规律(也 称变标规律、定标定律)。其中,首先是关于等离子体能量约束时间τE和约束条件 参量nτE的比例规律。由最近的大型环流器归纳出来的结果表明,随着等离子体 尺寸的增大,τ和nτE的增加比等离子体尺寸的平方要快些。另一个实验结果, 等离子体的温度平均地正比于单位体积内注入的二级加热的功率。最新一代大环流 器目前已经达到的温度和约束参量略见表。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已经得到的, nτE和T的比例规律,实现这些装置的目标将是可能的。这也就是说,受控热核聚 变的科学可行性,将通过环流器上的实验,得到证实,目前计划将在20世纪80年代 末实现。 关于磁约束热核聚变的等离子体物理学,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历史 性的知识积累,以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可行性的验证为总目标的许多原理性实验, 其中包括各种热核聚变途径的探索。除了环流器和开端的磁镜约束形态;还有其他 多种磁约束途径正在研究中。第一代实用聚变堆的堆型尚待将来在改进型的环流器 和其他途径中进行比较选定。另一方面是在这些探索、研究过程中现在已经形成的, 物理学的一个新分支,磁约束等离子体物理学。
Magnetic confinement fusion
磁 约束核聚 变
原 理与发展 前 沿
理科生环地 林楠
人类的------人造太阳梦
热核聚变
前言
核聚变(nuclear fusion),又称核融合、融合反应或聚变反应,是指 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 压)让核外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让两个原子核能够互相吸引而 碰撞到一起,发生原子核的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 子核(如氦)的反应。核聚变是核裂变相反的核反应形式。由于核 聚变反应温度极高,目前尚无容器能够承受,因此科学家正在努力 研究可控核聚变,使核聚变成为未来的主要能量来源。
要问题:第一次采用了非圆型垂直截面,目的是在不增加环形直径的前提下增 加反应体的体积,提高磁场效率。第一次全部采用了液氦无损耗的超导体系。 液氦是很贵的,只有在线圈材料上下功夫,尽量少用液氦,同时让液氦可以循 环使用,尽量减少损耗的系统才可能投入实用。此外,EAST还是世界上第一 个具有主动冷却结构的托卡马克,它的第一壁是主动冷却的,连接的是一个大 型冷却塔,它的冷却水可以保证在长时间运行后将反应产生的热量带走,维持 系统的温度平衡,一方面是为真正实现稳定的受控聚变迈出的重要一步,另一 方面也是工程化的重要标志——冷却塔换成汽轮机是可以发电的。结合一些相 关资料,世界这个领域普遍认为EAST将是第一个能长时间稳定运行的,Q值能 达到1的托卡马克装置,当然这可能还要1-2年的时间。就EAST来说,从某种意 义上,它就是ITER主反应体大约1/4的一个原型实验装置。
中性粒子束注入
将强流离子束,经过气体交换室进行电荷交换变成中性粒子束,然后注入磁约 束装置。在环流器上一般用于在欧姆加热基础上的二级加热。是迄今为止取得温度 最高的加热方法。所用的中性束,粒子能量为100千电子伏左右,功率为10~30兆瓦。
射频波加热
利用等离子体外输入的,适当频率的各种电磁波,通过等离子体内电子回旋共 振(频率约60~120吉赫)、离子回旋共振(频率约30~120兆赫)、或混合共振(频 率2吉赫等)的机制,进行吸收加热。目前主要是原理性实验。准备中的大型实验,射 频功率为3~30兆瓦;小型实验使用的功率可相应地减少。 将来采用的方法,有可能是几种加热方法有程序的、时间空间上的优化结合。 在这类结合过程的研究中将会出现许多新的物理问题。
NO. 2
磁 约束核 聚 变原理
托卡马克型磁场约束法
1
磁约束的基本原理是带电粒 子在磁场中受的洛伦兹力。
两端呈瓶颈状的磁力线,因瓶颈 处磁场较强能将带电粒子反射回 来 ,从而限制粒子的纵向(沿 磁力线方向)移动。
但是仍有一部分其轨道与磁力线 的夹角小于某值的带电粒子会逃 逸出去。 为了避免带电粒子的流失,曾经 把磁力线连同等离子体弯曲连接 成环形。 后来又改进为呈8字形的圆环形磁 力线管。实验上现最有成效的磁 约束装置仍然是托卡马克装置。
环流器等离子体的加热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欧姆加热
利用环流器等离子体中流通的,用于产生磁场旋转变换的环形电流IP,对等离 子体本身进行欧姆加热,这样的加热遵从理论上推广了的欧姆定律。随着温度的升 高,环形等离子体的电阻迅速降低(这一点和金属导体的行为相反),加热效率下 降。需要采取特殊措施,才有可能达到建造聚变堆所需的温度。目前,大量的实验 研究仍在继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