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细菌耐药的分析
多重耐药菌鉴别与分析
多重耐药菌鉴别与分析实验室鉴别主要包括菌落形态观察、生物化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菌落形态观察是最基本的鉴别方法之一、不同细菌菌种在琼脂平板上形成的菌落具有特定的形态,如形状、颜色、边缘等。
结合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菌落形态特点,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多重耐药菌。
生物化学试验可以进一步确定细菌的种属和耐药性。
常用的生物化学试验包括氧气要求性试验、碳水化合物代谢试验、氧化酶试验等。
通过这些试验,可以对菌株的代谢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判断是否为多重耐药菌。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多重耐药菌鉴别方法。
其中,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PCR可以扩增细菌的DNA片段,并通过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检测耐药基因的存在。
此外,核酸杂交、DNA芯片和基因测序等技术也可以用于多重耐药菌的检测与鉴定。
临床分析主要包括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抗生素敏感试验和耐药机制分析等。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是临床分析的第一步。
通过病人患处的标本(如血、尿、脑脊液等)进行分离培养,获取纯种菌株。
然后,对纯种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和生物化学试验,初步判断是否为多重耐药菌。
抗生素敏感试验是评价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关键方法之一、常用的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
通过测定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或纸片对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可以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并进一步确定其耐药性。
耐药机制分析是评价多重耐药菌的发展与传播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测菌株中的耐药基因、检查耐药基因的编码区域及其功能,可以揭示多重耐药菌形成与扩散的机制。
此外,研究菌株的群体基因组学和质粒组学,还可以了解多重耐药菌的潜在传播途径及传播速度。
综上所述,多重耐药菌的鉴别与分析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实验室鉴别和临床分析相结合,有助于准确、及时地识别多重耐药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降低多重耐药菌传播风险,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情况日益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感染了多重耐药菌,其中约有数十万人因此丧生,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监测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显得尤为迫切。
目前,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现状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由于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复杂,监测方法与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更好地应对这一威胁。
了解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害,认识到防控措施的重要性,以及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为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提高防控措施的执行力,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2 研究目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当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现状,探讨有效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揭示多重耐药菌感染对人类健康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强调防控措施的重要性,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提高公众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知水平,加强对该类疾病的监测和预防工作,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传播,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
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的研究,希望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推动医疗卫生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1.3 研究意义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给人们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现状及监测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传播规律和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微生物室是医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它负责对临床样本进行微生物学检验,为医生提供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参考。
在微生物室工作的人员需要对微生物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且需要具备丰富的实验技能和经验。
而在微生物室工作中,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和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
一、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多重耐药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也被称为多药耐药菌或超级细菌。
它们通常是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抗菌药物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原因导致的,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二、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方法1. 细菌培养及鉴定在微生物室中,通过对临床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可以确定患者体内的细菌种类及其数量,为后续的药敏试验提供了基础数据。
常用的培养基有大肠杆菌菌落计数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基等。
2. 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是指将分离出的细菌接种在含有不同抗生素的琼脂板上,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以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通过药敏试验可以确定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3. PCR技术PCR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细菌进行基因检测,包括耐药基因的检测。
通过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细菌是否携带耐药基因,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 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技术,在微生物室中常用于对微生物的鉴定和分析。
通过质谱技术可以直接对细菌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从而判断细菌的耐药情况。
5.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细胞分析技术,可以对样本中的细胞进行快速、精确地检测和分析。
在微生物室中,流式细胞术可以用于细菌的数量统计以及对耐药菌的筛选。
三、多重耐药菌的分析方法1. 耐药基因分析通过PCR技术和质谱技术可以对细菌进行耐药基因的分析,从而确定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通过对耐药基因的分析可以了解细菌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总结分析
常州市XX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总结分析2012年1----6月住院患者中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95例次, 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72例次, 占比为37%。
医院感染为134例次, 属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为21例次, 占比为15.7 %。
医院病原菌情况多重耐药菌感染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分析2012年1月-6月住院患者中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95例次。
其中多药耐药菌感染72例次。
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或耐第三、第四代头孢类)肠杆菌科细菌38株, 占比52.8%。
其次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26株, 占比为36.1%。
检出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3例, 其中1例耐碳青酶烯类, 检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4例。
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和泛耐药鲍曼、铜绿假单胞菌。
1---6月共发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21例次。
分布在外科、内科、肿瘤科等。
多重耐药菌感染科室: 以五病区(外科)最高为33.3%, 其次内科为22.2%。
肿瘤内科15.3%, 放疗科等科室。
多重耐药菌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最高, 这与我国医院感染构成主要部位一致。
其次为手术部位, 这些部位的标本主要来自引流液、伤口分泌物, 这与外科近半年收治患者大多为晚期肿瘤病人, 均曾经或正在接受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为其采取了姑息性手术方案, 以延缓生命的方法有关。
尚有数例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在手术过程中留取脓性分泌物培养等。
鉴于此在平时工作中, 这些病房的环境卫生、手卫生、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建立抗菌药物预警机制、对多药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等是我们必须多加关注。
院感科2012--07-10。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多重耐药是指微生物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情况。
在临床上,多重耐药致使临床用药受限,难以有效治疗感染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对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培养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基因测序方法。
下面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传统培养方法:传统培养方法主要是通过培养细菌样本来进行细菌的分离和鉴定,并通过有效浓度抗生素的敏感试验来检测细菌的耐药性。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成本低廉。
由于某些细菌的生长速度慢,以及存在一些细菌难以培养或形成菌落的情况,导致该方法的检测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2.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核酸杂交等。
PCR方法通过扩增目标基因片段,然后通过DNA测序或比色法来检测细菌的耐药性基因。
该方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够快速检测细菌耐药性基因。
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获取整个细菌基因组的信息。
3.基因测序方法:基因测序方法通过对细菌基因组的全面测序,来获得细菌的整个基因组信息,从而判断细菌的耐药性。
该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细菌基因组序列,并通过比对数据库来鉴定细菌的耐药性基因和耐药基因突变。
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获得全面的基因组信息,对细菌的耐药性分析更加准确和全面。
该方法的缺点是成本较高,对技术要求较高。
在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中,综合以上三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细菌的耐药性。
通过传统培养方法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同时进行有效浓度抗生素的敏感试验。
然后,通过PCR或核酸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细菌的耐药性基因进行检测。
通过基因测序方法对细菌的整个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耐药性信息。
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能够指导合理用药、减少抗生素滥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细菌的耐药性。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分析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微生物室是医院中重要的检验科室之一,负责对各类致病菌进行检测及分析。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的检测问题也日益凸显。
多重耐药菌是指对多种不同类别的抗生素呈现耐药性的细菌,其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威胁不容忽视。
对微生物室中的多重耐药菌进行检测及分析,对于及时发现并控制这些耐药菌的传播至关重要。
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多重耐药菌已成为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很多医院出现了多重耐药菌暴发,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对微生物室中的多重耐药菌进行检测及分析,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有效维护患者的健康。
通过检测及分析多重耐药菌的方法,可以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对多重耐药菌的研究也有助于深入了解细菌的耐药机制,推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请继续阅读正文部分】。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究检验科微生物室中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和控制能力。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建立一套可靠的样本采集和处理流程,以确保样本的质量和准确性;2. 探索多种耐药菌的检测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质谱技术等,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快速性;3. 研究多重耐药菌的分析方法,包括对耐药菌的药敏试验、耐药基因检测和流行病学分析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4.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将为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和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微生物室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分析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延误治疗的风险。
多重耐药菌的分析可以揭示耐药菌的分布规律和流行趋势,为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感染控制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对多重耐药菌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加强对抗菌耐药性的监测和管理,推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防止抗药菌株的进一步传播和扩散。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
多重耐药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使得医治感染变得更加困难,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及时的监测分析和有效的防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和分类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
按照其抗药谱的扩展程度,多重耐药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Ⅰ型多重耐药菌(MDR,Multidrug Resistant),即对至少一种抗生素耐药;Ⅱ型多重耐药菌(XDR,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即对多种抗生素耐药;Ⅲ型多重耐药菌(PDR,Pandrug-Resistant),即对所有已知抗生素耐药。
二、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分析1. 监测对象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医院内的患者、医护人员和医疗设施,以及社区环境中的相关标本等。
2. 监测内容(1)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病情况:对医院内患者发生的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统计,包括感染类型、部位、病原菌、感染情况等。
(2)多重耐药菌的耐药谱分析:对多重耐药菌的耐药谱进行分析,了解其对各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
(3)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和机制:研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和机制,了解其在医疗环境和社区环境中的传播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3. 监测方法(1)临床标本检验:对临床患者的分泌物、组织等标本进行菌落计数和耐药菌分离鉴定。
(2)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多重耐药菌进行分子水平的检测和分析,包括耐药基因检测、耐药菌分子分型等。
(3)环境监测: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设施、空气、水等环境进行定期的监测,了解多重耐药菌的分布情况。
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措施1. 加强感染控制措施(1)强化手卫生:医护人员和患者必须严格遵守手卫生的规范,避免交叉感染。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手术室、医疗器械等环境必须保持无菌,避免手术感染。
多重耐药菌年总结
多重耐药菌年总结引言多重耐药菌是指对常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它们对目前多种抗菌药物都产生了耐药性,成为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过去一年,多重耐药菌的问题愈发严重,给公共卫生和医学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对过去一年多重耐药菌方面的研究、发展和应对措施进行总结和分析。
多重耐药菌的现状近年来,多重耐药菌的存在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过去一年全球各地出现了多起多重耐药菌相关的疫情爆发,给卫生保健系统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多重耐药菌包括耐药肺炎链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等多种菌种,它们在医疗机构和社区环境中广泛存在,极大地增加了感染控制的难度。
多重耐药菌的研究进展在过去一年里,多重耐药菌的相关研究持续进行,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耐药机制的研究、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和监测方法的改进等。
耐药机制的研究在过去一年里,研究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通过对多重耐药菌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揭示了多重耐药菌耐药的分子机制。
这些研究对于揭示耐药菌的耐药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抗生素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研究多重耐药菌的耐药基因传播是导致其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去一年里,研究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耐药基因传播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分析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和相关的耐药基因传播元件,揭示了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机制,为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监测方法的改进鉴于多重耐药菌的威胁,研究人员不断改进和开发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方法。
过去一年里,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系列新的快速检测方法和监测工具,用于准确、快速地检测多重耐药菌的存在和传播情况,提高了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和控制水平。
应对多重耐药菌的措施多重耐药菌的存在和传播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加强感染控制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非常重要,包括加强手卫生、医疗器械的消毒和环境清洁等。
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就诊或住院治疗期间,在医疗机构内被病原微生物感染。
这种感染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医院感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很多病原菌已经对常用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加剧了治疗难度和风险。
本文将分析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情况。
1. 革兰阳性菌革兰阳性菌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之一,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肠球菌(VRE)和耐甲氧西林链球菌(PRSP)等。
这些菌株通常存在于人体皮肤和黏膜表面,感染途径多为空气飞沫、接触传播和手卫生不当。
这些菌株的主要特点是易产生耐药性,对多种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2. 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包括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它们是医院感染中的重要致病菌。
这些菌株通过接触传播、污染食物和水源、医疗器械的使用等途径传播。
革兰阴性菌除了耐药性强外,还有一定的细胞外酶活性,能够分解抗生素,加速耐药性的发展。
3. 真菌感染除了细菌感染外,医院感染中的真菌感染也逐渐增多。
常见的真菌病原包括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
真菌感染往往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身上。
与细菌不同,真菌具有更强的耐药性,常规抗生素对其效果较差。
面对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执行手卫生手卫生是防止医院感染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医务人员和访客在进入病房前后、接触患者前后都应注意洗手,避免病原菌通过手的传播进入患者体内。
2.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和灭菌医疗器械在使用前需进行消毒和灭菌处理,以杀死潜在的致病菌。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器械消毒灭菌制度,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督导。
3.合理使用抗生素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此外,医院应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机制,及时了解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性的发展。
4.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医院病房和公共区域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尤为重要。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例分析和治疗建议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例分析和治疗建议1. 病例背景多重耐药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这使得感染难以治疗,并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
本文档旨在分析一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
2. 病例概述患者,男,56岁,因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入院。
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曾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
入院时,患者体温高达38.5℃,咳嗽剧烈,咳黄色黏痰。
3. 检查结果- 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 影像学检查:肺部感染表现。
-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培养出多重耐药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4. 病例分析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诊断为多重耐药菌感染。
多重耐药菌的产生与细菌的耐药机制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其失去活性。
2. 细菌改变药物靶点,使抗生素无法与靶点结合,从而失去抗菌作用。
3. 细菌增加药物外排泵的表达,将抗生素排出细胞外,降低细胞内抗生素浓度。
5. 治疗建议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原则如下:1. 停止使用已知的耐药抗生素,避免进一步加重耐药性。
2.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若药敏试验结果尚未出来,可参考国内外指南,选择可能敏感的抗生素。
3. 联合使用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
可采用两种或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但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4. 给予患者支持治疗,如补液、营养支持等,提高患者免疫力。
5. 针对患者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吸入性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等。
6. 注意事项1.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如体温、咳嗽、咳痰等症状是否缓解,以及血常规等检查结果。
2. 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3.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防止交叉感染。
7. 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具有挑战性,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并联合使用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多重耐药菌感染(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 MDROs)是一种极具挑战性和危害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它不仅使治疗变得困难和复杂,更可能导致死亡和医疗费用的增加。
本文将从监测分析和防控措施两方面介绍多重耐药菌感染。
1. 感染人群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医院环境中,一般是在长期住院或使用抗生素后,免疫力下降的患者容易被感染。
另外,老年人、儿童、移植和放疗患者也是高感染人群。
2. 感染菌种目前,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主要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肠道杆菌属(ESBLs)和鲍曼不动杆菌(CRAB)等三种细菌。
3. 监测途径(1)临床标本检测:通过对临床标本的细菌分离和特异性检测,确定感染菌株的种类和数量。
(2)流行病学监测:通过对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确定感染菌株的流行程度、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等。
4. 数据统计和分析(1)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数据库,包括感染人群、感染菌株、感染部位和药敏结果等信息。
(2)对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感染趋势和高危时段,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1. 严格手卫生由于手在医院环境中是最频繁接触细菌的部位,所以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使用手消毒剂或手套等具体措施,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务人员应该严格遵守抗生素的使用原则,避免滥用和乱用,特别是对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应尽量避免。
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后,应定期检测耐药菌株信息和药敏试验结果,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病区管理医院应加强感染控制和管理,定期进行病区消毒,减少感染的传播。
同时,严格控制医疗器械的使用和管制,防止受污染的器械被重新使用。
4. 管理患者对于携带多重耐药菌的患者,应该单独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住院患者、老年人、移植和放疗患者等,应严格监测,早期发现和诊断感染。
综上,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有必要加强监测和防控工作。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健康难题,它给医疗卫生系统和患者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多重耐药菌的出现,使得一些原本常见的感染疾病变得难以治愈,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危机。
监测分析多重耐药菌,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维护公共健康至关重要。
多重耐药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包括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绿脓杆菌等。
这些细菌通常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传播,对医院感染控制构成了严重威胁。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途径包括:医疗器械、手术创口、皮肤黏膜、肠道、呼吸道等,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为了有效监测和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网络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网络,通过监测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中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监测网络可以涵盖各级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确保全面监测各类感染情况。
二、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不同菌株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程度,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建立起细菌库,收集、保存各种细菌菌株,进行系统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和研究。
三、加强感染病例报告和数据收集建立完善的感染病例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向相关主管部门报告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包括感染部位、感染类型、病原菌信息、患者基本信息等。
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为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四、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和预防知识培训,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建立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制定详细的医院感染控制计划,并定期组织感染控制和防护知识培训。
五、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加强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知识宣传,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建立患者感染预防宣教制度,使患者了解感染的预防和防护知识,减少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多重耐药菌年度总结分析(3篇)
第1篇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菌(MDRO)的感染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本年度,我国某三甲医院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下是对本年度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的总结与分析。
一、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根据本年度收集的198份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病例,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占革兰氏阴性杆菌总数的25.10%。
其中,MDRO院内获得性感染占30.66%,院外获得性感染占69.33%。
呼吸科MDRO革兰氏阴性菌以院外菌株为主,ICU和神经外科MDRO革兰氏阴性菌则以院内菌株为主。
痰标本培养出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尿液、血液等。
二、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本年度分析发现,老年人合并多系统疾病、有抗菌药物使用史的患者,以及有医院感染史的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较高。
此外,MDRO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消化道传播。
三、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本年度分析发现,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靶位改变:细菌通过改变抗生素靶位,降低抗生素的抗菌活性。
2. 酶抑制:细菌产生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等,使抗生素失去活性。
3. 药物外排:细菌通过外排泵将抗生素排出细胞外,降低抗生素的浓度。
4. 细胞壁保护:细菌通过改变细胞壁结构,增加抗生素的穿透性。
四、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本年度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1. 加强监测:定期对医院感染科、呼吸科、ICU等科室进行多重耐药菌监测,及时掌握细菌耐药率和耐药谱。
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3. 严格执行手卫生和隔离措施: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培训,严格执行隔离措施,防止MDRO的传播。
4.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降低MDRO的传播风险。
五、总结本年度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表明,MDRO感染已成为我国医院感染的重要问题。
细菌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分析
细菌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分析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增强,从而导致抗生素失去疗效。
耐药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给医疗领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对细菌耐药的现状和耐药机制进行详细分析。
1.细菌耐药的现状:细菌耐药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病,对人类健康和医疗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每年因细菌耐药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70万人。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耐药的情况不断加剧,目前已有超过20种细菌对至少一种抗生素产生耐药。
一些耐药细菌还能通过基因转移的方式传播耐药性,增加了控制和治疗它们的难度。
2.细菌耐药的机制:(1)突变:细菌通过突变产生抗药性,使其能够抵抗抗生素的杀菌作用。
突变可能发生在细菌的DNA中,导致产生新的蛋白质,从而改变细菌的代谢途径或细胞结构,使其对抗生素不敏感。
(2)水解酶产生:一些细菌能够产生水解酶,将抗生素分解为无害的物质,从而避免其杀菌作用。
例如,一些细菌能够产生β-内酰胺酶,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
(3)靶标修饰:有些细菌通过改变抗生素的结合靶点来减少其效果。
例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够改变其靶点,从而使得甲氧西林无法结合并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
(4)药物泵:细菌可以表达药物泵,将抗生素从细菌细胞中泵出,从而减少抗生素在细菌内的浓度,降低其杀菌效果。
常见的药物泵包括多药耐药泵(MDR泵)和外膜通道蛋白(OMP)。
(5)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不当或滥用抗生素的使用会增加细菌暴露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从而促进耐药基因的选择和传播。
当细菌面临抗生素时,仅有少数表达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细菌能够存活下来,并转移这些基因给后代细菌。
3.应对细菌耐药的策略:(1)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循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减少细菌面临选择压力的机会。
(2)开发新型抗生素:鉴于细菌耐药的增加,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抗生素来对抗耐药细菌的威胁。
年度多重耐药菌总结分析(3篇)
第1篇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菌(MDRO)的感染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
本年度,我国医疗机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防控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以下是对本年度多重耐药菌情况的总结分析。
一、多重耐药菌的分布与流行趋势1. 病原菌种类多样化:本年度,我国医疗机构监测到的多重耐药菌种类不断增加,主要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E)等。
2. 感染部位广泛:多重耐药菌感染可累及人体各个部位,如呼吸道、泌尿道、皮肤等,其中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较为常见。
3. 流行趋势持续:本年度,多重耐药菌感染在医疗机构中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MRSA和CRABA的检出率逐年上升。
二、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1. 加强监测与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MDRO监测系统,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报告和调查,以掌握MDRO的分布和流行趋势。
2. 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对MDRO感染患者进行隔离治疗,严格执行手卫生、环境消毒等感染控制措施,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遵循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4. 开展科研攻关:加大MDRO防控科研力度,探索新型抗菌药物和防控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三、多重耐药菌的研究进展1. 耐药机制研究:通过对MDRO耐药基因的鉴定和解析,揭示其耐药机制,为研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2. 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技术,分析MDRO的遗传背景和进化关系,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 疫苗研发:针对MDRO疫苗的研发取得一定进展,有望为预防MDRO感染提供新的手段。
四、总结与展望本年度,我国在多重耐药菌防控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应继续加强MDRO监测、防控和科研工作,提高公众对MDRO的认识,共同应对这一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多种细菌耐药的分析
2014年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监测情况分析与对策院感科检验科药学部2014年7-9月份共监测多重耐药感染或定植患者80例次,涉及22个科室。
检出多重耐药菌96 株(含重复送检),占全院送检有临床意义的细菌总数阳性比例的16.45%,同比上升2.22个百分点;其中院内感染多重耐药菌17株,占多耐菌株的17.71%。
一、多重耐药菌分离通报2014年7月至9月共计分离多重耐药菌71株。
主要分布在ICU、泌尿外科、呼吸内科及神经外科等。
二、前五位的多重耐药菌株标本分布表一:2014年第三季度前五位多耐菌株标本统计细菌名称标本名称痰液尿液分泌物血液引流液脓液其他金黄色葡萄球菌 3 1 15 2 1大肠埃希菌 2 10 4 2 1 1 肺炎克雷伯 9 5 3 1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11 6 3 11 鲍氏不动杆菌61三、多重耐药菌中发生院内感染科室分布表二:2014年第三季度多耐院内感染菌种及感染部位科室统计科室 菌种例数院感部位脑外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1 肺炎骨二 MRSA 1 Ⅰ类表浅切口感染 普外东 肺炎克雷伯 1 Ⅱ类表浅切口感染 普外西 肺炎克雷伯 1 Ⅱ类深部切口感染 肝胆 肺炎克雷伯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MRSA 1 Ⅰ类深部切口感染 心胸外科 阴沟肠杆菌 1 Ⅱ类腔隙感染泌外 大肠埃希菌 3 Ⅱ类深部切口感染2例、泌尿道感染1例 肾内 肺炎克雷伯 1 肺炎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1 皮肤感染 血液肿瘤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1 败血症 神内西流感嗜血杆菌 1 下呼吸道感染 ICUCR-AB1 下呼吸道感染 肺炎克雷伯 1 下呼吸道感染 MRSA1 血管相关性感染图二、2014年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常见多耐菌院内感染检出变化2014年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常见多耐菌院内感染检出变化1234567MRSA肺炎克雷伯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CR-AB2014第二季度2014第三季度四、多重耐药菌病例用药合理性情况本季度共审核使用抗菌药物的多耐病例70份,其中用药合理病例66份,用药合理率为94.29%。
全年多重耐药菌监测与分析
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大大减弱。
由于MDR菌株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带来了挑战。
为了全面了解MDR菌株的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全年多重耐药菌监测与分析是必要的。
在全年多重耐药菌监测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对象。
常见的MDR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等。
在每个季度的监测中,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临床科室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细菌种类进行监测。
其次,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监测体系。
监测体系应包括标准化的取样方法和标准化的实验流程。
取样时应注意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要确保取样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实验流程中的每个步骤都要按照国家标准执行,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在监测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地区、不同临床科室的MDR菌株进行分类和统计。
可以按照细菌种类、抗生素耐药性状、临床科室等因素进行分类。
同时,还可以对不同季度的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了解MDR菌株的变化趋势。
对于MDR菌株的分析应包括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和耐药机制的研究。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可以通过药敏试验或股巧板法进行。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确定不同MDR菌株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耐药机制的研究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
通过检测MDR菌株中的耐药基因、耐药突变等,可以了解MDR菌株的耐药机制,并为预防和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全年多重耐药菌监测与分析对于了解MDR菌株的分布和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选择合适的监测对象,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和耐药机制的研究,可以为MDR菌株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多重耐药菌感染是指细菌克服了多种广谱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导致常规的抗生素无法治疗细菌感染。
这种情况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增加了感染疾病的死亡率和治疗成本。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和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环境监测和临床监测。
环境监测是指对医院、养殖场、居住环境等地的细菌样本进行采集和检测,以了解多重耐药菌存在的程度和传播途径。
临床监测是指对患者的临床标本进行采集和检测,以了解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种类。
环境监测主要包括空气、水和表面物体的采样。
可以通过采集空气样本来了解细菌在空气中的分布和浓度。
水样是细菌感染的一个重要传播途径,通过采集水样可以了解细菌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表面物体的采样可以了解细菌在物体表面的存活和传播情况。
采集到的样本可以通过细菌培养和分离鉴定,以了解细菌的种类和耐药性。
临床监测主要通过采集患者的临床标本进行分析。
常见的临床标本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和伤口分泌物等。
这些标本可以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进行分析,以确定细菌的种类和耐药性。
还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基因测序等对细菌基因进行检测,深入了解细菌的演化和抗药机制。
根据监测结果,可以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分析和评估,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和传播途径。
还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感染控制措施。
建立严格的手卫生制度,加强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手卫生培训。
加强医疗器械和物品的消毒和清洁,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二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制定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抗生素使用培训,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
三是加强监测和报告。
及时采集并分析感染数据,发现感染疫情,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通过监测和报告,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疫情扩大和传播。
四是加强科研和技术支持。
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研究,深入了解其抗药机制和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简称MDR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由于多重耐药菌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在临床上面临巨大的挑战。
为了有效监测、分析和防控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监测手段和防控措施。
一、监测和分析多重耐药菌的传播1. 临床样品的采集与分离:需要从临床患者的各类样品(如血液、尿液、痰液等)中采集细菌样品。
然后,利用传统的细菌分离技术,将细菌从样品中分离出来。
2.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通过对分离出来的细菌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可以了解不同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情况,包括多重耐药菌。
该数据可以为临床工作者在治疗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提供参考。
3.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通过对多重耐药菌的基因分析,可以了解其传播途径及机制。
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指纹分析,确定不同菌株之间的相关性。
4. 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及时掌握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和时空分布特点,可以根据调查结果来制定预防措施,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1. 卫生教育和宣传:通过向公众普及个人及环境卫生的知识,如手卫生和食品安全的常识等,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减少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机会。
2.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制定和执行手卫生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改进设施和设备的设计等,以减少多重耐药菌在医疗机构中的传播。
3. 全面的环境卫生改进:在公共场所、家庭和医疗机构中加强卫生管理,保持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减少菌群的滋生和传播。
4.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疗机构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管理,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抗生素,从而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5. 发展新型抗菌药物和疫苗: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和疫苗,以应对多重耐药菌带来的挑战。
6. 加强监测和报告体系:建立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和报告体系,及时掌握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和传播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监测情况分析与对策
院感科检验科药学部
2014年7-9月份共监测多重耐药感染或定植患者80例次,涉及22个科室。
检出多重耐药菌96 株(含重复送检),占全院送检有临床意义的细菌总数阳性比例的16.45%,同比上升2.22个百分点;其中院内感染多重耐药菌17株,占多耐菌株的17.71%。
一、多重耐药菌分离通报
2014年7月至9月共计分离多重耐药菌71株。
主要分布在ICU、泌尿外科、呼吸内科及神经外科等。
二、前五位的多重耐药菌株标本分布
表一:2014年第三季度前五位多耐菌株标本统计
细菌名称
标本名称
痰液尿液分泌物血液引流液脓液其他
金黄色葡萄球菌 3 1 15 2 1
三、多重耐药菌中发生院内感染科室分布
表二:2014年第三季度多耐院内感染菌种及感染部位科室统计
图二、2014年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常见多耐菌院内感染检出变化
四、多重耐药菌病例用药合理性情况
本季度共审核使用抗菌药物的多耐病例70份,其中用药合理病例66份,用药合理率为94.29%。
病程中对多重耐药菌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有分析记录的病例57份,记录合格率81.43%。
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有:(1)前期用药与药敏结果不一致,未做具体分析,也未更改用药,(2)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
种(万古霉素)作局部用药。
记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未记录培养结果和用药情况、更改用药未记录分析、对多重耐药菌的性质未做具体分析(考虑为致病菌、定植菌或污染菌)。
表三:第三季度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原因和或记录存在问题
五、多重耐药菌患者临床科室管理存在问题:
1、第三季度多耐患者临床管理经督查仍存在许多问题,涉及科室有脑外、心胸、肝胆、骨二、泌外、肾内、东呼吸、西呼吸、东心血管、消化、内分泌、血液肿瘤、东神内、重症医学科、耳鼻喉、皮肤、微生物等18个科室。
主要存在问题:
(1)不能及时开立隔离医嘱;不能及时上报多耐报告卡;
(2)抗菌药物使用、多耐培养结果无分析记录;
(3)多重耐药患者解除隔离未进行讨论;
(4)多耐患者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无隔离标识等);
(5)MDRO定植或感染患者,转科、转院、出院时,未在转科交接单或出院小
结中向接受方及/或患者家属说明培养菌结果(多重耐药菌)和实施接触隔离;(6)多耐患者护理记录不完善;
(7)部分多耐菌株微生物室存在漏标现象。
2、各科存在问题见下表:
表四:2014年第三季多耐患者管理各科室督查情况
科室
存在问题
脑外1、未及时开立隔离医嘱。
2、多耐患者护理记录不完善。
心胸1、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未见培养结果分析及是否采取隔离措施记录。
2、3614018708患者解除隔离未见解除隔离讨论记录。
3、3614024439患者培养出多耐,护理无相关多耐措施落实记录;出院前未解除隔离,出院记录(出院医嘱)中无培养结果(多重耐药)及实施接触隔离告知。
肝胆1、3614023037患者解除隔离,未见解除隔离讨论记录。
骨二1、多耐报告卡上报不及时。
2、部分抗菌药使用未见分析记录。
3、部分多耐培养结果未见分析及是否采取隔离措施记录。
4、3614019687患者出院前未解除隔离,出院记录(出院医嘱)中无培养结果(多重耐药)及实施接触隔离告知。
5、3614024039患者未见病程记录。
(无抗菌药物使用、送检标本、培养多耐结果等分析记录)
泌外1、3614019127患者使用头孢西丁未见使用分析记录;培养出多耐后未及时落实相关措施(床旁、病历、一览表均未见隔离标识)。
2、3614023806患者出院前未解除隔离,出院记录中未见培养结果(多重耐药)及实施接触隔离告知。
3、3614024412患者解除隔离,未见解除隔离讨论记录。
.
肾内1、3614015967患者出院前未解除隔离,出院记录中无培养结果(多重耐药)及实施接触隔离告知;出院时护理无多耐相关措施落实记录。
呼吸西1、3614019890患者出院前未解除隔离,出院记录中无培养结果(多重耐药)及实施接触隔离告知;重新办理入院,因携带多重耐药菌感染,未开立隔离医嘱,未落实隔离措施;阿莫西林使用无分析记录。
2、3614022714患者培养出多耐无培养结果及分析记录;;28/9转泌外,转出记录未见培养结果(多重耐药)及实施接触隔离告知;29/9由泌外转回呼吸科未开立隔离医嘱及落实多耐隔离措施;解除隔离时,未见解除隔离讨论记录。
东呼吸多耐患者出院前未解除隔离,病程记录不完善(多耐结果及实施接触隔离无告知)。
东心血管1、3614023330患者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未见多耐记录及是否采取隔离措施记录;解除隔离时未见解除隔离讨论记录。
2、3614023382患者,由ICU转入东心血管后未及时开立隔离医嘱;病程未见是否采取多耐隔离措施记录。
消化3614017155患者检出多重耐药菌未及时开立隔离医嘱。
内分泌3614023503患者出院前未解除隔离,出院记录中未见培养结果(多重耐药)及实施接触隔离告知;出院时护理无多耐相关措施落实记录。
东神内3614023109患者护理无多耐落实措施记录。
血液3614022128患者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未见培养结果分析及是否采取隔离措施记录。
ICU 3614022176患者培养出多重耐药,病程未见是否采取隔离措施记录;部分抗菌药物(如万古霉素)使用分析不明确。
皮肤1、3614016287、3614017879患者培养出多耐,未开立隔离医嘱,未落实多耐隔离措施。
2、3614017508、3614017969患者培养出多耐菌,未及时开立隔离医嘱(18/7培养出多耐,20/7开立医嘱)。
3、多耐患者出院前未解除隔离,出院记录中未见培养结果(多重耐药)及实施接触隔离告知;
4、部分抗菌药物使用无分析记录。
5、多耐报告卡不及时。
耳鼻喉1、3614023775患者培养出多耐,未见是否采取并落实各项隔离措施记录;出院前未解除隔离,出院记录中未见培养结果(多重耐药)及实施接触隔离告知;护理无多耐措施落实记录。
微生
物室
部分患者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株后无标注或漏标。
六、原因分析:
1.科室对多耐患者的管理重视不够;未及时督查或督查不到位。
2.医护人员对需隔离的常见多重耐药菌株不知晓。
3.对多耐的防控措施不熟悉。
4.不熟悉多耐患者防控流程。
5.医师对细菌耐药知识不了解导致的用药不合理。
6.微生物室培养出多耐未及时与科室沟通。
七、整改建议与对策:
1.根据2011年卫生部颁布实施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中要求,对多重耐药患者应及时开立隔离医嘱,并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对危险人群主动筛查,感染者及时送检,正确采集标本。
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2.临床科室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
培训及学习,科室质控小组加强本部门多耐患者防控措施的指导与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加强医护人员的考核,各项隔离措施落到实处,避免交叉感染及院感暴发发生。
解除隔离需进行讨论,生效后方可解除隔离,并做好记录。
及时上报多耐报告卡。
3.各科室组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与
药学部、微生物室进行有效沟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使用抗菌药物及时做好分析记录。
4.完善多耐患者的病程记录及护理记录;培养结果做好分析记录。
5.微生物室加强对新到岗人员的培训与指导;及时报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作
为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的依据。
对采集的标本及时接种培养,严格无菌操作。
分析培养结果是否有临床意义,指导临床医生正确采集标本。
提高耐药菌株诊断水平,发现多重耐药菌株时应及时通知相关科室,并做好标注,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医院感染暴发。
201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