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在中国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在中国发展状况
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立。
佛教开始仅在中印度恒河一带流传。到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在阿育王的扶植、倡导下才开始在古印度各国广为流传。此后,传教士到达西域(指今中亚西亚各国和我国新疆的不少地方)传教,西域不少国家、民族开始信奉佛教。
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时期。各个时期都曾有过辉煌,出现过不少著名宗师。到公元13世纪,由于内部、外部的多种原因,使佛教在自己的故乡印度,仅一个世纪就几乎全部消亡了。数以千计的佛寺被荡平,数以万计的经典被销毁,数以十万计的僧侣改宗。
直到19世纪,佛教才从斯里兰卡又传回到印度,才有所恢复,但发展甚微。
大乘教兴起于公元1世纪。
佛教最早从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时,西域大月氏使者伊存到汉朝通好,曾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中国统治阶层始知佛经。1998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扩大会议一致确认:“公元前2年‘伊存授经’作为佛法初传标志”。
历史上佛教界、史学界不少人士认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郎中蔡音等18人赴西域迎请佛法,在大月氏邀请到天竺(古印度)“沙门”(僧侣)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最高统治层开始信奉佛,因此以公元67年作为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
永平十一年,东汉朝廷在洛阳城西2里处专门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供两位高僧居住、翻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和传播佛教。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佛教在统治层已有了相当的影响,并开始传到民间,这时,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出家当和尚的人朱士行,他于公元260年西行求法,开西行求法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3年),由于统治高层地需要和提倡,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印度佛教主要派别已进入中国。佛教经典也大量翻译过来。史载,早在魏晋时期即译经702部、1493卷。此时,各地广修佛寺,削发出家的僧侣人数迅速增加。南朝梁武帝还亲自制文发愿,舍道归佛,四次舍身同泰寺,将佛教定为国教。当时(约公元500年前后),仅建康(今南京)一地就有寺庙500多座,僧尼10万余众。
北魏末年(约公元533年前后),全境有“僧尼近200万,寺院3万所。”唐代诗人杜牧曾写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兴盛。
北魏武帝时,佛教在中国受到第一次大打击,即佛教史称的“三武一宗法难”中的第“一武法难”。一百多年后,又发生了北周武帝灭佛事件,毁塔寺、焚经像、僧还俗,使佛教受到第二次重创,即“二武法难“。但二次灭佛事件后不久,佛教又很快恢复了元气。
佛教界称,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佛教早期弘传时期。
从隋初(公元581年)到唐武宗毁佛(公元841年),前后约260年,佛教进入到鼎盛时期。隋唐时期,统治者中不少人提倡佛教。采用了利用、限制、整顿的策略,制定了度牒制度(出家人证书),加强了对和尚、尼姑的严格管理。对僧侣采取不纳税、不当差,还敕给大量田地、山林作为寺产,使寺院经济得到
稳定发展。这时,佛教界出现了许多有名大师,如智颐yǐ、吉藏、玄奘、窥基、法藏、慧远、慧可、慧能等,形成了许多佛教宗派,当时,影响最大的有三论宗、天台宗、慈恩宗、律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和禅宗。
唐代,来源于印度的佛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佛教成为适应中国社会,为中国民众所接受的中国宗教。这时的中国佛教在东南亚和日本都有极大的影响力,不少外籍僧人到中国学习佛教,学成回国后还创立了自己的佛教宗派,并奉中国佛教各宗派大师为祖师,将参学的寺院作为这一宗派的祖庭,使中国佛教各宗派名播域外。同时,中国僧侣西行求法的更多了,到国外传教的也增多了,翻译佛经的事业更发展了,中国历史上的大翻译家、大旅行家玄奘就是这个时代的人。
唐末武宗时,发生了历史上第三次灭佛事件,据记载,毁佛寺数万座,令僧尼还俗达26万5千人。这次灭佛事件后,佛教开始衰微。
五代十国时期,王朝交替频繁,社会动荡,佛教此时虽然保存下来,但大多数宗派次第衰落,唯禅宗较盛。
五代末年,后周世宗又发起了对佛教的重大打击,废佛寺3万余座,收铜佛像铸钱,令无数僧尼还俗,从此,佛教一蹶不振。这就是佛教史称的“三武一宗法难”的“一宗之厄”。
宋代,太祖赵匡胤对佛教予以扶持、保护。并派张从信到成都雕大藏经版,这是中国佛经最早的刻版。赵匡胤还派人到国外求法和传教,使佛教得到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
宋徽宗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有排佛之举,令佛教之僧尼改称道教称谓“德士”、“女德士”,想使道佛合一。
南宋时,国力不振,还常依靠度牒维持国家开支,这样佛教又得以发展。
元代,忽必烈称帝后,封西藏名僧八思巴为帝师,掌管全国佛教,统西藏政教。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和喇嘛僧人享有相当大的特权。
明代,因朱元璋少时曾在安徽皇觉寺为僧,开国后,支持汉传佛教各派,禅宗、净土宗、律宗、天台宗等又得以恢复。同时,明代对佛教也严加控制,设僧录司,管理宗教、僧侣事宜;不许百姓任意出家,需经考试,才发给度牒。
朱元璋洪武三年派名僧慧昙为使臣出国,是僧侣出使国外的第一个大使。
清代,统治者开初崇奉喇嘛教,康熙、乾隆时,为振兴儒学,同时也信奉汉传佛教,继有禅宗诸系并起。
道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国势衰落,佛教随之衰微。
由上述佛教在中国发展过程来看,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首先,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文字的功效是极大的。佛教在中国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归功于大量佛经的翻译。相对来讲,唐朝初年景教传入中国,在经典的翻译上可以说乏善可陈,留下的中文经典,数量既少又语意含混。难怪在景教传入中国两百多年后,因为唐武宗灭佛的池鱼之殃,就此烟消云散。但近代基督教的传播,一向是以圣经的翻译为第一要务,如今已有两千多种语文的译本,是任何宗教所不及的,极有助于基督福音的传播。这是由历史中所学习到的教训。然而佛教今日要在其它国家广传,最大的障碍也就是佛经的翻译了。如何将汗牛充栋的佛经翻译为各国语言,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事。因此,佛教如今要由亚洲传向世界各地,译经的问题将是一大难题。
其次,佛教思想与中国儒道思想的交流,是佛教在中国生根的主因。在交流的过程中,或许有激烈的争辩,或许有穿凿附会的模拟,但是长久下来,终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