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体外反搏系统的临床应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CC研究
-----研究结果----

结果:治疗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①心绞痛发作频率及硝酸甘油 需要量:两组均显著改善(p<0.05),反搏组优于对照组
(p<0.05);②运动平板心电图:ST下移1mm所需时间,反搏
组延长32.03 ±151.71秒,对照组缩短35.98±165.91秒
(p<0.05);③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负荷反搏组下降
3. 估计搭桥术不能降低其病死率,作PCI成功率也不高者,可考虑
EECP治疗;
4. 血管病变不严重,血管重建似无必要或不可能,而单纯药物又
不能满意控制症状者,宜行EECP治疗;
5. 有慢性心绞痛,但造影显示冠脉病变不严重,无大面积心肌缺
血,可以先试作EECP治疗;
6.
历经1次或多次血管重建术,但心绞痛仍反复发作,这类患者 采用EECP治疗为数最多。据统计占全美接受EECP病人的85% 以上;
④冠脉造影:共有21例行冠脉造影复查,反搏组10例中有5例显 示侧支循环形成,对照组11例中1例可见侧支循环形成;
⑤反搏组病例反搏前1个月内接受PCI者92例,反搏后1年内因心
绞痛频发需作冠脉造影者为0,对照组治疗前一个月内接受 PTCA者70例,因心绞痛频发需冠脉造影者8例,其中证实为
原部位再狭窄者6例。
减少(p<0.01)。假反搏组只见运动时间延长(p<0.1),但ST下
移1mm所需时间未见延长(p=0.74)。

结论:EECP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其中不少患者PCI/CABG
术后复发者亦有效。高度狭窄的血管支数越少,EECP治疗后运
动时间延长越多,ST下移1mm时间越长。
PEECH-TRIAL研究(一)
(163.85±426.48)mm•s,对照组上升(199.81±652.13)mm•s (p=0.056);④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心肌缺血半定量积分反搏组
由5.88±3.50降至5.21±3.22(p<0.001),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
(p=0.1)。
RECC研究
-----研究随访----

治疗1年后随访:
9.
冠心病治疗中临床经验体会总结



不能进行接入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 弥漫性病变的,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血管重建术后仍有顽固心绞痛的出路 作为PCI后的辅助治疗以减少再狭窄 多个支架治疗后仍有心绞痛的重要出路 冠心病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一盏希望的明灯
体外反搏与介入相辅相成

美国心脏病学院(ACC) 美国心脏协会(AHA) 欧洲心脏协会(ESC)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
把新型体外反搏治疗列入冠心病治疗指南,确定
了其治疗安全有效的学术地位
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与 反搏治疗构成冠心病治 疗的“三架马车”
新型体外反搏系统
在冠心病治疗中临床应用
1、稳定型心绞痛 2、不稳定型心绞痛 3、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4、急性心肌梗塞或伴有心源性休克 5、陈旧性心肌梗塞伴有心肌缺血 6、心肌缺血而致心律失常(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 7、缺血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8、病毒性心肌炎及其后遗症 9、心内直视手术后引起低排血量性休克 10、冠状动脉搭桥术后 11、经皮腔内动脉成形术(PTCA)后
病人年龄35~81岁,其中70%以上曾接受过PCI/CABG,51%曾
患MI,70%心绞痛在Ⅱ或Ⅲ级(CCSC),65%为多支病变。

随机分为真或假反搏组,均行35小时反搏治疗,按盲法分析心
绞痛发作日记及运动试验资料。

结果:反搏后真反搏组运动耐量显著增加(p<0.1),ST下移1mm 所需的时间延长(p<0.001),胸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均
disease,RECC),此为我国第一项有关体外反搏的多中心随机对
照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ECC研究
-----研究方法----

方法:采用前瞻性、分层随机、同期对照方法;用统一的反搏 装置(EECP-MC2),统一的治疗方案(1h/d,共36小时)、统
一观察记录表格及评价标准;入选标准:①稳定型心绞痛,造
影证实冠状动脉(冠脉)狭窄≧70%;②心肌梗死后3个月仍有
7.
8.
为预防PTCA/CABG后再狭窄,重建术后可采用EECP预防;
医生和病人的意见:医生发现EECP能有效地改善缺血负荷, 用以推迟或避免作血管重建术;病人想减少药物的使用,或 想避免作血管重建术,或为了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而选择EECP治疗。 微血管病变型或冠脉慢血流或冠状动脉血流储备能力降低
RECC研究
-----研究结论----

RECC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体外反搏加药物治疗能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肌
缺血,改善其治疗1年后的预后;
② ③
体外反搏可促进冠心病患者冠脉侧支血管形成;
PCI术后早期行体外反搏治疗对再狭窄可能具有一定的预防 作用。
新型体外反搏系统
临床应用的里程碑
稳定型心绞痛者。连续入组的患者共407例,随机分为两组:反
搏组(n=217)行反搏加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n=190)行单 纯常规药物治疗,两组间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
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既往心肌梗死(MI)、接受介
入治疗(PCI)的病人数及使用抗心绞痛药物情况等具有良好的 可比性。
对于不能进入介入的(血管弥漫性病,血管完全闭塞 的) 病人,可以选择体外反搏治疗 已经完成血管介入治疗,体外反搏可以协助预防急性 或者慢性再狭窄 血管重建术后顽固心绞痛的可能出路 多个支架的病人,仍有心绞痛的,可能是一个意想不 到的出路
体外反搏与药物治疗互补

可以减少对药物治疗用量和依赖 增加药物治疗效果 减少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中国多中心研究:
RECC研究 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Research on 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therapy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CC)
MUST-EECP研究

由美国哥伦比亚、耶鲁、哈佛、匹兹堡及加州大学三藩市分校 等大学医院共同参加。该组织共入组139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①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再梗死)发生率: 反搏组显著低于对照组(0.75% vs 7.34%)(Fisher精确概率 法,p=0.012); ②联合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发生心肌梗死或再梗死、需进 行血管重建术)发生率:反搏组亦显著低于对照组(4.51% vs 22.02%,p<0.001); ③将治疗方案(单纯药物治疗或药物+反搏治疗)、年龄、性 别、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既往患MI、吸烟史、 入选时NYHA心功能分级等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治疗方案 (or=5.494,p=0.002)和糖尿病(or=2.738,p=0.036)是联 合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效果。

观察指标包括:①VO2max至少增加1.25ml/min/kg的病人数量, ②运动时间至少增加1min的病人数量,③生活质量评估(SF-36
& MLHFQ),④NYHA心功能级别,⑤主要药物变更情况。
PEECH-TRIAL研究(二)

结果发现,6个月时运动能力比基础值提高1分钟的病人比 例体外反搏组高于药物组(35.4% vs 25.3%, p=0.016),体
新型体外反搏系统
冠心病治疗中临床经验体会
1. 慢性心绞痛,左室功能尚可,有1~2支冠脉病变,而左主干及前
降支近端无阻塞,估计血管重建不可能提高存活率,EECP可以 作为重建术以外的另一项选择;
2. 单支或多支冠脉有严重、弥漫病变,搭桥难以找到适当的部位
以及用多个小支架作血管腔内成形术亦困难者,可考虑EECP治 疗;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上海医 科大学中山医院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教
学医院合作进行了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Research
on 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therapy in Coronary artery
其它器官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三)



男性ED治疗,特别合并慢性代谢紊乱疾病 严重性失眠 顽固型便秘 脂肪肝 精神性疲劳和运动性疲劳 亚健康
新型体外反搏系统
临床应用禁忌症
(1)中至重度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2)夹层动脉瘤; (3)显著的肺动脉高压; (4)各种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或用抗凝剂,INR >2.0; (5)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 (6)活动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 (7)反搏肢体有感染灶; (8)未控制的过高血压( >170/110mmHg); (9)未控制的心律失常,包括频发过早搏动,但房颤患者仍可获益; (10)严重的左心衰竭; (11)严重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 (12)妊娠。

体外反搏原理示意图
心脏舒张期 序贯挤压
心脏收缩期 快速排气
体外反搏效应
心脏:增加舒张期冠状动脉血流
减轻心脏收缩射血负荷
大脑:增加大脑动脉血流量和流速 肝和肾脏等脏器和组织:改善它们微循环
新型体外反搏治疗系统
与旧体外反搏治疗系统比较

新的设计参数:基于最新血流动力学研究成果而 设计的新产品,治疗更安全有效。
新型体外反搏系统
临床治疗的多中心研究

美国的多中心研究:
MUST-EECP:关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前瞻性、多中心、随 机对照研究 (The MUlti-center STudy of 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PEECH-TRIAL: 前瞻性评价EECP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的PEECH(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EECP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研究
新型体外反搏系统 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临床应用









1、 脑动脉硬化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3、 脑血栓形成 4、 脑梗塞 及其后遗症的治疗 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6、 眩晕综合征 7、 小儿脑瘫 8、 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 9、 帕金森综合征(供血不足所致)
外反搏组NYHA心功能级别的改善率也明显高与对照组
(31.3% vs 14.3%, p<0.01)。接受体外反搏治疗者的生活 质量显著改善。但VO2max指标在两组未发现统计学差异。
进一步的随访观察还在进行之中。

美国FDA于2002年正式批准体外反搏可以应用于心衰病人
的治疗。
RECC研究
-----参加单位----
新型体外反搏系统的临床应用
体外反搏原理

主要装置是在患者四肢和臀部扎上气囊,连接上特定的气 源,配上专门设计的电器控制部分,利用患者自身的心电 信号,进行固定触发,并与心脏保持严格的同步工作。

当心脏进入舒张期开始之际,扎于四肢和臀部的气囊充气, 自远端序贯地加压四肢和臀部,迫使血液返回主动脉,从 而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其次,体外反搏可使静脉回心血流 量增加,心输出量也随之增加。 其三,在心脏收缩之前,气囊迅速放气,对肢体解除压迫, 肢体受压的血管转为开放,从而可减少主动脉射血输出阻 力,减轻心脏后负荷。

前瞻性评价EECP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的PEECH(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EECP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研究,随机治疗了
180例心功能II或III级的缺血性或特发性心绞痛的病人,其EF均
≦35%。

通过体外反搏治疗比较6个月时常规药物治疗和体外反搏治疗的

新的设计技术:基于现代工业设计,利用现代计 算机,电子技术以及现代工业机械和材料技术, 设计的产品更为高效,环保,人性化。 新的临床证据:基于循证医学,国内外进行多中 心研究,证明其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把该 治疗纳入临床治疗指南

早期体外反搏系统 ---第一、二代产品---
新型体外反搏设计 ---第三代体外反搏---
其它器官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一)
眼底病: 1、 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 2、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3、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4、 缺血性视神经萎缩
其它器官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二)
耳疾病: 突发性耳聋 肢体外周血管疾病: 1、 动脉硬化性血管闭塞 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3、 末梢循环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