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欧洲的宗教改革》教案(新人教选修1)

合集下载

学年高中历史第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学案新人教版选修

学年高中历史第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学案新人教版选修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基督教的起源和开展(1)产生: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产生在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是下层人民对抗压迫的宗教团体。

(2)开展:公元4世纪初期,逐渐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势力日益扩大。

476年,在日耳曼封建王权下得以继续开展。

(3)分裂:11世纪时,分裂为天主教(罗马为中心,领袖是教皇)和东正教(君士坦丁堡为中心)。

2.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确实立(1)原因①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力。

②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十字军东征〞,进一步扩展了教会势力。

③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会势力空前强大,罗马教皇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2)表现二、宗教“异端〞1.表现(1)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异端〞运动,要求纯洁教会。

(2)14~15世纪,欧洲的“异端〞运动更加高涨。

英国人威克里夫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

(3)14~15世纪,捷克人胡司主张废除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要求教会的权力服从世俗统治的权力。

2.影响(1)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

(2)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开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

(3)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到来。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64“学思之窗〞,思考:当时,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请思考一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提示】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王权;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开展。

一个人从生到死,深受教会的束缚。

处于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开展早期的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比拟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经济(1)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2)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开展。

2.政治(1)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2)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1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新教。

理解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运用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新课讲授导入: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教师总结说明: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也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各国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经济上,教会的专横、腐败、对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各国都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改革天主教。

那么,宗教改革开始于哪个国家呢?为什么?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此次改革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宗教改革之所以爆发于德国,是由于德国存在特殊的经济政治情况。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问:罗马天主教会是如何对德意志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的?对德意志有何影响?在政治上,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

在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这一时期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第3节《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参考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第3节《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参考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一)课标及解读课标: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读:这一部分我们应该了解德国之外发生的宗教改革的概貌,在瑞士日内瓦,宗教改革家卡尔文创立了卡尔文教,建立起神权合一的国家;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创立英国国教,英王取代教皇成为英国宗教的最高代表;荷兰新兴资产阶级高举宗教改革的大旗,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此外,新教在法国、苏格兰、瑞典、挪威等国广为流行。

在了解了以上内容后,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

首先它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打击了教会权威,声张了人的价值。

其次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再次新教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最后为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这些措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加尔文宗教改革历史作用、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结果、宗教改革的影响。

难点:先定论、加尔文与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性质、英国国教与清教徒。

(二)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加尔文宗教改革【知识扩展】加尔文简介1509年出生在法国努瓦营镇。

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巴黎蒙泰居学院毕业后到奥良尔大学攻读法律,也在布尔日大学攻读过法律。

正当加尔文年仅八岁的时候,马丁·路德把自己的“95条论纲”张贴在教堂大门上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

加尔文从小就成为天主教徒,但在青年时期改信新教。

为了免受迫害,不久他离开巴黎来到瑞士,开始了流亡生活。

1530年他二十七岁时发表了他的最有名的著作《基督教原理》。

该书概括了新教的基本信仰,使他一鸣惊人。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预习导引知识点一加尔文宗教改革1.背景(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2)加尔文读大学期间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3)1541年,瑞士日内瓦政权支持加尔文宗教改革。

2.内容(1)宗教仪式: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2)宗教思想:思想核心是“先定论”(3)宗教精神:认为财富是成功的标志,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成功。

(4)教会组织: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

3.影响(1)改变了日内瓦人的日常宗教活动和社会风气。

(2)其他信仰的教派与个人被镇压。

(3)改革主张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

[深化理解] “先定论”为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动力(1)首先为资产阶级进行剥削提供了理论上的合法性。

(2)其成功与否没人可知,需要依靠努力才行说法鼓励了人们去争取幸福生活。

知识点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1.原因(1)1529年的改革法令①教会立法须经国王批准方可生效。

②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的年贡改交国库。

③取消教皇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和教皇任命英国主教等神职人员的权力,任命改革派教士领导英国教会。

(2)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①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

②保留天主教的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③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归王室所有。

3.影响(1)确立了英国基督教为英国国教。

(2)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深化理解] 英国改革的特点1.方式:由国王领导,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的。

2.内容:改革相对保守,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分。

3.影响: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进行了清教徒运动。

知识点三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1.派别: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

2.实质: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

3.影响(1)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教案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

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

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比较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的异同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

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

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区别相同点(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从《罗马书》中采用“因信称义”信条并将之引申为“唯信称义”;(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萨克森选侯的保护,英国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领导下展开的。

历史:专题五《欧洲的宗教改革》复习学案(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专题五《欧洲的宗教改革》复习学案(人民版选修一)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1、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核心考点】一、基督教对西欧的神权统治1、基督教产生与演变的史实2、天主教的神权统治3、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及面临的挑战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1、德意志的马丁·路德改革2、卡尔文在瑞士日内瓦的改革3、英国国王领导的宗教改革4、尼德兰宗教改革5、天主教会内部改革三、欧洲宗教改革的作用【考点梳理】一、基督教对西欧的神权统治(一)基督教的产生与演变1、产生: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

2、发展:公元392年,基督教成国罗马帝国的国教。

实行教区制,各区没有隶属关系,因罗马教区享有崇高的声誉,其教区主教获得“教皇”的称号。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教皇利用当时欧洲四分五裂的形势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并从法兰克王国手中获得一块赠地,奠定了教皇国基础。

3、分裂: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境内的教会处于皇帝的控制下,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义,与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互相攻击。

1054年,东西部基督教决裂,西部基督教称为天主教,东部基督教称为东正教。

(二)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地位确立1、政治上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制造邪说:提出“双剑说”和“太阳月亮说”,宣扬王权来自教会,教权高于王权。

(2)整顿教会:11世纪末建立不受世俗势力影响的教皇选举制度,12世纪初,获得对欧洲各地主教的任免权。

(3)干涉内政:教皇利用开除教籍、挑拨关系等手段迫使英、法、德等国的统治者臣服于教会的权威。

2、经济上疯狂敛财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控制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欧洲土地,并向所有信徒征收“什一税”,还出售教职、赎罪券等形方式敛财,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3、在思想文化领域加强控制利用天主教教义麻痹人们的思想,宣扬信仰高于理性,信仰的内容主要是《圣经》;天主教会垄断文化教育,学校、教堂与修道院三位一体,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圣经》,目的是传播宗教教义;教会掌握《圣经》的解释权,设立野蛮的宗教裁判所,对“异端”分子进行残酷的迫害。

第5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全套教案新人教选修1解析

第5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全套教案新人教选修1解析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要求:史论共享1.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宗教改革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尽管新教不可避免地带有宗教的局限性,但它对天主教权威的否定,提出信徒自己阅读《圣经》,无疑有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2.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形成,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催生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民族国家教会,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和发展。

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使得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宗教改革所形成的新教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尼德兰革命以及此后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是以新教为政治旗号。

宗教改革还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卡尔文教在日内瓦的政治实践提供了未来资产阶级政权的雏形。

知识梳理: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起源与发展(1)世纪左右,产生于与一带(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2)4世纪初,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3)476年,基督教会转而托庇于日尔曼封建王权;(4)11世纪时,以和为中心,分裂成东正教与天主教;(5)天主教的领袖是教皇,在罗马建立最高权力机构教廷,与封建王权展开权力之争,并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进行“十字军东征”。

2、原因(1)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以征服“异教徒”组织“十字军东征”(2)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3、表现(1)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占据了天主教世界土地的1/3,并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等方式搜刮钱财(2)政治方面:教皇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地干涉各国的(3)思想文化领域:垄断教育、思想、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教案

欧洲宗教改革——爱德华的信仰自由奋斗记邻水二中高二历史范迎迎【教材地位】本课主要内容是人民版教材选修一第五单元《欧洲宗教改革》:1、纵向看,本专题上承文艺复兴、下启启蒙运动,在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潮流和推动欧洲近代化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横向看,欧洲宗教改革形成的以反对罗马教皇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潮流可以与东方文明古国的君主专制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对深层次探究近代前夜中西国力易位作好铺垫。

【课标要求】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地位,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等的内容,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并分析其影响。

【教学目标】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知道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准)2、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理解其实质和历史影响(深)3、探究和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悟)【教学重难点】重点: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主张宗教改革的必然性难点:宗教改革的实质及影响(依据:一是课标要求;二是本内容抽象性强,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抓住历史本质的能力要求。

)【学情分析】优势:必修3时学习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再加之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比较能力也有所提高,这对老师进行深层次、多方式教学有所帮助。

不足:理性思维稍显不足;本单元内容多,抽象性较强,常规授课方法显得枯燥乏味。

【教法、学法】教师解构:整合教材、精选史料、情境创设(方式)、问题设计(方式):抢答、分组合作学生建构:倾听、推理、探究、体验、角色扮演【课前准备】利用学案自主梳理本课教学的基础知识。

把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定好奖励机制,营造竞争氛围。

【整体设计】两条线:一条明线——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经过、影响一条暗线——爱德华的的信仰自由奋斗历程四个篇章:压抑束缚的黑暗篇(4分钟)孕育斗争的黎明篇(10分钟)冲破樊篱的呐喊篇(20分钟)奋斗进取的燎原篇(3分钟)【教学过程】视频导入:天主教教宗方济各参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纪念活动的新闻报道导语: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天主教教宗参加路德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纪念活动的新闻报道。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欧洲宗教改革 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欧洲宗教改革 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宗教改革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教学内容
选修1第五单元宗教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基本事实、重要概念、程序策略、价值回归。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提供材料、主体探究、反思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新教对英美德等国灵魂的铸造、社会的转型、人的生长、政治的演进,所发挥的巨大影响。
问题四变的怎样?(对西欧现代化的影响)
课后延伸:事实、发现、思辨、重构。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分析改革的原因与条件,能透过新的主张,看清其实质,具备一定的概括影响的能力,进行史论结合的训练。
教学难点
现象与本质的揭示。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问题一为什么要改革?(原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讨)
回溯基督教的演化历程
西欧中世纪的特征
新旧文明的冲突
概括改革的原因
问题二德意志为什么成为改革的先锋?
问题三变在何处?(改革的内容及意义探讨)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5-2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教案 精品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5-2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教案 精品

5.2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教案)重点知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及影响,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⒈“奶牛”的愤怒---德国宗教改革1)原因:(1)根本原因:政治上的四分五裂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

(3)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出卖赎罪券。

(4)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革新新教。

2)开始: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3)主要内容:①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把《圣经》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提出“信徒皆为祭司”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廉俭的教会,简化教会仪式。

③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4)结果: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路德教获得了合法的地位。

5)影响:点燃了德国人民反对德国人民反对教会的烈焰。

⒉日内瓦的“教皇”------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1)原因条件: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2)内容:①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

②主张建立民主教会③主张简化教会仪式,建立更加廉俭的教会。

3)结果:①1541年,日内瓦建立了共和性质的神权国家体制。

②日内瓦成了“新教的罗马”,卡尔文被称为“新教的教皇”。

③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和国家。

⒊国王领导的英国宗教改革1)背景:(1)15世纪后期,英国国王依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断强化王权,到亨利八世时,王权已凌驾于议会之上;(2)但英国教会仍然从属于罗马教廷。

2)内容:①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②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英国民族教会产生,称“安立甘教”或英国国教。

③以英语为做礼拜时的语言,保持天主教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

3)结果:由国王领导的宗教改革不彻底,随即出现更激进的清教运动,几十年后清教徒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第五单元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教案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第五单元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教案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加尔文宗教改革;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2)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宗教改革的影响(3)运用:探究宗教改革对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预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宗教改革,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宗教改革实质和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二.【学习重难点】1.加尔文宗教改革。

2.亨利八世宗教改革3.宗教改革的评价三.【学习过程过程】(一)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复习宗教改革的背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评价等内容,导入本课学习。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学习新课探究一:加尔文宗教改革的背景。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概括总结:①马丁•路德的影响;②加尔文深受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影响;③1541年瑞士支持宗教改革的派别掌握了日内瓦政权,邀请加尔文主持宗教改革。

探究二:归纳加尔文的宗教思想,比较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宗教思想。

1.加尔文的宗教思想: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总结:①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②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强调教会要按《圣经》传播上帝旨意;③个人通过《圣经》能够与上帝对话,不需要教会的中介;④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⑤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是“先定论”2.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思想:学生分组讨论,每一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总结:相同点: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主张信仰得救(因信称义)。

不同点:(1)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中,通过在个人的虔诚信仰中与上帝直接沟通,而恢复了人的尊严和自主性。

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则通过上帝的先定,重新把人的一切又奉献给了上帝,人是为了上帝而活着,人在现世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彰显和荣耀上帝。

新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专题五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专题五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学案

高中历史专题五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历史作用【重点】各国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主张和宗教改革的影响【难点】(1)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2)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知识梳理】一、“奶牛”的愤怒和日内瓦的“教皇”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社会原因①根本原因:的政治局面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主要原因:天主教会对德国经济掠夺,并阻挠其统一。

③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兜售赎罪券。

(2)开始标志: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

(3)主要内容①思想核心:“”每个人都可以凭借信仰得救;《圣经》地位至高无上。

②提出建立廉俭的教会;指出生活中的一切正当手艺和职业都是善功。

③主张建立,提高世俗当局的权力。

(4)影响①点燃了德国人民反对的烈焰。

②1555年《》签订,确立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

2.卡尔文在日内瓦的宗教改革(1)背景①受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②瑞士首先进行宗教改革,更为激进的宗教改革发生在日内瓦。

(2)内容①信奉“”。

②核心:提出“”,为资产阶级剥削提供了理论辩护。

(3)改组教会:建立民主教会和更加廉俭的教会。

(4)国家体制:在日内瓦建立性质的神权国家。

3.影响(1)镇压了其他信仰的教派和个人,如烧死塞尔维特。

(2)卡尔文成为“新教的教皇”,而日内瓦则成为“新教的罗马”。

更好地适应了的需要。

二、英国的宗教改革和尼德兰的宗教改革1.国王领导的英国宗教改革(1)内容①通过《至尊法案》:宣布成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拥有处理教会事务的最高权力。

②成立专门机构:对现行教规进行审查,凡与国家抵触的一概废除。

(2)影响①英国民族教会确立,称为“安立甘教”或。

②改革很不彻底,天主教的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基本保持不变。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标志。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P47清单一宗教改革的序幕“九十五条论纲”(1)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原因:罗马教会在德意志的神权统治与经济搜刮。

①经济: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

②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极力阻止德意志的统一。

(3)思想因素: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4)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痛恨罗马教会。

(5)导火线: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引起各阶层人民的愤怒。

2.发表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

”3.影响(1)激起各地反对教廷的风潮,揭开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得到了一些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深化认知]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新旧文明的矛盾冲突加剧、德意志近代化的发展要求,更主要的是德意志地区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这一切决定了宗教改革必然首先在德意志地区展开。

清单二马丁·路德的改革主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理论基础:“因信称义”,即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2)坚持《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在上帝和《圣经》面前人人平等。

2.宗教仪式(1)主张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2)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

3.世俗权力(1)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2)建立本民族教会。

[深化认知]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宣称人们必须以教会为中介,履行复杂的圣礼,多做“善功”才能“赎罪”,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认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就可以得救,马丁·路德的主张承认了教民与上帝对话的主动权,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特权。

选修1宗教改革教案

选修1宗教改革教案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宗教改革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异端”运动;西欧向近代过渡。

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占绝对支配地位,但到宗教改革以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各地宗教“异端”运动不断,天主教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场旨在摆脱罗马教皇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兴起。

由于本课内容偏重理论分析,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学习对一些难点问题要适当补充一些材料,增加一些感性认识;要把课本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给学生解释清楚。

二、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基督教的发展演变:(1)产生:公元1世纪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2)定国教: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3)分裂: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4)神权统治的确立: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关于“中世纪”的概念: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

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

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1)原因:①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通过整顿,天主教的领袖是罗马的主教,后来称教皇。

教皇在罗马建立了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称为教廷。

②天主教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组织“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The Crusades)是在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九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

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 学案 (1)

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 学案 (1)

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本课重点: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内容本课难点:宗教改革的实质及历史作用学习过程:一“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一)权倾欧洲的教皇国1.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1)基督教的兴起:基督教大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当时只是一个小教派。

(2)发展:公元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当时的教会实行教区制,教区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后来罗马教区的主教获得“教皇”称号。

(3)基督教在欧洲的分裂: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被蛮族消灭,此后罗马教皇利用当时欧洲政治上四分五裂的有利时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756年,他从法兰克国王手中获得一块赠地,从而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与此同时,东罗马帝国境内的教会处于皇帝的严密控制之下,并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教义,它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互相攻击。

1054年,东西部基督教决裂。

西部的基督教成为天主教,东部的基督教成为东正教。

到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过程:(1)教会首先提出了“双剑说”即无论是王权还是神权都来自教会,教会只是暂时把象征王权的“剑”交给国王,因而王权来自教会。

后来教会又提出“太阳月亮说”,认为教权是太阳,王权是月亮,就像月亮的光辉来自太阳一样,国王的权力来自教皇。

(2)天主教会内部的改革(11世纪末):建立了不受世俗势力影响的教皇选举制度。

(3)12世纪初又获得了对欧洲各地主教的任免权。

12世纪末,教皇利用开除教籍、挑起国内叛乱和采取拉一个打一个的手段,迫使英、法、德等国的统治者臣服于教会的权威。

(4)教会还组织十字军,对近东地区发动了近两个世纪的侵略战争,进一步增强了教皇的实力,提高了罗马教廷的威望。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课标解读】.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本部分内容共计分为三块:第一部分是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这种地位用一句话概括: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其威势一度超过世俗王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点,一是它控制了中世纪欧洲的文化知识教育,宣传忍耐、顺从的思想,大搞蒙昧主义,维护封建剥削;二是它占有西欧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拥有较为完备的组织、司法、财政、税收体系,俨然一个国家组织。

15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和适合本阶级需要的、世俗化的文化体系,而教会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肆意阻挠欧洲各国的统一,残酷迫害异教徒和其他先进人士,天主教已经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一场针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我们可以认识到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到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培养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其核心思想就是“因信称义”,意为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由此《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受到严重打击;路德进一步解释了何为“善功”,指出生活中的一切正当手艺和职业都是善功,天主教所主张的善功是信仰上帝、鄙视尘世生活、遵守宗教戒律、履行宗教义务,从而满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马克斯•维伯称新教伦理催生了西方资本主义,这句话虽不完全正确,却揭示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从马丁路德的教义可以体会到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进一步理解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特殊关系。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这一部分我们应该了解德国之外发生的宗教改革的概貌,在瑞士日内瓦,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创立了加尔文教,建立起神权合一的国家;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创立英国国教,英王取代教皇为英国宗教的最高代表;荷兰新兴资产阶级高举宗教改革的大旗,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欧洲宗教改革教案

欧洲宗教改革教案

选修一《专题五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第一部分 专题概述一、专题综述本专题讲述了14—16世纪,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和人文主义的复兴,天主教神权受到有力的挑战。

以资产阶级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冲破封建神学的思想束缚,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君主也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实现教会的民族化,欧洲宗教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欧洲宗教改革前后持续近一个世纪。

这场改革从表面上看反对的是罗马教皇、天主教会,实际上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是在新的规模上、以新的形式展开的资产阶级文化革命。

与文艺复兴运动不同的是,宗教改革不纯粹是一场文化运动,还是一场社会运动,其形式更为激进,其影响也更为深远。

16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天主教会成为欧洲历史发展的巨大障碍,欧洲各国相继爆发了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其中以德国的改革影响最大。

欧洲的宗教改革提出了以“因信称义”为中心的新的宗教思想,要求建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服从于国家主权的民族教会。

宗教改革推翻了罗马教皇在新教国家宗教生活中的至上权威,大大削弱了教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课标要求: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加尔文、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探究和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感悟改革家敢为天下先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到欧洲发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3.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难点:1.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2.理解宗教改革的有关主张。

三、专题教学建议适度回归单元,做好知识整合, 形成较为完整的时空框架;认真梳理知识结构,打牢知识基础;扣准重点、解析难点,实现知识掌握的螺旋上升。

高中历史第5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第5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2021年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第5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总结(五)一、欧洲三大宗教改革运动的比较改革人物新教派别核心教义其他主张影响地域马丁·路德路德教(1)“因信称义”(2)全体信徒皆教士(3)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简化仪式、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蔑视权威等德意志、北欧加尔文加尔文教(1)《圣经》权威至高无上(2)主张信仰得救,“先定论”简化仪式、选举神职人员、生活节俭等法国、英国等亨利八世英国国教(1)“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最高首脑(2)神职人员须效忠英王基本保留天主教教义和仪式;封闭修道院等英国二、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历史作用1.内容(1)各国改革主张的相同点①反对教皇的权威,坚持《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

②强调国家权力,认为世俗权力应该高于教权。

③主张建立本民族的教会,脱离罗马教廷的控制.④马丁·路德、加尔文还主张简化宗教仪式等.(2)加尔文改革和亨利八世改革还具有自己的特点①加尔文改革的思想核心是“先定论”,鼓舞了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实行共和式的长老制,并建立政教合一的日内瓦共和国等。

②亨利八世改革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通过“至尊法案”,强调英国国王在教会中的权力与地位,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

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

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比较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的异同
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
(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

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

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加尔文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区别
相同点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从《罗马书》中采用“因信称义”信条并将之引申为“唯信称义”;
(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萨克森选侯的保护,英国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领导下展开的。

以上这些相同点说明两者之间存在顺向关系,它们在同一时代的社会矛盾推动下,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地发展起来
不同点
(1)在人的问题上,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3)从核心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肯定人性,反对神权,以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最终目的;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终还承认神的存在。

(4)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5)从实质和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