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台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去游覽漢陽古琴台,因為這里是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
中國人對``知音文化``有著深深的情結與向往.中國人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沒聽說過``人生有一豪宅足矣``或``人生有一億元錢足矣``.可見這``知己``或``知音``乃人生一項精神與情感的奢侈,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或可求而不可得.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下圖:门额上的“琴台”二字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下圖:古琴台的主体建筑“高山流水馆”。
下圖:伯牙遇子期.
下圖:“印心石屋” 石碑。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
下圖: 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
道光三年(即公元1826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
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下圖:古琴臺下月湖之濱,正在紀念一個偉大的日子.
附錄:俞伯牙與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关于俞伯牙與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動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的《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
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
“知音”。
10月6日上午,秋高气爽,我和航儿从美丽的月湖畔龟山脚下,拾级登上古琴台,只见翠绿青苔隐约忽现,一个古式圆门出现台阶尽头。就像寻幽探访一般,我们走进了幽深的院落。狭长的走廊,地面两旁满是绿得逼人眼的劲草,每一根都有一尺多长,就像恣意伸展的兰草一般,难得看到这么好的绿草,心里不由得有些喜悦。
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继续往前,左右两旁,眼前身后,满是遒劲的松树和银杏,还有好些不知名的古树,也许,院落经历战火和当年北宋初建的样子早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些荫翳蔽日的大树,却让人信服它们的生命真实和历史的悠久。
走廊过后是豁然开朗的庭院,庭院位于龟山山腰上,左侧正中,刻有道光皇帝钦赐的“印心石屋”几个金光闪闪大字,他借用佛语“心心相印”表达了对两江总督陶澍的肯定,盛赞陶澍尽忠职守的品德,是皇帝的知音!相传陶澍退官后隐居于此,每日与古琴台相伴,抚琴燃香,甚为高雅自在。也算一段佳话。庭院门口左边一侧,摆放着伯牙抚琴的汉白玉雕像,正印正了此处的主题:“古琴台”。这位传说中的音乐家,仰面调琴,若有所思,似在追忆,似在述说。环视一周,右侧有一院门通向另一个院落,里面依然是苍翠碧绿庭院深深的感觉。左前方是园林布局的经典画面:一笼竹子,一棵芭蕉,一座假山,山后面是一扇雕刻花纹的石窗,依稀可以看到亭台楼阁。正前方又是两节台阶,最上面刻着“琴台”二字,看来,古琴台的灵魂还在上面呢!
再往前走,继续拾级而上,沿路尽是宋朝、明清时代文人雅士的碑帖,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古代文人雅士到此游览观赏的境况,似乎听到了他们的吟诵之声,于是“穿越”到遥远的过去,眼前出现古琴台最有代表性的画面——
道光岭南雅士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
也许,有更多来到古琴台拜谒伯牙、子期的人,是像我们这样虽然满怀敬意和理解,却无力书写华章以表心意的“白丁”。而米芾、宋湘这样的历代“鸿儒”,则提升了古琴台的内涵和魅力。对于后来者而言,看的不仅是龟山之上,月湖之侧的古琴台,也包括历代的碑文和石刻,是这些书写精美、文辞隽永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