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秋瑾优秀教案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词的语言魅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用典、对比等。
2、教学难点(1)理解秋瑾词中所表达的女性解放意识和爱国情怀。
(2)感受词的时代意义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重点词句等,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情感、艺术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秋瑾的视频或展示秋瑾的图片,介绍秋瑾的生平事迹和她在革命中的重要贡献。
(2)提问学生对秋瑾的了解程度,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满江红》,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3)点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背景介绍(1)介绍秋瑾创作《满江红》的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女性地位以及秋瑾个人的经历和抱负。
(2)让学生了解词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为理解词的内涵奠定基础。
4、词句解读(1)学生分组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如“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等,理解其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2)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5、情感体会(1)引导学生思考秋瑾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对女性解放的渴望、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等。
(2)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细节描写,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6、艺术手法分析(1)探讨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用典(“四面歌残终破楚”)、对比(“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等,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感受她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2、引导学生理解《满江红》的词句含义,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秋瑾的思想情感,把握《满江红》的主旨。
分析词句的艺术特色,如用典、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体会秋瑾作为女性革命者的独特心境和抱负。
引导学生将诗词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讲授法:讲解秋瑾的生平、创作背景和诗词的重难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词中的关键语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豪杰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特殊的英雄——秋瑾。
她不仅是一位英勇的革命者,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满江红》,感受她的壮志豪情!2、作者及背景介绍(1)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
她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秋瑾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2)这首词是秋瑾在 1903 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当时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决心投身革命,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3、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词的情感。
(3)请几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研读词句,理解诗意(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开篇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小住京华”说明作者在京城居住的时间不长。
“早又是”三个字透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这几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篱下的菊花盛开,秋景明净如洗。
满江红秋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满江红秋瑾教学设计满江红秋瑾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满江红秋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江红秋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把握词作的主旨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1、导入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朽,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二、问题导学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秋瑾》: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精选15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篇1教学创意《满江红》是一首词。
作者秋瑾在词作中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教读本文,即以词的文体特点入手,以声律、物象、意格作为读词的根本,以吟词调、读画面、品心怀为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教学重点1.吟诵词作,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教学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教学思路?大致上分为三个教学板块:(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预习要求?1. 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 朗读课文。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铺垫 (5分钟)?1.由《满江红》词导入:岳飞的《满江红》脍炙人口,古今许多人都写过《满江红》,很少有岳飞这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秋瑾的词作《满江红》。
2.同学们都知道秋瑾是个女英雄,为革命献身。
针对这首词,我们再做一下补充。
知识卡片1:(1)秋瑾( 1875-1907),字璿卿,别号鉴湖女侠,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
出身诗书之家。
(2)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3)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4)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写下《满江红》这首词抒怀。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5)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满江红》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所作的《满江红》。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满江红》的背景和意义,掌握作者秋瑾的生平和革命事迹。
2. 通过分析《满江红》的词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满江红》中汲取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满江红》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意义。
重点:分析《满江红》的词句,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满江红》的音频,让学生感受这首词的激昂情绪,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秋瑾的背景和革命事迹,让学生了解《满江红》的创作背景。
3. 分析:分析《满江红》的词句,解释其中的历史和革命意义。
4. 讨论:分组讨论《满江红》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5. 练习:让学生朗读《满江红》,并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学生的理解。
6. 欣赏:让学生欣赏其他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满江红》板书设计:满江红秋瑾革命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满江红》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
答案:略2. 作业题目:请学生找出其他有关秋瑾的资料,了解她的生平和革命事迹。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满江红》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秋瑾的生平和革命事迹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内容,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秋瑾纪念馆或者进行相关主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秋瑾和她的革命事迹。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革命历史的小说、诗歌等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满江红》(秋瑾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秋瑾的《满江红》,教学章节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部分。
主要内容为分析《满江红》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秋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满江红》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2. 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瑾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满江红》。
2.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齐读《满江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景介绍:讲解秋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家国情怀。
4. 诗歌鉴赏:a. 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画面美。
b. 讲解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c. 逐句解析,深入剖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满江红》的鉴赏题,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满江红》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分享解题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满江红》2. 内容:a. 诗歌背景:秋瑾生平、创作背景b. 诗歌意境:分析诗中的画面美c. 修辞手法:对仗、拟人、比喻等d. 情感表达:剖析作者的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满江红》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示例:a. 意境:诗中描绘了一幅英勇抗争、壮志凌云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b. 修辞手法:通过对仗、拟人、比喻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秋瑾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她的思想和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秋瑾《满江红》教案
秋瑾《满江红》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秋瑾的《满江红》,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第五节,详细内容包括诗词的背景、作者简介、诗词的朗读与解析、意境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理解《满江红》的创作背景。
2. 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满江红》。
3. 分析《满江红》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满江红》中意象、意境的理解与赏析。
教学重点:秋瑾生平事迹的了解,诗词的朗读与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满江红》原文及译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瑾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满江红》的学习兴趣。
2. 诗词背景介绍:讲解《满江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秋瑾的爱国情怀。
3. 朗读指导:播放《满江红》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朗读方法,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逐句解析《满江红》,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例题讲解:结合诗词内容,讲解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程度。
7. 意境赏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满江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满江红》2. 作者:秋瑾3. 背景简介:秋瑾生平事迹4. 诗词内容:逐句解析5. 艺术特色:意象、意境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满江红》的意境美。
2. 答案示例:《满江红》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族前途的期望。
诗中的意象生动、意境深远,如“红叶满江红,千山鸟飞绝”描绘了一幅秋天江景,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秋瑾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她的文学成就和爱国精神。
满江红秋瑾优秀教案
02
创作地点:日本 东京
03
创作背景:秋瑾 在日本留学期间, 目睹了清政府的 腐败无能,深感 民族危机,激发 了强烈的爱国情
怀
04
创作目的:表达 对祖国的热爱, 对民族复兴的渴 望,以及对清政 府的不满和批判
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01 语言优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表达出强烈的情感
满江红的影响和地位
01
满江红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 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 价值和历史价值。
03
满江红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 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满江红作为秋瑾的代表作, 展现了她坚定的革命信念和 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04
满江红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 重要内容,对培养青少年的 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革命精神:歌颂革命英雄,宣扬革 命精神,激励人们为革命事业奋斗
历史观:以历史为鉴,提醒人们不 忘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3
满江红的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理解满江红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秋瑾的生平事迹 掌握满江红的诗歌内容和艺术特点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她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
忠诚。
03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讲述 秋瑾的生平事迹,激发学 生对满江红的兴趣,为接 下来的课堂实践做好铺垫。
课堂讲授
01
介绍秋瑾及其生平事迹
02
分析满江红的创作背景和主 题思想
03
讲解满江红的艺术特色和表 现手法
04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赏 析
05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交 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公开课精品教案】《满江红》(秋瑾精品教案
【公开课精品教案】《满江红》(秋瑾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秋瑾的《满江红》,属于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诗词的背景、作者简介、诗词全文、诗词鉴赏、重点词汇解析、诗词意境体会。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满江红》的背景和作者秋瑾的生平,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兴趣。
2. 掌握诗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 体会诗词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意境的体会,对爱国主义情感的理解。
2. 教学重点:诗词中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解析,诗词鉴赏方法的指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秋瑾相关的历史视频,激发学生对秋瑾和《满江红》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秋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
3. 诗词全文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鉴赏:分析诗词的结构、用词、意境,引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
5. 重点词汇解析:讲解诗词中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含义。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7.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题材的诗词,指导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
8.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一首诗词,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满江红》(秋瑾)2. 内容:作者:秋瑾背景:戊戌变法失败,民族危机加深结构:上片描绘景象,下片抒发情感重点词汇: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鉴赏一首你喜欢的诗词,并写出鉴赏心得。
结合《满江红》的意境,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小短文。
答案:1. 鉴赏心得: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一首诗词进行鉴赏,注意从结构、用词、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2. 小短文:围绕爱国主义,结合《满江红》的意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公开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
【公开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课文《满江红》是秋瑾在1903年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愤慨,对民族命运的深切担忧,以及对妇女解放的追求。
教学时,应着重分析词的语言、形象、情感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词的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 分析词的语言特点,领会词的艺术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词的语言特点,领会词的艺术魅力。
难点:理解词的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情景引入:播放《满江红》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
然后,提问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词的背景,介绍秋瑾的生平和创作这首词的动机。
分析词的语言特点,如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等,让学生领略词的艺术魅力。
3. 例题讲解(15分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如《满江红》中的名句,分析其含义、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词,提高文学素养。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如:请学生分析《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表达效果。
5. 课堂互动(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惑。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满江红》秋瑾背景:外国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主题:愤慨、担忧、追求特点: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抒发真情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满江红》,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含义。
答案:略2. 分析《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表达效果。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公开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1)
【公开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公开课教案:《满江红》(秋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五首》中的《满江红》。
详细内容包括:诗词的朗读与解析,对作者秋瑾的背景介绍,诗词中表现手法和情感的研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满江红》的朗读技巧,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 分析并理解秋瑾通过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满江红》的朗读节奏,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诗词中意象的解读,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满江红》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探究:学生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节奏和韵律,了解作者秋瑾的背景。
3. 讲解:教师详细解析《满江红》的每一句,分析诗词的意象、手法和情感。
4. 例题讲解:讲解诗词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和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意象:例如“红”字在诗词中的作用。
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讲解,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手法,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满江红》2. 内容:作者:秋瑾意象:红、马、剑等手法:对偶、排比、设问情感:爱国、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朗读并背诵《满江红》。
选取诗词中的一个意象,进行解读并写出自己的理解。
2. 答案:诗词背诵:学生自行完成,家长签字确认。
意象解读:示例:“红”字象征着革命热情,表达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秋瑾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教育。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是一首由闻名作曲家胡军作曲,王洛宾填词的歌曲,歌曲以秋瑾的生平事迹为素材,赞叹了她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作为一首具无意代意义的歌曲,它既富有感情,又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适合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中。
二、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了解其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塞位和作用;学生了解《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和阅读相关材料,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感悟革命先烈的殉国精神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1. 教学重点:介绍秋瑾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她的革命经历和精神风貌;分析歌曲《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领略其深刻内涵。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帮助他们从中感悟到秋瑾的坚贞不屈和无畏精神,理解革命先烈的伟大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1. 听歌曲:让学生先听一遍《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歌曲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3. 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意义和内涵。
4. 教室演讲:组织学生进行教室演讲,让他们就秋瑾的事迹和歌曲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大心。
五、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从歌曲中感悟到秋瑾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 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经历,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满江红》(秋瑾)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和革命精神,通过诗词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主题、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秋瑾的生平和革命精神2. 诗词《满江红》的主题、意象、情感等分析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秋瑾的革命思想和诗词创作的关系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秋瑾的生平和革命事迹、诗词《满江红》的译文和注释2. 学生教材:诗词《满江红》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秋瑾的照片、革命事迹图片和相关视频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秋瑾的生平和革命事迹,引导学生了解秋瑾的革命精神。
2. 诗词鉴赏:让学生朗读《满江红》,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对诗词进行逐句解析,分析诗词的主题、意象、情感等。
3.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秋瑾的革命思想和诗词创作的关系,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诗词《满江红》的主题和秋瑾的革命精神,强调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秋瑾和《满江红》的读后感,深入思考诗词中的革命思想和自己的实际行动。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深入了解秋瑾的其他诗词和革命事迹,进一步感受秋瑾的革命精神。
2. 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交流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读后感作业: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对秋瑾和《满江红》的理解和感悟,关注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秋瑾《满江红》教案
秋瑾《满江红》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满江红》详细内容:本课主要学习秋瑾的《满江红》一词。
这首词是秋瑾在辛亥革命前夕,以满江红为词牌,表达她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
词中充满了激情和斗志,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革命事业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满江红》的背景和意义,体会秋瑾的爱国情怀。
2.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满江红》。
3. 分析《满江红》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满江红》的内容和意义,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
难点:分析《满江红》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教科书、字典。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满江红》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词的激情和斗志。
2. 朗读:让学生跟随音频一起朗读《满江红》,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讲解《满江红》的背景和意义,解释词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4. 分析:分析《满江红》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词的艺术魅力。
5. 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回答有关《满江红》的问题。
6. 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自己创作以满江红为词牌的词,并进行展示。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满江红》板书结构:背景和意义词牌特点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满江红》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答案:由于作业是主观性题目,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秋瑾的其他词作,了解她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方面1. 秋瑾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秋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女革命家,她的词作多体现出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
《满江红》正是她在革命前夕,以满江红为词牌,抒发自己的爱国激情和革命斗志。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学生能够掌握《满江红》的朗诵技巧和方法。
学生能够欣赏《满江红》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讲解、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分享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写作、朗诵、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秋瑾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体会《满江红》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让学生学习秋瑾的精神品质和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掌握《满江红》的朗诵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满江红》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学习秋瑾的精神品质和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让学生对词有初步的理解。
讲解《满江红》的朗诵技巧和方法,让学生掌握朗诵的基本要领。
演示法教师示范朗诵《满江红》,让学生感受朗诵的魅力。
播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满江红》的艺术魅力。
练习法让学生练习朗诵《满江红》,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让学生练习写作《满江红》的读后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义。
1. ◦ ◦ ◦ 2. ◦ ◦ ◦ 3. ◦ ◦ ◦ 1. ◦ ◦ 2. ◦ ◦ 1. ◦ ◦ 2. ◦ ◦ 3. ◦ ◦ 4. ◦组织学生讨论秋瑾的精神品质和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习秋瑾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秋瑾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和爱国精神。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秋瑾是谁吗?她有什么贡献?讲授新课讲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让学生对词有初步的理解。
讲解《满江红》的朗诵技巧和方法,让学生掌握朗诵的基本要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理解并背诵《满江红(小住京华)》这首词,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秋瑾作为女性革命家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词的内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o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课堂互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秋瑾作为女中豪杰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o引导学生理解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追求,激发对女性平等和自立的尊重与认同。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准确背诵全词。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秋瑾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2.难点:o深入理解秋瑾作为女性革命家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o学习并尝试运用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理解秋瑾词作中的深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背景介绍:讲述秋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特别是她作为近代著名女革命家,为追求民族独立和女性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对秋瑾的敬佩之情。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满江红(小住京华)》,简要介绍这首词是秋瑾在北京期间所作,表达了她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和对女性解放的渴望。
(二)初读词文,整体感知(15分钟)1.朗读词文:教师先范读词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词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断句,初步感受词中的情感。
2.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理解词文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重点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苦将侬强派作蛾眉”、“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等。
3.概括词意: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大意,教师总结归纳,梳理词的结构和内容,特别指出词中秋瑾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和对女性解放的渴望。
(三)精读词文,深入分析(25分钟)1.分析意象和情感:o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秋瑾《满江红》教案
秋瑾《满江红》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秋瑾的《满江红》,位于教材第三章《宋词欣赏》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朗读与解析、意象赏析、情感表达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满江红》的词意;2. 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词韵等;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韵律、意象的把握;2. 教学重点:《满江红》词意的理解、情感表达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秋瑾生平,引入《满江红》的学习;2. 朗读:带领学生朗读《满江红》,感受词的节奏与韵律;3. 解析:详细讲解词牌、词律、词韵等知识;4. 例题讲解:分析《满江红》中的意象、情感表达;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其他诗词的意象与情感;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学习心得;8.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强调课后拓展。
六、板书设计1. 《满江红》秋瑾;2. 词牌、词律、词韵;3. 意象:山河破碎、壮志未酬等;4. 情感:激昂、悲壮、忧国忧民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满江红》中的意象,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2)谈谈你对《满江红》情感表达的理解。
2. 答案:(1)意象:山河破碎、壮志未酬等;(2)情感:激昂、悲壮、忧国忧民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满江红》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秋瑾的其他作品,了解近代诗词的发展历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词的韵律、意象的把握;2. 例题讲解:分析《满江红》中的意象、情感表达;3. 作业设计:分析《满江红》中的意象,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了解近代诗词的发展历程。
一、词的韵律、意象的把握1. 词的韵律:讲解词牌、词律、词韵等知识,强调《满江红》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满江红秋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满江红秋瑾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掌握满江红秋瑾的内容和主要思想。
3. 加深对满江红秋瑾的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4. 培养学生对于革命传统和英烈精神的尊崇和崇敬。
二、教学重点1. 清楚地介绍满江红秋瑾的背景和重要性。
2. 确定满江红秋瑾的思想和观点。
3. 分析满江红秋瑾的文化价值。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满江红秋瑾的思想和观点。
2. 解读满江红秋瑾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满江红秋瑾的相关文献和资料。
2.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满江红秋瑾的名字和身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满江红秋瑾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Step 2 背景介绍教师通过投影、口述等方式介绍满江红秋瑾的身世背景和成长环境。
重点介绍满江红秋瑾的家庭背景以及她在革命运动中的活动经历。
让学生理解满江红秋瑾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作为一名女性革命家的特殊地位。
Step 3 作品欣赏教师引导学生一起阅读满江红秋瑾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引导。
Step 4 思想分析教师对满江红秋瑾的思想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她的主要观点和表达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关材料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对满江红秋瑾思想的理解。
Step 5 文化价值评析教师以引导式的方式,让学生从满江红秋瑾的作品和经历中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综合分析满江红秋瑾对于中国革命和文化发展的贡献。
Step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满江红秋瑾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研究满江红秋瑾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满江红秋瑾的论文或者写一篇读后感。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满江红秋瑾的作品和思想,并给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满江红秋瑾的背景和重要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其作品和思想也有了进一步认识。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的词意,掌握词中的生字词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秋瑾的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满江红》的词意,掌握词中的生字词和典故。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体会秋瑾的思想感情,理解词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法:讲解《满江红》的词意、生字词和典故。
2. 朗读法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满江红》,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
3. 分析法分析法:分析《满江红》的结构、意象和语言,理解词的主题和情感。
4. 讨论法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秋瑾的视频,介绍秋瑾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秋瑾是谁吗?她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秋瑾的《满江红》。
2. 讲授新课讲解《满江红》的词意。
满江红是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等。
双调九十三字,前段八句五仄韵,后段十句六仄韵。
这首词是秋瑾在 1903 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讲解《满江红》中的生字词和典故。
例如,“四面歌残终破楚”中的“四面歌残”指的是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汉军包围,四面楚歌的典故;“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的“八年风味”指的是秋瑾在日本留学八年的经历;“苦将侬强派作蛾眉”中的“侬”是“我”的意思,“蛾眉”是指女子的眉毛,这里代指女子。
分析《满江红》的结构、意象和语言。
这首词的结构分为上下两片,上片主要写作者的身世和处境,下片主要写作者的理想和抱负。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通用3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通用3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第1篇诗歌赏析:一、作者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这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
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正积聚着愤怒的力量,将会有一场大风暴席卷中华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生。
诗歌题目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这里的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风”“雨”指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这首诗用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象征了“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以及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表现了年轻人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责任感,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忧虑。
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当时严峻的生存形势及国人的抗战热情,表达了诗人征服天下的勇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展现了诗人愿以天下为己任,征服每一个险涛恶浪的广阔胸怀。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两句诗中,“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动荡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冲过来的动态,体现了自然之力。
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
•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 烈!”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 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 我们眼前展开,作者运用“列与烈”两字 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着变化,来表达她的 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正是上接“苦将 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 步的思想发展。。
精品
词中典故
•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 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 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 于冲破家庭牢笼
• ④“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
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 忧虑。
精品
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 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 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 情。
清爱《经教大瑾湘庭典 代 小读神》育即兄乡。型年民
精品
秋瑾的爱情与婚姻
• 1895年,19岁的她跟 随做官的父亲秋寿南 来到湖南省湘潭县。 秋寿南在当地结识了 湘潭首富、曾国藩的 表弟王殿丞。王见秋 瑾生得秀美端庄,聪 慧可爱,就托媒人送 礼给儿子王廷钧提亲 。
秋瑾对于这桩婚事十分 不满,但在封建社会里 ,儿女的婚事只能依从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前期:1891-1904 • 后期:1904-1907
天换地的革命豪情,充
满了对祖国前途的深切
精品
满江红
•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 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 八年风味独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④,殊未屑!
•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 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 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 音,青衫湿⑦!
精品
写作背景
•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 随夫入京。
•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 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 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 ,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 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 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 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 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 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的女人
• 文成公主——最成功女外交官 • 万贵妃(明宪宗妃子)——最有
魅力的女人
• 秋瑾——最豪气的女人
秋瑾又是中国近代文学 史上杰出的女才子,其诗 词既有女子的“柔婉细 腻”,又有男儿的“豪迈 劲爽”,刚柔相济,阴阳相 和,体现了一种“中和之 美”和独具魅力的“女 性情怀”。
在国家民族面临危亡 的时候, 巾帼不让须眉的一代女侠秋瑾, 抛家弃子,女扮男装,东渡日 本,去追求另样的生,去追求 民族振兴的方法,把“最有豪 气的女人”这样的称谓献给这 样的女英雄的确是实至名归。
满江红
•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 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 八年风味独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④,殊未屑!
•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 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 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 音,青衫湿⑦!
精品
生平简介
秋瑾(1875—1907)
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
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
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
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
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
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精品
赏析
• “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 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 后兴奋而又愁苦的心理。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 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 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பைடு நூலகம்
精品
• 1875
秋 的 童 、 , 入 妹 县 其 的 生 主 秋 瑾 却 诗 《 念 家 四 督 父 小 于 革 瑾
是》百的塾人销秋官绍命是
的 诗 等 家 是 , , 总 寿 僚 兴 志 著
词,姓《受秋办南地的士名
家 、 但 》 三 封 瑾 。 曾 主 一 。 的 庭 明 她 、 字 建 稍 秋 任 家 个 近
1875年生于绍兴, 原名闺谨,字璿卿,自 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 ,汉侠女儿。浙江山阴 (今绍兴)人。是我国 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
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精品
历史上最拽的十个女子
• 长孙皇后(唐太宗)——最贤惠 的女人
• 上官婉儿——巾帼首相第一人 • 貂蝉——最早的女间谍 • 吕雉——最狠毒的女人 • 柳如是——最好命的红尘女子 • 李清照——最有才华的女人 • 夏姬(郑穆公之女)——最妖娆
1896年4月20日,王家彩
銮花轿吹吹打打把秋瑾
精品
迎了过去。
秋瑾的创作
• 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
很多诗词。现在《秋瑾
集》收存诗、词、歌二
百二十多首,另有集外
佚诗约十五首,攻二百 四十余首。如以1904年 东渡日本为界,其诗作
可分为前后期。
前期主要是咏物写景、 感事抒怀、思念亲友之
作。
后期主要是抒发立志改
精品
词中典故
• ③“不因人热”, 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 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 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 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 也。’灭灶更燃火。”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 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 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 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 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
精品
概括文章的内容
•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精品
【翻译】
•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
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
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
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