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食货志上译文

合集下载

《管子 治国》《汉书 食货志》(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管子 治国》《汉书 食货志》(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

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

今也仓禀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奸巧不生则民治。

窗而治,此王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材料二:贾谊说上曰: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缀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注]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注]疑:同“拟”,指与皇帝相比拟,较量。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今殴A民而归之B农C皆著于本D使天下各食E 其力F末技G游食之民H转而缘南亩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年,有中世、中等年纪以及中等收成的年岁等意思,文中指后者。

汉书·食货志(上)(5)全文

汉书·食货志(上)(5)全文

汉书·食货志(上)(5)全文(1)治官府:为官府修理房屋。

(2)长幼:抚育儿童。

(3)政:读为征。

急征暴赋:言急其征,暴其赋,而敛之又不以时(王念孙说)。

(4)朝令而暮(改)当具:言朝出令而暮则求具。

改:衍字。

唐写本无改字。

当:则也。

具:谓收齐租税(李庆善说)。

(5)倍称:谓取一偿二。

(6)积贮倍息:囤积居奇,以取成倍之利润。

(7)坐列贩卖:摆摊贩卖。

(8)奇赢:积储奇货以赚钱。

(9)阡陌之得:指土地之利。

(10)交通:交往勾结之意。

(11)游遨:游逛之意。

(12)乘坚策肥:乘着好车,驾赶肥马。

(13)履丝曳缟:脚穿丝鞋,披着宽长的绸衣。

曳:拖也。

谓衣长而拖于地。

今法律贱商人(1),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2),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3);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4),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5)。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6),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7),复卒三人(8)。

车骑者(9),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10),汤池百步(11),带甲百万(12),而亡(无)粟,弗能守也。

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13),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14)。

爵者,上之所擅(15),出于口而亡(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1)今法律贱商人:谓汉朝贱商。

但汉代人仍然重视商贾,当时镜、印等物多有重商之表示(陈直说)。

(2)乖迕:相违背之意。

第六篇《汉书·食货志》

第六篇《汉书·食货志》

第六篇《汉书·食货志》一、作者和成书经过《汉书》作者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

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

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

其父班彪(公元3年―54年),字叔皮,出身于汉代显贵之家,家世儒学,造诣颇深。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未全写)。

尔后,续补者多,如褚少孙,刘向、刘歆父子,冯商,卫衡,杨雄,史岑等。

班彪皆不满意,“以为其言鄙俗,不足以踵前史;又雄、歆褒美伪新,误后惑众,不当垂之后代者也。

于是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作《后传》六十五篇。

”(《史通、古今正史》)。

班固出身于“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的世代显贵家庭。

固“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后汉书、班固传》)这表明班固在少年时代,就已有了很好的史学修养。

班彪死时,固23岁。

返乡三年守孝,整理其父遗稿《史记后传》(65篇),被人告发“私改作国史”下狱治罪。

弟超闻讯上京力辩,具言固“著述之意”,“郡亦上其书”。

地方官将书稿送到京师。

明帝看罢,认为无不利,免其罪,召为校书郎,作兰台令史(掌校勘,治理文籍图书,秩600石),后迁为郎,典校秘书。

他奉诏修《汉书》,公元82年(章帝建初七年)书基本完成。

后升为玄武司马,秩比千石。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随窦宪出击匈奴为中护军,参预谋议,后窦宪图谋叛乱,被迫自杀,他受牵连免官被捕,死于狱中。

固死时尚存八表,天文志未成。

和帝命其妹昭补《八表》,马续负责《天文志》。

所以说《汉书》作者实为四人。

班昭(49-120年):名姬,字慧班,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

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和帝命其参考,东观藏书,为其补作,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

又命马续补作《天文志》汉书始出,以文义深奥,多难通晓,著名学者马融增从之受读,常出入宫迁皇后及诸贵人师事元,尊称为大家,着有《东征赋》《女诫》等。

元史—食货志

元史—食货志

志第四十二食货一《洪范》八政,食为首而货次之,盖食货者养生之源也。

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国非食货则无以为用。

是以古之善治其国者,不能无取于民,亦未尝过取于民,其大要在乎量入为出而已。

《传》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此先王理财之道也。

后世则不然,以汉、唐、宋观之,当其立国之初,亦颇有成法,及数传之后,骄侈生焉,往往取之无度,用之无节。

于是汉有告缗、算舟车之令,唐有借商、税间架之法,宋有经、总制二钱,皆掊民以充国,卒之民困而国亡,可叹也已。

元初,取民未有定制。

及世祖立法,一本于宽。

其用之也,于宗戚则有岁赐,于凶荒则有赈恤,大率以亲亲爱民为重,而尤惓藐于农桑一事,可谓知理财之本者矣。

世祖尝语中书省臣曰:「凡赐与虽有朕命,中书其斟酌之。

」成宗亦尝谓丞相完泽等曰:「每岁天下金银钞币所入几何?诸王驸马赐与及一切营建所出几何?其会计以闻。

」完泽对曰:「岁入之数,金一万九千两,银六万两,钞三百六十万锭,然犹不足于用,又于至元钞本中借二十万锭矣。

自今敢以节用为请。

」帝嘉纳焉。

世称元之治以至元、大德为首者,盖以此。

自时厥后,国用浸广。

除税粮、科差二者之外,凡课之入,日增月益。

至于天历之际,视至元、大德之数,盖增二十倍矣,而朝廷未尝有一日之蓄,则以其不能量入为出故也。

虽然,前代告缗、借商、经总等制,元皆无之,亦可谓宽矣。

其能兼有四海,传及百年者,有以也夫。

故仿前史之法,取其出入之制可考者:一曰经理,二曰农桑,三曰税粮,四曰科差,五曰海运,六曰钞法,七曰岁课,八曰盐法,九曰茶法,十曰酒醋课,十有一曰商税,十有二曰市舶,十有三曰额外课,十有四曰岁赐,十有五曰俸秩,十有六曰常平义仓,十有七曰惠民药局,十有八曰市籴,十有九曰赈恤,具著于篇,作《食货志》。

经理经界废而后有经理,鲁之履亩,汉之核田,皆其制也。

夫民之强者田多而税少,弱者产去而税存,非经理固无以去其害;然经理之制,苟有不善,则其害又将有甚焉者矣。

汉书 食货志

汉书  食货志

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山海,天地之臧,宜属少府,陛下弗私,以属大农佐赋。

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

浮食奇民欲擅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

其沮事之议,不可胜听。

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

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使属在所县。

”使仅、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

吏益多贾人矣。

(1)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谓大农令奏上盐铁丞孔仅、东郭咸阳的建议。

盐铁丞:官名。

主管盐铁官营。

(2)山海、大地之藏:指盐铁。

其它山海收入仍属少府。

(3)牢:坚实牢固之意(陈直说)。

牢盆:煮盐用的大铁盆。

(4)浮食奇民:指商贾及豪强。

管:掌管;垄断之意。

(5)羡:饶也。

奇羡:意谓暴利而富。

(6)役利细民:谓役使小民作苦工以谋利。

(7)沮事之议,不可胜听:意谓反时盐铁官营的议论颇多。

(8)釱(dì):刑具,脚镣之类。

(9)小铁官:汉武帝于产铁的郡县置铁官,主管铸造铁器;于不产铁的地方置小铁官,铸旧铁。

(10)使:令也。

属所在县:谓“掌所隶县铁器”(郭嵩焘《史记札记》卷三《平准书》)。

(11)乘传:谓乘传车传令。

举:皆也。

举行天下盐铁:谓全国都实行盐铁官营。

(12)作官府:设立主管盐铁的官府。

扬险咧汉连出兵三岁,诛羌,灭两粤,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

南阳、汉中以往,各以地比给初郡吏卒奉食币物,传车马被具。

而初郡又时时小反,杀吏,汉发南方吏卒往诛之,间岁万余人,费皆仰大农。

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故能澹之。

然兵所过县,县以为訾给毋乏而已,不敢言轻赋法矣。

(1)三年:指自元鼎五年至元封元年(前112——前110)。

(2)两越:南越与东越。

(3)番(pān)禹:县名。

今广州市。

初郡十七:新郡十七个。

晋灼曰:“元鼎六年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定西南夷以为武都、牂柯、越雟、沈黎、汶山郡,及《地理志》、《西南夷传》所置犍为、零陵、益州郡,凡十七。

志·食货志上(一)

志·食货志上(一)

志·食货志上(一)《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

老黄为您讲述精彩的《汉书》故事。

本章内容丰富多彩,一大堆中国汉字解释:“里、邻、族、党、乡”,“家乡”原来如此之大,“五谷丰登”原来是凑足了给朝廷的“公粮”。

“三顾茅庐”,诸葛亮应该是住在野外搭建的草棚子,所以张飞生了气嚷嚷要一把火烧了。

古代这个三年一次考核的制度,似乎更具科学性。

请看《<汉书>研读》第77章:志·食货志上(一)《尚书·洪范》中记载的八种政务官员,第一叫做“食”,第二叫做“货”。

“食”是指农业种植米谷可食之物;“货”是指可以穿用的布帛,以及金、刀、鱼、贝,这是用来分配财富流通货物互能有无的。

这二者是百姓生存的根本,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砍下木头成为耜,加工木头成为耒,把使用耒耜的益处传授给百姓”,这样食物就充足了。

“人们在中午聚集形成市场,招纳天下人民,聚积天下货物,交换后离开,使他们各得其所”,这样财物就能流通了。

食物充足货物流通,然后国库充实人民富足,这样政教风化就形成了。

黄帝以下“适应其变,使百姓不厌倦”。

帝尧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把天时节令传授给百姓”,帝舜任命后稷解决“百姓饥饿”问题,把其作为政治首位。

大禹平定洪水,安定九州,规范田地,根据各自距离首都的远近,把田赋交到盛贡物的椭圆形竹器中,劝勉天下交换有无,这样万国得到了有效治理。

商朝和周朝的强盛,《诗经》和《书经》中都有记载,主要倡导安定百姓,使他们富足后再进行教育。

所以《易经》中说:“天地的大德叫做生,圣人的大宝叫做位;如何守位叫做仁,如何聚人叫做财。

”财富是帝王用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的根本。

所以才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因此圣主用固定居住来管理百姓,建筑城邑让其居住,在井田中建起屋庐让他们平均房舍,开设市场进行财物流通,设立学校来教育他们,以便让士、农、工、商这四种人各有自己的本业。

食货志原文及翻译

食货志原文及翻译

食货志原文及翻译食货志(上)《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

“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

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

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舜命后稷以“黎民祖饥”,是为政首。

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茂迁有无,万国作乂。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故《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亡贫,和亡寡,安亡倾。

”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人有业。

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

理民之道,地著为本。

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

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

农民户人己受田,其家众男为余夫,亦以口受田如比。

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

此谓平土可以为法者也。

若山林、薮泽、原陵、淳卤之地,各以肥硗多少为差。

有赋有税。

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人也。

赋共车马、兵甲、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

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

第7讲:《汉书·食货志》研读

第7讲:《汉书·食货志》研读

宋叙五:《从司马迁到班固— —论中国经济思想的转折》, 《国史探微》2004年第5期
作者分析了西汉前期中国读书人的文章与思想, 如司马迁、贾谊和晁错,认为“这些人不但文 章好,而且讨论社会经济民生之大事,并且充 份表露了作者们的经济思想。如果学术环境不 变,在西汉中、后期,中国就会产生自己的经 济学、货币学、财政学(当然是中国特色的), 或者会令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社会(当然是中国 特色的)。

“食”,本意食物,引申为农业生 产,“货”本意布帛及货币,引申为 商业贸易。‘“食”与“货”为民生 之本,“食货”二字是中国古代对人 们生产活动和贸易交流的统称。

“食货志”是我国古代纪传体史书 中专门叙述历代财政经济制度、理财 思想、田亩、户口、农业生产、工商 贸易、手工业发展实况的志书。

■《汉书· 食货志》是汉书十志之一,分上、
《史记· 平准书》只能称得上半部 经济史,在记述时限上仅限于汉兴 至武帝时期,而《汉书· 食货志》 “自三代至王莽之诛,网罗前载, 其文详悉”; ■《史记· 平准书》在内容上对于经 济领域侧重于工商业,对于经济活 动过程侧重于流通过程,仅相当于 《汉书· 食货志》中“货”的部分。

撰述旨趣之异与行文格调之别
第七讲
《汉书· 食货志》研读
一、《汉书· 食货志》概说 二、《史记· 平准书》与 《汉书· 食货志》比较 三、《论积贮疏》与《论贵粟疏》 研读 四、班固经济思想分析 五、秦汉经济史研究参考文献
I.《汉书· 食货志》概说
“食货”释义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 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 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 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 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 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 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 教化成。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尧 命四子以“敬授民时”,舜命后稷以“黎民祖 饥”,是为政首。

汉书食货志1

汉书食货志1

班超投笔从戎是历史的美谈。在西域活 动前后达31年,封为定远候。后人用 “投笔从戎”来形容文人从军和弃文就 武。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 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总 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 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史记》、《汉书》比较
﹁汉 双代 子史 星学 座上 ﹂的
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内则街衢 洞达,闾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于 是既庶且富,娱乐无疆,都人士女, 殊异乎五方。……
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 霸,北眺五陵,名都对郭,邑居相 承,……下有郑、白之沃,衣食之源, 堤封五万,疆埸绮分,沟塍刻镂,原 隰龙鳞,决渠降雨,荷臿成云,五谷 垂颖,桑麻敷棻。
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班固完成了《汉书》的 主要部分。不料,公元92年,班固因受统治 阶级内部政争的牵连,入狱而死。这时尚有 “八表”和《天文志》未能写完,同时整个书 稿面临着散佚的危险。班昭受汉和帝之命,毅 然担起整理、续写《汉书》的重任。她补撰了 八表,又在马续的协助下,写出《天文志》, 终于最后全部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的编撰工作。
马续(生卒年代不详)
《后汉书》记载马续:“十六治诗,博 观群籍,善《九章算术》。”曾任度辽 将军,与中郎将梁并、乌桓校尉王元, 发边兵二万余人,打击吾斯、车纽等联 兵。元和四年(93年),班固着《汉书》 未成而死于狱中,皇帝命班昭(曹大家) 补写“八表”,而马续补写了《天文 志》。
班超(32年—102年)
译文:沿路前进走不了多久,就到了平丘县的北城边。 进入名胜的匡郭之地忍不住思绪遥远,当年孔夫子遭 受围困的情景如在眼前。那是个怎样衰乱的世道啊! 难怪会有圣人被围困的事件。我久久地在站在那里惆 怅徘徊,直到暮色降临而忘记回返。到了长桓县的地 界,顺道察访居住在郊外的农民。目睹了蒲城县的古 迹废墟,那里早已是荆棘丛生、灌木迷漫。我忧伤的 向身边的人请教再三,思慕着子路当年的威望和神灵。 卫国人都传颂他的勇敢和义气,到如今还无不称道颂 赞。蒲城东南是贤能的蘧瑗的家乡,那里的老百姓也 尊重他的坟地。

第六篇《汉书·食货志》

第六篇《汉书·食货志》

• 干戈日滋,行者齎,居者送,中外騷擾相奉,百 姓抏敝以巧法,財賂衰耗而不澹。
• 赍jī:自己携带的衣食用具。本意是指拿东西给人,送 给,也指凭借、借助。
• 相奉:意谓承受沉重的负担。 • 抏wán敝:犹凋敝。巧法:巧诈以避法。 • 澹:通“瞻”。
• 入物者補官,出貨者除罪,選舉陵夷,廉恥相冒 ,武力進用,法嚴令具。興利之臣自此而始。
西汉文帝首富——邓通
第六篇《汉书·食货志》
社会与发展学院 贾灿灿
教学目标
1
了解何谓《食货志》?
了解《汉书·食货志》的主要内容,
2
及其史学价值。
掌握选文中的繁体字、异体字,重
3
难点字词的字义,官职、地名、典 章制度等内容。
一、《汉书·食货志》介绍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 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 高后:吕雉(前241年-前 180年),字娥姁(xū), 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 吕太后等等。砀郡单父县 (今山东菏泽市单县)人 ,后世把她与唐朝的武则 天并称为“吕武”。
• 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 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她开 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
• 孝文五年,為錢益多 而輕,乃更鑄四銖錢 ,其文為“半兩”。 除盜鑄錢令,使民放 鑄。
第二段
• 武帝因文、景之蓄,忿胡、粵之害,即位數年, 嚴助、朱買臣等招徠東甌,事兩粵,江、淮之間 蕭然煩費矣。唐蒙、司馬相如始開西南夷,鑿山 通道千餘里,以廣巴蜀,巴蜀之民罷焉。彭吳穿 穢貊、朝鮮,置滄海郡,則燕、齊之間靡然發動 。及王恢謀馬邑,匈奴絕和親,侵擾北邊,兵連 而不解,天下共其勞。
• 干戈日滋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骚扰相奉百姓抏敝以 巧法财赂衰耗而不澹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选举 陵夷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而 始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论贵粟疏》出自《汉书;食货志》,作者晁错,是当时给汉文帝的奏疏,文章全面论述了“贵粟”(重视粮食)的重要性,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摆事实,讲道理,前后相承,步步深入,明允笃诚,强志成务。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论贵粟疏作者:晁错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汉书食货志上全文及翻译

汉书食货志上全文及翻译

汉书食货志上全文及翻译原文:管子日:“仓凛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日:“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襄。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熾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颜!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

世之有饥穰。

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一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菩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禀凛也,窃为陛下惜之。

译文: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

”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

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

”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

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

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

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

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

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百姓就要出卖儿女。

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

汉书·食货志(上)(6)全文

汉书·食货志(上)(6)全文

汉书·食货志(上)(6)全文是后,外事四夷(1),内兴功利(2),役费并兴(3),而民去本。

董仲舒说上曰(4):《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5),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

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6),而损生民之具也(7)。

愿陛下幸诏大司农(8),使关中民益种宿麦(9),令毋后时(10)。

又言:古者税民不过什一(11),其求易共(供);使民不过三日(12),其力易足。

民财内足以养老尽孝,外足以事上共(供)税(13),下足以畜妻子极爱(14),故民说(悦)从上(15)。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

又颛(专)川泽之利(16),管山林之饶(17),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18),已,复为正(19),一岁屯戍(20),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21),盐铁之利(22),二十倍于古。

或耕豪民之田(23),见税什五。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无)聊(24),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25),断狱岁以千万数。

汉兴,循而未改。

古井田法虽难卒(猝)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26),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

盐铁皆归于民。

去奴婢(27),除专杀之威(28)。

薄赋敛,省繇(徭)役,以宽民力。

然后可善治也。

仲舒死后,功费愈甚,天下虚耗,人复相食。

(1)四夷:指周围各族。

如匈奴、西南夷、两越等。

(2)功利:指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等。

(3)役费:指劳役、费用。

(4)董仲舒:本书有其传。

(5)麦禾不成:麦子与稻子收成不好。

(6)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谓这样每年失去《春秋》所重视的粮食作物。

(7)具:指吃饭问题。

(8)大司农:官名,掌管租税钱谷和国家财政收入。

九卿之一。

(9)益种宿麦:多种经冬小麦。

(10)后时:谓错过农时。

(11)不过什一:不超过十分之一。

汉书·食货志(上)(7)全文

汉书·食货志(上)(7)全文

汉书·食货志(上)(7)全文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蓄)积。

宣帝即位,用吏多选贤良,百姓安土,岁数丰穰(1),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

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于上(2),五凤中奏言(3):故事(4),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5),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6),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

又白增海租三倍(7),天子皆从其计。

御史大夫萧望之奏言(8):故御史属徐宫家在东莱(9),言往年加海租,鱼不出(10)。

长老皆言武帝时县官尝自渔(11),海鱼不出,后复予民,鱼乃出。

夫阴阳之感,物类相应,万事尽然。

今寿昌欲近籴漕关内之谷,筑仓治船,费直二万万余,有动众之功,恐生旱气,民被其灾(12)。

寿昌习于商功分铢之事,其深计远虑,诚未足任,宜且如故。

上不听。

漕事果便,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价)而籴,而利农,谷贵时减贾(价)而祟(13),名曰常平仓。

民便之。

上乃下诏,赐寿昌爵关内侯。

而蔡癸以好农使劝郡国(14),至大官。

(1)岁数丰穰:谓连年丰收。

(2)大司农中丞:官名。

属大司农,《百官表》未载。

能商功利:能够计算经济措施的功利。

(3)五凤:汉宣帝年号,共四年(前57 前54)。

(4)故事:指政事先例。

(5)岁漕:每年水运。

(6)上党:郡名。

治长子(在今山西长子西)。

太原:郡名。

治晋阳(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7)白:陈事。

海租:水产税。

汉代有海丞官,主海税,属少府。

(8)萧望之:本书有其传。

(9)御史属:御史大夫的属官。

东莱:郡名,治掖县(在今山东掖县)。

(10)鱼不出:谓鱼不浮出水面。

(11)县官:指官府。

(12)生旱气等句:此天人根应之说。

(13)减价而祟:王念孙说,价上脱一其字,粜下脱以利民三字。

(14)蔡癸:邯郸人,官弘农太守,见《艺文志》。

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1)。

二年(2),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3)。

《论贵粟疏》晁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论贵粟疏》晁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论贵粟疏》晁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论贵粟疏》出自《汉书·食货志》,作者晁错,是当时给汉文帝的奏疏,文章全面论述了“贵粟”(重视粮食)的重要性,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摆事实,讲道理,前后相承,步步深入,明允笃诚,强志成务。

作品原文:论贵粟疏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1),织而衣之也(2),为开其资财之道也(3)。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4),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5),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6),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7),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8),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9),中人弗胜(10),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11)。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12),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13)。

汉书食货志上译文.

汉书食货志上译文.

《尚书·洪范》篇论述先王治理国家的八项政务,一是农业生产,二是工商贸易。

农业生产说的是要种植好的五谷作为粮食;工商贸易说的是适宜穿的布和丝织品及用的金银铜铁铅龟壳贝壳钱币等,由于有这些东西,老百姓赖以生财牟利,互通有无。

二者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它兴起于神农氏时代。

据说神农氏,“砍削木头做耜(一种类似锹的农具),弯曲木头做耒(象木叉的农具),并以耕耘的好处,教导百姓”,从此,粮食便充足了。

那时实行“中午开始集市贸易,招徕全国的百姓,聚集各地的财物,交易完了就回去,各人获得自己所需的东西”,因而财物便开始流通了。

由于粮食充足,财物流通,这样国家才会殷实,人民才能富裕,因而教育感化人民的事情才得以实现。

到皇帝以后,据《易经》的记述,“这时器币使用不便利,于是便改变币制以利于通行,使百姓乐于他们的事业而不劳累”。

据《尚书.虞书.尧典》篇叙述,陶唐氏尧在位的时候,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教导人民按农时进行生产活动”;《尚书.舜典》篇记述,有虞氏舜当权的时候,命令后稷解决“老百姓开始陷于饥饿”的事,可见,他们都是把农业生产放在施政的第一位。

到夏虞氏代,治理洪水,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地域,规划好土地田亩,各地按照居住远近情况,交纳赋税和贡献土产,劝勉百姓们互通有无,以满足彼此的需要,从而使万国共享太平。

殷商,西周出现的兴盛时期,正如《诗经》,《尚书》上所叙述的,关键在于使百姓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同时教育他们。

所以,《易经》指出,“天地最大的恩惠就是使万物生长,君主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政权;用什么来巩固政权?就用仁爱:用什么来团聚百姓?就用财物。

”财物这个东西,帝王用来团聚百姓,巩固政权,养育芸芸众生,遵奉顺应上天的恩德,可说是治理国家安定人民的根本。

因此,有人说:“一个国家,不担忧财物少只担忧分配不平均,不担忧贫穷只担忧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大概分配平均就无所谓贫富,国家团结就不愁人少,百姓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汉书食货志上翻译

汉书食货志上翻译

汉书食货志上翻译原文: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

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贾谊说上曰: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赋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齩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基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于是上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

译文:汉文帝即位后,亲自奉行节俭的政策,想以此安定百姓。

此时,百姓风气与战国时接近,都是不爱务农爱经商。

于是贾谊上书皇帝,说:《管子》说:“不为吃饭担忧的人家才知道礼节。

”自古以来,人民要是吃不饱的话,就不可能被治理好。

古人说:“一个男人不耕种,家里就要受饿,一个女子不纺织,家里就要受寒。

”衣食的生产是受时节限制的,如果人力物力的使用不安排好,就都要白费了。

古代治天下的人极其仔细,因此储备充足。

当今不务农而去经商,吃饭的人多,(种地的人少,)这是对天下大大的伤害;荒废放荡的风俗与日俱增,这是天下大大的负担铺张。

对公家的损害,却没办法制止;命运将要颠覆,却没办法救济。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论贵粟疏》出自《汉书;食货志》,作者晁错,是当时给汉文帝的奏疏,文章全面论述了“贵粟”(重视粮食)的重要性,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摆事实,讲道理,前后相承,步步深入,明允笃诚,强志成务。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论贵粟疏作者:晁错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论贵粟疏》出自《汉书·食货志》,作者晁错,是当时给汉文帝的奏疏,文章全面论述了“贵粟”(重视粮食)的重要性,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摆事实,讲道理,前后相承,步步深入,明允笃诚,强志成务。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论贵粟疏文言文原文论贵粟疏作者:晁错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书·洪范》篇论述先王治理国家的八项政务,一是农业生产,二是工商贸易。

农业生产说的是要种植好的五谷作为粮食;工商贸易说的是适宜穿的布和丝织品及用的金银铜铁铅龟壳贝壳钱币等,由于有这些东西,老百姓赖以生财牟利,互通有无。

二者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它兴起于神农氏时代。

据说神农氏,“砍削木头做耜(一种类似锹的农具),弯曲木头做耒(象木叉的农具),并以耕耘的好处,教导百姓”,从此,粮食便充足了。

那时实行“中午开始集市贸易,招徕全国的百姓,聚集各地的财物,交易完了就回去,各人获得自己所需的东西”,因而财物便开始流通了。

由于粮食充足,财物流通,这样国家才会殷实,人民才能富裕,因而教育感化人民的事情才得以实现。

到皇帝以后,据《易经》的记述,“这时器币使用不便利,于是便改变币制以利于通行,使百姓乐于他们的事业而不劳累”。

据《尚书.虞书.尧典》篇叙述,陶唐氏尧在位的时候,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教导人民按农时进行生产活动”;《尚书.舜典》篇记述,有虞氏舜当权的时候,命令后稷解决“老百姓开始陷于饥饿”的事,可见,他们都是把农业生产放在施政的第一位。

到夏虞氏代,治理洪水,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地域,规划好土地田亩,各地按照居住远近情况,交纳赋税和贡献土产,劝勉百姓们互通有无,以满足彼此的需要,从而使万国共享太平。

殷商,西周出现的兴盛时期,正如《诗经》,《尚书》上所叙述的,关键在于使百姓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同时教育他们。

所以,《易经》指出,“天地最大的恩惠就是使万物生长,君主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政权;用什么来巩固政权?就用仁爱:用什么来团聚百姓?就用财物。

”财物这个东西,帝王用来团聚百姓,巩固政权,养育芸芸众生,遵奉顺应上天的恩德,可说是治理国家安定人民的根本。

因此,有人说:“一个国家,不担忧财物少只担忧分配不平均,不担忧贫穷只担忧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大概分配平均就无所谓贫富,国家团结就不愁人少,百姓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所以,贤明的君主统治百姓,要修筑城堡让百姓安居,规划房屋井田以平均土地,开设街市商店使财货流通,设立学校以教育百姓,这样,士农工商,四种人都有职业。

读书做官的人叫做士,开辟土地种植谷物的人叫做农,凭手艺技巧制造产品的人叫做工,互通有无出卖货物的人叫做商。

贤明的君主能够量才用人,安排百姓就业,使各行各业的人民尽力完成本职工作,所以,朝廷没有无能的官吏,城镇没有无业的游民,农村没有荒废的土地。

君主治理百姓,,要懂得农民以土地为本的道理。

所以,一定要制订步(长度单位)建立田亩,划分井田的界限。

井田制规定,土地六尺为一步,百步为一亩,一百亩为一夫,三夫为一屋,三屋为一井,一井就是一方里,九夫就是九百亩土地。

八家人共同耕种一井土地,各家分给私田一百亩,公田十亩,合计八百八十亩,其余二十亩用来。

建造房屋。

八家农户,共同作息,团结友爱,有危难事情时互相帮助,有疾病互相救护,因此百姓和睦相处,一同受着教育和感化,劳役和生产任务能够平均分担。

规定分给百姓的土地分为三等,上等肥田一个男丁一百亩,中等田一个男丁二百亩。

下等瘦田一个男丁三百亩。

上等田年年耕种不休耕,中等田耕种一年休耕一年,下等田耕种一年休耕二年,这些三年更替休耕的土地,由农户自己安排更换。

农民每户除户主授给田以外,家里其他的男丁作为余夫,同样按人口计算给与田地。

士工商家授予田地,五口人才当农夫一人。

这就叫做平均分配土地,是值得效法的。

其他像山林。

水泽,平原,丘陵,盐碱地,各以土地的肥瘦多少分为不同的等级。

国家规定人民要交纳的有赋和税。

税指公田要征收十分之一的税,手工业,商业,山林水泽的特产也要纳税。

赋,税的用途各有不同,赋用于供应军队车马和战士的武器盔甲的给养,作为充实库府供给赏赐的资财,各项税收则用于祭祀天地,祖庙,各种神灵,供给田子的一切用度,官吏的薪俸和官府的事务杂用。

百姓年满二十授给田,六十岁归田。

七十以上的人由国家供养,十岁以下的儿童,由国家抚养,十一岁以上的人,官府就要强制他们干活。

一定要栽种各种粮食作物,黍,稷,麻,麦,豆要交错种植,以防被各种自然灾害。

田里不准植树,因为妨碍五谷的生长。

提倡精耕细作,收割要像强盗敌寇来了一样(意即抢收)。

百姓要环绕自己的房屋种植桑树,开地种菜,菜地要分畦,蔬菜瓜果种植在疆界上。

发展家禽家畜,饲养鸡狗猪不要错过季节。

提倡妇女养蚕织布,这样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的衣服,七十岁的老人就可以吃肉。

百姓居住的处所,在田野的叫做庐(专供春夏居住的田中屋),在聚居之地叫做里。

五家作为一邻,五邻作为一里,四里作为一族,五族作为一党,五党作为一州,五洲作为一乡。

一乡有一万二千五百户。

邻设邻长,职位是下士,从邻长以上,每高一级职位也上升一级,到乡长的职位就是卿。

在里,乡两级办学校,里办的学校是序,乡办的学校是庠。

序用于礼教的启蒙,庠就是进行演习礼仪的教育以表示教育感化。

春耕季节一开始,命令百姓全部吃住在田里,冬季农事完毕才可以搬进屋里住。

这就是《诗经。

豳风。

七月》描绘的情景:“二月里忙下田,女人孩子一起干,送饭送汤到垄边。

”又说:“十月蟋蟀窜入床下,可怜儿子和老妻,快过年了,却住在这间草屋里。

”这是为了便于百姓适应四时节气的变化,防备盗贼的侵犯,学习礼仪和文化。

当春秋季节,百姓要下田的时候,每天清晨里官吏坐在里门外右侧的小屋里,邻长坐在里门外左侧的小屋里,检查出工情况,全部出去干活了才回去。

版纳傍晚收工的时候也要这样做。

农民手工要拿柴火回家,拿多拿少互相分别,头发花白的老人可以不拿。

冬天,百姓们已经搬进屋里住,同住一条巷子里的妇女,夜晚聚集在一起纺纱织布,这样妇女们一个月就能够做四十五天的工。

妇女们一定要互相在一起干的原因,是因为这样不但节省了灯火费用,而且能共同提高技术使产品质量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又合乎风俗习惯。

没有成家立室的青年男女,在外边用互相唱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个月份里,余子也来到学校受教育。

八岁儿童进小学,学习天文,地理,书法,计算等文化知识,使他们开始知道家庭长幼的各种礼仪。

十五岁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先王圣贤制定的礼乐仪式,使他们进一步知道朝廷君臣的礼数。

各级学校都要选拔优秀生入高一级学校去深造,乡一级学校的优秀生进入诸侯办的少学去深造。

诸侯每年又在少学中选拔优秀生贡献给天子去挑选,选中的入朝廷办的大学去深造,这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对于品行能力相当的人,还要考试他射箭的本领,然后才能担任官职。

每年初春月份,聚居地百姓将要分散到田野去耕种的时候,采诗的官吏摇着木制的大铃巡视于路上,向百姓采集民歌,把它献给朝廷乐师,配上乐曲,唱给天子听。

所以说贤明的君主不深入到民间察看而知道天下的民情。

上述就是先王制定土地制度以安定百姓,使百姓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的施政方针。

孔子曾说过:“君主治理千辆战车的大国,办事要谨慎,施政要讲信用,节省资财,爱护百姓,驱使百姓服役应不误农时。

”因此,百姓们都要互相劝勉,为国立功,乐于自己的事业,先公后私。

这就是《诗经。

小雅,大田》篇说的:“阴云布满天空,雨快要下了。

雨阿,先流到我的公田,再流到我的私田。

”那时候,百姓们耕种三年的收获,就能与下一年的粮食积蓄。

衣食丰足了百姓就知道光荣和耻辱,社会廉洁礼让成风,争斗诉讼的事就止息,所以先王规定三年考核一次各级官吏的政绩。

孔子说的“假使有人用我做官,一年可以移风易俗,三年就能大功告成”,他所希望的成功就是要做出上述那样的政绩。

官吏三年考核一次来决定罢免或是提升。

生产的发展要看粮食储备的多少,有三年的粮食储备,各项事业都有发展,这就叫做五谷丰登;再熟就叫做平,即有六年的粮食储备;三熟就叫做太平,即耕种二十七年,有九年的粮食储备。

这是君主的恩德泽被天下,先王的等级制度和相应的礼节仪式就可以建立和巩固了。

所以说“如有打算称王天下的人,必定要实行三十年的仁政才能成功”,这是必由之路。

到周王朝已经衰落的时候,朝廷的暴君和贪官污吏们忽视井田的界限,横征暴敛,滥用人力,政令不讲信用,上下互相诈骗,公田无人管理。

因此,鲁庄公首先废除井田制推行“初税亩”,《春秋》对这件事进行了讽刺,因为实行“初税亩”不仅使官吏们更贪,人民怨恨,致使灾害不断发生而祸乱从此开始。

周王朝衰落进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只重阴谋暴力而轻视仁义道德,先求占有财富而后讲礼让。

这个时候,李悝作为魏国的丞相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张,他认为方圆百里的土地面积,大概有九万顷,除掉山川河流和都城及百姓居住的面积的三分之一,还有田地六百万亩,若能勤加耕耘则每亩可以增产三斗,不认真耕作则减产也是三斗,以这个数字计算,方圆百里面积的上等田地的一增一减,就是一百八十万石粮食了。

他又说粮食卖得太贵损害一般人的利益,太贱则损害农民的利益;伤害了一般人的利益,他们会离散到别的地方去,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农业生产搞不好,国家就会贫穷。

所以,粮食太贵了或是太贱了,都不好,他对百姓的伤害都是一样的。

善于治理国家的当权者,一定要使百姓的利益不受到伤害同时还要鼓励农民搞好生产,现在,一般农户一个男劳力负担五口人,耕种一百亩田,一年每亩收粮食案一石半米计算,合计收粮食一百五十石,除掉纳税占十分之一计十五石,余下一百三十五石,口粮,每人每月一石米,全家五口一年的口粮是九十石,扣除则剩四十五石。

每石粮食卖钱三十,共计得钱一千三百五十,除掉社闾春秋祭祀社神摊派钱三百,尚余钱一千零五十。

添置衣服大概每人花钱三百,五口人一年就要一千五百钱,光这笔开支就短少钱四百五十。

若不幸有疾病丧葬的费用,还有完纳赋税的开支这里尚未包括,这就是农民所以长期贫困,不鼓励农民发展生产,而使粮价这样昂贵的原因。

因此,善于稳定粮食价格的当权者,一定要认真的调查研究上中下三种年成的农户收获情况,上等的丰收之年,若增产四倍,百亩收粮食六百石,除掉赋税及口粮余下四百石;中等的丰收年,若增产三倍,百亩粮食四百五十石,除掉纳税和口粮余下三百石;下等丰收年,产量翻一番,百亩收粮食三百石,扣除赋税及口粮,余下一百石。

小灾荒年成减产三分之一,百亩只能收一百石;中灾荒年成减产一半,百亩收粮食七十石;大灾荒年成减产五分之四,百亩收三十石。

所以,要考虑这两种不同年景的情况,来决定官府对粮食的收购数额,大丰收之年,官府收购它三百石,余下一百让农民自己储备;中等丰收之年,官府收购它二百石,下等丰收之年就只应收五十石,这样,使农民的利益得到适当的满足,又平稳了粮价,而等粮价平稳了就停止收购,若遇上灾荒,官府则以丰补歉,小灾年就把小丰收年受的粮食卖出,中灾就卖中等丰收年的,大灾就卖大丰收年的,。

这样,虽然遇上水旱天灾的饥荒年成,粮食价格不抬高而百姓也就不会流散,这就使取有余补不足的办法。

这个办法在魏国实行以后,国家因此强盛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