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食货志上译文

合集下载

汉书·食货志

汉书·食货志

汉书·食货志

汉武帝是西汉王朝的第七代皇帝,他开始变法以后,曾经想把国家治理得更好。他决心要消除社会的弊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积极的推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富裕的政策和措施。比如说,农业上采取了奖励耕织、进一步减轻田租的办法;盐铁官营,统一铸造五铢钱;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则推行和推广比较进步的“断诸北道”和“绝大姓请托”等具体的政策。汉武帝通过改革,大力的发展了国家的生产力,使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因而为以后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司马迁看来,如果当时的太子能够继承皇位,那么历史可能会被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局面所改写。在汉朝的最初几年里,霍光就已经开始为以后做打算了。他把财政大权牢牢地抓在手中,并且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势力。这样做,无非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许将来还能成为新皇帝的托孤重臣呢! 汉武帝临死的时候,只留下了幼子刘弗陵作为接班人,也就是日后的汉昭帝。霍光此时必须尽快选择一个合适的人物,才能保证这项重任顺利地完成。不然,霍光随时都可能被诛灭九族。为了找到合适的人选,霍光开始动用一切手段,包括出重金悬赏的办法。最终,霍光物色了一个名叫金赏的人。金赏从小就很聪明,长大以后当了大官,后来又娶了汉武帝的女儿做老婆,一直深受信任。

“自是百姓充实,四夷宾服,强宗大族咸慕义而归附,蛮夷率服,称为‘贤’,吏民归汉如流水。”金赏“赏进,有不善,辄以法诛之,

由是莫不畏栗,更相告戒,毋敢为非。”金赏“常居官持平,终不阿私,群下吏民上书言得失,辄报闻,咸以为便。”金赏还能严格要求部属,“尝夜出,见其郎中持尺阅视,辄以法诛之。由是吏民莫敢为非法,禁止甚严,奸邪畏之,莫敢犯法,赏至烦苦不可详,或至断人鼻面乃已。”金赏是一个精通法律的人,也是一个很有威望的人。但是霍光为什么一定要选他来做太子呢?原来,金赏虽然在政事上很得力,在处理国家大事方面很有一套,但是金赏是一个宦官,不是一个皇亲国戚,因而不容易掌控。而且,金赏身上还存在着致命的缺点——结党营私。

第六篇《汉书·食货志》

第六篇《汉书·食货志》

第六篇《汉书·食货志》

一、作者和成书经过

《汉书》作者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

其父班彪(公元3年―54年),字叔皮,出身于汉代显贵之家,家世儒学,造诣颇深。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未全写)。尔后,续补者多,如褚少孙,刘向、刘歆父子,冯商,卫衡,杨雄,史岑等。班彪皆不满意,“以为其言鄙俗,不足以踵前史;又雄、歆褒美伪新,误后惑众,不当垂之后代者也。于是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作《后传》六十五篇。”(《史通、古今正史》)。

班固出身于“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的世代显贵家庭。

固“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后汉书、班固传》)这表明班固在少年时代,就已有了很好的史学修养。

班彪死时,固23岁。返乡三年守孝,整理其父遗稿《史记后传》(65篇),被人告发“私改作国史”下狱治罪。弟超闻讯上京力辩,具言固“著述之意”,“郡亦上其书”。地方官将书稿送到京师。明帝看罢,认为无不利,免其罪,召为校书郎,作兰台令史(掌校勘,治理文籍图书,秩600石),后迁为郎,典校秘书。他奉诏修《汉书》,公元82年(章帝建初七年)书基本完成。后升为玄武司马,秩比千石。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随窦宪出击匈奴为中护军,参预谋议,后窦宪图谋叛乱,被迫自杀,他受牵连免官被捕,死于狱中。

固死时尚存八表,天文志未成。和帝命其妹昭补《八表》,马续负责《天文志》。所以说《汉书》作者实为四人。

汉书 食货志

汉书  食货志

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山海,天地之臧,宜属少府,陛下弗私,以属大农佐赋。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浮食奇民欲擅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其沮事之议,不可胜听。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使属在所县。”使仅、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吏益多贾人矣。

(1)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谓大农令奏上盐铁丞孔仅、东郭咸阳的建议。盐铁丞:官名。主管盐铁官营。(2)山海、大地之藏:指盐铁。其它山海收入仍属少府。(3)牢:坚实牢固之意(陈直说)。牢盆:煮盐用的大铁盆。(4)浮食奇民:指商贾及豪强。管:掌管;垄断之意。(5)羡:饶也。奇羡:意谓暴利而富。(6)役利细民:谓役使小民作苦工以谋利。(7)沮事之议,不可胜听:意谓反时盐铁官营的议论颇多。(8)釱(dì):刑具,脚镣之类。(9)小铁官:汉武帝于产铁的郡县置铁官,主管铸造铁器;于不产铁的地方置小铁官,铸旧铁。(10)使:令也。属所在县:谓“掌所隶县铁器”(郭嵩焘《史记札记》卷三《平准书》)。(11)乘传:谓乘传车传令。举:皆也。举行天下盐铁:谓全国都实行盐铁官营。(12)作官府:设立主管盐铁的官府。

险咧汉连出兵三岁,诛羌,灭两粤,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南阳、汉中以往,各以地比给初郡吏卒奉食币物,传车马被具。而初郡又时时小反,杀吏,汉发南方吏卒往诛之,间岁万余人,费皆仰大农。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故能澹之。然兵所过县,县以为訾给毋乏而已,不敢言轻赋法矣。

汉书食货志1

汉书食货志1

译文:沿路前进走不了多久,就到了平丘县的北城边。 进入名胜的匡郭之地忍不住思绪遥远,当年孔夫子遭 受围困的情景如在眼前。那是个怎样衰乱的世道啊! 难怪会有圣人被围困的事件。我久久地在站在那里惆 怅徘徊,直到暮色降临而忘记回返。到了长桓县的地 界,顺道察访居住在郊外的农民。目睹了蒲城县的古 迹废墟,那里早已是荆棘丛生、灌木迷漫。我忧伤的 向身边的人请教再三,思慕着子路当年的威望和神灵。 卫国人都传颂他的勇敢和义气,到如今还无不称道颂 赞。蒲城东南是贤能的蘧瑗的家乡,那里的老百姓也 尊重他的坟地。
《漢書·食貨志上》 (節選)講析
題解
《漢書》,作者班固。 班彪 班昭 馬續 班超
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
班彪字叔皮,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 東北)人,出身于漢代顯貴和儒學之 家,受家學影響很大。從小好古敏求, 與其兄班嗣遊學不輟,才名漸顯。東 漢初,舉茂才,任徐縣令,因病免官。 班彪學博才高,專力從事于史學著述。 寫成《後傳》60餘篇,斟酌前史,糾 正得失,為後世所重。
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为人有大 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 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 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 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 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 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第六篇《汉书·食货志》

第六篇《汉书·食货志》

• 高后:吕雉(前241年-前 180年),字娥姁(xū), 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 吕太后等等。砀郡单父县 (今山东菏泽市单县)人 ,后世把她与唐朝的武则 天并称为“吕武”。
• 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 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她开 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
• 孝文五年,為錢益多 而輕,乃更鑄四銖錢 ,其文為“半兩”。 除盜鑄錢令,使民放 鑄。
书——志
史记“八书”: 礼、乐、律、历 天官、封禅 河渠、平准
汉书“十志”: 礼乐、律历、天文、 郊祀、沟洫、食货、 刑法、五行、地理、 艺文
《食货志》 是指中国纪传体史书中专述经济史的篇名。 内容大致有财政经济制度、农业生产、工商 贸易、手工业发展情况和田制、户口、赋役、 漕运、仓库、钱法、盐法、杂税、市籴、会 计(国家预算)等制度。
注释
• 漢興,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黃金一斤。而 不軌逐利之民蓄積餘贏以稽市物,痛騰躍,米至石萬錢 ,馬至匹百金。
• 荚钱:小如榆荚的钱。 • 黄金一斤:黄金以斤两计算重量。 • 不轨逐利之民:指商贾。余赢:赢余之财。稽:窥探行
情之意。
• 痛:甚也。腾跃:犹今言飞涨。 • 译文:汉朝兴起后,认为秦朝钱币重而难以应用,改命
• 选举:选举官吏的制度。陵夷:衰败。 • 武力进用:以武力为进身之阶。 • 法严令具:法令严酷苛细。 • 兴利之臣:指桑弘羊、东郭咸阳、孔仅等。 • 自此而始:从此开始掌权用事。

《汉书补注》补正(食货志上)

《汉书补注》补正(食货志上)

作者: 金少英;李庆善

出版物刊名: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8-75页

主题词: 补正;食货志;补注;王先谦;汉书;颜师古;杨树达;说文;史记;唐写本

摘要: <正> 食货志补正案:食货志上篇言食,下篇言货。但上篇省段自“洪范八政”至“地亡旷土”均食货并言,实总冒全文。自“理民之道”以下始依时代叙述。洪范八政补正案:洪范,尚书篇名。洪,大也;范,法也,训见尔雅释诂。尚书洪范篇箕子为周武王述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引大传云:“八政何以先食?传曰:

晁错《论贵粟疏》原文与翻译

晁错《论贵粟疏》原文与翻译

晁错《论贵粟疏》原文与翻译

晁错《论贵粟疏》原文与翻译

《论贵粟疏》是汉代大臣晁错的文章,出自《汉书·食货志》,是当时给汉文帝的奏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晁错《论贵粟疏》原文与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

注释:

(1)食(sì)之:给他们吃。“食”作动词用。

《历代食货志全译》(上、下)----理财通鉴

《历代食货志全译》(上、下)----理财通鉴

《历代⾷货志全译》(上、下)----理财通鉴

惭愧的狠。读书太少了——这是我看到“⾷货志”三个字以后的第⼀反应。⾷货志——中国古⽼的政治经济学!搜索到《历代⾷货志全译》⼀书的内容提要放到这⾥,权作警钟。

看来⼈们既不可妄⾃尊⼤——⾃以为读了什么书、知道什么事⽽趾⾼⽓扬,也不可妄⾃菲薄——把⾃⼰的进取⼼随意抹煞。我曾经总结过⼀句:不见⼤海,不知⾃⼰渺⼩;不登⾼⼭,不知⾃⼰伟岸。⼈这⼀⽣,只有活到⽼,学到⽼才只能说“好”,哪⾥敢说“明⽩”呢。

《历代⾷货志全译》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全部正史(从《史记》直⾄《清史稿》)中的财政经济专篇----《⾷货志》和《货殖传》,对于古涩的词句和今⼈不熟悉的典章制度、官职衙署、重⼤事件的历史背景,⼀⼀做了简明的注释,并字斟句酌地将全⽂译为现代汉语。

我国古代治国者⼗分重视理财活动,数千年来创⾏过许多⾏之有效的社会经济措施和财政赋税制度,保证了中国⽂明的绵延不断。历代优秀思想家更是不断提出了许多卓异的理财思想、理财理论和观点。《⾷货志》中详细记载了我国历代的⼈⼝数量,耕地⾯积,粮⾷总产和单产数量等统计数据,为研究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和⽅向,提供了基础数据;也记述了我国封建⼟地私有制的形成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财政赋税制度的演变;记述了我国赋税形态从劳役经实物到货币化的演变轨迹。对于中国历史上⾮常突出的农业与⼯商业的关系问题,封建统治者“农本⼯商末”的对策,以及与此相关的专卖制度,都可从《⾷货志》中找到来龙去脉。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民智慧的先进耕作技术,⽐如区⽥法、代⽥法等《⾷货志》中也都有详细记载。就思想成果来说,管仲、商鞅、桑弘⽺、刘晏、王安⽯、张居正的经济思想,以及他们改⾰赋税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思想和实践,在《⾷货志》的记述中也都历历在⽬。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优美名句及翻译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优美名句及翻译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优美名句及翻译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汉书·食货志》

《汉书·食货志》

《汉书·食货志》

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贾谊说上曰: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赋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齩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基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于是上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

译文:

汉文帝即位后,亲自奉行节俭的政策,想以此安定百姓。此时,百姓风气与战国时接近,都是不爱务农爱经商。于是贾谊上书皇帝,说:

《管子》说:“不为吃饭担忧的人家才知道礼节。”自古以来,人民要是吃不饱的话,就不可能被治理好。古人说:“一个男人不耕种,家里就要受饿,一个女子不纺织,家里就要受寒。”衣食的生产是受时节限制的,如果人力物力的使用不安排好,就都要白费了。古代治天下的

汉书食货志上全文及翻译

汉书食货志上全文及翻译

汉书食货志上全文及翻译

原文:

管子日:“仓凛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日:“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襄。”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熾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颜!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一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菩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禀凛也,窃为陛下惜之。

译文: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

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及秦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翻译

及秦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翻译

及秦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翻译

译文: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破坏了井田制,广开良田,奖励耕战。

出自《汉书·食货志》,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上)(6)全文

汉书·食货志(上)(6)全文

汉书·食货志(上)(6)全文

是后,外事四夷(1),内兴功利(2),役费并兴(3),而民去本。董仲舒说上曰(4):《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5),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6),而损生民之具也(7)。愿陛下幸诏大司农(8),使关中民益种宿麦(9),令毋后时(10)。又言:古者税民不过什一(11),其求易共(供);使民不过三日(12),其力易足。民财内足以养老尽孝,外足以事上共(供)税(13),下足以畜妻子极爱(14),故民说(悦)从上(15)。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又颛(专)川泽之利(16),管山林之饶(17),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18),已,复为正(19),一岁屯戍(20),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21),盐铁之利(22),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23),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无)聊(24),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25),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卒(猝)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26),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27),除专杀之威(28)。薄赋敛,省繇(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仲舒死后,功费愈甚,天下虚耗,人复相食。

(1)四夷:指周围各族。如匈奴、西南夷、两越等。(2)功利:指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等。(3)役费:指劳役、费用。(4)董仲舒:本书有其传。(5)麦禾不成:麦子与稻子收成不好。(6)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谓这样每年失去《春秋》所重视的粮食作物。(7)具:指吃饭问题。(8)大司农:官名,掌管租税钱谷和国家财政收入。九卿之一。(9)益种宿麦:多种经冬小麦。(10)后时:谓错过农时。(11)不过什一:不超过十分之一。(12)使民:谓使民服役。(13)事上供税:事奉皇上,贡纳赋税。(14)极爱:尽其爱。(15)说(悦):王先谦曰:唐写本说下有而字,当据补。(16)川泽之利:指鱼、盐之类。(17)山林之饶:指矿产与木材之类。(18)月:谓每年一个月。更卒:成年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轮番给本县服役。(19)正:指正卒。成年男子在郡县服役,受军事训练,维持地方治安;还要赴京师作卫士,或保卫京城,或给诸官府服务,或守卫离宫别苑,或为官府养马,等等。(20)屯戍:也称徭戍或戍边。成年男子调到边疆,从事边防事宜。(21)田租:按田亩所征之税。古时以征自田亩的收入曰租,而征自工商货物的收入曰税,后世不分,合称租税。口赋:或称口钱、口算。即人头税。汉代对十五岁至五十六岁成年人征税,每人一百二十钱,称为算赋。又对七岁至十四岁的儿童征税,每人每年纳二十钱,武帝另加三钱以补充车骑马之用。(22)盐铁之利:官府专卖盐铁,占据其利。(23)或耕豪民之田:谓租用豪富地主之田。税什五:十分之五的田税。(24)无聊:意谓无以为生。(25)赭衣:指罪犯。(26)名田:占田。(27)去:免去。(28)专杀:指擅杀奴婢。(29)

《论贵粟疏》晁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论贵粟疏》晁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论贵粟疏》晁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

《论贵粟疏》出自《汉书·食货志》,作者晁错,是当时给汉文帝的奏疏,文章全面论述了“贵粟”(重视粮食)的重要性,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摆事实,讲道理,前后相承,步步深入,明允笃诚,强志成务。

作品原文:

论贵粟疏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1),织而衣之也(2),为开其资财之道也(3)。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4),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5),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6),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7),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8),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9),中人弗胜(10),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注释】

选自《汉书·食货志》。轻暖:狐裘或丝绵做的冬衣。甘旨:甜美的食物。

【译文】

在寒冷的天气,人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冬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人在饥寒交迫之时, 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赏析】

普通老百姓每日忧心最多的就是生计问题了,只有解决了他们的温饱,才有可能施以教化,否则若生存得不到保障,又怎么谈廉耻之心呢?中国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在生产力低下、粮食生产仍很有限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粮食问题也就成了一个民生所系、与治乱密切相关的大问题,所以统治者都把如何拥有更多的粮食当成拥有天下的先决条件。晁错因此上书文帝,提出重农贵粟的建议,提醒皇帝要让老百姓务必从事农桑,政府要少收赋税,广积粮食,使粮仓装得满满的,随时防备水旱灾害,只有这样做才能得到并拥有自已的人民。如果统治者只想到一己之安乐而不顾百姓之死活,官逼民反说不定哪天就把他推上了断头台。

多年来,中国的一号文件都是以农为主!民衣食为天!!国以粮为本

食货志原文及翻译

食货志原文及翻译

食货志(上)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舜命后稷以“黎民祖饥”,是为政首。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茂迁有无,万国作乂。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故《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亡贫,和亡寡,安亡倾。”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人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

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农民户人己受田,其家众男为余夫,亦以口受田如比。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此谓平土可以为法者也。若山林、薮泽、原陵、淳卤之地,各以肥硗多少为差。有赋有税。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人也。赋共车马、兵甲、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七十以上,上所养也;十岁以下,上所长也;十一以上,上所强也。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女修蚕织,则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

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_国学经典

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_国学经典

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舜命后稷以“黎民祖饥”,是为政首。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茂迁有无,万国作乂。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故《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亡贫,和亡寡,安亡倾。”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人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

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农民户人己受田,其家众男为余夫,亦以口受田如比。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此谓平土可以为法者也。若山林、薮泽、原陵、淳卤之地,各以肥硗多少为差。有赋有税。税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书·洪范》篇论述先王治理国家的八项政务,一是农业生产,二是工商贸易。农业生产说的是要种植好的五谷作为粮食;工商贸易说的是适宜穿的布和丝织品及用的金银铜铁铅龟壳贝壳钱币等,由于有这些东西,老百姓赖以生财牟利,互通有无。二者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它兴起于神农氏时代。据说神农氏,“砍削木头做耜(一种类似锹的农具),弯曲木头做耒(象木叉的农具),并以耕耘的好处,教导百姓”,从此,粮食便充足了。那时实行“中午开始集市贸易,招徕全国的百姓,聚集各地的财物,交易完了就回去,各人获得自己所需的东西”,因而财物便开始流通了。由于粮食充足,财物流通,这样国家才会殷实,人民才能富裕,因而教育感化人民的事情才得以实现。到皇帝以后,据《易经》的记述,“这时器币使用不便利,于是便改变币制以利于通行,使百姓乐于他们的事业而不劳累”。据《尚书.虞书.尧典》篇叙述,陶唐氏尧在位的时候,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教导人民按农时进行生产活动”;《尚书.舜典》篇记述,有虞氏舜当权的时候,命令后稷解决“老百姓开始陷于饥饿”的事,可见,他们都是把农业生产放在施政的第一位。到夏虞氏代,治理洪水,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地域,规划好土地田亩,各地按照居住远近情况,交纳赋税和贡献土产,劝勉百姓们互通有无,以满足彼此的需要,从而使万国共享太平。殷商,西周出现的兴盛时期,正如《诗经》,《尚书》上所叙述的,关键在于使百姓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同时教育他们。所以,《易经》指出,“天地最大的恩惠就是使万物生长,君主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政权;用什么来巩固政权?就用仁爱:用什么来团聚百姓?就用财物。”财物这个东西,帝王用来团聚百姓,巩固政权,养育芸芸众生,遵奉顺应上天的恩德,可说是治理国家安定人民的根本。因此,有人说:“一个国家,不担忧财物少只担忧分配不平均,不担忧贫穷只担忧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大概分配平均就无所谓贫富,国家团结就不愁人少,百姓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贤明的君主统治百姓,要修筑城堡让百姓安居,规划房屋井田以平均土地,开设街市商店使财货流通,设立学校以教育百姓,

这样,士农工商,四种人都有职业。读书做官的人叫做士,开辟土地种植谷物的人叫做农,凭手艺技巧制造产品的人叫做工,互通有无出卖货物的人叫做商。贤明的君主能够量才用人,安排百姓就业,使各行各业的人民尽力完成本职工作,所以,朝廷没有无能的官吏,城镇没有无业的游民,农村没有荒废的土地。

君主治理百姓,,要懂得农民以土地为本的道理。所以,一定要制订步(长度单位)建立田亩,划分井田的界限。井田制规定,土地六尺为一步,百步为一亩,一百亩为一夫,三夫为一屋,三屋为一井,一井就是一方里,九夫就是九百亩土地。八家人共同耕种一井土地,各家分给私田一百亩,公田十亩,合计八百八十亩,其余二十亩用来。建造房屋。八家农户,共同作息,团结友爱,有危难事情时互相帮助,有疾病互相救护,因此百姓和睦相处,一同受着教育和感化,劳役和生产任务能够平均分担。

规定分给百姓的土地分为三等,上等肥田一个男丁一百亩,中等田一个男丁二百亩。下等瘦田一个男丁三百亩。上等田年年耕种不休耕,中等田耕种一年休耕一年,下等田耕种一年休耕二年,这些三年更替休耕的土地,由农户自己安排更换。农民每户除户主授给田以外,家里其他的男丁作为余夫,同样按人口计算给与田地。士工商家授予田地,五口人才当农夫一人。这就叫做平均分配土地,是值得效法的。其他像山林。水泽,平原,丘陵,盐碱地,各以土地的肥瘦多少分为不同的等级。国家规定人民要交纳的有赋和税。税指公田要征收十分之一的税,手工业,商业,山林水泽的特产也要纳税。赋,税的用途各有不同,赋用于供应军队车马和战士的武器盔甲的给养,作为充实库府供给赏赐的资财,各项税收则用于祭祀天地,祖庙,各种神灵,供给田子的一切用度,官吏的薪俸和官府的事务杂用。百姓年满二十授给田,六十岁归田。七十以上的人由国家供养,十岁以下的儿童,

由国家抚养,十一岁以上的人,官府就要强制他们干活。一定要栽种各种粮食作物,黍,稷,麻,麦,豆要交错种植,以防被各种自然灾害。田里不准植树,因为妨碍五谷的生长。提倡精耕细作,收割要像强盗敌寇来了一样(意即抢收)。百姓要环绕自己的房屋种植桑树,开地种菜,菜地要分畦,蔬菜瓜果种植在疆界上。发展家禽家畜,饲养鸡狗猪不要错过季节。提倡妇女养蚕织布,这样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的衣服,七十岁的老人就可以吃肉。

百姓居住的处所,在田野的叫做庐(专供春夏居住的田中屋),在聚居之地叫做里。五家作为一邻,五邻作为一里,四里作为一族,五族作为一党,五党作为一州,五洲作为一乡。一乡有一万二千五百户。邻设邻长,职位是下士,从邻长以上,每高一级职位也上升一级,到乡长的职位就是卿。在里,乡两级办学校,里办的学校是序,乡办的学校是庠。序用于礼教的启蒙,庠就是进行演习礼仪的教育以表示教育感化。春耕季节一开始,命令百姓全部吃住在田里,冬季农事完毕才可以搬进屋里住。这就是《诗经。豳风。七月》描绘的情景:“二月里忙下田,女人孩子一起干,送饭送汤到垄边。”又说:“十月蟋蟀窜入床下,可怜儿子和老妻,快过年了,却住在这间草屋里。”这是为了便于百姓适应四时节气的变化,防备盗贼的侵犯,学习礼仪和文化。当春秋季节,百姓要下田的时候,每天清晨里官吏坐在里门外右侧的小屋里,邻长坐在里门外左侧的小屋里,检查出工情况,全部出去干活了才回去。版纳傍晚收工的时候也要这样做。农民手工要拿柴火回家,拿多拿少互相分别,头发花白的老人可以不拿。冬天,百姓们已经搬进屋里住,同住一条巷子里的妇女,夜晚聚集在一起纺纱织布,这样妇女们一个月就能够做四十五天的工。妇女们一定要互相在一起干的原因,是因为这样不但节省了灯火费用,而且能共同提高技术使产品质量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又合乎风俗习惯。没有成家立室的青年男女,在外边用互相唱和

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个月份里,余子也来到学校受教育。八岁儿童进小学,学习天文,地理,书法,计算等文化知识,使他们开始知道家庭长幼的各种礼仪。十五岁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先王圣贤制定的礼乐仪式,使他们进一步知道朝廷君臣的礼数。各级学校都要选拔优秀生入高一级学校去深造,乡一级学校的优秀生进入诸侯办的少学去深造。诸侯每年又在少学中选拔优秀生贡献给天子去挑选,选中的入朝廷办的大学去深造,这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对于品行能力相当的人,还要考试他射箭的本领,然后才能担任官职。

每年初春月份,聚居地百姓将要分散到田野去耕种的时候,采诗的官吏摇着木制的大铃巡视于路上,向百姓采集民歌,把它献给朝廷乐师,配上乐曲,唱给天子听。所以说贤明的君主不深入到民间察看而知道天下的民情。

上述就是先王制定土地制度以安定百姓,使百姓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的施政方针。孔子曾说过:“君主治理千辆战车的大国,办事要谨慎,施政要讲信用,节省资财,爱护百姓,驱使百姓服役应不误农时。”因此,百姓们都要互相劝勉,为国立功,乐于自己的事业,先公后私。这就是《诗经。小雅,大田》篇说的:“阴云布满天空,雨快要下了。雨阿,先流到我的公田,再流到我的私田。”那时候,百姓们耕种三年的收获,就能与下一年的粮食积蓄。衣食丰足了百姓就知道光荣和耻辱,社会廉洁礼让成风,争斗诉讼的事就止息,所以先王规定三年考核一次各级官吏的政绩。孔子说的“假使有人用我做官,一年可以移风易俗,三年就能大功告成”,他所希望的成功就是要做出上述那样的政绩。官吏三年考核一次来决定罢免或是提升。生产的发展要看粮食储备的多少,有三年的粮食储备,各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