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帝内经》语言的意象美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隐喻语言的类型与功能

《黄帝内经》隐喻语言的类型与功能

《黄帝内经》隐喻语言的类型与功能谢菁;贾春华【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中隐喻语言的类型及功能,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挖掘中医语言的特点.方法: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角度进行研究.结果:<黄帝内经>中隐喻语言的类型可分为:自然型、社会型、哲学型;其功能主要有:直接描述和解释人体正常的生命功能;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指导治疗原则;构建中医的基础范畴、核心概念和隐喻模型.结论: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中蕴含着大量的隐喻语言.古代中医学家在认知生命现象、构建中国医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大量运用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哲学思想中各种已知的范畴或概念进行隐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医隐喻语言,对中医学的概念及范畴化、中医理论术语和模型的创建、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Objective: In this paper we preliminarily study the types and functions of metaphorical language in Chinese medical classics Internal Classic of Huang Di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al language.Methods: We use metaphor theorie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r study.Results: The types of metaphorical language in Internal Classic of Huang Di can be divided into: natural type, Social type, type of philosophy; Its functions are: to directly describe and interpret normal life functions of human body; to explain development of disease and to guide treatment principles; to build basic categories ,core concepts and metaphor model of Chinese medicine.Conclusion: The Chinese medical classic Internal Classic of Huang Di contains a lot of metaphorical languages.The ancient physicians had associated the complex life phenomena to the nature, human society andphilosophy in the process of cogni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system.A great deal of categories and concepts that we are familiar with had gradually formed unique Chinese medicallanguage.Metaphorical language plays an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role in concepts, categories, medical terms, model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TCM) theory.【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1(039)001【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隐喻类型;隐喻功能【作者】谢菁;贾春华【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思维中,人们时刻自觉或不自觉地大量使用着隐喻。

三句话读懂黄帝内经

三句话读懂黄帝内经

三句话读懂黄帝内经如果说有什么话题,一旦提及,必然引发争论,“中医”肯定首当其冲。

爱它的人,爱之入髓,厌它的人,厌之达骨。

到最后,话题往往成了意识形态之争,偏离了医学本身。

爱它的与厌它的,都那么执着。

的确,正是因为中医是医学,更是哲学和文化。

中医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

中华民族始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价值观。

对中国人来说,修身是修德,也是养神,养生。

内经说:神(心):“两精相博谓之神”,魂(肝):“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魄(肺):“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意(脾):“心有所意谓之意”,志(肾):“意之所存谓之志”。

中医说到底,它又是一个真正的医学问题。

曾几何时,让几千年的中国人获得修身与健康的古老中医,在西医的挤压下,日渐式微,疗效也不那么让人信服了。

难道,中华文化优秀代表的中医,失去新的发展,落后了吗?答案很简单,因为没有读懂中医之书——《黄帝内经》。

李卫东老师,一位探寻历史与神话,潜心研究国学、中医、梦学、生命科学多年的历史学博士、史前文明研究专家及外星生命研究专家,在近三十年解读中医之书《黄帝内经》中,发现了起源于西周初期、形成于中国神话时期的《黄帝内经》中缊含的生命密码,写出了轰动一时的《生命终哪极之门—黄帝内经谜局大揭底》一书。

书中他首创提出建立在中医文化体系下的“人有两套生命系统” 学说,他认为《易经》是人体生命结构的符号模式,《黄帝内经》是人体生命理论的解释和实际操作,回答了现代人对中医的一系列疑问,让人们重新读懂了这本代表着天人合一的生命之书。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李卫东老师用三句话解读了中医:中医很简单,它只说了一个重要观点:人有两套生命系统。

一个中心,《黄帝内经》是以藏象生命体为核心的医学,而不是以解剖形体为核心的医学。

两个基本点,第一,《黄帝内经》论述了藏象生命体与宇宙精气之间的关系。

第二,《黄帝内经》论述了藏象生命体与解剖形体之间的关系。

解读《黄帝内经》有两个关键,一是阴阳,二是精气,其他的都是“象”,解剖形体是“象”,疾病是“象”,五色是“象”,脉象也是“象”,它们都是藏象生命体状态的“象”。

《黄帝内经》经典名句(精气)

《黄帝内经》经典名句(精气)

《黄帝内经》经典名句(精气)1.“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生成物矣。

”(《素问•天元纪大论》),它描述的是天地之间万物生成的基本原理。

“在天为气”指的是天空中的无形之气,如阳气、阴气、五行之气等。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被认为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之一,它无形无相,但却具有活力和变化性。

“在地成形”则是指地面上的有形之物,如山川、草木、动物、人等。

这些有形之物都是由天空中的气凝聚而成的。

“形气相感而生成物矣”表示形(有形的物质)与气(无形的元素)相互作用、相互感应,从而生成了世间万物。

这种相互作用和感应被认为是自然界中一种基本而普遍的现象。

2.“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

”(《素问•五运行大论》),描述的是六气(燥、暑、风、湿、寒、火)对万物的影响和作用。

在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中,六气被认为是自然界中影响生物生长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燥以干之”表示燥气使物体干燥,抽去其水分。

“暑以蒸之”表示暑气使物体蒸发,增加其湿度和热度。

“风以动之”表示风气使物体动荡,产生运动和变化。

“湿以润之”表示湿气滋润物体,给予其必要的水分和养分。

“寒以坚之”表示寒气使物体坚实,增加其密度和硬度。

“火以温之”表示火气给予物体温暖,提供其必要的热量。

3.“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素问•五运行大论》),描述的是六气(风、寒、燥、热、湿、火)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它们对生物的影响。

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风寒在下”:风和寒气通常位于较低的位置,这是因为冷空气比热空气重,所以它会下沉。

风也往往在地表附近更为活跃,影响生物的生长和活动。

“燥热在上”:燥气和热气往往位于较高的位置。

这是因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它会上升。

在较高的位置,空气往往更干燥,因为水汽在上升过程中会冷却并凝结成云,导致干燥的气候。

“湿气在中”:湿气通常位于中间的位置,这是因为水汽在空气中的分布受到温度和气压的影响。

《黄帝内经》中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探析

《黄帝内经》中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探析

《黄帝内经》中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探析《黄帝内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有着珍贵的积极心理学思想。

在《黄帝内经》的文献中,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可以帮助现代人更好地认识自我,改变自己的心态,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黄帝内经》中有一段文字特别显示了积极心理学思想:“调气神圣,积德居之,常心存义,恶善俱免,众妙莫测”。

这段文字蕴含的是要调节自己的心态,要把积极的思想积累起来,要常存正义善良,把恶和善相结合,有规律地表达出来。

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保持自己心情的平衡,精神上的健康,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一种积极心理学思想,即“以喜悦来驱使行动”。

根据这一思想,一个人应该充满喜悦之心,把喜悦作为动力,以最大的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

只有充满喜悦的心情,才能让自己的行为有效率和力量,而不会出现极度疲惫。

此外,《黄帝内经》还强调要“慎言和谨行”。

也就是说,要善于把握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避免发表负面的言论,或是做出过激的行动。

当一个人慎言和谨行时,不仅可以避免诸多误会,还可以节省不必要的精力,把精力用到别的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去。

从上述《黄帝内经》中提出来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来看,每个人都要秉持正确的价值观,把积极的思想积累起来,以喜悦来驱使行动,慎言和谨行,以健康的心态活出精彩的生活。

在一个人的心灵交流中,这些思想都可以作为一个支柱,让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不断发展,创造出完美的人生。

面对现代社会的节奏逐渐加快,许多繁忙的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为了把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同时保持良好的情绪,可以从《黄帝内经》中汲取积极心理学思想。

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才能真正坚持下去,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总之,积极心理学思想是《黄帝内经》中的宝贵财富,可以帮助现代人更好地认识自我,改变自己的心态,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活出精彩的人生。

浅谈《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的逻辑思维方法

浅谈《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的逻辑思维方法

浅谈《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的逻辑思维方法《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的大成之作,也是现代中医理论的源头与基础。

在当时科学与技术手段比较匮乏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阐释生命现象和建构理论体系的需要,《内经》将中国古代哲学所独有的阴阳概念引入其理论体系,赋予浓厚的医学特色,建构了独具传统意象性特色的阴阳理论。

《内经》阴阳理论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更是解说其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学说的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

探析阴阳理论的哲学本质和逻辑特征,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不仅可以为把握《内经》医学理论找到一把钥匙,而且对于系统理解中医理论的思维特征也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一、《内经》阴阳理论的基本内涵《易传》明确提出了阴阳的概念,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上》)。

阴阳作为一种观念,来源于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观察,而作为哲学范畴,则是中国古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传系辞下》)的取象思维的思辨成果。

阴阳概念从一开始就被自然而然地引入医学领域,广泛应用于《内经》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学说体系中,成为其建构理论体系最基本的概念和思维模式之一。

《内经》的成书不仅标志着阴阳学说医学化的完成,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内经》指出:何谓日醒?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灵枢病传》)一语道破阴阳问题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可以说,阴阳是《内经》最高的立论基础和思维法则。

(一)《内经》将阴阳之气看作人体生命的根本《内经》所论阴阳,其实就是人体阴阳二气的变化发展和对立统一。

阴阳学说的形成,是以阴阳与气范畴结合,形成元气阴阳学说为标志《内经》不仅承认并接受了古代哲学所谓的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推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思想,认为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而且进一步强调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本也在于阴阳二气的相互推动和相互作用,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并由此对人体之阴阳划分进行了具体描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黄帝内经》语言的意象美

《黄帝内经》语言的意象美
二、《内经》语言的意象美
《内经》成书于古代,当时的科技无法用解剖和实验手段来解释人体的客观生理现象。《内经》形成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中国古代文化的思维环境。《内经》成书之前,汉民族早已形成独具特色以表意为主体的汉字系统,基本可以满足人们记事、传播文化的需要,《内经》丰富多彩的描绘阐述就是当时汉字运用和语言形式的充分体现。[4]整个《内经》的语言表达无不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征――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5]。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中,中医医疗活动的场所,是一个传播中国文化的特殊阵地[6]。《内经》在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产生,其语言表述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将其脏象、经络、阴阳学说等理论寓于生动的形象描述中,借用&ldquo;立象&rdquo;建立起了生动的中医学理论,对&ldquo;事物是什么&rdquo;的反映,寓于对事物的动态描述之中。所以,《内经》虽然是古代医学论著,但因生长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之土壤,文中出现诸多以&ldquo;立象&rdquo;来尽&ldquo;意&rdquo;的语言描述也就见惯不怪了。例如:
坛上才留下充满无穷回味的美妙诗文。再看古诗词
《天净沙&#12539;秋思》的立象:&ldquo;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rdquo;诗人把看似不相关的九个意象放在一起,按顺序展现之后,再把最后一个&ldquo;象&rdquo;聚焦在夕阳西下时的&ldquo;断肠人&rdquo;身上,一幅秋风萧瑟、抑郁凄凉的悲伤画面立刻呈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主人公的思乡之情。《文心雕龙&#12539;神思篇》:&ldquo;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rdquo;[2]这也是刘勰给&ldquo;想象&rdquo;所下的定义。&ldquo;神思&rdquo;即&ldquo;想象&rdquo;,《神思篇》篇尾赞曰:&ldquo;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心貌求,心以理应。&rdquo;[3]这里的&ldquo;神&rdquo;即&ldquo;神思&rdquo;,指想象活动,&ldquo;象&rdquo;即&ldquo;意象&rdquo;。

《黄帝内经》中基本味觉词的隐喻和转喻

《黄帝内经》中基本味觉词的隐喻和转喻

《黄帝内经》中基本味觉词的隐喻和转喻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传世最早的内经,记载了我国古代关于人体器官、疾病、药物、治疗等医学知识。

其中有关基本味觉的词语是其核心词语之一,有一定的转喻含义和
隐喻含义。

首先,在《黄帝内经》中,用转喻的方式将味觉融入其语境,如:‘咸’可以与“汤”相联系,即“汤咸”;‘酸’可以和“谷”联系,即“谷酸”;‘苦’可以与“水”联系,即“水苦”;‘甜’可以与“米”相联系,即“米甜”。

以上用语能够更直观的把握那
些基本味觉,更有感染力。

再者,在《黄帝内经》中,用隐喻方式融入其语境,如“痰”即用隐喻来表示味觉,“痰酸”表示“酸的”;“痰咸”表示“咸的”;“痰苦”表示“苦的”;“痰甘”表示“甜的”。

这些隐喻可以使读者思考,把握其中的精神和含义,以更形象化地表达出这几
种基本味觉。

此外,古人使用其他词汇和语句来暗示对基本味觉的明确表达,如“太热者为热”可
以表示“辛辣”;“太甘者为苦”可以表示“甜甘”;“太内者有酸”可以表示“酸美”;“太外者有咸”可以表示“咸淡”。

古人的创新语言运用使《黄帝内经》的语言更加具有
文化魅力,也使语言更加富有维度和深度。

总之,在《黄帝内经》中,古人运用转喻、隐喻和创新性的语言表达,把基本味觉的
概念清晰而生动地表达出来,赋予其语言更强烈的感染力和文化魅力。

《黄帝内经》中隐喻的语言特征及英译策略

《黄帝内经》中隐喻的语言特征及英译策略

《黄帝内经》中隐喻的语言特征及英译策略刘瓅莹;陈嘉彧;陈骥【摘要】《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先秦以前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经》中的隐喻观启蒙于古代“取象比类”思维,其隐喻之“本体”“喻体”“喻底”相较其他文献又具有强烈的中医语言特色,造成《内经》翻译工作的复杂化,给外国学者对《内经》理解与学习增加了难度.笔者通过分析隐喻的基本概念及理论,比较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译本,总结出类比推理、本体补偿,精确描述、喻体直译,重视文化、喻底意译3条翻译策略,以期为指导中医经典文献的英译实践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08【总页数】4页(P1143-1145,1155)【关键词】《黄帝内经》;中医英语;隐喻;翻译;策略【作者】刘瓅莹;陈嘉彧;陈骥【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 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 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成都 6111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内经》代表了中国先秦之前的中医理论水平和医学成就,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内经》英译事业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历史潮流推动的必然结果。

《内经》语言精准达意,寓意深厚,医理的内涵常表达于大量隐喻(metaphor)之中。

隐喻的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家丰富的语言表达力,也体现了先人独特的认知思维。

如何使用精准的外文语言对这些隐喻进行意义对等的翻译至关重要。

本文立足于《内经》原文中的大量隐喻现象,以名家《内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同时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探析《内经》中“隐喻”翻译的内涵体现,进一步探讨中医古籍的翻译策略。

1 《内经》隐喻观的启蒙“取象比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起源于《周易》,是《易经》和《内经》特有的意象思维方式[1],其思维过程与现代意义上的隐喻不谋而合。

《黄帝内经》形神理论

《黄帝内经》形神理论

《黄帝内经》形神理论摘要形神理论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言论宏远,文义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坚持整体恒动观系统思维的原则。

它运用直觉思维模式,经过意象思维的程序,辨证论治指导临床选方用药,使主观认识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辩证过程。

对后世中医临证,养生等诸多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形神理论整体恒动观养生形神理论是《内经》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哲学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理论在中医学中的重要体现。

然《内经》成书于秦汉之时,其渊源久远,文义艰深。

如明?吴昆所注:“万世宗法谓之经”。

今妄仿前贤“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志,综及历代名医大家之言而浅析其义,择其形神理论兹述于下,以供商榷。

诚愿理明辞晰,言简意赅;诚愿“究其微赜”,而“代无夭横”。

一.《内经》中的形神理论强调形体是精神的基础。

形,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形是指形象、征象、迹象的总称,即物质及其表象。

《素问?六节脏象论》:“气合而有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形囊括了天地间万事万物,是古人认识世界的基础。

狭义的形是指人体有形之躯,包括皮、脉、筋、骨、肉等。

《素问?八正神明论》:“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与经,惠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在《灵枢?天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就人本身而言,人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不断生生化化的生命整体。

《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难经?四十二难》:“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当现代医学从生理,病理,解剖角度去研究人体。

希望运用高精尖科技手段,将形体之形充分展露之时。

《灵枢?肠胃》早已准确的测量食管与肠的比例为:1.6:55.8=1:34.87。

浅谈《黄帝内经》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浅谈《黄帝内经》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维 。 关 键 词 (《内经));唯 物 主 义 ;辩 证 法 ;认 识论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 :h 文章编号 :1004—6852(2008)06—0003—02
《黄帝 内经》(以下简称 《内经》)是我 国现存 中医学文献 中最早 的一部医学著作,中国医学 史上主要学说 的形成和 杰 出医家的成长无不与之 有渊源关 系。该书确立 了中医学 的理论体系 ,为中医学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后 世尊之为 “医家之 宗”。它不仅是一部医学名著而 且在 一定程度 上反 映 了社会 、思维和其他 自然科学学科的成就。《内经》在理论 上 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把中国古代 哲学 思想与 医学 巧妙的 结 合 起 来 ,它 包 含 着 丰 富 的朴 素 唯 物 主 义 和 辩 证 法 思 想 。
《内经》中对“形与神 ”关系的阐述 实际上对应 的就是唯 物观中物质与精神 的关系 。形体是第一性 的,精神是第二性 的。所 以说:“血气者 ,人之神”(《素问·八正神 明论篇》):“神
者,水谷之精气也 ”(《灵枢 ·平人绝谷》篇)。 1.3 疾 病 可 知 ,又 可 防 治 《内经》对 疾 病 的 发 生 ,不 但 从 自然 界中去寻 找根源 ,更重要的是从机体 内部去寻找根源 。 它认 为病邪侵犯人体 ,首先破坏 阴阳的协调平衡 ,使阴阳失 调 发病 。“夫邪 之 生 也 ,或 生 于 阴 ,或 生 于 阳 。其 生 于 阳者 ,得 之 风 雨 寒 暑 ,其 生 于 阴者 ,得 知 饮 食 居 处 ,阴 阳 喜 怒 ”(《素 问 ·调 经 论 篇》)。同 时 认 为 ,疾 病 不 仅 是 可 以认 识 的 ,而 且 是 可以防治的。在 很 枢 ·九针十二原》篇中,提出了“治未病 ” 的预 防 为主 的 思想 。
《内经》中“疾病可知,又Βιβλιοθήκη 防治 ”的思想 ,充分体现了唯 3

《黄帝内经》与《道德经》都有相似的提法:甘(美)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黄帝内经》与《道德经》都有相似的提法:甘(美)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黄帝内经》与《道德经》都有相似的提法:甘(美)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2023-1-16摘于网络《黄帝内经》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道德经》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无论吃什么都觉得非常甜美,无论穿什么都觉得非常漂亮。

喜欢民间风俗且不相互攀比,所以人们日益变得自然朴实。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这段话出自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读了古今的众多注疏讲解,个人的看法,马莳解释应该是合乎文意,合乎道理的。

这段话讲的是人如何用吃、穿去应对环境的变化,才能卫生,才能保护自己的身体。

另解:甲骨文字形。

壬是任的初文。

壬即担荷的担子的竖立形。

本义:挑担;荷;肩负。

“任”是会意兼形声字。

甲骨文从人,从壬(承受),会人抱在怀里之意,壬兼表声。

隶变后楷书写作“任”。

《说文·人部》:“任,符(保)也。

从人,壬声。

”(任,保举。

从人,壬声。

)“任”的本义指抱在怀里。

引申表示负担、担当。

如成语“任重道远”,其中的“任重”就是指担子很重。

责任、任务是一种看不见的担子,负某种责任,就等于挑了某种担子,所以又引申指责任、任务。

又引申为职务、职位。

如成语“走马上任”。

还指担任(职务)、任用。

如成语“举贤任能”、“知人善任”。

“顺四时而适寒暑”,根据天气寒暖风雨的变化,穿着相应的衣服,冬天穿皮裘,夏天着轻纱,雨天披蓑衣。

冬天防寒保暖,夏天散发热量,用着装应对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尽可能使人体的小环境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减少人体卫外阳气的出,减少汗出,减少津液的耗,减少精的耗。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适寒暑,目的是能够“节阴阳而调刚柔”,用尽可能少的能量消耗,尽可能少的阳出,少出少入,去维持人体太极升降不断地往复运动。

辟谷是道家修行的一种方术,不入不出,人处于无为的状态,无用、无耗,没有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形体不弊,精神不散。

中医典籍语言中的隐喻模式及其特点浅析

中医典籍语言中的隐喻模式及其特点浅析

中医典籍语言中的隐喻模式及其特点浅析作者:施莹莹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2期摘要:中医药学是我国历史长河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

我国各类中医典籍语言极其丰富多彩,在表达医学常识、病因、病机、治则原理的同时,表现出了许多语言学现象,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隐喻现象。

中医典籍各种“取象比类”过程,实际就是语言的隐喻。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找出中医典籍语言中的主要隐喻模式及特点,为传统中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医典籍语言学隐喻模式一、研究中医典籍语言的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之一的中医,拥有独特的、丰富的理论体系,“取象比类”是中医基础理论构建的核心方式,也是中医理论构建的认知工具。

这种“取象比类”的过程实质就是一种隐喻认知的过程,中医典籍语言中充满了大量隐喻。

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对中医典籍语言中列举的各类“取象比类”进行跨学科研究,找出中医典籍语言中的隐喻模式及特点,能够为更清楚地认识、领会中医语言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1.有助于维护中医的传统文化地位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中医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这种前瞻性和指导性质在中医典籍中往往借助隐喻的形式体现,研究中医语言,能更好地发挥这种前瞻性和指导性,有助于进一步巩固中医学的地位。

2.有助于推动中医学走向世界习近平同志强调,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背景下,作为语言研究者,用语言学方法对中医典籍语言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能让人们更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医语言,了解中医的核心理论基础,更好地推动中医药学走向世界。

《内经》的语言修辞研究

《内经》的语言修辞研究

《内经》的语言修辞研究尤勇·2008年4月引言《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千百年来,人们大多是从医理上探究《内经》,从文学、文化方面进行的研究较少。

笔者深深着迷于《内经》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其语言的精妙深奥,因此意欲从医文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具体说就是对《内经》的语言修辞作一研究。

修辞,既包括修辞格,还包括音韵修辞、词类修辞、句子修辞、语篇修辞、语体修辞等。

笔者打算在修辞格的基础上,对《内经》的词类修辞、句子修辞、语篇修辞作一探索性研究,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内经》语言,从而进一步探究其精义,同时也能更好的鉴赏其语言修辞的美妙,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文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训话法、归类法等进行研究,希望能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

一、修辞概述“修辞”一词最早见于先秦的《周易》“修辞立其诚”。

据《说文解字》:“修,饰也。

辞,说也。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修之从乡者,洒刷之也,藻绘之也。

”修辞,即修饰语辞的意思。

孔子很重视文字的修饰,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就是说,言辞没有文采,流传不会久远。

《论语》十四《宪问》有这样几句话:“为命,神谋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可见,那时文件的起草、修饰、讨论、润色,都有专人负责。

其中,“修饰”“润色”即指的是修辞了。

基于修辞是语辞的修饰这一认识,有人主张,修辞就是语言的美化。

二十世纪20年代王易《修辞学》说:“修辞学一名美辞学,因其讲述修饰辞句而使增其美之理论也。

”与修辞美化说相联系,还有人把修辞看作语言的变异。

胡怀深《修辞学发微》将修辞的方法归纳为不照普通的用法,造句不照普通的造法,理论方面故意地不合逻辑,事物方面故意地和实际情形不符合等,实际上就是把修辞看作词汇、语法、逻辑常规用法的变异。

二十世纪30年代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修辞学界很多人都认为修辞就是语言的调整、选择和组合。

符号学意义理论视域下的《黄帝内经》比喻辞格英译研究

符号学意义理论视域下的《黄帝内经》比喻辞格英译研究

符号学意义理论视域下的《黄帝内经》比喻辞格英译研究比喻是借用两事物所具有的相似性,用一事物来表述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它能化生疏为熟悉,化深奥为浅显,使语言赋有意象性与感染力。

受古代哲学思想、文化底蕴的影响,比喻辞格在中医典籍中很常见,尤其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仅比喻就包括四种,即明喻、暗喻、借喻和事喻。

比喻的恰当运用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而且也充分展现出中医文化“医文相容”的独特风格。

符号学意义理论使翻译研究跨出了纯语言的研究范围而加入了跨文化的研究范畴,为翻译提供了立体的研究方法。

莫里斯把符号划分为三个系统,即语构学(syntactic)、语义学(semantic)和语用学(pragmatic),相对应的符号学关系分别为言内意义、指称意义与语用意义。

他的符号学三分法全面地反映了意义之间的关系,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分析《黄帝内经》中的比喻辞格:1.手动检索前34章比喻句及其相应译文;2.自建小型比喻句双语平行语料库;3.对比分析两译本可读性;4.分析两译者比喻英译策略,利用符号学意义理论阐释比喻辞格英译,并提出相应翻译策略。

通过对比分析两译本中比喻辞格的英译,笔者发现两位译者主要采用以明译明、以明译暗、以暗译暗、省译和还原法,且译本中均存在误译现象。

根据符号学意义理论,笔者认为在翻译比喻辞格时译者应结合上下文语境与词语的搭配关系以准确把握指称意义;灵活选词、调换句子成分或变换句式结构,最大限度地保留言内意义;采用各种补偿措施来弥补原文化的缺省,准确表达语用意义,以期准确传递与再现原文意义。

符号学翻译理论有助于意义的传递与再现,能够为中医典籍翻译构建一个比较系统的符号意义再现模式。

本研究从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三大层面研究《黄帝内经》比喻辞格,以期准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典籍翻译寻求合适的意义再现理论模式。

《黄帝内经》隐喻产生原因探析

《黄帝内经》隐喻产生原因探析
and express abstract human physiologicalꎬ pathological phenomena and disease laws to make people psychologically
comfortable. The words at that time were so limited that people used the metaphorical thinking and cognitive style to express
和理解中医学ꎮ
关键词: « 黄帝内经» ꎻ隐喻ꎻ产生原因
中图分类号: R222.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3250(2020)01 ̄0005 ̄03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metaphor in 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
« 黄帝内经» 隐喻产生原因探析

陈 战ꎬ刘桂荣ꎬ刘晓杰 △
( 山东中医药大学ꎬ济南 250355)
摘要: « 黄帝内经» 中出现大量隐喻有着认知、心理和语言等方面的原因ꎮ 认知需要是« 黄帝内经» 中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之
一ꎬ受当时科学水平和认知方法的局限ꎬ人们自然会通过隐喻来表达各种抽象概念ꎬ即“ 近取诸身ꎬ远取诸物” ꎮ 从心理方面来看ꎬ
psychological and linguistic reasons. Cognitive need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metaphors in it.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cognitive methods at that timeꎬ people naturally expressed various abstract

黄帝内经中的哲理经典名句

黄帝内经中的哲理经典名句

黄帝内经中的哲理经典名句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源头。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经典名句,以下是其中一些:1. 理气者,必从其端,并出其道。

——《素问·至真要大论》这句话意味着治疗必须从平衡气血开始,调和经络,使其恢复正常的运行。

2. 知其所始,始可知其所终;知其所终,始可知其所始。

——《素问·刺法论》这句话强调了疗效评估的重要性,只有知道病症的起点和终点,才能确保正确的治疗方法。

3. 上古有圣人之治,疾病必除本里。

——《素问·生气通天论》这句话表达了黄帝内经中强调了治疗疾病需要根治,而不是仅仅治疗症状。

4. 人之生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仁义礼智信之端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这句话强调了情绪的控制和调节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表达了仁义礼智信为人的基本品质。

5. 调其不调,谓之真人。

——《灵枢·本神》这句话强调了调节身体的平衡,使之与自然界相适应,才能达到真人之境。

6. 病生风,风生寒,虚寒相感,则客于皮,筋脉拘矣。

——《灵枢·寿夭刚柔》这句话解释了病症产生的过程,强调了外在环境因素和体内机能之间的相互作用。

7. 病安而知数,其神藏。

——《灵枢·诸病源候论》这句话表达了疾病仅在于安静时才能洞察其发展,强调了疗效评估的重要性。

8. 诗曰:“志当存高远,苟业竞微者。

”——《灵枢·通天》这句话强调了追求高尚目标和追求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表达了对事业追求的价值观。

9. 阴阳调和,精神内守,耳目聪明,气血流行,立志无欲。

——《素问·名问》这句话表达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强调了平衡的阴阳和气血对于精神状态的影响。

10. 调其经,理其气,则病已矣。

——《素问·玉机真藏》这句话强调了治疗疾病应从调节经络、平衡气血开始,使之恢复正常的运行。

11. 四肢闭节,无别支者,筋脉愈。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宝典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精髓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与推崇。

以下是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一起来了解一下:1.“治病之道在于灸,发病之候须穴道。

”(《素问·生气通天论》)这句话表达了灸疗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穴位的关键作用,将学习和掌握针灸技术作为医生不可或缺的技能。

2.“人有先天之精,与受之气候,维持其命。

”(《素问·灵兰秘典》)这句话表明了人类生命的基本生理机制,在强调环境因素对生命的影响的同时,也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3.“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素问·五常政大论》)这句话强调了我国古代医学理论所依据的基础原则,阴阳平衡,强调了术数治病的艺术。

人们应当按照这些原则进行调养身体。

4.“不治已病,而使未病。

”(《素问·五常政大论》)这句话表明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预防胜于治疗,强调了预防、调理和保健的作用。

积极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调节情绪,都是预防发病的关键。

5.“治未病者,要在于调养形神,以扶本益元。

”(《素问·上古天真论》)这句话强调了调节身体能量平衡和使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理论支持保持人类健康和寿命的概念。

6.“病在脏腑,治疗要这法,研究病因,明确治疗策略。

”(《素问·血气形志篇》)这句话表明了疾病起源于人体内部,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刺激。

因此,治疗应该专注于根源。

这个观点强调了中医与西医之间的不同之处。

中医治疗强调的是基本原因,而西医注重的是病理学的症状。

7.“道生之,物成而名立。

”(《素问·灵兰秘典》)这句话表达了通常生命的基本原理,即自然的整个过程、营养的在体形成,从而可以独立存在并发展自己持续的“生命力属性”。

8.“采用葛巾,谷糠之间,民食于此,保寿无疆。

《黄帝内经》中独特的象思维

《黄帝内经》中独特的象思维
系区别 于其他 医学理论思想的重要特 色。 关键词 :象思维 ;取象思维 ;观物取 象;据 象类 比;据 象类推 ;据 象比附
《 黄帝内经》是 中国现存最早 、最完整的医学论著 ,其 中凝 结着 众多中国古代 名 医的医学思 想 ,也是 中 国古 代哲学 思想成 果在医学方面的重要体现 。《 黄帝 内经》 受到 中国古代思想 中取 象思维的影响 ,将其运 用于 中医理论 体系 的构建 过程 中,对 中 医思维方法的形成有着极大 的影 响。 象 思 维 的 内涵 及 其 分 类 就思维 内涵而言 ,象思维所把握 的是动态整体 , 取象思维是 指人通过观察事物及 现象 获得直接 经验 ,并 在这些 直接经 验 的 基础 上 ,运用具体 的形象及象形性 的符号 进行 表述 ,通过象 征、
的作 用 。 观物取象是指人 通过对 事物 和现象 的观察 ,认识 事物 的形 象 ,把握 事物 的动态变化 现象 ,从 而建构相 应 的意 象及模 型 的
通过对 宇宙天 地万物 的认识 ,据象类 推于 人体所 建立 的,如 天 地有四时 ,推 知人有 四经 ;有十 二月 ,推知人 有 十二从 ;有 十 建 构 中 的运 用 ; 据象类推是指人 在据象 类 比的基础上 ,随着 自身 对事 物和 二经水 ,推知人有十二经络等等。《 黄帝 内经》通过取象思 维的 现象认识水平 的提高 ,从 而形成 推理演 绎 的思 维方式 。据象类 运用 ,建立了独 有 的经 络理论 ,但这 种取象 思维 与严谨 的逻辑 推不但 强调 不同事物 和现象之 间的相似 性 ,还注重 对事 物和现 思维模式不同 ,因此 ,为经络理论蒙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 。 三 、取象思维在 《 黄 帝内经》 病理理论中的应用 象的归类和推演 。如 《 素问 ・ 五运行大论》说 :“ 形精 之动 ,犹 《 黄帝 内经》 将取象思维应 用到病理理论 的建构中 。如 《 素 根本之与枝叶也 ,仰 观其象 ,虽远可知也。 ” 这就包含 了推理演 问 ・ 离合真邪论》 以气候变化对 江河湖水 的影 响类推 六淫邪气 绎在思维方式中的运用 ;

《黄帝内经》脏象学说之形象学说浅解

《黄帝内经》脏象学说之形象学说浅解

•研究报告*《黄帝内经》脏象学说之形象学说浅解王轩\郑允彬\刘玮2…山两中医药大学,晋中030619; 2陕两酋彬州市传经堂,陕西彬州713500)摘要:《黄帝内经》脏象学说的核心是从与五脏对应的天象、地象、形象、色象、神象、声象、音象、五官各象、变象、食象I•象以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变,观察诊治疾病的一种顺势思维,快速反应的思维模式,其具有科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文章从丨象八变中的形象学说阐述《黄帝内经》在临床的实践tfe和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黄帝内经;脏象学说;形象学说;十象八变;治未病基金资助:山西拧重点研发计划项0(No.201903D32丨228),山西密中医药科研课题项目(!N«.2020ZYY(:018).山西肖研究生教育创新项B(N〇.2020SY462),山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 (N〇.2020C X003 ),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项目(N〇.2020L0457 )Brief explanation of the phenomena theory of visceral manifestation theory inHuangdi NeijingWANG Xuan1, ZHENG Yun-bin1, LIU Wei2('Shanxi Univeris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nzhong 030619, China; "Shaanxi Binzhou Chuanjing Tang. Binzhou 7135(X). China ) Abstract: The core of visceral manisfestation theory in H u a n g d i N eijin g is conveniently thinking and rapid thinking model to observe and treat diseases from ten-Xiang, including heaven-Xiang, earth-Xiang, body-Xiang, color-Xiang, spirit-Xiang, voice-Xiang, note-Xiang, five sense organs-Xiang, change-Xiang and food-Xiang, and eight-changes, including yin, yang, exterior, interior, cold, heat, deficiency and excess, which fulls of systematicness and integri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linical practiceand guiding effects in H u a n g d i N eijin g from body-Xiang theory of ten-Xiang and eight-changes.Key words: H u a n g d i N eijing',Visceral manifestation theory: Body-Xiang theory; Ten-xiang and eight changes; Treating disease before its onsetFunding:Key R&D Projects of Shanxi Province (N〇.201903D32I228),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of TCM in Shanxi Province (N〇.2020ZYYC018), Innovation Project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Shanxi Province (N〇.2020SY462). Innovation Project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〇.202()CX(K)3).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jectof Shanx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〇.2020L0457)形象学说|l_21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岐伯所说的 “在体”P l岐伯之所以在形象h以筋对应肝、脉对应心、皮毛 对应肺、肉对应脾、骨对应肾,是因为古人在研究形象学说中发 现,五脏均有其对应的形象,即“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理 清及明辨形象学说,是深人学习脏象学说的基础,也是帮助医 者明了如何治病于未乱之时.防病于未病之始的根本 脏象学说中的形象脏象学说中的形象,就是扁鹊所说的形” |41,是“观 其形、察其病、辨其证,明其象”的基础形象是十象中的主“象",几乎涵盖了除天象、地象外的所有各象.岐伯在脏象定 义时,把"在体”排在天地之后,“在脏”之前,用意颇深形象传递的是六脏、六腑、气血、津液、经络、筋脉、骨肉、皮毛等 人体一切功能组织的运行状态及器质状态从出生之时起,生老病死袞及体内阴阳失衡,病之将发到发病后病情的轻®缓急、发展趋向、生死预后的信息,皆藏在人的形象里按照《W 枢•本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的观察方法.从少儿起,即能从形象h确定其体质的发育趋向、寿夭、脏捬功能的强弱、潜伏的病机、心理心态、性格特征等:形象学说的分类从《黄帝内经》中不难看出形象学说是古代医家们通过 “论理人形”总结出来的:《灵枢•阴阳二十五人》151论述从人的 面象色象、形体特征、音象特征,因形体不同而形成不同体质、通信作荇:刘玮,陕西杵彬州市传经堂,邮编:7丨3500. E-mail: 2155丨280@V|.n性格、心态、思维、道德、行为及潜伏的病机等,《黄帝内经》中的形象学说,分为生理形象和病理形象两大部分1. 生理形象形象学说中的生理形象立足于养生之道,是治病于未病,治乱于未乱的理论依据:如岐伯传道时,在《灵 枢•阴阳二十五人》里,从人的面象色象、形体形象、音象色象等特征中论证25种人脏腑器质的坚脆、功能强弱、潜伏的病机,以使人认识自己的体质,防患于未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 。 在 我 看 来 , 中 国 贤 论。语 言表达简约 明快 、婉转流畅、丰 富多彩 ,具有很高的 能生理、疾病等 问题的描述雄 哲没走 上这两步 ,那是用不 着惊奇 的,令人惊 奇的倒是这
浑 典雅 ,气 韵生 动 , 尽 显 “ 医文 互 通 ”之 美 。
( 6 )阳之 气,以天地之 疾风名也 。暴 气象雷,逆 气象 阳。 ( 素问 - 阴阳应 象大论 》 )

语 言本体研 究
想象 ”所 下的定义 。 “ 神思 ”即 “ 想 象 ”, 《 神 人 气 象论 )
思篇 》篇 尾 赞 日: “ 神 用 象 通 ,情 变 所 孕 。 物 心 貌 求 , 心 以理 应 。 ” [ 3 ] 这里 的 “ 神 ”即 “ 神思 ”,指想象 活动,
通 ”之 美 。
关键词: ( 《 黄帝 内经 》 语言
立象
意象
《 黄帝 内经》 ( 以下 简 称 《 内 经 》 ) 是 我 国现 存 最 早
的 医学典籍 ,也是 我 国中医理论 纲领的开 山之作 。黄帝 内
中 国文化 建 立 在 怎样 一种 思 维模 式 上 ?这 得 从爱 因
经 汇 集 了 前 人哲 学 , 民族 智 慧 ,情 感 灵 魂 ,全 方 位 地 考 察 了 斯坦的 “ 不 解 之 谜 ” 谈 起 , 这 位 伟 大 的 科 学 家 在 给 朋 友 “ 人 ”与 “ 天 ” 的关 系 , 以 医 学 、 天 文 学 、 心 理 学 、 气 象
J・E・ 斯威策 斯威策 的信 中 曾提 到: “ 西方科 学 的发展 是
学、地 理学 、生物学 、乐理学等学科为材料 ,用通俗而又形 以两个 伟大 的成 就为基础 的 ,那就 是西方哲 学家发 明的形
象 ,精 辟而又 含蓄 的语 言论证 并丰 富了 “ 天人 关系 ”的理 式逻 辑体 系 ( 欧几 里 得几 何 ) , 以及 通 过系 统 实验 有可

些发现 ( 在 中国)全部 做出来 了” [ 1 ] 。 西 方 近 代 科 学 是 建

中 华 民 族 与形 象 思 维
立在形 式逻辑和科 学实验 的桥梁上 ,而中 国的先 哲们没有 这 样的 体系却创造 了多项领先 于世界 的科 学技术 ,爱因斯
中国传统文 化实 际上是视 觉文化 , 以形象 思维为 主 ,
论 《 黄 帝内经 语 言 的意象 美
口彭建玲 谭一红
摘 要: ( 《 黄帝 内经 虽是一部 医学典籍 ,但 因产生 于 中华 民族 以形 象思维 为主 的 中国传统丈化 的土壤 ,其语 言表
述 具有极 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和语言 学价值 。突出特点是 :在 阐述深奥 医理 时,以 “ 立 象以尽意”的方法 ,在动态描 述中使 深奥的 医理 、病理 变得通俗 易懂 ,这些描述 营造 了各种各样 的 “ 意 象” ,使其语 言具有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 ,尽显 “ 医文互
这 与 西 方 形 式 抽 象 思 维 模 式 不 同 。 例 如 , 汉 字 的 产 生 和 演 坦 百思不得 其解 。剑 桥大学 李约瑟教授 也 曾多次称 赞 中国 变 是 典 型 的 形 象 思 维 过 程 , 象 形 、 指 事 、 会 意 和 形 声 字 古代 医 学 的成 就 , 思 考 中 国 古代 科 技 是 怎样 形 成 的 。 李 约
之 貌 , 象 形 特 征 非 常 明 显 。 因此 , 象 形 字 就 是 图 画 ,一 个 象 ” 进 行 了 分 析 探 索 , 古 典 文 艺 理 论 常 提 到 了 “ 想象 ”问 汉 字 就 是 一 幅 画 , 就 是 一 首 诗 , 它 引 导 我 们 把 字 本 身 和 外 题 , 每 个 诗 人 都 懂 得 “ 言 有 尽 而 意 无 穷 ” , 因此 中 国 古 诗 部 自然 界 联 系 在 一 起 。所 以 ,我 们 说 汉 字 是 自然 界 事 物 外 坛 上才 留下 充满无穷 回味的美妙 诗文 。再 看古诗词 《 天净
店 ” ,然 后是 “ 茅 店 ”上 的月亮 ,营造一种 寒冷 凄清 的氛 个 “ 象 ”聚焦在 夕 阳西 下时 的 “ 断肠人 ”身上 ,一幅 秋风 围 。接 下来是 “ 人迹板 桥霜 ”,但作者 不先写 “ 霜 ”,而 萧瑟 、抑郁 凄凉的悲伤 画面立刻 呈现在读 者眼前 ,使 读者 先 写人 ,就 像一个特 写镜头 ,把人 的足迹放 大 ,再把 镜头 更能体 会到主人 公的思 乡之 情 。 《 文 心雕龙 ・神思篇 》: 放 大到 “ 板 桥 ”,最后 说 “ 霜 ”。这种表现 手段 类似于 电 “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 2 ] 这也是 , 7 9
的造 字过程 都不脱 离所造之 字代表 的形象 。 比如 : “山”
瑟从 1 9 4 2 年来 中国就准 备写 《 中国科 学技术 史》 ,他认为
字 ,看起 来就像 一座 山,看 到一个 “ 雨 ”字便联 想到 “ 淅 中 国古 代 已经 做 出 了当 代 西 方 的 所 有 科 学 发 明 。 其 实 , 自 淅 沥沥 ”之景 象,看到 “ 虎 ”字 眼前便 浮现一种 虎虎 生威 《 周 易》提 出 “ 圣 人 立 象 以尽 意 ” , 古 今 诸 多 学 者 对 “ 意
形 的浓缩 和简化 的形式 。 “ 鸡 声茅店月 ,人迹板 桥霜 ”,
沙 ・秋 思 》 的 立 象 : “ 枯 藤 老 树 昏鸦 ,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古
从 逻 辑上 是 没 法推 理 的 。 “ 鸡 声 ” , 先 从 声 音 上 吸 引 人 道 西 风 瘦 马 , 夕 阳 西 下 ,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 ” 诗 人 把 看 似 不 的注 意 力 ,给 人 一种 空 间 感 , 由 “ 鸡 声 ”而 牵 连到 “ 茅 相 关的九个 意象放在一 起 ,按顺 序展现之 后,再把最 后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