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千年水文化助力文化中心建设
水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水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保护和传承水文化遗产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措施:
1. 创建保护区:建立以保护水文化遗产为目标的保护区或自然公园。
通过限制人类活动,并提供专门的管理和监测,确保水文化遗产的原始状态得以保留。
2. 教育与意识提升:开展教育和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提高公众对水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尊重。
这可以通过举办展览、举办讲座、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3. 技术保护: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水文化遗产的监测和保护。
通过对遗产的变化进行跟踪和分析,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保护遗产。
4. 社区参与:鼓励当地社区参与到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
这可以通过培训和资助当地居民来加强他们的保护意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为他们提供经济利益,从而增加他们的动力和支持。
5.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水文化遗产。
这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和组织分享经验和知识,开展跨国合作项目等方式来实现。
6. 法律保护:建立相关法律和政策框架,确保水文化遗产得到法律上的保护。
这包括制定专门的保护法规、建立管理机构等。
7. 可持续发展:将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通过在保护工作中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可持续性,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水文化遗产。
总之,水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采取综合的措施,才能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水文化的基本精神
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水文化的基本精神作者:黄英燕陈宗章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8期摘 ; ;要:中华民族在长期治水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水文化,它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水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为现代水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提高全社会对水文化的认识和关注程度。
在具体措施上,需要综合发掘和梳理传统水文化遗产,阐明当代价值。
另外,还要鼓励开展传统水文化专题研究,在提高水文化理论研究水平的同时继承和弘扬文化精神。
关键词:水文化 ; ;基本精神 ; ;继承和弘扬在一定意义上,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
正是在长期的治水实践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而深刻的水文化。
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水文化,继承和弘扬其基本精神,是我们应当承担的历史和时代责任。
一、中国传统水文化及其基本精神水文化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水事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
人们在用水、治水、管水、赏水、亲水等方面的实践中不断地认识和思考人与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指导原则和行为方式。
可以说水文化的实质就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是人类活动与水发生关系时产生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传统水文化是水文化在历史向度上的表现,从物质形态看,包括古代修建的防洪工程、农业灌溉和排水系统,开凿的人工运河和构筑的城市供水、排水系统等。
它们为古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从非物质形态的角度看,包括制度形态的水文化,表现在治水历史、制度变迁及民情民俗、风俗习惯等社会活动之中;精神形态的水文化,表现为以水为题材的各种神话传说、诗词歌赋、音乐戏曲、绘画摄影、科学著述等。
这些内涵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
中国传统水文化是一个文化集合体,是中国人民治水历史的沉淀,劳动人民在治水实践中把江河湖海纳入精神关照和审美实践的范围中,启示、影响和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水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措施
水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措施1.加强保护意识和法律机制: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增强社会的保护意识。
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保护机制,确保水文化遗产得到合法、科学的保护。
2.修复与保护水建筑:水建筑是水文化遗产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行定期的维修与保护工作。
修复过程中需尊重历史风貌和原始设计,不破坏建筑的历史遗迹和风格,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材料。
3.完善管理机构和技术支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和协调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同时,加强对保护工作的技术支持,培养专业人才,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和支持,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4.加强科学研究和信息共享:加强对水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建立全国性的水文化遗产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公开,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交流。
6.严禁污染和过度开发:加强对水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监管,禁止任何形式的污染和破坏行为。
同时,对周边地区的开发行为进行限制,避免过度开发破坏水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生态环境。
7.国际合作和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分享保护经验和技术,共同致力于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建立国际交流平台,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水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总之,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意识培养、加强法律保护、加强科学研究、加强管理机构和社区参与,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水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山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山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山水文化以自然山水为载体,融合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怀。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水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保护山水文化遗产,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山水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认识。
保护自然山水和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各界参与进来。
我们应该加强山水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山水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重视。
只有当大家都意识到山水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做到保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其次,要加强山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山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应该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山水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要推动山水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山水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和参观。
通过将山水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可以促进山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在山水文化遗产的周边地区建设相关的旅游设施和景点,并提供各种旅游服务,吸引更多人来参观和体验山水文化的魅力。
另外,要注重山水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保护。
山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们应该加强对山水文化遗产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保持原始自然风貌和生态平衡。
只有保护好山水文化遗产所依托的自然环境,才能保证其长久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
山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措施。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山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投入,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支持。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共同推进山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千年水系 生态扬州09.5
整治千年水系营造生态扬州——扬州城市水环境生态化修复、保护和利用(2009年5月9日)一、项目背景扬州依水而建,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缘水而兴,江河之水孕育了扬城文明,托起了扬州的数度繁华。
境内水洗发达,水网密布,两岸景点,星罗棋布,构筑了一幅“水上扬州”的水墨长卷。
水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扬城水系在承载生产、生活的同时,也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扬州作为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和创建国家生态园林示范市的城市,高度重视城市水环境的治理、保护和利用。
用生态理水的理念治理城市水环境,保护修复河道生态系统,提升水环境的生态功能。
坚持文化引领,规划先导,利用扬城水系,串联两岸人文景点、历史遗迹、绿化带,再现了碧水绕城廓的美景。
整治内容扬城水系综合治理,根据城市水网布局,沟通扬城内外水系,扬城水网实行雨污分流,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改善水系水质,治理水系周边环境,营造城市生态化水系景观,形成以江、湖、河为构架,“城水相依、水系相连、天人和谐、水清城绿”的水系网络:(一)瘦西湖水环境整治工程1.水系改造瘦西湖水环境整治工程是我市为改善瘦西湖水环境,解决瘦西湖水源补充和污水入湖问题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工程自2001年元月正式开工建设,04年实施完成。
整个工程总投资1.97亿元,内容主要包括引水入湖、污水截流、河道整治、闸站工程、河湖监控系统五个部分。
项目共建设引水管道6公里,污水截流管道17.6公里,清淤河道11.5公里,翻建(改造)闸站5座。
2008年7月在瘦西湖又新建丫字桥提升泵站1座,确保了瘦西湖全流域的水质。
2006年9月—2009年4月,拆迁安臵瘦西湖周边农户200多户,征用800余亩土地建成与瘦西湖融为一体的万花园,彻底解决了周边的污染源,并使园中水系与城市水网沟连,延续景区的水(河道)轴线,形成“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绵延不断的湖上风景线。
2.驳岸处理瘦西湖景区万花园水岸线2万米驳岸工程,采用了全新的模式:驳岸低于水面30cm,距离河岸线达1米,给水生植物留下了足够的生长空间,进一步净化了瘦西湖水质、美化了沿湖水岸植物景观。
从水文化的角度解读水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
从水文化的角度解读水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对上海来说,水是历史,是活力,是资源,是财富,也是象征,是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的象征。
这是今年初新任上海市市长陈良宇在视察苏州河时期,对上海的水所作的一番诗意的描述。
一连串的排比,一层层的递进,决非一般性的由感而发所能信手拈来,透露出的是新一任市长对上海水问题的战略思考、理性判断和情感抒发。
由此,引起方方面面的广泛共鸣,也激发我们去应和时代发展的脉膊,研究水的文化,思索水的内涵,挖掘水的魅力。
本文尝试侧重从水文化的角度对水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描述。
1、水与上海历史水是生命之源。
远古时期人类的逐水而迁、傍水而居,造就了后来一座座生机勃勃的城市。
水,成就了上海得天独厚的城市形象。
上海位于长江之箭与弧形海岸线的搭接处,背靠太湖,面临东海,北挟长江口,南濒杭州湾,内有黄浦和苏州河浩浩荡荡穿城而过、往复奔流,千万条支河如脉动的血管、滋养生息。
特定地理环境的自然造化,加上历代人民的勤劳创造,织出江河湖海之风水,绘就江南水乡之风貌。
水,塑造了上海独特的城市品格。
上海从无到有,因水成陆;从小到大,因水而兴,以河口般开放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气魄,迎来送往,吐故纳新,从本土走向世界,从过去走向未来。
她从来不是封闭的、保守的,而是充满着创造的冲动和激情;她的开放与发展的品性与生俱来,与时俱进,富有朝气和活力。
水,扩大了上海的外延,也丰富了上海的内涵。
黄浦江上的汽笛应和着海关大楼的钟鸣,陆家嘴的和谐夜色映照着朱家角的粉墙黛瓦,苏州河的今昔见证了城市发展理念的升华和回归。
水,流淌在上海的历史文化中;历史文化,也将溶进上海水的时空变幻。
水与历史同在,水与历史俱进。
上海的历史,是否也可以因此说是一部充满水的韵律和动感的历史?2、水与上海小城镇发展水,浸洇、渗透了郊区老镇的文化和历史,也焕发、延续着阡陌街巷的生命和活力。
谈及水与小城镇的关系,不由人不想起典籍中记载的青龙镇循水运兴而勃发、因水运衰而没落的一段旧话。
水文化在水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书名:水文化导论作者:蒋涛吴松秦素粉ISBN:9787564351533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2定价:38元展之间的关系。
第二篇侧重水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内容涵盖第四章到第七章,主要介绍了各大河流域塑造的人类文明,包括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明确了水与人类文明发展相伴相生。
第三篇主要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与水相关的民俗与思想,内容包括第八章到第十一章,主要介绍了古代水文化相关的故事、民俗、思想、治水、事迹等内容总结了水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神内涵。
第四篇主要讲述了著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主要包括芍陂、郑国渠、灵渠、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
第五篇从人水关系的角度出发,从水患、水利2个角度说明和谐的人水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现代社会城市发展探究了现代社会城市发展下的“驭水之道”,推动现代社会人水和谐的实现。
该书围绕水文化相关内容,对水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展开了深度探究,内容详略得当,既可以作为高校水利专业相关教育资料,也可以为水利行水文化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推动作用。
由第八章可知,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长江、黄河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此过程中,中国古代人民兴水之利,除水之害,创造了流传水利工程建设是充分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并进行改造的有效途径。
考虑到水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的紧密相,与水相关的文化观点也不胜枚举。
特别是在我国古代时期,水文化中的思想观点与水利设施建设密不可分。
在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都江堰建设的第一期工程中,需要将岷江的水进行分流,使其进入成都平原,从而达到防洪抗旱的目的。
在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之后,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灌区渠系网络,不仅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排水问题,同样也解决了雨季和旱季的用水问题。
其次,水文化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思想指导。
水润万物 课泽童心——“水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实践探究
【摘要】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依托吴江“千年水天堂”的独特地理优势,充分发掘水的文化内容和教育意蕴,创立“水文化”校本课程。
课程以水的高尚品质为育人目标,以水科学、水文学、水精神和水审美为课程内容,通过以水资源优化教学、用实践活动活化学习、借课题强化实验和凭案例研讨深化研究等路径与方式进行系统的课程实施。
【关键词】校本课程建设;“水文化”校本课程;校园文化【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6-0015-04【作者简介】孙建兵,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江苏苏州,215200)校长,高级教师。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品牌的主要标识。
为此,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秉持“育诚朴之德,启灵慧之智”的办学理念,依托吴江这个“千年水天堂”的独特地理优势,努力构建“水文化”校本课程,旨在从“水文化”入手,将水的特质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开启学校课程建设新思路。
一、“水文化”的基本内涵水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是一种文化库存。
我国古代儒家崇尚“智者乐水”、道家倡导“上善若水”、佛家坚守“善心如水”,都是从水中获得至高至深的生命智慧。
一般而言,“水文化”主要指人们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在与自然、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生联系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类将水事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则产生物质形态的“水文化”;作用于人本身则产生精神形态的“水文化”。
二者交融互汇,彼此依存,各有侧重。
二、“水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缘由基于“水文化”开发校本课程既是传承历史文化、弘扬地域文化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可为之路。
水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生命要素,贯穿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始终,并将其内在蕴含的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类的思想意识中,锤炼民族性格,呼唤情感共鸣,凝聚共同记忆,形成一个观照全人类的“水文化”图腾。
做好水文化弘扬文章
做好水文化弘扬文章以做好水文化弘扬为目标,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推动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水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通过各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向公众介绍水文化的概念、历史、价值和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水文化。
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水文化的展览、演出和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提高公众对水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
我们应该加强水文化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从小学开始,就应该把水文化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中,让学生们从小就了解和熟悉水文化。
可以通过开展水文化的课堂教学、举办水文化知识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水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水文化的培训班和讲座,提升公众对水文化的认知水平和文化素养。
我们还可以通过文艺作品来弘扬水文化。
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传播水文化的媒介。
可以组织一些与水相关的文艺演出和展览,让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对水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我们还可以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一些反映水文化的作品,如诗歌、小说、歌曲等,让更多的人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来了解和感受水文化。
我们还可以加强水文化的传统工艺保护和发展。
水文化与许多传统工艺有着紧密的联系,如织造、陶瓷、漆器等。
这些传统工艺是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发展水文化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传统工艺的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发挥水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还可以加强水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水文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与其他国家开展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组织一些水文化的国际论坛和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来交流和分享各自对水文化的研究和创作经验。
可以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共同开展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做好水文化的弘扬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工作,才能使水文化在社会上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推动中华文明的繁荣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开展“水文化”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水文现代化做贡献(徐玺银)我为发展做贡献
开展“水文化”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水文现代化做贡献(徐玺银)我为发展做贡献水,民族之源;水,生命之源;水,文化之源,水作为自然资源,生命的依托,万物都离不开的生命之源,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识,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和意识深层。
人类在创造了辉煌文明和悠久灿烂的水文化的背后,始终跳动着、支撑着,推进和引领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推动着水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始终流淌在水文人的血脉里,体现在水文人战胜困难,奋斗追求的行为中,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孕育和滋养了当代水文化;市场经济的运行操作,磨砺和锤炼了当代水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升华了水文化。
在当代水文化的鼓舞下,水文创造化地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水文化特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现代水文化极大地促进了水文加快步伐,推动了事业的发展。
现代水文化极大地激发了水文人创业创新的智慧和勇气,对水文事业起到了推动和支撑作用,成为水文人加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现代水文化的鼓舞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发明创造成为水文行业的引领和水文职工的共识,水文人在创业、创新、创造的实践,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中的活力亮相迸发。
现代水文化培育了水文人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意识和理念,水文系统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创新和总结,发展思路,更加明确,“稳步推进水文现代化,以优质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支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水文工作者的共识。
我们制定的《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和《水文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描述了全面提高水文行业整体素质和水文服务的整体功能,建立与现代化国家相造应的水文监测与评价、管理、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为水文系统适应和满足新的治水思路的要求,正确把握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任务,为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步伐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关于水文化建设工作方案
关于水文化建设工作方案水文化建设工作方案1.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严重的水环境问题。
城市水环境的恶化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缺乏生态与环境考虑的严峻现实。
水文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城市水环境与水文化的品质和形象,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
2.目的本文旨在提出一份水文化建设工作方案,旨在通过强化城市水文化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文化水平,以积极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3.项目背景与范围本计划对现有水文化建设进行调查,并对所述问题进行细致分析。
我们将把合理社区环境与历史环境结合起来,通过建议优秀的设计培养市民的环境意识和地域文化观念。
本计划将覆盖城市主要公共区域、公园与河流。
长期而言,本计划将为城市内的其他区域提供处方方案。
4.目标与措施4.1目标1)提高城市水环境的品质、氛围和形象,形成良好的城市水文化氛围;2)加强水文化建设,培育城市公民的保护水资源、倡导低碳、环保的节水概念;3)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建造生态景观,突出水文化主题,同步打造城市绿地、公共文化场所;4)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向国际上示范城市水文化建设的成功样板。
4.2 措施1)改善城市水环境和水文化气氛,提高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2)制定涉及城市用水、废水处理和再利用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城市在环保方面的可持续发展;3)完善市容市貌的建设,加强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整合,规划公共空间列入其考虑范围;4)通过在城市中心区域内建造公园和绿地等生态景观,打造城市水文化的警示标志;5)通过全民参与、公开透明、政府牵头,实施水文化教育以及环保相关信息宣传;6)建立水文化建设联席会议,谋划水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及时化解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纠纷和困难。
5.预期效果通过上述措施,本计划期望达到以下效果:1)城市水环境和水文化气氛得以明显改善;2)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低碳、环保的节水概念;3)打造具有北国风情以及特色的城市水文化形象,提高城市在国内外的存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4)通过全般市民的参与,共同打造自己的家园,切实提升社会的文明水平。
水文化传承与弘扬活动方案
水文化传承与弘扬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传承之重要元素。
为了弘扬水文化、传承水文明,我们制定了以下水文化传承与弘扬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的1. 传承水文化:通过活动的开展,传承和弘扬水的文化内涵,加深人们对水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 弘扬水文明: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倡导人们保护水资源,树立珍惜水的意识,推动水文明的发展。
3.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活动,宣传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保护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水。
三、活动内容1. 水文化主题讲座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水文化的专题讲座,以水为主题,介绍水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水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传统习俗。
讲座内容具体包括水在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的表达,以及水文化的历史渊源等。
2. 传统水文化体验活动组织传统水文化体验活动,让参与者亲身感受水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例如,在江河湖泊边设立水文化展台,展示传统水文化的图片、文物和手工艺品等,同时邀请专业人士现场演示传统水文化的技艺,如木雕、漆艺等。
3. 水文化艺术演出通过文艺演出的形式,将水文化的主题融入到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表演中,使参与者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水文化内涵。
演出内容可以包括舞蹈《江河之舞》、音乐剧《水之韵律》等。
4. 环保宣传活动在活动中设置环保展区,介绍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政策。
同时开展环保知识竞赛、手工制作比赛等,引导参与者养成环保的良好习惯,并加强对水资源保护的认知。
5. 慈善义演选拔一些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组织慈善义演活动。
将义演所得善款用于水资源保护事业,并通过义演活动宣传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行动的迫切性。
四、活动预算1. 活动场地租赁费用:XXX元2. 物料准备费用(包括展板、图片、文物等):XXX元3. 嘉宾费用(包括专家学者、艺术家等):XXX元4. 活动宣传费用(包括印刷宣传品、广告投放等):XXX元5. 活动组织人员费用:XXX元五、活动预期效果1. 提高公众对水文化的认知水平。
发掘成都水文化内涵 丰富成都城市文化
作者 及单位 : 王建华 , 四川水利职 业技 术学院教授 , 研 究方向 : 思想政治教 育与水 文化 ; 王 进,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讲 师, 研究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文化 ; 任心甫 , 学院教授 . 研 究方向: 思想政 治教育与水文化 。 ( 四川 成都 6 1 1 2 3 1 )
摘要: 水是文明之母, 滔滔山 民 江孕育了成都这一千年古都和她悠久灿烂的城市文明。成都以她独具 特 色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成为世界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水文化是威 都 城市文化的重要细成部分, 物质形态的水文化千姿百态, 制度形态的水文化层出不穷, 精神形态的水文化精彩纷呈。成都悠远博大 的优秀水文化, 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当代威 都人应当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 营造亲水 环境, 丰富绿色文化; 完善管理制度, 丰富法治文化; 培育文化素养, 丰富大众文化, 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
( 《 史记・ 五帝本纪》 ・ 司马迁) 之义而来。早在旧石器时代,
成都平原上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时期 , 蜀王开明氏“ 徙治
成都” , 从公元前 4 0 0 多年建城至今 , 已有 2 4 0 0 多年的 历史。西汉时 , 成都平原的繁华超过一向富庶的关中平 原, 汉代的成都 已是全国除京城长安 以外的五大都市之
坪。 ” 大禹治水从岷江开始, 王象之《 舆 ̄j - , - 记》 卷三十说:
“ 《 禹贡》 岷山, 在西北 , 俗谓之铁豹岭。禹之导江, 发迹于 此。 ” 《 尚书・ 禹贡》 : “ 岷山导江 , 东别为沱” , 通过疏导岷江,
向东开凿水道治理水害。 “ 导” 与“ 别” 奠定 了后世治水的
水文化对苏州古建筑的影响
浅谈水文化对苏州古建筑的影响摘要:作为吴越水文化发源地之一的苏州,拥有三横四直的城内水道,环城河道和大运河,人们的生活起居离不开水,建筑多依傍河水而建,河湖周围建筑物比其他地区的建筑数量大质量高。
为了适应苏州多水潮湿的自然条件,并合理使用河流以及降水,苏州人民筑造房屋时会充分考虑到水对建筑物的影响。
而人们的建造与生活为水赋予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循环往复,而形成了苏州独特的水体文化以及浓郁的古城水景建筑特色。
关键词:苏州;水文化;古建筑一、历史背景苏州是吴越水文化发源地之一,而吴越水文化作为古代最主要的水文化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
苏州作为中国著名古都,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三国之孙吴、元末之张吴等多个政权的首都,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
南北朝时期,作为水文化中心的苏州,与杭州和会稽(绍兴)一同成为中国水文化发展的代表。
唐宋时代南方水利工程发达,沿海修筑海塘、疏浚河湖很普遍,出现了苏州为代表的一些水利建设著名城市[1]。
后梁期间,吴中承平,钱氏于太湖旁置”撩浅军”,专事兴水利、防水害,农业因此常获丰收。
从春秋时期开始,一直到如今,苏州地区的水文化与当地建筑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江南建筑的代表,影响深远。
二、苏州水及文化1、主要河道:苏州自古有”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
比较著名的主要有:(1)京杭大运河:一共四段,从北到南有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苏州是江南河一段,也是末段,位于寒山寺西侧的枫桥景区边。
(2)平江河:伍子胥建苏州城时,就被定位成苏州城的主干水道,平江河位于古城的轴心。
(3)护城河:苏州护城河的水来自太湖和京杭大运河,又汇入长江和大海,伍子胥开凿胥江将太湖水引入城,而大运河又将长江水不断注入。
(4)山塘河:山塘河是大运河西北方向进入苏州古城的主干河道。
北起白洋湾,南至阊门,长6200多米。
山塘河与大运河连接贯通,是大运河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大运河苏州段的主干航道之一。
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议
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议一、引言水文化是指与水相关的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水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然而,在传承和发展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传承和发展水文化,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传承水文化1.保护水资源水是生命之源,保护好水资源是传承水文化的基础。
我们应该加强对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的保护,禁止乱排废水等行为,防止污染。
2.弘扬传统节日许多传统节日与水有关,如端午节、中秋节等。
我们应该继续举办这些活动,并在其中注入更多的元素,以吸引更多人参与。
3.加强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让他们了解到水文化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意识。
4.挖掘历史遗迹许多历史遗迹与水有关,如运河、古水利工程等。
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开发,让更多人了解到水文化的历史渊源。
三、发展水文化1.开展水体运动水上运动是一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也是发展水文化的一种方式。
我们可以在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中举办各种比赛和活动,如划船比赛、游泳比赛等。
2.打造旅游景点许多地方有着独特的水文化资源,如西湖、杭州运河等。
我们可以打造这些地方成为旅游景点,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3.推广水文化产品在传承和发展水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开发一些与水相关的产品,如茶叶、饮料等。
这不仅有利于推广水文化,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开展科研活动科学研究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加强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并在其中注入更多的元素,以促进水文化的发展。
四、结论传承和发展水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保护好水资源,弘扬传统节日,加强教育,挖掘历史遗迹,开展水体运动,打造旅游景点,推广水文化产品和开展科研活动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水文化。
罗阳镇依托水文化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会和谐发展的创新之路。
做足水文化 文章
8 .平方公 里 , I 个行政村 , 48 辖 1 总人 口
错的河 网水道 , 特的地理优势 和人文 独
邀请县 文史专家和知 名作 家对罗 阳 情况 。 政府 明确 提出对引进特 色文化 款 , 镇
发展项 目的单位 和个人进行 重奖 , 对优 历史文化 进行深入挖掘 , 形成 了一批珍 秀 团队和演员予 以重奖 鼓励企业 积极 贵 的文史 资料 。 本着开 发历史 、提高 品 位、 促进 发展 的原则 , 建设 艾塘 湖游乐 园 、 秀公 园 , 昔 日繁华 再现 , 日 糜 让 今 风景 胜昔 。同时 , 深入挖 掘保护 民俗文
动 温控大 棚及 1 个交 易 中心 , 目建成 项 产业 的一张靓 丽名片。 ■
加强 “ 水文化 ”建设 校园 , 为罗ຫໍສະໝຸດ 阳小学 的学 生必修课 。目 作
前 , 镇的刻纸 艺术 已被列为连 云港市 该
流 的文 体 中心 , 中心集 图 书阅览 室、老 非 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 干部 活动室 、 少儿活动室 、 游艺室 、 教育 培训 室、 健身活动室、 综合展厅 、 多功能 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 罗 阳镇依据水 乡特色 , 按照市场机 亩 、总 投资 6 0万元 的 全县 第一 家 党员
胜地 的辐射 , 利用 境 内拥 有 3 万多 亩盐
中, 出 以镇 文体 中心为龙 头 , 突 辐射 带 动岭灶 、 前罗 阳等示范村 建立村级 文化 中心 , 成互 动的文 化 网络。岭灶村 投 形 资8 0多万元 兴建 了 10 平 方米 的文 体 20 中心 , 全镇村村建起 篮球场 和乒乓球室 , 大部分村有 室外健身场 。 里还组织 了 镇 1 个秧歌 队 、 6 锣鼓 队、 蹈 队等 文艺 团 舞
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
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一、背景和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
除了解决水资源的供应和管理问题外,水文化的建设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水文化建设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更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支撑。
水文化建设不仅包括水的利用、水的艺术,更重要的是在人与水的关系上进行思考。
水被视为生命之源,人们通过水文化的建设可以加深对水资源的保护、使用和管理的认识,推动社会绿色发展。
因此,水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和原则1.目标:(1)建立水文化的理念:通过水文化建设,加强对水资源的认识与保护,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传承水文化的传统:通过艺术、音乐、文学等形式,将传统的水文化传承下来,并融入现代社会。
(3)加强社会公众的水资源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提高公众对水资源的重视和保护意识,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在水文化建设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避免对水资源造成破坏。
(2)科学合理原则:水文化建设必须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浪费与污染。
(3)公众参与原则:水文化建设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促进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共识。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1.提高水资源意识:(1)开展水资源教育活动,加强对公众的水资源知识普及,提高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2)利用新媒体和社交平台,开展水资源宣传活动,引导公众形成科学合理的用水习惯。
2.弘扬传统水文化:(1)通过举办水文化节、水文化展览等形式,弘扬传统水文化,让公众深入了解和参与其中。
(2)加强对传统水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开展相关研究,确保传统水文化得以传承。
3.建设水艺术和水景区:(1)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规划水艺术和水景区,提高城市景观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加强对水艺术的培养和推广,通过水艺术作品展览和演出等形式,提升公众对水文化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水利风景区建设和水文化传承传播的实践和体会
水利风景区建设和水文化传承传播的实践和体会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自然景观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水利风景区开始被建设和开发。
作为一个热爱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的人,我多次参与了水利风景区建设和水文化传承传播的实践,通过这些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保护水资源、传承水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自然风景。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我们保护和修复了湖泊、河流和植被,搭建了观景平台和步道,让游客能够亲近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同时,我们也在建设中注重保护和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修复和保护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和文化景点,使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水文化的传承传播对于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至关重要。
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哲学内涵。
在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水文化与工程建设相结合,通过展示和介绍水文化的内容,使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到水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
我们利用多种媒体和互动方式,让游客参与进来,感受水文化的魅力。
这不仅能够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也能够提高他们对水资源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在实践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水利风景区通常位于偏远的地区,交通不便,缺乏便利设施,这给游客的出行和休息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其次,一些水利工程虽然被改造成风景区,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这需要我们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力度,确保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一些水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手段还有待完善,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实践。
通过这些实践和体会,我深刻认识到水利风景区建设和水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性。
保护水资源、修复生态环境,传承和弘扬水文化,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升旅游体验,也能够增加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水文化的功能主治是指
水文化的功能主治是指水文化的概述•水文化是指人类在与水的关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
水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仅为生活提供了必需的水资源,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水文化是人类对水的认知、利用和崇尚的结果,通过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并尊重水资源的价值。
水文化的功能主治1.治愈心灵的功能:–水文化中常常涉及水的特性和形态,比如江河、湖泊、海洋等,这些都给人带来了视觉上的疗愈效果。
水景观可以让人们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从而舒缓压力,提升幸福感。
–听水声、看水流、涉水都可以引起人们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与水的亲密接触有助于减轻焦虑、恢复身心的平衡。
2.绿色生态的主导:–水文化可促进绿色生态的建设和保护,可以塑造健康、自然、美丽的生活环境。
水体的存在,不仅能带来清晰的空气,还能为周围的生物提供生命力所需的水分,维持生态平衡。
–水文化鼓励人们保护水资源,倡导环保行动,从而减少水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
保护环境,关注水文化是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途径。
3.促进社交交流和文化融合:–水文化具有可以穿越不同文化背景、语言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能力。
联系通过水文化对水的普遍重视和热爱,人们可以超越国界、种族和宗教的鸿沟,共同关注并致力于保护和管理水资源。
–水文化作为一种无言之语,可以搭建起人际交流的桥梁。
通过水文化活动,人们可以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和文化,增强友谊和理解。
4.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水文化可以推动旅游业、文化艺术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吸引力,可以吸引游客、艺术家和学者参与其中,并为文化创意产业赋予独特的内涵。
–水文化活动也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提升生活质量。
水体旁的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的建设,可以带来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丰富的就业机会。
总结水文化的功能主治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治愈人们的心灵,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略论水文化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政作用
略论水文化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政作用
一、弘扬爱水文化,增强水生态意识
水资源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以水为媒介的文化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弘扬爱水文化能够增强人们的水生态意识,推进水资源保护和治理工作。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科普宣传等手段,加强人们对水资源的认知和了解,让人们普遍认识到水是可重复循环利用的宝贵资源,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传承水文化,强化水生态文化建设
水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传承水文化,可以推动水生态文化建设的发展,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传承水文化,并将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能够使人们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三、倡导节水文化,推进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既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也需要制度性保障和社会文化的支持。
推进节水文化,建立合理用水制度和管理体制,是水资源保护的必经之路。
水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倡导节水理念,加强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加强水文化创意,推动生态文明创新
水文化具有极大的创意活力,传承发扬优秀水文化,激发水文化创意,是推动生态文明创新的重要途径。
以水文化为灵感源泉,进行文艺、科技、设计等领域的创新与研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概念创新到实际应用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千年水文化助力文化中心建设作者:万金红宫辉力杜梅来源:《前线》2018年第01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缘水而居,不耕不稼”,水孕育了中华文明,催生了华夏民族,塑造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品格。
“上善若水”是两千年前老子对中国文化的阐释。
水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它源于人与水的互动,塑造了人民对水的认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全新阶段。
新时期、新阶段赋予北京市文化建设新的契机。
适应当前文化繁荣发展的需求,传承、弘扬北京悠久、丰富的水文化必将成为推动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手段。
水文化遗产是水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水文化遗产是弘扬北京水文化的重要抓手。
以大运河为代表的北京水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必须精心保护好这张金名片,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明确提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
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研究北京的水文化,对于重新诠释、认知北京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水文化文化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是国家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
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
人类在以水为载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
水利部部长陈雷同志指出,“水文化的实质就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是人类活动与水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不同民族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它产生于人民之中,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可以说,水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水互动过程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正如2005年世界水论坛对水文化的界定,“水文化是人民的文化”。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人水互动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水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中,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
大禹治水催生了华夏民族,“上善若水”成为中华民族的处世准则;兴水利除水害的治水史对我国五千年来国家政体的形成和历代政权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中国大运河为代表的水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工程。
正因如此,中华水文化才得以在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上占据特殊地位,成为人类文明史中光辉璀璨的一页。
水文化是北京文化灵与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城市发展进步的灵魂。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作为人类利用水资源最为集中的空间,城市的发展需要考虑给水、排污、航运、防洪等问题,因此城市成为水文化遗产最富集的空间。
历代城市围绕水这一限制因子,设计了一套精心利用水资源的制度系统和工程体系,也因此保存了众多的水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认知和实践的探索,研究水文化遗产能够构建出古人对水的敬畏思想体系,理解水对城市文化的重要价值以及对区域文明的推动意义。
作为有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的北京,其因水而建、因水而兴。
自辽金建都以来,北京城池内外人口繁盛,各项功能汇聚都城,因水资源短缺,历朝历代对水资源问题都极为重视。
因此,北京的城市发展史蕴含着丰富的、可以感官感受的水文化韵味。
北京的水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的精华,并构成今日特殊的城市文化景观。
(一)水文化遗产与北京城市的发展。
水文化遗产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大运河、皇城园林水系、永定河等成为北京水文化遗产的主体。
这些水利工程承担着漕运、城市园林、农业灌溉、防洪等功能。
北京市水文化遗产展示出北京城市发展的几个特定时期。
宋代以前,北京地区水利建设多为服务耕战。
魏晋的戾陵堰和车厢渠、隋唐的永济渠是集中代表。
刘靖“立遏于水,道高梁河,造戾陵,开车箱渠”,形成了一套包含堰、坝、堤、闸、渠的水利设施,构成了年灌溉农田两千顷的工程体系,并满足了当时的北京用水需求。
隋炀帝为征伐辽东而开凿的永济渠,成为当时隋唐大运河北线的重要组成。
宋元时期,北京开始向王朝的政治中心转化。
人口聚集,城市规模增大,物资的需求增加,对水运的诉求日益高涨。
为此,辽代开凿了萧太后运粮河;金代开凿长河引瓮山泊(今颐和园)水源,疏通潞河航运,开凿坝河、金口河、闸河,沟通中都和通州之间的漕运;元代郭守敬导引西山泉水水源,开凿通惠河,贯通了南北大运河。
明清时期,北京的城市水系格局基本定型。
明代修浚北运河、通惠河和修建浑河(今永定河)堤防。
清代进一步完善永定河的堤防系统和西郊皇家园林,同时开展了畿辅水利营田等工作。
这些工作直接影响到近代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
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北京地区遗留下丰富的水文化遗产。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现存各类水文化遗产416处,涉及古代水利工程、管理用房、祭祀建筑等多种形式。
同时,治水活动也催生出丰富的非物质形态的水文化遗产。
如永定河畔河神崇拜衍生的祭祀文化(三家店龙王庙庙会活动)、通州大运河沿线的漕运文化(通州运河龙灯会等)。
(二)北京水文化的特点。
北京的水文化(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水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今天我们可触摸到的尚未消逝的历史真实。
水文化是北京城市生命历程中不可切断的链接,她将今天的生活与历史、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我们对北京城市感情的依托。
北京的水文化核心特点是“为民兴利,泽润生民”。
乾隆皇帝曾说,“自古致治,以养民为本。
而养民之道,必使兴利防患,水旱无虞,方能使盖藏充裕,缓急可资。
是以川泽、陂塘、沟渠、堤岸,凡有关于农事,豫筹画于平时。
斯蓄泄得宜,潦则有疏导之方,旱则资灌溉之利,非可诿之天时丰歉之适然”(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四十七)。
由此可见,北京的水文化就是为了让民众得以生存并谋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从秦汉的灌溉工程建设,到明清的运河修护和永定河防洪建设,以及内城园林水系的建造,无不体现出“为民兴利,泽润生民”的典型特点。
北京水文化另一特点就是“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文明之美”。
北京古代园林水利设计创造性地运用了“系中之系,园中之园”的设计理念,玉泉水系包含着“内城水系”(六海、御河、筒子河等),内城水系又包含着“紫禁城水系”(内外金水河),颐和园中包含着“谐趣园”。
这些设计将城市河湖与皇家园林有机结合,使宫廷的威严与河湖的秀美交相辉映。
“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
”北京的水文化不仅包含着历史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
颐和园、莲花池等依托水文化遗产孕育而生的现代城市公园,彰显了北京水文化的历史感与现代感的融合。
水文化精神层面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的岁时民俗,官方民间祭天祈雨的祭祀风俗,放荷灯、泛舟游湖的市井风情,无不体现出水文化已经深入各个阶层日常生活中。
(三)水文化遗产核心构成。
围绕着北京的水文化遗产,文物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如1998年推荐颐和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北京市第一个以园林水利工程为主体的世界遗产;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作为维系京城发展重要纽带的北运河和通惠河,以及沿线的玉河故道、澄清上闸(万宁桥)、澄清中闸(东不压桥)、什刹海等重要遗产点,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着力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构建整体保护格局,推进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保护利用。
其中,东部运河文化带和西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的核心,就是围绕着北京水文化遗产展开的。
通过对北京的水文化遗产保存情况进行梳理发现,北京的水文化遗产表现出“一体两翼”的空间格局。
“一体”指皇城园林水文化遗产区,城内主要沿什刹海、北海、中南海、玉河等分布,城外主要沿着长河、凉水河、莲花池、玉渊潭等水系分布,以及西山清代皇家园林水系等。
“两翼”指大运河文化带遗产区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遗产区。
大运河文化带遗产区指北京城内由东直门内至朝阳门内区域,是元明清的漕运仓储区,分布着海运仓、北新仓、南新仓等遗址;城外是通惠河、北运河、运河沿线水闸堤坝、仓厂沉船遗址等,集中展示了漕运文化。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遗产区,在永定河出山口地区,历史上也是水利工程比较集中的地区,比如戾陵堰、车厢渠工程、金口河工程,还有丁家滩灌渠、龙泉务灌渠和兴隆坝灌溉系统等。
此外还有卢沟桥、南北惠济庙遗址、三家店龙王庙等文化遗产。
这一地区由龙王庙衍生的水祭祀文化,构建了区域内特有的社会管理秩序和水源分配使用方式。
擦亮世界认可的水文化符号(一)弘扬水文化的现实意义。
水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利用、传承水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持北京城市个性和特色的需要,而且是延续北京文化的需要。
北京城市发展和演变过程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城市的记忆中:永定河畔河神庙的香火、紫竹院长河的翠柳、玉河遗址的沧桑旧事,每一处水利遗存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
这些信息使北京的城市记忆变得更为真实,让人们更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北京历史的积淀。
北京的水文化是历代先民创造、积累的,能够赋予我们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启发智慧,开拓未来。
近年来,水文化在城市文明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城市生命的有力见证。
北京市实施的菖蒲河遗址公园、莲花池遗址公园等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让水文化遗产所揭示的文化信息融入人们现实的文化生活中,使这些遗产成为城市中有尊严、有文化气息的地方。
这些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新时期、新形势下,有必要让民众认识到水文化遗产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使这些遗产成为城市中最美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因此,保护北京的水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是避免北京城市记忆的消失。
北京的城市记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在历代引水灌溉、漕运通航、防洪减灾等水利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水文化遗产成为北京城市记忆的最有利物证之一,是北京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
二是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
城市面貌是城市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是城市外在形态与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
北京城市的水利发展是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相适应的,历代统治者在永定河治理、大运河治理、城市供水和园林水利建设上形成的众多水文化遗产已成为构成今日北京独特城市风貌的重要内容,破坏了这些水文化遗产,北京的城市风貌也就荡然无存了。
三是避免城市环境的恶化。
城市环境是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作为水文化遗产的北京城市河湖水系是塑造城市环境的重要环节,玉渊潭、北海、长河等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健康休闲的场所,激发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弘扬水文化的建议。
一个缺少历史积淀的城市,不是一个健康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