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二单元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位置》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位置》教学反思2.1认识上和下◼教学反思《认识上下》这一知识点孩子们并不陌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这节课的重点是会用“上下”完整地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体会上下的相对性。
难点是摆在中间的物体,如何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即某某在谁的上面,又在谁的下面。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如:把学生模拟成动物,按照例1的位置坐。
让孩子们的视觉、听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旨在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不足之处就是,也许是因为刚刚入学,有极个别学生总是不能很好的进入状态,尤其是在让其他学生回答问题是时,有个别学生就只顾沉浸在自己是那一个动物,而根本就不听其他学生的,似乎这与自己无关。
在指名发言时怎样培养其他孩子的倾听习惯是我非常关注的问题,但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
特别提醒学生在表达位置与顺序时,要注意不能单纯地说谁在上面,谁在下面,应该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
2.2 认识前和后◼教学反思1、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参与兴趣。
为了让简单的东西吸引人,遵循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静态教材动态化,学生能用多种感官去感悟这样一个情景、多种感官来参与这样一个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培养实践能力。
因此我采用动画形式播放主题图。
这样学生很感兴趣。
2、联系生活,玩中学,学中乐,突破教学难点。
这节课的第一、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学生学会用"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要学生体会出前后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可以发生变化,它不是绝对的。
前后位置的改变应该有两层意思:(1)是比较对象的不一样。
(2)是方向变化。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比较第一节:动物乐园利用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心理,创设一个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物乐园”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同时也渗透人类应爱惜小动物的思想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动物乐园”进行观看,在交流观看结果时,及时鼓舞观看认真、擅长试探、表达清楚正确的学生,达到有序数数之目的.“好动”是儿童的特点,利用那个特点,让学生用圆和三角别离代替小熊、小鹿、小兔、小猴、小鸟,在实践中自己探讨,把握一一对应的比较方式.在练习中注意由易到难的梯度,启发学生的思维,培育学生观看、推理的能力,使学生都有机遇展现自己。
第二节:高矮注意让学生切身经历比较的进程,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比较物体的高矮和长短.教学时,教师自创情境,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两名同窗比高矮,小组内相互较高矮,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关系,体验高矮的相对性,同时,也能从中感悟到比较高矮的具体方式.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在这节课上也取得了较好的表现,在让学生亲历比较两根毛线长短的进程中悟出比较长短的具体方式,学生边比较边总结方式,踊跃参与活动与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爱好.总之,教师能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乐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
第三节:轻重: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切身经历比较的进程,通过量个实验,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时,教师自创情境,从学生喜爱的游戏引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比较轻重的进程,感悟出比较轻重的具体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爱好。
第二单元:比较第一节:动物乐园利用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心理,创设一个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物乐园”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同时也渗透人类应爱惜小动物的思想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动物乐园”进行观看,在交流观看结果时,及时鼓舞观看认真、擅长试探、表达清楚正确的学生,达到有序数数之目的.“好动”是儿童的特点,利用那个特点,让学生用圆和三角别离代替小熊、小鹿、小兔、小猴、小鸟,在实践中自己探讨,把握一一对应的比较方式.在练习中注意由易到难的梯度,启发学生的思维,培育学生观看、推理的能力,使学生都有机遇展现自己。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1在教学“小括号”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符号——小括号“再创造”的过程,体会使用小括号的实际意义和合理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注重课堂生成,促进思维发展在进行“小括号”的教学时,我借助教材中剪星星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当提出如果将分步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呢?生尝试写,师巡视时发现10一2 + 3,追问:这样列式可以吗?这样列式能表示先计算2 + 3吗?为什么?看来,要想先算加法,就要在2 + 3这里添上个符号,说明你要表达的意思。
此时我们围绕“10一2十3”能先算加法吗?进行讨论,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感受引入新的符号的必要性。
学生可能会有如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1 )画一条粗线表示先算2 + 3。
( 2 )画一个方框表示先算2十3。
( 3 )画一个圈儿表示先算2 + 3 。
( 4 )画()表示先算2 + 3 ……大家想的办法都很好!面对这么多的符号,如果我们不说,外国人能看明白吗?看来应该找一个统一的、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先算后面的2 +3 。
大家想的跟数学家想的一样,用“( ) ”这个符号来表示。
它叫“小括号”。
教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们结合自己内心的感受与体验设计出各种符号来解决问题,显示出自我才能,体现自我个性。
教师对学生创造的符号给与充分的尊重,同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差异资源,让学生引出了小括号,把握了小括号出现的时机,突出了小括号的作用,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把“白开水”酿成香醇的“茅台酒”。
二、注重合作交流,促进思维发展古人云:“学无友则孤陋寡闻。
”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
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等。
从中发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024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单元 比大小、第几教案
第二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1.2 比大小、第几【课题名称】第2课时比大小、第几【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37页。
【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操作、演示,能熟练地数出6~9各数,会读、写这写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通过观察情景图,掌握数的顺序,理解6~9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
3.通过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用数学交流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读、写6~9,会比较6~9的大小。
教学难点:能够区分6~9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课前准备】1.教师:教具:小正方体、6~9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卡片。
教学课件:《七彩课堂》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七彩课堂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学具: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一(3)班的同学们在聊天,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第2页课件展示)预设1:最快可以说成第1。
预设2:6比9小,所以6岁比9岁小,9岁比6岁大。
教师:生活中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数字的奥秘。
二、交流实践,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课件出示课本37页小正方体图:教师:先数出每组小正方体的数量,再比较这些数的大小。
教师引导学生数出像正方体的个数。
(1)5和6相比,谁大谁小?(2)6和7相比,谁大谁小?(3)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一比,再交流方法。
预设:学生可能会通过小正方体图直观地进行比较,也可能通过数序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说出5<6,6>5,6<7,7>6,7<8,8>7,8<9,9>8。
(二)区分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课件出示课本37页鱼缸图:让学生先独立在教科书上完成,再汇报交流。
预设:一共有7个鱼缸,从左边数,第6个鱼缸里有9条鱼,有6条鱼的是第4个鱼缸。
教师:第6缸和6缸有什么不同?预设:引导学生理解并回答出6缸是指一共有6缸,第6缸是指排在了第6的位置上,只有一缸。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0篇)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0篇)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第1篇数学教学的归宿是:教为了不教, 学为了会学。
会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技能, 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方法, 并在应用方法中感悟学习方法的优越性, 进而使学生心里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 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
让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 更主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 我感悟到:一、结合生活进行教学, 选取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
学生学习数学有两种体验:成功体验和生活体验。
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在教学中以不同形式再现时, 学生就会有兴趣, 有冲动感。
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做“风车”, 让学生拼摆各种图形、设计地板砖的花样等, 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 感受图形美。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关注学习过程, 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
在教学中, 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 教师采用先猜测再证明的方法, 先用眼看边有什么特点, 再用自己已有经验想办法证明自己说的没错。
从而是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三、重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提出具体合作要求, 使合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了合作的技巧。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第2篇一、因为平等, 所以互动一年级学生好动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 上课时总有跟同学跟老师不配合的现象, 我总说“××同学, 请认真听讲”, “××同学, 请坐好”等方式提醒他们注意, 可效果总不理想。
近段时间我多表扬和一些平易近人的语言, 如“你真乖”, “你真聪明”, “××小朋友讲得真好”等语言, 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共有多少(教学反思)
一共有多少(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5以内数加与减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在完成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二单元《5以内数加与减》的教学后,我深感这是一次既有挑战又充满收获的教学经历。
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一些反思。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达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5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的认识和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则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案和课堂活动,我成功地引导学生掌握了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化教学、情景模拟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模拟中实践,我成功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参与度。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过程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对加法与减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是否能够在不同情境下正确运用这些基本概念。
2.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包括使用的教具、教学步骤、课堂互动等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3.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更有趣、更具挑战性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个别辅导或集体讲解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四、学生反馈与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等方式,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5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掌握不牢固、理解不深刻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巩固和拓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单元的知识点。
五、教学改进与展望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设计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创设现实有趣的活动情境学习新知。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活动学习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我利用课件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游园会”作为学生学习十几减9的活动背景,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
通过解决“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不只是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二、讨论交流,探索算法。
十几减9的知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新知识,而是一种旧知识,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早有这方面的体验。
因此,根据情境图列出的2个减法算式:15-9,14-9,我提出这样的要求:“四人小组任选一题来研究算法,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思考,让孩子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计算,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
反馈时,有用直观图数出结果的,有用破十法求出结果的,有用想加做减的,有用平十法的,孩子们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课堂上探究的气氛浓厚,孩子们的合作交流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利用小棒理解算理,突破难点破十法和平十法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算理,为了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算理,当学生讲到一种算法时,请学生复述后,我在投影仪上进行小棒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破难点。
四、发散思维,培养创新。
在拓展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了□-9=□,填法多种,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营造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
最后再通过让学生寻找十几减9的秘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学期二单元我们身边的数教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二单元我们身边的数教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可编辑、打印)(页眉、页脚处可双击删除)(文字可随意改变)第二单元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第10课时我们身边的数【教学内容】教材第44~45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参与多种活动,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的理解,同时初步感受数据收集的过程。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巩固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难点: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我们身边的数。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上学吗?为什么呀?你们在学校里都喜欢哪些活动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出示图片:跳绳、捉迷藏、跑步、踢球。
)二、引导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师:你们喜欢的活动可真多!老师这里有一幅图,操场上许多小朋友,瞧!他们玩得多么高兴!出示教材第44页主题图。
仔细看一看,说一说都有哪些活动?(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出示图片:有些小朋友在跳长绳、有玩手指游戏的、有跑步的、有看书的、还有几个小朋友在教室里看书。
)三、引导学生收集数据(一)玩一玩。
出示教材第45页“玩一玩”的图。
同学们都上过体育课,每次整队的时候,体育老师都要求同学们报数。
这节课我们来模拟体育课上的报数。
报数活动:学生报数。
请问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参加了报数,你是怎样知道的?小结:共10个同学,因为最后一个同学数到几。
就说明一共有多少人。
请双数同学上前一步。
这些同学分别报的是哪些数字?生:2、4、6、8、10。
小结:看来体育课上的报数也和我们的数学有关。
你能找出这幅图中藏有哪些数学信息吗?男生有5人,女生有5人。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问题一:一共有多少人?5+5=10(人)10个小朋友分两堆还可以怎么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和9;2和8;3个7;4和6,5和5。
小结:看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能得出不同的数据。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校园开放日(教学反思)
校园开放日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5以内数加与减北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教学背景在最近的校园开放日活动中,本课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5以内数的加与减。
这一单元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接触到的第一个正式的运算单元,对于培养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至关重要。
二、教学过程回顾1. 导入环节:我通过简单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分糖果、摆玩具等,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实际意义。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对加法和减法有了直观的认识。
2. 新课呈现:我详细讲解了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示范和练习,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算规则。
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思考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法。
3. 练习巩固: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题,从简单的口算到稍复杂的应用题,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概述本次课程我采用了情境导入、互动探究、巩固练习和总结反馈四个环节。
1. 情境导入:我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铅笔、糖果等)创设了加法与减法的情境,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加与减的意义。
2. 互动探究: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5以内数的加与减。
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加与减的基本方法。
3. 巩固练习: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4. 总结反馈:我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建议,以便我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教学反思1. 优点:通过生活场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讲解了清晰的运算规则和方法,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技能。
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2. 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注重知识的讲解和练习,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5节《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第一课时
1.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算理,经过课堂上的归纳整理,有效地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发现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和自创一个新的减法表这两个环节都交给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适时提出问题,进行点拨,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对学生的表述特别是小组交流汇报的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梳理。
整理和复习第二课时
“想加做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发现,在平时的计算中也用得比较多,因为加法是正向的运算,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但是需要让学生不仅对数有这样的感知,也能通过一定量的训练,逐步的意识到数量间的关系也存在着这样的加减关系,这就是本学期后面即将也学到的加减法关系,在这节课中进行渗透与孕伏。
在实际的教学中,“想加做减”的方法是建立在学生20以内进位加法特别熟练的基础上的。
如果学生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特别的熟练,就会觉得“想加做减”的方法很简单。
整理和复习第三课时
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的思考,开展数学交流,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
另外,我注意让学生在平时每天坚持练习口算,以10内的加减法为基础,能快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再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非常熟练后尝试用想加做减的方法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科目:数学任课教师:时间:主题观察物体反思内容本课以观察学生熟悉的小汽车、茶壶、玩具等物体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
因此,本课教学的着眼,重点主要放在“趣”“实”“活”三个方面。
这节课我创设了“猜一猜,它是谁”的问题情境,从一开课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通过观察汽车、当小小摄影师为同学“照相”、用肢体语言模仿茶壶,这既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充分展现了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
三个学生围桌而坐的座位排列形式,使桌上物体自然形成了前面、侧面及后面的三个方位,使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与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
在观察小动物这个环节,我让他们亲自从四个方向进行观察,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后,进一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像是不一样的。
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同时对自己的感悟加以验证。
在体验中学生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不足,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由于座位和角度的原因,好多看到的有两个面。
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课前准备四人一组围在一起就可以每个人都看到一个面了。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法,更加深入领会编者意图,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
高中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策略帮助学生研究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下是我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实施基础知识讲解首先,我花了适当的时间讲解了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概念。
我使用了图表、示例和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我注意到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能够正确地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互动研究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我设计了一些互动研究活动。
例如,在课堂上,我组织了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他们的解题思路。
我还鼓励学生在黑板上解答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和修正答案。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和积极参与课堂。
实际问题解决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我准备了一些真实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方法进行解决。
这些问题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情境,例如购物、旅行等。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能够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反馈和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我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评估他们的研究情况。
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释他们的错误。
我还定期组织小测验来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这些反馈和评估帮助我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总的来说,通过上述的教学策略,我观察到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我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促进他们在数学领域的发展。
2024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6~9的认识教案
第二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1.1 6~9的认识单元说明: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最直接的基础。
同时,本单元中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对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单元是全册教科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建议如下:1. 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的目的性。
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6~9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各数的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注意对计算方法的引导。
本单元加减法计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的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计算任务。
教学时,一方面要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方法,另一方面又允许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
3.加强对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的指导。
本单元解决问题中,有两个方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全过程,不能仅仅列式计算;二是用大括号表示总数,用问号表示所求问题,这是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
要让学生读懂题意后,自己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题名称】第1课时 6~9的认识【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36页。
【教学目标】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6~9各数的过程,初步感知6~9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6~9的数序,并会认、读这几个数。
2.借助计数器、点子图、小棒等学习用具,感知后一个数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增加1得到的,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6~9的概念,会认、会读6~9。
教学难点:会用数字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培养数感。
【课前准备】1.教师:教具:计数器、6~9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卡片。
2024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案及教学反思2.2.2 用加法解决问题
第二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2.2 用加法解决问题【课题名称】第7课时用加法解决问题【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45页。
【教学目标】1.知道图中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正确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看懂图意,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和列式,并正确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
【课前准备】1.教师:教学课件:《七彩课堂》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七彩课堂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兔爸爸和兔妈妈带领小兔子们采蘑菇。
它们采了好多蘑菇。
看!它们多开心。
课件出示教材45页情境图: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幅图,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预设1:学生可能会说有兔爸爸、兔妈妈,还有4只兔宝宝。
预设2:学生能回答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
教师:你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预设1:一共有几只兔子?预设2:一共有6只兔子,左边有4只,右边有几只兔子?预设3:一共有6只兔子,右边有2只,左边有几只兔子?教师:兔妈妈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下面我们就去帮兔妈妈解决问题吧!【设计意图】直接出示情境图,在情境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交流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大括号。
教师:(手指着情境图中的大括号)你们认识它吗?(学生回答:大括号)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见过它了,那么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呢?预设:引导学生说出大括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教师板书:合起来)教师示范把两部分合起来的手势,带领学生一起做。
教师:在这里,大括号表示把什么和什么合起来呢?预设:学生会说是把左边的兔子和右边的兔子合起来。
教师:对,我们把左边的兔子看成一部分,右边的兔子看成一部分,大括号表示的是把这两部分合起来。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5篇)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5篇)《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这部分内容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这几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
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加减混合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
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找到了不足的地方:在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列竖式的过程中,比如安排的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的时候,学生的灵活性不高,先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和第二个算式中有什么联系,结果学生发现的积极性差,换一下问的方法时,学生能及时回答。
在巩固练习时应加大训练力度。
由于部分同学计算速度慢,以及我再次讲解的过程中,再次重点强调竖式经常出现的问题,耽误时间多,使得巩固练习时,速度慢的学生和速度快的学生拉开了距离,有些慢的学生这道没写好,就开始思考下一道,这样有几个学生出现了脏、慢、乱的竖式。
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连加时,特意安排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
2024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案及教学反思2.2.5 8和9的加、减法
第二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2.5 8和9的加、减法【课题名称】第10课时 8和9的加、减法【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50页。
【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操作,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会计算8、9的加减法。
2.通过课堂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关于8、9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
【课前准备】1.教师:教具:小棒、1~8的数字卡片。
教学课件:《七彩课堂》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七彩课堂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学具:小棒、点子卡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6和7的加、减法计算。
以“开火车”的形式完成填一填,回顾6和7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拍手游戏。
师生一起一边拍手一边说6、7的组成。
3.一图四式。
教师:观察图,根据图意写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预设:学生能根据图意快速写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教师重点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以及加法、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4.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都已经会算7以内的加减法了。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8和9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二、交流实践,探究新知。
(一)探究8的加减法1.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课件出示教科书50页上面左图。
教师:看一看图中漂亮的花朵。
你能和同桌相互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学生交流后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有5朵红花,3朵黄花。
教师: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呢?预设:学生能根据图列出4道算式:5+3=8,3+5=8,8-5=3,8-3=5。
说加法算式时对应的图意会比较清楚,但要说清楚减法算式对应的图意还有一定的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四道算式。
教师:根据这幅图我们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加法算式的含义同学们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谁来说说减法算式的意思呢?预设1:一共有8朵花,其中红花有5朵,黄花有几朵?用算式8-5=3表示。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认识钟表》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
教材以一幅学生放学回家后通过电话向老师汇报回家时间的生活情境图引出挂钟,通过对挂钟上不同时刻的直观认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正确读写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们一年级组的三位老师在形成共案的同时,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又各有特色地进行教学。
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1、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
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
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面,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五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五篇“十几减9”是人教实验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实行的。
课本上通过小精灵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我在教学时,也是通过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探索十几减9的算法多样性。
课本上在教学十几减9这个内容时,教材上出现了三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13减9就等于几。
虽然在这个环节的教学时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水平得到提升。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
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
但是在最后就明确了两种计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减”的方法。
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这样组织教学,不但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水平和合作意识。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个教学新理念。
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协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因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有差异。
以下还有几点做得不足: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3、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二单元《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是在一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排的,其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拼摆出新的图形,体会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但这部分内容稍不注意就容易上成手工课或拼摆各种有趣图案的活动课,使教学重点偏离教材编排的初衷。
一个单元教学下来,我觉得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在动手操作中,突出图形的变换。
本单元所设计的活动,不论是做风车、折飞机,还是图形的拼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间的关系,因此在操作时要注重让学生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
(1)在折纸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化。
如做风车,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做风车,而且还应该让他们边折边按图中的文字说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过程。
(2)在拼组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换。
在拼组活动中,应让学生说明是用什么形状的图形拼成了什么新的图形,由此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
(3)在剪、卷活动中描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变换关系。
2.注意通过多种层次的拼组活动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
拼组活动,教材只呈现了一些简单的范例。
教学中,可以组织丰富的有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
如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同样形状的图形。
(2)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不同样形状的图形。
(3)用不同形状的图形拼出新的图形。
1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