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量》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测量-教案-复习-练习
第一章、测量
考前读一读
1、比较大小一定要化到知识点相同。
2、注意超载问题一定要比较大小。
3、解决问题认真审题,观察单位的变化。
一、长度单位
基础知识过关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
考点一、填合适的单位
1、一块玻璃厚50()一只大象高3()
粉笔长75()床长约2()
回形针长约3()儿童漫画书宽约2()
学校操场长90( ) 一根跳绳长2( )
小华身高130( ) 一本小学生字典厚4( )
一把小学生尺子长2( ) 一幢楼高12( )
2、一枚1元的硬币厚度约是()。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31)
测量教学内容有趣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观察法、操作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那么不规则物体体
积怎么测量呢?引入课题。
二、教学新知
(1)为了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以小组为单
位,先制定测量方案,再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
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
“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
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
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
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课堂练习
1、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
课前调整:
的水的体积等于苹果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
2、第2题: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四、课后练习
基础训练第49页1——3题
五、课堂小结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数学是⼈们认识⾃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具。它是⼀门古⽼⽽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的应⽤越来越⼴泛,作⽤越来越重要。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
1、在⽣活中,量⽐较短的物品,可以⽤毫⽶(mm)、厘⽶(cm)、分⽶(dm)做单位。
量⽐较长的物体,常⽤⽶(m)做单位。
量⽐较长的路程⼀般⽤千⽶(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2圈半是1000⽶。
3、1枚1分的硬币、尺⼦、磁卡、⼩纽扣、钥匙、⾝份证的厚度⼤约是1毫⽶。
4、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较精确时,可以⽤毫⽶作单位。
5、1厘⽶中间的每⼀⼩格的长度是1毫⽶。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到质量单位。称⽐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克”作单位;称⼀般物品的质量,常⽤“千克”作单位;表⽰⼤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般⽤“吨”作单位。
8、常⽤长度单位:⽶、分⽶、厘⽶、毫⽶、千⽶。
9、长度单位:⽶、分⽶、厘⽶、毫⽶,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10分⽶,1分⽶=10厘⽶,1厘⽶=10毫⽶
1⽶=100厘⽶
1千⽶(公⾥)=1000⽶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测量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毫米的概念,知道毫米是长度的单位,认识毫米的符号。
2. 使学生掌握1厘米等于10毫米,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并能正确地读数。
3.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毫米的概念及符号。
2. 1厘米等于10毫米。
3. 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三、教学重点
1. 毫米的概念和符号。
2. 1厘米等于10毫米。
3. 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四、教学难点
1. 1厘米等于10毫米。
2. 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谁知道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 探究新知
(1)毫米的概念及符号
①让学生观察数学书、铅笔、直尺等物品,看看它们的尺寸是用什么单位表示的。
②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品的尺寸除了用米、分米、厘米表示外,还有一个新的单位——毫米。
③讲解毫米的概念:毫米是长度的单位,用符号“mm”表示。
(2)1厘米等于10毫米
①让学生观察直尺,看看直尺上的刻度表示的是什么单位。
②引导学生发现,直尺上的刻度除了表示厘米外,还有表示毫米的刻度。
③讲解1厘米等于10毫米的关系:1厘米等于10毫米,也就是说,1厘米的长度里面有10个毫米。
(3)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①让学生用刻度尺测量数学书、铅笔、直尺等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②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要将刻度尺的起点对齐线段的起点,然后读取终点对应的刻度值。
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
以下是一个适用于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的简单教案示例,内容包括长度、容量和重量的测量。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示例,您可以根据您的学生和教材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扩展。
主题:测量-长度、容量和重量
教学目标:
1. 理解长度、容量和重量的基本概念。
2. 学会使用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
3. 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活动,培养测量技能。
教材和资源:
1. 测量工具:尺子、量杯、秤。
2. 不同长度、容量和重量的物品。
3. 黑板或白板,粉笔或马克笔。
4. 练习题和工作纸。
教学活动:
1. 引入概念(10分钟)
* 讲解测量的概念,提到长度、容量和重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测量的东西。
* 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如书的长度、水的容量、水果的重量来解释。
2. 长度测量(15分钟)
* 带来一些不同长度的物品,如铅笔、橡皮、书。
* 请学生用尺子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记录在他们的工作纸上。
* 讨论使用厘米(cm)作为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3. 容量测量(15分钟)
* 带来一些不同容量的容器和一些液体,如杯子、量杯和水。
* 请学生用量杯测量水的容量,记录在他们的工作纸上。
* 讨论使用毫升(mL)作为容量单位的重要性。
4. 重量测量(15分钟)
* 带来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如水果、书和小玩具。
* 请学生用秤测量这些物品的重量,记录在他们的工作纸上。
* 讨论使用克(g)作为重量单位的重要性。
5. 练习(15分钟)
*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练习测量长度、容量和重量。
* 学生可以在工作纸上解答这些问题,然后分享他们的答案。
6. 总结(10分钟)
新课标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学设计
《测量》教案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
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测量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教概要
师:看来同学们估计的结果有不一样的,到底谁估计得更准确呢?
生1:我觉得某某同学估计得准确。
生2:老师,只要用尺量一量就知道了。
师:好的,那就让我们用尺来量一量。(学生测量)
师:小朋友都已经测量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测量的结果。
生1:我测量的结果是数学书长是21厘米,宽10厘米多3小格。
师:(做手势)小朋友,你们能估计一下我们数学书的这条边(指长)和这条边(指宽),也就是数学书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学生估计并汇报)
生1:(比划课本回答)我估计数学书长大约有20厘米,宽大约15厘米。
生2:我估计数学书长约23厘米,宽约13厘米。
(教师在前面的表格里板书:20厘米、15厘米;23厘米、13厘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3页)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5分
25分
教学
理念
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学生再次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测量》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二、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注重对“量感“的培养,“量感”作为核心素养之一,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本学段要求能描述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在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在本单元
学生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关键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更好地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其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
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如何用列表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分层设计作业。每课时均设计“基础性作业”(面向全体,体现课标,题量2-5大题,要求学生必做)和“发展性作业”(体现个性化,探究性、实践性,题量为2-6大题,要求学生有选择的完成)。具体设计体系如下:
五、课时作业
毫米、分米的认识
基础性作业
单位换算:
1分米=()厘米
10分米=()米
20毫米=()厘米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测量的整理和复习》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测量的整理和
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本节课旨在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3-14页有关测量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自主回顾、整理、交流测量的知识,初步掌
握并梳理成知识网络。
2.通过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促进认知结构的进一步生成,培养创新意识。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分类整理,系统掌握长度、质量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地运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测量的知识,如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吨、千克、克等,为后续整理和复做好准备。
二、整理知识网络
1.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测量知识的整理和分类。
2.交流展示:
1)同桌交流:学生与同桌交流、讨论自己整理的内容,
并根据讨论完善自己的作品。
2)展示:教师点名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整理的内容,
要求学生在展示过程中,说明自己整理的内容、采用的整理方法及其优缺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提出可补充的内容和不同看法。
3.优化再建:学生根据交流汇报完善自己的整理内容,同时,教师完善自己的板书。
三、重点复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如1枝铅笔长约2( ),一包
饼干重约200( ),我国的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的总长
约6000( ),一卡车西瓜大约重1( )。通过练,让学生认识长度
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区别,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讨论不同答案。
2.选一选:___的身高是142( )。A:厘米B:分米C: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熟练运用尺子和直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来掌握测量长度的技巧
教学准备:尺子、直尺、物体(书、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老师出示一些物体,如书、铅笔、橡皮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大小,并让学生猜一猜它们的长度。
2. 引导学生思考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工具,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回顾测量长度的知识。
二、讲解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10分钟)
1. 讲解尺子和直尺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尺子和直尺的刻度表示长度的方式。
2. 通过示范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尺子和直尺进行测量。
3. 强调测量时要保持准确,注意刻度的使用,不要漏读或读错。
三、实际测量活动(15分钟)
1. 在课堂上布置一些测量活动,让学生用尺子或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填写测量结果。
2. 监督学生的测量活动,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 让学生互相交流测量结果,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四、小结(5分钟)
1. 进行简要的归纳,让学生参与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测量。
五、课后作业(5分钟)
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用尺子或直尺测量家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写出测量结果。
2.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测量的心得和体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掌
握了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出了测量的兴趣和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测量准确性。
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案 测量
第3单元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量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量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量的基本概念和认识。
2. 研究使用基本的计量单位。
3. 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和比较。
教学准备
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2. 学生练册。
3. 尺子、衡量杯、砝码、计时器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提问引起学生对量的认识的兴趣,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量吗?”、“我们身边有哪些量?”等。
讲解概念(10分钟)
通过幻灯片或教材上的图片,老师向学生讲解什么是量,量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大小、长度、重量、时间等。
认识基本单位(15分钟)
1. 老师介绍常见的基本计量单位,如厘米、千克、分钟等,并解释其含义。
2.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使用衡量杯测量物体的容量等。
测量和比较(20分钟)
1. 老师示范使用尺子进行长度的测量,学生跟随操作,并记录结果。
2. 老师提供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进行比较大小,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 使用砝码进行重量的测量,让学生学会比较轻重。
4. 老师给出一些不同重量的物体,让学生进行比较重量,并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排列。
练(10分钟)
学生在练册上完成相关练,检测对量的认识和计量单位的掌握情况。
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量的重要性,以及基本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
拓展延伸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更多身边的量,并帮助学生理解常见计量单位的转换关系。
参考资料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量的认识》教材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学生练习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测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测量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下面是为你带来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测量,欢迎阅读。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安排:
例1
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
在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
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
单位换算。
例6
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内容:
- 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 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
- 能够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 能够使用手指作为测量工具。
教学准备
- 教学材料:黑板、粉笔、刻度尺。
- 学生材料:作业本、铅笔。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1. 简要介绍测量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明白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步骤二:讲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 展示刻度尺,并向学生解释它的作用和构造。
2. 示范使用刻度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步骤三:练使用刻度尺
1. 分发作业本,让学生尝试使用刻度尺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2. 对学生的操作进行适当指导,确保他们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步骤四:讲解手指作为测量工具
1. 向学生介绍使用手指进行测量的方法,并强调手指的长度单位是近似的。
步骤五:练使用手指进行测量
1. 让学生使用手指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不同学生使用手指测量得到的结果的差异。
步骤六:总结
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和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测量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刻度尺和手指进行测量的练习,提高了他们的测量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同时,通过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激发了他们思考和分析的能力。然而,有些学生在初次使用刻度尺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示范。下次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练习和互动环节,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测量——第一课时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毫米的认识)
测量——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
尺子、绳子。
教学过程
一、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那么长。
……
二、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1厘米=1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