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

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

【摘要】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学习量的加深,初中生心理和生理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提问积极性降低了,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都有所减弱。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创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加上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产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可以在形式上更适合学生,从感情上接近学生,引发兴趣、增强信心,创设问题意识氛围,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打下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问题意识创设情景

引言

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具有从独立的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我们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和信息资源的现代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问题意识

(一)问题意识的概念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1]。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不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谈创新精神及创新教育,是空洞抽象的,毫无实际意义。因而,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深刻性,而且可以作为思维的动力,推动思维的展开、运作。可见,研究问题意识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现在教学中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状态

针对问题意识的现状,我本区某校的40位教师上课的情况做了调查。调查报告表明:课堂提问时,从不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困惑的学生高达95%,从不针对教师讲解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的达89%,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相互质疑的机会很少。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到,当前学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善于思考,不敢质疑,问题意识缺乏。他们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中学习,心理上已经习惯于接受老师的答案,不想老师的“标准答案”以外的答案。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不善于提出问题。

二、信息技术对培养初中生问题意识的积极作用

信息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2]。

(一)信息技术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彻底改变了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一只粉笔几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它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二)信息技术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新的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络把地球变成了“网络村”,学生在家庭或学校的多媒体终端上,随时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可以学习自己想学习的东西。学生可以通过

微信、微博等客户端了解各学科知识。还可以通过手机等智能化电子产品观看教学视频、教学直播,甚至与老师的互动。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初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建议

进入初中后,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善于提问。

(一)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怀疑态度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从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中发现问题,激发对问题的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许多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因为发现者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伽利略18岁时在比萨斜塔教堂发现“摆的等时性原理”,现代外科学的奠基者亨特有在伦敦郊外公园的鹿角发明了“亨待氏法”外科手术[3]。这些都是由好奇心引发问题,最终导致发现或发明。怀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一种形式。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虚拟的环境,虚拟的教学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如在化学教学中讲“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运动”这一知识点,通过播放动画,学生们会很清楚的观察到电子的高速运动状态,教师再讲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排列状态以及其他知识点时,学生们就会很感兴趣。

(二)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

构建心理安全区域,也就是为学生创设形成问题意识的适宜条件。适宜条件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外部条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5]。学生特别是初中生,他们心理趋于成熟,好面子,在课堂上不敢提问或不愿意提问,害怕同学笑话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害怕被老师说“钻牛角尖”,害怕自己的表达能力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是挖苦、批评。于是,愿意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少。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必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系统能够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可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协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此外,学生还可以使用几何画板自己做实验来发现、总结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现象[4]。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害怕而不敢提问题,而且还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动态的问题情景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6]。教师要充分利用色彩、图像、实物及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动态情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学习。

历史教学中讲到“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一节时,播放一段“大宋王朝赵匡胤”电视剧某一场景片段引入,再下载一些图片来展现宋代风貌。这样的教学情境即能吸引学生,又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

利用多媒体创设一种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不太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由此所产生的疑惑、矛盾、惊讶等心理状态,都能引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运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景;古人设计木质马车轮胎曾尝试了三种方案,第一种轮胎外形为六边形,前进不畅;第二种为椭圆形,车身不稳;第

三种为圆形,既畅又稳。让学生观察后提出想法: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圆形与其他图形相比有什么特点?[7]多媒体参与课堂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它提供的音响、图像和活动影像,构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创设一中模拟的问题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结束语

我们的教育观念已经从传统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重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工作者要敢于尝试,把信息技术在问题意识中的价值体现出来。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立新. 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和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2(11)

[2]陈少康.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必须遵循的原则[J].物理实验,2002(9)

[3]龚明玉.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4(2)

[4]钟志荣.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中国网络教育

[5]陈能统,张春燕.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内蒙古教育,2003(4)

[6]胡贵龙.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国家教育资讯网

[7]杨友平.谈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02(2)

人际关系倾向理论

人际倾向 第四个自我意识的关键领域是人际倾向。自我意识的这个方面与前三个方面的不同在于,它是关于行为倾向和关于与他人的关系,而不只是一个人自己的个人倾向性和心理属性。因为管理工作是无法抵抗的人际、人际倾向或以特定方向在其它人周围行为的倾向,是自我意识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Sayles(1964,P.38)指出,管理实际上包括与人们的不断的接触,并且那些人格特点上没有使其倾向于有大量人际活动的管理者可能受挫和不满意。然而人际活动的质量和类型可能有很大不同。因此,对你来说知道你自己的人际倾向和成功的人际互动最大可能性的倾向是很重要的。 人际倾向并不反映为在人际情境中展示的实际行为模式。它是指以特定方式行为而不考虑涉及的其它人或环境的潜在趋势。人际倾向一般产生于个体的有关与他人关系的特定基本需要。 一个众所周知的并且得到彻底研究的人际倾向理论是由Schutz (1958)提出来的。他的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人需要人,并且所有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寻求与其它个体确立稳定的关系。当人们形成关系并且开始在互动中力求稳定性而努力时,形成三种必须满足的人际需要;如果个体要有效履行社会功能和要回避令人不满的关系的话。 第一种是包含的需要(needforinclusion)。每个人都需要维持与他人的关系,需要被包括到他们的活动中,并且也要把人们包括到自己的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全部个体寻求属于一个团体,但同时他们也想独处。他们需要确信其它人没有被遗漏而同时给予他们独立。这总是在外向和内向两种倾向之间的权衡。因此,个体在他们相关需要的强调上不同;(1)包括他人的需要,或被表达的包含;(2)被他人包括的需要,或被需要的包含。 第二种人际需要是控制的需要(needforcontr01)。这是在人际关系中维持权力和影响力的令人满意的平衡的需要。全部个体需要对他人施行控制、指导或结构定型,而同时也保持与他人的独立性。全部个体也有被控制、被指导或被他人定型的需要,但同时保持自由和自由决定的权力。本质上,是在权威主义和独立性之间的权衡。因此产生了个体差异,需要控制他人、或被表达的控制,和需要被他人控制,或被需要的控制. 第三种需要是情感的需要(need for affection),或需要与他人形成亲密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是严格的生理的爱,或罗曼蒂克的关系,而是包括了对温暖、亲近和除公开行为之外的爱.全部个体都需要与他人形成亲密的个人关系,但同时他们想回避过度亲密或憋闷窒息。全部个体需要他人向其表达温暖和爱,但也需要维持一些距离.个体因此在他们对其他人的表达性情感和别人对他们的需要性情感的需求上有所不同。 三种人际需要中的每一种都有两个方面,表达这种需要的渴望和从别人那儿接受需要的行为的渴望.这三种需要决定了个体的人际倾向。在与他人互动中,在他们给予或接受特定行为的需要上,有独一天二的差别。表14总结了这三种需要并说明了每一种的特征。 在技能评估部分我们提供了Schutz开发的用于评估包含、控制和情感需要的工具。利用附录1中的计分表和指导语,算出你在每一种人际需求上的分数。在这一部分中人际倾向的讨论对你来说将是更有意义的,如果你己完成了评估部分的FJRO--B调查的话.如果你还没有完成,请现在花时间做完。它将占用你不到10分钟的时间.

问题意识

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 【摘要】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学习量的加深,初中生心理和生理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提问积极性降低了,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都有所减弱。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创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加上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产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可以在形式上更适合学生,从感情上接近学生,引发兴趣、增强信心,创设问题意识氛围,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打下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问题意识创设情景 引言 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具有从独立的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我们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和信息资源的现代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问题意识 (一)问题意识的概念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1]。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不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谈创新精神及创新教育,是空洞抽象的,毫无实际意义。因而,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深刻性,而且可以作为思维的动力,推动思维的展开、运作。可见,研究问题意识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现在教学中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状态 针对问题意识的现状,我本区某校的40位教师上课的情况做了调查。调查报告表明:课堂提问时,从不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困惑的学生高达95%,从不针对教师讲解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的达89%,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相互质疑的机会很少。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到,当前学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善于思考,不敢质疑,问题意识缺乏。他们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中学习,心理上已经习惯于接受老师的答案,不想老师的“标准答案”以外的答案。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不善于提出问题。 二、信息技术对培养初中生问题意识的积极作用 信息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2]。 (一)信息技术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彻底改变了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一只粉笔几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它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二)信息技术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新的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络把地球变成了“网络村”,学生在家庭或学校的多媒体终端上,随时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可以学习自己想学习的东西。学生可以通过

(完整版)意识的作用练习题(含答案)

意识的作用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框意识的作用 知识点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①目的性②计划性③主动创造性④自觉选择性 A.①B.①②.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人能解开自然之谜 .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知识点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3.(2010浙江宁波云龙中学期中)《阿甘正传》中的阿甘,是个平凡甚至简单的小人物,智商很低,却有很多高智商者缺乏的美德:诚实、守信、认真、勇敢,重视感情。他

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向前,单纯,而又执著,不知让多少观众深深感动。这表明 A.特殊人物的意志能够突破规律的制约 B.人的意识无所不能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促人奋进 D.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4.(2010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期末)2010年1月3日,是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五周年。“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使教育、制度、监督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过去的基础上又取得新的成效。这表明 A.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D.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5.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________。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________,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知识点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表述,最准确、最完整的是

最新-警惕四种倾向弘扬四种作风增强四种意识 精品

警惕四种倾向弘扬四种作风增强四种意识文章标题:警惕四种倾向弘扬四种作风增强四种意识第11-找文章到第1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在全县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警惕四种倾向,大力弘扬四种作风,努力增强四种意识,以其养身、以其立威、以其服人,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真正成为“八种良好风气”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 一、高度警惕四种不良倾向一是警惕漠视群众、官僚主义的倾向。 轻视群众地位,宗旨意识淡漠,只对上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忘记公仆身份,甚至侵害群众利益,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主人”。 无视群众冷暖,对群众所急所难视而不见,解决群众的困难不上心、不热心,甚至缺乏起码的群众感情,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亲人”。 忽视群众创造,习惯于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甚至看不起群众,没有真正把群众“当老师”。 缺乏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愿见、不敢见群众,怕与群众见面、怕与群众对话,甚至采取非理性的手段压制群众。 二是警惕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倾向。 有的不负责任,工作上标准不高,要求不严,舍不得花功夫。 遇事推诿扯皮,敷衍塞责。 有的不求创新,安于现状,进取精神缺乏,工作激情不足,贯彻上级指示照抄照搬,机械执行,提不出新思路,想不出新办法,工作打不开新局面。 有的不愿破难,精神状态不佳,重易事轻难题,见到困难就躲、碰到麻烦就绕、遇到阻力就退,不敢碰硬解决难题。 有的不讲效率,办事拖沓,节奏缓慢,质量不高,效能低下。 三是警惕作风漂浮、工作不实的倾向。 有的干部习惯于作表面文章,热衷于搞形式主义“花架子”,不是实干而是虚干,不是真干而是假干,不是求实效而是图虚名。 定目标不求实,好高骛远,盲目攀比。 作部署不切实,追求标新立异,不顾本地现实条件,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方法.小学]孩子的集体意识靠父母(原创)

孩子的集体意识靠父母 未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尽快适应社会,许多家长千方百计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在各种评比、竞争的大环境压力下,我们的孩子们个人素质、能力越来越强,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但是,在让孩子学会表现自己的同时,也助长了孩子们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使孩子们越来越不擅长跟别人合作,甚至不知道应该怎样与他人合作,集体意识也越来越薄弱。 看来,我们家长需要尽早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增强孩子的集体意识。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快地适应集体生活,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 1、利用家庭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 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从孩子身边熟悉的生活小事做起,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比如,节假日全家一起外出郊游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先定个活动计划,然后分配好每个成员的任务,让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清楚自己的职责。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无论大小一定要给孩子安排个合适的任务,像让孩子准备水果啦,烧烤的调料了,吃饭的小勺子啦等等,让孩子感知自己是家庭这个集体的一员。对孩子的任务,行动前不要再专门提醒孩子,让孩子自觉完成。如果某此由于孩子疏忽忘记了自己的职责,父母不要批评孩子,只是让孩子体验所带来的后果:想吃水果没有水果吃啦,烧烤的食物没味道啦,眼看着美味只能用手抓着吃啦等等。让孩子看到,由于自己的疏忽,不但影响了自己,也影响了家人,还使本来快快乐乐的活动大为逊色。这样的教育,比任何语言都有效,让孩子懂得了作为家庭的一员,应该具有集体意识,担当好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相互合作才能使活动圆满成功。 再比如,和孩子一起看书或看电视时,遇到集体合作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让孩子分析原因,并让孩子设想自己是其中的一员,应该如何去做才有利于集体的合作成功。到公园里,和孩子一起观察蚂蚁搬东西,一只蚂蚁拖不动比它体积大许多倍的食物,但几只甚至几十只蚂蚁相互配合,就能拖得动了,这是蚂蚁集体的胜利。 通过生活中这些小事潜移默化的影响,集体意识会在孩子的脑海中慢慢形成的。 2、利用游戏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 孩子都喜欢做游戏,好多游戏都属于集体活动,家长可以用这类游戏作为纽带,来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记得我女儿小时候,很喜欢和我们一起玩搭积木游戏,用几盒不同的积木混在一起,随心所欲搭出不同的建筑物或小动物来。这个游戏看似简单,但如果三人配合不好,很容易导致前功尽弃。所以,每当成功的完成一件作品时,女儿都特别高兴,我想不用我细说,女儿已经明白集体合作的重要性了。 再比如,和孩子一起画画,先明确分工,如让孩子画动物你画花草,孩子涂红色你涂绿色等等。然后开始你一比孩子一笔,或者你画一部分孩子画一部分,直至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这种作画更需要相互配合,既要考虑自己应该怎样画,又要考虑留好位置让别人如何画。孩子在这些身临其境的游戏中,慢慢体验什么是集体意识,什么是合作精神。 3、创造机会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 要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家长还要注意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或者运动,或者游戏,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活动,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孩子不但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活动,已经列入孩子的课程标准中。因此,家长要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活动,不断了解孩子在这次活动中所担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及在基层的应用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及在基层的应用 摘要:基层是党和国家的细胞,是国内意识形态工作中无法割裂的基础部分,同时也是党内意识形态工作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对此应给予密切关注。基层的意识形态建设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基层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困扰着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实际效果,使得国内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关键词:基层;意识形态;党组建设 “意识形态”涉及的是思想观念问题,其核心是价值观。从这一意义上说,凡是涉及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领域的问题,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因此,包括宣传思想、新闻舆论、网络信息、图书出版、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等在内的诸多领域,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目前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当前国际中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还包括文化“软实力”的竞争。特别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斗争一直如影随形,在国家软实力竞争中扮演着十分凸出的角色。特别是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的文化渗透、和平演变策略把攻击的焦点转向中国。虽然表面上似乎一直波澜不惊,但种种事实表明意识形态的斗争一直在暗流涌动。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和平演变获得更加有利的条件和隐蔽的环境。 西方国家凭借着丰富的经验、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科技利用各种形式、采取各种手段,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进行攻击、破坏,炮制各种似是而非的理论和“证据”分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思想、动摇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挑拨周边国家与我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国内宣扬所谓民主自由,支持国内外的台独、港独、藏独、疆独等分裂势力,妄图破坏我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良好大局。对中国国内宣传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扰乱人民的思想,攻击中国历史的一些朝代,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破坏人民对祖国历史的敬畏心。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大肆宣扬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进一步腐蚀民众的思想。通过片面报道甚至炮制中国国内的一些事件来扭曲和抹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二)国内背景 建国以来,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长期在国内占据统治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起到了稳定社会、凝聚民心的作用。然而由于文革的破坏以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冲击,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受到极大的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以来传入的一些西方腐朽思潮更是使得民众的思想陷入混乱和彷徨的境地,这些都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受到越来越多思想混乱的民众的质疑。甚至不少人认为社会主义早已过时,人民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产生了严重的动摇。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然而,由于国家对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存在滞后,使得我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和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和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在人们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赞可夫也指出:“兴趣是学习知识的能源,是发展智力的原动力。” 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倾其全力,全神贯注地进行这项活动。数学这门学科看起来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要想使学生喜欢数学,并对它发生兴趣,就要教师以兴趣激起其求和欲。一旦学生建立了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去参与,去探索,去体验。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兴趣?下面我 根据几年的实践浅谈几点: 一、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对直观、具体、形象和生动的实物很感兴趣,抽象思维的能力还很低。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性质和公式教给学生,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直观教学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运用直观教具,不仅能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例如,我在教长方体时,课前布置学生找一些长方体的物体,如火柴盒、木块等等。上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实物,然后将具体实物抽象为几何图形。然后再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由此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抽象总结,从而使学生建立起长方体的表象,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亲自观察、测量,自始至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数学小制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需要,恰当地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数学小制作,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促进学生手脑的协调发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硬板纸、砂子等物品,上课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自己带的材料,按教师的要求分别制作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然后在空圆锥里盛满砂子,倒入空圆柱内,看倒好几次正好装满。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得轻松,又有兴趣。可见,这样的活动既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又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学生在操作中驱动学习内动力,参与知识形成,获得经验。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 伸。它的形式很多,我主要组织开展了如下几项活动。 (一)定期组织学生出数学墙报 数学墙报,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简单易行,便于开展。内容有:古代数学问题、动动脑、习题巧解、数学灯谜及介绍我国一些数学家的小故事等等。在举办数学墙报的过程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增长了才干,是学 生特别喜爱和乐于参加的一项活动。 (二)定期组织数学竞赛和数学智力竞赛晚会 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高尚完美品格的重要因素,而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在教学中,经常展开一些适合儿童特点的竞赛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事先由教师和学生准备好活动内容,邀请校长和家长做评委。取得优胜的同学在家长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数学才能,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功感和荣誉感,使他们暗下决心要加倍努力的学习数学。没有取得优胜的同学,会积极准备,力争下次取 得优胜。 (三)组织数学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主要有实地测量和社会调查。例如,在学习圆周率之前,我先带领学生在室外测量自行车,根据测量数据,让学生找出车轮直径和周长之间的关系。由于事先学生进行实地测量,课堂上学生很快就掌 握了该节的内容。 四、多种形式的变式练习,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

树立问题意识,学会问题思维.

树立问题意识,学会问题思维——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理性思考 摘要: 21世纪的数学教育不再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而是强调发现式学习,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亲身实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操作,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所有知识的源泉,而是强调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发现。从不要过程到重视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我们努力追求体现学生思维特征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本文主要从树立问题意识,奠定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引入,进一步学会问题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最后总结了问题意识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所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问题思维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的实施,力图改变过去那种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数学教学形式,着力培养新时代公民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小学数学的教学要能够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的解题策略。数学教育应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索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数学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新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才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当突出问题解决数学,突出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地增强学习的自我意识和信心,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设置问题情景,以传授知识为主线,以开发智

问题意识

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当今教育得到空前的重视,“提出问题”不仅被看作是教育的目的,而且应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出发点,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引导学习的有效方法,然而目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无问题意识和提不出问题的现象。 一、问题与问题意识的定义 心理学对问题的一个解释是:“问题”基本上是指已知某些已有因素后,必须肯定或确定另外因素的情境。即问题是一种情境。心理学家梅耶是这样定义的:“当问题解决想让某种情境从一种状态转化另一种不同状态,而问题解决者不知道如何扫清二种状态之间的障碍时,就产生了问题。”[1] 问题意识是指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2]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一种新的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者头脑中要进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经过一连串的心理活动,新知识才能同化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只有具备了能与已学知识对应的认知结构,思维过程中才会经常出现“为什么”。[3]二、培养问题意识的必要性和意义 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这是作学问的真谛。因此,启发诱导,着力培养一个人的问题意识为古今中外众多名家所重视和推崇。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多闻阙疑”,“不耻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学者朱熹讲:“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陆九渊更鞭辟入里:“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几句话颇风趣生动:“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国外诸多学者也极力倡导培养人的问题意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格拉底形象比喻:“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诞生。”英国哲学家波鲁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触发新问题的问题”。 爱因斯坦早年就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数学或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4]思维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决定着思维的目的、方向和范围。美国《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素养规定的六大特征,其中第一特征就是“有科学素养意味着一个人对日常所接触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出来的一些问题。”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可以说,“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是终身教育得以实施的保证。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过: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所谓提出问题,可以是就学习中的某个问题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与想法;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某个问题、现象或材料的观察、分析、综合,经过类比、归纳、抽象、概括,提出有价值的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这种问题属于创造性的学习与研究活动。[5] 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意义 1.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具有良好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

理论文章:原创性来自问题意识

原创性来自问题意识 任何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无不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问题的结果,是回答时代之问的产物。 任何一门学科的进步,都需要不断推进原创性研究。我国行政管理学在恢复重建后,经过近40年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一个独立学科和知识体系。学者们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式进行了充分思考和讨论,使得这门学科作为独立的知识体系日渐成熟完善。同时,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行政体制改革实践中,行政管理学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作用,为政府治理现代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当前,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下,行政管理学研究已经不能靠某个知识门类或某种研究方法单打独斗,而要成为多门社会科学集成研究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在这一发展趋势下,行政管理学需要面向我国的实际问题、时代问题,遵循学科创新发展的一般规律,加强原创性研究,提出更多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以彰显

我国行政管理学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今天,公共事务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新技术手段的普遍运用也带来许多新的治理问题,依赖已有的行政管理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已经远远不够了,行政管理学正面临着整体性知识调整的挑战。回溯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很多具有影响力的经典理论正是学者们应对当时知识挑战、通过不懈的原创性研究逐步建构而成的。如今,面对新任务、新挑战、新机遇,基于旧范式修修补补的知识更新已经难以回应当今时代的需求。学者们应立足实际,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经济全球化进程、新一轮科技革命进程展开学术想象,推进原创性研究。 在行政管理学领域,原创性研究的标准是什么?行政管理学有自身的科学问题,若离开自身科学问题,为创新而创新,那么,创新就没有实际价值。从这个角度看,行政管理学原创性研究可以被理解为从学科本身的科学问题出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行政管理学自身的科学问题,可以简约地概括为如何以最符合约束条件的方式履

精选最新意识的重要性

意识的重要性 意识的重要性,是我最近才真正感受到的。之前学到的,很多都是零零散散的知识,最近才发现,所有的知识技能的背后,都是意识在最终起着作用。 很明显一点是我学钢琴的感受。过去弹琴,总觉得钢琴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庞然大物,很容易纠结于某个音符,某一行,现在具有足够的自信,将钢琴当成一件可以轻松控制的玩具,便开始以旋律为单位,以乐章为单位,去感受钢琴的声音,去感受音乐的走向,能够明显感觉到弹琴变得轻松多了。 更多的事情也是同理,过去觉得写论文是天大的难事,总是一点一点凑,而现在感觉心中拥有一片树林,能够任意采摘,于是写文章的思路也更为整体统一。 做人更是如此,寻找一以贯之的世界观并非易事,必须坚信自己具有足够的把控力,可以自己去创造,自己去构建,才能够真正产生对自己为人处事具有指导意义的世界观。 欣赏更多的风景,感受更广袤的世界,最终的作用一定是意识层面的:自信心、认知力、理解力、思维敏锐度,等等等等。提高意识,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意识到意识的重要性,心情豁然开朗。是为记。 意识的重要性 什么叫意识?两个概念,广义和狭义之分,视野性,知识性的属于广义,心理性的,身体性,个人经验性质的属于狭义,这个意识,其实就是一种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它又分为点和面,点狭窄,面宽广,不管什么样的意识,感觉到了,觉察到了,威胁的存在,危险的存在,事物发展严重性质的存在,不管属于广义还是狭义,我们的心灵和大脑,它发出警报,我们就应该高度集中注意力,加以检查,如果有问题,就应及时打上补丁,堵住缺口和源头,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安全就有了保证。 这个意识的出现了,通畅有三个概念,清晰意识,模糊意识,朦胧意识,这个意识不经意,就过去了,我们没有把这个精力注意力集中在这个点上或者面上,因此,这个意识的产生,出现的漏洞,我们没有高度重视,而被忽略,没有及时打上补丁,最后导致事物发展的严重性,出现危机,或者整体的崩溃,如果是战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或者全军覆灭,如果疾病,可能造成,死亡或者不可医治,如果生产运行,可能造成重大责任事故,可能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或者设备人身安全事故和死亡的发生,由此可见,这个意识的重要性,因此,当我们感觉到意识的存在,意识到问题的出现,不管朦胧还是清晰,还是模糊,哪怕闪现一个念头,一个瞬间,我们就应该高度注意,加以反思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打上补丁,把这个意识状态下的警报,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就可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获得安全的有力的保证。

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

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人人都有,所不同的是有强弱之分。问题意识较强的人,经常主动进行提问,努力进行工作改善。而问题意识较弱的人,通常是发发牢骚,或者干脆闭口不语,很少提出建设性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目标是在现状的基础上加一个期望值而形成的,这个形成的过程中,就需要有不满足于现状的问题意识。追求完美与卓越,形成了不断提升的奋斗目标,是每个企业和个人寻求发展的原动力。人人都羡慕成功者,而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则绝不能安于现状,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断地改进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朝着所设定的目标前进。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就是以改善思想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积极培养和鼓励每个员工都具有问题意识,不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获得成功,而同时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员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充足的人才。 但是,有的人为什么很难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呢? 如果满足于现状,任何事情都没有问题。因此,发现问题的关键是要有不满。不满有积极的不满和消极的不满。积极的不满也就是为了进步而不满足,具有积极性,可以通过进一步强化,形成问题意识。人类今天所拥有的世界,正是前人不满足于现状,把不满化为动力,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的努力结果。满足于现状或虽有不满,但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轻易放弃努力的人,不可能去开动脑筋改善现状,也不可能对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当然就很难谈得上什么获得成功了,有很大可能将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 要想培养出问题意识,首先要勇于否定现状,要认识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敢于承认现行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只有在不断地自我否定的基础上进行改善,才能提高整体的工作水平和自身素质,不断地获得成功。 为什么会满足于现状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因循守旧,习惯成自然。以多年来一直采用这种方法,并且取得了较好成效为理由,认为绝对不会有问题,来拒绝接受那些寻找更合理的工作方法的新思想。象这样除了自己所习惯的方法之外而不能破旧立新的人,即使问题堆积如山,也会视而不见,更谈不上改善自己的工作了。这些人往往是经营者或者管理者,或者是具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的老员工,他们容易陶醉于以前的成就,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改善的阻碍者。我原来曾经供职过的一家企业,因为开发成功某产品,企业获得了较大发展,产品获得国家级奖励,参与者也得到表彰。但是当若干年后,因技术进步其他企业出现升级换代产品而导致该产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时,许多人提出开发新型产品参与竞争,但是原来的经营管理者坚决要求保留这个给企业和个人带来荣誉的产品,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产品改进,但由于技术上的较大差距,仍然落后于竞争对手,而这次决策失误导致企业陷入低谷。 第二个原因是自我满足,肯定现状。例如,生产按计划进行,质量也达到要求,因而沾沾自喜,看不见成绩后面的不足。要明白,对成绩的过于肯定,是无法进一步改善的,而维持现状就意味着后退和失败的即将到来。维持现状,企业和个人都没有希望。 第三个原因是事不关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认为这是上级和技术人员以及其他部门的责任,和自己无关,即使参加了,个人又能得到多少好处?而且一些企业还存在一些陋习:某件事

大学生思想意识、文化倾向和行为模式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思想意识、文化倾向和行为模式的调查报告 [摘要]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职院校德育”课题组对常州大学城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意识、文化倾向、行为模式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成才愿望强烈,高职院校应该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意识文化倾向行为模式 目前,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唯我独尊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了“个人至上”“无所拘束”“胆大妄为”的思想行为习惯,一般喜欢通俗简单的流行世俗文化,给世人的印象总觉得他们缺少点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选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职院校德育”研究课题,于2007年初在常州大学城高职院校发放了6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68份,主要对校园大学生就思想意识、文化倾向、行为模式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思想意识、政治倾向方面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在校生对国家大事和民族大义的认识比较清楚。在问卷中列出的相关问题有九项关注率在71%以上。前四位的是“你知道国家最近召开几届人大会议?”(71%),“平常和同学谈论党和国家领导人吗?”(82.1%),“胡锦涛总书记和连战谈论的是什么?”(79%),“你觉得台湾回归重要吗?”(73%)。对“你关心国际时政吗?”有56.3%的学生回答“关心”,“你对形势与政策课感兴趣吗?”51.3%的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说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明显,主动关心国家大事和民族利益的人占大多数,是可以信赖和值得花大气力造就的群体。 问卷显示,同学们的思想意识倾向多元化,社会上流行的“时髦”因素对他们影响较大。88%的同学回答平时谈论生活、朋友话题比较多,41%的同学回答平时谈论恋爱、玩游戏、明星人物方面的话题比较多,对“你最崇拜的人是谁?”回答比较分散,一般目标都锁定成功人士和知名人士,回答“周恩来”的占33%,“老子”的占10%,“自己”的占20%,“毛泽东”的占20%,“邓小平”的占16%,“比尔·盖茨”的占13.5%,“爱因斯坦”的占5%。“你最熟悉的思想家”23%的学生回答是“毛泽东”,43.6%的学生回答是“马克思”,29.2%的学生回答是“孔子”。问卷显示学生还不善于用学校提供的学习条件获得外部信息。对“你看新闻联播吗?”回答“天天看”的有4%,“经常看”的有19.5%,“很少看”的有59.5%。说明高职院

警惕四种倾向弘扬四种作风增强四种意识

警惕四种倾向弘扬四种作风增强四种意 识 / -找文章到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全县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警惕四种倾向,大力弘扬四种作风,努力增强四种意识,以其养身、以其立威、以其服人,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真正成为“八种良好风气”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 一、高度警惕四种不良倾向 一是警惕漠视群众、官僚主义的倾向。轻视群众地位,宗旨意识淡漠,只对上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忘记公仆身份,甚至侵害群众利益,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主人”。无视群众冷暖,对群众所急所难视而不见,解决群众的困难不上心、不热心,甚至缺乏起码的群众感情,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亲人”。忽视群众创造,习惯于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甚至看不起群众,没有真正把群众“当老师”。缺乏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愿见、不敢见群众,怕与群众见面、怕与群众对话,甚至采取非理性的手段压制群众。 二是警惕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倾向。有的不负责任,

工作上标准不高,要求不严,舍不得花功夫。遇事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有的不求创新,安于现状,进取精神缺乏,工作激情不足,贯彻上级指示照抄照搬,机械执行,提不出新思路,想不出新办法,工作打不开新局面。有的不愿破难,精神状态不佳,重易事轻难题,见到困难就躲、碰到麻烦就绕、遇到阻力就退,不敢碰硬解决难题。有的不讲效率,办事拖沓,节奏缓慢,质量不高,效能低下。 三是警惕作风漂浮、工作不实的倾向。有的干部习惯于作表面文章,热衷于搞形式主义“花架子”,不是实干而是虚干,不是真干而是假干,不是求实效而是图虚名。定目标不求实,好高骛远,盲目攀比。作部署不切实,追求标新立异,不顾本地现实条件,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抓工作不落实,有目标无考核,有布置无检查,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有的追求短期效应,不屑于做实实在在的打基础和有利于本地长远发展的工作。 四是警惕贪图享受、腐化堕落的倾向。有的干部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影响,背弃理想信念,思想蜕化变质。有的热衷于“傍大款”,纵容和支持家属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聚敛钱财,甚至为违纪违法行为充当保护伞。有的追求低级趣味,沉迷于灯红酒绿,甚至包养情人。有的挥霍公款,奢侈浪费,追求个人享受。 二、大力弘扬四种作风

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的意义----小学生的培养 问题既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活动的主线,同时学习过程又可以看成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从古至今,国内外的教育家、学者都非常关心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同时又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对小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及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初 步的分析和探究。 一、小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原因 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大多敢问个“为什么”,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而到了中、高年级,学生似乎变得少年老成,金口难开。这其实是患了“问题意识缺乏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从来不提问题,二是不敢提出问题,三是不会提出问题。导致这些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教材权威的慑服 统一的教材被大部分老师当作金科玉律,进而灌输给学生,学生面对“无可置疑的东西”早已驯服,没有什么问题,也不敢有什么问题,否则会被认为“无知”获“叛逆”。 2、教师教学的压制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中,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真理的代表,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给学生产生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视为容器,缺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想法和策略。有些教师甚至视学生的提问为干扰,讥讽、训斥,导致学生不服、不会提问题。 3、应试教育的遏制 由于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中一贯奉行“一卷定乾坤”,而应试教育更多关注的是纯记忆的知识,所谓的能力,说到底就是解答试题的方法和技巧。在“书山题海”中,学生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问题,缺乏对问题的敏感性。教师教学的目的,是期望学生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学生勤奋的目的,

【原创】核心素养下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策略

【原创】核心素养下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策略 [摘要]核心素养下,发展学生问题意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提问;渗透提问策略,指导学生有效提问;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自主提问等教学策略,优化教学结构,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形成问题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策略;发展;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总目标中强调: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需要一定的问题引领才能得以实现。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也能深深体会到,问题意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提出,那么他们就不会有更深入的思考。学生只有具备了问题意识,才能更好地去探究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维。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了。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提问 学生是否能够提出问题,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提出问题,并不代表他们脑海中没有问题,而是他们是否能乐于去提问题。如果他们感受不到提问题的乐趣,那么他们也就没有兴趣去提问题了。只有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民主、充满爱的环境中,他们才能乐于去提出问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以教师的身份自居,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平台,如果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是有问题也不敢提问的。因为即使学生提出了问题,也有可能被教师否定掉,甚至会弄出一些笑话来。于是,即使学生有问题,也会把问题给咽下去,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的。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师的语言与行为,或者现代媒体来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二)中的“轴对称图形”》时,如果我们直接用投影的方式让学生来感受到生活中的一些轴对称图形的美丽,学生只会惊叹这些图案的美。即使有的学生也会在脑海中思考,这些图案是如何做成的,但是他们却没有一种强烈想去提问的意识。这样,他们的问题迸发出来就会显得简单,枯燥,甚至没有探究性。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自己从网上学几幅轴对称图形的做法,然后在课堂上用几张卡纸折一下,并快速地剪几个轴对称图案。学生却坐在自己的位子上静静地观看着。当我把这些美丽的轴对称图案展开来给学生观看时,学生一下子惊呼起来,问题也就一个接一个从从嘴里迸出来。“老师,这么美丽的图案是如何剪出来的?”“老师,我刚才看了一下,你是先把纸对折不同的次数,就剪出不同的图案来,这是为什么呀?”“老师,剪这些图案有没有规律可循呀?”“老师,我发现,这些图案两边都一样,这又是为什么呀?”……课堂上,小手林立,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是一个比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