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岳麓版
2018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习题第十三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含答案
第十三单元错误!中国古代的思想
[时序要清]
[线索要明]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按四条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线索一: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二: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三: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
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线索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第24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孔子提出“仁"的学
说,创立了儒家学派.孟子、
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2)儒家提倡“仁
"“礼”“德治”“仁
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
主张“无为";法家主张以。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岳麓版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孝感模拟)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李贽( )A.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 B.强调私欲是唯一的人性C.颠覆程朱理学的人欲观D.批判了大公无私的思想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李贽认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即是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故选A项。
答案 A2.(2018·陕西咸阳调研)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
……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
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材料( )A.否认了“天理”的存在B.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C.认为“理”“欲”相统一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解析据材料中,“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得出戴震并没有否定“天理”的存在,故A项错误;天理属于唯心主义,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
……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得出理在欲中,欲望得到满足,才能实现天下大治,故C项正确;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指对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主张、正统思想等方面进行激烈的批判,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7·河北石家庄质检)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
这种情况说明( )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C.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D.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解析根据材料“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得出学者开始注重实学,反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由空泛无用的学术到经世致用,即学风的转变,故选C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分点突破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中国古代的思想第十三单元⎪⎪[时序要清][线索要明]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按四条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线索一: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二: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三: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线索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第24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2)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
这些学派的思想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3)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4)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传统儒学,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5)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提高了儒学地位;在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一、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一)背景(二)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岳麓版
丰富丰富纷繁秦汉期间的思想文化一、选择题 ( 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8 ·福建莆田质检 ) 春秋战国期间,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行则止” ,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汉代,董仲舒重申“委身致命” 、“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
这类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示,汉代儒学()A.比先秦儒学更为哲学化B.与先秦儒学有着实质的差别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D.是对先秦儒学的弃取与创新分析据题干可知,一方面,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是对孔子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其理论又是对孟子思想的完全否认与推翻,应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资料没关。
答案 D2.(2017 ·湖北孝感模拟) 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 A.外儒内法的思想B.法术势合一的统治思想C.“天人合一”思想D.变道家的道统为封建的法统分析据题干引文,从哲学的角度论证了封建统治合理的根源,“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封建统治与天道对比,用自然界的原则来论证封建统治的合法性,应选 D 项。
答案 D3.(2018 ·广东江门模拟) 董仲舒在君人南面之术上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因此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因此为仁”是儒家的道理。
由资料可推出董仲舒的新儒学()A.把天道观点和人文主义联合B.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C.主张君主把修身与治国相联合D.是道教与儒学相交融的产物分析据资料可得董仲舒认为君主统治之术应把道家和儒家学说相联合,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君主应把“道家的术”与“儒家的道理”相联合来统治,应选 B 项。
答案 B4.(2018 ·河北邯郸模拟) 东汉光武帝建立“举谣言”制,将民谣归入行政督查系统,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
这反应出东汉期间()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 .督查系统臻于齐备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议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分析据题干“将民谣归入行政督查系统”表现了统治者尊敬民心,以民为本,表现了儒家思想,应选 C 项;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错在“决定”,故 A 项错误;“以反应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表现督查系统不停完美,“臻于齐备”说法过于绝对,故 B 项错误;资料没有波及到选官标准,故 D 项错误。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练习第十二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八12.28W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八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45分钟85分)选择题12小题,共48分;非选择题2小题,共37分。
考点一宋明理学(5年4考)1.(2017·洛阳模拟)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
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解析】选B。
三教合流趋势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A错误;材料中“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说明统治者通过政治手段推进思想影响,故B正确;此时,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故C错误;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
【加固训练】(2017·淄博模拟)隋文帝在强调“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的同时,也认为:“佛法玄妙,道教虚融,成降大慈,济度群品”“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深浅,殊途共致。
”这些主张(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导致佛道在隋朝取得统治地位C.体现了三教调和之风D.体现出儒佛道三教的趋同【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隋文帝认为“佛法玄妙,道教虚融,成降大慈,济度群品”得出对佛教和道教的认同,体现出当时三教相互借鉴、融合的趋势,故C正确。
2. (2017·江西名校模拟)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
这反映出( )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解析】选A。
二程的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反映出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故A正确;这种至善圆满之乐,并非教人消极处世,故B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觉悟“自心”源自佛道文化,故C错误;二程继承先秦儒学,对传统儒学进行部分改造,故D错误。
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分类练习卷 1.2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岳麓版
1.2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湖北孝感七校期末)王是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也可泛指国君、帝王。
儒家所提倡的“王道”是指( )A.以武力征服天下B.以道德行仁义使天下归顺C.以仁义治天下D.天子的教化解析解读题干,王,顾名思义,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
“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故选C项;儒家主张教化,而不是以武力征服天下,故A项错误;以道德行仁义指治国要以崇尚道德为上策,做事要以仁义为根本,故B项错误;“王道”不是指天子的教化,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8·广东珠海模拟)《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由此,孟子强调( )A.性本善B.教育的教化功能C.学以至圣,致良知D.民贵君轻解析据题干“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说明“不学习却能做事的人,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天赋;不思考而能够认知的人,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先天的道德意识”,由此可知孟子强调先天的美德,即性本善,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 A3.(2018·山西五校高三联考)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
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韩非子及“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知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该思想与“一家二贵,事乃无功”思想相吻合,故选A项;“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是兵家的思想,强调兵不厌诈,故B项错误;“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虽是法家思想但是其强调的是法,故C项错误;“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虽是法家思想但强调的是保守秘密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广东汕头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
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
这说明()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到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9·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
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
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解析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3.(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这主要反映出()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答案 D4.(2019·广东珠海模拟)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广东汕头期末)1898年,日本原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访华,这个三年前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人却受到了一些地方大员英雄般的欢迎。
光绪皇帝接见他时也说:“贵国自维新后,庶绩成熙,皆出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
”这反映了() A.民族国家观念尚未形成B.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C.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D.当时变法维新的社会风气解析据材料的时间1898年,正值戊戌变法期间,再据材料“贵国自维新后,庶绩成熙,皆出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可以得出清政府的皇帝及官员受到当时变法维新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才会对伊藤博文如此尊重,故选D项。
答案 D2.(2019·陕西咸阳调研)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
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这些言行()A.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B.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C.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D.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解析据材料中时间“19世纪末”,可知是民族危机时刻,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和严复的主张可以看出想要借助西学来挽救民族危亡,所以说这些言行符合了当时的时代需要,故选C项。
答案 C3.(2019·广东深圳模拟)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
……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
”在梁看来,中国之“大患”在于()A.专制政治导致人民缺乏公民权利B.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C.并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认识解析据题干材料“即孔教亦绝非无可取之点,惟未可以其伦理学说统一中国人心耳”可知陈独秀并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故选C项。
2018版《单元滚动检测卷》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精练-专题十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
十一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第Ⅰ卷一、选择题(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6·济宁二模)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
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C.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2.(2016·安庆三模·25)孔子要求作为一个仁者,在消极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积极方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A.后世民本思想的根源B.意在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C.顺应社会转型的调整D.对统治者相互间的要求3.(2016·石家庄一模·24)先秦某位思想家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其意在说明()A.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B.以德治民与依法治国相结合C.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D.重义轻利的观念有利于国家统治4.(2016·蚌埠二模·27)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使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另一些人想在社会之外,找到属于个人的内心平静。
下列属于“另一些人”的主张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D.天下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5.(2016·湖北华中名校高考押题金卷·24)《吕氏春秋》指出:“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A.认为国君应听取民众建议治国B.全面解释了春秋各流派的主张C.看到了各学术流派的思想特点D.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先进性6.中国古代某学者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思想主张。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单元过关检测 岳麓版
单元过关检测(十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梅州质检)孔子说:“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上述义利观( )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B.是先秦儒学批判现实的产物C.体现先秦儒学对利的完全否定D.直接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解析:选B 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义利观,孔子、孟子和荀子批判当时社会上一些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行为,是先秦儒学批判现实的产物,故B项正确。
2.(2016·湖北七市联考)南宋马端临在《通考·职役考》指出:“秦人所行什伍之法与成周一也。
然周之法则欲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是教其相率而为仁厚辑睦之君子也。
秦之法,一人有奸,邻里告之,一人犯罪,邻里坐之,是教其相率而为暴戾刻核之小人也。
”这说明秦什伍制( )A.融合了儒家思想B.体现了法家思想C.是西周之制的传承 D.是郡县制度的完善解析:选B 材料中主要讲“什伍之法”,即连坐法,是商鞅变法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采纳的是法家思想,故B项正确。
3.汉代桑弘羊认为:“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
”其观点( ) A.体现了汉初无为而治的理念B.表达了对独尊儒术的强烈不满C.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D.反映了汉代法律儒家化的特点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桑弘羊认为春夏是万物生长时期,应该实行仁政,而秋冬则是生命蛰伏时期,适合实行刑法,体现的是汉代法律与儒家思想的结合,故D项正确。
4.下列各项为古代中国“学在官府”现象的演变,次序正确的是( )BD解析:选B 三代时期即(夏商周时期)教育被官府垄断,故三代时期是盛;东周(即春秋和战国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是哀;秦朝以吏为师,是盛;汉代自汉武帝始,推行儒学,创办太学以及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形成官学系统,故B项正确。
2018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习题第十三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Word版含答案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时序要清][线索要明]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按四条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线索一: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二: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三: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线索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第24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二)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
(三)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四)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岳麓版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南怀化模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述“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
曰:不然。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
……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
”材料旨在反映( ) A.内阁阁员持掌宰相之职B.内阁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C.实掌宰相之职的是太监D.内阁和太监共掌宰相之职解析据材料中“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可知有宰相之职的是太监,故选C项;材料中“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
曰:不然”,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未说内阁掌握宰相之职,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8·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模拟)《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
而在《明史》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
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A.史官个人才识 B.史著编撰意图C.史料运用方式D.史著编撰体例解析《明实录》是明朝官修的史书,《明史》则是清朝学者编制的史书,与史官个人才识无关,体现的是官方编撰的意图,故A项错误,B项正确;史料运用方式两部史书没有区别,故C项错误;史书编撰体例的差异不能出现对历史相反的结论,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7·河北沧州联考)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明神宗意欲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众臣的反对,最后朱常洛立为太子。
这场国本之争反映了( )A.文官体制对皇权的制约B.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C.皇帝失去了太子册立权D.历朝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解析据材料“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明神宗意欲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众臣的反对,最后朱常洛立为太子”反映了文官体制对皇权的制约,故选A项。
答案 A4.(2018·江西赣州模拟)明清总督是兼管两省或三省事务的高级地方官,“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2020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跟踪练习卷: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2018·山东日照一中模拟)明清之际,“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
这反映了当时()A.理学统治地位已丧失B.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C.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D.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答案 D2.(2019·河北保定模拟)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
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
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
材料中顾炎武()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C.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答案 C3.(2019·广东佛山模拟)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称:《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
”这说明明清的思想批判()A.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B.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C.凸显了务实的学风D.维护了儒学的主体地位答案 B4.(2019·山东威海模拟)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闹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
这实际上是()A.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B.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C.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D.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答案 A5.(2019·山东济南模拟)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孝感模拟)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李贽( )A.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 B.强调私欲是唯一的人性C.颠覆程朱理学的人欲观D.批判了大公无私的思想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李贽认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即是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故选A项。
答案 A2.(2018·陕西咸阳调研)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
……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
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材料( )A.否认了“天理”的存在B.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C.认为“理”“欲”相统一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解析据材料中,“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得出戴震并没有否定“天理”的存在,故A项错误;天理属于唯心主义,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
……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得出理在欲中,欲望得到满足,才能实现天下大治,故C项正确;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指对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主张、正统思想等方面进行激烈的批判,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7·河北石家庄质检)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
这种情况说明( )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C.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D.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解析根据材料“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得出学者开始注重实学,反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由空泛无用的学术到经世致用,即学风的转变,故选C项。
答案 C4.(2017·山东临沂质检)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
这种现象( )A.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B.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C.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D.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解析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华夏文明的标志,中华民族就以这种儒家的礼义道德和天理人格思想,维系着几千年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据材料“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可以得出以“礼学”代“理学”,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故选B项。
答案 B5.(2018·河南驻马店模拟)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
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
”从中可知(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解析理学注重气节、品质,凸显人性的庄严,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清代三大儒倡导回归孔孟的本源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清初三大儒的进步主张,并不代表思想的主流,理学依旧占据主要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扬弃或终结理学”、“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它是面对现实危机的一种批判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6.(2017·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明清两代,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
这表明( ) A.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B.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本质C.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D.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解析根据材料中温病学说的提出是因为明清时期传染病流行导致,说明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是社会发展推动的结果,故选C项。
答案 C7.(2018·四川成都模拟)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
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
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 )A.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B.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C.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对图书的注释和注音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大众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中不是学术思想研究,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科举制改革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描述的是图书的出版,不是学校教育,故D项错误。
答案 B8.(2017·山东滨州期末)关羽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
宋代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成了道教的财神。
明代时《三国演义》不断传播,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得到人们追捧。
关羽故事的流传( )A.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历史的真实B.传播了道教的观念,反映思想的进步C.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历史的内涵D.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解析据题干材料“关羽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
宋代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成了道教的财神。
明代时《三国演义》不断传播,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得到人们追捧”可知关羽故事的流传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故选D项。
答案 D9.(2018·辽宁大连模拟)明代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年)在《广笑府叙》中说:“又笑那孔夫子这老头,你絮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的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道德观念正统地位动摇B.社会对个性解放的憧憬C.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排斥D.思想解放潮流已经兴起解析传统儒学道德观念动摇是在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而非明代,故A项错误;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借小说表达了对以孔子为首的传统儒学束缚的否定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故B项正确;孔子并非完全等同于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也只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故C项错误;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兴起于维新变法时期,而明清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代,故D项错误。
答案 B10.(2018·甘肃兰州模拟)八仙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神话人物,其形象有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
宋元时期,人们将种种民间传说附会其身;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流传不衰。
这种现象表明( )A.民间思想需要借助本土宗教传播B.道教借助民间力量提升政治地位C.古代文化呈现世俗化的发展趋势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解析八仙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均来自人间,而且都有多彩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与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等,表明八仙的神话故事已经世俗化,故选C项。
答案 C11.(2017·湖南邵阳联考)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
这从侧面反映了( )A.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B.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C.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D.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解析据题干中“‘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得出当时的士人强调打破传统的“三纲五常”,追求自由平等,故选B项。
答案 B12.(2018·黑龙江大庆调研)永乐九年(1411年)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
“其神仙及义父、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这一规定的实施( )A.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B.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C.抑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D.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解析据材料“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可知,这一规定的实施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故选A项。
答案 A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河南安阳高三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
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
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
这类事实的反复出现,使得统治阶级中富于远见的人士认识到民众不可侮。
基于这类考察,中国的“圣君”“贤臣”们很早就提出“知人”“安民”,时至晚周,民本思想渐趋盛大。
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孔子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并有“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
在孔子身后,《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更对民本思想加以发挥。
总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民本命题是中华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材料二到了皇权社会末世,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傅山、唐甄等)那里提升到新阶段。
……明末清初的“新民本”超越固有民本主义的所在颇多,而关键点在于摆脱了尊君论羁绊,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明清之际的“新民本”思想家,是在没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情况下,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
(10分)(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1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得出我国是农业社会,根据材料一“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
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得出民众的力量对于社会的统治有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一老子、孔子等主张及其后著作的描述,得出知识分子的推动,根据材料一“仁政”“王道”说明统治者重视民众力量。
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为君主服务到材料二中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否定君主专制。
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背景:农业社会的国情;民众力量的显现;阶级结构的变动;维护统治的需要;知识分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