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程标准医学检验专业讲解--实用.docx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标准
实验一、基本操作及氨基酸、蛋白质一般理化性质
实验内容
教学要求
知道
理解
掌握
学会
1.实验室其它常规仪器的应用
2.实验室安全、急救知识
3.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4.蛋白质的沉淀反应
2.点样
3.电泳
4.染色与干燥.
√
√
√
√
实验十四、蛋白质的浓度测定(双缩脲法)
实验内容
教学要求
知道
理解
掌握
学会
1.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2.标准曲线的绘制
3.样液的测定.
√
√
√
实验十五、蛋白质的浓度测定(考马斯亮蓝法)
实验内容
教学要求
知道
理解
掌握
学会
1.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2.标准曲线的绘制
3.样液的测定.
√
√
√
实验十六、微量凯氏定氮试验
实验内容
教学要求
知道
理解
掌握
学会
1消化
2定氮仪的洗涤
3蒸馏
4滴定
5.计算
√
√
√
√
√
实验十七、酶的活力测定
实验内容
教学要求
知道
理解
掌握
学会
1.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2.标准曲线的绘制
3.样液的测定.
√
√
√
实验十八、DNA的定量分析(定磷法)
实验内容
教学要求
知道
理解
掌握
学会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1 概述1.1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重点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生物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化学变化;生物体生命活动和基本规律,以及外界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主要是为发酵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动物疾病防治、药物制剂、药品检验等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从事技术服务、药物制剂生产及检验等职业岗位奠定必要的基础。
1.2 课程基本理念1.2.1 指导思想以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2 基本原则本课程以服务药物制剂行业为宗旨,以满足药物制剂生产和检验等岗位的基本要求为原则,既考虑高职学生的现状和认知规律,又考虑其个性需要和可持续发展需求。
本课程坚持以生物化学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应用性,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1.3 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主要从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维生素和辅酶、糖代谢、脂类及其代谢、蛋白质降解及氨基酸的代谢、核苷酸代谢、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体系、物质代谢的调控等方面进行内容的设计,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注重以能力为本位,将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接轨,强化应用性基本技能的训练。
课程安排64学时,4学分,共设计3个学习情境,其中讲授40学时,实验24学时。
在第一学期完成,以能力训练和培养为主,以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开展教学。
2 课程目标2.1 总目标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不同学习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具备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三大物质蛋白质、糖、脂肪的代谢过程和控制,熟悉能量代谢的相关理论知识,熟悉生命物质遗传规律等内容。
合班五年制本科《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地位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高原医学、核医学和病理诊断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生物化学是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专业的医学基础课。
生物化学是用化学、遗传学及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生物体的科学。
生物化学在分子水平探索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其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分子生物学迅猛发展,极大提高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当今生物化学成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它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
本课程要探讨的是最基础、最深入、最微观和最前沿的知识,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生物化学已成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是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军事医学的必修课程,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适应于社会和军队国防建设发展需求,符合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核医学、高原医学和病理诊断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发挥学员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学员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
生物化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学员在掌握基本理论时,应注重实践环节。
根据生物化学课程特点,注意把握如下原则:一是优化、精选教学内容,生物化学名词多,概念多,学员学习时注意把握;二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以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三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适当介绍本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激发学员学习本门课程的热情和兴趣。
(三)课程设计思路生物化学课程设计方案的制定,主要依据总参军训部印发的《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第三军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研室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参考国内其它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doc
理论教学部分绪论[教学目标]了解: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2.学好生物化学的基本策略。
理解: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能联系一些日常实际说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
掌握: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概念。
2.英文名词: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重点难点]重点: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概念。
难点: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即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时分配] 2学时[实施方法]采用多媒体讲授为主,结合互动式、启发式及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结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日常生活、医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进行讲授,联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重在激发学员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兴趣。
[学习策略] 学员能理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之间的关系,记住这两个重要概念;结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初步了解其奥妙和重要性,树立起学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信心;弄清学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了解: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蛋白质的分类。
3.一级结构与进化的关系及分子伴侣的作用。
4.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分析(自学)。
5.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测定(自学)。
理解:1.组成人体20种主要氨基酸的三字母、一字母英文缩写符号和结构式及人体内几种常见的重要生物活性肽。
2.肽、多肽链和生物活性肽的概念、多肽链的书写规则。
3.通过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理论,解释一些临床疾病现象(如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疯牛病、老年痴呆症等)。
4.通过蛋白质理化性质的学习加深对一些生活和临床、科研现象的理解。
掌握:1.名词:等电点、肽键、肽平面、蛋白质一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二级结构、模体、结构域、三级结构、亚基和四级结构。
2.英文名词:protein, amino acid, peptide, isoelectric point, domain, motif.3.蛋白质元素组成特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主要特点及分类(自学)。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学,预防医学专业).doc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学,预防医学本科)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2012年3月目录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0)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课程名称:医学生物化学所属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学,预防医学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5(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医学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学科。
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代谢、营养、酶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生物膜、细胞结构及分子病等阐明生命现象。
医学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影像、检验、麻醉等五年制专业和药学四年制专业的必修基础课。
其目标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医学生物化学的任务主要是了解人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有机化学等。
生物化学是在有机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其关系密不可分。
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童坦军李刚. 生物化学(第2版).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主要参考书:1. 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 生物化学(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查锡良. 生物化学(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 Litwack G.. Human Biochemistry and Disease. San Diego: Academic Pr., 20084. Nelson DL, Cox MM.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 5th ed ).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 20085. Murray RK, Granner DK, Mayes PA, et al. Harper’s Biochemistry ( 27th ed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二、课程内容与安排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第二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第三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第四节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第五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分离纯化第六节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测定(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学时分配:4学时(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1. 氨基酸:L-α-氨基酸结构通式和分类,20种氨基酸的英文名称及缩写符号,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生化检验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标准所属系部:基础医学系适用专业:中职检验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1.以临床检验科生化检验室的常规检验项目为主体,技能训练为主,适度减少、降低疾病生化机制的内容和难度。
2. 为了保证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符合,所有实训项目应与临床医院检验科采用的检测方法完全一致、检测用的试剂基本采用商品试剂盒、检测标本来自临床医院检验科、学生互相采血和和定值血清。
实训摸拟、仿真医院临床生化检验室实际工作场景和实际工作过程,让学生在近真实的工作场景(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感受实际工作环境、工作任务。
努力实现“学习在就业岗位上,就业于学习环境中”。
3. 以医学检验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考核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已发展成为检测自动化,样品微量化。
为此本课程以学生是否掌握生化项目检测原理,试剂作用,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因素,仪器使用操作及维护保养为考核学生的主要内容。
学生所有实训考核内容都是检验科的常规仪器操作和常规检测项目。
应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定值质控血清作标本,分析检测标本。
以学生操作及检测的结果与定值质控血清靶值相对照。
作为评价学生实训效果和教学效果的依据。
(四)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课程内容选择主要依据:1.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医学检验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潜能型人才;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胜任中小型医院检验科生化室工作岗位及相关职业群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理论和技能,组织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
3.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组织编写的《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医学检验所基本标准》;《实验室质量控制认证标准ISO15189》;《临床检验职称考试大纲》以及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在临床医院检验科、中心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相关职业岗位群从事检验分析技术工作、技术指导的高素质和高技能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生物化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35845〕承担单位〔生化工程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11.1 〕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生物化学》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也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2)课程任务:针对生物制药企业生产操作岗位而开设,支撑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核心职业能力——药品生产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分子水平了解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了解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功能及代谢。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基础化学,后续课程有药理学、药物化学等课程。
2.学习目标《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训练两部分。
基本理论涉及生命有机体的组成成分以及在体内代谢过程及相互转化过程。
实验技能训练涉及糖类物质测定方法、蛋白质等电点测定、氨基酸分离方法以及蛋白质的性质鉴定方法。
结合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强调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职业发展基础和基本职业素质,成为从事药品生物技术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需求的生物药品的检验人才。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成为具备从事本职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生物检测、生物制药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培养学生敬业爱岗思想、团结合作精神。
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达到具体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生物大分子组成、结构、性质、功能的基础知识;(2)能熟练列举生活中酶的应用与性质;(3)能熟练描述生物大分子的代谢途径;(4)能掌握生命物质的成分分析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5)认识蛋白质是生命本质,新陈代谢是生命现象。
(6)了解糖类、脂类、蛋白质以及核酸在新陈代谢过程的关系。
(7)认识生命信息物质DNA、RNA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会利用生化技术对食品中糖、蛋白质、脂肪进行定性测定;(2)会利用生化技术对酶的性质进行测定;(3)能够熟练进行还原性糖定量测定;(4)能够熟悉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5)能够熟练进行蛋白质的性质的验证;(6)培养学生能熟练使用离心机设备。
《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标准(检验)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生物化学检验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适用阶段:专科适用类型:普专类开设学期:第四学期总课时数:90(每课时45分钟)学分:6分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由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临床医学等学科相互结合,逐渐形成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交叉学科,是高等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主干学科和必修课程。
国际临床化学和实验医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IFCC)将生物化学检验定义为“对人体健康和患病时化学状态的研究以及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化学试验方法的应用”。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体器官、组织、体液的化学组成和进行着的生化过程,以及疾病、药物对这些过程的影响,为疾病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等各个方面提供信息和理论依据。
因此,《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应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分析机体健康和疾病时,体液或组织样品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医学应用技术学科,它在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中均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制定依据和思路该课程是依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工作任务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项目设计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线索来进行。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临床与教学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本课程是医学检验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教学中要紧抓“检验技术”和“临床应用”两条主线,才能在实践中加深对各项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标准和要求的理解,才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熟练解决岗位中的常见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技术创新的能力,逐步成长为合格的医学检验技师。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生物化学是生物学与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其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1. 掌握生物体内基本化学物质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2. 了解生物体新陈代谢的基本规律及其调控机制;3. 掌握生物体遗传物质DNA和RNA的结构与功能;4. 掌握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调节机制;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生物化学的微观世界;2. 结合实验课,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3.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4. 定期组织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课程评价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比30%;2. 期中考试:检测学生对生物化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占比20%;3.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等评价,占比20%;4. 终结性评价:采用开卷考试形式,检测学生对生物化学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占比30%。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推荐《生物化学原理》、《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等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目。
同时,可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拓宽知识面。
六、课程实施建议1. 教学团队:本课程应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2.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视频、课件等;3. 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4. 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学术讲座等,提高其实践能力;5. 教学评估: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化学,它属于生命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它是研究生物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体等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研究生物的化学组成及其性质、成分的变化规律。
生物化学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基础学科。
它的前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是这些基础科学在教学中的综合与发展的运用。
它的后置课程有微生物学、发酵技术、生物下游技术、酶制剂工艺学等。
这门课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包括蛋白质、核酸、酶、多糖、蛋白聚糖、脂类);物质代谢及其调控(糖代谢、三羧酸循环、脂肪代谢、类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生物氧化、物质代谢联系与调节);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DNA 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调控与癌基因、基因重组);细胞间信息传递等生命科学内容,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形成专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利树立学生的进化、辩证、发展和相互联系的观点,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
本课程共90学时,5个学分。
二.课程目标1.知道《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应用和未来方向。
2. 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概念、基本理论,尤其是与食品成分及其在加工、贮运及为人体所利用的静态和动态生物化学过程。
3. 学会运用其中的基本原理去指导生产和新产品开发,并更好地理解现代生物技术是怎样对生物原料改造的。
4.养成对与生物化学有关的生命过程的兴趣,并能把所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指导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实践。
培养学生在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有机体内部发生、发展和消亡机制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的说明和解释,能理解生命体内部各种生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年制高职检验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生物化学基础》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54学时,实验课6学时,理论课为48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四年制中职护理、五年制高职检验、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和五年制高职护理。
三、课程性质地位《生物化学》是医学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生物化学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生命活动,对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它的理论已经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学科,在医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生物化学是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的预修课程为《医用有机化学》、《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等,主修完本课程后,学生将进一步学习《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后续专业基础课程。
四、课程基本理念1、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首先保证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和物质代谢等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安排,使学生能够在后续的基础和护理课程中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加深对医学问题的理解。
为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在内容上也要穿插安排一些新的进展,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先进性。
2、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突出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视频录像、电子幻灯、学科专业网站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开扩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一门医学基础学科,生物化学与临床检验、护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应用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分析解释相关的临床现象。
例如,在学习氨基酸代谢时,以高氨血症为例,解释临床上肝病患者禁用碱性利尿剂和碱性灌肠液的理论依据。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设计思路《生物化学》课程设计应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五年制临床护理和临床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强化理论基础,重视生物化学相关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医学检验专业)讲解
------------------------------------------精品文档-------------------------------------生物化学课程标准所属系部:基础医学部适用专业: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一、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
生物化学既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又与其它基础医学课程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灵活运用生化知识解释疾病的发病机理及采取的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围绕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后续课程和基层医疗岗位实际工作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取舍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进行对接。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物质代谢、基因信息传递和专题生化等四大模块共十二个章节。
医学检验专业在第二学期开课,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10学时。
二、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1.系统掌握人体的物质组成、正常的物质代谢和基因信息传递的过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
3.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二)能力目标1.能灵活运用生化知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阐明发病机理及制定疾病防治措施。
2.能熟练掌握实验室的基本知识和常用临床生化项目的操作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及其对临床疾病诊断的意义,为后续医学检验专业课的学习及医学检验技术的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素质目标1.注重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医德医风。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物化学检验英文名称:Biochemistry test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132学时理论课学时:60学时实验学时:72学时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简介:《生物化学检验》是以健康和疾病时的生物化学过程为研究目的,通过测定组织、体液的成分,揭示疾病变化和药物治疗对机体生物化学过程和组织、体液成分的影响,以提供疾病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有用信息的一门学科。
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医学检验专业高素质的高职高专人才所必需的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毕业后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防疫机构、医学科研等单位从事生化检验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具备医学检验专业高素质的高职高专人才所必需的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在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必须具备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
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才是一门完整的课程,理论与实验同步进行。
理论学时数与实验学时数之比为1﹕1.2。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理论教学(一)绪论1. 目的与要求【掌握】生物化学检验的任务。
【熟悉】生物化学检验的研究领域。
【了解】生物化学检验的发展。
2. 内容要点生物化学发展简史、研究内容及与医学的关系。
(二)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基本知识1. 目的与要求【掌握】分析试剂的选择与保存;实验方法的分级、标准品分级;实验误差的定义、分类和表示方法;方法评价实验(回收试验和干扰试验)的原理;诊断性能评价的指标。
【熟悉】熟悉纯水的制备方法;实验方法选择的原则和步骤;方法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步骤;方法评价的指标;参考值和医学决定水平的概念。
【了解】水的纯度检查;方法性能判断的指标;受试者工作曲线的应用和用途。
2. 内容要点实验用纯水的制备和纯度检查;分析试剂的选择、保存及实验试剂的配制;实验方法、标准试剂的分级,实验方法选择的原则和步骤;实验误差的定义、分类和表示方法,方法评价指标与评价实验;诊断性能评价的指标(三)光谱分析技术1. 目的与要求【掌握】光吸收定律;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定性和定量方法。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所属系部:基础医学部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和护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45第一部分课程定位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生物化学是医护类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专业护理课程、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病因和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止疾病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包括蛋白质、维生素、核酸、酶);物质代谢及其调控(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核苷酸代谢、生物氧化);基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及其应用等生命科学内容,使医学学生为深入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程乃至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医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中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奠定理论与实验基础。
二、课程理念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师预先决定和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评估方法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适时必要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较强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的优势,确保教学活动顺利高效的完成,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并使智力和素养得到发展,完成教学目标。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应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保持优良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内容、方法的创新和改革。
三、设计思路《生物化学》课程是根据关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为“医科类各专业”大专层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化学的有关领域打下比较广泛和必备的理论及基础知识,以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通过讲课和实验两种方式,要求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广泛和必备的理论及基础化学知识,为学习临床各科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为从事临床、护理学工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检验《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代码:060106013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总学时:72 其中:理论学时66课内实践学时6独立实践学时0一、课程性质与作用生物化学是一门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近年来生物化学迅速崛起,极大的提高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也大大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生化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免疫机制、微生物作用机制、基本病理过程、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病因和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治疾病奠定扎实的基础,也是学习检验专业课程的必备知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基因信息传递等内容与疾病的关系。
熟悉物质代谢及基因信息传递的具体过程。
授课内容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入生物化学的新进展,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相关内容。
以多媒体的手段等充分展示大分子的空间结构,生物分子的动态变化等,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初步运用生化知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阐明发病机理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熟悉常用临床生化项目,并了解其对疾病诊治的意义。
熟悉常用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了解生化实验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化学理论基础和了解研究进展的同时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将来的临床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素质目标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实验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团结协作的整体观念。
并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工作态度,严谨的专业学风。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论教学(一)绪论主要教学内容1.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2.生物化学的发展史3.本课程的主要内容4.生物化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教学要求1.掌握生物化学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所属系部:基础医学部适用专业: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一、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
生物化学既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又与其它基础医学课程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灵活运用生化知识解释疾病的发病机理及采取的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围绕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后续课程和基层医疗岗位实际工作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取舍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进行对接。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物质代谢、基因信息传递和专题生化等四大模块共十二个章节。
医学检验专业在第二学期开课,总学时 64 学时,其中理论 54 学时,实验 10 学时。
二、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1.系统掌握人体的物质组成、正常的物质代谢和基因信息传递的过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
3.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二)能力目标1.能灵活运用生化知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阐明发病机理及制定疾病防治措施。
2.能熟练掌握实验室的基本知识和常用临床生化项目的操作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及其对临床疾病诊断的意义,为后续医学检验专业课的学习及医学检验技术的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素质目标1.注重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医德医风。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团结协作的整体观念。
三、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课程内容及教序学要求(包含教学任务(情景、模块任务领域执考点(考点)课时号技能、知识与境设计)素质目标)1.能掌握生物任务 1:生物化学化学研究的内概念。
容。
任务 2:生物化学2.熟悉生化与研究内容。
医学的关系;任务 3:生物化学1基础理论生物化学 3.熟练掌握用与与医学的关系。
模块绪论于测定临床生课堂讲授:通过病化指标仪器的例导入新课,使学原理和操作方生明白生化在临法。
床工作中的地位,4.了解生化的激发学生对本课发展简史。
程学习的热情。
1.掌握蛋白质任务1:氨基酸的 1.蛋白质的分子各级结构的特结构。
组成:①元素组点及理化性任务 2:氨基酸分成。
②基本单位。
质;能用醋酸类。
2.蛋白质的分子纤维薄膜作为任务3:蛋白质的结构:①肽链与支持物来分离分子结构。
肽。
② 一级结2基础理论蛋白质结血清中各种蛋任务4:蛋白质的构 ;③二级结构模块构与功能白质,并根据理化性质。
--α螺旋。
④三级电泳图谱的类任务5:蛋白质变和四级结构概型对临床疾病性。
念。
3.蛋白质的进行诊断。
任务6:蛋白质的理化性质:①等2.熟悉蛋白质变性在医学中的电点。
②沉淀。
的分子组成及应用。
③变性。
其特点。
1.课堂讲授:病例2(理论)2(实践)4(理论)2(实验)3.能理解蛋白导入,多媒体展质分子的正常示。
结构,并能解 2.模型展示:观察释蛋白质分子氨基酸和肽链的结构异常导致基本结构;动画展的疾病。
示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形成及彼此的关系。
3.案例:疯牛病讨论蛋白质结构与空间的关系,高压灭菌导出蛋白质变性的基本概念。
1.掌握酶催化任务1:酶促反应作用的特点、特点。
酶的活性中任务2:酶的结构心;能根据酶与功能。
的结构与功任务3:Km概念能,解释酶原及意义。
的激活以及酶任务 4:影响酶催原异常激活导化作用的因素。
1.酶的催化作用:①酶的分子结构及催化作用。
②酶促反应特点。
③酶 -底物复合物。
2.辅酶与辅助因子:①维生素与基础理论致的疾病,如3模块酶胃溃疡、急性胰腺炎。
2.能用同工酶1.课堂讲授:有机辅酶的关系。
②磷农药中毒导入辅酶作用。
③金新课,多媒体展属离子作用。
示。
4(理论)2(实验)谱对疾病进行诊断。
3.熟悉同工酶、变构酶、酶原激活及其生理意义。
4.掌握影响酶2.教学内容:模型展示,了解酶的基本结构,动画演示酶的基本特点。
3.案例:有机磷中毒,磺胺药的使用等,了解影响酶促3.酶促反应动力学:①Km与Vmax 的概念。
②最适pH 和最适温度。
4.酶的抑制作用:①不可逆抑催化作用的因反应的因素。
素,并能依此解释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原因及救治方法、高温灭菌机理等。
1.掌握氧化磷酸化的概念,氧化与磷酸化任务 1:生物氧化的偶联部位及的概念。
影响因素;能任务 2:呼吸链的将生理学的肺组成及功能。
呼吸与生物化任务 3 :ATP 的生学的细胞呼吸成。
作为整体联系1.课堂讲授:病例起来。
导入,多媒体展2.熟悉呼吸链基础理论生物氧化示。
4各组分的排列模块2.教学内容:动画顺序和作用;演示呼吸链的形胞液中 NADH成及彼此的关系,的氧化,并说及 ATP 的产生过出呼吸链组分程。
提取物作为临3.案例鱼藤酮、氰床缺氧治疗的化物、 CO 中毒,机理。
理解呼吸链彼此3.能根据氧化的关系磷酸化生成ATP 的方式及影响因素,解制。
②可逆抑制。
5.酶的调节:①别构调节。
②共价修饰。
③酶原激活。
④同工酶。
1.ATP与其他高能化合物:①ATP 循环有高能磷酸键。
② ATP 的利用。
③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
4 2.氧化磷酸化:①氧化磷酸化的概念。
②电子传递链。
③ ATP 合成酶。
④氧化磷酸化的调节。
释 CO、氰化物中毒以及减肥药的机理。
1.掌握糖分解代谢和糖异生的特点及生理意义;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过程、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能说出糖酵解的大致过程及导致机体产生大量乳酸的生理和病理因素。
任务1:糖酵解。
任务2:糖的有氧氧化。
任务3:磷酸戊糖途径。
任务4:糖异生。
任务5:糖原的合成。
任务6:糖代谢与医学的关系。
1.课堂讲授:病例导入,多媒体展示1.糖的分解代谢:①糖酵解基本途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
②有氧氧化基本途径及供能。
③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2.糖原的合成与分解:①肝糖原的合成。
②肝糖原的分解。
2.能理解糖有基础理论氧氧化是机体5模块糖代谢获能的主要方式,并能说出若糖有氧氧化异常而导致的疾病。
熟悉高血糖与低血糖的原因。
3.根据磷酸戊糖途径,能解释蚕豆病的机理及注意事项。
4.理解糖异生的意义,能说2.课堂教学:多媒体动画演示糖代 3.糖异生:①糖谢过程,了解糖代异生的基本途谢的基本过程,理径。
②糖异生的解糖代谢的生理生理意义。
③乳意义。
酸循环。
3.案例:多媒体展4. 磷酸戊糖途示以剧烈运动肌径:①磷酸戊糖肉酸痛和乳酸酸途径的关键酶和中毒引入糖酵解生成物。
②磷酸的过程、特点及意戊搪途径的生理义。
意义。
以蚕豆病引出磷酸戊糖途径, 5. 血糖及其调并介绍蚕豆病的节:①血糖浓度。
症状,和学生一起② 胰岛素的调6(理论)2(实践)出糖异生不能进行的原因和后果。
5.能根据糖原合成和分解的过程,解释糖原累积病的机理。
6.能根据糖的合成与分解代谢,解释胰岛素的作用机理。
7.能够熟练运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血糖浓度,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出现的偏差,并能说出血糖测定的临床意义。
1.掌握血脂的分析得出预防措节。
③胰高血糖施。
素的调节。
④糖先出示糖原皮质激素的调累积病的病人图节。
片,激发学生好奇6.糖蛋白及蛋白心,再讲授糖原合聚糖:①糖蛋白成与分解的过程,概念。
②蛋白聚解释糖原累积病糖概念。
的机理和分型,最后总结糖原代谢的掌握要点。
以糖尿病导入血糖这部分内容,在阐明胰岛素降血糖的机理的同时,复习糖代谢的所有内容。
任务 1:血脂的组1. 脂类生理功组成、血浆脂成、血浆脂蛋白的蛋白的分类、分类、功能。
组成、合成部任务 2:甘油三酯基础理论位及生理功的分解。
6模块脂类代谢任务 3:酮体的生能,甘油三酯的分解及胆固成及意义。
醇的合成;能任务 4:甘油三酯根据血浆脂蛋的合成。
白的分类、组任务 5:胆固醇代能:①储能。
②生物膜的组成成分。
2.脂肪的消化与4吸收:①脂肪乳化及消化所需酶。
②一脂酰甘油合成途径及乳成及代谢,解释高脂蛋白血症产生的原因。
2.理解甘油三酯的代谢,能说出在营养过剩或不足时机体变胖或变瘦的的过程,并能解释酮症酸中毒的机理。
3.知道磷脂的分子组成,能理解其在血浆脂蛋白构成中的作用。
4.根据胆固醇合成的过程,能理解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用药机理。
谢。
糜微粒。
任务 6:高血脂症3.脂肪的合成代1.课堂讲授:病例谢:①合成部位导入,多媒体展及原料。
②基本示。
途径。
2.课堂教学:病例展示,对脂类代谢4.脂肪酸的合成有个初步的了解,代谢:部位及原动画演示,了解脂料。
类代谢的过程。
5.脂肪的分解代3.案例:以高脂血谢:①脂肪动员。
症引入血浆脂蛋② 脂肪酸的氧白的代谢过程,各化。
种脂类的代谢就 6. 甘油磷脂代此展开,最后在和谢:①甘油磷脂学生一起分析高基本结构与分脂血症产生原因类。
②合成部位及防治措施。
和合成原料。
7.胆固醇代谢:①胆固醇合成部位和合成原料。
②胆固醇合成的调节。
③胆固醇的去路。
④类固醇激素代谢终产物。
1.掌握氨基酸任务 1:蛋白质的1.蛋白质的生理基础理论蛋白质分的分解代谢的营养。
功能及营养作6(理论)7模块解代谢类型及氨的来任务 2:氨基酸的用:必需氨基酸2(实验)源、转运和去脱氨基。
的概念和种类。
路。
2.熟悉蛋白质营养作用、氨基酸的特殊代谢途径; .能根据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说出混合氨基酸输液应用于术后病人的原因。
3.能说出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生成游离氨在肝内合成尿素的大致过程,并能解释高血氨导致肝昏迷的发病机理。
3.根据芳香族氨基酸的正常代谢,说出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和尿黑酸尿症产生的原因。
4.能够熟练地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清ALT 的活性,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出任务 3:氨的代谢。
2. 蛋白质的消任务 4: 个别氨基化、吸收及腐败酸代谢。
作用:蛋白质的1.课堂讲授:病例腐败作用。
导入,多媒体展3.氨基酸的一般示。
代谢:①转氨酶。
2.课堂教学:多媒②氨基酸的脱氨展示,讨论蛋白质基作用。
分解代谢的特点。
3.案例:以肝性脑4.氨的代谢:①病导入新课,以氨体内氨的来源。
基酸的一般代谢②氨的转运。
③为授课重点,最后体内氨的去路。
再总结三大物质5.个别氨基酸的代谢之间的联系。
代谢:①氨基酸的脱梭基作用。
②一碳单位概念及来源。
③蛋氨酸循环。
④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
基础理论8模块现的偏差,并能说出其临床意义。
1.掌握 DNA 二任务 1:核酸的化级结构特点、学组成。
三种 RNA 的任务 2: DNA 的结结构特点与功构与功能。
能以及核酸的任务 3: RNA 的结理化性质;认构与功能。
识核酸的结构任务 4:核酸的理与功能及核酸化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