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几个问题的辨析
《物质结构与性质》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分子晶体
认识共价键的类型
σ键与π键 键与π
杂化键 杂化键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含义、 (含义、判断与推测 方法) 方法)
范德华力
联系实例认识存在的意义、与化学键的区别、 联系实例认识存在的意义、与化学键的区别、作用大 小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共价分子为什么可以以凝聚态存在?NaCl HCl的熔 共价分子为什么可以以凝聚态存在? HCl的熔 801、 112)为什么差别大? 点(801、-112)为什么差别大?卤素单质常温下存在 状态差异的原因。干冰融化与CO 分解的难易。 状态差异的原因。干冰融化与CO2分解的难易。为什么 氡在水中溶解度( 比其他稀有气体大? 氡在水中溶解度(230cm3·L-1)比其他稀有气体大? L
电负性及其应用
鲍林首先用电负性衡量 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 能力。 能力。此后不同科学家提出 度量元素电负性的不同标度。 度量元素电负性的不同标度。 除鲍林提出的标度外, 如,除鲍林提出的标度外, 还有以元素的电离能和电子 结合其它键参数判别化学键型 亲合能的平均值来度量的, 亲合能的平均值来度量的, 电负性相差较大( x≥1.7)的两种元 电负性相差较大(△x≥1.7)的两种元 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根据核对电子的静电引力计 素的原子结合形成化合物, 素的原子结合形成化合物, 通常形成离子 算电负性的等。 算电负性的等。 电负性相差较小( 1.7)的两种元 键。电负性相差较小(△x<1.7)的两种元 素的原子结合形成化合物, 素的原子结合形成化合物,通常形成共价 判别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 判别元素的金属性、 键,且电负性不相等的元素原子间一般形 一般说, 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在2 以下, 一般说 , 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在 2.0 以下 , 非金属元素的 成极性共价健。 成极性共价健。 电负性在2 以上。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 电负性在2.0以上。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中几个疑难问题的探讨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中几个疑难问题的探讨新课程高考实施后,我省高考将《物质结构与性质》作为选考科目内容,在考试中占13 分。
近几年我省高考选考物构的考生数大大超过选考有机的考生数,说明全省很多学校还是侧重于物构的教学与选考,显然物构的教学在许多学校颇受重视。
然而,由于物构的知识内容对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使得部分教师对有些物构问题的理解存在模糊,甚至是片面的理解,已致在教学中不能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或混乱,教学效果较差。
我曾经参加过几所农村中学的高中化学教学教研,参与听课和评课,期间明显感觉到有些教师对物质结构中有些知识的理解存在很大问题,含混不清,争论不休。
教师都搞不清楚,何以能为学生解惑?因此,下面我提出教学中几个常见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求互相促进。
一、在反应焓变的求算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反应物的总键能”一样吗?反应物的总能量是指物质的内能,应包含动能和势能在内,是物质本身具有的。
而反应物的总键能中的键能是指将1mol 气态AB分子断成气态A原子和B原子时所需的最低能量,是指用外界条件将化学键断裂,二者有着内涵的不同。
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E (反应物)〉E (生成物)),反应为放热反应,△ H=E(生成物)-E (反应物)?0。
若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E (反应物)v E (生成物)),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H=E(生成物)-E (反应物)?0。
而化学反应中,断开反应物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生成生成物中新的化学键则放出能量。
反应结果是吸热还是放热,也可根据断键吸收能量和生成键放出能量的多与少计算,△ H坂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即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 H?0,则反应放热。
若对于同一反应,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当于断开化学键需要的能量比生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少,反应结果是放热过程,即反应物的总能量与反应物的总键能大小是不一致的。
“物质结构与性质”试题分析及复习备考建议
《物质结构与性质》在高考中属于选考内容,且处于选做题的位置,但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物质结构与性质》试题。
笔者认真分析了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化学试题,总结出《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的考查呈现出以下特点:题型比较稳定、情境新颖,以主干知识为依托突出学生素质和能力考查,突出新课改的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综合性的特征。
一、《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试题特点1.立足基础,突出能力试题突出体现了新课程下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立足于考查学生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理解和认识;试题注重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的考查,注重于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其试题均离不开三大系列的主干知识,即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分子结构与分子性质、晶体结构与晶体性质。
如2012年江苏卷以一项科学研究成果为背景,设置的若干个小问题,实际上考查的就是三大主干知识:电子排布式,空间构型,杂化方式。
化学键的数法以及配位键的表示,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维创新的能力。
再如2012年福建卷,试题考查了以下主干知识: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基态离子核外电子排布、分子晶体熔沸点高低的决定因素、轨道杂化配位键、微粒间的作用力等,同时也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在新情景中接受、吸收、抽取以及整合化学信息能力、图像处理能力、分析物质结构的能力等。
2.贴近生活,关注科技,重视实践试题紧密联系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素材,关注科学发展现状,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注重体现新课程关注社会生活实际的理念,凸显stse精神关注社会,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试题具有鲜明的新课程气息,试题内容涉及生产、生活、环保、能源、化工、科研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贴近生活是今年试题的又一特点。
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体现在每一个考题之中,这样的试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与实际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很好地诠释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这样的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高三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热力学分析
高三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热力学分析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热力学的方法,我们可以对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本文将从热力学的角度出发,对高三化学中常见的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进行研究,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密不可分的。
物质的结构直接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例如,固体物质由于其粒子间距离较小,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因此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体物质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因此流动性较强。
气体物质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粒子间距离较大,因此具有可压缩性。
二、物质结构与热力学分析热力学是研究物质的热量与物质本身热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热力学分析可以通过测量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热学性质变化,来揭示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1. 热容和物质结构热容是指物质在吸收热量时温度的变化程度。
根据热力学原理,不同物质的热容与其结构的复杂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一般来说,结构越复杂的物质其热容越大。
例如,金属的热容很大,而纯净的水的热容也较大。
这是因为金属的结构较复杂,其中的电子在吸热时能够发生自由活动,从而使得温度变化程度较大。
水分子的结构也较为复杂,其分子内部存在氢键,使得水分子在吸热时温度变化较大。
2. 热导率和物质结构热导率是指物质传导热量的能力。
不同物质的热导率与其结构的排列方式有关。
通常情况下,排列更紧密的物质其热导率越大。
金属是典型的热导体,因为其金属结构中的电子能够自由传导热量。
相比之下,非金属物质的热导率较小,因为其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热量传导的路径受限。
3. 热解和物质结构热解是指物质在高温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其在高温下可能发生的反应路径和生成物。
例如,有机化合物在高温下往往会发生裂解反应,生成有机气体和碳质产物。
三、热力学分析在学习中的意义通过对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进行热力学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学变化和热学性质。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及性质》》教材解析总结计划
优选文档高中化学 << 选修3物质构造与性质>>教材剖析物质构造理论是现代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生命科学,资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的重要基础。
它揭露了物质组成的奇异。
物质构造与性质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展望物质的性质,为分子设计供应科学依照在本课程模块中,我们将从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组成的规律,以微粒之间不同样样的作用力为线索,重视研究不同样样种类物质的相关性质,帮助高中学生进一步丰富物质构造的知识,提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模块的功能高中化学选修 3 是在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样样需要而设置的。
我省理工方向的学生必定选修本模块,它是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内容。
本模块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认识人类研究物质构造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组成的奇异,认识物质构造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模块的课程目标经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取发展:1.从科学家研究物质组成奇异的史实中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2.进一步形成相关物质构造的基本见解,初步认识物质的构造与性质之间的关系;3.能从物质构造决定性质的视角讲解一些化学现象,展望物质的相关性质;4.在理论剖析和实验研究过程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渐渐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三、模块的内容标准及学习要求学习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基本要求:全体学生应在本节学习时掌握。
发展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可在选修 3 结束时掌握。
引言学习要求节内容标准授课建议基本要求发展要求1.认识人类研究物 1.1 认识人类在研究物质构造的解读章质构造的价值,认同过程中已经获取的重要成就。
头图。
“物质构造的研究是1.2 认识人类研究物质构造的价引导学无止境的”见解,认值,认同“物质构造的研究是无生收集相关识在分子等层次研止境的”见解。
20 世纪科学引究物质的意义。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doc
精品文档高中化学 << 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物质结构理论是现代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的重要基础。
它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预测物质的性质,为分子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在本课程模块中,我们将从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以微粒之间不同的作用力为线索,侧重研究不同类型物质的有关性质,帮助高中学生进一步丰富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模块的功能高中化学选修 3 是在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
我省理工方向的学生必须选修本模块,它是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内容。
本模块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模块的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1.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2.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3.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4.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三、模块的内容标准及学习要求学习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基本要求:全体学生应在本节学习时掌握。
发展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可在选修 3 结束时掌握。
引言学习要求节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基本要求发展要求1.了解人类探索物 1.1 了解人类在探索物质结构的解读章质结构的价值,认同过程中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
头图。
“物质结构的探索是1.2 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价引导学无止境的”观点,认值,认同“物质结构的探索是无生收集有关识在分子等层次研止境的”观点。
20 世纪科学引究物质的意义。
对高中化学新教材中有关物质结构部分知识的意见
甚至是错误的信息。本文针对上述一些典型问题的
讨论,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化学同
仁关心新一轮课程改革,让广大的中学师生在新・
轮课程改革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圈6 aDl量腿 [2] 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 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1.10,13,31 潘道皑,赵成大,郑载兴.物质结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89:94
[21]
D8] [19] [20]
北京师大,华中师大,南京师大.无机化学(上册).第4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2:127—139
周公度,段连运.结构化学基础.第3版,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杜,2002:272--275 张克从.近代晶体学基础(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94
潘道皑,赵成大,郑载兴.物质结构.北京:高等教育出
此时,我们把原子中单电子的波函数也称为原 子轨道。同理我们可以把分子中单电子的波函数 幽称为分子轨道[2 ̄4。。 因此即使对中学生,我们也应该把原子轨道粗 略地解释为描述原子中电子运动状态的函数(波函 数),它可用来描述电子在核外空问一定区域内出 现的几率,而不能解释成电子活动的区域。 2电子云图 关于用小黑点描绘的电子云图(图1)。“用小
型[】],如图4E21]。
tO-t
囊 一磊
圈2
棚
D
1≮^、
O
lVledler记忆圈
国外教材称之为Moeller记忆图[9],国内教材
一般称为构造原理图Oo,IU。而称之为“原子核外
电子排布的轨道能量顺序”[1],这是一个很不准确 的称呼。因为电子填充顺序的经验表达式lS,2s, 2p,3s,3p,4s,3d,……并不能真实地、准确地 代表在各个原子中原子轨道的能量,它只能近似预 测原子基态的电子构型及定性地解释周期表中原子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考点分析及复习建议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考点分析及复习建议作者:***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23年第11期從2023年开始,《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成为广东高考的必考内容,长期以来,该模块一直作为选考内容,选考的学生较少,因此无论是新授课,还是高三的复习备考,对师生来说,都有一定的挑战性,笔者希望通过分析课标、教材及高考试题,能给同学们的复习备考带来一点帮助。
一、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与必修模块的联系《物质结构与性质》虽然是一个独立的模块,但它是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模块内容与必修模块密切联系(如表1),是必修模块内容的深化和提升,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同学们能从微观视角更加深刻地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不会孤立地看待该模块的知识点,而是将其作为学科思想或理论工具,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在高考中的考查情况以往《物质结构与性质》只是一个选考人数很少的模块,因此对大多数师生来说,该模块的备考经验几乎是空白的,笔者通过分析近6年广东(含2018~2020年课标I)卷试题,从宏观上了解该模块的考查方式和常见考点,以期能让同学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备考。
表2显示,在近6年的广东(含2018~2020年课标I)卷中,《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主要考点是比较集中的,考点的考查频率相对来说都比较高,多数考点在6年中出现了4次以上,特别是核外电子排布、杂化轨道理论、晶胞的分析与计算等考点更加突出,值得重点关注。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前5年的试卷中,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是以单独的大题出现,在2023年试卷中,是将考点分散到选择题和填空题中,没有独立的大题,这一考查方式的变化,也说明了该模块是作为“化学思维或理论工具”的核心观点,是同学们深入研究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核心理论知识,因此,该模块的试题考查方式也将变得更加灵活,但无论如何,只要同学们掌握核心考点的必备知识,相信也能轻松驾驭该模块的试题。
对人教版教材中“物质结构与性质”几个知识点的思考
对人教版教材中“物质结构与性质”几个知识点的思考
费德军
【期刊名称】《中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12(000)017
【摘要】现行高中化学教材是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编写的,共有三个版本,即人教版、苏教版、鲁科版,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人教版。
但在使用过程中,笔者对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某些知识点的呈现深感困惑。
【总页数】1页(P84-84)
【作者】费德军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中学,225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人教版教材中几个文言句翻译的探微
2.对人教版教材中几个物理规律的重构建议——问题解决视野下高中物理教材重构之实践
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中几个疑难问题的探讨
4.论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择编排的几个问题--以人教版教材中李白、苏轼的诗词为例
5.对《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中几个传统观点的辨析与释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考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命题模块重点与特点分析
高考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命题模块重点与特点分析作者:吴勇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41期摘要:化学是高考理综三科之一,且占有很大分值。
高考化学最后一道选作题在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工业这几个模块出题难度较大,本文章将研究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命题重点及其特点分析。
关键词:物质结构与性质特点题型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是化学中的选修课,在最后的选做题中属于较简单、容易拿分的题目,所以要想理综考得好成绩,学好这门课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历年来的高考试卷,归纳了一些高考必考点以及一些例题,还分析了近年来高考对这门学科考试题目的特点,以方便学生们对高考重点的把握。
一、化学中物质结构与性质近年来高考特点1.立足基础和考查主干相结合纵观今年来高考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部分的考试内容,基本上考的都是最基本,最典型,最主干的知识点,并没有超出大纲要求,只要平时多用功,是很有机会拿高分的。
以下是高考时时常考的知识点: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方面,如原子电子排布式,元素原子的性质;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方面,如杂化轨道类型,分子(离子)空间构型;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方面,如晶胞判断与计算。
试题均建构在以教材为主的中学化学基础知识之上,没有偏离教材体系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试题基本保持稳定。
试题关注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试卷并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面全部覆盖,也不能保证重点知识点可能反复出现。
2.重视基础和突出能力相结合在考查用最基础、最主干的知识点解决物质结构与性质问题的同时,近年来对晶胞判断与计算的考查也成为高考考题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以突出考查生的空间想象力及数学基础,特别是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这种题通常不会单独考,会有一系列的小问题,最后再进行计算,所以必须保证前面的推算完全正确。
如2012年要求考生通过晶胞结构分析,对晶体的密度和微粒之间的距离进行计算;2011年要求考生通过类比石墨、金刚石结构求算晶胞微粒数和晶体的密度。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
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教材分析日本东工大学教授雨宫好文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质量,培养思考能力,其核心就在于教科书的编写上。
”因为教材概括了一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所以它对教学和学生的影响很大。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是对理科特别是对化学很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教材的编写对学生在物质构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预测物质的性质,进行分子设计和研究反应规律等的诸多方面影响很大,所以本文就对这本教材做一简单分析,谈谈自己对这本教材的看法。
一、教材体系结构1.详细目录表1二、教材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及学习的规律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代表人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中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弄清了这点之后,进行相应的教学。
”他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因此,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
本教材每节均通过联想.质疑来进行导入教学,并通过活动.探究或交流.研讨展开,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弄清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皮亚杰(Piaget,1973)认为,理解是通过儿童积极参与而逐渐构建的,在参与的过程中,儿童必须发现他们感兴趣的课程情景中的各种想法和关系。
布鲁纳(Bruner,1966)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他们当前和过去的知识而建构新思想、新观点的一个积极的过程。
也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情境中来,而这点教材做的相当出色,多次用到交流.研讨,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三、教材内容选择和组织是围绕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教材在设计时基本上是这三条线同时铺开,三条内容线索融合贯穿。
下面以教材第1章第1节为例:1.知识技能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了解了量子力学模型建立的主要线索,理解相关的概念。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有关物质结构知识对比分析
design refoⅡns wtlich based on mis
chemis订y c嘶culuIll,chemistry c删culum snllcture has had t11e订emendous challge.The
Inidme school chemistry k110wledge adopts”nle module”me desig玛which stage regardless
module也e relations;pn the s锄e t.蚰e,me eg胁lishrnem advantage,overcomes the physical
s饷c懈knowledge abs仃∞ny,is di捕cult to u芏1derstand tlle study dimcul够mdch brings to
血e abi王i哆to forecaSt.This not only can move to other disciplines of stu由0 the more咖dents
1ay a foll芏Idation for如tIlre research,Tb fo曲日a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 with廿1e citizens,
pay删ion more
to s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udentIs in teaching activity main body statIls and me如nction,
enh孤ces me tcaclling t}1e Validity Therefore,in the physical s姗cture teaching,constmcts the
这次课程改革,“力求使新的高中课程更能全面地展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化学科学 素养,以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 提供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分析及教学建议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分析及教学建议《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分析及教学建议省丹中高二化学备课组一、《物质结构与性质》在江苏实施分析1、《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物质结构与性质》分析在国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基础上,江苏省制订的《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各模块中每一个主题的“国家内容标准”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逐条进行了界定,提出比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并用适当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作为规范全省教学的标准文件,为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提供保证。
该要求对认知性学习目标定为4个级别,其中4个级别要求的一系列行为动词的首项分别是“知道”、“了解”、“理解”、“应用”,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将4个级别要求分别表示为A、B、C、D,那么A、B就是属于较低层次的复述再现性的记忆类,是简单要求,C属于理解性要求,D属于应用类,是较高要求。
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详细教学要求分析见表1。
(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统计分析)表一:《物质结构与性质》认知性目标教学要求分析表2、江苏省2015年化学高考试卷中《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考题例:下列反应曾用于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驶:2Cr2O72﹣+3CH3CH2OH+16H++13H2O →4[Cr(H2O)6]3++3CH3COOH (1)Cr3+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配合物[Cr(H2O)6]3+中,与Cr3+形成配位键的原子是(填元素符号)。
(2)CH3COOH中C原子轨道杂化类型为和。
1mol CH3COOH 分子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
(3)与H2O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阳离子为(填化学式);H2O 与CH3CH3OH 可以任意比例互溶,除因为它们都是极性分子外,还因为。
解答:(1)1s22s22p63s23p63d3;O;(2)sp3杂化、sp2杂化,7mol或7×6.02×1023,(3)H2F+;H2O与CH3CH3OH之间可以形成氢键。
《物质结构与性质》解读
【解析】基态N3-的电子10个,已达稳定状 态,故为1s22s22p6,计算可知,N≡N中的 π键的键能为942 kJ· mol-1减去N-N单键的 键能247 kJ· mol-1 ,因此π键比σ键稳定。 离子液体由阴、阳离子组成,其挥发性较小, 且无污染。X+中所有电子正好充满KLM三个 电子层,应含有28个电子,则X原子未29个 电子,X的元素符号是Cu,X+ 和N3-组成比 例为3:1,根据晶体结构图所示黑点为X+, 白点为N3-,与同一个N3-相连的X+有6个。
2009山东理综卷
32.(8分)(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 C和Si元素在化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写出Si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2。 从电负性角度分析,C、Si和O元素的非金属活泼性由强至弱的 顺序为O>C>Si。 (2)SiC的晶体结构与晶体硅的相似,其中C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sp3,微粒间存在的作用力是共价键。 (3)氧化物MO的电子总数与SiC的相等,则M为Mg(填元素符 号)。MO是优良的耐高温材料,其晶体结构与NaCl晶体相似。 MO的熔点比CaO的高,其原因是Mg2+半径比Ca2+小,MgO晶 格能大。 (4)C、Si为同一主族的元素,CO2和SiO2化学式相似,但结构 和性质有很大不同。CO2中C与O原子间形成σ键和π键,SiO2中 Si与O原子间不形成上述π健。从原子半径大小的角度分析,为 何C、O原子间能形成,而Si、O原子间不能形成上述π键Si的原 子半径较大,Si、O原子间距离较大,p-p轨道肩并肩重叠程度 较小,不能形成上述稳定的π键。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为了便于考查,将高考化学命题对各部分知识内 容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掌握)、 综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 求。其含义分别为: 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 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 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 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 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 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