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南音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双学位人才培养方案本培养方案适用于三类学生一、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师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二)规格要求1、领会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2、系统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熟悉国家有关教育的法规和方针政策,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学会运用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科学评估原则、方法,具有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
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能运用计算机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具有现代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尊重他人,具有团结精神和组织、协作能力。
二、专业人才的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要求三、学制(修业年限)、总学分标准学制:2年。
最长在校修业年限(含休学):双专业一般在主修专业学业年限内完成。
总学分:53学分。
每生必须修满53学分方可毕业。
其中音乐专业理论及基本技能课程33学分;教师教育专业课程8学分,实践课程12学分。
总学时848学时,其中讲授432学时,实践416学时。
平均学分绩点应达到2.0以上方能取得学士学位。
四、课程体系1、课程体系结构A专业理论及基本技能课程B实践环节课程C教师专业教育课程2、课程学分及课时分配比例:本专业总课时为848学时,53学分,课程学分及课时分配见下表。
注:表内括号()为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数及所占比例,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按以下公式计算:每门课程学分×每门课程实验与实践学时/每门课程总学时,求和。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专业名称:音乐专业代码:140800二、入学要求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者三、基本学制三年四、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文化艺术行业企事业单位(演艺团体),培养从事声乐表演、器乐表演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五、职业范围六、人才规格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技能:(一)职业素养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事业单位规章制度。
2、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音乐事业,树立与社会需求想适应的职业理想。
3、具有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4、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习惯和品质。
5、掌握必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具备一定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6、树立正确的文艺观和审美观,自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1、掌握音乐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基础理论知识。
2、具有基本的五线谱(或简谱)的视谱、唱谱及听音记谱的能力。
3、具有初步的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
4、具有基本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音乐创作能力。
5、了解地域和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基本的中外音乐历史知识。
6、具备初步的形体表演和舞台综合表现能力。
7、具有初步的艺术审美和音乐鉴赏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声乐表演1、掌握声乐表演的基础理论知识2、掌握所学唱法(民族、美声、通俗等)演唱的基本技能。
3、具备基本的合唱能力4、具有初步的音乐(声乐)辅导、合唱排练指挥等社会文化艺术指导能力。
5、高中阶段文科相关课程的文化基础知识。
专业(技能)方向——器乐表演1、掌握声器乐表演的基础理论知识2、掌握所学乐器(中国货外国乐器)演奏的基本技能。
3、具备基本的合奏能力4、具有初步的音乐(器乐)辅导、合奏唱排练指挥等社会文化艺术指导能力。
七、主要续接专业:高职: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学本科: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八、课程结构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声乐表演方向器乐表演方向专业选修课1、2、挥3、舞蹈形体训练合唱或合奏指钢琴即兴伴奏1、2、3、声乐演唱正音合唱1、器乐演奏2、合奏专业核心课基视和民中钢音本唱声族外琴乐乐练基民音基欣理耳础间乐础赏音史训乐练九、课程设置及要求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探索
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探索作者:崔玉花李智渊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9期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创建于1957年,自1983年开设音乐本科教育以来,经过2000年、2007年、2010年、2014年开始招收了音乐学硕士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硕士研究生、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生。
目前学院已成为具“中专-本科-硕士-博士”办学体系齐全的民族音乐人才培养基地。
几十年来,本实验区业已培养本科生2000多人、硕士生130余名。
实验区秉承“多元融汇、突出特色、创新实践”的培养理念,确立了“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高素质,具有跨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目标,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多元音乐教育、实践教学平台等诸多方面的改革中获得了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一系列成果,为“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为了有效解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纯艺术精英化”的单一培养模式,造成人才培养口径窄小、只注重技能,轻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相互脱节,等一些弊端,培养出的人才普遍存在着理论基础不扎实、知识面窄等问题,构建了以多元文化知识、实践应用能力、跨专业素质为一体,适应岗位实践体验的“三位一体、岗位体验”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实施以来,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受到了文化教育部门的广泛好评,该成果也于2009年获得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为克服传统的以“学科本位”课程论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的弊端,瞄准岗位实际需要,紧密结合理论和实践,建立一个以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以发展个性与培养应用能力为基础,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的模块选修的课程体系,并实行了分方向“2+2”模块培养,即前两年基础、后两年融作曲、音乐表演的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两个模块进行分流。
该模块的建立为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音乐专业学生作为艺术性专业人才在繁荣我国文化事业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对文化需求不断增大,需要通过高等教育向社会输出一批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来推动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对音乐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设置过于概括化、选拨方式单一且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制约着实践性人才的发展。
一、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目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为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师;二是为社会输送表演型、创作型研究人士。
但在实际招生或培养过程中往往会偏离方向,将音乐教育视为艺人成名的途径,在课程设置上忽视与其他课程的协调全面发展,在考核中过于追求统一标准缺乏对创新思想的培养。
同时,高校师资队伍中多为基础乐理等理论性课程教师,少量高校引入资深音乐创作人作为教师进行教学。
一系列原因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就业困难更遑论进行音乐创作。
(一)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决定着培养的方向和方式、内容。
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兴起时间较短,部分高校为吸引招生人数,以培养表演型艺人为目标,着重于流行音乐、表演艺术等方面的课程,缺少对传统音乐文化和创作水平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除繁重的公共必修课程之外,专业课程设置过于独立性,仅仅由学生选择之后进行专门的学习和深入,学习面越来越窄,没有其他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毕业之后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弱。
此外,音乐课程设置过于陈旧,基本都为基本乐理、视唱练耳、艺术概论、音乐史等课程,缺少激发教授学生创作的课程,且大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中没有考虑地方特色课程进入大学课堂,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过少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师资队伍与考核评价近几年来,高校扩招使高校各个专业教师资源出现短缺,尤其是艺术类高等教师资源本身不足,更是造成音乐专业师资力量的不平衡,各高校不得不进行大班教学、缩减某部分课程的设置。
音乐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音乐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1. 多元化的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传统的音乐学专业课程大多只注重音乐理论和演奏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包括音乐理论、音乐史、音乐技术、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传统音乐学专业更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练习,而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较为匮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包括音乐创作、乐团演奏、合唱指挥等方面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3. 鼓励学科交叉研究音乐学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比如音乐与科技、音乐与心理学、音乐与教育等领域的交叉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1. 引入实践教学项目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引入实践教学项目,比如音乐剧演出、音乐创作比赛、音乐教育实习等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和提升。
2. 开设跨学科课程3. 提升实践设施和资源为了支持实践教学和跨学科研究,高校也需要不断提升实践设施和资源,包括音乐演奏场地、录音棚、音乐图书馆等方面的设施和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
通过以上的研究与实践,可以得出结论:音乐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实践能力培养和学科交叉研究,并且需要通过引入实践教学项目、开设跨学科课程和提升实践设施和资源等方式来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教育的变革,我们相信音乐学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会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音乐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泉州师范学院2012届毕业生专业介绍汇总
泉州师范学院简介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泉州师范学院坐落在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国际花园城市——福建省泉州市,有东海和诗山两个校区,占地1185亩。
东海主校区位于晋江和洛阳江两江交汇处,携江临海,极目古港沧澜;诗山校区南倚高盖名山,北眺鹏峰胜景。
泉州师范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泉州大学师范学院,此后历经更名、停办、复办等发展历程。
1998年泉州师专、泉州教育学院、泉州师范学校合并为新泉州师专,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泉州师范学院,系福建省第一所新建地方性省属本科高校。
2001年10月原南安师范学校并入泉州师范学院。
2004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现在已成为一所立足泉州、面向福建、辐射全国,集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为一身,融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大学。
在50多年的办学进程中,向社会输送了8万余名专门人才,为地方教育事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现有文学与传播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物理与信息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外国语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体育学院、应用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软件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和1个思政教研部,全日制在校生13880人;另有1个校企合作软件学院。
全日制本科专业44个,涵盖文、史、理、工、经、法、管、教育等八大学科门类。
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个,福建省重点学科4个、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3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
学校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秉承“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本科教学为主体,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能创新、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努力把学校办成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地方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实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零的突破
非人 工的 “ 自然 ” 的理 想美 。老子 《 德经》 道 声称 :人法 地 、 “ 地法
天、 天法道 、 道法 自然” 。如果说人 、 、 中的一切都 以道 为规则 地 天 的话 , 那道则以 自然 的状态 为规则 , 自然” 自己如此 ” “ “ 即“ 、 自然 而然 ” 之意。因此 , 道家美学便把 审美对象 的领域无 限地扩展为 存在 的一切 ,它为中国艺术提供 了一种超 出 日常审美 的超越标 准 。当我们用 自然之道 的绝对标 准来 看时 , 美可 以转 化为丑 , 丑 也可 以转化为美 。因此 , 间的一切都 可成为审 美对象 , 国艺 人 中
之美 。在 阴与 阳的关系 中没有 绝对 的 “ ;也没 有绝对 的 阴”
“ , 阳”它们之 间的关 系都是存一种 相对对立 的条件下 , 保持着 一 种 自然 的 、 和的统 一与平衡 的关 系 , 谐 这种谐和与 平衡之美构 成 了中国美学理论 的基础 。在 中国的美学理论 中, 不均衡 是一种形 式, 均衡是一种形态 。所谓 均衡是 双向选择 的结 果 , 它可 以促进
中 没 有 绝 对 的 “ ”也 没 有 绝 对 的 “ ” 因 此 , 中 国 绘 画 的 艺 实 ; 虚 , 在 术 表 现 中 才 会 积 极 利 用 虚 白和 空 无 而 构 造 有 无 限 生 机 的灵 动 空
间, 出现“ 虚实相 间” “ 、若隐若现” “ 无似有” 、似 的美学意境 。 中国道 家学说提 出的一 阴一 阳关 系 ,体现 出的是对立 与统
活感受相对立 的具有 空幻深 意的存在感受 这一佛学 主题 。 中国 禅 宗与 中国传统文 化紧密结合 , 以人 性的 自觉为 中心命题 , 将印 度佛 教所主张 的 自我 内观 , 转化到 中国式 的 以现实 、 日常生活为 中心的现实主义 中来 , 把历 史上 的中国文化所具有 的注重 自然 、 和谐 、 灵性 、 气韵生 动的观念推 向一个 崭新境界 。中国禅 宗思想
音乐学(音乐教育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音乐学(音乐教育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和特殊素质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专业观念和良好的专业品格,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具备良好音乐教学和一定的音乐表演能力,掌握音乐教学的方法,能在中小学、幼儿园、音乐培训机构等领域、岗位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就业目标中小学音乐教师;艺术培训机构音乐教师;企事业单位文艺骨干;自主创业。
(二)职业发展目标中小学、艺术培训机构高级音乐教师;媒体乐评人。
二、培养规格(一)专业核心素质1.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熟悉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2.具备较强的音乐教学、舞台表演、节目创编、音乐鉴赏及作品分析的能力;3.熟练掌握舞台表演、节目创编、音乐教学的方法;4.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专业前沿动态;5.了解本行业的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
(二)非专业核心素质1.热爱教育事业,甘于奉献;2.为人师表,公道、正派,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3.敬业爱岗;4.团队协作。
三、培养模式与特色(一)培养模式实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1.专业素质培养模式(1)钢琴、声乐、舞蹈平修,均按小组课教学;(2)竞赛教学模式;(3)每天三小时强化训练;(4)教学实训;(5)观摩、演出;2.非专业素质培养模式(1)在专业素质教育中渗透非专业素质教育;(2)在专业素质教育的测评中体现非专业素质教育的要求;(3)“思政课”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特色理论课程实行开发内化教学;(4)实训项目和思想品德素质加强测评环节;(5)素质导师强化对学生的“五导”(观念引导、品格引导、知识引导、能力引导、方法引导);(6)成功内省;(7)成功案例库;(8)成功论坛;(9)头脑风暴。
(二)培养特色1.专业素质优势(1)声乐、钢琴、舞蹈三项基本功扎实,音乐综合素质高;(2)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组织管理能力;(3)创编能力突出;(4)至少形成两个以上高水平的演唱或演奏保留曲目。
泉州师范学院创先争优活动
泉州师范学院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第 17期泉州师院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9月9日音乐与舞蹈学院:立足专业发挥优势紧密结合有序开展音乐与舞蹈学院党总支立足实际,认真指导各支部做好“一个总支一品牌、百名党员百件事”学习征集工作,积极引导学院党员师生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各种形式,践行创先争优。
一、创先争优亮品牌。
学院党总支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加强内涵建设紧密结合,立足于提高学院办学质量、提升学院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以进一步提升南音专业办学水平为切入,确立了“创先争优促发展、传承南音做贡献”的创先争优活动品牌。
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1、做好已获批南音系质量工程项目建设;2、继续做好国家级南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3、争取再评上一个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获批二个省级科研课题;4、认真做好海西项目建设--闽南南音传承与发展的研究;5、建立南音传承人数据库;6、成立国家级、省级南音传承人传习中心;7、召开国际南音学术会议;8、继续加强南音课程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9、继续定期举办南音习唱、习奏,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10、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比赛和演出活动,每年参加10场次以上;11、认真做好南音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12、加强与台湾高校联系,搞好合作办学。
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加强南音办学,并促进和带动学院其他专业建设。
二、爱岗敬业树先锋。
在学院党总支的带领下,教师党员积极行动起来,带头开展创先争优。
他们冒着严热酷暑,认真备课、申报省教育厅课题、参评省级精品课程、举办“非遗保护”专题讲座、撰写论文、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
多名老师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为地方服务。
党员李作方老师指导泉州市文化系统老干部合唱团排练参加音乐会演出;党员陈世友老师带领泉州市合唱协会合唱团参加了在浙江绍兴举办的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获得民谣组银奖;党员黄雪生老师指导学生参加亚洲KAWAYI钢琴比赛,获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等。
泉州师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简介
学科 的发 展 ,努 力做 到 为泉 州地 方经 济文化 发展 培 养急 需的 专业 人 才 ;以 海峡 两岸 南音传 承 、 闽 南文化 传 承研 究为 主线 ,提 升服 务海 西文化 建 设 的能 力和成 效,
图1 音乐与舞蹈学院教师集体照
为地 方文化建设 提供优 质 服务 ,办 学水平名 列福 建省 同类高校 前茅 。 学院师 资力 量雄厚 ,现 有教职 员5 5 人 ,专任 教师 5 人 ,其 中教 授 、副教 授2 人 ,具有硕 士、博 -9 0 0 士学位2 人 。王珊教 授 荣获 “ 国劳动模 范” 、 “ 建省 教 学名师 ”称 号 ,并 入选 “ 建省 百 千万人 1 全 福 福 才工程 ” ;还 有2 入选 “ 建省 新 世 纪 高等教 育优 秀 人 才计 划” ;1 人 福 人被 评 为 “ 州市优 秀拔 尖人 泉 才” 。 此外 ,还 聘请 了部 分专业 能力 突 出的专家作 为外聘教 师。 专任教 师素 质较 高 ,在 各 级各 类 比赛 中经 常获 奖 ,如 青年教 师 陈超 参 加全 国 高校教 师钢 琴 比赛 获第一名 。 学 院承担培 养德、 智、体 、 美全面发展 的音 乐、舞 蹈教 师 , 同时 为社会 培 养艺术表 演、创作 、教 育人才 的重任 。现有全 日制在校 生59 - 多年 来 ,为社会输 送 了许 多优 秀毕业 生 ,他 们 中大部 分人 已 8 d_ , 。
学 团 队” 、 乐理 与视 唱 练 耳 》 评 为 精 品课 程 。 王珊 、 白志 艺、 陈敏 红、
萍 、 李 白 燕等 人 的教 学成 果 “ 养 南 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科 人 才 ,发 挥 高校 在 保 护 文化 遗 产 中 用 ” 获 “ 建 省 第七 届 教 学 成 果” 二 福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等音乐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等音乐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教育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增强,高等音乐院校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场所,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样的人才培养需求和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高等音乐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教育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音乐教育,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音乐人才。
本文将从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出发,探讨高等音乐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与发展。
一、加强音乐教育国际交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高等音乐院校应加强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音乐专家、教授来校任教,举办国际音乐大师班、音乐节等活动,开展学生和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国际化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国际音乐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对各国音乐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
高等音乐院校还可以积极推动学生参加国际性的音乐比赛、音乐交流活动,促进学生和国际音乐界的交流与互动。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与国际上优秀的音乐学生的比拼和交流,深刻理解国际音乐界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今后国际音乐舞台的成功表现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音乐教育的国际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创新在国际化的背景下,高等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国际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创新。
高等音乐院校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不断创新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高等音乐院校可以引进国外音乐课程,对音乐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国际化的设置与调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高等音乐院校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等音乐院校还应积极探索国际化的教学模式,注重提高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教学技术和设备,推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职业技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代码专业代码:650219专业名称:音乐表演(声乐方向)二、入学要求入学要求为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基本修业年限:三年四、职业面向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掌握声乐表演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能够在专业艺术团体、学校等单位从事声乐表演、合唱表演、音乐教学等工作,在社会团体及基层文化站中从事艺术普及、群众文化、合唱指导以及音乐创作、组织、策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1、素质目标(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遵纪守法、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良好的文化和艺术修养等素质。
(4)具有良好的音乐感觉。
(5)具有良好舞台表现心理素质。
(6)具有较高的音乐作品鉴赏能力。
(8)具有集体协作意识。
2、知识目标(1)掌握乐理、视唱练耳等音乐基础知识。
(2)掌握歌唱发声的原理,学习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
(3)掌握合唱的基础知识,学习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
(3)了解中西方各个时期的音乐风格、音乐流派及代表作品。
(4)掌握和声及曲式分析理论知识。
(5)掌握即兴伴奏编配原理。
(6)掌握歌曲写作的创作技巧。
3、能力目标(1)具备较强的声乐演唱和声乐指导能力。
(2)具备合唱表演以及组织、排练合唱的能力。
(3)具备为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伴奏能力。
(4)具备一定的歌曲写作能力。
(5)具备与舞台表演相关的职业能力。
(6)具备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与辅导能力。
(8)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根据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指导方针“培养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保护培养传承建立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保护培养传承建立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泉州全市现有各级非遗项目565项,其中国家级31项、省级76项、市级134项、县级324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基本建立。
泉州现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个(南音、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个(泉州木偶戏领衔的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这是我国首个入选该名册的项目。
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以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重点,并构建四级闽南文化保护网络。
通过制定《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泉州较早开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认定工作,给予传承人相应的荣誉与地位;通过大中专院校开设专业课程,培养综合性艺术人才,并实施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利用传统民俗文化节日和各种有利契机,由政府部门举办各种民俗活动。
泉州于2007年9月成立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暨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2010年5月制定实施《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全力做好保护传承工作。
五类重点文化活动看透透学术论坛活动——以闽南文化、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海上交通、文化产业发展等为主题的学术论坛类活动。
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国人的海洋”日本展、“中国人的海洋”韩国展、泉州文化日韩行、“东亚文化之都”文化周、“洞箫与尺八”中日艺术家音乐会、中日韩“三弦—三线—三味线”音乐会等。
文艺演出——泉州国际木偶节、“百转千回”精品戏曲展演、梨园古典剧院公益性演出、泉州南音艺苑公益性演出、专业剧团常态性演出、“威远楼之夏”文艺展演等。
文化艺术展览——“中国遗产日—东亚文化之都—泉州”非遗展、泉州花灯展、闽南文化摄影展、“千年瓷都”德化陶瓷展、惠安雕艺节、书画展等。
据介绍,泉州已有120多所中小学开设南音课,累计有20多万孩子学过南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3期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62
《简论古埙的历史与创新》
秦太明
2006年第5期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63
《国乐教育随想》
秦太明
2006年第3期
《剧影月报》
64
《音乐教育·素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
秦太明
2006年第1期
《大学时代》
65
《校园文化与校园美育》
秦太明
2006年第2期
《大学时代》
2001-2002
7
王珊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丛书》之《泉州南音》
郑长玲、陈敏红、吴雅蓉、杨丽芳
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A类)
2004-2006
8
王珊
《泉州南音进中小学课堂的现状考察与思考》
杨丽芳
泉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A类)
2002.10-2003.10
9
王珊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丛书》之《泉州南音》
《中国音乐》
8
《提高泉州南音教育层次探微》
王珊
2004年第4期
《教育评论》
9
《为千年古乐传承薪火-泉州南音进入高校专业方向》
王珊
2004年第11期
《中国文化画报》
10
《泉州南音的衍生、传承及其乐事活动》
王珊
2006年第3期
《艺术百家》
11
《现代作品音响形态与弦乐器演奏》
王珊
2002年第10期
《人民音乐》
(四)、代表性论文:
序号
论文(或专著、教材)名称
作者
(注次序)
发表日期
出版日期
刊物名称
1
《关于小提琴的雅俗关系及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
王珊
2002年第2期
《中国音乐学》
2
《南音传承和地方文化政策的扶持》
王珊
2003年第2期
《中国音乐学》
3
《将关注延伸到“申遗”之后---从泉州南音保护与振兴十年规划谈起》
57
《电影艺术的灵魂-电影音乐》
秦太明
2006年第12期
《电影评介》
58
《抗战怒吼民族心声-洗星海及其作品〈黄河大合唱〉》
秦太明
2006年第2期
《音乐创作》
59
《论音乐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秦太明
2006年第8期
《艺术教育》
60
《试论埙的历史沿革》
秦太明
2006年第3期
《殷都学刊》
61
《大学生美育探微》
三等奖
独立
王丹丹
《泉州师院音乐学(南音方向)教学模式探究》
全国高等学校院校首届艺术类论文评比二等奖
独立
(二)、教改科研项目:
序号
主持人
项目名称
合作者
项目级别
起止时间
1
王珊
基础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验
王丹丹、毕武胜、薛和、陈敏红、吴志锋、苏宏山
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分课题
2001-2005
王丹丹
2007年3月
《中国音乐学》
26
《从新南曲《咏梅》的创作谈“南音”的继承发展》
王丹丹
2003年第4期
《中国音乐》
27
《闽台闽南方言民歌的音乐结构及旋律特色》
王丹丹
2003年专刊
《人民音乐》
28
《南音“腔韵”的艺术特征、表述形态及其价值观》
王丹丹
2003年第10期
《人民音乐》
29
《关于南音传承问题的思考》
18
李寄萍
泉州学研究--明清泉州南音文献检索
王珊吴秋红
泉州市社科学联2006年9月
2006.9-2007.6
19
吴秋红
《文焕堂指谱研究》
李寄萍
泉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2004-2005.8
(三)、主编教材及代表性著作
序号
论文(或专著、教材)名称
作者
(注次序)
发表日期
出版日期
刊物、会议名称或出版单位
附件二:
音乐学(南音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教师教学成果、教改、科研项目一览表
(一)、获奖成果
主持人
成果(获奖项目、论文、专著)名称
获奖名称、等级或鉴定单位、时间
本人署名
次序
王珊
为千年古乐传薪续火――泉州南音传承问题系列研究
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第一作者
王珊
中国泉州南音教程
福建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郑长玲、肖云萍
泉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A类)
2003.12-2005.10
10
王珊
《中国泉州南音琵琶教程》
曾家阳
泉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A类)
2005-2006.7
11
王丹丹
《闽台文化与泉州南音的研究》
王珊、向健美、丁世斌
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A类项目
2005-2006
12
王丹丹
《闽台民间音乐、戏曲之文化瑰宝的生存和保护研究》
4
《泉州南音洞箫教程》
王珊(主编)
2006年9月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5615-2604-0/J.101
5
《泉州南音二弦教程》
王珊(主编)
2006年9月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5615-2595-8/J.102
6
《泉州方音教程》
王珊(主编)
2006年9月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5615-2614-8/J.103
吴秋红
2003年第1期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48
《泉州梨园戏南鼓演奏功能探微》
吴秋红
2004年第1期
《福建歌声》
49
《美声的基石-南音演唱的呼吸问题》
吴秋红
2006年2月
《艺苑》
50
《古乐新声》
吴秋红
2006年第12期
《艺苑》
51
《嵇康音乐思想浅探》
秦太明
2003年第3期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52
《浅探《视唱练耳》教学》
2
王珊
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分课题《传统歌曲演唱风格的变迁》
吴秋红、叶倩、吕晶
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3年度分课题
2003-2005
3
王珊
《中国南音系列教程》
郑长玲、白志艺、杨丽芳、李文胜、张真好、曾家阳、李白燕、王大浩、吴璟瑜、李丽敏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
2005-2007
7
《泉州南音演唱教程》
王珊(主编)
2006年9月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5615-2604-0/J.104
8
《泉州南音(譜)集》
王珊(主编)
2006年9月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5615-2604-0/J.105
9
《泉州南音(指)集》
王珊(主编)
2006年9月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5615-2604-0/J.106
白志艺、吴少静、王苹苹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二期)
2006.11
13
王丹丹
《构建闽南文化保护区共享音乐资源-闽台民间音乐的生存和保护思考》
白志吴少静、王苹苹
泉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6.9-2007.6
14
白志艺
《清代弦管的初步研究》
王丹丹、吴少静
2006年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A类)
2006.7.28
周晓凡
2003年第5期
《福建艺术》
34
《浅谈创造性的钢琴教学》
周晓凡
2003年第10期
《中国教育理论》
35
《南音进中小学课堂的调查报告》
周晓凡
2003年增刊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36
《考级升温背后的冷思考》
周晓凡
2006年第4期
《艺苑》
37
《试论即兴伴奏与和声课程的整合》
周晓凡
2006年第8期
《艺苑》
10
《泉州南音(曲)集》
王珊(主编)
2006年12月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2749-8
11
《泉州南音琵琶教程》
王珊(主编)
2006年12月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2766-5
12
《音乐欣赏》
秦太明
2006年12月
中国戏剧出版社
ISBN-7-104-02205-8/•C235
12
《浅谈音乐的审美教育的作用》
王珊
1999年
《人民音乐》
13
《泉州南音的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
王珊
2007年第1期
《人民音乐》
14
《关于音乐表现的体现与培养》
王珊
2001年第1期
《泉州师专学报》
15
《泉州师院艺术系教学改革的思考》
王珊
2001年3月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16
《关于高校设置南音专业的构想》
三等奖
第一作者
王珊
泉州南音高等教育和研究与实践
福建省高等教育优秀成果
二等奖
第一作者
王珊
创办音乐学(南音方向)本科专业的研究
福建省高等教育第四届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独立
王珊
在新的平台上弘扬民族文化
全国高等学校院校首届艺术类论文评比二等奖
独立
王丹丹
《关于南音传承问题的思考》系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