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三年级下册说课稿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三年级下册说课稿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一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
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6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1一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________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
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毫米、分米的认识》。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有了一定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选取贴近于孩子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估计、测量长度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并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实践活动等环节中充分展开推理和想像,使他们体会到 1 分米和1 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来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根据课标的要求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测量的实际意义和作用结合学生的已有基础,设想学生能达到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借助直尺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内容感受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正确深刻理解厘米与分米毫米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米尺,学生一根直尺一角的硬币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学法:二、说教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
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有机的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
根据这种情况,为让学生知道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发现厘米和毫米的关系、分米和厘米的关系,本节课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三、说学法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交流法。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
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
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习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
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说教法: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1.直观教学法。
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的课题是毫米的认识,他是“毫米与分米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定位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的产生的实际意义,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同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三、说重难点: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把认识1毫米的认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四、说教法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学生在积极情感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五、说教学过程1.设置疑念,导入新课“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我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测量比赛,在这个比赛中学生会遇到一个问题,量到不是整厘米时,学生会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我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入新课,学生自然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
2.观察实践,探索新知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
学生对毫米的感知并不是特别陌生,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进行大胆猜测,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探索验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新知识,发展了能力,明白了“当测量的结果不能用整厘米表示时,可以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表示”,还通过观察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知1毫米有多长。
在认识1毫米上,分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1.观察尺子上的1毫米,体会一小格的长度就是一毫米,2.联系实际寻找实际生活中大学1毫米的舞台。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对于毫米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但他们每人的学生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而毫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又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二、说教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又习惯于形象思维,而毫米和分米都可以用形象思维来记忆理解,所以教学是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
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毫米和分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具、学具: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教案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1.2 培养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1.3 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分米是长度的单位,等于十分之一米;毫米是长度的单位,等于千分之一米。
2.2 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1分米=10毫米,1毫米=0.1分米。
2.3 长度测量:用分米和毫米作为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地认识分米和毫米。
3.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长度测量,巩固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3.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引出分米和毫米。
4.2 讲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4.3 演示实验:用实物和模型展示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让学生直观地认识。
4.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用分米和毫米测量物体长度,巩固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4.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分享彼此的结论。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分米和毫米概念、换算关系的掌握程度。
5.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长度测量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测量准确性、操作规范性等。
5.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分米和毫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让学生了解分米和毫米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6.2 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的发展历程,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6.3 组织学生进行长度测量竞赛,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材:《数学》课本相关章节。
7.2 教具:分米和毫米模型、实物、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
分米和毫米的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关于长度单位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分米和毫米两个长度单位。
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它既是长度单位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掌握长度概念、提高测量技能的关键环节。
1. 作用与地位(1)分米和毫米是基本的长度单位,对于学生建立长度概念、提高测量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2)本节课内容承前启后,既是对前面所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的巩固,也为后续学习千米、微米等更高级或更精细的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主要内容(1)分米和毫米的定义:1分米等于10厘米,1毫米等于0.1厘米。
(2)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宽度等。
(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宽度等。
2.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2)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增强空间观念。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2)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实际测量。
2. 教学难点:(1)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提高测量技能。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说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以及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 启发法:-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分米和毫米?”“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情境,如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认识分米和毫米说课稿
认识分米和毫米说课稿一、说教材《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1、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
先测量吸管的长度,再通过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厘米长的线段可以用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
然后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
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画出一分米的线段,最后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2、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
先让学生测量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在体验1毫米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或磁卡,感觉1毫米的厚度,然后用心体会。
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单位的实物来。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知道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再数一数有几小格,从而得出结论。
三、说学法1、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实质就是给学生的学习金钥匙。
因此在这节课里要向学生展示学习思路:建立1分米的观念—理解米、分米、厘米的进率、建立1毫米的观念——理解毫米和厘米的进率——米、分米、厘米、毫米相邻单位的进率——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实际测量。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明集镇第四小学颜红梅一、说设计理念新课程理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应由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去探索发现,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发展。
本节课在设计时,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供充分的动手测量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体验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研究中认识毫米、分米,形成长度概念。
不同的探究过程,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为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品质。
二、说教材(一)教材简析《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本着这一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而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又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三、说教法(一)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
先让学生在尺子上猜测找出一毫米,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感觉硬币的厚度,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心体会。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教案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2. 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3. 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难点: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和学习分米和毫米。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分米和毫米的模型、实物道具、PPT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尺子、量杯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情境,如购物、制作蛋糕等,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阅读教材,了解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及换算关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并通过实例演示。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
5.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和记录数据。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米和毫米的应用及换算方法。
7. 布置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方法和效果。
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和建议。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知识的掌握程度。
九、课时安排本节课时安排为2课时。
十、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
2. 组织学生进行长度单位的主题活动,如制作长度单位尺子。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情境,如购物、制作蛋糕等,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阅读教材,了解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及换算关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并通过实例演示。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六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六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厘米)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
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
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
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板书)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一)认识分米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
(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
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能换种说法吗?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说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
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
例如教师问:“关
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
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
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
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
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
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