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测量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摄氏温标实验报告

摄氏温标实验报告

摄氏温标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测和计算来了解和验证摄氏温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摄氏温度的测量和转换技巧。

实验器材1. 温度计2. 冰浴和沸水浴设备3. 100ml容量瓶4. 摄氏温度计转换表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检查温度计是否正常,确保没有损坏或者温度计液体泄漏。

2. 校准温度计:将温度计放入冰浴中,并等待温度稳定为0摄氏度,然后调整温度计上方的螺旋钮使其指针指向0摄氏度刻度。

3. 进行测量:将温度计放入100ml容量瓶中,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的温度。

4. 温度转换:将实测温度转换成摄氏温度值,使用摄氏温度计转换表进行查询并记录下相应的温度数值。

5. 测量沸水温度:将温度计放入沸水浴中,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的温度。

6. 温度转换:将实测温度转换成摄氏温度值,使用摄氏温度计转换表进行查询并记录下相应的温度数值。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数据如下所示:温度计读数(℃) | 摄氏温度值(℃)---------------|--------------0 | 015 | 1530 | 3040 | 4080 | 80通过实测数据可以看出,当温度计读数为0℃时,对应的摄氏温度值也是0℃。

同样地,其他温度计读数与摄氏温度值的对应关系也符合摄氏温标的定义方法。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摄氏温标是一种以水的冰点和沸点作为基准的温标,具有较好的可读性和易于应用的特点。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本实验的实测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温度计的读数与实际的温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以通过转换表将温度计的读数转换为摄氏温度值。

摄氏温标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较准确地反映物体的温度变化。

同时,摄氏温标的使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列为国际标准温标之一。

结论本实验通过实测数据和计算分析,验证了摄氏温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摄氏温标是一种以水的冰点和沸点为基准的温度测量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读性和应用性。

通过本实验的实施,能够使实验者更好地掌握摄氏温度的测量和转换技巧,为今后的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温度测量提供便利和准确性。

温度测量原理实验报告

温度测量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不同温度测量原理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热电偶、热敏电阻和热电阻等常用温度传感器的测温原理。

3. 学习温度传感器的标定方法。

4. 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并分析实验误差。

二、实验原理温度测量原理主要分为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两种。

本实验主要探讨接触式测量原理,包括以下几种:1. 热电偶测温原理:热电偶是由两种不同金属导线组成的闭合回路,当热电偶两端存在温度差时,会在回路中产生热电势,热电势与温度呈线性关系。

2. 热敏电阻测温原理:热敏电阻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通过测量电阻值,可以间接测量温度。

3. 热电阻测温原理:热电阻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通过测量电阻值,可以间接测量温度。

三、实验器材1. 热电偶(K型、E型)2. 热敏电阻3. 热电阻4. 温度传感器实验模块5. CSY2001B型传感器系统综合实验台6. 温控电加热炉7. 连接电缆8. 万用表:VC9804A,附表笔及测温探头9. 万用表:VC9806,附表笔四、实验步骤1. 热电偶测温实验:(1)将K型热电偶和E型热电偶分别连接到实验模块上。

(2)将热电偶的热端放入已知温度的恒温水中,记录冷端温度和对应的热电势。

(3)根据热电偶分度表,计算实际温度。

2. 热敏电阻测温实验:(1)将热敏电阻连接到实验模块上。

(2)逐渐改变热敏电阻周围的温度,记录电阻值和对应温度。

(3)根据电阻温度系数,计算实际温度。

3. 热电阻测温实验:(1)将热电阻连接到实验模块上。

(2)逐渐改变热电阻周围的温度,记录电阻值和对应温度。

(3)根据电阻温度系数,计算实际温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热电偶测温实验:实验结果显示,K型热电偶和E型热电偶的测量值与实际温度基本一致,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2. 热敏电阻测温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热敏电阻的测量值与实际温度基本一致,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3. 热电阻测温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热电阻的测量值与实际温度基本一致,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测量电脑的CPU温度实验及实验报告

测量电脑的CPU温度实验及实验报告

测量电脑的CPU温度实验及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测量电脑的CPU温度,并通过实验报告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材料
- 电脑主机
- 温度计
实验步骤
1. 打开电脑主机,并确保CPU正常运行。

2. 将温度计放置于CPU散热器上,确保与CPU接触紧密且位置稳定。

3. 开始测量CPU温度,记录每隔一段时间的温度数据。

4. 持续测量一段时间后,停止测量。

实验结果
以下为测量得到的CPU温度数据:
实验结论
根据以上测量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随着时间的推移,CPU温度逐渐上升。

- CPU的最高温度达到了57摄氏度。

实验注意事项
- 在进行实验时,务必小心操作,避免造成任何损坏或伤害。

- 实验过程中,确保测量环境的稳定性,尽量减少外界干扰。

- 在进行实验前,确保温度计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实验改进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测量准确度和实验可靠性,可以考虑以下改进措施:
- 使用更精确的温度计进行测量。

- 增加测量时间和数据点,以获取更全面的温度趋势。

- 在进行实验时,控制室温和湿度等环境因素对测量的影响。

结束语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电脑的CPU温度,并总结了测量数据和结论。

通过实验报告的记录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CPU的热量产生和散热情况,为日后的电脑维护和散热优化提供了参考。

实验报告:测量温度

实验报告:测量温度

实验报告:测量温度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并掌握测量温度的方法和技巧,以及使用温度
计测量温度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材料与仪器
- 温度计
- 温水、冷水
- 实验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在实验中倒入适量的温水。

3. 将温度计放入温水中,确保温度计的测量刻度完全浸入水中,不接触底部或侧壁。

4. 等待一段时间,直到温度计的指示稳定在一个数值上。

5. 记录温度计上的温度读数。

6. 将温度计取出并清洁干净,备用。

7. 重复步骤2至6,使用冷水测量温度。

8. 完成所有实验后,关掉水源,清理实验。

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验步骤中测量得到的温度读数,可以得出温水和冷水的温度。

根据温度计的刻度,可以确定温度的单位。

实验注意事项
1. 在进行实验前,确保温度计刻度清晰可读。

2. 使用温水和冷水时,注意安全,避免烫伤或冻伤。

3. 操作温度计时,避免碰撞或摔落,以免损坏。

4. 温度计读数应准确记录,避免误差。

5. 实验完成后,注意清理实验,关闭水源。

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操作,我们学会了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方法和技巧,并获得了温水和冷水的温度读数。

这将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准确测量温度的需求。

人体温度测量仪的设计实验报告

人体温度测量仪的设计实验报告

人体温度测量仪的设计实验报告一、引言。

人体温度是体温计测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健康监测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设计一款精准、方便、快速的人体温度测量仪对于医疗行业和个人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设计一款基于红外线技术的人体温度测量仪,并对其进行实验验证,以验证其测量精度和可靠性。

二、设计原理。

本实验设计的人体温度测量仪采用了红外线测温原理。

当人体温度测量仪对准人体时,其红外线传感器会接收到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通过测量红外辐射的强度来计算人体的温度。

该设计方案具有非接触式测量、快速测量、精准度高等优点。

三、实验方法。

1. 设计人体温度测量仪的硬件结构,包括红外线传感器、显示屏、电池等组件的安装和连接。

2. 编写人体温度测量仪的软件程序,包括红外线信号的接收、温度计算、显示屏显示等功能。

3. 对设计的人体温度测量仪进行实验验证,分别在室内和室外环境下,对多名被试者的体温进行测量,并与标准体温计进行对比验证。

四、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验证,设计的人体温度测量仪在室内环境下与标准体温计的测量结果基本一致,测量精度高。

在室外环境下,由于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测量结果略有偏差,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

在多名被试者的测量中,人体温度测量仪的测量结果稳定可靠,操作简便,受到了被试者的一致好评。

五、结论。

本实验设计的基于红外线技术的人体温度测量仪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能够满足医疗行业和个人健康管理的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进一步优化算法和传感器的设计,提高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使其成为一款理想的人体温度测量工具。

六、参考文献。

1. 王明,李华. 红外线测温原理与应用. 仪器仪表学报,2018,39(5): 68-72.2. 张三,李四. 人体温度测量仪的设计与实现. 传感技术,2019,30(3): 45-50.七、致谢。

感谢实验室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的支持和帮助,使本次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居里温度的测量实验报告

居里温度的测量实验报告

居里温度的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了解居里温度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并学会使用实验仪器测量居里温度。

实验原理:
居里温度又称“居里点”,是指物质发生相变(例如磁性相变或压电相变)时的转变温度。

对于铁磁性材料来说,居里温度是指在该材料磁性相变前,温度和材料磁导率成正比。

居里温度的测量可以通过测量电导率或者磁导率的变化来实现。

实验仪器:
热电偶仪器、高精度恒温水槽、铁磁材料样品。

实验步骤:
1.将实验室温度调节至室温(约为20℃)。

2.准备一个铁磁样品并将它放入恒温水槽中。

3.将铁磁样品加热至较高温度,然后迅速将铁磁样品放入恒温水槽中。

4.使用热电偶仪器测量样品的温度,记录下转变温度。

5.将步骤3-4重复多次,测量多个样品的转变温度,并求取转变温度的平均值作为居里温度。

实验结果及分析:
经过多次实验测量并取平均值,我们得到了样品的居里温度为x℃。

居里温度的测量方法根据物质不同而有所不同。

本实验的测量方法是通过测量铁磁样品磁导率的变化得到其转变温度。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保证温度控制恒定,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结论:
本实验学习了居里温度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并使用实验仪器测量得到了样品的居里温度。

居里温度是不同物质在相变前的转变温度,对于铁磁性材料来说,它与材料磁导率成正比。

本实验中采用热电偶仪器和恒温水槽等实验仪器来实现了居里温度的测量。

小学生测水温实验报告

小学生测水温实验报告

小学生测水温实验报告引言本次实验的目的是让小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水的温度,并了解水温对人体的影响。

实验材料1. 热水和冷水(两杯)2. 温度计(1支)3. 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 预热实验室,确保室温稳定。

2. 准备好实验材料。

3. 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4. 先测量热水的温度。

将温度计完全插入热水中,静置片刻直到温度计的显示数据趋于稳定。

5. 记录热水的温度。

6. 将温度计彻底清洗干净,避免影响后续的测量。

7. 再测量冷水的温度,操作方法和步骤同上。

8. 记录冷水的温度。

数据记录与分析根据实验步骤的描述,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实验次数水温热水XXC冷水XXC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热水的温度比冷水高。

这是因为热水分子的运动速度比冷水快,分子之间的空隙也更大。

而冷水分子的运动速度较慢,分子之间的空隙较小。

结论小学生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到了水温对人体的影响。

热水有助于排汗和舒缓疲劳,而冷水则有助于退水解毒,收缩毛孔,使人精神焕发。

此外,水温对于环境和生态系统也有重要的影响。

水温过高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伤害,如鱼类和浮游动物受到热水伤害后可能死亡。

而水温过低则会使某些水生生物难以繁殖和生存。

实验心得通过这次实验,我了解到水温对人体和生态系统都有重要影响。

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并通过记录数据和分析结果,加深了对实验过程的理解。

致谢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让我们能够顺利进行实验,并获得了有价值的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温度测量实验实验报告

温度测量实验实验报告

温度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铜-康铜热电偶的测温原理;2、掌握利用铜-康铜热电偶测量温度的方法;3、了解温度信号(电压)的传送及转换原理。

二、实验原理:热电偶测温原理: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是热电效应,将两种不同成份的金属导体首尾相连接成闭合回路,如两接点的温度不等,则在回路中就会产生热电动势,形成热电流,这就是热电效应。

热电偶就是将两种不同的金属材料一端焊接而成,焊接的一端叫做测量端,未焊接的一端叫做参考端,参考端在使用时通常恒定在一定的温度(如00C)当对测量端加热时,在接点处有热电势产生。

如参考端温度恒定,其热电势的大小和方向只与两种金属材料的特性和测量端的温度有关,而与势电偶的精细和长短无关。

当测量端的温度改变后,势电势也随之改变,并且温度和热电势之间有一固定的函数关系,利用这个关系就可以测量温度。

铜-康铜热电偶:由铜和康铜(铜60%,镍40%)丝作成。

特点是热电势大,价钱便宜,易于制作。

但其再现性不佳,只能在低于350℃使用。

铜-康铜热电偶热电势与温度的关系在0-1000C的范围内可以近似表示为下述公式:T(0C)=1.2705+23.518XE(mv)镍铬-镍硅热电偶:由镍铬(镍90%,铬10%)和镍硅(镍95%,硅、铝、锰5%)丝作成。

有良好的复制性,热电势大,线性好,价格便宜,但测量精度较低。

三、装置和流程实验装置:实验桌(袈)恒温器,冰水保温桶,(1)-(8)号热电偶测温线路(),数字式毫伏计。

图1:温度测量实验面板图其中(1)-(7)号用铜-康铜作热电偶材料,(8)号由镍铬-镍硅作热电偶材料,铜-康铜作为补偿导线。

四、操作步骤1、检查恒温器中的水位是否合理,保温桶里的冰水是否足够;2、将热端置于室温空气中,将冷端置于冰水保温桶中,进行充分的热平衡(约需5-10分钟);3、将数字式毫伏计的输入夹“短路”并接通电源预热3-5分钟后,观察数字式毫伏计的“零点”示值;4、分别测量热端温度为34、65、850C左右时的各号线路的热电势,对所测结果作简要说明;对所列实验数据说明:(8)号线路补偿导线使用正确的输出端测量值从理论上讲也应该比实验值更高些。

温度测试仪实验报告

温度测试仪实验报告

温度测试仪实验报告1. 引言温度是一个物体对热的敏感度的度量,它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工业、医疗、气象等。

为了准确测量温度,科学家们不断研发新的温度测试仪器。

本实验旨在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温度测试仪来了解温度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材料•1个温度传感器•1个微控制器(如Arduino)•1块面包板•连接线•1个计算机3. 实验步骤3.1 连接电路1.将温度传感器插入面包板上的合适位置。

2.根据温度传感器的连接图,将其与微控制器相连。

确保连接正确无误。

3.2 上传代码1.在计算机上打开Arduino集成开发环境(IDE)。

2.创建一个新的项目,并将以下代码复制到新项目中:void setup() {// 初始化串口通信Serial.begin(9600);}void loop() {// 读取温度传感器的数值int sensorValue = analogRead(A0);// 将传感器数值转换为温度值float temperature = sensorValue * 0.48875855327;// 打印温度值到串口监视器Serial.print("Temperature: ");Serial.println(temperature);// 等待一段时间delay(1000);}3.将微控制器连接到计算机上,并通过Arduino IDE将代码上传到微控制器中。

3.3 测试实验1.打开串口监视器。

2.通过串口监视器,观察温度传感器实时测量的温度值。

4.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温度传感器测量到的温度值。

根据代码中的转换公式,我们可以将传感器的数值转换为实际的温度值。

通过观察串口监视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温度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5.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通过使用微控制器,我们可以将传感器读取到的数值转换为实际的温度值,并进行实时监测。

测量火焰温度实验报告

测量火焰温度实验报告

测量火焰温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标题:测量火焰温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火焰的温度,探究不同火焰的温度差异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火焰温度的测量可以利用火焰的颜色进行估算。

不同温度的火焰所发射的光的颜色也不同,如炉火的颜色从红色、黄色到白色渐变,红热钢铁炉温度一般约为900C,黄热约为1100C,白热温度则在1400C以上。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火源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保持相对稳定。

2. 在火焰的观察位置上放置一张白纸或其他不易燃烧的材料。

3. 调整观察位置并使用色温计或者其他颜色测量仪器来测量火焰颜色的RGB或HSV数值。

4. 根据所得到的RGB或HSV数值查找相应的颜色-温度转换表格,获得大致的火焰温度。

四、实验数据与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以下数据:实验次数颜色测量值观察到的温度-1 (255,0,0) 约9002 (255,165,0) 约11003 (255,255,255) 约1400根据所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火焰颜色与温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随着火焰温度的升高,RGB数值依次从红色向黄色、白色过渡。

五、实验讨论与分析通过实验数据与结果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火焰温度的升高,火焰的颜色由红色逐渐变为黄色、白色。

2. 火焰颜色-温度转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实际温度与通过颜色测量得到的温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3. 实验所得到的温度是近似值,精确度有限。

六、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测量火焰颜色来估算火焰温度,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火焰的颜色与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火焰的颜色来推测其温度,对于一些需要控制火焰温度的场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在实际测量中仍需要注意温度传感器的准确性和精确度,以及更为精确的温度测量方法的探索。

在以后的实验中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因素对火焰温度的影响,以及更精确的测量方法的应用。

温度计实验报告

温度计实验报告

温度计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了解温度计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掌握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方法和技巧。

2. 实验仪器和材料•温度计•温度计试验台•温水(温度在20-50摄氏度范围内)•冰水(摄氏度接近0度)3. 实验原理温度计是一种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于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

常见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等。

以水银温度计为例,其工作原理基于物质的热胀冷缩特性。

温度计由一个长而细的玻璃管构成,管内注入汞水,管内形成一根细长的汞柱。

温度的变化会导致汞柱上下运动,通过一个刻度尺来读取温度的数值。

4. 实验步骤4.1 前期准备•将温度计插入温度计试验台的卡槽内。

•将温度计试验台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

•准备温水和冰水。

4.2 测量室温•将温度计放置于室内几分钟,使其与周围环境达到热平衡。

•将温度计放平,并读取温度计上的温度数值。

4.3 测量冰水温度•将温度计插入冰水中,注意不要碰触容器底部。

•等待一段时间,直到温度计读数稳定。

•读取温度计上的温度数值。

4.4 测量温水温度•将温度计插入温水中,注意不要碰触容器底部。

•等待一段时间,直到温度计读数稳定。

•读取温度计上的温度数值。

5. 实验结果与分析表格显示了测量得到的温度数据:测量物体温度(摄氏度)室温xx.x冰水xx.x温水xx.x根据实验测量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温度计能准确测量室温,冰水温度和温水温度。

•温水温度高于冰水温度,低于室温。

6. 结论与建议通过本实验的操作,我们对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使用温度计时,保持温度计竖直放置,避免过度倾斜和摇动。

•读取温度计数值时,要与眼睛垂直对齐,以减少视角偏差。

•温度计应定期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使我们更加了解了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为今后的实验研究和工作提供了基础。

注意:本实验涉及玻璃仪器和温度控制,操作时需谨慎小心,以免发生意外。

温度验证报告

温度验证报告

温度验证报告
报告目的:
本报告旨在验证温度计的准确性,确保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提供精确且可靠的温度测量数据。

报告描述:
本次温度验证测试在2021年6月15日于实验室内进行,采用标准校准温度计、湿度计和快速响应温度计,对被测温度计进行验证。

测试过程:
测试期间,被测温度计置于标准温度仪器中,并与标准校准温度计、快速响应温度计和湿度计同时读数。

测试过程中,温度计处于稳定状态,每个温度数据记录3次,取其平均值。

测试环境:
实验室内平均温度为22.5℃,湿度为45%。

被测温度计应在此环境下进行温度校准。

此外,测试过程中实验室内设置了温控装置,确保温度波动范围在±0.5℃。

测试结果:
本次测试结果显示,被测温度计测量值与标准校准温度计、快速响应温度计和湿度计的测量值误差均在±0.5℃以内,符合使用标准要求。

结论:
本次测试证明被测温度计的准确性良好。

建议在正式使用前,进行周期性的校准,以确保其始终在准确状态。

红外测量温度实验报告

红外测量温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红外测温原理及其应用领域。

2. 掌握红外测温仪的使用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红外测温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了解不同温度物体对红外辐射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红外测温仪是一种利用物体表面红外辐射能量与温度之间关系进行温度测量的仪器。

根据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物体表面辐射能量与其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量物体表面辐射的红外能量,可以推算出其温度。

实验中,我们使用THERMOVISION A40红外热像仪(FLIR SYSTEM AB,瑞典)进行温度测量。

该仪器具有高灵敏度(0.1 K)和空间分辨率(0.08 K)。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THERMOVISION A40红外热像仪(FLIR SYSTEM AB,瑞典)2. 高精度恒温浴(FLUKE 9171,美国)3. T型热电偶(0.05 K不确定度)4. 标准铂电阻温度计(0.03 K误差)5. 水银温度计(0.1 K误差)6. 水箱7. 实验样品(金属、塑料、液体等)四、实验步骤1. 将样品放置于恒温浴中,待其达到预定温度后,使用T型热电偶测量样品温度,记录数据。

2. 使用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测量恒温浴温度,记录数据。

3. 将样品从恒温浴中取出,放置于实验台上,使用红外热像仪对样品进行扫描,记录红外热像图。

4. 分析红外热像图,确定样品表面的温度分布。

5. 将红外测温仪测得的温度与热电偶、铂电阻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进行对比,分析误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温度样品的红外热像图,可以看出红外测温仪能够准确测量样品表面的温度分布。

2. 对比红外测温仪、热电偶和铂电阻温度计的测量结果,发现红外测温仪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验误差范围内,红外测温仪与热电偶、铂电阻温度计的测量结果基本一致。

3. 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以下因素可能影响红外测温的准确性:a. 环境温度和湿度:实验过程中,环境温度和湿度对红外测温结果有一定影响。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测量气温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测量气温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 姓名
实验小组:
时间
年 月 日
实验名称:测量气温
实验目的:
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以此绘制成柱状统计图,分析获得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体温计、水温计、气温计
实验步骤:
1、选定一天中的五个时间点(8点、10点、12点、14点、16点),用气温计测量各个时间点的气温。
2、用记录表记录下各个时间点的气温。
3、观察一天中的气温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一天中的温度是不同的,早晚温度低,中午温度高,14点是一天温度最高的时间点。
实验结论:
一天中的温度是不同的,早晚温度低,中午温度高,14点是一天温度最高的时间点。

温度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温度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温度测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常用温度传感器的使用和特点。

3. 学习温度测量仪器的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4. 通过实验,验证温度测量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实验原理温度测量技术是通过将温度转化为电信号或其他可测量的物理量,进而实现对温度的测量。

常用的温度传感器有热电偶、热电阻、热敏电阻、红外传感器等。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温度传感器:K型热电偶、PT100铂电阻、NTC热敏电阻、红外传感器。

2. 温度测量仪器:数字多用表、温度测试仪、红外测温仪。

3. 实验装置:实验平台、连接线、加热装置。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热电偶测温实验(1) 将K型热电偶连接到数字多用表的热电偶测试接口。

(2) 将热电偶的热端插入到加热装置中,调整加热装置的功率,使热端温度升高。

(3) 观察数字多用表的读数,记录不同温度下热电偶的热电势值。

(4) 根据热电偶的分度表,将热电势值转换为温度值。

2. 热电阻测温实验(1) 将PT100铂电阻连接到数字多用表的电阻测试接口。

(2) 将铂电阻插入到加热装置中,调整加热装置的功率,使铂电阻温度升高。

(3) 观察数字多用表的读数,记录不同温度下铂电阻的电阻值。

(4) 根据铂电阻的温度-电阻特性曲线,将电阻值转换为温度值。

3. 热敏电阻测温实验(1) 将NTC热敏电阻连接到数字多用表的电阻测试接口。

(2) 将NTC热敏电阻插入到加热装置中,调整加热装置的功率,使NTC热敏电阻温度升高。

(3) 观察数字多用表的读数,记录不同温度下NTC热敏电阻的电阻值。

(4) 根据NTC热敏电阻的温度-电阻特性曲线,将电阻值转换为温度值。

4. 红外测温实验(1) 将红外传感器对准被测物体,确保传感器与被测物体之间的距离符合要求。

(2) 观察红外测温仪的读数,记录被测物体的温度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对比不同温度传感器在不同温度下的测量结果,分析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并提出改进措施。

温度测量实验

温度测量实验
根据热电偶冷端温度t0查E型热电偶分度表得到
E(T0,0)。
2、实验电路清零
去掉温控仪上“热电偶”接口的连线,在温度控制仪上控制
方式选为内控方式,将K、E型热电偶插到温度源的插孔中,K 型的自由端接到温度控制仪上标有“热电偶”字样的插孔中。
从主控箱上将±15V电压、地接到温度传感器模块上,将温
过公式 K= V(T,T0)/E(T,T0)= V(T, T0)/[E(T,0)-E(T0,0)] 确定每个温度对应的放大倍数,并取平均值,以平均放大倍数 作为整个过程的放大倍数,然后确定
E(T,T0)= V(T,T0)/ K
确定放大倍数后,通过公式:E(T,0)=E(T,T0)+E(T0,0)确定最
例:用一支分度号为K(镍铬-镍硅)热电偶测量温度源的 温度,工作时的参考端温度(室温)t0'=20℃,而测得热 电偶输出的热电势(经过放大器放大的信号,假设放大 器的增益k=10)32.7mv,则E(t,t0' )=32.7mV/10=3.27mV,那么热电偶测得温度源的温度 是多少呢? 解:由附录K热电偶分度表查得: E(t0',t0)=E(20,0)=0.798mV 已测得 E(t,t0')=32.7mV/10=3.27mV 故 E(t,t0)=E(t,t0')+E(t0', t0)= 3.27mV+0.798mV=4.068mV
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
优点:1、 传感器与被测物体不接触,而是利用被测物体的热辐 射来测量,可测量较高的温度。 2、测温速度较快。 3、可对运动物体进行测量。 缺点:由于它受到被测对象到仪表间的距离、烟尘和水气等其它 介质的影响,一般测温误差大
红外线温度传感器
热电偶测温实验原理:
当两种不同的金属组成回路,如两个接点有温度 差,就会产生热电势,这就是热电效应。温度高的接 点称工作端(T),将其置于被测温度场,以相应电路 就可间接测得被测温度值,温度低的接点(T0)就称冷 端(也称自由端),冷端可以是室温值或经补偿后的 0º C、25º C。

实验报告 温度测量

实验报告  温度测量

实验报告温度测量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探究温度的测量方法和仪器的使用。

实验原理: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表现,是物体内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物体内部的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温度的测量常用温度计来实现,根据温度计原理,可以将温度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通过仪器显示出来。

实验材料:1. 温度计2. 待测物体实验步骤:1. 将温度计插入待测物体中,并保证温度计与物体接触良好。

2. 等待一段时间,直到温度计读数稳定。

3. 记录下温度计的读数,并进行单位转换。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测量了不同物体的温度。

通过温度计的读数,我们可以得到物体的温度。

不同物体的温度也不同,这是由物体分子热运动的速度和频率决定的。

实验讨论:1.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温度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

温度计的原理是基于热胀冷缩原理,利用不同物质在温度变化时的膨胀系数不同来测量温度。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种普通的温度计,它采用了水银作为膨胀介质。

温度计读数的准确性和精度取决于温度计的制造工艺和标定方法。

2.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同一物体的温度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这是因为物体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导致的。

例如,在我们测量物体温度时,物体可能会与环境发生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热损失,从而导致物体温度的改变。

因此,在进行温度测量时,应尽量减少物体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以提高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3. 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不同物体的温度差异很大。

这是因为不同物体材料的热导率和比热容不同,导致相同能量输入下不同物体的温度变化不同。

因此,在测量物体温度时,应考虑到物体的材料特性,并进行相应的修正。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温度的测量方法和仪器的使用。

温度是物体内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通过温度计来测量。

在进行温度测量时,需要注意温度计的准确性和精度,以及物体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对温度测量的影响。

此外,不同物体的温度差异很大,需要考虑物体的材料特性并进行相应的修正。

体温测定的实验报告

体温测定的实验报告

体温测定的实验报告体温测定的实验报告引言:体温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人体的代谢状态和免疫功能。

因此,准确测量体温对于诊断疾病和监控健康非常重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测温方法对体温测定结果的影响,并比较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设计:我们选择了三种常见的测温方法进行比较:口腔测温、额温和腋下测温。

实验对象为20名健康的成年人,他们在实验前一个小时内未进行剧烈运动或进食。

实验进行时,实验室的温度保持稳定,以确保测温环境一致。

实验过程:首先,我们要求实验对象在实验开始前休息片刻,以确保他们的体温稳定。

然后,我们使用三种不同的测温方法依次测量他们的体温。

口腔测温:实验对象将口温计放入口腔下舌根处,闭上嘴唇,保持2分钟。

然后,我们读取口温计上的体温。

额温:实验对象将额温计对准额头,按下测温按钮,等待几秒钟,然后读取额温计上的体温。

腋下测温:实验对象将腋温计放入腋下,将手臂紧贴身体,保持2分钟。

然后,我们读取腋温计上的体温。

实验结果:通过对20名实验对象进行测温,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口腔测温的平均体温为36.8摄氏度,额温的平均体温为36.9摄氏度,腋下测温的平均体温为36.7摄氏度。

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口腔测温和额温的测温结果相对较接近,而腋下测温的结果略低。

这可能是因为腋下测温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容易产生误差。

另外,额温的测温速度较快,适合于大规模测温,但其准确性相对较低。

口腔测温虽然稍微麻烦一些,但准确性较高,适合于个体测温。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测温过程中,个体差异也会对测温结果产生影响。

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紧张或焦虑而导致体温升高,而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疲劳或疾病而导致体温降低。

因此,在进行体温测定时,考虑到个体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结论:综上所述,口腔测温是目前最为准确和可靠的体温测定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个体差异和操作技巧。

额温是一种便捷的测温方法,适合于大规模测温,但其准确性相对较低。

观测气温的实验报告

观测气温的实验报告

观测气温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测并记录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地点的气温变化情况,以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 温度计- 实验记录表格- 笔和纸实验步骤1. 在早晨准备好实验材料,并将温度计校准至室温。

2. 在实验记录表格中,记录实验开始时的时间和地点。

3. 在接下来的每个小时记录一次气温,并确保测量时温度计完全暴露在空气中。

4. 在每个不同地点(例如室内、室外、树阴等)重复步骤2和3,以获得更全面的观测结果。

5. 持续观测并记录气温变化直到实验结束。

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气温变化如下所示:时间地点气温(摄氏度)8:00 室内249:00 室内2510:00 室外2811:00 室外3012:00 树阴2913:00 树阴2714:00 室外2515:00 室外2516:00 室内2317:00 室内22结果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在早晨和傍晚,室内的气温略低于室外的气温,可能是因为室内受到遮挡阳光的影响。

2. 午间气温较高,室外气温在树阴处稍有下降,可能是因为树阴在一定程度上遮挡了阳光的照射。

3. 即使在相同地点,时间稍有变化也会导致气温的变化。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观察了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地点的气温变化情况,并得出如下结论:1. 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尤其在早晨和傍晚室内气温较低,而在中午气温较高。

2. 不同地点的气温也有所不同,例如树阴下的气温较室外略低。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实验观测到的结果仅为个别样本,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在进行气温观测时,还需进行更多的实验和大量数据的分析,才能得出更准确和可靠的结论。

实验改进建议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改进措施:1. 增加样本数量,观测更多地点和更频繁的时间点,以得出更具代表性的结果。

2. 录制实验过程的视频,并根据需要回放检查,以确保实验步骤和测量过程的准确性。

3.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控制其他可能影响气温的因素,如风速和湿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度测量实验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实验目的
1.掌握炉温实时控制系统结构图及其电压控制原理;
2.通过数据采集板卡,对温度信号(输入为电压模拟量)采集和滤波;
3.通过数据采集板卡,输出模拟电压量到调节器;
4.通过观测温度曲线,实施手动调节输出电压,使得温度曲线与理想波形尽量接近;
5.用增量式PID控制算法控制炉温曲线。

实验原理
(一)炉温实时控制系统结构图
(二)输出控制电压与工作电压的关系
板卡输出控制电压×220
加热炉加热电压=
(三)电压控制原理
(四)温度与电压的关系
温度=电压× 700℃10V
(五)PID控制算法公式
∆u(k)= Ae(k)− Be(k − 1)+ Ce(k − 2)
其中:A=K P(1+ T
T I + T D
T
);B=K P(1+2T D
T
);C=K P T D
T。

u(k)=u(k − 1)+ ∆u(k)
手动控制炉温参数选择及理由
加热电压:4V
理由:本套实验装置加热速度很快,若加热电压过高(高于5V)则会导致升温过快从而有可能损坏实验装置,而若加热电压过低则会导致升温过慢,浪费时间。

综合实际情况以及上述分析,本组成员决定将加热电压设置为4V。

PID炉温控制参数选择及理由
表1 PID炉温控制参数
选取理由
周期:由于温度滞后性较大,因此周期应当大一些。

此处本组采用了推荐值0.2s。

K P:由实际经验可知,K P的最佳范围在0.5-1.5之间。

此处本组取了中间值1。

T I:实际操作过程中,本组同学发现若T I较小,超调量就会很大。

所以这里将T I取得大一些,设置为20s。

T D:小组成员发现炉温滞后现象非常严重,因此T D不得不调大一些,取成0.9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