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

情感目标: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前、调查过程中以及调查后应需做的事情。

2、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包括调查表格的设计。

3、对校园植物进行调查。

三、教学难点

对校园植物进行调查前的方案设计以及表格设计。

四、教学过程

(一)引言

1、复习:生物的特征有哪些?

2、引入:

对生物的特征的了解,我们通常运用观察法进行,但如果我想知道我国总的人口数量,应采取什么方法呢?

学生阅读P7文字。

(二)调查法

以我国人口普查为例,说出调查前应做哪些事?

1、明确调查目的:

2、明确调查对象:如:正在我国旅游的外籍公民算不算?正在国外旅游的我国公民算不算?

3、设计调查方案:

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调查方案

为便于调查过程能顺利、便捷地进行,需设计调查表格。

例:如果让你调查一袋种子的发芽率,你该怎么做呢?

抽样调查时,随机取样,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模拟教材提供的调查方案以及调查表格,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对校园植物的调查方案的设计以及调查表格的设计。

学生交流。

提问:在调查的过程中,应做哪些工作?调查过程中应如实记录,否则,数据造假,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提问:调查结束后,还应该做些什么?如:我国人口普查结束后,对调查的这些数据应进行归纳、整理,得出相应的结论。对校园植物种类的调查结束后,对所调查的这些植物种类,应如何归纳与整理?

(三)课堂总结

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要求同学学会调查的一般方法。如:调查前、中、后应做些什么?如何设计调查方案以及调查表格?

课外作业:1、完成基础训练第二节的作业。2、完成校园内植物种类的调查。(四)课后反思

七年级生物上册 1_1_3 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教案 (新版)苏教版

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集体备课备课札记课题1-3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 感。 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2.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 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教学 方法 讨论交流、对比讲解、阅读体验教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播放袁隆平在2001年颁奖仪式上的录像,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在生物学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活动探究:本节课主要是从3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画面,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袁隆平杂交水稻》(限时3 min)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袁隆平的新型杂交水稻为我们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好处? ②我们应学习袁隆平在科学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③袁隆平怎样研究出杂交水稻的? 教师提示: 1.阅读短文时,同学们要领悟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即发现问题一提出假设—一探究(设计、方法等)、验证一得出结论。 2.阅读短文时,浓缩文字叙述,抓住关键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学的概念。 学生阅读,做标记,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巡回,与学生一起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并由“研究水稻的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及前后几代水稻的生命活动规律”引出生物学的概念。 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概念中关键

的知识点:①生物学是科学,②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就学生所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列举出来,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这一概念。 (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衣服的原料,食物的来源(肉、蛋、谷类等);住房的材料(木材等)交通工具用的汽油、柴油的来源(木材),打的防疫针用的针剂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真实地体会到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离不开生物。 学生4人一组,联系我们生活实际,从我们的衣、食、住、行医等方面来讨论人类与生物学的关系。 教师提示学生,先对衣、食、住、行等方面例子进行分类,然后归纳出这几个方面主要与哪类生物有关。同时教师就衣这方面,指导学生讨论衣服的布料是由什么制成(皮衣、毛衣、棉衣等)。 (三)当今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离不开生物学。 出示有关“人口剧增,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及癌症和艾滋病”的画面及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人类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并通过了解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来进一步认识生物学的重要性。 练习巩固:课本第16页,T1、T2 拓展延伸:师生讨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课时小结:通过对(二)(三)部分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总结出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 情感目标: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前、调查过程中以及调查后应需做的事情。 2、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包括调查表格的设计。 3、对校园植物进行调查。 三、教学难点 对校园植物进行调查前的方案设计以及表格设计。 四、教学过程 (一)引言 1、复习:生物的特征有哪些? 2、引入: 对生物的特征的了解,我们通常运用观察法进行,但如果我想知道我国总的人口数量,应采取什么方法呢? 学生阅读P7文字。 (二)调查法 以我国人口普查为例,说出调查前应做哪些事? 1、明确调查目的: 2、明确调查对象:如:正在我国旅游的外籍公民算不算?正在国外旅游的我国公民算不算? 3、设计调查方案: 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调查方案 为便于调查过程能顺利、便捷地进行,需设计调查表格。 例:如果让你调查一袋种子的发芽率,你该怎么做呢? 抽样调查时,随机取样,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模拟教材提供的调查方案以及调查表格,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对校园植物的调查方案的设计以及调查表格的设计。 学生交流。 提问:在调查的过程中,应做哪些工作?调查过程中应如实记录,否则,数据造假,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提问:调查结束后,还应该做些什么?如:我国人口普查结束后,对调查的这些数据应进行归纳、整理,得出相应的结论。对校园植物种类的调查结束后,对所调查的这些植物种类,应如何归纳与整理? (三)课堂总结 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要求同学学会调查的一般方法。如:调查前、中、后应做些什么?如何设计调查方案以及调查表格? 课外作业:1、完成基础训练第二节的作业。2、完成校园内植物种类的调查。(四)课后反思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单元练习卷(无答案)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日常生活中用到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作燃料的天然气 B.降温用的冰水共存物 C.作调味品的食醋 D.供饮用的矿泉水 2.二氧化碳在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溶于江、河、湖、海中 B.被石灰水吸收 C.制成干冰 D.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3.下列现象的产生,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无关的是 A.酥脆的饼干放置在空气中变软 B.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酒深井使人感到气闷、头昏 C.冬季的早晨看到窗户的玻璃上有“冰花” D.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糕冒“白气” 4.自然界中存在氧循环和碳循环,其中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是 A.水的吸收 B.动植物的呼吸 C.光合作用 D.燃料的燃烧 5.某同学利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后快复到室温,打开弹簧夹发现进入广口瓶的液体液面 高度超过广口瓶容积的1/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实验前没有将弹簧夹夹紧 B.实验装置可能漏气 C.实验中所取的红磷过量 D.实验中所取的红磷不足 6.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B.饼干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C.稀有气体通电发光是化学变化 D.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7.区别下列物质所用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A.氢气与氧气 - 燃着的木条 B.二氧化碳和氮气 - 石灰水 C.双氧水和蒸馏水 -- 二氧化锰 D.硬水与软水 -- 过滤 8.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C.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所得溶液呈蓝色 D.铁在空气燃烧发出白色耀眼的火焰,生成白色氧化镁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不对应的是 A.食品包装中充氮气以防腐 -- 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氧气用于切割和焊接金属 -- 氧气燃烧提供高温 C.稀有气体制成各种霓虹灯 --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干冰用作制冷剂 -- 干冰升华吸热 10.右图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和体积的测量等,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气体从a端通入,收集氧气 B.瓶内装有澄清石灰水,从a端通入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 C.瓶内装满水,气体从b端通入,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 D.在b端接量筒,瓶内装满水,气体从a端通入,测量气体的体积 11.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操作过程中合理的排列顺序是 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②待有连续稳定气泡逸出再用排水法收集 ③将水槽中待收集气体的集气瓶注满水④旋紧连有导管的双孔橡皮塞⑤向锥形瓶内倒入适量双氧水再加入少许MnO粉末 A.①③⑤④② B.②①⑤④③ C.①②⑤③④ D.③①②⑤④ 1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下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动活塞时,如果装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了解生物特征 4.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 2.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节认识生物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从本单元安排来看是单元起始课,在编排和设计上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铺垫性。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知识,比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触觉可感知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但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以理解。对于物质变化这一现象学生也比较熟悉,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实际。教材中举例如:物体变形、燃烧、生锈,但是学生以前没有出现想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想法。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希望教师给予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学习能把现象和背后的科学道理结合起来。同时,继续保持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是六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定位于单元起始课,重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我们身边的生物学》公开课获奖教案

课题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教学目标1.知识:通过观察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举例说明生命的基本特征。 2.能力:初步具有观察、判断、分析能力以及利用相关材料获取 信息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合作的态度、创新和发散思维的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生物的特征的知识,初步形成乐 于探索的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 次 备 课 教学重点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1、应激性2、新陈代谢的概念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石、水、土等将大自然打扮得生机盎然,绚丽多彩。那么我们如何来辨别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寻找生物的共同特征。 下面请同学们看从西虹桥下取来的一烧杯水,我吸取一滴水,滴在载玻片的中央,加上盖玻片。放在显微投影下,请同学们观察、讨论,并说一说从中你看到了多少种生物?你是如何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 “我看见了6种生物,但我不认识它们,我认为能运动的都是生物”,一名学生回答。 “我认为老师在移动载玻片时,对震动有反应的都是生物”,另一名学生回答。 “大家说的似乎有一些道理,根据你们的观点,我们来判断下面两幅图中(机器狗和蘑菇)哪一个是生物?” “当然蘑菇是生物,”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我马上说:“按照同学们的观点,能运动的是生物,那么机

器狗应该是生物而蘑菇应该是非生物。” 这时同学们没了主意,急于想知道什么是生物? 我说:“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怎么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呢?大家都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物,那么我们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特征?(不说外貌特征)请小组讨论。” 同学讨论后回答:“人可以从小长大”“人有寿命,可以生老病死”“可以呼吸”“可以睡觉”“可以生儿育女”“需要营养”“可以吃饭、喝水”“可以排出废物”“可以运动”等。 我接着问:“人怎样呼吸,怎样获得营养?其他生物能呼吸吗?它们怎么生活?” 一名学生说:“我认为其他动物和人一样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不呼吸。” 另一名学生马上纠正说:“我看过《十万个为什么》,那上面说‘植物也跟动物一样呼吸,不要在卧室里养太多的花,夜晚花和人争夺氧气,使人憋闷。’” 有同学接着说:“动物是靠吃其他的生物生活的,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食物’养活自己。” 我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在获取营养的同时,还要产生许多废物,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你们知道动物和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吗?” 在师生共同交流互动中讨论归纳出动物通过呼吸、排汗、排尿等方式排出废物;植物通过落叶、呼吸等方式带走废物。 我接着说:“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体要从外界吸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把它变成自身的一部分;同时将身体的一部分物

初一生物教案: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了解校园或周边的主要生物的分布特点,知道生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并能影响环境。 2.能力方面 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周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校园或周边的主要生物是本章的重点。 组织好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活动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手段:PPT文件、调查范例等。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1)从周边或校园的生物引入调查; (2)举例说明调查的基本方法; (3)分组,教师指导制定调查计划; (4)实施计划,教师组织指导; (5)汇报、总结、交流、评议。 2.教学过程 (l)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本章的教学课题可以从周边和校园的生物引入。在此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①你知道我们____(省、市、区、县)的市树和市花吗?②我们的校园中有多少种生物?这些生物开花结果吗?它们的花期是几月? (2)关于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①利用录像或投影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进行科学调查的资料,利用投影向学生演示调查活动的范例,从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调查,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②讲解学生记录的方法,强调在活动的过程中如实做好记录的重要性。 如向学生讲清在调查前要制定好调查记录表,随时记录下观察的内容。如生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用途等。在活动中要尽量多地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以便调查结束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准确的分析并把调查内容撰写成调查报告。 ③向学生强调调查的意义,切忌将调查作为游玩。 教育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把活动作为对自己的挑战去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机会,从而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 (3)分组,制定调查计划,为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①建议将班内同学按自愿结合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组(5~6人一组)。由组长专门负责,制定调查计划。 ②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小花园、生活小区或街道等地去调查。也可以在校园内进行调查。最好选择一条动、植物种类多且有不同生活环境的路线。 ③调查的内容力求多样化。 班内的不同小组可以调查不同的内容,各有侧重点。如可以调查园艺花卉生物、蔬菜粮食作物,也可以调在城市的行道树种类等。 (4)实施计划。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①认识调查地段的生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用途等。 ②确定的调查路线边走边观察并及时记录下来:身边有哪些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与生物生活在一起的有哪些动物?树上有鸟巢吗?有病虫害吗?花丛中有蜜蜂、蝴蝶飞舞吗? 要注意观察生物的分层现象,不仅观察高大的乔木、灌木,还要注意观察草本生物和藤本生物。不仅观察高大的生物类群,还要观察一些微小的生物类群,如阴湿树干上的菌类、生活在水中的藻类等。 ③教育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不要任意攀折花木,尤其要爱护身边的珍稀生物。 ④调查限定在几天之内完成。如对生物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设立小专题,作进一步的调查。 (5)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把调查记录归纳管理,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调查的内容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1章 第3节 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教案

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2.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探索生物界奥秘的历程中,逐步认识了各种生命现象,形成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生物学。什么是生物学呢?让我们从它的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中了解生物学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 (一)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教师】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画面,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短文《袁隆平和杂交水稻》,并思考以下问题: 1.袁隆平的新型杂交水稻为我们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好处? 2.我们应学习袁隆平在科学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3.袁隆平怎样研究出杂交水稻的? 【学生】首先带着问题快速阅读短文,拿着笔勾划重点句、关键词。掌握阅读的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再进行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参与讨论。

【教师】提示:(1)阅读短文时,同学们要领悟科学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2)浓缩文字叙述,抓住关键句子,用自己的语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学的概念。(3)在重要的文字下面做上记号。 【学生】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发现问题:袁隆平在稻田中偶然发现了几株表现出杂种优势的水稻。 提出假设:利用杂交的办法培育高产水稻。 探究、验证:田间试验 得出结论: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教师】提问:从这篇短文中你能概括出生物学的概念吗? 【学生】小组同学热烈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讨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位学生做好记录,选派一位代表发言,交流讨论情况。 【教师】小结: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引导学生发现概念中关键的知识点:(1)生物学是科学;(2)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的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 (二)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讲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讨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并做好记录,选派代表发言。 提示:1.从人们的衣、食、住、行来谈; 2.从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来谈。 【教师】小结:衣服的原料,食物的来源,住房的材料,交通工具用的汽油、柴油的来源,打的预防针针剂等都来自于生物;人口剧增,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癌症、艾滋病等都与生物学有关。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生物学的不断发展,生物学对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学生】通过讨论,真实地体会到人类要想生存、发展离不开生物及生物学的发展。 三、课堂反馈 建议使用:【同步测试】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docx。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课堂小结,多媒体课件展示。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1.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材简析】 本课是单元起始课,具有前瞻性和铺垫性。在这一课中,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并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理解物质是实际存在可直接观察的和间接观察到的东西,让学生得出“物质”的概念,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通过举例例证和观察,区别出两种不同的变化,比较不同变化的相同之处,一种是改变了物体的形态,实质没有改变;另一种是实质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新的东西。通过归纳,最终得出物质都在变化。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重点通过对两种变化活动的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体会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但形式是多样的;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变化的速度不同,有些变化快,有些变化较慢。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身边的一些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解,但对空气、声音、火、电等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 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如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等常见的现象。但学生对这些现象了解,却不清楚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身边的生物科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1节身边的生物科学 典型例题 【例1】转基因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请举例说明该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的影响。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解析】转基因技术和任何科学技术一样,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意义也有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正面影响:在医药卫生方面,生产转基因药品如胰岛素、干扰素等治疗疾病;在农业方面,生产转基因植物,获得高产、稳产、具有抗逆性等优良品质的农作物,在畜牧业方面,培育抗病能力、高产仔率、高产奶率和高质量皮毛的优良品种;在食品工业方面,为人类开辟新的食物来源;在环境保护方面,进行环境监测和环境污染的治理等。负面影响:生产基因武器用于战;制造“超人”,造成新的种族歧视;转基因生物对生态安全的影响等。 【答案】见解析。 【例2】番茄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由于过早成熟而易腐烂。应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抵制某些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的合成能力,可使番茄贮藏时间延长,培育成耐贮藏的番茄新品种,这种转基因番茄已于1993年在美国上市,请回答: (1)促进果实成熟的重要激素是。 (2)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相比,通过转基因技术来培育新品种的主要优点是和。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有植物激素、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的优点。植物激素有多种,目前公认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其中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它在成熟的果实中含量较多。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运载体是基因操作的三种重要工具。基因工程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获得高产、稳产和具有优良品质的农作物,二是培育具有各种抗逆性的作物新品种。其主要优点一是定向地改造生物,从根本上改变作物的特性,二是基因工程的转基因技术克服了传统育种方法无法克服的生物远缘杂交无法实现的问题。 【答案】(1)乙烯 (2)定向改造生物克服生物远缘杂交的困难 基础练习 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占世界的耕地上却养活了占世界的人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然而,由于、、和等,我国粮食生产以及人民的生活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举例说说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重要性。 3、随着化学农药产量和品种的逐年增加,害虫的抗药性也逐年增强,造成的危害很严重。如近年来棉铃虫在我国大面积爆发成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100亿元以上。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科学工作者经过研究发现,一种生活在棉铃虫消化道内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能分泌一种毒蛋白使棉铃虫致死,而毒蛋白对人畜无害。通过科技攻关,我国科学工作者已成功地将该毒蛋白基因导入棉花植株内并实现了表达。由于棉铃虫吃了“转基因抗虫棉”植株后就会死亡,所以抗虫棉在近年推广后,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们身边的物质练习(1)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练习(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0分) 1、在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B、蜡烛燃烧 C、木材做成桌椅 D、酒精挥发 2、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1/3 B、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C、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 D、用焰心部位给物质加热 3、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放出热量 B、有新物质生成 C、产生气泡 D、颜色发生变化 4、把碱式碳酸铜装入试管时用() A、镊子 B、玻璃棒 C、药匙或纸槽 D、烧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1 B、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C、稀有气体肯定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氮气可被某些农作物吸收成为氮素养料 6、下列对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氧气不能溶解在水中 B、炽热的碳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C、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氧气变成淡蓝色的液体 D、登山运动员带氧气瓶是因为高山地区氧气较少 7、下列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要预先在瓶里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的的是() A、铁丝 B、硫 C、木炭 D、蜡烛 8、下列反应中,生成物会污染空气的是() A、镁在空气中燃烧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C、硫在空气中燃烧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9、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所起的作用是() A、改变反应速率 B、加快反应速率 C、减慢反应速率 D、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10、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有() A、集气瓶 B、蒸发皿 C、烧杯 D、试管 11、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铝+氧气三氧化二铝

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教学设计-精品

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教学设计-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方法、认识、问题、难点、密切、快速、发展、提出、发现、了解、研究、规律、关键、网络、热点、精神、基础、环境、重点、能力、办法、关系、激发、引导、解决、提高、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2、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节内容。 (2)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2、教师准备: 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以及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出示袁隆平在2001年颁奖仪式上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在生物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探究过程: 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画面,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袁隆平杂交水稻》,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袁隆平的新型杂交水稻为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 (2)我们应学习袁隆平在科学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3)袁隆平怎样研究出杂交水稻的? 教师提示: 1、阅读短文时,同学们要领悟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险究的基本步骤,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设计、方法等)、验证---得出结论。 2、阅读短文时,浓缩文字叙述,抓住关键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学的概念。学生阅读,做标记,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巡回,与学生一起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并由“研究水稻的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及前后几代水稻的生命活动规律”引出概念。 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概念中关键的知识点:(1)生物学是科学,(2)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就学生所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列举出来,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这一概念。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衣服的原料,食物的来源;住房的材料等等,通过讨论,学

高中生物《身边的生物科学》教案1 苏教版必修1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了解癌症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3、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环节、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重点难点] 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新挑战 [学习过程] 1、高中生物实验教材的特点有哪些? 2、高中生物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人类面临的问题:健康问题 1、癌症原病因及预防措施 阅读“癌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回答: (1)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90年代发病率上升最快的癌症是,其次为。(2)2003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癌症报告》中指出,全球癌症患者的发病率,死亡率增长的原因主要是。 (3)现在认为,可能导致癌症发生的因素为、、。 议一议:联系自己熟悉的事例,列举出导致癌症发生的一些具体因素? 联系自己熟悉的事例,说一说如何来预防癌症的发生? 2、传染病及其预防 阅读本节内容及表1—1,可知: (1)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依次为

(2)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依次为 想一想:根据常见传染病的特点,想一想什么是传染病? 联系自己熟悉的事例,想一想如何来预防传染病? 议一议:联系自己熟悉的事例,议一议如何来预防传染病? 想一想:除了癌症和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外,人类健康还有哪些挑战? 1.下列都属于传染病的一组是() A.癌症、肺结核 B.狂犬病、艾滋病 C.伤寒、糖尿病 D.炭疽病、色盲病 2.下列致癌因素中属于物理因素的是 ( ) A.病毒引起细胞癌变 B.紫外线引起皮肤癌 C.防腐剂引起消化道癌变 D.吸烟引起肺部癌变 3.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境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请回答: (1)绿色食品是指 ( )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 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 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案例】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 一、调查目的 为把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我们选择对校园生物种类的调查、研究作为活动的课题。通过对校园里各种各样的生物进行观察和学习,使学生既学到了许多生物分类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野外识别生物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更好地贯彻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此外还能为学校调查清楚校园的生物资源提供一些资料。 二、活动安排 (一)准备阶段 1、确立课题 活动开始先让学生设计选择意向调查表,再由学生自己选择并确定调查题目。 下面是金琳同学设计并填写好的选择意向调查表: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16.2%的学生愿意对校园植物进行考察,60.8%的同学想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有23%的学生参加校园生物园地的规划。 2.活动分组 各班采取自愿的方式组成兴趣小组,4~5人为一个调查小组,并确定组长。如初一(9)班的分组情况:“地球超人”小组: “杀虫能手”小组:王斌(组长) “地球之友”小组:翟芮(组长) “资源开发”小组:邓鑫(组长) 3.制定计划 由学生自己设计小组活动方案(包括设计调查路线和校园生物种类的调查记录表等),鼓励学生形式要多样化,老师对各小组成员进行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制作生物标本、如何对生物进行归类等方面的培训。

4.材料用具 调查表、笔、放大镜、望远镜、照像机、软尺、采集箱等。 (二)实施阶段 实施程序:先后采取调查(包括测量)、访问、查阅资料、鉴定、挂牌等方式了解校园的生物资源。对校园内的每一种生物都要进行登记,部分种类应采集2~3套标本,不能识别的种类应请专家鉴定,认真作好调查记录,尝试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将归好类的生物资料进行整理,填写在自己设计的调查表上。 l.调查记录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记录校园各种生物的名称、形态特征、生活环境、数量、生长情况等资料,学生很认真的填写调查记录表(调查记录表见附件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做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2.制作并鉴定标本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区分不同生物的名称,对于部分生物科类(尤其是不认识的生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将它们制成了生物标本,然后对各种生物进行鉴定,并将调查记录表填写完整。比如,标本的制作我们通常是采用自然干燥法和加温干燥法。微波炉干燥法是加温干燥法中的一种,目前家庭微波炉非常普及,是用来干制标本的好器具。该法快速而且保色保形效果好。但是有些植物的节间具有特殊物质和结构,在微波的作用下易燃烧,还有一些植物材料的色素不耐微波辐射,极易变色,这些材料不适合用此法而要用自然干燥法进行干燥。将干制好的标本右下角贴上标本签,写上名称、编号、采集日期、地点等,保存起来,以备鉴定时查用。 3.参观访问 调查结束后,对于无法鉴定的生物,学生可以拿干制标本向有关专家或到花鸟市场去了解它们的生物名称、生活习性、养护管理和饲养方法等,开阔了学生的拐野,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4.制作卡牌 学生到图书馆查找有关书籍,弄清校园内生物的种、科、属、学名和它们的生活环境等知识,有无法查阅的生物应请有关专家鉴定,最后给校园植物编写名录制作塑料质地的卡牌。 5.挂牌 学生将自己制作好的卡牌对校园植物进行挂牌,挂牌后还可以为植物拍摄照片,让来到校园的每一个人都了解认识所有的植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利用科学工具书籍查阅知识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又增长了他们的植物知识,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这次对校园生物的调查,学生们将更进一步的了解校园,从而更加热爱校园内一草一木。

小学三年级第一单元 科学在我们身边知识点

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123) 1.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对观察过的事物能提出“为什么”,是我们解决问题、走向创新的起点。 3.我们在研究科学时,要先提出问题,再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能帮助我们明确探究的目标和方向。 4.科学家为了弄明白一个事物的真相和原理就要不断地做实验,直到弄清楚为止。 5.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然后相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科学研究,才会有发明创造,我们的生活才会不断改善。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6.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我们身边的动物、植物、玩具、学习用品等里面都有科学。 7.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它蕴含着很多科学道理。玩玩具时要边观察玩具的特点,边提出研究的问题,边探究玩具的秘密。我们玩玩具的时候要做到与同学合作,边玩边仔细观察。为了深入研究玩具的内部构造,可以亲手拆开玩具看一看。 8.我们可以从形状、大小、颜色、性能等方面对玩具进行描述,还可以从玩法进行描述。 9.对于你玩过的泡泡盒、遥控飞机、小汽车、皮球等玩具,你能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吗? 我吹的肥皂泡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小汽车为什么有电池才能跑?遥控飞机是靠什么运动的?皮球为什么会弹起来?等 10.肥皂水能吹泡泡,是因为肥皂水能形成一层肥皂膜,它不易破碎。在阳光下是多种颜色的。 11.汽车的轮子上有花纹,这是为什么? 轮子上有花纹是为了增加轮子与地面间的摩擦力,这样车轮在柏油路上就不会打滑,也容易刹车。 12.小皮球有多少种玩法? 拍打,看能连续拍多少下;在地上滚动,按照一定的轨迹滚动;当保龄球用;练习投篮等。 13.我们要爱护身边的动植物。和校园里的植物交朋友,我们采用的方法:给树挂牌,介绍它的生长特点;在植物园中插上“爱护花草”的宣传牌;给植物浇水、给植物挂牌、测量植物的生长情况、观察植物的开花时间和周期。 14.怎样保护我们周围的动物?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教案 苏教版

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4、举例说出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小组讨论、归纳知识的自主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 2、认同学习生物知识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二)难点: 小组讨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活动的进程调控。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视频《奇趣大自然》 (2)视频《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3)视频《生物学的新进展》 2、学生准备: 4—6人一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奇趣大自然》 自古以来,人类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不断认识生物,逐步认识了各种生命现象,探索出各种生命活动规律,形成了一门专业学科——生物学。生物学知识源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生活。 (二)教学活动设计 1、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小组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分组讨论,在准备好的白纸上,用彩色笔作好归纳记录,要求呈现方式简单明了,具有特色。 小组代表将归纳成果展示出来,各组进行比较,选出优胜小组。 共同归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学的发展。 2、生物学的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播放视频:《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讨论:你认为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社会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如果你有机会见到袁隆平,你想对他说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可适当补充杂交水稻的背景知识。 3、了解生物学的新进展 播放视频:《生物学的新进展》,向学生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技术、太空生物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能力目标:通过调查,学会合作,提高自己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 1、调查法的一般步骤 2、对生物进行分类 难点: 制定调查计划,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每天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生物有哪些?(同学们回答)看来我们的生活并不寂寞,有那么多“伙伴”在陪伴我们,可是你们知道他们有多少种?分别叫什么名字?分为哪几类?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小科学家”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 (一)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背景方框内的内容,尝试解决: 1、什么是调查?请举例说明哪些可以用调查方法? 2、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3、调查范围太大时,怎么办? 4、若要调查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怎样调查既节省时间又比较准确?

(二)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选两个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并提出你们的疑点? (2)释疑解惑一:举例如:调查我国的森林资源、调查人口、调查我们班的视力、调查我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等等。 (3)释疑解惑二:范围太大时,要设计好调查路线(如调查校园生物)和选好样本(如调查种子的发芽率)很关键。否则调查慢、不能反映整体情况。 (三)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假如要调查全国初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如何开展调查? 教师总结: 1、选取样本要准确,能反映整体的情况。 2、调查活动一定要落在实处,小组内成员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事先设计好调查方案和调查表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自己按表行事,避免盲目。 二、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 (一)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调查的目的是什么? 2、调查步骤分哪几步? 3、调查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4、拿出课前布置的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进行归类整理。 5、归类对认识生物有什么意义? (二)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每一小组展示的问题:你们小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在我们身边 教案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奇妙的大自然 春夏秋冬 云雨雪露 火山龙卷风流星日食 雨过彩虹种子萌发秋天雁南飞葵花向太阳 指间蜂猴小鸡孵化含羞草神秘太空夏天的雷鸟竹节虫冬天的雷鸟枯叶蝶 不断变化的自然界 问题:同学们,你能举出更多的自然现象吗? 答:昆虫蜕皮,青蛙冬眠,,刮风下雨,冰山融化,病毒感染,,蜘蛛织网, 螳螂捕蝉等都是自然现象。 核潜艇正是运用了鱼鳔 的原理,使得它才能在 海洋中升降自如的。

科学的定义 1、定义: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问。 2、提出问题比发现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发现问题更重要”。你能对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吗?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和他的蒸汽机 探究实验: 1、把石块投入水中将会怎样? 2、泡沫或软木塞投入水中又是如何呢? 3、金鱼为什么会在水中上浮和下沉呢? 问题:你猜测金鱼在水里上升和下沉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气球的浮沉跟气球浸在水中的体积大小有关;金鱼的体内是否也有类似于气球的结构; 金鱼是通过鳔来调节自身体内的气体量而改变自己在水中的位置的! 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进行实验——获取证据——得出结论 本实验中所获得的结论有什么应用呢? 二、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1.交通工具的变化 1、在气球里装20克左右的小石子; 2、往里吹足气,用细线绑好; 3、放入装有水的缸中,观察气球浮沉状态,并记下; A.把里面的气放出一些,然后再观察,并作好记录; B.重复步骤4,观察气球在水缸里的位置变化情况; C.通过这个实验你有什么结论或感想?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5.仿生 6.基因技术 结合上面的讲述你能谈谈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哪些方面的意义?(1)家用电器的出现为人类生活提供方便 (2)通讯、交通的变化 (3)登月、探索火星等宇宙空间;探索地球的形成及内部结构等 (4)给农业、工业生产带来经济效益 (5)为人类的健康提供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

1.1身边的生物科学教案(苏教版必修2)

1.1 身边的生物科学教案(苏教版必修2) ?课标要求 本节内容课标没有具体要求 ?课标解读 1 ?说出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 ?举例说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重要性。 ?教学地位 本节为本模块的绪论内容。从粮食问题的解决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两个方面介绍学习生物科学的重要性,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本模块的学习提供动力。 ?教法指导 1 ?本节课主要通过资料介绍粮食问题的解决和现代农业技术与生物科学的关系,因此对本节课的教学要多搜集粮食问题和现代农业技术方面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通过资料的 展示说明问题。 2?课下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搜集有关粮食问题和现代农业技术方面的资料,并进行交 流,既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交流资料的能力,又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新课导入建议 1?“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备受我国和各国领导的重视,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粮食消 费和生产状况如何? 2?当今世界面临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粮食短缺和疾病肆虐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人们应用了哪些生物技术?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自主探究:(1)阅读教材P2- 3相关内容,填写“【课前自主导学】知识1,完成思 考交流1 ”。(2)阅读教材P3- 5内容完成“【课前自主导学】知识2及思考交流2”。?步骤 1:情景导课:以【新课导入建议】中的第1种方式或以第2种方式导出课题。?步骤2: 检测预习效果:作答【正误判断】并进行校正。?步骤3 :结合教材P2 “2 000年我国粮食 减产的原因”和【探究1】,总结我国粮食短缺的原因和应对粮食危机的措施。通过【例1】 强化。 ? 步骤6:诵读【结论语句】,当堂完成【当堂双基达标】,分组解答教材P4【评价指南】。?步骤5: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本课时重要知识点并以网络图形式呈现,互评后参看【本课知识小结】的网络构建。?步骤4:通过多媒体介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让学生比 较转基因作物和普通作物的优点和不足,并以【例2】进行典例分析。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