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标准
文学课程标准内容
文学课程标准内容
前言
文学课程是国内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档旨在为文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标准内容。
课程内容
文学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学基础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文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文学的定义、文学流派以及文学的发展历程等。
2. 文学作品阅读
学生需要学会朗读和分析文学作品。
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选择不同难度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
3. 作品欣赏和创作
学生需要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
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策略
文学教学应采用适当的策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教学策略:
1. 讲解法
老师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讨论法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文学作品的讨论,通过交流,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比较法
不同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
通过比较和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结语
文学课程的教学应该遵循标准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
《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现当代文学》是一门重要的文学课程,旨在通过学习现当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本课程涵盖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的文学发展历程,重点介绍现当代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和文学流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掌握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2. 培养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4. 引导学生关注现当代文学的最新发展动态。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2)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3)文学流派及其特点;(4)文学评论与鉴赏。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教师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流派特点等进行讲解;(2)讨论互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现当代文学的看法和感受,提高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巧;(4)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加文学活动,如朗诵会、读书会等,增强学生的文学体验。
四、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1. 考核方式:考试成绩、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综合评定;2.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五、课程实施建议1. 教师应注重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 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3. 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文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学体验;4. 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拓展课外学习资源,如网络资源、文学期刊等;5. 教师应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程延伸建议1. 学生可以阅读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2. 学生可以关注现当代文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文学界的新观点和新;3. 学生可以参加文学社团或组织,参与文学交流和互动,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和人际交往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学时安排:48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品;2.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3.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4.培养学生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品;2.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3.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4.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和评价。
教学方法:1.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进行文学鉴赏;2.分析作品的人物、情节、语言和风格;3.进行文学作品的导读和讨论;4.开展文学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5.组织文学作品阅读交流会,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
评价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中考试:理论知识的考核;3.期末考试: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
教学资源:1.课本:《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读》;2.电子媒体:影音资料、网络资源等;3.图书馆:相关文学著作、文献资料等。
二、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2.掌握不同思潮和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评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以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文学思潮和流派的思考。
例如:什么是文学思潮?什么是文学流派?它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什么影响?Step 2:讲授(20分钟)教师给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思潮和流派,介绍其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
例如:鲁迅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文化批评流派等。
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思潮或流派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并准备小组报告。
Step 4:小组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介绍所选择的思潮或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Step 5:课堂讨论(15分钟)全班共同讨论不同思潮和流派的异同、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评能力。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标准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标准《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标准教案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该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必修课程与核心课程。
(二)课程定位该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对接基础教育、高级秘书、文化产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是提高相关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上承“中国古代文学”,下接“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主要讲授1917年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本课程主要讲授1917-1949年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主要讲授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
(三)课程设计思路1、总体思路:我校是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建设目标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文学院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现代化建设的涉及基础语文教育、文化管理、文秘、新闻和广告等各方面专业人才。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和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在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白话文的基本规范和用法;帮助学生扩充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相关的各种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注重原著的精读与欣赏,培养学生的社会感知、语言感知、文体感知能力,以及读写能力与文本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现代社会、文化所经历的巨大变革,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冲突以及面对这一冲突所表现出的痛苦、抗争与情怀。
2、具体方法:采用以每十年为一个知识模块的做法,即1917年至1927年为第一个十年;1928年至1937年为第二个十年;1937年至1949年为第三个十年。
授课以左翼文学的兴起为界分为上下两个阶段,每周3学时,总学时为54学时。
要求每位主讲教师讲授全部现代文学史,但可根据自己研究专长有所侧重。
教师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现代文学史全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学术专长,点与面的结合有利于使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从而继续深化所学知识并最终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结合起来。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代码:XXXXX学分:X 学分理论学时:XX 学时实践学时:XX 学时先修课程:无开课单位:XXXX学院/系一、课程目标《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和批评方法的课程。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价值、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异地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地域特色,探索异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重点研究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的文学作品,并探讨其对于当地人文精神的表达和塑造。
2. 改革开放与现代社会文化的变迁- 探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的变迁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研究相关文学作品,分析其中对于改革开放政策、现代化进程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反映。
3. 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 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分析并应用批评理论,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 文学与时代精神-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价值观念;- 以作品为依据,分析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理解文学对社会的反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学习要求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传授相关理论知识;- 文学作品分析: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学价值和表达方式;- 学术研究讨论:组织学术研究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学术研究能力;- 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和领悟能力。
2. 学习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 努力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认真完成布置的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任务;- 积极参加学术研究讨论,展示个人研究成果;- 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杜绝抄袭和剽窃行为。
四、评价方式本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日常成绩和期末考核两部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及其人文思想与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批评思维和创作能力。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并帮助他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学文化现象和精神表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熟悉代表作品及其作者生平背景。
2. 能够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与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创造与批评意识。
4.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修养。
三、课程内容1. 近现代文学概述1.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1.2 近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1.3 中国现当代文学主题与风格的演变2. 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赏析2.1 鲁迅2.1.1 《狂人日记》2.1.2 《阿Q正传》2.2 茅盾2.2.1 《子夜》2.2.2 《春蚕》2.3 丁玲2.3.1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2.3.2 《全家福》2.4 钱钟书2.4.1 《围城》2.5 高行健2.5.1 《玛丽安》2.5.2 《黄金时代》3. 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赏析 3.1 余华3.1.1 《活着》3.1.2 《许三观卖血记》3.2 莫言3.2.1 《红高粱家族》3.2.2 《蛙》3.3 阿来3.3.1 《尘埃落定》3.4 张炜3.4.1 《北方一片苍茫》3.4.2 《雨花石》四、课程教学手段1. 教师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相关背景知识,解读代表作品的艺术特点、主题和价值观。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针对特定话题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
3. 个人撰写要求学生选取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个人阅读与撰写读后感、文学评论或创作作业,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4.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个人作品或者对特定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1.中文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2.英文名称: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二、学时学分总学时:58学时学分:4学分三、开课学期第1、2学期四、课程考核方式考试五、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它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掌握其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现代重要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理解他们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受到积极的思想熏陶。
六、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七、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第一节绪论中国现代文学概述(2学时)(1)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
(2)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3)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大发展时期:五四文学(1917——1927)、30年代文学文学(1927——1937)、40年代文学(1937——1949)。
(4)五四文学发展概况。
(5)3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6)4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本节教学重点: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三大发展时期的文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鲁迅与《狂人日记》(2学时)(1)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2)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解读《狂人日记》:创作背景、对“狂人”的几种不同的认识、“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狂人日记》艺术特色本节教学重点: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
第三节《阿Q正传》解读(2学时)(1)改造民族灵魂的代表作(2)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典型;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落后农民的典型;生存困境与“精神胜利法”等。
(3)艺术特点以喜剧风格表现悲剧内容;出色的讽刺艺术;创新的传记体小说。
本节教学重点: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标准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标准适用专业:语文教育课程编码:RFOB18开设时间:第2、3学期课时数:108第一部分前言中国现代文学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上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以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为终止。
上承近代文学,下启当代文学。
一、课程概述《中国现代文学》是语文教育和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用现代的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它的教学任务是:简要介绍、评价现代文学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研读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总结艺术创作规律;为今后该专业学生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做必要的准备。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坚持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必需、够用”的高职教育原则,培养锻炼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3.把素质教育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专业素质和语文教育教学的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本课程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分,教学以文学史为纵线,以作家作品为横线,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历史阶段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设计思路为:1.简述各个时期的文学现象2.引导学生分析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3.通过分析作品,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和艺术修养。
4.通过朗诵、表演、讲故事、讲课等手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课程总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现代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力。
二、职业能力目标1. 认知目标:通过文本阅读,识记现代文学各个历史阶段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并了解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2.能力目标:通过文本解读、朗诵、背诵、表演等;(1)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建设方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建设方案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况2.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题和风格特点3.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及其作者4.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批评和研究三、教学方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和社会问题。
3.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4.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批评和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研究能力。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对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经典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教学。
2. 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文学作品和研究资料供学生使用。
3. 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文学讲座等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六、课程实施1. 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习需求,将课程分为多个模块进行教学。
2. 课时安排:每周安排2-3节课时进行教学,每节课时为45分钟。
3. 教学方式:采用讲授、讨论、阅读分析、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七、课程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年语文新课程标准下载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包容性和团结向上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语言多样性和多样化的语言素质;
4、引导学生发掘文学思想宝库,培养学生鉴赏文学的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兼顾学生自然和他人的发展;
6、发展学生文化素养和信息利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
1、学习汉语拼音和字词:学习汉语基本拼音及相关字词,以建构正
确的语言习惯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2、熟悉文字规范:熟悉汉语书写规范,巩固词汇知识,提升文字表
达能力;
3、辨析语境:以文本为载体,结合语境内部剖析文字,探究文本隐
含的思想意蕴;
4、阅读文学:选择中华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优秀作品,引导学生深
度阅读,激发学生的思考精神;
5、诗词赏析:学习各类古典诗词,通过赏析古典诗词,引导学生培
养美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6、书法练习:以汉字结构笔画为基础,练习书法,培养学生传统文
化的美感;
7、媒体技术:运用信息技术。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本科)课程编号:07405207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课程性质:必修课。
(二)目的:1.系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2.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3.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开课对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班。
二、先修课程:无三、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一)教学方法:1.分析现代文学代表作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2.正确处理熟读作品与分析作品的关系,强调学生积累自我的阅读感受与充分认识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3.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讨论活动。
(二)考核方式:考查与考试相结合。
四、学时数分配总学时:86。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年-1927年)(27学时)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4学时)教学内容: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掌握)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掌握)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掌握)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了解)教学难点:“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及新文学社团。
教学重点: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理论。
第二章鲁迅(一)(4学时)教学内容: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掌握)二、说不尽的阿Q(掌握)三、《野草》与《朝花夕拾》(理解)教学重点:鲁迅《阿Q正传》及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教学难点:《呐喊》与《彷徨》的历史贡献与解析《野草》。
第三章小说(一)(3学时)教学内容: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了解)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掌握)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理解)教学重点:问题小说与人生派写实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是指以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为主要研
究内容,构建的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现代文学史: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作品、代
表作家以及文学思潮。
2. 现代汉语文学: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重
点介绍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的创作特点、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等。
3. 文学批评:介绍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以及批
评家的代表作品和思想,让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4. 文学理论:介绍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以及代表性理论家和其著作,让学生了解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5. 文学与社会:探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文学对社会的反
映和批判,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6. 文学翻译:介绍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家的
代表作品和思想,让学生了解翻译对文学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7. 文学创作: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包括写作技巧、文学创
意和创作思路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学创作的过程。
以上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现状,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培养文学批评和创作的能力和素养。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标准教案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必修课程与核心课程。
(二)课程定位
该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对接基础教育、高级秘书、文化产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是提高相关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上承“中国古代文学”,下接“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主要讲授1917年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本课程主要讲授1917-1949年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主要讲授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总体思路:我校是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建设目标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文学院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现代化建设的涉及基础语文教育、文化管理、文秘、新闻和广告等各方面专业人才。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和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是:在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白话文的基本规范和用法;帮助学生扩充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相关的各种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注重原著的精读与欣赏,培养学生的社会感知、语言感知、文体感知能力,以及读写能力与文本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现代社会、文化所经历的巨大变革,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冲突以及面对这一冲突所表现出的痛苦、抗争与情怀。
2、具体方法:采用以每十年为一个知识模块的做法,即1917年至1927年为第一个十年;1928年至1937年为第二个十年;1937年至1949年为第三个十年。
授课以左翼文学的兴起为界分为上下两个阶段,每周3学时,总学时为54学时。
要求每位主讲教师讲授全部现代文学史,但可根据自己研究专长有所侧重。
教师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现代文学史全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学术专长,点与面的结合有利于使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从而继续深化所学知识并最终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结合起来。
整个课程设计将文学史教学、作品分析、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实施“课堂+实践”的教学模式,适当引入讨论、写作、表演、朗诵、改编等实践环节,将中文素养与应用中文能力落到实处。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2、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意识。
3、通过经典作品的文本分析,培养学生文学写作能力、文本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职业能力目标
针对学生在基础教育与政府部门、企业就业的特征,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1、培养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现象批评能力;
2、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达到中文专业水平,具有自由表达独立见解的能力;
3、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快速跟踪新技术和文化市场需求的能力;
4、培养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
5、具有获取中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
(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目标
与该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是中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
三、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安排(专业教育课程)
(一)课程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