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普通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幅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F 实际为 1256.64
ρ
0
98.0
V m3 2800
H m 6.90
即2083m3/h
F 实际面积
q1' s·m
2375.8
3.35
m3/(m2·h)
F m2 2375.8
h2" m 2
t h 2.000 Q m3/h 2083
F m2 2375.8 Nw mg/L 2800.0
h2' m 1.75 t' h 2.0 Cu mg/L 8000
h2" m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8
富余高度 m 0.300
h2 m 3.87
h2 m 3.87
h3 m 0.30
h4 m 1.00
H m 5.17
即2083m3/h 即0.579m3/s
Q m3/h 2083
C1 mg/L 170.0
C2 mg/L 30.0
T h 8.0
γ 1.00
V'
h5 2 (r1 r1r2 r22 )(m3 ) 3
h5 m 1.0 r1 m 8.0 r2 m 3.000 V m3 102
h5-污泥斗高度 r1-污泥斗上部半径 r2-污泥斗下部半径 六、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体积 h V2 4 (r12 r1 R R 2 )(m 3 ) 3 h4-圆锥体高度 r1-污泥斗上部半径 R-池子半径 七、沉淀池高度 H h1 h2 h3 h4 h5 h1-超高 h3-缓冲层高度
Q m3/h
q' m3/m2·h
F m2
池体直径D 池体直径D m 实际取
二、校核堰口负荷
Q q 3.6D 四、校核固体负荷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首先,确定沉淀池的尺寸。
沉淀池的尺寸需要根据进水水量和所需沉
淀时间来确定。
沉淀时间一般根据所需去除悬浮颗粒物的效果和水质要求
来确定,常用的沉淀时间一般为1-2小时。
根据沉淀时间和进水水量可以
计算沉淀池的有效容积。
有效容积等于沉淀时间乘以进水流量,即
V=Q×T,其中V为沉淀池的容积,Q为进水流量,T为沉淀时间。
其次,确定流量。
流量的确定需要考虑进水水质和所需水质的差异程度,流量的设计一般为1-2倍于进水流量。
由于辐流式沉淀池是通过向上
加速流动水来形成涡流,从而促进颗粒物的沉淀,流速需要适当增加。
然后,确定污泥设施。
沉淀池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污泥,污泥设施需
要合理配置,包括污泥收集和排出方式。
常用的污泥设施包括污泥池和污
泥排放系统,具体的设计需要考虑污泥量和处理方式。
另外,还需要注意一些设计细节,如沉淀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位置、形式和尺寸,进出水管道的布置和设计,以及沉淀池内的流动规律等。
进
出水口要合理布置,以保证水流顺畅,避免死角和渦流的产生。
最后,还需要进行一些计算和考虑其他因素。
例如,可以根据沉淀池
的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对沉淀池的尺寸和设施进行合理选择。
此外,还需要考虑水质变化对沉淀效果的影响,根据进水水质的变化来进行运行
和维护。
综上所述,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计算包括沉淀池的尺寸、流量和
污泥设施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计算,可以提高沉淀池的效果,达到
水处理的要求。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
沉淀池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
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
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
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
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沉淀池设计计算
沉淀池设计计算二沉池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的后面,用于沉淀去除活性污泥或腐殖污泥(指生物膜法脱落的生物膜)。
本设计二沉池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沉淀池。
4.4.1设计要求(1)沉淀池个数或分格数不应少于两个,并宜按并联系列设计;(2)沉淀池的直径一般不小于10m;当直径大于20mm时,应采用机械排泥;(3)沉淀池有效水深不大于4m,池子直径与有效水深比值不小于6;(4)池子超高至少应采用0.3m;(5)为了使布水均匀,进水管四周设穿孔挡板,穿孔率为10%—20%。
出水堰应用锯齿三角堰,堰前设挡板,拦截浮渣。
(6)池底坡度不小于0.05;(7)用机械刮泥机时,生活污水沉淀池的缓冲层上缘高出刮板0.3m,工业废水沉淀池的缓冲层高度可参照选用,或根据产泥情况适当改变其高度。
(8)当采用机械排泥时,刮泥机由绗架及传动装置组成。
当池径小于20m时用中心传动,当池径大于20m时用周边传动,转速为1.0—1.5m/min(周边线速),将污泥推入污泥斗,然后用静水压力或污泥泵排除;作为二沉池时,沉淀的活性污泥含水率高达99%以上,不可能被刮板刮除,可选用静水压力排泥。
(9)进水管有压力时应设置配水井,进水管应由井壁接入不宜由井底接入,且应将进水管的进口弯头朝向井底。
4.4.2设计参数(1)表面负荷取0.8—2m 3/m 2.h ,沉淀效率40%—60%;(2)池子直径一般大于10m ,有效水深大于3m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4)进水处设闸门调解流量,进水中心管流速大于0.4m/s ,进水采用中心管淹没或潜孔进水,过孔流速为0.1—0.4m/s ,潜孔外侧设穿孔挡板或稳流罩,保证水流平稳;出水处应设置浮渣挡板,挡渣板高出池水面0.15—0.2m ,排渣管直径大于0.2m ,出水周边采用双边90°三角堰,汇入集水槽,槽内流速为0.2—0.6m/s ;(5)排泥管设于池底,管径大于200mm ,管内流速大于0.4m/s ,排泥静水压力1.2—2.0m ,排泥时间大于10min 。
辅流式沉淀池计算
h4
h5
m
m
1.0
1.00
设计水量Q设 一、沉淀池部分水面面积
FQ q'
Q-日平均水量(m3/h)
q'-表面负荷(m3/m2·h)
周边进水的沉淀池计算公式如下
200000m3/d
共4格
单格Q=50000m3/d
Q
q'
F 池体直径D 池体直径D
m3/h m3/m2·h m2
m
实际取
二、校核堰口负荷
Q
C1
C2
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γ
m3/h mg/L mg/L
h
2083 170.0 30.0
8.0
1.00
采用公式(2)
五、污泥部分所需容积
V'
h5 3
(r12
r1r2
r22 )(m3 )
h5-污泥斗高度
r1-污泥斗上部半径
r2-污泥斗下部半径
六、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体积
V2
h4 3
(r12
r1R
Nw-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kg/m3)
R-污泥回流比
Cu-底流浓度(kg/m3)
七、池边水深
h2'
h2 h2' h2" 0.3
m 1.75
八、沉淀区总高度
H h1 h2 h3 h4
h1-池子超高
h1
h3-池中心与池边落差 h4-池泥斗高度
m 0.30
1.0 2083.3 51.50 55.0
辐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沉淀池取半径1/2处的水流断面作为计算断面
设计水量Q设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中心进水周边出水)1、每座池表面积A1(m^2)Qmax=2450 n=2q0=2A1=Qmax/(n*q0)=612.5其中: Qmax——最大设计流量(m^3/h)n——池子数(座)q0——表面负荷(m^3/(m^2*h)),见设计参数2、池径D(m)π=3.14D=SQRT(4A1/π)=27.9取283、有效水深h2(m)t=1.5h2=q0*t=3其中:t——沉淀时间(h),见设计参数4、沉淀区有效容积V'(m^3)V'=A1*h2=1837.55、污泥量W(m^3)S=0.5N=340000T=4W=SNT/(1000*24*n)=14.2其中:S——每人每日污泥量(L/(p*d)),一般0.3~0.8N——设计人口数(p)T——两次排泥的时间间隔(h),见设计参数6、污泥斗容积V1(m^3)r1=2r2=1а=60R=D/2=14h5=(r1-r2)*tgа=0.3V1=π*h5*(r1^2+r1*r2+r2^2)/3=2.3其中:r1.r2——泥斗上下部半径(m)R——池半径(m)а——泥斗壁与底面夹角(度)h5——泥斗高度(m)7.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容积V2(m^3)i=0.05h4=(R-r1)*i=0.60V2=π*h4*(R^2+R*r1+r1^2)/3=142.2其中:i——池底坡度,一般0.05~0.10h4——底坡落差(m)8.池高H(m)h1=0.3h3=0.5H=h1+h2+h3+h4+h5=4.7其中:h1——超高(m),一般0.3h3——缓冲层高(m),一般非机械排泥时0.5,机械排泥时高出刮泥板0.3 9.径深比校核D/h2=9.3说明:D/h3应介于6~12。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
沉淀池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
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
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
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
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辐流沉淀池计算
辐流沉淀池计算书
一、基础数据:
平均流量=4000m3/d
流量系数= 1.74
设计流量=6960m3/d=290m3/h
表面负荷=1
沉淀池数量=2座
二、计算:
单池表面积=145m2
池子直径=13.591m
取14m
取有效水深= 1.55m
单池容积=224.75m3
校核表面负荷=22.618m3/(m2*h)40.28l/s
单池出水量=145m3/h
沉淀时间= 1.5h
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2d
污泥量定额=25(g/人·d)
污泥含水率=0.98
污泥量0.3-0.8= 1.25(L/人·d)
设计人口数量=23000(人)
污泥部分所需的总容积=57.5m3
每格池污泥部分所需容积=28.75m3
倾角=60
底坡=0.05
污泥斗高度= 2.598m
污泥斗上部半径= 2.5m
污泥斗下部半径=1m
圆锥体= 2.855m3
污泥斗容积=26.513m3
超高=0.3m
缓冲层高度=0.4m
沉淀池高度= 4.798m
三、出水集水槽计算:
集水槽计算
集水槽流量=0.024m3/s
集水槽宽度=0.203m
取集水槽宽度=0.25m
槽内流速=0.4m/s
槽内终点水深=0.24m
h k= 1.000m
槽内起点水深= 2.887m
集水槽高度= 2.987m
取3m
四、出水三角堰计算:
堰长=42.39m(单侧)出水堰负荷= 3.421l/m*s
堰口个数=51.465个
取52个
净高=0.2m
上口宽=0.1m。
辐流式沉淀池的计算
单位
水量Q5000m3/d
水量Q1208.3333m3/h
设计表面负荷q1m3/m2*h5000
池数n1
沉淀部分水面面积A208.3333
池直径16.29088m圆形
池半径8.14544
停留时间 1.5h
有效水深h2 1.5m(最小沉降速度u0=q)
单池沉淀部分有效容积V312.5m3312.5
中心泥斗的上口半径r12m
下底半径r21m
斗壁倾斜角60度
tg 1.732051
污泥斗高h5 1.732051
污泥斗容积V112.69016
设池底径向坡度I0.05
污泥斗以上池底集泥厚度h40.307272
V2(泥斗以下上容积)27.86411
V1+V240.55427和污泥容积做比较(大于污泥容积)
沉淀池总高H 4.339323H=(h1+h2+h3+h4+h5)
h1(超高)0.3m
h3(缓冲层)0.5m非机械排泥0.5m ,机械排泥 缓冲层上缘 宜高出挂泥沉淀池周高度H1 2.3m
较核径深比10.86059(在6-12范围内)
污泥容积)
机械排泥 缓冲层上缘 宜高出挂泥板0.3m。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
沉淀池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
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
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
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
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如下[1]:(1)池子直径(或者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大于6;(2)池径不宜小于16m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m ;(4)一般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净水头排泥设施;(5)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20m )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6)停留时间2.5~3h ;(7)表面负荷:0.6~1.5m 3/(m 2·h )。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过程如下[1]:(1)沉淀部分水面面积nqQ F =式中:Q —设计最大流量m 3/h ;池数(个)—n ,本设计设置2座沉淀池; q —表面负荷,m 3/(m 2·h),0.6~ 1.5m 3/(m 2·h)(2)池子直径41111.137.62m D π⨯===(3)沉淀区有效水深qt h =2式中:2h —沉淀区有效水深,m ;t —沉淀时间,1.5~4.0h ;取3.0h(4)校核径深比2377.74.8D h ==,在6—12内,符合要求 (5)沉淀部分有效容积333333.3'3m 4999.95m 2Q V t n ==⨯=(6)沉淀区的所需容积nSNT V 1000=式中:S —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一般为0.3~0.8 N —设计当量人口数, T —两次清除污泥像个时间,d ; n —沉淀池座数。
(7)污泥斗的容积 32222212151m 68.12)1122(37.1)(3=+⨯+⨯=++=ππr r r r h V 60a m 1m 221===,,r r —污泥斗上部半径 73.160tan 12a tan )(215=⨯-=-= )(r r h —污泥斗的高度m, r 2—污泥斗下部的半径(8)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容积: 322211242m 9.320)225.185.18(38.0)(3=+⨯+⨯=++=ππr Rr R h V h 4—圆锥体高度R —池子半径(9)污泥总容积21m 58.33328268.12=+=+=V V V(11)沉淀池总高度54321h h h h h H ++++=式中:h—沉淀池超高,m;1h—缓冲高度,m;3h—沉淀池泥斗高度,m,为1.7m5。
各类沉淀池设计参数设计计算
各类沉淀池设计参数设计计算沉淀池是用于固液分离的设备,主要用于处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
根据不同的处理要求和工艺条件,沉淀池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参数。
下面将分别介绍平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和斜管沉淀池的设计参数和计算。
1.平流沉淀池:平流沉淀池是利用水流在沉淀池内流动的原理,将悬浮物和颗粒物重力沉降至底部,从而实现固液分离。
以下是平流沉淀池的设计参数和计算:-沉淀时间:沉淀时间是指水流在沉淀池内停留的时间,通常根据水流速度和沉淀池尺寸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沉淀时间为2-4小时。
-水流速度:水流速度是沉淀池设计的关键参数,通常根据悬浮物和颗粒物的沉降速度来确定。
水流速度过快会导致悬浮物无法充分沉降,水流速度过慢会降低处理效率。
根据经验公式,水流速度一般控制在0.5-1.0m/s。
-池体尺寸:池体尺寸主要考虑处理量和沉淀时间。
处理量越大,池体尺寸越大。
沉淀时间越长,池体尺寸越大。
一般情况下,沉淀池的高度控制在3-5米,宽度和长度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辐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是利用水流由中心向周围辐射状排放的原理,使悬浮物和颗粒物在辐射状水流作用下向池壁沉淀。
以下是辐流沉淀池的设计参数和计算:-水流速度:水流速度是辐流沉淀池设计的重要参数,通常根据悬浮物和颗粒物的沉降速度来确定。
与平流沉淀池相比,辐流沉淀池的水流速度相对较高,一般控制在1.0-2.0m/s。
-池体尺寸:池体尺寸主要考虑处理量和沉淀时间。
处理量越大,池体尺寸越大。
沉淀时间越长,池体尺寸越大。
一般情况下,辐流沉淀池的高度控制在3-5米,宽度和长度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3.斜管沉淀池:斜管沉淀池使用斜管作为沉淀介质,悬浮物和颗粒物在斜管的重力作用下沉降至底部进行分离。
-斜管角度:斜管角度是斜管沉淀池设计的重要参数,通常根据悬浮物和颗粒物的沉降速度来确定。
斜管角度越大,沉降速度越快。
一般情况下,斜管角度控制在55-65度。
- 斜管间距:斜管间距是指相邻斜管之间的距离,也是沉淀池的设计参数之一、斜管间距根据处理量和沉降时间来确定,一般控制在300-500mm。
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3
2021/5/23
4
NAME PRODUCTION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0-2
CREATED WITH
Microsoft PowerPoint
DATE 2012-11-20
SCENES 10
TAKE 1
@2021022年1/度5/大23作 强势来袭
4080.3m3 1.73 5.75
名称 污泥斗容积 单池水流量 稳流筒直径
三角堰个数 三角堰中心距
...
尺寸 12.7m3 0.37m3/s 5.1m
457个 0.254m
...
2021/5/23
38
《环保设备-原理、设计、应用》 《污水处理新工艺与设计计算实例》 《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与计算》 《新型城市污水处理构筑物图集》 《环境工程原理》教材
2021/5/23
15
2021/5/23
16
沉淀池是给水排水工程中常用的处理构筑物,用于分离 悬浮物,是污水处理工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到目前为 止,最常用的有竖流式、平流式、和辐流式。
沉淀池分为: 进水区
沉淀区
污泥区
出水区
缓冲层
2021/5/23
17
辐流式沉淀池 向心辐流式沉淀池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
V=3.14D2h2/4=3.14*3.82*3.6/4=4080.7m3
(6)沉淀池底坡落差 取池底坡度,则i=0.05
2021/5/23
h4=i×(D/2-2)=0.05*(38/2-2)=0.85m
27
(7)沉淀池周边(有效)水深 Ho=h2+h3+h5=3.6+0.5+0.5=4.6m>4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1、每座池表面积A1(m^2)
Qmax=2450 n=2q0=2
A1=Qmax/(n*q0)=612.5
其中: Qmax——最大设计流量(m^3/h)
n——池子数(座)
表面负荷(m^3/(m^2*h)),见设计参数
q0——
2、池径D(m)
π=3.14
D=SQRT(4A1/π)=27.9取28
3、有效水深h2(m)
t=1.5
h2=q0*t=3
其中:t——沉淀时间(h),见设计参数
4、沉淀区有效容积V'(m^3)
V'=A1*h2=1837.5
5、污泥量W(m^3)
S=0.5N=340000T=4
W=SNT/(1000*24*n)=14.2
其中:S——每人每日污泥量(L/(p*d)),一般0.3~0.8
N——设计人口数(p)
T——两次排泥的时间间隔(h),见设计参数
6、污泥斗容积V1(m^3)
r1=2r2=1а=60
R=D/2=14
h5=(r1-r2)*tgа=0.3
V1=π*h5*(r1^2+r1*r2+r2^2)/3= 2.3
其中:r1.r2——泥斗上下部半径(m)
R——池半径(m)
а——泥斗壁与底面夹角(度)
h5——泥斗高度(m)
7.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容积V2(m^3)
i=0.05
h4=(R-r1)*i=0.60
V2=π*h4*(R^2+R*r1+r1^2)/3=142.2
其中:i——池底坡度,一般0.05~0.10
h4——底坡落差(m)
8.池高H(m)
h1=0.3h3=0.5
H=h1+h2+h3+h4+h5=4.7
其中:h1——超高(m),一般0.3
h3——缓冲层高(m),一般非机械排泥时0.5,机械排泥时高出刮泥板0.3
9.径深比校核
D/h2=9.3
说明:D/h3应介于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