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优秀教学案例: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优秀教学案例: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亮点二: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
教师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分配制度的本质和内涵。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3.亮点三: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分配制度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还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中收获更多。
4.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反馈,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和评价分配制度。
(三)小组合作
1.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度问题。
2.制定合作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对分配制度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3.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评价能力。
4.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分配方式下的生活场景,增强学生对分配制度的理解。
(二)问题导向
1.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配制度的本质和内涵。
2.通过提问、解答、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3.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教师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分配观念。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分配问题。
2.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对分配制度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等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分配制度。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效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框架,分析其内在联系和作用。
2.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探讨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如何实现二者的平衡。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按劳分配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和改革方向。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2.教学策略:
(1)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2)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注重德育渗透,通过分配制度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公平正义、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
3.教学评价:
(1)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问题设计:针对情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导。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按劳分配原则、多种分配方式、效率与公平关系等知识点。
2.归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强调分配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案导入教学目标: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念,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知识讲解1. 按劳分配的概念按劳分配是指按照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本质是劳动价值论,强调个人努力和贡献与收入的直接关系。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

2. 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2)个人劳动的时间和强度。

(3)个人的技能和能力。

(4)个体的劳动所得。

三、实践操作1. 集体经济分配方式集体经济分配方式是指按照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按一定比例分配利润或收益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集体经济组织的整体利益和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在集体经济中,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的原则,但也需要考虑集体组织的利益和发展。

2. 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是指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和分配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保障基本民生和公共利益。

在这种方式下,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原则,但也需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均衡。

3. 工资制度分配方式工资制度分配方式是指根据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岗位等级和工资标准,确定个人收入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同时也考虑到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公平。

工资制度下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四、案例分析以各国按劳分配制度为例,简要分析其特点和问题。

1.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在中国,按劳分配主要以工资制度为主,同时也有集体经济分配和国家公共财政分配的方式。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但也面临着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公平性不足等问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实际情况,提高其感性题,培养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提高其表达、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2.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分配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其感性认识。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收入差距、分配不公等,使其认识到学习政治学科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按劳分配的概念、原则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1.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的概念、原则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使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包括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并能够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社会中分配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和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培养其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在案例中,我选择了我国农村地区的一位农民和城市的一位白领的分配方式进行对比,让学生看到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体现。农民通过辛勤劳作,收获农产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销售,获得收入;而白领则通过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得相应的薪酬。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到按劳分配的原则,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原则及其作用。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人教版)《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

财富分配包括个人参与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两个方面,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社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是如何分配以及分配好财富的意义。

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情景模拟李雷的咨询】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及必要性和意义,更充分的理解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能力目标:通过【情景模拟李雷的咨询】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正确的对待我国国情,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情景模拟李雷的咨询】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三、教学实现手段1、教学手段:多媒体2、教学方法:关键词讲解、比较、情景模拟、探究与合作、评议四、教学过程1、经济活动的四大环节是什么?有何关系?2、我国现阶段实行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五、情景模拟【主题情景】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先锋咨询公司”帮助顾客李雷解答他的困惑之工资分配【情景问题一】我每天和王鹏一样的劳动,为什么我的工资与他的还有差别?情景模拟李雷高中毕业后被一家服装公司录用,成为一名普通的服装包装工人,该公司是一家公有制企业,拥有管理人员、设计人员以及包装工等人员,下面是李雷的工资单姓名基本工资(元)考勤奖(元)奖金(元)总额(元)1500 300 300 2100 王鹏(包装工人)1500 250 100 1850 李雷(包装工人)注:奖金是根据产品的合格率分为三个等级,合格率为 100奖300,合格率为95奖200,合格率为50为100,李雷当月请假为5 天。

问题:我每天和王鹏一样的劳动,为什么我的工资与他的还有差别?【情景问题二】在公有制企业中,大家共同劳动,都是企业的主人,可不可以按需分配?为什么?【情景问题三】当今社会更提倡公平、和谐。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

2. 讲解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的重要性。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解释按劳分配的含义,阐述其合理性和公平性。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介绍我国分配制度的背景和发展,强调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效果。

5.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

教学内容:1.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分析实际操作和评价。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复习引言课的内容:回顾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阐述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介绍衡量劳动量和质量的标准。

3.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通过具体案例或情景模拟,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过程。

4. 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分析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评价其在不同领域的适用性。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材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经济生活》第七课的第一框题。

学生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知道了我国“如何生产”这个基本问题.,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第七课第一框题主要从个人收入分配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了解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正确认识和理解按劳分配这个基本原则,深入把握按劳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为第七课第二框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框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它和上一框所学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两个方面。

学生已有所了解,学习本框要注意理解按劳分配及其必然性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对于其他分配方式,只简单掌握其主要内容即可。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2. 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3. 知道分配制度的内容和要求4. 懂得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5. 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和意义能力目标:1. 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

2.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四、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重点:理解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

难点: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五、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合作探究。

通过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等材料,直观形象地展开教学。

六、板书设计七、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八、教学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调整模块。

九、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如果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那么,把蛋糕做大固然重要,切分蛋糕同样值得重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4.方法指导,提高能力:针对学生的学情,给予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分配制度,培养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6.课后实践,巩固提高: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分配制度的实际运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强化重点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学过程:
(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3)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4.针对课堂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将设计一份针对性的复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加强对重点知识的巩固。
5.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关注与分配制度相关的新闻和政策,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作业布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3.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但在观点表达和沟通能力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教学中应注重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学生对于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逐渐形成,但可能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对分配制度存在不同的看法。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分配观念。
(五)总结归纳
在课程结束前,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谈谈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然后,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涵和意义。
2.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
3.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应注重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学生对时事政治较为关注,对我国分配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存在理解片面、观点偏激等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பைடு நூலகம்(二)讲授新知
1.首先,讲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内涵,让学生明白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公平回报。
2.其次,介绍我国现行的多种分配方式,如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等,并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
3.再次,阐述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讲解国家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及这些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3.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就分配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

2、理解在公有制范围内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重要作用。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辩证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收集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结合教材,获得对相关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目前存在的收入差距及分配知识的初步认识,体会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从而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1、在公有制范围内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2、辩证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策略】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实际,以及本课时知识量较大,较抽象的原因,我主要采取谈话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让谈话贯彻整堂课的始终,让学生通过家庭收入构成分析我国的分配制度的内容和原因。

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过程】壱、导入新课——“海霞论坛”,在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海霞论坛,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海霞,由于今天讨论的内容是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所以,我们请来了在校的高中学生,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首先让我们看一段关于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历程的视频。

视频展示: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导入课题】:通过这一段视频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致力于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社会财富分好。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探讨一下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讲授新课——“海霞论坛”,在合理的预设和生成中,适时追问,激发学生的思维(一)前置性作业——家庭收入状况调查表环节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探究活动——家庭收入状况调查表探究问题一:请同学们整合组内成员的家庭收入来源,并且写在卡纸上。

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确立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原因、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分析,能够正确认识现存制度的合理性,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社会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

三、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交流课下让学生做的小调查——自己父母的收入来源有哪些,家庭的收入结构是什么。

老师引导:每个家庭的家庭收入来源各种各样,这是因为我国存在着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从而导入本课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按劳分配出示课本58页某村的案例,思考: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通过提问得出答案:按劳分配。

1.什么是按劳分配?判断某一收入是否是按劳分配应把握什么特征?在此处以前后4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派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明确: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以劳动者的劳动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把握按劳分配要注意:①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具有明显公有性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才实行按劳分配;②社会向劳动者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而不是生产资料;③实行按劳分配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以劳动为尺度,根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最终的结果是多劳多得、少老少得。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以及按劳分配的意义所在。

明确: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此外,我还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分配制度的小论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和思考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价值观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结合时事政治,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按劳分配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体现?
-你认为如何改进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以下书籍或文章,以拓宽知识视野。
-《中国分配制度变迁研究》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公平与效率:分配制度改革的权衡》
1.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同分配方式。
2.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对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影响。
3.探讨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会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确保讨论效果。
(四)课堂练习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含义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在我国的实施情况,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作用。

2. 教学内容:介绍按劳分配的定义、特点、优点和不足,以及多种分配方式的概念和分类。

3.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4.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5. 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的教学步骤,包括导入、新课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总结等环节。

二、教案: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配方式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特点、优点和不足,以及多种分配方式的分类。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加深对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作用,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分配方式。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性。

1. 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2. 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 教学方法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设计:设计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四、课堂练习:1)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2)在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按劳分配的优点是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会导致社会不公平。

1)按劳分配的不足之处是()。

A. 忽视了劳动的质量B. 无法体现每个人的贡献C. 可能导致收入差距过大D. 无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A. 按劳分配B. 按资分配C. 按需分配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政治教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方式并存

政治教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方式并存

政治教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一、引言本教案将介绍政治上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的概念、原则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政治理论对经济分配的影响和作用。

本教案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和原则,了解多种方式并存的实践,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分析和评价不同经济分配模式的优缺点。

二、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概念和原则;2.了解多种方式并存的经济分配模式;3.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经济分配模式的优缺点;4.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概念和原则。

三、教学内容3.1 概念和原则•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概念和含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和价值观。

3.2 多种方式并存的实践•按劳分配与其他经济分配模式的关系;•多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

3.3 分析和评价•不同经济分配模式的优劣势分析;•分析经济分配模式对社会稳定和公平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通过讲解教师提供的知识和案例,介绍概念、原则和实践;2.群体讨论: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不同经济分配模式的优劣势,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经济分配模式的优缺点;4.课堂练习:通过小组或个人练习,加强学生对概念和原则的理解和应用;5.课堂展示:提供学生展示和分享的机会,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评估;2.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群体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3.作业评价: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内容来评估学生对概念和原则的掌握程度;4.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经济分配模式优缺点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政治教材中相关章节;2.PPT:教师根据教案准备的PPT资源;3.案例:教师准备的经济分配模式案例。

七、教学过程1.引入: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分配问题,并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概念和原则;2.讲解:讲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概念和原则,以及多种方式并存的实践;3.群体讨论: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不同经济分配模式的优劣势;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经济分配模式的优缺点;5.课堂练习:通过小组或个人练习,加强学生对概念和原则的理解和应用;6.课堂展示:提供学生展示和分享的机会,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7.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答学生的问题,强调重点和思考展望。

高一上学期政治优秀教学案例:必修一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高一上学期政治优秀教学案例:必修一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看待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交流。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掌握的关键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评价方面,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我国现实社会为背景,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分配制度的存在。
2.问题导向激发思考:案例中设计了一系列与分配制度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些问题既有助于学生对分配制度的理解和掌握,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提高能力:本案例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4.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预测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总结出分配制度的原则和特点。
2.运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3.通过对分配制度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安排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①必修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思想政治①必修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难点]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时数]1-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某家庭一家四口人月收入36000元:女主人在是公务员,月收入8000元;男主人在外企做研发,月收入6000元;父亲是私营企业老板,月收入20000元;母亲是饭店老板,月收入2000元。

问:这个家庭的收入性质分别是什么?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8-59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1)按劳分配的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地位: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中分配尺度:以劳动为尺度(质、量统一)分配内容:个人消费品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3.能够通过案例、数据等资料,对分配制度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调查研究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入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学会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1.提问:请学生简要谈谈他们对我国分配制度的了解,以及在学习这一制度过程中的疑惑。
2.案例展示:向学生展示一组反映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分配公平性的关注。
3.问题引导:通过提出“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结合现实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配制度的原则和内涵;二是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价值观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观念,纠正不良价值倾向,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4.请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制作一份关于“我国分配制度”的思维导图,要求内容全面、结构清晰,能直观展示分配制度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5.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分配制度的动态,选取一篇与分配制度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评论文章,进行阅读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紧密联系实际,将分配制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理论知识。

高一政治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9篇

高一政治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9篇

高一政治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9篇按劳分配为主体 1第一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1)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和地位(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2、发展要求理解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二、基础知识我国的分配制度1、我国现行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1)分配制度:、。

(2)客观必然性:生产决定分配,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决定的。

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和特点。

(4)按劳分配的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和;②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提高,促进社会的发展。

③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也体现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①含义:个体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意义(原因)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所有权存在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的尊重,对、、、的尊重。

有利于让三、思考问题1、按劳分配只适用于什么范围?2、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是否都是按劳分配?四、深化拓展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在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和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劳分配的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经营风险中经营者凭借复杂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收入,而按劳分配的收入仅指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所以二者不能等同。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如“谁劳动谁受益”、“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等;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当前社会,分配制度是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重要机制,而按劳分配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旨在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
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互相借鉴和学习。例如,在探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并展开小组间的交流与辩论。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案例以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背景,通过分析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收入差异,使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同时,结合我国现行的多种分配方式,如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引导学生探讨各种分配方式的适用场景和利弊,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分配制度与社会公平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通过改革分配制度,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一、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声场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分析当前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能力目标:辩证地认识和对待分配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尝试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实践,亲身体验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财富床罩及发展生产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教学难点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四、教学过程
导入请几位学生谈谈家庭收入情况:
师:通过两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的来源有多种。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板书课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新授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注意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分配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既看劳动的数量,也看劳动的质量)
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对象:个人消费品
2.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各项必要扣除”是指扣除成本、企业留成和上缴国家财政的部门,也就是指
个人生活消费品部分,而非企业全部的生产总值。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是指现在的劳动,劳动者离开公有制经济或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不属于按劳分配,退休金属于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

公有制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福利性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不体现劳动质量和数量的差别。

3 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指导学生看书完成P59 探究活动二
(1)不可能实行按需分配,因为生产决定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我国目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产品没有极大丰富,这一现状决定了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2)按劳分配更合理,更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目前,我国劳动者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别,劳动还只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只有实行按劳分配,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师归纳: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板书)(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 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阶级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适应,分配上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并存的分配制度。

公有制在我
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制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讲,都是由我国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5. 坚持按劳分配居主体地位
除按劳分配外,我国现阶段还存在哪几种其他分配方式?
指导学生完成P59 探究活动三
提示:小吴的爸爸的收入形式是工资和奖金,因其是在国有企业工作,所以是按劳分配。

其姑姑的收入形式是按劳分配和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两种。

(板书)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个体劳动者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风险。

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一般情况下,私企和外企中,按生产要素即凭借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管理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较多)
(1)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2)按技术要素分配:如技术入股、专利转让的收入
(3)按土地要素分配:如出租房屋的租金
(4)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如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5)按管理要素分配:如经营管理者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获得的收入(6)按信息要素分配:如提供价格、供求等信息获得的收入
注意:不能认为科技人员的分配方式一定是按技术要素参与
分配,应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公有制企业中科技人员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还有非按劳分配的福利性和社会保障分配;股份制企业中,科技人员凭技术向企业投资入股,获得相应的股份,从股份制企业获取收入,属按技术要素分配所得的收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科技人员受雇于私营企业主和外商,其所得工资是按劳动要素分配;科技人员自办公司,其科研成果或技术专利归自己所有,通过转让成果获专利所获得的收入属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