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与中国道家趣谈》
欧美道教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欧美道教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之一,但它的影响范围已经超越了中华民族的边界,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欧美地区也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道教信徒和道教组织。
本文将分析欧美地区道教的发展现状,并探讨其未来的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欧美道教的发展现状。
在欧美地区,道教的传播多是通过移民和文化交流而实现的。
很多中国移民带着自己的信仰和道教文化来到欧美国家,逐渐形成了道教信仰的社群。
此外,中国文化的流行和传播也为道教在欧美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欧美地区,道教的传统教义和仪式得到了保留和传承,但也受到了当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导致了欧美道教与中国道教在一些方面有所差异。
例如,在欧美道教组织中,强调个人修身养性,注重身心灵的平衡,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与现代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同时,欧美道教组织也积极参与当地的福利活动和社区服务,致力于传播爱与和平的理念。
这种融合了当地文化和道教教义的特点,为欧美地区道教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其次,我们来分析欧美道教的未来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欧美地区对于东方宗教和哲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这将为道教在欧美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随着更多人对道教的了解和接受,欧美道教组织的规模将会继续扩大。
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心灵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在快节奏和高压的现代生活中,道教所倡导的平和与内心的宁静成为了人们追求精神满足的一个重要方向。
因此,欧美地区道教的修行方法和心灵实践将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追随。
此外,欧美道教在科学和环保方面的立场也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意识的培养。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变得愈加紧迫的情况下,道教的这种理念与价值观将会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倡导。
欧美道教组织可以通过倡导环保理念和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塑造道教的形象,获得更多支持和认同。
在东西方文化融合过程中,西方人吸纳的为何是道家而非儒家?
在东西方文化融合过程中,西方人吸纳的为何是道家而非儒家?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众所周知,自西汉“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曾统治了我国长达二千年之久,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也被源源不断传播到了西方。
不过有个现象却让许很多国人不解:为何对西方文化影响至深的却是道家而非儒家呢?毕竟儒家文化思想才是我国文化的”正统“呀!据西方学者统计,自1816年至今,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已达近三百种,在已发行的世界文化典著中,《道德经》的存在感仅次于排名第一的《圣经》!在互联网词条上,类似“Taoism、Dao、Tao“等与道家有关的外语词汇搜索量也长期居高不下,而相对来说,儒家学说的著作在西方则相对乏人问津。
西方文化更讲求的是实用性、功利性,而道家,恰好又是“中国特色的实用主义”代表,在如此高度契合的情形下,难怪西方人会更倾向于道家与《道德经》了!我国古代的数次盛世多基于道家思想,西方人看重的是其“盛世”的实用价值先秦时期的齐国,就率先依托道家思想而兴起,齐桓公时管仲提出的“君道无为”观点与老子的思想是完全相一致的。
在治理齐国的时候,管仲就阐明了君主与大臣之间的协作关系,这样的协作模式,对今日西方的议会政体也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管仲指出:在一个国家当中,君王就好比人的大脑,臣民就好比人的五官与四肢;大脑做不了四肢五官的事情,却能控制它们的具体操作。
管仲的“君道无为”,正是要求君王”多无为、少干预“,让大臣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如此一来,国家治理就能事半功倍,具有极高的实用性。
司马迁也曾指出“旨约而易简,事少而功多”,事实上,西汉初期从固国安民到“文景之治”,依托的就是道家的“无为之治”。
汉代初年的政治家多属道家体系,“陈丞相平,少时本好皇帝、老子之术”、“参为汉相国,清静极合道”,汉相张良、萧何、曹参、陈平等人,都是黄老道家思想的身体力行者。
正是因为他们的“依道而行”,汉朝才得以安然度过秦末汉初的乱世时期。
友好往来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道教
页码: 78-78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中国道教协会 哲学教授 德黑兰大学 思想精髓 道长 黄信阳
摘要:伊朗各大学哲学教授代表团拜会中国道教协会3月14日,伊朗各大学哲学教授代表团一行8人在团长德黑兰大学哲学教授里扎·比兰吉卡尔的带领下拜会中国道教协会,并与中国道教协会领导座谈。
里扎·比兰吉卡尔教授介绍了代表团一行来访的基本情况以及伊朗的宗教现状。
他表示,此次来访主要希望了解中国道教的思想精髓,增进道教与伊斯兰教的了解和沟通,希望双方在宗教界建立密切的合作。
洋道士和他们身后的道观
作者: 赵晓阳[1]
作者机构: [1]中国道教协会
出版物刊名: 中国道教
页码: 71-75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中国道教协会;白云观;上海市道教协会;湖南省道教协会;全国两会;河南省道教协会;
墨西哥;党史学习;宗教教职人员;长春观
摘要:道教,是拥有古老文明的千年本土宗教.发展至今,道教文化已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士装扮虽有别于今日百姓之日常穿着,但也为大家所熟悉.可是,若在街上遇到金发碧眼、身着道袍、脚穿十方鞋的"洋道士",人们还是要驻足观望一番.自上世纪后期以来,越来越多热衷研究东方文化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们跨越重洋,历经艰辛,只为寻访仙山宫庙,触摸神秘面纱下的道教文化.截至目前,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都活跃着道教弟子的身影.万里之外,就有这样两位洋道士.。
奥尼尔与道家思想 Word 文档
中美文学文化关系研究之奥尼尔与道家思想摘要:奥尼尔是美国现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剧作家,是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
东方特色、尤其是对道家思想的偏爱是奥尼尔艺术创作方面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奥尼尔的创作的不同时期以及中期作品《悲悼》三部曲来看对东方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关键词:奥尼尔;道家思想;《悲悼》西方社会对古老的中国文化产生兴趣是在16世纪,到了17世纪欧洲人才真正认识中国文化的价值,而美国人则是通过欧洲学者才了解了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追溯到独立的美国文学真正产生的时期。
虽然在此之前中国文化就已经随着东西方政治、经济的往来传入了西方社会,但它对美国文学真正产生重要影响还是在19世纪以后。
下面本文就以20世纪美国剧作家奥尼尔为代表简要研究中美文学文化关系的比较。
奥尼尔是美国现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剧作家,是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
美国著名评论家卡彭特曾明确指出:“东方特色是奥尼尔艺术最重要、最显著的一个方面。
”①奥尼尔对东方的向往由来已久。
“早在少年时期,奥尼尔便对中国、东方怀有强烈的好奇。
他常常一个人呆坐在高处或是海滩,凝视东方那无边无际的天际,幻想着神秘美好的东方。
”②说到奥尼尔对中国特殊感情不得不提两件事:一是奥尼尔曾于1928年偕同他的第三任妻子卡洛塔·蒙特雷来到中国访问,在上海呆了一个月;二是奥尼尔用诺贝尔文学奖所获得的四万美元于1937年在加利福尼亚的丹维尔建造了一座中国式的房屋,命名为“大道别墅”(Tao House)。
在“大道别墅”里,收藏着《道德经》、《老子的道与无为》等有关中国哲学的书。
林语堂先生曾把自己的英文专著《吾国吾民》与《生活的艺术》赠送给奥尼尔,书中突出地介绍了道家哲学。
奥尼尔对东方文化产生兴趣是有其自身原因的。
奥尼尔生活在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物质财富的增长,人性被异化、扼杀。
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给很多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以极大的挫伤。
中国道教界首主动走出国门赴欧洲三国弘扬道教文化
中国道教界首主动走出国门赴欧洲三国弘扬道教文化原题目:中国玄门界首次自动走出国门赴欧洲三国宏扬玄门文化国际在线报导:记者23日从中国玄门协会获悉,“道行全国调和共生2013中国玄门文化对外交流系列勾当”将于9月26日至10月6日在比利时、英国、法国欧洲三国陆续举办。
这也是中国玄门界首次自动走出国门,经由过程多种方法宏扬中河山生土长的玄门文化。
2013中国玄门对外文化交流勾当以“文化合融,宗教和气,人类以及平”为主题,将于9月26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艺术中间揭幕,10月6日在法国巴黎碧西市终结,共用时11天。
中国玄门协会将构成81人的代表团加入勾当。
中国玄门协会国际部副主任尹志华说,这将是中国玄门协会首次自动走出国门宏扬玄门文化。
他说:“以去中国玄门对外交流有限,主要是在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地域举行的勾当约请咱们往介入,此次是第一次自动走出往宏扬玄门文化。
第二是咱们此次的勾当不是单一的,而是内容丰硕的系列文化勾当。
第三是地址不少,触及比利时、英国以及法国三个国度。
”据尹志华先容,这次交流将力图原汁原味,情势多样。
除了了玄门文化铺览、玄门文化讲座、玄门音乐以及技击表演外,还将向牛津年夜学、法国国度藏书楼以及学术机构赠予《中华道躲》以及《老子集成》等玄门文籍。
他说,为突破语言停滞,让外国平易近众更好地领会玄门文化的精髓,玄门协会也入行了精心的放置。
“有些工具的载体是超出语言,以是此次勾当凸起重点就是音乐以及技击的表演,咱们组织了57人表演团队,来自天下5个玄门宫观,展现分歧气概以及家数的音乐情势;图片以及鼓吹册的阐明文字也是持久研究玄门的外国粹者入行的翻译。
”值患上一提的是,本次勾当的举行地布鲁塞尔艺术中间剧院以及伦敦的亚洲之家,都是欧洲最受注视的剧院之一,出格是勾当还将走入世界知名的学府牛津年夜学、伦敦年夜学、威尔士年夜学、巴黎高等研究试验学院等。
中国玄门协会副秘书长、新闻讲话人孟至岭道长认为,这将有助于扩展玄门的国际影响。
欧美的道教简介
欧美的道教简介近年来道教在欧美国家也有传播,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目录美国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有一座中孚道观,主持人凯蒂博士曾于1987年率团前来中国,参访了北京白云观、成都青羊宫、杭州抱朴道院。
纽约有天后宫,其负责人曾于1988年访问北京白云观。
旧金山市有紫根阁,阁长谢满根曾于1989年访问北京白云观。
夏威夷有太玄道观,负责人张怡香道长(63代张天师之女)曾于1990年访问北京白云观。
香港青松观在美国设有分观。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萨梭教授,曾在台湾拜师学道,编辑了25册《庄林续道藏》。
加拿大在加拿大,多伦多市有一座蓬莱阁道观。
1988年,该道观曾邀请中国道教协会闵智亭、谢宗信二位道长前去宣讲道教哲学和丹功知识。
另外,香港青松观在加拿大设有分馆。
英国在英国,有道教信徒近千人。
1996年成立了英国道教协会,并创办了名为《龙之口》(DRAGON’S MOUTH)的会刊。
法国在法国,设有成道协会。
该协会主席成之凡女士曾于1988年率团访问中国。
法国巴黎高等研究院设有专门研究道教的小组。
曾任该小组导师的施博尔先生在台湾拜师学道多年,为正式道士。
该小组已完成一个巨大的工程── 《道藏通考》。
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道教约在一个世纪以前由旅居华人带入。
早期建有关帝庙。
香港青松观1991年在澳建有「道教雪梨(即悉尼)青松观」,1999年建有「纽省(纽修威省,又译作新南威尔士州)青松观」。
1999年,华人陈锦忠先生在艾士菲市建成黄大仙祠。
以闵智亭会长为团长的中国道教代表团参加了该祠的开光庆典活动。
另外,自1980年代以来,已有数十位欧美学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研习道教。
中国道教正日渐为国际上的人们所认识和理解。
《道教在海外》,陈耀庭著,第90页,162-260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国的中国道教研究之管窥
·3 8·
宗 教 学 研 究
2 0 1 1 年第 2 期
、《 经》 庄子 》 内篇 , 译文通畅 , 但不完全忠实原 论 道 家, 文 , 注解也很 有 些 个 人 特 色 。 书 后 附 《 〈 , 对道家学派 道德经 〉 和 〈 庄子 〉 的历史背景 》 的形成过程和老庄成书过程有介绍 。 对于其 它 道 教 典 籍 的 翻 译 和 研 究 也 风 起 云 )出版了 《 涌 , 魏鲁男 ( 庄 J a m e s R o l a n d W a r e )和 《 子语录 》( 公元 3 1 9 6 3 2 0 年中国的炼丹术 、 ,后者中有 医学和宗 教 : 葛 洪 的 内 篇 》 ( 1 9 6 6) 《 抱朴子内篇 》 最 早 最 完 备 的 英 译 本 。 伯 顿 · 沃 庄子全 森 ( B u r t o n W a t s o n)1 9 6 8年出版的 《 集 》 是西文中最有用的译本 。 另外 , 克里瑞出版 《 、《 道的精神 》( 活力 、 1 9 8 9、1 9 9 1、1 9 9 3 三版 ) ) , 梅维衡出 能量与精神 : 道家文献资料 》( 1 9 9 1 版 《 逍 遥 游: 早 期 道 家 故 事 与 庄 子 的 寓 言 》 ( ) , 康儒 博 ( 1 9 9 8 R o b e r t F o r d C o m a n p y) 出 版 《 长生不老 : 葛洪的 〈 神 圣 的 超 越 的 传 统〉 一 书 ,考证了葛洪与 《 的翻译 和 研 究 》 ( 神仙 2 0 0 2) 传 》 的关系 。 美国擅 长 书 目 的 编 纂 , 芝 加 哥 大 学 出 版 社 道 藏 手 册 》 就 是 其 代 表 作 品。 1 9 9 6 年出 版 的 《 此书内容按历史顺序编排 , 同时配有多角度多层 次的索引 , 使从事不同研究领域的汉学家都可以 方便地从 《 道 藏》 中 找 到 所 需 要 的 材 料。 此 外, 司马 虚 ( 道 M i c h e l S t r i c k m a n n) 分 析 考 订 了 《 藏 》 中的 9 4 篇经书 , 柏 夷 ( S t e h e n R. B o k e n - p )编 撰 了 《 印 第 安 纳 中 国 文 献 指 南》之 k a m p 《 , ) 。 通过对 《 道教文献 第一部分 》( 道藏 》 1 9 8 3 的研究 , 司马虚认为 《 灵宝度人经 》 从 1 卷发展 成宋代的 6 0 卷的经典应归因于徽宗时的神霄派 , 神霄派使全中国产生了一种新的宗教意识 。 《 道藏 》 以外 的 道 教 文 献 研 究 包 括 了 敦 煌 抄 本 、 台湾南部的科仪抄本等 。 另外 , 美国学者对 马王堆帛书的研究也颇感兴趣 , 认为它对早期道 教的研究意义 深 远 。 韩 禄 伯 ( R o b e r t G.H e n r - )对 帛 书 老 子 颇 有 研 究 ,1 i c k s 9 8 0年发表长文 《 马王堆帛书 ( 老 子) 研 究: 专 释 与 王 弼 注 的 差 ,1 异》 老 子 道 德 经: 据 最 近 发 9 8 9 年出版译著 《 。 杜维明于 1 现的马王堆本新译 》 黄 9 7 9 年发表 《 — — 关于马王堆帛书中的黄老书的反思 》 , 老思想 — )则于1 鲍则岳 ( 以 W i l l i a m B o l t z 9 8 2年发表 《 马王堆帛书为据 的 想 尔 老 子 的 宗 教 和 哲 学 意 义 》 等论文 。 美国 道 教 文 献 研 究 的 代 表 人 物 是 鲍 菊 隐 ( ) 。1 印第安纳 J u d i t h B o l t z 9 8 6年她负责编写 《
一美国学者的道教观
作者: 赵拔奇
出版物刊名: 宗教学研究
页码: 41-43页
主题词: 道教徒;美国学者;宗教;万物;风水;仙丹;公元前;与道合一;哲学学派;富于感情
摘要: <正> 道教创建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起初是一种哲学学派,后来发展为一种宗教。
道教的学说显示出中国人生活中富于感情、趋于自然和耽于幻想的一面。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道教寻求合一,但这并不是简单的组织结构上的联合,而是一种整体机能的结合。
一道教的方士期求能够与道合一,从而把统一与和平带到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乱世来。
而作为一种宗教,道教则寻求一种通过巫术并由道起中介作用的超自然和超人的力量。
《道德经》的外国粉丝:老子与我们同在
《道德经》的外国粉丝:老子与我们同在作者:陆宇婷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25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近年来,有很多外国人成为了《道德经》的粉丝,在东方智慧中寻找答案。
有人来到东方世界探寻其中的奥秘,制作各种视频、文章分享;也有人从这些内容中汲取力量,重新获得了面对生活的勇气。
拜师武当山乔治·汤普森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毕业后,他曾对一切充满期待,有过去美国当DJ (酒吧、音乐节等场所的打碟者)的梦想。
但很快,他开始被焦虑所困,好像每天忙东忙西也没有什么成果,他想彻底换一种方式生活。
这时他想起了电影里见过的中国功夫,决定只身前往中国追寻“功夫”。
来到中国后,他探访了少林寺和武当山。
当时他还不怎么听得懂中文,在武当山上靠着“功夫”二字以及指地图的方式辗转找到了位于山间的道馆。
乔治选择留在这里,拜会说英语的谷师父为师,以“汤宁资虚”的道名进行了4个月的道家文化学习。
学习结束后,乔治在2018年5月发布了一条《在中国的6个月如何改变了我的生活》的视频,播放量已经超过240万,这是他迄今最受欢迎的视频。
“不费力气地生活”与乔治不同,杰森是在了解学习了诸多东方文化之后,才关注道家文化的。
杰森来自澳大利亚的一个乡村,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典型的西方式教育,学校里只教标准课程,几乎不传授任何基本的生活技巧。
从园艺专业毕业之后,杰森来到一个日本园林工作。
在这里,他遇到了现在的韩国妻子,也进一步接触到东方文化。
在园林工作的4年里,杰森对东方文化和传统哲学的兴趣越来越强烈,最终他决定和妻子开启亚洲之旅。
在亚洲之旅中,杰森所接触的东方文化里,他钻研较深的有三个流派:道、佛、印度教。
这三种流派都强调向内探寻,找寻内心和自然的本质。
虽然佛、道、禅等文化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道”是其中最易入门的。
道家文化没有那么多分支,所传达的本质就是回归一切的本真。
杰森第一次读《道德经》是在青少年阶段,当时他读的版本翻译得并不好,而他也还不怎么看得懂,只是一次走马观花。
中国道教文化的全球传播与影响
中国道教文化的全球传播与影响中国道教文化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道教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道教文化贯穿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融合了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元素,形成了深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由于其与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联,道教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本文旨在阐述中国道教文化的全球传播与影响。
一、道教文化的全球传播历程道教文化的全球传播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道教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文化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和完备。
道教的哲学思想、修行方法和传承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发展,同时,也为东亚的其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上,道教的弘扬与发展有如潮水般的繁荣和衰落,到了唐朝时期,道教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唐代的皇家赞助和全民热情的支持,中国道教文化达到了顶峰期。
之后,中国道教的繁荣与衰落,波澜不惊地沉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
然而,中国道教文化的影响却并没有在中国止步不前。
由于道教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一直在东亚文化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道教文化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开始走向国际社会。
二、道教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也逐渐引起了国外人们的关注,西方学者和爱好者尤其对道教文化、道教智慧的研究情有独钟。
道教文化的哲学思想较早地传入日本和韩国,成为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在日本,道教文化的独特影响在茶道、印章、书画等领域内显著,它推动了日本文学、文艺界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文化从一个狭小的国家发展为国际文化。
同时,在韩国,道教文化通过与佛道、儒家、神道的交叉,形成了富有韩国特色的文化形态。
道教文化的影响力不止限于东亚地区,而且延伸到了西方国家。
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的潮流下,道教文化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容逐渐传到了西方。
哈佛人眼中的中国哲学
哈佛人眼中的中国哲学
哈佛教授对中国哲学的观点主要聚焦于《管子·内业》,强调其中关于个体能量、活力和神性的理念。
在这个哲学文本中,中国哲学家管仲提出了一种将人与神性联系起来的独特视角,强调通过培养内在的神性来提升个体的活力。
1. 发掘内在的神性:
管子提倡个体通过训练,发掘内在的神性,将神性定义为高度打磨了自身品性、魅力超凡、善解人意的存在。
不强调将神灵定义为掌控宇宙或凌驾于他人之上,而是强调神性通过纯粹的沟通与万物互动,改变世界。
2. 增强你的活力:
深呼吸被认为不仅是生理上的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吸取神性能量的方式。
管仲认为深呼吸实际上是吸取能量,有助于安抚内心、抚平负面情绪、放松身心。
运动被视为一种积攒能量的方式,通过体验“奔跑者的高潮或快乐”来提高活力感。
3. 世界由“气”构成:
管仲的哲学观点认为,万事万物都由一种被称为“气”的物质构成。
这种“气”分为不同层级,包括浊气、精和神性的气。
活力和生机的源头是由“气”变得更为精致和高级的“精”。
4. 神性能量的作用:
《管子·内业》认为神性的“气”充盈着能量,具有影响周围事
物的能力,被描述为精神的本质或者中国文化中所谓的精气神。
人类被认为是地之浊气与天之灵气的结合物,拥有一定的“精”,具有意识和改变世界的能力。
哈佛教授通过解读《管子·内业》中关于神性、活力和能量的理念,呼吁人们思考以全新方式生活,将个体行动和能动性重新界定为通过沟通和互动实现,而非通过支配。
这一哲学观点为个体追求更有活力和更富有意义的生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
外国人被中医折服的故事
外国人被中医折服的故事《中医的魅力:让外国人折服的故事》中医,这门古老而神奇的学问,不仅深深扎根于我们华夏大地,如今更是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让不少外国人都为之折服。
记得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讲的是一个美国大叔来中国旅游,不小心患上了感冒,一直咳嗽不停。
他先是去了当地的西医诊所,吃了一堆药,结果病情不但没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
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一家中医馆。
那位中医大夫先是给他把了脉,然后笑着说:“嘿,你这身体里的气呀,都乱跑啦!”美国大叔一脸懵,啥是气呀?中医大夫耐心地解释说,这就相当于人体内的一种能量流。
然后就给他开了几副中药,还叮嘱他要注意饮食和休息。
美国大叔拿着那几包黑乎乎的药,心里犯嘀咕,这能管用嘛?但没办法,病得难受呀,就死马当活马医吧。
结果没想到,喝了两天中药后,咳嗽明显减轻了,人也感觉精神多了。
他惊得合不拢嘴,直呼:“哇塞,这也太神奇了吧!”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德国姑娘的。
她长期被失眠困扰,在德国看了很多西医都没治好。
后来她来中国工作,听说了中医的针灸疗法,就想去试一试。
当她看到那细细长长的银针时,心里直打鼓,这玩意儿扎下去不疼吗?但为了能睡个好觉,咬咬牙还是决定试试。
中医大夫在她的头上、手上、脚上扎了几针,刚开始她还有点紧张,后来慢慢地就放松下来了。
针灸结束后,她当晚就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起来神清气爽。
她兴奋地说:“我简直不敢相信,几根针就能解决我多年的问题!”从此,她成了中医的忠实粉丝,还经常向身边的外国朋友推荐。
这些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和力量。
中医不像西医那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注重整体的调理和平衡。
它用一种独特的思维和方式来关爱和呵护人们的健康。
而且,外国人对中医的折服也说明,中医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它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
我们应该为我们拥有这样一门伟大的学问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自大,中医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
中古道教医学与外来文化初探
中古道教医学与外来文化初探*导读:【作者简介】陈明,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内容提要】本文从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在对道教炼……【作者简介】陈明,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内容提要】本文从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在对道教炼丹术中的外来药物进行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揭示中古道教医学与外来文化的交互关系,由此说明由中土文化所衍生的道教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域外文化的因素。
【关键词】道教医学/炼丹术/外来文化/文化交流中古时期是中国道教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比较频繁的时期。
道教医学在这个时空中也经历了很大的发展和繁荣。
①因此,从文化交流史的背景下,考察中国道教医学与外来文明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前辈学者对此问题偶有涉及,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中早就注意到我国与西域长生药术之关系,认为是时中西交通颇为频繁,故外丹黄白,常用由西域输入之药物。
②虽然有过外丹黄白常用由西域输入之药物这样精辟的论断,惜学界尚未见有专门的研究。
③因此,本文旨在响应陈国符先生所谓炼丹术中多西域药物的论点,对道教炼丹术中的外来药物作综合的考察,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揭示道教医学与外来文明的交互关系。
从一个较广的视域,来分析道教医学中的域外文化因素,初步清理炼丹中的外来药物名录,考察在医学领域内道教与佛教等外来宗教的关系,或许有助于揭示外来文明对道教医学发展所起的具体作用。
一炼丹术与外来药物的使用1、本草文献中可用于炼丹的外来药物秦汉以后,随着道家与道教活动的兴盛,对长生羽化的追求以及炼丹术的开展,道教与中医学的发展二者之间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和渗透。
《神农本草经》中既有用于长生的轻身延年、通神明不老的上品药,也有炼化还成九光的炼丹术原料(铅丹、代赭、矾石等具有杀精恶鬼功能的下品药)。
汉唐之际,医家与炼丹师兼而有之。
葛洪分别撰写了《肘后备急方》和《抱朴子内篇》,专论炼丹术中的金丹、黄白和仙药。
中西文化差异对话4人
中西文化差异对话4人中西文化差异对话4人一、引言中西文化差异是指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由于历史、地理、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对话将以4个角色为例,分别是中国人A、中国人B、西方人C和西方人D,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来探讨中西文化差异。
二、家庭观念A:你好,我是中国人A。
在中国,家庭观念非常重要。
我们通常会尊敬长辈,并把家庭放在首位。
C:你好,我是西方人C。
在西方国家,我们也重视家庭关系,但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
B:我同意C说的。
在中国,孝顺父母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在西方国家,年轻人更倾向于独立生活。
D:确实如此。
在我们的文化中,个体权利和自主性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三、社交礼仪A:在中国,我们非常注重社交礼仪。
在见到长辈时要行鞠躬礼,而在西方国家,握手是常见的问候方式。
C:是的,在西方国家,握手通常被认为是友好和尊重的表达方式。
我们也会互相问候并交换名片。
B:在中国,我们还注重面子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我们通常会避免直接拒绝别人的请求。
D: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被认为是诚实和直接的行为。
我们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四、时间观念A:在中国,准时被视为一种尊重他人的行为。
我们通常会提前到达约定地点。
C:在西方国家,准时也被看作是尊重对方的表现。
但有时候会有一些灵活性,例如晚到几分钟可能不会被认为是不礼貌。
B:在中国,我们通常会安排时间来与朋友和家人聚会,并且经常提前预订餐厅等场所。
D:在西方文化中,时间更加灵活。
我们更注重自由安排时间,并且可能更喜欢即兴决定去哪里吃饭或做什么活动。
五、饮食习惯A:中国人非常注重饮食,我们有着丰富的烹饪技巧和传统菜肴。
C:在西方国家,我们也有各种美食,但西方人更注重快捷和方便的饮食方式。
B:在中国,我们通常会与家人或朋友一起用餐,并且经常会点多个菜来分享。
D: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较为突出。
道教文化欧洲传??武当神功国威显
道教文化欧洲传??武当神功国威显——武当派第十四代掌门人游玄德道长出访意大利纪行2011年夏日,武当派第十四代掌门人游玄德道长,应意大利国家武术协会邀请,率团出访意大利多个城市。
在为期一个月的访问讲学中,受到意大利政府要员、各界群众及新闻媒体的热烈欢迎和高度关注。
所到之处,游玄德那幽默风趣、饱含渊博学识,丰富哲学思想的演讲和精湛的武术演示,轰动欧洲,中国道教文化象地中海龙卷风一般震撼了欧洲大地,掀起了一股中国道教文化热潮,让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欧洲人感受了华夏文明的魅力。
异国举办传统功夫锦标赛天下太极出武当,武当太极甲天下。
作为中国武当功夫的领军人物游玄德道长,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传统武术锦标赛上,担任组委会名誉主席和冠军颁奖嘉宾。
这次传统功夫锦标赛在意大利撒丁岛省首府卡丽雅利市举行,随处可见印有游玄德道长图像的意大利传统功夫锦标赛宣传画,大型赛场背景屏幕挂着游玄德大师和他意大利弟子游理太的巨幅练功照片。
在开幕式上,游玄德道长作了重要讲话,他说:“中国功夫内涵丰富,门派众多,可以用博大精深来比喻。
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武术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传统功夫特有的运动美学、格斗技术、丰富的理论体系受到各国爱好者的迷恋。
近几年我的徒弟田理阳、袁理敏、陈理圣分别在德国、法国、瑞士迅速传播武当功夫,周理参、游小龙、游尊龙、何理真、王理江在韩国世界武术节中受到热捧。
很多东南亚及欧美的武术爱好者每年都来南武当拜师学习正宗武当功夫。
可以说欧洲的洋弟子传统功夫整体水平比美洲高。
意大利已经步入武术大国中,法国、德国、加拿大则更侧重于武学道家养生功法。
意大利传统功夫锦标赛对传播中华武术做出了杰出贡献,对此我们表示赞赏。
大会主持人问:游道长你能否派更多武当弟子来意大利教学,支持欧洲传统功夫发展。
游道长说:武当功夫国际联合会总部设在南武当山道家养生院,已确定为常设机构,全球的武当弟子朝圣及外派讲学,总部将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指导,满足欧美武术组织学习武当功夫的愿望。
道家趣闻典故
道家趣闻典故1.田齐尊黄重老战国时田齐尊黄重老的行为,是黄老道家形成的根源。
稷下黄老之学产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
黄是指黄帝,老是指老子。
它的基本体系是由稷下学者首先建立的,是老子之后影响最大的道家学派,以致现在人说道家一般指的就是黄老道家。
稷下黄老之学与老子无为的道治差别很大,学术特征为“道法结合、兼采百家”,道家是其哲学基础,法家是其基本的政治主张,兼采百家则是其政治主张的辅翼。
稷下黄老之学产生后曾两度“显学”,战国中后期曾是田齐政权的官学,西汉初年特别是文帝、景帝时期曾一度成为西汉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田齐政治和西汉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稷下黄老之学之所以产生于齐,兴盛于齐,是因为田齐统治者大力提倡的结果。
为什么田齐统治者一上台之后就不遗余力、大张旗鼓的尊崇黄帝、宣扬黄帝的学说呢?除了尊祖之外,主要原因是为了寻找代姜齐的政治借口。
田氏代姜齐后,为了摆脱篡逆的指责,也为了笼络民心、巩固政权,他们抬出了自己的祖先黄帝,想借黄帝战胜炎帝的历史,为自己正名(田齐的祖先是黄帝、大舜、陈国国君、陈完;姜齐的祖先是炎帝、伯夷、四岳、姜太公)。
为什么田齐统治者又尊崇老子,褒扬他的道家思想呢?因为田齐统治者与老子是同乡。
据《史记》记载,老子是“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而苦县本属陈国,只是到了春秋时期陈国被楚国所灭,才属楚国。
老子的故乡是陈国,田齐统治者的故乡也是陈国;老子的学说是“道”,而齐国从姜太公立国起就有重“道”、“道统”、“道术”的传统;田齐统治者将祖宗、同乡老子的“道”与齐国本土的“道”加以整合扬弃,推行一种讲究通权达变的新道学——黄老之学。
2.曹参无为之贤相曹参为西汉开国之君刘邦的丰沛故旧,在三年的反秦战争和四年的楚汉战争中立下不世之功,当时汉廷诸臣论功名,曹参位次仅次于萧何。
话说刘邦称帝,开国第二号功臣曹参,被封为齐国的丞相,肩负重任,辅佐刘邦的长子齐王刘肥。
曹参本是武将,对安邦治国并不在行。
曹参是个善于集思广益的人,他上任伊始,就邀请齐国“长老诸生”,讨论治理齐国,“安集百姓”之方。
中西方思想
中国道教与西方基督教浅谈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苦难多于人类相伴。
为了寻求一定的心灵安慰与精神寄托,于是产生了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化现象。
由于历史、地理、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东西方的宗教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最具特色的是道教。
西方则为基督教。
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自轩辕开宗演教,至今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华名族的根蒂。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基督教起源于公元一世纪,信仰耶稣为救世主。
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基督教有分裂成许多新的教派。
基督教给西方世界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与佛教,伊斯兰教并为世界三大宗教。
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为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
宗教,包括哲学,必须对一些本质问题进行回答。
而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正是区分彼此思想内涵的一个标准。
在宇宙以及人从何而来的问题上,西方基督教认为,整个世界包括人类本身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一切都归属于上帝。
所以,这种上帝创造万物的理论构成了基督教基础。
对于中国道教而言,它认为“道”才是宇宙的本源。
整个宇宙以及万物,包括人,神都是由“道”演变而来。
因为有了“道”,才有了宇宙,才生成元气,才演化成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等。
这种以“道”为本源的世界观与基督教的“创世说”,有着明显区别。
这也反映出东西方文化内核的差异性。
在生命意义上,基督教关注的是人生命活动价值的实现,而道教关注的是一种人本性的开发,要修身,要养性。
这种人性不是具体的存在,它代表一种生命的生命。
用外在的形式是很难把握的,只有用心将内在与外在,人性融通为一体,这样才能有所领悟。
中国道教所信仰的“道”最为中国文化之脉,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审美意识,伦理道德等。
这是外国人所不能理解的。
有生就有死,对于死亡的恐惧恐怕是世界上所有宗教产生的原因之一。
基督教关注研究的是“来世”。
关于中美文化差异的书籍
关于中美文化差异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美文化差异的书籍推荐:
1. 《东西方文化比较》(作者:徐中元)- 该书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深入探讨了两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2. 《解密美国人》(作者:欧洲人)- 该书以幽默的方式分析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3. 《中国与美国:文化与心态的对比》(作者:胡锡进)- 该书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探讨了两种国家的差异以及对彼此的认知。
4.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作者:韩亦乐)- 该书通过美国人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美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5. 《中国文化与西方心理学》(作者:吴玉章)- 该书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探讨了不同文化对个体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人与中国道家趣谈》
外国人与中国道家趣谈中国道家思想在国外的影响有多大?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外国人怎么说: 一、马若瑟在《道德经》中发现了“上帝” 马若瑟(1666—1735),法国传教士,1698年来华,他曾用拉丁文对《道德经》作了评述。
马若瑟是个有钻研精神的传教士,翻译了大量中国经典。
其中影响最大是他在《老子》书中发现了上帝的名字。
《老子》第十四章曰:“视之不见名曰夷(Yi)、听之不闻名曰希(Hsi)、搏之不得名曰微(Wei)”,所以,Yihsiwei(雅赫维)等于“夷希微”,也就是上帝耶和华的名字,该发现非同小可,因为基督教认为上帝无所不在,中国也决不例外。
该发现也鼓舞了“《旧约》形象学派”一帮人,这是一个要以中国文明证实《圣经》可靠性的团体,当时在欧洲也曾流行一时。
其追随者经常召开关于上帝、神、道的学术会议,甚至今天仍有人在研究它。
他们中一些大胆者甚至提出了“神道”教来代替基督教,终不为罗马教庭所容。
二、里根“治大国若烹小鲜” 里根是美国第40任总统,连续任两届。
里根是美国历史上当选和就职时年龄最大的总统,也是最长寿的总统。
里根在1984年访问中国期间,了解了一点道家学说。
他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
中,引用了中国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阐明其施政纲领。
他还在咨文中鼓吹说,“在别的宪法中,政府告诉人民怎么做;在我们的宪法中,咱人民告诉政府怎么做,而且只能按照宪法上规定的去做。
别的革命是用新的统治者来取代旧的统治者,而我们的革命却立人民为主人,雇政府为仆人。
在美国,是咱人民说了算。
” 里根一句话引起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于是八家出版社竞相出版《老子》,其版权价值13万美元,可谓一字千金了。
三、玻尔自称道家得道者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与爱因斯坦并称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双雄”。
玻尔在1937年访问中国时发现了道家的太极图,为互补原理找到了哲学上的基础。
因为道家的太极图中的阴阳,就是处在对立的统一的关系之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进一步探索更让他震惊万分,他煞费苦心对光到底是什么所作的阐述,老子早在2500年前就提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即阴阳互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概念的相对性)、“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等互补思想。
从此,玻尔就与道家结下不解之缘,他说:“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难忘的表现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些互补
关系。
”1947年,玻尔设计了他的哥本哈根学派研究所图徽,其中心是伏羲黄老的“太极图”,同时还加上了“对立即互补”
的铭文。
1949年,当他被丹麦王室授以勋章时,他说:“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得道者”,而且要求把太极图作为荣誉证书的背景图。
四、李约瑟自称名誉道家
李约瑟(1900-1995年),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两次诺贝尔奖得主,聘任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教授。
李约瑟晚年自称“名誉道家”,他自取译名,李姓源于老子,取字“丹耀”,号“十宿道人”和“胜冗子”,道味十足!李约瑟历经30多年时间,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呕心沥血,从1956年到1983年已出版五卷《中国科学技术史》,该书一出版便闻名于世,1968年在巴黎被第十二届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家联合会授予“乔治·萨顿奖章”。
(上图:李约瑟博士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房)李约瑟在研究中确定了道家在中国科技史上的主要地位,发现了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他在第二卷和第五卷高度赞扬道家思想,极力宣扬道家的科学民主精神,对道家文化的世界传播意义重大。
五、普里高津迷上了道家自组织思想
普利高津(1917-2003),比利时化学家、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认为中国的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中具有“自组织”和“自发运动”的思想,这与西方传统结合起来,也许能导致一种面向未来的自然模型。
普利高津的著作有《从存在到演化》、《从混沌到有序》、《探索复杂性》、《确定性的终结》等,他在著作中喜欢引用老子、
庄子的原作,如《老子》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为其大,故能成其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天运》中的“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
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 六、汤川秀树迷上了庄子的混沌汤川秀树,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人。
汤川粒子物理学上的“混沌”说的产生,是受到《庄子·应帝王》中关于“混沌”的一则寓言的启发。
他说:“最近我又发现了庄子寓言的一种新的魅力。
我通过把倏和忽看成某种类似基本粒子的东西而自得其乐。
只要他们还在自由地乱窜,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直到他们从南到北相遇于混沌之地,这时就会发生像基本粒子碰撞那样的一个事件。
按照这一蕴涵着某种二元论得方式来看,就可以把混沌的无序状态看成把基本粒子包裹起来得时间和空间。
在我看来,这样一种诠释是可能的。
” 他还说:“更可能的是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相应。
”“它可能是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但事实上还未分化的某种东西。
用所惯用的话来说,这种东西也许就是一种‘混沌’。
正是当我按这样的思路思考问题时,我想起了庄子的寓言。
” 本文转自“黄
信阳道长”微信号:xinyangdaozhang 鹤伴山长生观微信平台联系方式:公众微信号:hbcs2011@或者扫描以下二维码:欢迎添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