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夏朝的历史记载与文献考证
夏朝的历史记载与文献考证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其历史记载对于研
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夏朝的起源、文献记
载和近年来的考证研究等方面对夏朝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夏朝
这段历史时期。
一、夏朝的起源
夏朝起源于黄河流域,据传说是由大禹所建立的。《尚书·夏书》中记载了夏朝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认为大禹是夏朝的奠基者。夏朝是一
个以家族为基础的封建王朝,夏王的地位是通过世袭来维持的。夏朝
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后来的王朝
打下了基础。
二、夏朝的文献记载
夏朝的文献记载主要来源于《尚书》、《国语》等古代典籍。《尚书》中的《夏书》是对夏朝历史的最早记载,它记载了夏朝的建立、
统治者、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国语》是战国时期的
一部史书,记载了夏朝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对于了解夏朝的政治
制度和社会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夏朝的文献记载并不完整,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争议。一方面,夏朝时期的文化和文字发展还比较简单,因此对于夏朝历史的记载较
为有限。另一方面,夏朝的历史源远流长,时间跨度较长,加之后来
的朝代相继兴起,导致夏朝的历史资料并不完整,其中部分资料可能被后来的朝代篡改或丢失。
三、近年来的考证研究
近年来,对于夏朝的考证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根据考古学的发展和新的文物出土,人们对夏朝的历史地位与存在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例如,在河南、陕西等地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与夏朝相关的遗址、遗迹和器物,这些发现为夏朝的历史地位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证据。
【上古历史】从建国后的考古发现来探讨夏文化的始末
【上古历史】从建国后的考古发现来探讨夏文化的始末从建国后的考古发现来探讨夏文化的始末
杨玉斌
一问题的提出
夏朝是中国原始社会解体后,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之间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这是
我们的国家
历史
最后一个重要里程碑。由于著名的禹王防洪故事,妇女和儿童知道有一个夏朝。过去,尽管一些古代怀疑论者否认夏朝的存在,但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尤其是中考时公布的
十多个殷王遗书,与《尹本吉史记》记载的商代皇室世系大致相同,印证了《尹本吉》的
可靠性。因此,司马迁的《夏本纪史记》也有一定的依据。
从考古学角度去探索和研究夏文化,是解放后提出的新课题之一,1950年发现的郑州二里岗遗址①,比安阳殷墟要早一百多年,这大大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寻找夏文化
的信心。文献中关于夏人活动区域的记载,主要在豫西嵩山周围和伊、洛平原一带;此外,还分布在晋西南汾水下游和其他一些地方。根据这种线索,考古工作者从1956年开始,
陆续在郑州、巩县、偃师、洛阳、渑池、三门峡、临汝、登封、禹县、密县等许多地方,
进行了广泛的考古调查和重点发掘,对探索夏文化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
1977年11月,国家文物局召开了“河南省登封市藁城遗址发掘会议”② 在登封高城镇古文化遗址发掘周围探索夏文化。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夏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对待夏文化的看法,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见:其一认为河南龙山晚期文化和二里
头一、二、三、四期文化是夏文化;其二则认为河南龙山晚期文化和二里头一、二期文化
是夏文化,而二里头三、四期文化属于商代早期文化;其三也有人认为河南龙山晚期文化
历史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第2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文献中的夏文化 >夏的建立
王位禅让制
世袭制
公天下
家天下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 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 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 ……遂 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
——《考古发掘出的一个王朝:夏代的中国经济》
第2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 总结课文
公天下到家天下 文 献
考 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 百官、军队、刑法、监狱 ——国家机器 国 历 田制、赋税 ——国家特征 史 史记 ——最早王国 上 第 宫殿 ——王权 一 玉器、青铜器 ——礼制 个 王 二里头的时间、地点、出土文物 ——夏文化具邦国走向王国的特征 朝
国家相较氏族社会 的特征: 按地域而非血缘来 划分居民; 设有军队、法庭、 监狱和官僚等统治 机构。
第2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夏的考古发现 > 偃师二里头文化
偃 师 二 里 头 等 3 个 自 然 村 , 总 面 积 400万平方米,堆积着四期文化层。 兴盛时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 元前16世纪的夏文化时期。 60余次考古发掘,发现迄今所知中 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 城、最早的城市道路网、最早的车辙 痕迹、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铸铜作 坊…… 成为探索华夏文明和国家的形成、夏 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都城遗 址。
夏朝的历史文献与史书记载
夏朝的历史文献与史书记载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然而关于夏朝的历史
文献和史书记载却一直备受争议。夏朝的历史文献和史书记载对于了
解夏朝的起源、历史、社会制度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夏朝的
史书记载、甲骨文、金文等多个角度探讨夏朝的历史文献和史书记载。
夏朝的历史文献主要来自于史书记载。《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其中关于夏朝的记载主要来自于《夏本纪》和《夏后氏族第一》两篇文章。然而,由于夏朝已经相当久远,再加上历史的演变和
传承过程中的种种原因,史书中对于夏朝的记载并不完整。有学者认为,《史记》中对夏朝的记载可能是基于民间传说和传统的记载,存
在一定的虚构成分。在考古学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夏朝历史文献的研
究也逐渐深入,以求还原夏朝的真实面貌。
另外,夏朝的历史文献还包括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和
西周早期使用的一种文字,主要用来记录祭祀、卜辞以及神的请求和
回应等内容。虽然甲骨文时期距离夏朝已经有一段时间,但在甲骨文
中仍能找到一些关于夏朝的记录。例如,一些甲骨文中提到了夏禹、
夏康等夏朝的君主。然而,甲骨文的内容较为简短,对夏朝的了解仍
然有限。
金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使用的一种文字,与甲骨文相似,但形
式更为精美。夏朝时期留下的金文较少,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关于夏
朝的记录,例如用于祭祀上台的青铜器上的铭文。通过研究夏朝的金文,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夏朝的宗教信仰、礼制等方面的情况。
除了以上提到的历史文献外,夏朝的历史也可以通过考古学等学科
进行研究。如夏朝的遗址发掘,可以从夏朝时期的城址、宫殿、墓葬
夏朝
文献中的夏朝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考古中的夏文化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存 目前发现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
“公天下”到“家天下”
禹启相继:文献记载的相互矛盾 夏朝已进入国家
是否夏都尚存争议
夏:尚在探索之中
√
√
1、反映中国第一个王朝形成的史料是…… A、《说文解字叙》记载“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B、《左传》中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C、《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D、《史记》记载“黄帝……监于万国……合和万国” 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世袭代替禅让 C、原始社会崩溃 D、人的私有观念形成 3、今人要了解考核研究夏代的社会状况,不能借助于…… A、《史记》等文献纪录 B、夏代遗址的考古发掘 C、夏代的文字材料 D、当时的青铜器等器物 4、禹死后,启杀死了继承人伯益,夺取权位,尧舜以来“天下为 公”的禅让制遂为“天下为家”的世袭制所替代。这体现了…… A、历史的进步 B、历史的退步 C、历史的停滞 D、历史的轮回
√
√
√
√
阶级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家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 (私有制、 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 世袭制) 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
高一历史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教案华东师大第二分册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第2课文献
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教学目的]
知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理解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社会转变的含义。知道判断夏朝已经进入国家状态的根据。知道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大概情况,理解二里头对于夏朝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以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思想贯穿整课。通过阅读文献,分析文献的目的和性质,互相比较,对文献记载的价值和可靠性作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通过展示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分析这些考古学发现代表的含义。经过两方面的考察之后,运用两重证据法,对目前的夏史研究作出一个概况性的判断。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史态度。通过可靠的理论方法来着手解决实际问题。面对材料有质疑精神。当材料缺乏时,可以有客观认识,不盲目下判断。同时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关于夏代王位传承方式的文献记载和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
难点:夏代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尚不能完全互相印证,目前的夏朝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说明:
夏代王位传承方式从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是从“公天下〞变为“私天下〞的典型标志。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是理解考古中的夏文化的根底。
二重证据法就是通过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的互相印证,可靠的恢复古代历史原貌。但关于夏代的两方面材料都有缺陷,故尚不能很好的互相印证。要根据材料得出这一结论并且准确理解有一定难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胡适先生1917年到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运用实证主义原那么,直接从东周讲起,一改以
往传统治学的风格的故事〔见资料附录1〕。说明历史所研究的是过去所发生过的事件人物等,但是研究者是如何知道过去所发生过的事情的呢?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史学研究方法。只有所用的材料是可靠的,那么得出的结论才可靠。面对今天的课题——夏朝,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尽可能把材料做实,最大限度地去恢复夏朝的历史真面目呢?由此引出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夏朝存在的考古证据
夏朝存在的考古证据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根据传说,夏朝是由大禹所建立的。虽然夏朝的存在一直备受争议,但是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我们
可以找到一些关于夏朝存在的证据。
一、文献记载
1. 《尚书》
《尚书》中记载了夏朝的历史和政治制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禹
治水”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大禹如何通过治水来平定洪涝灾害,
并最终建立了夏朝。
2. 《史记》
《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的记载。其中《夏本纪》详细介绍了夏禹、启、康等君主的事迹,以及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做出的
贡献。
3. 《左传》
《左传》中也有一些关于夏朝的记载。例如,《左传·哀公十四年》中
提到了“商之先王曰天元”,这表明商王族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而
夏王族则被认为是“后来者”。
二、考古证据
1. 大汶口遗址
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是夏朝时期的一个城址。考古
发现,这里有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证明这里曾经是夏
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是夏朝时期的一个都城遗址。考古发现,这里有庞大的城墙和宫殿建筑群,以及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这些文物证明了夏朝时期已经具备了高度的文化
和技术水平。
3. 西峰山遗址
西峰山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西南部,也是夏朝时期的一个都
城遗址。考古发现,这里有规模宏大的城墙和宫殿建筑群,以及大量
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凤鸟尊”,这是
一件由黄金制成的青铜鸟形容器,被认为是中国青铜艺术中最为精美
的作品之一。
三、其他证据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z
一、文献中的夏文化
阅读“文献选读”,描述“大同之世”、“小 康之世”分别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状况? 大同含义:是指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景象。 你是怎样看待这种大同世界的? 这是秦汉间儒者根据传说和想象,虚构出来的 原始社会的状况,寄托着作者的一种期望,有 溢美之词,另外这种现象也是建立在生产力水 平较低的基础上的)
练习与测评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其中石铲、石 镰的数量最多,另外还有蚌铲、骨铲和蚌镰等。木质的耜也是日 常使用的农业工具。主要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基础上大量 生产的粟、黍一类。这时,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马、牛、 羊等,可谓“六畜具全”了。 --------《考古发掘出的一个王朝----夏代的中国经济》 材料2、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西南9公里的二里头村南, 伊河与洛河之间,遗址东西约2.5公里,南北约1.5公里,发现有 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地、陶窑、窑穴、墓葬等一 大批遗址和铜、玉、石、陶、骨等遗物。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的玉器制作精美,甚至有琮、圭、璋等 玉礼器,出土的玉器上大多带有纹饰,其中以 夔龙纹、饕餮兽面纹最为奇特,开启了中国美 术史的先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龙图腾(绿松石龙形器)
玉璋
陶器
二里头出土的陶器以灰色为主,多拍印绳纹装 饰,流行鸡冠耳饰和花边口沿,模仿绳索的箍 状泥条堆纹比较发达。炊具以底部涂泥的夹砂 圜底罐和鼎为主。出土的供贵族使用的白陶和 施釉陶器,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浅谈夏文化
浅谈夏文化
夏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的王朝,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已经正式进入了文明时期。考古学上的夏文化,指的是夏王朝时期由夏人所建立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李先登认为,夏王朝应当是从大禹开始,夏由大禹和启共同建立。大禹将王位传给启,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使王权开始在中国形成,这是历史潮流的一大进步,使中国从原始社会发展成为文明社会,夏王朝的家天下制度为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考古学对夏文化的探索,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了,当时梁思永在后岗发现了仰韶、龙山、殷墟文化的三叠层现象。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间都有关于夏文化的新的观点提出。现今学术界共识的观点是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属于夏文化。而关于夏王朝都城,《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汉代刘熙曰:“今颍川阳城是也。”这些记载中说到夏王朝的都城在“阳城”,而对于这个“阳城”,学界提出一个设想,它就是20世纪70年代发掘出来的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通过王城岗遗址东面的东周和汉代的阳城遗址的发掘,并且经过碳-14的测年,最终进一步证实了,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就是“禹都阳城”所在。
关于早期夏文化,学术界有许多观点。有学者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煤山类型,就是早期夏文化,这是“龙山晚期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对夏代纪年的测定范围是公元前2070-前1600年,而且,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记载,如《逸周书·度邑篇》:“自洛汭延至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所以,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判断,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煤山类型的年代,就是夏代初期。在陶器类型学研究上,认为二里头文化是煤山类型的延续。
单元1(夏商周考古:概况、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的探索)
二里头遗址远景
二里头遗址位置示意图
二 里 头 遗 址 主 要 遗 迹 分 布 图
二里头文化总的特征:
(1)陶器 -器类有炊器(鼎、罐);饮食器(豆、三
足盘);酒器(爵、鬹、斝、觚);容器 (尊、瓮、罍等)。 -大部分有绳纹和篮纹,或云雷纹、兽面纹 等。几乎均为手制。
二里头文化陶器
二里头文化陶器
(2)玉石器 -石器大体似龙山时代,并发现大型精美玉器
(玉琮、圭、璋、钺等)。
偃师二里头遗 址出土的玉戈
偃师二里头遗 址出土的玉璋
偃师二里头遗 址出土的玉刀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钺
驻马店杨庄二里头文化
斝与爵 捏沿罐
东下冯二里头文化遗址远景
东下冯二里头文化
东 下 发冯 掘二 区里 分头 布文 图化 遗 址
-
-
-
996
977
922
共王
懿王
孝王
夷王
厉王
共和
宣王 幽王
922 -900
899 -892
891 -886
885 -878
877 -841
841 -828
827 -782
781 -771
夏商周断代工程
-根据传统文献中的年代和天文历法,推算 绝对年代;
-利用典型遗址和墓葬分期的相对年代,采 集碳14样品测年,经树轮校正;
第二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探索与争鸣
第2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有学者认为,既然二里头文化遗存在 时间和空间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基本吻 合,那么二里头文化非夏文化莫属;也有 学者认为,迄今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中, 还没有找到能直接印证夏朝历史的文字证 据,以二里头文化的考古资料来复原夏朝 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你同意上述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第2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 文献中的夏文化
■ 考古中的夏文化
第2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文献中的夏文化 >夏的建立
帝舜荐禹於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 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 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 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第2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第2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有 鬲 氏 有仍氏 有扈氏
商
九
夷
第2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夏的考古发现 > 偃师二里头文化
夏文化所处的时间范围:约 BC2070 ——BC1600 年。
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 的遗址东西约2.5公里,南 北约1.5公里,面积3.75平 方公里。年代约当公元前 1900—前1600年发现有宫殿 建筑基址、作坊遗址、一般 居住地、窑穴、墓葬等遗迹 和铜、玉、石、陶、骨等遗 物。
尊卑、贵贱 战争状态
第二分册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练习册习题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基础练习
1.大约到夏朝中期之后,“天下为公”的制被“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制所取代。
2.从文献记载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基本特征;从考古发掘看,在时间和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遗存。
3.《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导致后者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原始社会的解体B.私有制的产生
C.国家的建立D.人性的退化
4.《三字经》载:“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材料中的“子”是指( ) A.黄帝B.禹C.启D.孔子
5.目前已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在地域上属于( ) A.黄河上游地区B.黄河中下游地区
C.长江上游地区D.长江中下游地区
6.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工具主要有石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由此可以推测,其主要生产方式是( ) A.采集B.狩猎C.打渔D.农业
7.依据所学知识,列举夏朝已经具备了哪些国家基本特征。
二、拓展练习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组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成果的图片。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
为纪。
——《礼记·礼运》
(1)从材料一中你能汲取哪些隐性信息?
(2)材料一对于认识材料二有何帮助?
(3)通过分析,你如何认识以上两种类型史料之间的关系?
夏朝的历史遗址与考古发现
夏朝的历史遗址与考古发现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夏朝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传说或神话,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通过考古发现,夏朝的存在被确证并得到了更多的认可。本文将介绍夏朝的历史遗址和相关考古发现。
一、夏朝的历史背景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记载的王朝,约距今约四千五百年。根据史书《尚书·夏书》和《史记·夏本纪》,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它的中心地区位于今天的河南、陕西一带。夏朝由于受到《尚书》和《史记》等古代文献的记录,而获得了学术界和历史研究者的关注。
二、夏朝历史遗址的发现
1. 西安殷墟
西安殷墟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考古学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现的一处重要遗址。在这里,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与夏朝相关的文物和建筑结构,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等,这些遗物证实了夏朝的历史真实性。
2. 郑州二里头遗址
郑州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也是夏朝历史遗址的重要发现之一。在这个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祭祀坑、官邸、城墙和
陶器等,这些遗迹与夏朝的历史文化相一致,进一步证实了夏朝的存在。
3. 范家店遗址
范家店遗址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也是夏朝的一个重要发掘点。在这个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等遗物,这些遗址
的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四千年前,与夏朝的历史相符合。
三、夏朝遗址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夏朝历史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夏朝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考古学家在夏朝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和玉
器等文物,这些文物展示了夏朝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水平。此外,还有
一些墓葬和祭祀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夏朝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提供
夏朝的历史纪实古代文献的珍贵资料
夏朝的历史纪实古代文献的珍贵资料夏朝的历史纪实:古代文献的珍贵资料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详细记载的王朝,也是迄今为止尚未有确凿证据证明其存在的朝代。夏朝的历史纪实,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一些珍贵的古代文献资料,帮助我们探索夏朝历史的真实性与重要性。
1. 《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其中的《夏本纪》详细记载了夏朝的历史。虽然《史记》是后人编纂的,但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它是研究夏朝最为重要和权威的文献之一。
2. 甲骨文
甲骨文是夏商周时期的一种古代文字,保存下来的甲骨主要有商代的龟甲和西周初年的兽骨。这些甲骨文内容丰富,包含了大量与夏朝相关的史料和文字记录,可以为研究夏朝提供线索。
3.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竹简的重要文献之一,也是研究夏朝的重要资料之一。该书记载了夏立国、传世、灭亡以及其他各时期的大事记等许多史实,虽然未能直接提供关于夏朝的详尽记载,但为研究夏朝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4. 《逸周书》
《逸周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本与夏朝相关的石器
封面书。该书中有关夏朝的记载较为详尽,涉及其起源、历代君主等
内容。虽然《逸周书》的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作为研究夏朝
的文献之一,它帮助我们了解夏朝的历史背景与重要事件。
5. 考古发现
除了文献资料外,夏朝与历史纪实相关的考古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
重要的线索。例如,夏朝遗址的发掘,出土的文物、陶器等,都为研
究夏朝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实证。这些考古发现帮助我们从物质遗存
夏文化考古发现
夏文化考古发现
一
经过几十年考古工作的辛勤探索,特别是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以来对偃师二
里头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新的发掘和研究,学术界在以下几个重要问题上
已基本取得共识:
1.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一、二、三、四期遗存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2.分布在豫北冀南以河北磁县下七垣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是与夏文化基本同时的先
商文化。
3.以郑州二里岗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岗文化是早商文化,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基本同时
或略有先后,均是早商都邑遗址。郑州商城宫殿区的始建和偃师商城小城的始建可以作为夏、商分界的界标。
以上述论断为依据,比较二里头文化、下七垣文化、二里岗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
看出:作为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豫西晋南一带,作为先商文化的下七垣文化
主要分布于豫北冀南地区,两者以沁河为界,分处东西,虽存在文化交往关系,但面貌基
本不同,是两支各自独立的考古学文化。
作为先商文化的下七垣文化和作为早商文化的二里岗文化,两者虽有一定的内在文化
传承关系,例如均以鬲、甗为主要炊器,反映出基本的生活习俗没有改变。但从总体来看,两者之间的文化构成因素还是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文化分布的地域,二里岗文化已大
大超过了下七垣文化分布的范围,覆盖了包括下七垣文化、二里头文化在内的更为广大的
区域,两者应是存在文化蝉联关系的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至于作为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和作为早商文化的二里岗文化之间,多处地点包括郑州
商城宫殿区在内,均发现了两者在层位上的地层叠压关系,表明两者在时间上一早一晚,
紧相衔接。在文化内涵上,二里岗早商文化确也从二里头夏文化接收了诸如铸铜、琢玉技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 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帝舜荐禹於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禹於 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济 ② 青铜时代、青铜器。
有扈氏
有 鬲 氏
有仍氏
商
九夷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 研究方法
如何研究夏文化的历史?
释读文献 复原 合理推理 理论 考古 文献与考古的对照印证 ……
文献选读,反应了哪些历史信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为大同。”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帝禹立……而后举益,任之政。……及禹崩,虽 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於是启遂即 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问题:材料反应了哪些历史信息?
夏后氏百官。 ——《礼记·明堂位》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将战,作甘誓, 乃召六卿申之。启曰: “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 :有扈氏威侮五行,……今予维共行天之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