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参考答案)
本文档提供一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包含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1. 下面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天台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B. 今天的天气非常的好。
C. 爷爷是我心目中最敬爱的人。
D. 这朵花香味非常的浓郁。
答案:B. 今天的天气非常的好。
2. "红楼梦"一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是由谁所著的?
A. 曹雪芹
B. 施耐庵
C. 罗贯中
D. 鲁迅
答案:A. 曹雪芹
3. 下面哪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话不经大脑”?
A. 掩耳盗铃
B. 不胫而走
C. 自相矛盾
D. 无独有偶
答案:C. 自相矛盾
第二部分:填空题
1.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的“黄河”是指()。
答案:黄河
2. 有一天,小明在河边捡到一个()。
答案:石头
3. 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喜欢使用()来与朋友保持联系。
答案:手机
第三部分:简答题
1. 描述一下《红楼梦》的主要情节。
答案:《红楼梦》主要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故事,以及对封建社会的各种描写。
2. 请简要说明什么是诗歌?
答案:诗歌是一种运用特定的音韵格律来表达情感、描绘景物和抒发思想的文学形式。
第四部分:作文题
请根据以下提示,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短文。
提示: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环境污染现象
- 个人应如何参与环境保护
答案:(待学生作答)
以上是一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希望对您有帮助。
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25分)1. 答案:D解析:根据原文第三段“尽管如此,这种尝试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可知作者对这种尝试持保留态度。
2. 答案:C解析:根据原文第二段“这些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往往较为新颖,但内容却相对简单”,可知C选项符合原文描述。
3. 答案:B解析:根据原文第四段“这种小说常常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想象力吸引读者”,可知B选项正确。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4. 答案:(1)D(2)A解析:根据原文“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可知,D选项正确;根据原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知,A选项正确。
5. 答案:(1)C(2)B解析:根据原文“文章以‘梦’为线索,通过梦境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可知C选项正确;根据原文“诗中通过‘望岳’、‘归隐’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可知B选项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6. 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选项A符合语境。
7. 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选项C符合语法规则。
8. 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选项D符合修辞手法。
四、作文(共60分)题目:青春,我们共同书写答案: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在这个阶段,我们拥有无尽的梦想、激情和活力。
正是这些特质,让我们在青春的道路上,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青春,是我们共同书写的历史。
从校园生活到社会实践,我们携手前行,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瞬间。
在学习中,我们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在活动中,我们团结协作、共同成长。
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青春,是我们奋斗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我们挥洒汗水,追求卓越。
无论是学业、事业,还是兴趣爱好,我们都在努力拼搏,追求更高的目标。
正是这种拼搏精神,让我们在青春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成就非凡。
青春,是我们感悟人生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探索生活的真谛。
我们懂得了珍惜、懂得了付出,懂得了感恩。
这些感悟,让我们在青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成熟。
新高考模拟试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下关于鲁迅先生的作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呐喊》中的《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诞生。
B. 《彷徨》中的《祝福》描绘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
C. 《故事新编》中的《阿Q正传》是对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小人物的刻画。
D. 《野草》中的《风筝》是一篇散文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答案:C二、古诗文阅读(共30分)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陈情表》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氏又重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氏又重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语文试卷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畸形病态悲从中来B. 恣意妄为诲人不倦C. 精卫填海惊涛骇浪D. 碌碌无为喜出望外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B.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已经普及到家家户户。
C. 他工作认真,学习刻苦,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D. 在这次比赛中,他跑得最快,跳得最高。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原句相同的一项是()A. ①以其无有,故谋不必周。
②吾从而师之。
B. ①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C.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D.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吾从而师之。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原句相同的一项是()A. ①公与之乘。
②乘彼垝垣。
B. ①五人者,盖当世之豪杰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南冥者,天池也。
D. ①君既若来,吾今且往。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法与原句相同的一项是()A.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而致千里。
B.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是以君子不齿。
C. ①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D.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性与原句相同的一项是()A. ①吾从而师之。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吾欲之南海,何如?C.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吾从而师之。
D. ①君既若来,吾今且往。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语法功能与原句相同的一项是()A.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吾欲之南海,何如?B. ①吾从而师之。
②吾从而师之。
C.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D. ①君既若来,吾今且往。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原句相同的一项是()A.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024年成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2024年成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下列哪个词语的读音是正确的?A. 惬(qiè)意B. 庸(yōng)俗C. 黯(àn)淡D. 以上都是(答案)二、下列哪个句子中没有错别字?A. 他总是默默无闻地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B. 这个地方的风景真是美不盛收。
C. 他的演讲深入浅出,让人受益非浅。
D. 她总是以身作责,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答案)三、下列哪个选项中的成语使用是恰当的?A. 他在比赛中表现突出,真是个首屈一指的人才。
B. 他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真是个畏首畏尾的人。
C. 他说话总是含糊其辞,让人听不懂。
D. 以上都是。
(答案)四、下列哪个选项中的诗句是描写秋天的?A.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答案)C.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五、下列哪个选项中的文学常识是正确的?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是清代作家。
B. 《水浒传》中的林冲是“智取生辰纲”的主要人物之一。
C. 《西游记》中的唐僧原名玄奘,是唐朝的高僧。
D. 以上都是。
(答案)六、下列哪个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是正确的?A. “你干什么,”他问道:“为什么这么做?”B. “你干什么”?他问道,“为什么这么做”。
C. “你干什么?”他问道,“为什么这么做?”(答案)D. “你干什么?他问道:为什么这么做?”七、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句子没有语病?A. 经过老师的讲解,使他明白了这个道理。
B. 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平时的努力。
C. 他的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D. 我们要尽量避免不犯错误。
(答案)八、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句子是比喻句?A. 他长得像他的父亲。
B. 他的心情像天空一样晴朗。
C. 他是一只勇敢的狮子。
(答案)D. 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烁。
高三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踉跄(liàng qiàng)恍若(huǎng ruò)纵横捭阖(zòng héng bǎi hé)B. 瞠目(chēng mù)祛魅(qū mèi)水乳交融(shuǐ rǔ jiōn róng)C. 蔑视(miè shì)畸形(jī xíng)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D. 潜移默化(qián yí mò huà)蹉跎岁月(cuō tuó suì yuè)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研究方法既严谨又具有创新精神,因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B. 由于近年来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空气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C.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D.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课间休息时,同学们纷纷围在黑板前,讨论着这次数学竞赛的题目。
B. 她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破解了那道复杂的密码。
C.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得街道上积水严重,交通几乎瘫痪。
D. 在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在闲暇之余,挥毫泼墨,吟诗作赋。
4.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在商海中乘风破浪,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B. 她对这个问题考虑得非常周全,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C.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可以说是满堂喝彩。
D. 在这次比赛中,他凭借自己的实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冠军。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虚拟现实(VR)技术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体验。
VR 技术通过创建逼真的虚拟环境,让用户沉浸其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娱乐领域来看,VR 游戏为玩家带来了全新的游戏体验。
玩家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尽情探索、冒险,感受前所未有的刺激和乐趣。
此外,VR 电影也在逐渐兴起,观众可以坐在家中,通过VR 设备欣赏到仿佛置身于电影院的视听效果。
在教育领域,VR 技术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学生可以通过VR 技术参观历史遗迹、探索自然景观,更加直观地学习知识。
同时,VR 技术还可以用于职业培训,让学员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模拟操作,提高技能水平。
然而,VR 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VR 设备的价格较高,限制了其普及程度。
另一方面,目前的VR 技术在画面质量、交互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材料二:人工智能(AI)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对各个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医疗领域,AI 技术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
通过对大量医疗数据的分析,AI 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疾病特征,为医生提供诊断建议。
此外,AI 技术还可以用于医疗影像分析、药物研发等方面。
在交通领域,AI 技术可以实现智能交通管理。
通过对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测和分析,AI 系统可以优化交通信号控制,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同时,AI 技术还可以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大的便利和安全。
但是,AI 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担忧。
例如,AI 技术可能会导致部分工作岗位的消失,引发就业问题。
此外,AI 技术的安全性也备受关注,一旦AI 系统被黑客攻击,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VR 技术和AI 技术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高考仿真模拟试卷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1. 【答案】D解析: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文章中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教育观念,来强调教育应该与时俱进。
选项D正确地概括了这一手法。
2. 【答案】C解析:根据文章内容,作者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手法,阐述了创新思维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选项C正确地概括了论证方法。
3. 【答案】B解析:文章中提到,创新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实践。
选项B正确地概括了创新思维的特点。
4. 【答案】A解析:文章最后一段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
选项A正确地概括了文章的主旨。
5. 【答案】C解析:文章中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部门应该加强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选项C正确地概括了教育部门应该采取的措施。
二、古诗文阅读(34分)1. 【答案】A解析: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选项A正确地概括了诗句的主题。
2. 【答案】D解析:根据诗句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
选项D正确地概括了表现手法。
3. 【答案】B解析:通过对诗句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诗人通过对比描写,表达了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感慨。
选项B正确地概括了诗句的主题。
4. 【答案】C解析:根据诗句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选项C正确地概括了诗句的主题。
5. 【答案】D解析: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人生比喻为一场梦境。
选项D正确地概括了表现手法。
三、文言文阅读(34分)1. 【答案】C解析:通过对文段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知音难求的感慨。
选项C正确地概括了文段的主题。
2. 【答案】B解析:根据文段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排比手法,强调了知音的重要性。
2024年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及答案

③人类并没有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在大千世界中,还有广阔的区域存在疑惑,在大量的空间留下未知,所有的空白地带为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在名目繁多的植物界,其实不乏暴戾乖张的种类,那些平淡无奇的植物,一旦争斗起来,惊心动魄,毫不手软。相互撕咬的根系藤蔓,纠缠不休,你死我活,植物争斗的凶猛程度,丝毫不比血腥的动物逊色。从枝繁叶茂的热带雨林,到寒凉清瘦的高原植物,随处都有明争暗斗的对头冤家。它们为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多吸收一些阳光雨露,不断挤兑,反复较量。那些性格野蛮的物种,到了生死存亡关头,会不择手段,排除异己,大有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的德性。强者一旦占据绝对优势,就会摇旗呐喊,乘胜追击,继续对弱者展开围追堵截,折腾厮杀,直至彻底清剿为止。
④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物种最为丰富的乐园,同时也是植物竞争最激烈的决斗场。它们为了获得成长的权利,拼命争抢阳光,尤其是伏于地面的植物,只能从枝叶的罅隙中,获取一丁点儿微弱的阳光。面黄肌瘦地挣扎在地面,它们心有不甘,翘首仰望,苦苦等待破土而出的时机。当一棵衰朽的古树轰然倒地,百年一遇的时机终于来临。就在阳光洒满大地的那一刻,如同听到起跑线上的枪声,一场新的生存秩序重新建立,所有蓄势待发的竞争对手,重返赛场。它们裸露隆起的肌腱,迈开腿脚,当仁不让,迎头冲刺。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贪婪地吸吮阳光雨水,用强攻的方式,抢占空间,为种群的后代繁育创造条件。
(三)(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⑤在庞杂的植物界,无论木本、草本,还是藤本,它们在适者生存的环境中不断演化,笑傲江湖,暗中练就一招制胜的独家秘籍。那株沐浴在朝露中的龟背竹,正努力生长着碧绿的叶子,尽情吸收金色的阳光。在它旁边晃荡的藤蔓,看上去稚嫩纤瘦,如同邻家小女,看不出有任何企图和危害。春深时节,青藤伸出粉嫩的胳膊,朝龟背竹亲切地挥手。它说:大哥别只顾着自己往上蹿,让小妹也有攀缘而上的机会呀。挺拔的龟背竹不知藤蔓的真实心思,对楚楚动人的芳邻,毫无提防,一不小心就被迫不及待的藤儿搂住了脖子。藤儿借着晨雾的滋润,死死缠住了龟背竹。这种搂抱,看上去像是生死相随,托付终身;实际上这是一个美丽的陷阱,攀附成功的藤蔓,迅速勒紧大哥的腰身,踩着它的肩膀,缠绕而上,很快便成功登顶。接着,疯长上蹿的藤蔓又纷披而下,一展英姿。龟背竹原以为这是一次激情搂抱,谁知变成了致命缠绕,很快龟背竹就枝叶萎缩,眼睁睁窒息在青藤的臂弯里。它后悔当初心太软,不小心招惹了灭顶之灾。
2022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2022语文高考模拟试题一、阅读理解(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故乡的云》故乡的云,总是那么轻盈,那么洁白。
它们在蓝天上自由地飘荡,就像我童年的梦。
每当我抬头望向天空,那些云朵就会勾起我深深的思念。
它们似乎在告诉我,无论我走到哪里,故乡的云都会陪伴着我。
1. 文章中“故乡的云”象征着什么?(4分)2. 作者通过“故乡的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3. 文章中提到的“童年的梦”具体指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5分)4. 作者为什么说“无论我走到哪里,故乡的云都会陪伴着我”?(5分)(二)古诗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5-8题。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请简述其生平。
(5分)6. 请解释“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字。
(5分)7.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8. 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效果。
(5分)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9. 请解释“政通人和”的意思。
(5分)10. 范仲淹在文中提到“增其旧制”,这里的“旧制”指的是什么?(5分)11. 范仲淹为什么要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岳阳楼上?(5分)12. 请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岳阳楼记》的价值。
(5分)三、作文(共40分)题目:《我眼中的家乡》要求:1. 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描述你眼中的家乡。
2. 字数不少于800字。
3. 可以结合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生活习俗等方面进行描述。
4. 表达真情实感,避免空洞的赞美或批评。
参考答案:一、阅读理解1. “故乡的云”象征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记忆的怀念。
2. 作者通过“故乡的云”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题目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一个晴朗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林间小径上。
小明和小红约好一起去森林探险。
他们带上背包,满怀期待地踏上了这片未知的土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遐想(xiá xiǎng)沉思(chén sī)B. 翠绿(cuì lǜ)落叶(luò yè)C. 荒凉(huāng liáng)荒谬(huāng miù)D. 悠闲(yōu xián)纷扰(fēn rǎo)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那一片片翠绿的树叶,仿佛是林中精灵的衣裳。
B. 他看着那美丽的风景,心中充满了感慨。
C. 森林里的生物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
D. 经过一天的劳累,小明和小红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把大地烤得滚烫。
B. 她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
C. 那条小溪的水清澈见底,宛如一面明镜。
D. 他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同学们都听得如痴如醉。
4. 下列词语中,与“探险”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A. 探寻B. 探查C. 探讨D. 探视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那朵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B. 那条小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C. 那片树林在夜幕的笼罩下显得格外幽静。
D. 那只小鸟在树枝上欢快地歌唱。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6. 简述小明和小红在森林探险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7.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未知的土地”这一词语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 造化:________② 遐想:________【小题2】(5分)翻译下列句子。
① 造化者,天地之父母,而吾与之气,吾之体,吾之命,亦吾之性也。
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高考模拟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三篇,4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本题15分)在当代社会,个体与社群的关系日益复杂。
社交媒体的兴起让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既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也可能成为侵犯隐私和传播虚假信息的工具。
1. 解释社交媒体改变交流方式的具体表现。
(3分)2. 分析社交媒体在个人生活中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4分)3. 讨论社交媒体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4分)4.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社交媒体的看法。
(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本题15分)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它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经济不平等的加剧等。
5. 描述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3分)6. 论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4分)7. 分析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4分)8.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
(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本题15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商业开发和城市化的推进,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遗址和传统习俗面临消失的危机。
9. 分析文化遗产面临的主要威胁。
(3分)10. 讨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4分)11. 提出几条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4分)12.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看法。
(4分)二、文言文阅读(共两篇,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原文,完成16-21题。
(本题20分)(详细的文言文篇章及题目设置)(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原文,完成22-27题。
(本题20分)(详细的文言文篇章及题目设置)三、作文(60分)题目:面对未知的勇气要求:1.自选文体,自定立意。
2.不少于800字。
3.需要有清晰的主题和合理的结构。
2024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4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024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订正、汲取教训、锲而不舍、撒手锏B. 修茸、一筹莫展、越俎代庖、狙击手C. 针砭、明察秋毫、咎由自取、口头禅D. 矍铄、言简意赅、气冲霄汉、洗脚婢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我们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时代环境。
B.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环境恶化导致生物灭绝,人类要善待大自然。
C. 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人民的意见,以确保“禁烟令”的顺利实施。
D. 即使生活再艰辛,我也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因为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科学家。
3、下列作品中,属于鲁迅小说集《呐喊》的是:()A. 《孔乙己》B. 《背影》C. 《荷塘月色》D.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未几,夫恬上前,问所欲言。
王曰:“吾欲言南尚可斗太守恶其无状。
”恬曰:“前日恬罪甚重,郎中令劳赐如令,是恬与并得罪。
”夫恬曰:“死未晚也。
”恬闻天下之至苦也莫苦于狱吏而吏道也莫患于无文而止在促捕之众也幸而道不携犹破折锐首而折左股而话之犹无所羞而夫恬为上相与为朝廷之法而以贾竖受货为资而挛拘牵张于辞语者恶独安?窃见郡县之吏徒以阿坐为毕能郡之大者也吏安得不悉虎狼还以道为尚父且父之不德而咎若曹罪乃大矣陷乃公独痴牧羊而道苦索则何?”恬不为理,引首以塞其气。
相与营当引太守舍,驾不能过半涂,良市卒正言于从者曰:“可与杀牛茵茵也。
”而恬得兵甚备,因恬请曰:“窃闻恬为人臣,佞而无骨,畏强怀弱,以货自免。
骄君甚则贵而求逆,暴君甚则利而求逆。
恬不知为死计,而尚与贾竖受货。
”恬得死诚节矣!4、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前日/恬罪甚重B. 贾竖/受货为资/而挛拘牵张于辞语者/恶独安C. 引首以塞/其气D. 可与杀牛茵茵也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夫恬认为自己的罪行很重,所以觉得自己应该被处死。
2024高考模拟试题语文

2024高考模拟试题语文2024年高考模拟试题语文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祈祷(q í) 譬如(pì) 模子(mó) 情不自禁(jìn) B. 籼米(shān) 曝光(bào) 刹车(shā) 毁家纾难(shū) C. 粳米(gěng) 载体(zài) 落色(shǎi) 卷帙浩繁(zhì) D. 应届(yīng) 泡桐(pāo) 劲旅(jìng) 豁然开朗(huò)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2012年5月1日施行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违法行为处罚办法》明确规定,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将按法定权限责令改正。
B. 我们一定要对领导机关的某些干部的错误及时进行批评,促使这些干部警醒。
C. “闺女,你吃的什么牌的保健品?”看到平时身体虚弱的妈妈变得红光满面,归国创业的小张兴奋地向妈妈打听起秘诀。
妈妈笑着亮出一瓶深绿色的小瓶:“哪儿有什么秘诀,还不是多亏了你们年轻人新潮的‘洋’保健品!” D. 当林肯从小学步入学堂时,由于家境贫寒,同学们都欺负他嘲笑他衣服穿得破旧,身体长得不够营养,最让老师和同学瞧不起的是林肯的母亲是个社会上名声不好的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娱乐性药物游戏”对人的诱惑极大,不少人都沉迷于网游,工作、学习、甚至休息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年轻人,不可自毁前程而不顾。
B. 初春的校园,舍旁桃花盛开,锦绣迷人,同学们也像桃花一样绽开了笑脸,用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拧开了一瓶瓶奶味香水,寻找着春天的感觉。
C. 从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到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从东坡先生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到毛主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不由得经不住涌起一股激情——让历史的钟声穿越时空,激励我们奋进。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寡言(yǎn)雅俗共赏(yǎ)B. 恣意妄为(zì)豁然开朗(huò)C. 遥不可及(jí)美轮美奂(huán)D. 炽热如火(chì)碧波荡漾(dàng)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B.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也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C. 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D. 他的论文在学术会议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被认为是一篇有价值的作品。
3.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堪称楷模。
B. 这个方案太复杂了,难以实施。
C. 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级的骄傲。
D. 他的想法过于简单,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
4.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的成绩一直在班级中名列前茅。
变换后:他的成绩在班级中一直名列前茅。
B. 原句: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变换后: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发扬。
C. 原句: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
变换后:我最喜欢的这本书。
D. 原句:他不仅成绩优秀,而且乐于助人。
变换后:他成绩优秀,而且乐于助人。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走进教室,发现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学习。
(逗号)B. 我喜欢读《红楼梦》,尤其喜欢林黛玉这个角色。
(顿号)C. 这本书里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让人百读不厌。
(分号)D. 他的发言非常精彩,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
(冒号)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甲】在一个宁静的小山村,有一位名叫小明的男孩。
他从小失去了双亲,由奶奶抚养长大。
尽管生活艰辛,小明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他热爱学习,成绩优异,是村里的骄傲。
一天,小明听说城里有一所著名的中学,决定去那里求学。
高三语文高考各地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座美丽的古城,那里的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古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起那个宁静的年代。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安居乐业(ān jū lè yè)B. 科技飞速(kē jì fēi shù)C. 逐渐减少(zhú jiàn jiàn shǎo)D. 怀念过去(huái niàn guò qù)2. 下列句子中,语病最严重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古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
B.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起那个宁静的年代。
C. 古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这是科技飞速发展的结果。
D.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这是古城失去宁静的原因。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座美丽的古城。
B. 那里的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C.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古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
D. 人们开始怀念起那个宁静的年代。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2分)4.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
5. 请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乙】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6. 下列句子中,对诗句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A. “白日依山尽”中的“依山尽”意味着太阳落山时,太阳的余晖映照在山巅。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乙卷)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乙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重大举措,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美丽中国"在农村的实施和体现。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乡村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推动点,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归宿,是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在农村的体现和实施,体现了深刻的生态内涵。
从内容上来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渗透到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而美丽乡村建设则着眼于整体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从发展秩序来看,二者都是要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GDP 至上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转到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摘编自柳兰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材料二: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在这春风激荡的美好季节,我们相聚在美丽黔西南,共同拉开第五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序幕。
我们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法则,借力一年一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加强生态保护,深挖民族特色,有效地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山地旅游发展。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作者:郭琳瑛欧红蔡茹平朱银燕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24年第05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古代农业社会,农业生产与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雨旸时若,就会获得丰收,气象异常则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导致饥荒,这本属自然规律。
但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自然现象就被看作天意的表达方式,“天垂象,见吉凶”(《周易·系辞上》)表达的正是此意。
《洪范》谈到国君的恶行会伴随自然界的异常现象,而《月令》则规约国君和国民每个月的行为,以求得与天地万物的和谐。
汉代董仲舒在此基础上,最早提出“天人合一”并对之进行理论阐释。
他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提出了天人同类合一的思想,把构成天的基本要素归结为天、地、阴、阳、金、木、土、水、火和人等十端,十端当中,人与天、地共同构成万物之本。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论证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同类相感。
“天人感应”作为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方式,可视作古代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思想根源。
汉代以后到唐代,中国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分裂时期,其间佛教传入,魏晋时期道教获得很大发展,但是儒学进展不大。
到了宋代,随着新儒家兴起,他们在继承孔孟之道的基础上,接受佛教和道教的宇宙论,进一步发扬了与“天人合一”有关的理论。
张载是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学者,“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他提出万物一体,较董仲舒把人从万物中挑选出来、与天地并列相比,就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而言,是很大的进步。
宋代程颢十分称许张载揭示的“万物一体”,认为这正是“仁”的主要特征。
儒家的天人合一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调谐,不过这种调谐更加强调人的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的统一,这一观念落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必然要求以人类的整体生存为目的,而不仅顾及局部的和眼前的利益,从而指向和谐的人地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语文高考模拟试题(第一部分)第I卷(45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红色的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思忖(cǔn) 摒(bìn)除瞠(chēng)目结舌B.毗(bǐ)邻痉(jìng)挛大吹大擂(léi)C.重创(chuāng) 渐(jiān)染北门锁钥(yuè) D.炽(chì)热龟(jūn)裂韦(wěi)编三绝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防碍一如继往怨天忧人同病相怜B.申辩无与伦比乌烟瘴气炉火纯青C.舶来品姗姗来迟箭拔弩张合盘托出D.厮杀含贻弄孙不尽情理急不可耐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他一腔怒火无从______,他不知该恨那些真正的毒品犯,还是美国的法律,或者是他自己。
②别看敌人设下了封锁线,但沂蒙山区这么大,五万多敌人分成十路拉网,网上的洞眼也就多了。
我们从敌人的________ 冲出去,突围反扫荡一定能成功。
③尽管已近半百,但长期坚持锻炼,她的________保持得很好,从后面看,还真像是二十几岁的姑娘。
A.爆发结合部体型B.爆发接合部体形C.暴发结合部体形D.暴发接合部体型4.下列各句中,红色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她洗过脸,对着镜子重新在脸上敷粉,镜子里的女人依然唇红齿白,但眼角眉梢已经给人以明日黄花之感。
B.沉寂的文坛开始活跃,僵冻的大地万物复苏。
文坛上百花齐放的盛景已经屈指可数。
C.对照原片,你会发现新拍片有很大的局限性,演员的表演也差强人意。
D.他们根据那位青年提供的线索,先找到张某,要他供出酒是从哪儿贩来的,再缘木求鱼,终于找到了制造假酒的黑窝。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们要贴近受众去进行播讲,要像在家里和自己的亲人、朋友交谈一样,切忌不可以有凛然不可侵犯的装出来的声威,我们不是坐在衙门里升堂的老爷……B.一个人如果在6岁之前还没有享受到幸福,那他这一辈子恐怕就无法享受到幸福了。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荒唐,但仔细品味一下,也不是没有道理。
C.不久前我到南京采访,垂询接待我的人,得到的答复是先生健康并且在学术上仍很活跃。
D.可是,郑其带来的消息无疑像在处里投下一颗重磅炸弹,而且整个政治部都像传染了股票病,人心方寸大乱。
6.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衔接恰当的一项是①鸟和花虽有连带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有杜鹃确是两者同名,最为难得。
①住宅的寒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
A.①然而花有花名,鸟有鸟名,几乎没有一个是雷同的②黯淡的墙壁,破旧的家具B.①然而鸟有鸟名,花有花名,几乎没有一个是雷同的②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C.①然而花有花名,鸟有鸟名,几乎没有一个是雷同的②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D.①然而鸟有鸟名,花有花名,几乎没有一个是雷同的②黯淡的墙壁,破旧的家具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一ll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
乃之荆州依刘表。
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
太祖辟为丞相椽,赐爵关内侯。
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
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
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
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
”后迁军谋祭酒。
魏国既建,拜侍中。
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
”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
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
用相比较,不误一道。
其强记默识如此。
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
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
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
(《三国志·王粲传》)7.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
除,任命。
B.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
规,规劝。
C.下车即缮其甲卒缮:整治。
D.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典,掌管。
8.下列各句中红色的词语,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B.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C.以西京扰乱,皆不就D.博物多识,问无不对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充的省略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西京扰乱,(王粲)皆不就。
B.太祖辟(王粲)为丞相椽,赐爵关内侯。
C.(太祖)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
D.棋者不信,(王粲)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王粲“有异才”的一项是:①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②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③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④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
⑤用相比较,不误一道。
其强记默识如此。
⑥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王粲才华出众,但他幼小的时候,身体羸弱,貌不惊人,因而当初没有得到刘表及其宾客的重视。
B.王粲认为袁绍刘表二人并非没有大志,但都不善于用人,不能使天下英雄豪杰诚心归附,所以难成大事。
C.王粲曾在后汉、刘蜀、曹魏三处任官就职,精于吏治,明了天下时事,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D.王粲博闻强识,文才出众,即使所写急就之章,别人也认为如宿儒所作,他的作品传世的至少有六十篇。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中,两个兄弟民族的和解,不能说不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而王昭君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角色。
当然,汉元帝的政府不会把它的全部匈奴使命交给这个年轻的、没有实际政治经验的姑娘,他们知道,在这个姑娘后面,还有一条万里长城。
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昭君出塞是汉王朝用真人真事表演的一出滑稽剧,以此作为战争中的插曲。
应该指出,昭君出塞这件事,对于汉王朝来说,是一个政策的转变,即从战争政策回到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一种陈旧的过时的民族政策,但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却是维护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的办法。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维持民族友好关系,主要地是通过两种办法,或者是质之以盟誓,或者是申之以婚姻,后者就是和亲。
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主要的是和亲政策,只有在这种政策不能发生效果的时候,才采取战争政策。
因此,他们对昭君出塞是非常重视的。
史载汉元帝为了纪念这次和亲而改元竟宁,就是最好的证明。
事实的发展是符合于汉王朝的期望的,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奴之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
一直到王莽执政时期,由于王莽的政府推行一种分化匈奴人的政策,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才受到损害。
五十年的和平,在历史上不是一件小事,而这五十年的和平是与昭君出塞有密切关系的。
当然这种和平的出现,不完全是王昭君个人的作用。
作为一个个人,不论她生得如何美貌,也不论她具有多大的政治才能,都不能转移作为一个部落联盟的匈奴统治集团的政治方向,至多只能从匈奴单于获得对她个人的宠爱和信任。
西汉初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西汉初,尽管汉王朝不断地与匈奴单于和亲,但并没有因此而免于匈奴部落贵族的侵袭,只是没有使这种侵袭发展成为真正的战争而已。
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恢复,是中国历史发展到公元前一世纪所形成的客观形势的必然趋势。
当时的客观形势是:一方面匈奴已经由于部落贵族之间的分裂而趋于衰落;另一方面,汉王朝也进入了它的全盛时代的末期。
在这种形势下,双方都无力发动侵略对方的战争,特别是双方的人民,都迫切地想望和平。
甚至一部分匈奴贵族也由于内部矛盾的尖锐化而感到必须与汉王朝和解才能稳定自己在匈奴中的统治地位。
匈奴呼韩邪单于之决定款塞入朝,和汉王朝恢复友好关系,就是接受以匈奴贵族左伊秩訾王为首的主和派的意见。
和平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不能就得出班固所说的“和亲无益”的结论。
不可想象,假如当时的汉王朝拒绝与匈奴和亲,单靠历史的必然性,就可以自动地发展出五十年的和平。
史实证明,在昭君出塞前,这种形势是存在的,但并没有因此而导致和平,甚至在呼韩邪单于两度入朝以后,汉王朝还不得不在它的西北边境线上保持相当的军事戒备。
和亲以后,情形就不同了。
史载汉元帝以王昭君赐呼韩邪单于,单于欢喜。
“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之民。
”虽然汉王朝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但从此以后,双方都从思想上撤消了仇恨的堡垒。
燃烧了一个世纪的烽火熄灭了。
出现在西北边境线上的是和平居民的炊烟。
12.关于“和亲政策”的评述,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A.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和亲政策是比战争政策好得多的、在发展民族关系方面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
B.关于“和亲政策”,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评价。
它在封建社会是维护民族友好关系的最好的办法。
C.汉王朝政府不可能把和平的希望寄托给并没有政治经验的出塞者,因此“和亲政策”不过是战争政策的前奏曲。
D.匈奴单于可以给和亲者以个人的宠爱和信任,但决不会因此就转移统治集团的政治方向,因此“和亲无益”是无庸置疑的。
13.昭君出塞前后,“民族关系”得到改善,关于其历史条件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汉和匈奴两边的人民饱经战争痛苦,认识到汉初几次和亲的成功经验,有了和平的强烈愿望。
B.汉和匈奴王朝都在政治上失去了强势状态,双方都已无力发动战争。
C.汉和匈奴的统治者都有与对方和平相处从而获得时间化解内部矛盾、巩固自己统治的需要。
D.汉和匈奴双方都在边境上保持了相当的军事戒备,相持不下。
14.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说,错误的一项是:A.“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是汉王朝的民族政策由战争政策改为和亲政策的重要标志。
B.“昭君出塞”的成功除了当时具备了民族和解的历史条件外,还因为在她后面有一条万里长城。
C.“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奴之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有力的证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作用。
D.“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如果不是因为王莽的反对和破坏,其历史作用无疑会更大。
15.下列关于本文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史载汉元帝为纪念昭君和亲,改元“竟宁”,而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阙氏,这说明汉和匈奴双方都重视昭君出塞,都有和平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