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域文化3

合集下载

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安徽省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省份,素有“徽州”之称,地处长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安徽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

这些文化瑰宝包括徽派建筑、徽州木版年画、徽州山水画、徽剧、皖南木偶戏等,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文化个性。

在当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创新这些地域优秀文化,已成为安徽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安徽地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希望能为安徽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些启示。

一、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的现状安徽地域独特的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但在现代社会,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文化空间受到挤压和侵蚀;外来文化冲击,导致地方文化逐渐式微;文化市场化经营,导致一些传统文化艺术变味商业化。

所有这些问题都给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较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强,很多传统文化技艺在年长者的传承下逐渐流失。

在社会转型时期,许多年轻人更加追逐先进和新鲜的事物,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了解愿望,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当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下降。

安徽地域优秀文化在新媒体、电子娱乐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下,逐渐失去话语权,传统文化艺术也在市场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地位。

这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浮躁的消费心态有关。

传统文化需要时间沉淀、学习和传承,但是当代人们却都过于浮躁,追求快速的享受,而非慢慢的品味和学习。

安徽地域优秀文化的传承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二、传承与创新的路径在面对这些问题的如何传承和创新安徽地域优秀文化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传承必然要紧随时代的脚步,创新则要有意识地延续优秀的传统元素。

传承和创新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

在文化传承上,我们需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工作。

基于安徽地域文化的动漫衍生产品设计

基于安徽地域文化的动漫衍生产品设计

基于安徽地域文化的动漫衍生产品设计一、安徽地域文化概述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地处长江下游,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省之一。

安徽省地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安徽就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历史文化上有许多名人名事。

安徽的地域文化以黄山文化、徽派文化、徽州文化、皖南文化等为代表,这些文化丰富多彩,成为安徽省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

1. 传承地域文化基于安徽地域文化的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可以将安徽的地域文化融入到动漫作品中,通过动漫作品向更多的人群传播安徽地域文化,进而实现安徽地域文化的传承。

2. 增强地方特色动漫作品通常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通过基于安徽地域文化的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可以增强作品的地方特色,从而更好地展现安徽的独特魅力。

3. 促进地方经济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商品开发和销售,通过基于安徽地域文化的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可以促进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1. 动漫形象设计基于安徽地域文化的动漫形象设计,可以将安徽的地域风物、民俗风情等元素融入到形象设计中,打造出具有鲜明安徽特色的动漫形象。

可以设计一组以徽派建筑为背景的动漫形象,通过呈现徽派建筑特有的风格、纹样、颜色等元素,展示出徽派文化的魅力。

又如可以设计一组以黄山为背景的动漫形象,通过描绘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等景观,展现出黄山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动漫周边产品设计基于安徽地域文化的动漫周边产品设计,可以设计各种衍生产品,如手办、文具、服饰、玩偶、饰品等。

通过周边产品的设计,可以将安徽地域文化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产品中,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

可以设计一款以徽派建筑为主题的手办,通过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展现出徽派文化的魅力。

又如可以设计一款以黄山为主题的文具系列,通过运用黄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赋予文具更多的艺术美感。

3. 动漫衍生IP开发基于安徽地域文化的动漫衍生IP开发,可以通过开发动漫相关的游戏、动画、影视剧等形式,将安徽地域文化的元素融入到作品中,以此来拓展动漫IP的市场影响力。

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从自然地理环境说,安徽地区位于华东的西北部,兼跨长江、淮河流域,平原、丘陵、山地俱全,河流、湖泊交错其中。

全省共分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山地、皖中平原、皖南低山丘陵五大自然区。

在这些自然区中,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其中差别最大的,则是淮北与皖中、皖南等地。

就自然地理说,淮北一带,千里平川,一望无际,多为旱地,盛产小麦、杂粮;皖西、皖中、皖南一带,地形复杂,有丘陵、平原、山地、河湖,多水田,以产水稻为主。

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和物产的差别,给当地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人文地理方面说,安徽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淮北、淮南等地属楚文化流行范围,皖南等地属吴文化范围,这些也给当时当地的民俗以影响,这些民俗也成为楚、吴文化的组成部分。

至今安徽地区的民俗活动某些方面还保留了楚、吴文化(民俗)的遗风,如尚红色、崇鬼、拜虎以及少数男性的纹身(在手臂及胸部刺彩色龙形及字迹)等。

由于安徽地跨长江和淮河,地区的差异和交通状况的不同,所以南北民俗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淮北多为中原官话;口味咸中带辣,汤汁口重色浓,惯用香菜佐味和配色;“席上无酒不进餐”,喝酒猜拳行令,择筷打杠习以成风。

因地近黄淮,灾害频繁,住居简朴,衣着朴素(老人爱穿黑、白、蓝三色),民风剽悍,“即使走险,也群起响应”,因而多出英雄人物,诚如梁启超所说:“淮河流域,阳开阴合,为我国数千年来政治史的中心,其代产英雄,龙跳虎卧,为吾国数千年人物史的代表。

”而江淮地区,多为江淮官话;传统膳用沿江菜系(扬州菜),口味偏甜主鲜;但自清末“两湖”等移民的到来,既形成许多“方言岛”,又造成辣味东移现象,未冲击地区仍然是“晨行茶肆,食喜鲜甜”(如天长等地);民风淳厚,言必包公余公(宋包拯、元余阙);逢年过节,生老嫁娶,待客择居,更是古今参半,各取所需。

处于万山丛中的皖南山区,交通不便,方言支派较多,仅徽州一地而言,虽多说徽州话,但“同山不同音,问路带翻译”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村落仍然保存唐、宋古音古俗,有“中国古音活化石”之称。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一、民间文学1.鞭打芦花萧县春秋时称“萧国”,秦始置县,历代均属徐州,1955年由江苏省划归安徽省,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

传说萧县皇藏峪西北山顶,是孔子游此遇雨后的晒书场。

孔子的弟子闵子骞,与老师同为鲁国人,后随父迁到萧国东南的乡村安家。

至今,萧县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孔夫子及其弟子的故事。

《鞭打芦花》就是其中的一则: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常受后母虐待,却怀“忠恕”之心,矢口不讲。

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萧国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

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

其父立即赶车返家(此村就是萧县“车牛返”村),愤怒休妻。

子骞跪求父亲饶恕后母:“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后母感动认错,一家人复又和好。

后来,孔子知道了,夸赞道:“孝哉闵子骞!”(闵家居住的乡村,即今宿州市埇桥区闵贤乡)。

“爱人”和“忠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闵子骞将此化为了具体言行,成了封建社会人们的一面镜子,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鞭打芦花》在基本故事不变的前提下,因地域、习俗、讲述人的不同,细节和语言都会有所变化,是值得研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孔雀东南飞传说东汉建安年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娶本地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情深。

但兰芝为焦母不容,被遣回娘家。

焦、刘两人分手时发誓生死相爱,不复嫁娶。

兰芝回娘家后,其兄逼其改嫁,走投无路投水身亡。

焦仲卿闻讯后也自缢于庭树,酿成了一出封建婚姻悲剧。

时人为怀念这对夫妇的忠贞爱情,作长诗《孔雀东南飞》以悼之。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叙事诗成熟的里程碑。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双壁”。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诗前小序记载了故事梗概、发生年代、地点、人物姓名、身份等,其时其人其事,真实可考。

男主角焦仲卿是潜山焦家畈人,女主角刘兰芝是怀宁县刘家山人,焦家畈与刘家山仅一河之隔。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简述安徽地域文化的三大亮点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简述安徽地域文化的三大亮点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简述安徽地域文化的三大亮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繁昌县人字洞发现的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和县龙潭洞发掘了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昭示了这块土壤的厚重与深远。

安徽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都,古寿春(今寿县)在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凤阳在明朝被定为中都,繁盛一时,古徽州在明清时号称“东南邹鲁”。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和第三大河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安徽全境,新安江横穿皖南。

大江东去,淮河奔流,把安徽全省切割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区域。

淮北是广袤无垠的平原,江淮是起伏绵延的丘陵,江南是郁郁葱葱的山区,并有星罗棋布的河湖港汊镶嵌其间。

由于地形地貌、风物人情的差异,在长时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个不同区域又各具特色的文化圈。

淮河孕育了淮河文化,有老子、庄子、淮南王刘安、曹操和建安文学等;江淮之间就是皖江文化,桐城文派是其典型的代表,皖南山区的新安江,孕育出徽州文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徽文化(简称“徽学”)。

这三个文化圈里孕育者灿若群星,他们造就了安徽的、中国的、中华民族的历史。

第一大亮点:淮河流域大放光彩的道家文化淮河发源于河南境内桐柏山,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流域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

远古的淮河大地清流纵横,阡陌交错,是山青水秀的奇绝之地,曾以富庶名闻天下,人称“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道家创始人老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宋国相地(今涡河流域),其重要继承发展者庄子生活于战国中期的蒙地(今淮河北岸的蒙城县)。

其他如《黄老帛书》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其作者据考证是西楚淮河人,在今淮南一带;《淮南子》是西汉黄老之学的集大成之作,其主持者是淮南王刘安。

道家学派及其三部经典著作《老子》、《庄子》、《淮南子》均产生于淮河流域的现象,已被视为淮河流域地域文化独有的标志性学派和标志性著作。

这里所以能出现这样绚丽灿烂的人文景观,是古代淮河流域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支流众多、雨水充足的优越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所决定,这些条件与生命的孕育、成长息息相关,也奠定了老子等道家学者独有的理论和思想——对生命哲学的关注和阐述。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安徽地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独特之处。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特色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地理环境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山川河流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色。

这种地理环境为安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的地域文化以黄山文化、徽派文化和徽州文化为代表。

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名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

徽派文化是安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艺术传统而闻名于世。

徽州文化则是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受到瞩目。

二、传统节日与民俗习惯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春节是安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祭祀、舞龙舞狮、放鞭炮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安徽人民祭奠祖先的日子,人们会扫墓、祭拜,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端午节是安徽人民独特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屈原。

此外,安徽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

例如,婚礼上的“三朝拜天地、六礼齐全”体现了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坚守;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体现了人们勇敢拼搏的精神;徽州的“三姑六婆”婚俗则展示了对家庭和谐的追求。

三、传统艺术与文化产业安徽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其传统艺术和文化产业上。

安徽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徽剧、皖剧、徽州民歌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同时,安徽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徽派建筑、徽墨、徽文化等成为了安徽的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安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逐渐崭露头角,各类文化产品层出不穷,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三解析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三解析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此时安徽诗坛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出现了池州诗人群和宣州诗人群。

这两个诗人群体及其创作的诗歌非常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另外,安徽的巢湖地区还诞生了中唐著名诗人张籍。

2、在安徽贵池秋浦县,李白居住了数年之久,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著名组诗《秋浦歌》十七首。

除了李白外,唐代还有多位名诗人在安徽进行过文学创作,例如曾任滁州刺史的韦应物,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滁州西涧》、《游西山》等;白居易曾在宣州写下《窗中列远岫》、《送侯权秀才序》等作品;曾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陋室铭》、《和州刺史厅壁记》等。

3、北宋安徽文人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梅尧臣、郭祥正、杨杰等人为代表的“革新”派,他们的作品源于生活,风格上多承古体,反对西昆体浮靡的词风,艺术成就较高;另一派是以吕公著、吕希哲等人为代表的“教化”派。

他们重道轻文,提倡以理入诗但缺乏现实生活内容。

这两派各有特点,共同构成北宋安徽诗坛的风貌,也是整个北宋诗歌创作的缩影。

4、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世称宁献王,明初戏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杂剧。

他的戏曲理论著作《太和正音谱》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尤其是音韵格律方面的宝贵财富。

5、郑之珍,明代戏剧作家,著有传奇《目连救母》,又名《劝善记》。

该传奇是在目连传说的变文、杂剧基础上改编而成。

剧中写傅罗卜(法号目连),为救母去西天取经,学得佛法后深入地狱,历经磨难救出母亲的故事。

6、汪道昆在杂剧创作上享有盛名,今存《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四种,都是一折短剧,合称《大雅堂乐府》。

内容都借传说来写历史人物的爱情故事:《高唐梦》叙楚襄王梦中会见巫山神女;《五湖游》述范蠡同西施归隐太湖之事;《远山戏》取汉京兆尹张敞为妻画眉故事;《洛水悲》写甄后之魂化为洛水之神,与曹植的奇遇。

7、阮大铖,明末著名诗人、戏曲家。

其人品行恶劣,在青史上素有骂名,但在文学上却很有成就。

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

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

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安徽地处中国的中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原因,安徽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安徽地域文化的主要特点。

1.历史悠久:安徽作为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

在古代,安徽是著名的文化中心,曾是汉代的山阳国、晋代的豫章国、唐代的日称国,是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安徽历代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古建筑和文物,如黄山、庐山、岳西南宋化州城、徽州古城等。

2.丰富的徽文化:安徽是中国最重要的古代文化中心之一,代表性的文化是徽文化。

徽文化以徽州文化为代表,是安徽省独有的文化形式,包括徽州牌、徽州民居、徽州建筑等。

徽州人注重礼仪和思想品质,重视廉洁、勤劳、警细、礼守、公正、矩义、饰品、慎言、修身、修家、齐治、修国。

徽州画派与中原和江南画派具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了独特的徽派风格。

3.丰富的民间文化:安徽各地还保留着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如阜阳的河埠民俗、宣城的维瓯剪纸、宣州的乌龙拳、芜湖的豫剧等等。

这些民间文化代表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体现了安徽独特的民间传统和文化形态。

4.神秘的民间信仰:安徽地域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也很丰富多样。

如徽州地区有许多古老的宗教庙宇,如三教合一的合肥古城庙、风水宝地黄山上的道教峰宫等。

此外,安徽还有许多民间信仰,如拜山、踏青、赏花等传统民俗活动。

5.丰富的美食文化:安徽是中国十大菜系之一的徽菜的发源地。

徽菜以其独特口味和精美的制作工艺而闻名,如蹄筋、桂鱼、干贝、腊肉等。

同时,安徽也以其丰富的农副产品而闻名,如徽州毛尖茶、黄山猴魁茶、霸州李果、巢湖大闸蟹等。

总的来说,安徽地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间文化、独特的徽文化等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丰富了安徽的文化底蕴,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安徽地域特色文化极其对外交往的影响

安徽地域特色文化极其对外交往的影响

安徽地域特色文化极其对外交往的影响安徽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说到安徽文化,首先想到的就是戏曲。

安徽戏剧表演艺术历史悠久,品种较多,名家迭出。

地方戏种现存30余种,影响较大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凤阳花鼓、坠子戏、花鼓灯等。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主要流传在安庆市一带,与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一个剧种。

徽剧: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

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

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

庐剧,旧称“倒七戏”,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

清末以来,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它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鼓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

这些戏曲的发展为安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为得到很多人的喜爱,所以一直流传至今,并向着旅游商业方向发展。

这对于安徽与其他地域文化的交流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以戏曲的娱乐形式进行交流便于人们的接受。

喜爱戏曲的人们会凑在一起研究交流,在平时的娱乐活动中戏曲也会成为人们把玩的文化遗产。

其次,徽州文化也是安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包括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

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庆府桐城县人故名。

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有1200余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部著作、数以亿字的资料——这些数字就是崛起于200余年前的桐城散文派在其间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

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

文明源头: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

安徽历史悠久,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城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座。

毫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

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都。

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发生在宿州大泽乡。

三国时期,江淮之间为魏吴必争之地。

东晋时期,在淮南八公山一带发生了著名的淝水之战。

唐宋时期,李白、杜牧、刘禹锡、欧阳修等各领风骚的文坛泰斗都在江淮大地上留下著名的诗篇和墨迹。

元末郭子兴、朱元璋起兵濠州(今凤阳、定远一带),最终推翻了元州统治,建立明朝。

辛亥革命前夕,发生过徐锡麟刺杀恩铭(安徽巡抚)、熊成基领导马炮营起义等较有影响的事。

1941年1月,在泾县(新四军军部)一带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

安徽农民创造并逐步完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大文化圈:安徽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形、地貌的特点,形成三大文化圈,属于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影响深远,因基本上均在皖境,作为区域文化,故可综合和总称皖文化,是炎黄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个文化圈:淮河文化。

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和齐鲁文化、楚荆文化、吴越文化并立而互相渗透。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淮河流域,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器物距今8000多年,比黄河流域韶文化早1000多年。

在蚌埠怀远,则有禹文化的产生。

涡河流域是道家发源地,而道家在先秦哲学史上居“主干地位”(历史学家、北大教授陈鼓应语)。

从春秋后至秦汉的诸子百家,很多产于怀河流域。

仅在原安徽境内者即有老子、庄周、管仲、刘安及其宾客所形成的怀河学派;东汉哲学家、经学学家桓谭、桓彬父子,皆文学家,麟曾入宫讲学,彬之文与蔡邕齐名;东晋,有桓温、桓冲、桓玄三代政治家、文学家。

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康熙六年(1667 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将其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

皖西茶文化: 《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着《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两;大文学家曹雪芹旷世之作《红楼梦》竟有80 多处提及,特别是“妙玉品茶(六安瓜片)”一段,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可见其影响之大,同时也说明六安瓜片的历史之悠久。

百余年来,六安瓜片以其特有的氤氲醇香,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茶叶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魅力;以其独有的浓郁厚味,成为中国茶叶给世界最特别的国礼。

安徽六安地处北纬31 度,是我国最北的茶区,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期长,光合作用充分,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

六安瓜片属特种绿茶,采摘期仅限为谷雨前后的十余天,是世界上唯一无芽无梗的绿茶,完全由单片生叶制作而成。

六安瓜片的加工工艺极为复杂,反复长达一周,尤其讲究烘焙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则苦,嫩一分则涩。

在茶叶的外形塑造上,更是极尽雕琢之能事,以至冲泡出来如同翠绿的瓜子片,并以此得名。

皖西皋陶文化: 皖西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

“成长于江汉,扎根于江淮”的楚文化在这里高度成熟。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这里一直是道家、农家和儒家学派研究和教育活跃的地区。

皋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兴“五教”。

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乃丧礼,宾礼系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与联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间的聘享之礼,军礼为组织氏族、约束大众成军之礼,嘉礼为“饮食、男女”之礼。

创“五刑”。

五刑即“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

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和内部叛乱的讨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军法; 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是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薄刑。

皋陶在习惯法的基础上整合为“五刑”,无疑是一大进步,创我国刑法之始。

皖江文化

皖江文化
皖伯执政时,体察民情,施以德政,政绩颇佳,使皖国成为一个理想的国度,皖伯被后人尊称为“皖公”、 “大王”、“大仙”。
后人为纪念他,称皖山为“皖公山”,并择址皖山之东南、皖城以西的一座山(后尊称为“大王山”)建有 皖伯庙,亦即“大仙庙”。
潜山市区(皖城)曾于东汉至南宋为郡、州、府治所驻地长达800多年。
凡涉及皖江地区历史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以及文学、戏曲、书画、政治、经济、科技、宗教、民俗、生态 等领域的个案,无论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专家学者研究之,民间学人研究之。
皖江文化研究形成地域文化气候,由北向南形成了中原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皖南文化三大文化圈。
文学方面
在桐城派文化陈列馆参观桐城派的兴起是皖江地区文学乃至清代文学的最大成就。桐城派,其深受禅宗的影 响分不开。
皖江文化比较注重以文载道、以文救国、以文济世、以文乐民,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比 较系统地整合了文学、政治、宗教和艺术的精神力量,因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美食特产
美食特产
胡玉美蚕豆辣酱:中华百年老字号,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胡玉美酱园采用川中辣酱风味,试制 成“胡玉美蚕豆辣酱”,色泽泛红,味香细腻,微辣而甜,风味独特,一时名扬四海,远销国内外。曾在巴拿马 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国际荣誉奖章,并先后在上海国际展览会、西湖博览会上,获“国光”银质奖章,被评为 安徽省优质产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振风牌”胡玉美蚕豆辣酱为畅销国内外的名牌食品。
(2)皖江文化指以芜湖为中心的文化圈,近代芜湖开埠通商,芜湖工商业发达,兴盛一时无两,经济发达导 致文人聚集,文化兴盛,芜湖城里众多以“皖江”为名的建筑、活动等。
(3)皖江文化指从远古到现在皖江地区的总体文化,考察其历史渊源和文化的内在整体性,皖江文化区主要 是安庆文化。皖江文化应覆盖整个皖江地区的历史文化,涉及文学、戏曲、书画和更大范围的政治、经济、科技、 宗教、旅游、生态、民俗等众多领域。

安徽导游基础知识--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导游基础知识--安徽地域文化


初起明末清初

形成原因:时代原因、经济原因、地域原因

安 画
主要题材:黄山、白岳、徽州山水 包括四个画派:海阳四家、新安画派、天都画派、黄山画派

代表人物:渐江、査士标、汪之瑞、孙逸
最早提出“新安画派”概念的是:张庚(清康熙,艺术理论家)
徽州文化
程朱阙里、东南邹鲁、贾而好儒
典型代表:黟县、歙县、休宁、江西婺源
一、主要文化遗址


➢地域范围: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涡阳、蒙城、亳州一带以及以淮南王刘安
为代表的淮南、寿县一带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淮河流域):淮南 古生代寒武系的古生物化石,称 为“地球上的生命圣地”
➢淮南王刘安《淮南子》:第一次完整确定二十四节气、发明豆腐
➢涂山氏国、大禹、寿春安丰塘、凤阳明中都城、诸子百家、道家发源地(老 子)

古民居大都采用两坡屋顶形式

徽 派
“三雕”(砖、木、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类)、 “四雕”(砖、木、石、竹)

民居建筑充满浓郁的文化韵味:“五岳朝天”的封火墙、“四水归堂”

的天井(徽派建筑主要特征之一)、“终生平静”的厅堂、色彩的协调
山墙,俗称“封火墙”,亦称“马头墙”(其造型是徽派建筑的一大典

新安医学派:在医学史上主张“调补气息,固本培元”(培元派)

明代四大医家之一:汪机

清代四大医家之一:吴谦
安 医 学
医学经典:《医说》(我国现存最早记载大量医学史料的著作),《医 方考》(第一部注释医方专著),《名医类案》(第一部总结历代名医 专著)
新安医学以儒医群体和世医家族链为师承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3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3

1、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此时安徽诗坛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出现了池州诗人群和宣州诗人群。

这两个诗人群体及其创作的诗歌非常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另外,安徽的巢湖地区还诞生了中唐著名诗人张籍。

2、在安徽贵池秋浦县,李白居住了数年之久,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著名组诗《秋浦歌》十七首。

除了李白外,唐代还有多位名诗人在安徽进行过文学创作,例如曾任滁州刺史的韦应物,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滁州西涧》、《游西山》等;白居易曾在宣州写下《窗中列远岫》、《送侯权秀才序》等作品;曾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陋室铭》、《和州刺史厅壁记》等。

3、北宋安徽文人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梅尧臣、郭祥正、杨杰等人为代表的“革新”派,他们的作品源于生活,风格上多承古体,反对西昆体浮靡的词风,艺术成就较高;另一派是以吕公著、吕希哲等人为代表的“教化”派。

他们重道轻文,提倡以理入诗但缺乏现实生活内容。

这两派各有特点,共同构成北宋安徽诗坛的风貌,也是整个北宋诗歌创作的缩影。

4、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世称宁献王,明初戏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杂剧。

他的戏曲理论著作《太和正音谱》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尤其是音韵格律方面的宝贵财富。

5、郑之珍,明代戏剧作家,著有传奇《目连救母》,又名《劝善记》。

该传奇是在目连传说的变文、杂剧基础上改编而成。

剧中写傅罗卜(法号目连),为救母去西天取经,学得佛法后深入地狱,历经磨难救出母亲的故事。

6、汪道昆在杂剧创作上享有盛名,今存《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四种,都是一折短剧,合称《大雅堂乐府》。

内容都借传说来写历史人物的爱情故事:《高唐梦》叙楚襄王梦中会见巫山神女;《五湖游》述范蠡同西施归隐太湖之事;《远山戏》取汉京兆尹张敞为妻画眉故事;《洛水悲》写甄后之魂化为洛水之神,与曹植的奇遇。

7、阮大铖,明末著名诗人、戏曲家。

其人品行恶劣,在青史上素有骂名,但在文学上却很有成就。

有传奇多部,今存《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四种,合称《石巢四种》。

安徽地域文化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报告安徽是一座富有历史文化积淀的省份,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以下是本人的感受和记录。

一、安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安徽位于中国中东部,东邻江苏、浙江,南接江西,西连湖北,北接河南,是国家重要的物资储备区和粮食生产区。

安徽面积139,000平方公里,人口约六千万,其中华裔占98%以上,旅游资源丰富,有“黄山奇林”和“徽州古城”等著名景点。

安徽的特点之一是其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民俗、历史、文化、艺术遗产,堪称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二、安徽的区域文化特色及表现1、徽州文化徽州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徽州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这里有着世界上保存完好的徽州古城,以及江南园林“西递宏村”,而且徽州城建筑风格独特,采用花岗石砌成的“三统一”(尺度、造型、比例一致)的古典建筑特点,极富艺术价值和历史遗产价值,目前保留完整的徽式建筑在中国外只能在日本寻找类似的园林和建筑了。

2、黄山文化黄山以宏伟壮观、神奇秀美而著称于世,这里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誉,这里的山水雄奇、云海缭绕,与南方山水飞瀑风景截然不同,被誉为中国美景之冠。

黄山文化深厚,黄山道教文化和现代文化在黄山地区特别浓厚,这里引起了众多游客和艺术家的兴趣,黄山被誉为了“艺术的源泉”。

3、绿色文化安徽是中国绿色生态省份之一,有着丰富的资源,特别是生态资源,安徽采用“绿水、青山、红土”,视保护和发展兼顾,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行全面绿色发展,为建设新发展格局作出了努力。

4、地方戏曲文化安徽地区有着上百种地方戏曲文化,其中安徽黄梅戏、宣城戏、池州皖剧、徽剧等著名。

这些戏曲文化融入了当地音乐、舞蹈、文学、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当地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精神。

三、结语安徽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际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安徽拥有着众多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多彩的人文和文化景观,安徽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地域文化调查一:一、调查内容及过程我对大通古镇的地域文化从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访问当地居民,走访当地的特色古街、参观建筑,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一)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铜陵大通镇位于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是一个千年古镇,它曾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的安徽“四大商埠”之一。

清末民初,是大通古镇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古镇上居住着10余万人,有着“小上海”的美誉。

1876年,大通古镇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一起,被《中英烟台条约》列为对外商开放的暂泊口岸;在辛亥革命时期的1912年,它更是安徽临时省政府所在地;其地理位置独特,距安徽精品旅游风景区九华山83公里、黄山和太平湖154公里,是“两山一湖”名符其实的“后花园”。

(二)特色的历史建筑和悦街和澜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一江两岸,各具特色。

在两个历史街区广泛分布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本身既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味,也反映了因水而生的商业城镇的基本格局。

其中盐务招商局、商铺、报馆等建筑遗迹,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士阁”作为“大九华山头天门”,是我国一座著名寺庙。

它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南面的神椅山下、青通河畔,大士阁经多次修缮建设,陆续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大愿殿、伽蓝殿、祖师殿和功德堂、大慈殿、阿罗汉书画院及五百罗汉堂等庙宇。

龙泉井,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由于这口井位于长龙山的脚下,在建井之前,这里就有一处泉眼,泉水终年流淌不息,为了便于泉水的储存和使用,便在这泉眼之处开挖建井,井深三丈有余。

因为人们称那泉眼为龙泉,所以主人就把这口井取名为:龙泉井。

大通钟楼,这座钟楼是西班牙人在大通修建的,至今已经有着近70年历史,高高地屹立在大通镇中心的长龙山“西瓜顶”上,呈四方立柱型,边长约为4米,园形拱门,高约20余米,上下三层,由于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现存一个残缺破败但风采依旧的遗址。

因省校考核评估《地域文化》课程要求完成一篇关于安徽地方风俗文

因省校考核评估《地域文化》课程要求完成一篇关于安徽地方风俗文

因省校考核评估《地域文化》课程要求完成一篇关于安徽地方风俗文安徽地域文化论文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华东的西北部,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与江苏、浙江相连,西与湖北、河南相接,南与江西为邻,北与山东相依。

以下是“安徽地域文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安徽清初属于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清王朝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因当时安庆已成省内政治中心,徽州已成省内商业、经济中心,故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而为省名。

安徽简称皖,是因境内皖山而得名。

皖山,古称灊山,今称天柱山,在潜山、岳西境内。

相传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在今潜山地区封了一个伯国,称皖国,山因名皖山。

又因安徽建省时的省会所在地安庆属古皖国,所以“皖”便成了安徽的简称。

一、文化的基本概念“文化”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一个概念。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是“文”与“化”的复合。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的本义为化生、变化、造化。

“文化”一词连用出现则最早见于汉代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这里,文化的含义是讲文治教化或以文教化,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涵义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个把文化作为一种概念提出来并给它下定义的是当代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1832-1917),他认为文化是由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

最普遍的文化定义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广义文化的概念,如《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就是“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则指精神文化,包括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二、地域文化的概念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生活在不同地域的群体,就拥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一般来说,地域文化,也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

安徽地域文化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报告安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其中,黄山、宏村、休宁等旅游胜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成为了安徽省的重要旅游资源。

同时,在传统文化方面,安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以下将介绍安徽省的地域文化。

安徽音乐文化安徽是山水吟、幽篁韵、新华篇等音乐风格的发源地。

安徽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黄梅戏,被称为“江淮咏叹调”。

这种音乐的特点在于旋律华丽,富有感情,多为叙事性音乐。

黄梅戏曲艺团自1951年成立以来,取得了不少成就,为安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安徽美食文化安徽美食以淮扬菜和徽菜为代表,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淮扬菜的特点在于鲜嫩味浓,具有清淡、鲜美、滋补的特点。

而徽菜则以健康、营养、清淡为主,且讲究色、香、味、形之间的和谐。

如有名的四喜丸子、毛血旺、臭鳜鱼等都是安徽美食的代表。

安徽建筑文化安徽传统建筑文化以徽州建筑为代表,其特点在于石、木、砖、瓦的巧妙组合,更注重细节和装饰。

徽州古城、宏村、西递、南屏等地保留着大量的徽派建筑,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以宏村最为著名,其“石头城里建木头屋,半池翠水带花姑”的特色,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安徽民间文化安徽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皖南民间艺术。

皖南民间艺术是安徽民间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又称“皖南文戏”,包括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五省的吴侬软语、皖剧等。

皖南民间艺术注重道德修养和家庭美德的描绘,既有进步性,又有娱乐性,深受居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总的来说,安徽地域文化是多样性、富有特色的,其中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这些瑰宝,正是值得我们去深入认识、传承与发扬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此时安徽诗坛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出现了池州诗人群和宣州诗人群。

这两个诗人群体及其创作的诗歌非常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另外,安徽的巢湖地区还诞生了中唐著名诗人张籍。

2、在安徽贵池秋浦县,李白居住了数年之久,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著名组诗《秋浦歌》十七首。

除了李白外,唐代还有多位名诗人在安徽进行过文学创作,例如曾任滁州刺史的韦应物,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滁州西涧》、《游西山》等;白居易曾在宣州写下《窗中列远岫》、《送侯权秀才序》等作品;曾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陋室铭》、《和州刺史厅壁记》等。

3、北宋安徽文人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梅尧臣、郭祥正、杨杰等人为代表的“革新”派,他们的作品源于生活,风格上多承古体,反对西昆体浮靡的词风,艺术成就较高;另一派是以吕公著、吕希哲等人为代表的“教化”派。

他们重道轻文,提倡以理入诗但缺乏现实生活内容。

这两派各有特点,共同构成北宋安徽诗坛的风貌,也是整个北宋诗歌创作的缩影。

4、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世称宁献王,明初戏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杂剧。

他的戏曲理论著作《太和正音谱》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尤其是音韵格律方面的宝贵财富。

5、郑之珍,明代戏剧作家,著有传奇《目连救母》,又名《劝善记》。

该传奇是在目连传说的变文、杂剧基础上改编而成。

剧中写傅罗卜(法号目连),为救母去西天取经,学得佛法后深入地狱,历经磨难救出母亲的故事。

6、汪道昆在杂剧创作上享有盛名,今存《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四种,都是一折短剧,合称《大雅堂乐府》。

内容都借传说来写历史人物的爱情故事:《高唐梦》叙楚襄王梦中会见巫山神女;《五湖游》述范蠡同西施归隐太湖之事;《远山戏》取汉京兆尹张敞为妻画眉故事;《洛水悲》写甄后之魂化为洛水之神,与曹植的奇遇。

7、阮大铖,明末著名诗人、戏曲家。

其人品行恶劣,在青史上素有骂名,但在文学上却很有成就。

有传奇多部,今存《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四种,合称《石巢四种》。

其中又以前二种名气最大。

阮大铖的戏剧作品,曲工词丽、情节热闹,尤擅用误会与巧合法制造喜剧效果,在中国古典喜剧的创作上堪称楷模。

8、安徽明代的戏曲作家有:歙县毕尚忠,有戏文《七国志》、《红笺记》;铜陵佘翘,有传奇《量江记》、《赐环记》,杂剧《锁骨菩萨》等;桐城姚康,有传奇《太白剑》等;休宁汪廷讷,有杂剧《广陵月》、传奇《环翠堂乐府》十八种。

另有歙县汪宗姬、程丽先、吴德修、汪芗、程羽文,休宁程士廉、程巨源等多人,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时整个徽州地区戏曲创作的繁荣。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吴富体:唐代散文家吴少微,新安人。

唐中宗时他与富嘉谟同朝为官且交谊深厚。

两人文风相近,力矫徐庾余风,名重一时,号“吴富体”(也作“富吴体”)。

《新唐书》中言:“天下文章尚徐庾,浮俚不竞,独嘉谟、少微本经术,雅厚雄迈,人争慕之,号‘吴富体’。

”这里概括了“吴富体”的特点:以经典为本,典雅雄厚,气势豪迈。

“吴富体”作为唐代古文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新的散文文体,对古文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苕溪渔隐丛话》:《苕溪渔隐丛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诗话集。

作者胡仔,字元任,安徽绩溪人(约1110~1170),晚年隐居浙江湖州苕溪,遂自号苕溪渔隐。

此书是胡仔穷一生之力的杰作,分前后两集,共100卷,50余万字。

涉及上百位古代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格律、掌故等。

胡仔在自序中认为“开元之李杜,元佑之苏黄,皆集诗之大成者。

”因此他论诗格外推崇李白、杜甫、苏轼和黄庭坚。

在重视前人创作成果的同时,他还强调诗歌必须不断创新,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对后人学诗很有裨益。

《苕溪渔隐丛话》的编纂体例是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即写到某位大家,跟他有联系的诗人也连带介绍,均以年代为序,将作家、作品与生平事迹有机结合。

有不少散佚的材料,靠此书才得以保存下来,因此意义非常重大。

《燕乐考原》:《燕乐考原》作者为清代著名学者凌廷堪,在这部书中,凌廷堪揭示了燕乐由琵琶弦定律的奥秘,找到了理论上的调音与琵琶弦上的对应位置,该发现揭开了词律研究的千古疑窦,拉开了词体起源与音乐关系研究的序幕,在词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尝试集》:《尝试集》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也是胡适文学主张的自我实践。

《尝试集》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反对封建专制,歌颂民主自由。

如《孔丘》、《威权》等。

《尝试集》中第二类作品,多是一些个人的小感触,小志趣,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某些生活侧面和思想感情。

在诗歌艺术发展上,《尝试集》也是一个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突破旧诗藩篱,大胆创新诗体。

二是吸取中外诗歌艺术长处,探索新诗创作方法。

它一方面吸取借鉴了中国古典音韵理论和外国诗歌形式中有用的东西,一方面又是对旧诗声韵格律体系的大胆否定。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宋代安徽作家的小说创作。

两宋时期安徽小说创作领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作家——秦醇,以其《赵飞燕别传》名扬后世。

秦醇,亳州谯郡(今安徽亳州)人,北宋著名传奇作家,作品今存《赵飞燕别传》、《骊山记》、《温泉记》和《谭意歌传》四篇。

其实只有《谭意歌传》写北宋名妓谭意歌,属于近世题材,其余三部《赵飞燕别传》写西汉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骊山记》写骊山守宫使白头翁忆唐明皇和杨贵妃旧事,《温泉记》写西蜀才子张俞过骊山,梦中与杨贵妃共浴温泉事。

此三部均为托古而作的历史题材作品。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赵飞燕别传》。

小说揭露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荒淫及后宫争斗中的罪恶,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在情节构思上更是十分精巧,体现了作家深厚的小说创作功底。

可以说这部传奇,无论在人物刻画、情节组织还是文辞上都不失为一篇优秀的文言小说。

北宋安徽小说作家,除了亳州的秦醇外,还有全椒人张洎,他有文集50卷,其中《贾氏谈录》1卷,记叙唐代轶闻奇事,此笔记小说对了解唐代台阁和社会风气有一定史料价值。

2、简述清代桐城派的发展历史。

桐城文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

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

其中戴名世更被看作是桐城派的奠基人。

戴名世其代表作是《南山集》,《南山集》中辑录戴名世散文百余篇,全部是唐宋体古文,由方苞作序。

此书一经问世,即风行全国,打开了桐城古文的知名度。

桐城派文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

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

方苞,桐城文派的创始人。

方苞继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是指文章中心思想即儒家思想;“法”是指表达中心思想的形式技巧。

他认为“义”、“法”之间为一经一纬,相辅相成,即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

方苞还提倡文章语言必须“雅洁”,认为学习古文应以《左传》、《史记》为范本,从唐宋八大家散文入手。

不过他也反对仅从形式上拟古的倾向。

他的这些主张是对唐宋以来古文运动创作经验的总结,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方苞“义法”论的创立,为桐城派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的弟子刘大櫆接着成为桐城派承前启后的中坚人物。

刘大櫆发展了方苞的“义法”论,偏重于古文的艺术探讨,提出“神气”、“音节”、“字句”为文章要素的理论:“神气”是指语言的气势精神,是散文的审美本质,是作者个性在艺术上的体现。

他认为文章的“神气”可从文章的字句、音节入手进行体察,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顿挫,这是对我国文章韵律学说理论的一种总结和应用。

刘大櫆门下的弟子中又以姚鼐最为杰出。

作为桐城派的第三代祖师,姚鼐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的主张,即文章的主题、论证和文辞相统一,使桐城派文论具有更完整的体系和理论性。

他还提出了阴阳刚柔说,认为文章的刚柔变化,是作者性格、气质、品德的表现。

这在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研究中无疑是一个创举。

姚鼐之后,桐城派先后有“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和姚莹。

他们又广为授徒,其弟子有桐城戴存庄、苏停元、方宗诚、陈澹然,合肥徐子岑等。

后曾国藩创“湘乡派”,实为桐城派变体。

“曾门四大弟子”为武昌张裕钊、桐城吴汝纶、遵义黎庶昌、无锡薛福成。

他们将桐城派的影响进一步拓展。

燕、冀弟子多达数百人。

其后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桐城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以及吴汝纶之子吴闿生等,以马其昶声誉最高,有桐城派“殿军”之称。

省外桐城派著名文人还有严复、林纾等,追随者更是数以千计,直至“五四”运动后桐城文派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齐云山作为道教名山的历史地位是什么?齐云山作为道教圣地,始于唐代。

据史料记载,唐朝乾元年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隐居于天门岩修炼传法;虽无建迹,却留下道教遗踪。

南宋宝庆年间,道士余道元自黟北(黄山)游至齐云山天门岩,得潜师天谷子印记“宜我室此”,遂拜请于居士金安礼、金士龙,建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岩。

此后云游道士纷至沓来,崇拜道教的居士信徒,纷纷献地输财,筑祠建观,香火日盛,从而创立了齐云山的道教基业。

明代中后期,齐云山道教进入鼎盛时期,龙虎山正一派的第四十八代天师张真人在齐云山为嘉靖皇帝建求子应验,皇帝龙心大悦,下旨醮建了“玄天太素宫”,齐云山从此更加声明远播。

明嘉靖帝等多次派使臣来山朝拜,并且亲自为宫观撰写碑铭、匾额,一时成为道教正一派的活动中心,来自皖、浙、赣等地的香客达三千之众。

古今往来,齐云山以它的香火鼎盛,奇观圣景与神秘玄奥,吸引了众多虔诚的教徒以及文人雅士。

朱熹、王阳明、徐霞客、海瑞、戚继光、唐伯虎、袁宏道、郁达夫等都曾造访。

他们登临齐云山,寄情于峰岩幽洞,或赋诗题词,或树碑为记,纷纷盛赞名山,一时传为佳话,就连乾隆巡游江南时也不甘寂寞,留下了“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的赞语,为齐云山留下了珍贵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无疑肯定了齐云山作为道教名山的历史地位。

4、金乔觉与九华山有着怎样的渊源?九华山佛教地位的突显与当时的一位名叫金乔觉的僧侣有重要关系。

金乔觉,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早年曾经来大唐留学,汉学造诣颇深。

在唐学习期间金乔觉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

回国后便削发为僧。

唐开元七年(719年),24岁的金乔觉再次来到中土大唐,几经辗转,最后选择在九华山安顿下来,他栖居岩洞,以白土(观音土)掺粮煮饭而食,进行了长达75年的苦修和苦行。

当地人们被金乔觉的行为所感动,为其建造了寺宇,即九华山目前最古老的化城寺。

无数的善男信女来到该寺朝拜,九华山的佛教由此兴盛起来。

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圆寂,终年99岁。

其肉身三年不腐。

弟子们“知其圣人降世也”,便建肉身塔以供奉,尊他为地藏王菩萨,因其姓金,又称作“金地藏”。

九华山由此声名远播,成为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菩萨的道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